《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

时间: 2020-09-01 23:22:08 分类: 美文赏析

《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

《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

****************

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

作者:感情说说看

发表时间:01-0515:56

影片中,潘先是假装要高考,以此来激励恋人陈琼坚定高考的信念;后又在高考考场里用中途弃考,来向老迟表明自己会信守对他的承诺,扎根农场,不会离开。不难看出。

情节设计意在表现潘对陈的真挚情感这样的情节设计对表现影片的主题有什么帮助呢?潘、陈之间的爱情本来是在旧的社会体制下被扼杀的,倘若在恢复高考的历史性转折面前,两个相恋的爱人同样要面对分离的苦痛。

那么,历史在这一时刻是经历巨变的,而潘个人的感情之路却并没有受这个巨变的影响,那么影片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又想表现什么呢?潘作为本片中知青的代表人物。

作为主角,如果在他的个人命运上看不到那个历史年代的巨变,那么这样的剧情和人物命运的安排既不符合历史剧剧本创作的原则也不能回应社会当下的期待。

故事情节上的美中不足,往往与剧本总体构思的缺憾不无关系。恢复高考不仅对于个人命运改变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国家、社会命运改变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影片试图通过对个人命运改变的刻画达到表现国家民族命运改变的主题升华。

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体现出来,影片大多是知青们个人情绪的宣泄。不论是用暗喻手法拍摄的火光冲天的荒野收听恢复高考的广播的镜头,还是用象征手法拍摄的赶考途中歇斯底里地追赶火车的镜头。

尽管可以看出影片在试图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历史的变革联系起来,但是这样的镜头,给我们更多的感受只是一个个普通人对于自身命运的关注,而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的社会历史意义被边缘化,被抽空和简化。

难道只是时代在前面走,一个个普通的知青只能在后面紧紧跟随,只能在它的荣光下生存?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一段历史以及之后改革开放的激荡岁月却正是这些知青们参与书写的。

本片所要叙述的应当是一群小人物的命运在时代变革背景下如何改变的故事。而叙事中心应当是个人命运与历史社会命运之间的互动和交织,叙事的主题应当是变革。

如果没有变革前后个人抑或社会命运的对比,那么如何体现变革呢?而事实上,影片只是侧重于恢复高考之前知青生存状态的摹写以及恢复高考这一事件对于知青生活的冲击。

而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只是使用了几个抽象和概括的象征手法的镜头就一笔带过。对于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而言也许这就足够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晚辈而言,理解上确实有困难。

同样的,影片对于恢复高考后的影响只是用老迟宣读录取名单这一镜头就一笔带过。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考上大学的知青们,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他们命运的改变又是如何与中国在这之后的巨变交织在一起的?如果缺少这些,这部电影又如何担当得起这段历史岁月的厚重。

这部电影的意义除了追思过往,更重要的是让后人去反思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大转折岁月。参与制作拍摄这部电影的人都是有对历史和社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重的。

不过,如果我们能把个人命运的改变与国家民族命运的转折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如果我们能在展现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情节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一种理性的思考,那么这段历史的真正价值也许会更好的体现出来。

电影,为我们认识历史本真提供了一种可能。这也是当下我们试图通过影像来理解1977年高考这段历史的最重要意义所在。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中国就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社会的变革更需要一大批新的人才,不切实际的革命理想与落后生产力的畸形结合。

带来不了文明和进步的希望,带来的只能是麻木和愚昧的困境。而恢复高考则是社会理性的回归,社会理性的回归首先是人才评价标准的理性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理性化。

****************

《高考1977》让我们好好学习,致敬历史!

作者:大窝肚的生活

发表时间:18-04-0614:43

《高考1977》总结一下还不错,一群年轻人为了理想,为了改变那个已经被封杀了11年的命运,依然重返了高考这个残酷的舞台,在上学的时候教室后面总会挂一行字,工工整整的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不知影响了多少代的学生,红色标语,黑体大字,简单到不能在简单的语言一句话也代表了很多学生的未来,代表了家长的寄托,学校,社会的培养(也学这话巨官方,但也是事实,恶心一下,不影响阅读),我们敬爱的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无数的知青也重新回到了城市,回到了温暖的教室,电影设置了很多小的高潮,比如说他们在燃烧田野里的野草,也就寓意着新的希望,拖拉机坏了,所有的人为了不延误时间奔向考场,等等吧,再说就是废话了。

11年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我们又有多少个11年,他们把人生美好的时光留给了那片荒芜的土地,坚守的过程本来就是痛苦,而他们不能改变,一群热血青年,他们并不只属于这无尽的田野,也是整个社会的希望,一路走来其中的酸甜滋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奔向考场的路上,他们带着11年激愤的力量,这段路跑的并不轻松(当然我只的是心理上),每迈的一步都是希望,他们为了这次机会在不懈的坚持着。

对于现在的高考也远没有1977年的那么神圣了,我们已经习惯了拿高考说事的社会,炒作的炒作,作秀的作秀态度上的颠覆让它失去了原始的美好,走入大学的我们对它已经很是淡忘了,很多人除了分数就没有其他的的什么记忆了,当然还是有人很感谢的高考的,它实实在在的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让他们能走出大山来到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中,扯远点,现在的很多人都把高考当成了赚钱的手段,具体的什么也许你比我知道的还多,这个年代的独木桥已经变宽了,我们确实不知道把它神圣化但起码你也严肃点,你可以在乎,但对于多数家庭来说它还是重要的,你可以霸考,可以愤怒,但请不要拿它来说事,更不要作秀,这样受苦的除了你还是你。

很难想象那时候成份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它把人划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让那些真正有知识的人成了贫下中农,让真正可得教育的青年接受劳动改造,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没有必要过于批评也没有必要写什么检讨,过去总归是过去的,一个父亲为了女儿的未来连写信的名称都不可随意代之,因为他知道那意味着孩子的未来,他不能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牵绊,父亲为了孩子去私刻公章,是的,我相信所有有良知的父亲都会干这样的事情的,他们都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一切,对于孩子十几年的等待,他们有着太多的不舍.

不得不在最后说一下孙海英扮演的“老迟”,确实演的很好,一个外表象严父一样的人内心却是那么善良,他把所有的知青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偶尔的言辞沉痛也是为了他的信仰,他爱的孩子们,整部电影总是能从老迟嘴里听到一些有些雷人的幽默词汇,在这部由着很强的时代政治性色彩的电影,老迟的作为一个保守旧思想的中年人,同样有着对社会的关切和期望,他的出现整部片子也多了一些活跃性,算是大主题下的很小的重色.是什么,决定你的命运?

你出生的时代。你出生的国家。你出生的家庭。最后才是,你个人的努力。人生在什么时代、哪个国家、何种家庭,这都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大部分人都将沿着前面三个因素综合作用产生的轨道,完成自己的人生。人要改变既定的阶层和轨道,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何其难?陈琼,就因为生在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中国,就因为父亲是历史反革命,她自己都觉得嫁给潘志友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反抗地同意让老崔另做媒。小根宝,一个被命运攫住而无力摆脱强大漩涡的人。为了获取推荐上大学的名额,那么瘦弱的人要抗三百斤的大包,他难道没有和命运抗争过吗?可一道大令下来,高考制度改革,他又被命运玩弄了一次。强哥和老皮,为了获得高考报名的资格,只能绝食抗议。那也仅仅是获得一个资格,离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还远着呢。如果老崔没有出现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他们的绝食能有什么用?

恢复高考的伟大在于,不再是个人报名,群众推荐,组织审查,不再看你的出身成分。它平等地给每一个人高考的机会和资格。对的,就是机会和资格。我们赞美1977年的高考,是因为通过高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我们诟病现在的高考,是因为现在即使上了大学,还是没有办法上升为金字塔顶的一部分。平等地给予每一个人机会、资格和权利,使其通过个人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已经不是现在的高考可以做到的。但在这个人口极其众多的国家,高考所代表的公平公正,是这个社会最后的道德底线。再微茫,也还是改变命运的道路,出口,和希望。只有曾被彻底剥夺的人,才深刻明白此中珍贵,这就是1977年的人们和1977年高考的故事。

上一代人的高考,离我们似乎远了一点,而我们的高考似乎跟1977不仅挂不上勾而且全然不同,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没有人喜欢上纲上线的歌功颂德,但似乎小学起的“集体电影”都是如出一辙让人生厌,以至于我对电影也不常有好感。这部片子也是一样,时不时强调一下,从开场的“邓小平”的呼喊中,从王学兵那超乎当时人们的思维意识中,让影片时不时有些让人自动忽略的成分,看片头那有些风起云涌的老镜头还是让人特别是那个年代的人有所感悟吧。

然后真正让我觉得这部影片好的地方,全然在于他的写实,真实的力量,是那么的摄人心魄。想必很多人都一度很厌恶老迟,至少我是这样的,恨他对“组织”的无限解读,理论认识,一种很无力的感觉,似乎一下子从当下脑残、愤青的“后文革”语言中,回到了当时的环境感受到更多真切体会。对一切的愤懑,对愚民政策,对阶级、成分论人性的标准,对人性的禁锢和对党的盲目崇拜,这一切是交织在一起的,让人心生怨恨,恨曾经发生的一切,恨这个像幽灵一般统治了30年古老大地,而现在正努力歌颂自己之后30年统治的政府。真实,是那么的可怕。我曾经在博客上连接过腾讯图片网的一个地址,是缅甸红色高棉大屠杀的图片,可惜被删掉了。当人民亲眼看到这一切,当你有勇气让人们看到这一切,你还能继续“一百年不动摇吗”,当红色高棉的恐怖被公之于众,他也再也不会回来了。人民会原谅你吗?

幸好,让人感到欣喜的是,不在于影片的质量,而在于影片本身,能大胆的说出来,敢于拍摄,能够公映本身就是一种突破。虽然像戈尔巴乔夫那样敢于承认错误,是不是会做了自己的掘墓人还都是未知数,但至少,能有一种声音的表达,就是莫大的进步。所以,对于老迟的刻画,绝对是影片的亮点,一点不矫揉造作,让人恨又让人爱。他的所有表现,都没有脱开当时的背景,他的反应让人恨又让人理解,出人意料的转变又在情理之中。只是,他必然经历让人生厌的阶段,就像我妈妈在旁边看的时候有些漠然的反应一样。他们看不到恨,他们感受不到苦,哪怕被当做一种无病呻吟,他们看不到我们的向往和渴望。

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奔跑的人们,这比讲80后的青春要深刻的多、有意义的多。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光呀,多么有活力、有魅力的年轻人最终也会老去,真是让人感叹!

****************

《高考1977》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感人之处

作者:冬瓜娱乐行

发表时间:18-07-1811:25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感人之处。几天前又和朋友一起重新看了一部关于青春的影片---《高考1977》。1977年所处的那个时代给那一代人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心灵印记。时至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电影里感受到。

《高考1977》

1977年,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动乱不安,国家终于安定了下来,知识和人才也开始再次得到了重视。高考恢复了,他们那一代人又沸腾起来了,因为他们渴望着未来,渴望着高考。这部影片就是讲述这一时期里的几位知识青年在运动中被耽误了十几年之后,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的前前后后的奋斗历程和他们那一直没有忘怀的理想。

《高考1977》

现在的我们,提起来高考依旧会满怀激情,脑子里不由得想起当年奋斗的那些日子。现在的高考,有各种加分,辅导班,教辅资料,甚至还有各种竞赛加分。影片里的考生们,只有偷来借来的课本,没有任何其他的复习资料,但是他们依然满怀激情,因为他们充满了对理想和未来的向往所以更加努力。面对多年的运动过后,高考是他们命运改变的唯一途径,如果不参加高考,可能就要在农村一辈子。因此都怀着难得的激情,为命运搏上一搏。

《高考1977》

可是,仅仅凭借努力是不够的,当面对新的希望,人人都希望能够去上大学。但是,去参加考试一定要有推荐表才可以。在争推荐名额的时候大家都卯足了劲。就在这时,出了意外,小根宝突然死亡。还是面对那一张推荐表,强子绝食,陈琼也因为父亲的反革命事件而不得平静。一系列的事情表明他们到达梦想的路上充满了荆棘。最后作为农场革委会的老迟被这一群青年所感动,决定推荐大家都去参加考试。

《高考1977》

在这一场名额争取的风波当中,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转向的痕迹。一个铁面凶凶,不讲情面,对人严厉,没有一点儿文化,盲目讲原则的农场主任老迟。因为看到了年轻人的理想与激情,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最后动用农场的拖拉机去送年轻人们参加考试。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力量吧。

《高考1977》

同样,影片里还刻画了另外一位父亲的形象,那就是陈琼的父亲陈甫德。作为被运动所摧残过的人,他一直挣扎在思想斗争中。他不惜犯错误自己私底下刻公章,就是为了给女儿得到那一张“干净”的证明。作为一个反革命,他犯错了,但是对于处在历史机遇里的父亲来说,他是无私的,他的付出都是为了自己的女儿。

《高考1977》

时代赋予了他们时代的任务,从一接受就意味着没有放弃的余地。在影片里还有另外一个人贯穿于始终,他就是潘友志,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者。他追求自由幸福,渴望梦想实现带来的愉悦。农场里的大多数青年都和他一样,是那个时代里的年轻一员。在他们的脑子里,为了自己的青春懵懂,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可以永不后悔。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面对历史的转折和机遇,许多人还是现实地选择了违背诺言,因为诺言不能够带给他们美好的生活,不能够让他们参加高考。

《高考1977》

推荐表拿到了,大家都去参加了考试。有人考的很好,已经打算好了以后的生活,有的人坚守梦想,有的人遵守诺言,有的人奔向现实。有的人就像潘友志那样,一直待在农村,也许他们的选择不能够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但是那是他们自己由心的信仰与信念。

《高考1977》

电影的结尾也是同样充满历史的深思。老迟在考场外边终于等到了那个想要留下的人,而和不想留下人的也永远没有了交集。面对历史,面对历史带来的机遇,如何把握住机会可能是一个永远没有正解的命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取决于各自的人生和理想。同样,每个人也可以不做选择,这也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

《高考1977》

就像电影里那样,当赶不上火车的青年在大雪地里跌倒再起来,起来再跌倒的时候,他们的身影是那样的清晰。同样,历史的镜像也是那样明白。这一群青年始终没有绝望,当老迟的拖拉机到来的时候,希望也就在每一个人心里燃起。

《高考1977》

今天的我们,面对四十多年后的高考,虽然已经不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唯一途径,但仍然是我们努力进步的方向。高考,永远和青春奋斗连在一起。便有金银千千万,不如青灯照经卷。我们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会成为历史,四十年前的那一场高考所留下的感动永远会留在我们每个奋斗的青年心中。趁年轻,努力。

《高考1977》

声明:本文文字是原创作品,部分图片转自网上

****************

《高考1977》: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个时代,思索高考的含义

作者:小名爱电影

发表时间:18-11-3013:50

电影:《高考1977》

《高考1977》是江海洋导演的一部力作。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列火车呼啸而来又急驰而去。往往与火车打交道的日子,都是人生最难忘的日子,无论多少次多少回,都会是一样的不能忘记,这列火车与恢复高考相关。1977年夏秋之际,对于中国而言,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当然,这也是几百万热血青年积聚力量蓄势待发的年代。正是这一年国家做出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高考。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平地一声春雷,震撼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恢复高考制度,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是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是一代人人生中无可替代的符号。恢复高考使人们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恢复高考这个果断的决定,向全社会传递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强烈信号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始走上正轨。

当时还有一个政策录取学生时,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此后,一批又一批学识丰富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恢复高考是一件大事,它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篇章,这是一次“破冰”之举。电影中的高考正值寒冬,无须多少发挥与提示,电影中的画面,只要闭目一忆就会跃然而出,会有一股激情涌现在脑海,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丰富。看到电影开篇的那一列火车,让人感慨良多,它将载着人们奔向新的起点、新的生活,它激起了千千万万人的梦想,的确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高考制度的恢复使得中国大学教育、人才培养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就像那列火车,以无可阻挡的气势涤荡了人们心中的阴霾,带来了生命的晴空万里。

有火车坐的日子都是满含希望的日子,是奔向目的地的日子。前方有无尽的理想、希望诱惑着我们,火车会把我们安全送到。于是我们从一个诱惑奔向另一个诱惑。那个年代的人,“真理”的高峰往往依靠火车助其攀登。《橄榄树》之所以一直是我个人很喜欢的歌,就是因为那句歌词“为了宽阔的草原,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为了梦想我们一直在流浪,火车把我们送到了要流浪的每一个地方。在女大学生宿舍,记得我曾坐在窗口的桌子旁边伴着晚风吹口琴,听窗外植物窸窸窣窣成长的声音,看窗前花开花落、柳绿柳黄,用纪实的眼光记录大学生活的喜怒哀乐,用篮球和乒乓球愉悦我的课余生活,这是我曾经的大学。当年我们在校园里种下的小树,如今都已经长大成材,那浓绿的树荫,汇入我整个的大学时光。“依然有味是青灯”读书,享受青灯映出来的寂寞,难忘有书可读的日子。电影《高考1977》再现了那个时代,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个时代,思索高考的含义。

潘志友:“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电影中有很多关键的画面让人感动。人们聚集在用脚踏发电放映影片的广场上,看到屏幕上的镜头,那一双双绝望而充满期盼眼神瞬间定格…那是所有人目光最集中的时刻。还有一个看点空中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关于恢复高考的播音,田野上漫燃起呈燎原趋势的烈火,那是人们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啊!赶考的拖拉机意外地出现了故障,赶考的知青们弃车在森林中狂追火车,那一个个鲜活而可爱的面孔,那一个个不屈而坚强的身影,他们跌倒了,爬起来,挣扎着再跑。面对远去的列车,人们长跪不起,他们深知赶不上的不仅仅是一列火车,赶不上的是他们的前途和命运,是他们的理想和热情。而那急驰的列车也是时代的车轮,曾扔下他们隆隆前行。真实不做作是《高考1977》的灵魂,这些看点、这些细节之处是电影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演说》中说:“我们不能总是为青年造就美好未来,但我们能够为未来造就我们的青年一代。”“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这位智者的这句话可以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讲话并立而毫不逊色。一个在半个世纪里饱经战争创伤、饥饿折磨后又遭到劫难,处于思维混沌状态的民族,究竟该向何处去?是恢复高考的制度告诉人们:一个漠视知识的时代结束了。无论今天如何评价高考带来的弊端,三十年前恢复高考的决策都值得充分肯定。应该说,恢复高考掀起了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这是改变一个国家命运的转折点,这是一个国家的新生、一个民族的新生、是真正的凤凰涅槃。

如果说苦难可能转化为精神财富,那么从苦难的经历中获益最多的也正是恢复高考后上大学的这一代人。一部电影也许不能让我们深刻地理解当年恢复高考的社会意义,但是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雀跃的身影使我们铭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是我国科技人才青黄不接之际,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受过良好大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正是恢复高考后的这几批毕业生,成为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生力军。这一批大学生带给社会的不仅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锐气胆识和与国际交流、对话的能力。三十年过去了,那些已人到中年的当年的大学生,今天成了支撑我们的社会,政界、企业界、教育界、文学艺术、体育界音乐界等领域的栋梁,成了中华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

看过这部影片,真不知有多少人会发自内心感慨地说,多亏了高考的恢复。当然,不是所有的终点都有人守候,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一定成功。那些没有考取的人他们也一定在某一个地方为自己生活、为他人祝福,包括说这句话的潘志友。但是我相信,无论做着什么工作,他一定都在某个地方读书。“我们读书去”,从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读书的过程会让你极其享受。古人说得好:“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书里的欢乐冲刷了我们人生的悲苦,书里的悲苦让我们感受生命的丰富。

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说:“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令人愉快了!”感谢那些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拨云见日提出“恢复高考”建议的学者;感谢那个虽有迷雾但终能够云开雾散的年代;感激那位老人,他是真正的民族智者,在一个“需要巨人又产生巨人的年代”,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这一读就读到了今天。

一个大学生能够把知识变成学识,把学识变成本事,把本事变成素质、把素质变成能力,把能力变成综合实力,就会建设祖国发展潜能、张扬个性,无往而不胜。恢复高考是早春的一声春雷,震撼了人心,改变了命运。 看完这部电影,你想到了什么,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喔。

****************

那年的高考:电影《高考1977》

作者:冰冰有料

发表时间:18-04-1321:37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 ——电影《高考1977》

“我们读书去!”41年前,正是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无数上山下乡的青年走进高考考场,用知识改变命运。41年后再听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直指人心。

《高考1977》的导演江海洋说,一个人丧失记忆是悲惨的,一个民族丧失记忆是悲伤的。所以,与其说《高考1977》是一群人的奋斗史,不如说是一代人的回忆录。

镜头闪到1977年,黑龙江某农场,荒芜的田野上伫立着一群年轻人。曾经,他们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天之骄子,一眨眼,却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争做地里的一把好手。

他们中,有背负着“历史反革命之女”十字架的漂亮姑娘,有一心想回上海弄堂的懦弱小子,有整天和领导较劲的刺儿头,还有决心扎根农村的青年。8年来,他们放下书本,拾起扁担和锄头,学着不去想以后。

就在他们以为梦想照不进现实的时候,一声春雷滚滚而来:高考重新恢复了!《高考1977》是真正意义上的小成本电影,没有大场面,没有大明星,连所谓的激情戏也是一闪而过。但是,它那种从容不迫、不动声色的叙述方式,带来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听到片中那句“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座下皆叹:于我心有戚戚焉。

虽然影片从1977年黑龙江的知青农场这一小角度切入,却充满了史诗般的张力,讲述一群年轻人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除了高考改变命运的历史事件,爱情、信仰、承诺、使命等人们都要面对的命题横贯杂陈,呈现出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立体面貌。

影片中孙海英饰演的场主任既有受历史局限僵化的一面,又不乏军人的正义本色;王学兵扮演知青连长,成功塑造了“那个年代的人”;周显欣虽是第一次上银幕,但其所扮演的女知青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赵友亮扮演的黑五类老师更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老戏骨风范。

观众董先生激动地回忆:“我们家8口人,有5个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那年可真冷啊,我只能躲在被窝里,趴在搓衣板上复习。”听到董先生说1977年高考第一道数学题是“根号9的开方是多少”时,一直在旁边的王先生也凑过来:“那年有道地理题,问从武汉坐火车去广州,要经过哪几个省。你记得不?”

董先生、王先生都是幸运,他们都在高中毕业时赶上了“恢复高考”,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走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先生告诉记者,他1966年高中毕业,不能继续读书,只好下乡锻炼,然后结婚生子。“那时候挑着200多斤的粮食,脑子里想的是哥德巴赫猜想。”1977年,这位“老三届”考生带着孩子去考场,最终得以在大学里继续数学梦。

****************

《高考1977》带你体验那时的人,那时的高考,网友:现在很幸福

作者:天马汉创

发表时间:18-11-2117:48

《高考1977》扰乱中国十个年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人民的生活重新步入了正规。

高考也得以恢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十一年的耽搁之后,最后有了改变的勇气。

处在当时社会的人们压抑了太久,也发出了他们最终的呐喊。

以人们对于高考的梦想与挣扎,作为切入点来展现这次改变他们命运的改革。高考由推荐变成人人可以报考,那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而描写文革和知青,从诸多的负面故事中寻求积极和向上的一个角度来讲故事,高考、知识无疑是很讨巧和很安全的一条路。

黑白是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倒影,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辉煌,也拽出了考生遗失方向的脚步。

黑白使我们与现实相隔。然而在这只有黑白颜色的岁月里,却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迹,那是一群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社会青年。

为了赶到高考的考场,他们拼尽全力一路赶来,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机却半路出了故障,他们跑着冲向火车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

电影里的孙海英一开始百般阻挠孩子们去报名,其实人很善良,只是一时不能接受。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些孩子不再愿意陪着他,他们要去高考,要开启自己崭新的时代,以及中国崭新的时代。

但人终究会明白与其感慨旧的事物消逝,不如笑着迎接新事物的到来,所以他会在他们赶不上火车的时候,开着拖拉机送他们去高考。

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深深感动了小编。

近期小编重温电影,被剧中青年们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感动。在那时想要读书是那么的困难,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自我命运,无法发挥自我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我的理想。

因此我们也要把握自我的命运,抓住一切的机会,刻苦领悟,丰富自我的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很幸运,小编在想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呢?

一九七七永远停留在了过去,此刻的我们要遗忘做向导,引领我们向前进。

人们都说高考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挺过了高考就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拼不过就像是底层社会的烂泥一样扶不上墙。

也许这种旧时代的思想,太过偏激太过片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考的确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如同分水岭一般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也许仅仅是一分之差,就可能是天壤之别,有时候一分之差,就可能和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失之交臂。

有时候一分之差,就会让万千情侣相隔异地,有时候仅一分之差,就会改变一个人今后的人生轨迹。

也许当你在大学遇到那个对的人的时候,当你步入渴望已久的企业的时候,你会发现当初错的那些题,其实刚刚好。

高考是一个即考验指示又考验心理的平台,高考前心态很重要,心态摆正了,你就已经赢了一半了。

十一年的寒窗苦读,只为这一次厉兵秣马,前方即使是深渊,也必须勇往直前,努力了那么多,付出了那么多困难是躲不掉的。

小编祝福所有考生,摆正心态,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当你收笔之时,有一种宝剑归鞘的自豪感。

说了这么多,你是否也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呢?不如让我们一起走进电影院去感受电影的魅力吧。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

****************

《高考1977》:凡经历过高考的,都应该去看的一部电影

作者:电影de感悟者

发表时间:01-0420:57

影片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的生活重新步入正轨。在这个百业待兴之际,中断了许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东北某农场的三分场。一批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看好的接班人,但更多的则是不堪忍受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

为了一个高考名额,抗300多斤的重物

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代。在夏秋之际,邓小平的复出、高考制度的改革,让苦中作乐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围绕着小小的红色公章,不同的人对各自命运作者不同的搏击。

高考已经持续三十几年,读书的目的,高考的目的。除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一份好的工作,更多的是更远大的理想。为自己在这个世界创造能力的提升。为深刻的感悟、领悟和享受生活。为的是不虚度自己的人生百年,尤其是拼搏燃烧的最美的青春岁月。

错过了去高考的火车,考生们绝望的痛苦

大家都为了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而努力。很多人可以通过这一天的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高考复苏了,他沉睡了这么多年,年轻人终于可以通过学习派上用场了。在高考当天一群年轻人为了追赶火车拼命的向着有阳光的方向奔跑,当火车驶过,所有人都觉得他们改变人生的机会再一次擦肩而过,不得不过上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的时候,奇迹发生了-那个固执的老迟,自己开车拖拉机意气风发的赶来了。

老迟开拖拉机送青年们参加高考

影片中的老迟心态一直在变化,这是最好看的地方。从一开始想要控制、管理年轻人到慢慢对他们进行理解,通过理解进而生出同情心,再到开着拖拉机送青年们去参加高考,这是一代人的觉醒。

电影中的这些人物对高考的意义是有着深刻的体验的。他知道高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高考让它们沉淀在人生底层的经验复苏,所以他们为了高考义无反顾。电影感动我们的是这个时代中的这群人所爆发出对高考的深刻理解进而产生的强烈渴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义无反顾的努力。

他们知道因为什么去奋斗。1977年的高考给了40.2万人光明的前程。1977年的高考也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勇于承载-哪怕是梦想的分量。

回首现在的高考,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高考,在当今孩子们的眼里早已失去了1977年的意义。首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需求已渐渐的饱和,大多数人不需要通过高考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高考的意义也被我们灌输成获得一个好分数,赢得一份好工作拥有一份好生活。

电影的启示

人生不是非要一次高考,它的意义是对梦想的追求,把所以生命能量聚集的一次引燃,通过这次引燃把人生的歌唱引向更高远的地方。

****************

《高考1977》:文革后的曙光,承载着父辈的希冀

作者:小公主电影视频

发表时间:18-08-1520:53

当时间的轴心在倾斜,人们的信念和希望都会变得虚渺,颓废变成了后代人眼中的祖辈们。然而当时间的轴心再次回归最初,人们的心境和理想,将变得无比耀眼。绚烂便是我们后辈人对祖辈最为中肯的评价。带着这样敬仰的目光去审视父辈的艰辛生活,多半会落泪的。此刻的落泪正是感触父辈的不容易,正是对年少自己的否定,正是洗涤自身的污垢,向着光明,向着红日,我们将会借助父辈的力量前行。

《高考1977》,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承载着父辈的希冀,承载着他们最难以释怀的高考之路。影片的开头是一群年轻人上山劳动的画面,其中的主要人物都给了特写。劳作一天的青年们,傍晚聚集到一块,观看运动会。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躁动。就在此刻,突然停电了,农场长负责人老迟急忙到室内打电话给负责人,而且用训斥的口吻。外面的年轻人也就是农场的年轻领导,在他打电话时就自主发电了。一个年轻人奋力的蹬着脚踏板,影片又开始了。这时候团长出来了,他说自己没有看到前面的要重新放。青年说,不同意,我累了,换人蹬。团长同意,并愿意第一个来蹬。就这样东北人的干劲征服了我这个人。“人心齐,泰山移”

择日,农场负责人,给大家开会时,说道:“今年的修路、招工和推荐上大学挂钩。”讲话的时候,大家之间的浓烈的感情和人们之间的质朴情谊。不得不让人感慨。会议最后农场负责人老迟把这次修路的班长选为出生不好的女同学陈琼。这女同学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是一对情侣。老迟想借此机会,把他们俩个分开,这样潘志友就可以留在这大东北,留在他身边,留在这里扎根了。

其中一个少年,来到这里已经七年了,他想父母想家乡,他愿意把一袋 300多斤的东西扛到木桩那头,拿他的话来说,就是“来这里七年什么好事都轮不到他,这次把机会让给他,让他抗。”潘志友,一个仗义的领导人,他愿意帮这青年,而且说,只要他扛过去,大家就要把票投给这青年。而年轻人,在看到潘志友扛起麻袋时,跪下说,给我一次机会,给我选择的机会,让我抗。后来他虽未成功,但是他的勇气,他的态度征服了大家。当潘志友把最后的木桩放的年轻人后面时,说:“这件事就这样决定了。”有人竖起来大拇指,大家都同意了。在那样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挑战自己的极限。无论成功失败,只要努力过,拼博过。便是生活的意义。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也是很保守的,有的男女性别的差异,有三八线的存在,然而潘志友和陈琼的恋爱的场景有些突兀。但是突兀的镜头,却让我看到的是那个年代,青年心中的爱恋是如此纯洁,为爱可以舍弃那些琐碎的杂念。

这些青年有大学梦,有自己最纯洁的爱情。这才是完整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人世间可以独立思考有血有肉的人。

文革后的青年,都怀揣着大学梦,为了梦他们一次次挑战自我,一次次为梦奔跑。在那样,温饱解决不了,衣不附体的年代,他们这样努力。让后辈敬仰,是最终的旋律。

****************

《高考1977》:文革后的曙光,承载着父辈的希冀

作者:小公主电影视频

发表时间:18-08-1520:53

当时间的轴心在倾斜,人们的信念和希望都会变得虚渺,颓废变成了后代人眼中的祖辈们。然而当时间的轴心再次回归最初,人们的心境和理想,将变得无比耀眼。绚烂便是我们后辈人对祖辈最为中肯的评价。带着这样敬仰的目光去审视父辈的艰辛生活,多半会落泪的。此刻的落泪正是感触父辈的不容易,正是对年少自己的否定,正是洗涤自身的污垢,向着光明,向着红日,我们将会借助父辈的力量前行。

《高考1977》,这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承载着父辈的希冀,承载着他们最难以释怀的高考之路。影片的开头是一群年轻人上山劳动的画面,其中的主要人物都给了特写。劳作一天的青年们,傍晚聚集到一块,观看运动会。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躁动。就在此刻,突然停电了,农场长负责人老迟急忙到室内打电话给负责人,而且用训斥的口吻。外面的年轻人也就是农场的年轻领导,在他打电话时就自主发电了。一个年轻人奋力的蹬着脚踏板,影片又开始了。这时候团长出来了,他说自己没有看到前面的要重新放。青年说,不同意,我累了,换人蹬。团长同意,并愿意第一个来蹬。就这样东北人的干劲征服了我这个人。“人心齐,泰山移”

择日,农场负责人,给大家开会时,说道:“今年的修路、招工和推荐上大学挂钩。”讲话的时候,大家之间的浓烈的感情和人们之间的质朴情谊。不得不让人感慨。会议最后农场负责人老迟把这次修路的班长选为出生不好的女同学陈琼。这女同学陈琼和老迟的爱将潘志友是一对情侣。老迟想借此机会,把他们俩个分开,这样潘志友就可以留在这大东北,留在他身边,留在这里扎根了。

其中一个少年,来到这里已经七年了,他想父母想家乡,他愿意把一袋 300多斤的东西扛到木桩那头,拿他的话来说,就是“来这里七年什么好事都轮不到他,这次把机会让给他,让他抗。”潘志友,一个仗义的领导人,他愿意帮这青年,而且说,只要他扛过去,大家就要把票投给这青年。而年轻人,在看到潘志友扛起麻袋时,跪下说,给我一次机会,给我选择的机会,让我抗。后来他虽未成功,但是他的勇气,他的态度征服了大家。当潘志友把最后的木桩放的年轻人后面时,说:“这件事就这样决定了。”有人竖起来大拇指,大家都同意了。在那样的岁月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挑战自己的极限。无论成功失败,只要努力过,拼博过。便是生活的意义。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也是很保守的,有的男女性别的差异,有三八线的存在,然而潘志友和陈琼的恋爱的场景有些突兀。但是突兀的镜头,却让我看到的是那个年代,青年心中的爱恋是如此纯洁,为爱可以舍弃那些琐碎的杂念。

这些青年有大学梦,有自己最纯洁的爱情。这才是完整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人世间可以独立思考有血有肉的人。

文革后的青年,都怀揣着大学梦,为了梦他们一次次挑战自我,一次次为梦奔跑。在那样,温饱解决不了,衣不附体的年代,他们这样努力。让后辈敬仰,是最终的旋律。

****************

高考1977: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考试,让无数人狂热的时代

作者:龙起

发表时间:06-0817:44武汉微联科技有限公司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年这个时候,全国上下都会掀起一股高考热潮,整个社会都在为这群肩负着未来和希望的考生努力。人们常说,高考可能是我们人生中最公平公正的一次考试了。不管你是什么人,出身于怎样的家庭,在高考的考场上,所有的考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优秀,就一定能获得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也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对多数人而言,“高考”是青葱岁月的“焦虑”代词。但1977年,高考成为百万国人破除年龄、婚否、出身限制,逆转命运的唯一机会。那个时代,高考对于他们的意义,或许真是就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通道。

当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后,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男女,从车间、从农田,从军营等个地方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

那一年,参加高考的人几乎都是在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仓促上阵的。从1966年至1977年,绝大多数城镇户口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无法参加高考。国家一决定恢复高考,有资格报考的人蜂拥而至。

数据显示,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想象,当年的考生在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有多狂热兴奋,但今年夏天,高考又如约而至,希望所有考生都能怀揣先辈的勇气与希望去拼搏自己的未来。

****************

《高考1977》:十年停滞,高考再度恢复,500万人参加首届高考!

作者:电和影

发表时间:18-06-0319:59娱乐达人,优质原创作者

六一匆匆而过,高考又将归至,今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到975万人,是近八年来高考人数最多的一年,将时间推回到1977年,那一年是高考停滞十年后的首次开考,报名人数570万,录取率仅有5%,相比今日高达百分之七八十的录取率,那时对于考生来说,更为艰难。

今天我们就来看下《高考1977》这部电影,一起回顾高考停滞十年之后的首次开考。该片并未将故事主要放在高考这件事本身上,而是从东北某农场知青在得知恢复高考的一些故事,以及每个人所面临着选择。

虽然这部电影是部主旋律类型的电影,但是从某些角度方面还是有所突破限制的。

影片的开头为我们呈现的是农场的一片繁忙景象,看似繁忙的背后,是躁动不安的气息,这些下乡的知青大都来自城市,由于文革,而被迫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肉体折磨,他们本应在学校读书,然后工作,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却被一场错误,而改变了人生。

潘志友,农场的连长,被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赏识,寄予厚望,不料喜欢上了“反革命”家的女儿陈琼,老迟为了潘与陈琼划清界限,想尽办法,让陈琼离开农场。

而陈琼,父亲被定位历史反革命母亲被迫与之离婚,并含恨而逝,陈琼也被分到了这个农场,但是父亲的政治黑点,却伴随了她十年,也让她痛苦不堪,处处被人挤兑。

而其他知青呢,有个叫个根宝的小青年,实在忍受不了,起了自杀的念头。

就在大伙繁忙的时候,一天晚上放了一场纪录片,而影片中邓小平现身了,大伙看到后欢呼雀跃,因为大伙都预感到时代要变了。

对于沉浸十年的中国来说,急需一场变革,唤醒这头沉睡的雄狮。

但是农场主任老迟却担心了起来,因为,一旦变化,对于农场来说,将会丧失人员。

在最后的时刻,老迟又发动大家开荒修路,做最后的一场工作。

而关于恢复高考的消息还未传开,这时还是实行推荐制,为了拉倒选票,拿到推荐名额,大伙实行了背包竞赛,300斤的粮包,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就连势在必得的强子都败下了阵来,而瘦弱的根宝再也忍受不了这里的生活了,决定参与这个挑战,虽然他也未曾获得胜利,不过感动了大家,大伙愿意把宝贵的一票投给他。

逐渐的,恢复高考的消息不胫而走,先是听说,然后登报,大家是喜出望外,对于大家来说,不仅看到了出头之日,也终于有了一条可以摆脱这里的出路,更有了一条光明的未来。

陈琼的父亲千里迢迢来到农场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不了由于政治身份,不被相认,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父亲故作假章,证明自己的清白。

而农场主任为了为难大家参加高考,故意设置测验的门槛,以强子为首的知青就开展了绝食的行动,而潘连长也不断劝说,陈琼的父亲也假扮招生主任劝阻主任。

在各方的努力下,老迟终于动心了,放弃了测验。

这期间,由于安装更换农场喇叭,喇叭失手从天而降,小青年根宝为了救强子而丧生。两次自杀都未得逞,却败在了这次意外事故上,但是他是为了情义,终将被大家所铭记。

终于到了高考的时间了,老迟都给大伙报名了,在第二天参加高考的路上意外再次发生,由于拖拉机半路失灵,大伙错过了开往城里的火车,主任老迟就独自开着拖拉机,送大家到考场,大伙纷纷被感动到了。

高考后,陈琼获得了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不了由于之前父亲做假章,被搁置,但是在考生办主任和老迟的努力下,当场又做了一份说明文件,来说明事件的真相,陈琼最终被北大数学系录取,而农场的其他人也都考取了各自心仪的大学。

被老迟寄予厚望的潘连长,为了老迟,为了农场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主动继续和老迟并肩作战。

近来大火的雷佳音,在影片中也饰演了一个叫阿三的青年,娶了铁路站长的女儿,也在铁路上工作,期间为知青参加高考也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如今,高考或许已不再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大事了,但仍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在那十年,由于高考的停滞,教育的停滞,足足影响了一代人,耽误了一代了,更加耽误了中国的发展。

尤其那些落后地区的孩子们,连最为公平的一次机会都没了,他们谈何未来,而对于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丧失的不仅是机会,更是人生的光明,十年的折磨,让这些青年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来,不明白这个国家是怎么了,又将走向何方。

回归到个人,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因为根本就没有机会让这努力发光,点燃星星之火,使其自身价值得以展现。

高考虽然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为公平的制度,从1977年到2018年,高考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它虽然仍不完美,不能如人人所愿,但是经历过的每个人都不会忘记那刻骨铭心的日子的,不论它是否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的人生终将因它而变得更加丰富。

--免责声明-- 《《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这篇文章828la109859。

【结语】:《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高考1977》:人心的重要】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09859'></small><noframes id='828la109859'>

  • <tfoot id='828la109859'></tfoot>

      <legend id='828la109859'><style id='828la109859'><dir id='828la109859'><q id='828la109859'></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09859'><tr id='828la109859'><dt id='828la109859'><q id='828la109859'><span id='828la109859'><th id='828la109859'></th></span></q></dt></tr></i><div id='828la109859'><tfoot id='828la109859'></tfoot><dl id='828la109859'><fieldset id='828la109859'></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09859'></bdo><ul id='828la109859'></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