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

时间: 2020-09-02 00:07:59 分类: 美文赏析

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

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

****************

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

作者:独醉美文诗词

发表时间:03-1917:41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已经绵延数千年之久了,古往今来描写黄河的诗句数不胜数。回想一下李白的《将进酒》依然萦绕在耳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然了诗圣杜甫也不甘落后,他在那两首著名的《黄河二首》中写道“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但是说起黄河的大气磅礴,这两人都要排在本期我要介绍的这个人后面,总是杜甫的黄河水鸣天下闻也不及他的短短28个字!

“鸟瞰”黄河

这个人就是刘禹锡,作为中山靖王之后颇有古人意味,堪称唐代晚期最著名的诗人也不为过,因为他的作品多数豪情万丈令人心生大气,所以被人称之为“诗豪”。而本期我要介绍的这首黄河之诗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磅礴大气古韵十足,诗中的词句考究令人初读之时倍感大气,再读之时感觉大气中暗含着那么一丝柔情,这种情味也只有刘禹锡的黄河诗中能够写的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哪首诗值得如此评价呢?

夕阳下的黄河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

在唐人的眼中黄河已经是泥沙满河床了,你看刘禹锡诗中第一句“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又何止九曲十八弯?“万里”是形容黄河之长,这句诗很容易令人想起“淘尽黄沙始得金”这句话。而恰好刘禹锡这首诗中就是写那些淘金者,模仿淘金者的口气,在那些淘金者的眼中,“黄沙”就是“黄金”!

黄河之水携裹着泥沙冲破万里路遥一往无前,这样的气势着实少见,但是刘禹锡看到了。很多人都会引用黄河乘风破浪的气势用来想着顽强拼搏的人,刘禹锡在这里虽然没有用象征手法描写,却也写出了气势!

刘禹锡《陋室铭》

第一句的气势是我最喜欢,而后的三句诗人用黄河和天上的“银河”作对比写出了淘金者的生活,淘金者生活在黄河两岸就像是同样生活在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样,但是他们的追求却大相径庭。牛郎织女生活恬淡,但是淘金者满眼的金钱令刘禹锡满心不适。

而他写出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就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一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算是居住的破烂也阻挡不了自己品德高尚,他何尝不是像黄河一样一往无前呢?

万里黄河

这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诗中所描写的黄河就是我们想象中的黄河,而诗人也希望想黄河一样一往无前,自己平静生活的同时还能有自己的一些追求。诗人并不想和淘金者一样生活,而是想和牛郎织女一样安定。本期这首诗歌就介绍到这里了,大家喜欢吗

****************

施耐庵笔下的八百里水泊梁山,真实存在,为何后来没有了?

作者:泥腿看客

发表时间:08-2822:36优质原创作者

施耐庵笔下的八百里水泊梁山,真实存在,为何后来没有了?

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对梁山的笔墨较多,特别是施耐庵提到了梁山800里水泊引起后人兴趣,但现在梁山的水泊已经没有了。后人在分析梁山水泊消失的原因,曾认为八百里水泊只是作者比喻,梁山水泊并没有这样大。

并非虚数

我们读唐诗,有“九曲黄河万里沙”、“ 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描写的水的诗句,据此有人认为,梁山800里水泊只是一种虚数描写,并没有那样大。但唐诗所描写的关于“水”的诗句,也并非是虚数,所谓的“万里沙”,黄河也的确有万里之长,当然也有“万里沙”,至于“万重山”、“三千尺”或许有夸张的形容。

而梁山所谓的八百水泊,如果作者真是比喻水泊之大,为何不用千里和万里?虽然梁山的水泊大小古人不可能用现代的测量工具去测量,但八百里水泊应该是虚实之间,是指水泊面积之大。如果真是一个虚数,是一个很小的水域,那么梁山何以聚集起义军反抗宋朝呢?

虽然《水浒传》是小说,有虚构的一面,但宋江起义的确存在。而宋江的起义军从人数上无法与方腊比,如果要起义,必然要选一个官兵无法征伐的险地,据此,梁山水泊就成了一个很好的聚集地。如果水泊面积小,官兵轻易能攻打,那没必要再守梁山了。可以推断,梁山的水泊面积很大,要想进攻,需要水军作战,但很难达到目的。

黄河在历史上是一条难以治理的河道,由于古代治水较难,因此,黄河在古代泛滥成灾,多次决口,在下游地区出现很多大大小小的泊地。在五代是,在梁山、东平一带,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此后不断蓄水聚集,到了宋朝时,已经是一个范围包括梁山、郓城、东平、巨野等城的巨大水泊,这或许就是“八百里水泊”的来源。

形成来源

《水许传》里所说的梁山,其实其地名早就有,《尚书·禹贡》、《周礼》和《尔雅》等都曾对梁山有所记载,而且那时梁山南面就有水域,古时称“大野泽”,秦汉时又称“巨野泽”,唐朝再次改名的大野泽,这或许与巨野县的名称来源有关。

据《元和志》记载梁山的水域“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如果按面积算也有八百里之多。因此后来“大野泽”又被叫作“梁山泊”。可见梁山泊的水域由来已久。

元朝《齐乘》曾这样记载“汝水西南流,与济水合于梁山之东北,回合而成泊。”认为汝水与济水汇合而成梁山泊,其实这两种水形成还要归功于黄河。清朝有位叫顾祖西的地理专家,他在《读史方图纪置》记述了梁山泊的来源,994年,黄河在河南滑县决口,导致山东、河南一带受灾,一些小的湖泊扩大,据此形成数百里之大的梁山泊。

据史料记载,1019年,宋真宗在位时,黄河再次在滑县决口,此次洪水更猛,再次扩大了梁山泊的面积。1077年,宋神宗在位,黄河在滨阳一带决口,黄河向南改道,于是梁山泊便成黄河主流,此时梁山泊由于黄河水的不断注入,水域之大,水势之扩,于是形成了历史上最大的水泊。

但现在去过梁山的朋友会发现,宋朝的“八百里水泊”早就不见了,那么当年那些浩大的水泊去哪?为何消失的如之快。

梁山水泊并非全面部消失,据说现在东平湖就是梁山仅存的水域。

据史料记载,黄河北移是其主要原因。

梁山水泊消失,还与黄河有关。因为黄河不断带来的泥沙沉积,黄河又再次改道北移,因此注入梁山的水量就减少。《金史》记载,金世宗时,黄河改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广,已尝遗使安置屯田。”

虽然梁山水泊的水域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只是水量减少。但到了元朝时,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决口达22次之多。梁山水泊再次水域丰盛,元朝有名的诗人陆仁曾有记载“尝舟过梁山泊,春水方生何涉漠”。元朝水泊依然很大。但此时元朝开始治理黄河,使黄河真正实现了北迁,梁山水源不再来自黄河,但有汝水注入,水量太少,水泊开始出现萎缩。

明朝朱棣对黄河水也进行整治,据明史记载:“筑戴村坝,遏纹南流”,因此,注入梁山泊的水源基本没有了,此后明朝又对梁山水泊进行大规模的治理,“河水北出济漕,而(东)阿、耶(城)、曹(州)、耶(城)间田出沮溯者,百数十万顷。”从此梁山水泊无水后的地域,成为良田。

明末清初时,顾炎武曾到梁山考察,他曾在《日知录》中写道:“予行山东巨野、寿张诸邑,古时涨水之地,无尺寸不耕,而忘其昔日为川浸矣。”据此,剩下的水域也只有东平湖。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

包呼图,湟水的摇篮

作者:青海日报

发表时间:08-3010:25青海日报官方账号

湟水之源俊逸的马群遥与中下游的良畴相呼应。

湟水在它的摇篮里尽显最初的清纯,无数的条鳅就攒动在粼粼的波光里。

六月的晴空下,湟水的源头还有结冰。

手工编制的羊毛绳见证着游牧者的疆域。

而看到黄河是一株盘龙虬枝的水晶树。

而看到黄河树的第一个曲茎就有我们鸟窠般的家室……

河曲马……游荡的裸鲤……

——昌耀《寻找黄河正源卡日曲:铜色河》

昌耀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写下《寻找黄河正源卡日曲:铜色河》。那时候寻找文化的根脉成为彼一时期亢奋的一股文化风潮。这风潮既应时而生,又蛰伏着历史深处屡屡跃动着的一种庄重情结——“是以对于亲父、亲祖、亲土的神圣崇拜,我们的前人很早就寻找那条铜色河。”我们自海晏走向湟水源头的这次溯源,虽说没有先前般庄重的举意,却也是一次异常兴奋的好奇之行、发现之旅。

说实话,此行之前,在我的脑海里,还从未把湟水与海晏这片大地牵连在一起过。从我出生直到现在,湟水河一直流淌在我狭隘的知识版图上,而我一直对这个常识上的偏狭浑然不觉。我根本没有想到,湟水河的胞衣之地是在海拔4395米的包呼图山脚下。换句话说,关于湟水的上游,因为河流众多,历来有南北二源之说:南源出自湟源县城南哈拉库图东青阳山分水岭,西源发源于海晏县的包呼图山。一般以西源为正源,南源为支流,而被我所不识不知的,恰恰是湟水河的正源。

由蒙古族先民命名的这个山名,仿佛语言的琥珀化石,凝固下遥远世纪里一个高原生态的美好瞬间:有鹿群生息的地方。在我国古老的甲骨文和古金文里,鹿的字形仿佛鹿的LOGO,异常醒目地刻画下鹿的两株长角和短小的尾巴。在此,我们把昌耀意匠的诗句镶嵌在这个瞬间,是再熨帖不过的一次“情景再现”:“在雄鹿的颅骨,生有两株/被精血所滋养的小树。雾光里/这些挺拔的枝状体明丽而珍重,/遁越于危崖沼泽,与猎人相周旋。”时至今日,在海北的动物资源里,炫然列有属于国家保护名单的珍贵动物白唇鹿、马鹿、青鹿、麝……

6月13日,是我们此行采访准备打道回府的日子。临近中午,我们临时决定驱车从海晏县向包呼图山进发,算是对湟水之源心怀郑重的叩访与揖别。

在一片长满鞭麻的偌大的滩地上,矮小的灌木丛如同微缩景观里连片的森林,自在地显示着一种微小的事物集结出的庞然阵势。判断其崇高和优美的,或许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人类,抑或是栖息在那里的微生物种群,是绣在绿植上的苔藓,是蚁虫,是飞翔的鸣叫。借用清代作家沈复在《浮生六记》里的“机位”,我们可以重新体验一回他发现的一种“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虽说已是夏季,但遍地丛生的鞭麻也只是处于展枝露叶的状态,它们蓄势酝酿的花季还要等待上一些时日才能吐芳争艳。鞭麻在植物学上有两个好听的名字:开黄花的,叫金露梅,开白花的,叫银露梅;精通藏语的我省作家龙仁青专门撰文介绍说藏语的金露梅叫鞭乃亥,银露梅叫鞭嘎尔。我还了解到当地人也把鞭麻叫作香柴。其实,在藏医药典里,鞭麻还是一味治疗妇科病的药材。清代乾隆时期的帝尔玛·丹增彭措撰写的、在1840年以木刻版印刷问世的《晶珠本草》(藏语音译为“齐美协称”),收入2000余种植物、动物及矿物。其中对鞭麻就有着详细的分类。不过,鞭麻最被世人熟悉和最惹眼的地方还是在藏式建筑上。人们常常用它来做成屋顶边缘叠垒的矮墙——把鞭麻捆成小捆,晒干裁齐,根朝外,叠垒成墙,再稍稍涂上深红色染料,一眼望去,醒目中又予人栽绒般粗朴的质感。整个鞭麻滩除了遍布着的鞭麻,还有一个十分诱人的地方,那就是不时飞鸣在滩地上空的、数不清的百灵鸟发出的阵阵优美的鸣叫。它们既啄破寂静,又增添寂静;天籁构成的一方寂静,是这里的一个令人称羡的生态系统,是尚未被人类的噪音侵蚀的纯净的生态声场,是生态的“潜力股”。出于好奇,我有意四处找寻了一下百灵鸟们的巢穴,想看看它们的宫殿有着怎样的营造法式,竟然一无所获,好像它们筑就在鞭麻丛里的窠臼是一座座可以随意遁形的城堡。

像诸多河流发源地的情形一样,源头地带的河水通常都像人的毛细血管一样,它们又窄又浅,一点儿也不气派。从包呼图山流淌下来的河水叫作包呼图河,也叫麻皮寺河,如果用文学化的表述,应该叫做涓涓细流更准确一些。它细细弱弱地蜿蜒在山谷间的滩地上。水流透明得能够呈现出历历可数的卵石。由于归程催逼,我们没有时间把车直接开到包呼图山脚下,我们只能抱憾地把车停在尚距目的地二十多公里的地方。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汽车仪表盘上显示的海拔高度是3650米。这个高度,让源头的涓流,即使是在夏日的晴空朗照之下,仍旧覆盖着尚未消融的冰层。

我们找到一处相对平整的草甸,临流席地而坐,就食随身携带的饼干和坚果。同行者还特意给我们贡献了一塑料袋来自一百多公里以远的、平安区沙沟乡的回民馓子。我们一边吃,一边戏说:这可是开创历史的一桩事件——平安的小吃,有史以来头一次搬到包呼图山俯视的疆域;农耕文明的饮食,就这样不动声色地融进了游牧者的疆域,我们牙齿间干脆的咀嚼声,也是头一次和湟水源头清澈的声息融在了一起。不远处空疏的铁丝围栏围成的空空的羊圈,此刻,一根挂在网围栏上的、一尺来长的羊毛绳,像一根俏丽的辫子,在微风里轻动;轻动着游牧者小小的慧心。

让我们异常兴奋的是,在这个将近四千米的海拔高度上,在湟水的源头溪流里,发现了青海的土著鱼,那种被青海民间叫作麻蛇斑、胡子鱼、石板头的鱼。在我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我在流经西宁的湟水河里,经常可以和玩伴们在河里捕捉到这种“胡子鱼”。后来的时间里,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它的身影,私下里以为“胡子鱼”早已是湟水河里消失了的物种。此刻,在湟水的摇篮里再次见到它那熟悉的身影,好像飞逝的光阴骤然定格在了从前的湟水岸边。瞧瞧,它们一拃长的身子,不过就像青海人方言里说的“奶水未干的脬蛋娃”,可它们却一个个诙谐地长着三对胡须,口裂弧形,似乎以鱼的方式默笑着,其中深长的意味挑衅人的智商。

也就是在这一次,我第一次知道了关于它的科学表述:鲤形目鳅科条鳅属,学术界一般称它为高原鳅,更专业的叫法是拟鲶高原鳅。它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高原地区,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目前,全世界共报道有120种高原鳅, 其中有102种分布于中国,分布在青海的有25种。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200米高的龙木湖里,至今还产有斯氏高原鳅,这可是目前世界上生长在最高处的一种鱼类。我记起20世纪80年代,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发表过一篇反映青藏高原鱼类专家武云飞的报告文学。文章里说:作为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武云飞在经过青藏高原多处的奔波考察之后,探明了为什么青藏高原地区鱼类区系的组成,几乎全部属于鲤科的裂腹鱼亚科和鳅科的条鳅亚科的原因:特提斯海发生海退,距今已5900万年了。在大潮退落之中,有些鱼随落去的海水游走,有些鱼留了下来。由于高原的不断抬升,这一地区气候逐渐寒冷,含氧量少,太阳辐射强烈,河流的水流变得湍急,在气温由暖变凉的过程中,有许多鱼类逐渐绝灭,有许多水生动植物在严酷的气候面前被淘汰。在自然选择面前,只有那些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特化鱼类,才获得在青藏高原生存的权力。

想想这些高原鳅,曾经远征于三百多公里的湟水河,一路见识过奋蹄的刚察马、藏系毛羊云朵般飘移的牧场、马牙大豆的秧田、丹噶尔古城笙簧不辍的夜晚、莲花山坳中的梵音、北山宁寿塔下的一川烟雨、丹崖上悬空的白马寺、土乡飞转的轮子秋、柳湾鼓腹敞口的彩陶、三川纳顿节的长庆之欢、达川西古河嘴的浪涛……现如今,它们已然退避于遥远的高地,在狭小的生存空间像高士一般隐居。

海晏之水和湟源之水终竟汇合于湟源县城,之后就有了泽被千秋万代的湟水之名。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支流,湟水就这样一路浩浩汤汤流淌下来,最终将青藏高原与中原大地绾在一起,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绾在一起,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绾在一起。

也就是这条养育了青海省一半多人口的湟水河,在历史上,也是一条野性难驯的河流。古人说:“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於葱青。”我们不需要追溯得多么古远,仅就清代以后,湟水河屡屡泛滥成灾。清代大臣杨应琚曾写下《西宁府湟水河惠民桥碑记》,文中也在无意中留下了一段艰辛的治水架桥史:“西宁城郭,因崖为基,环以诸水,汇为湟中河,此古三河之一也。河发源郡西塞外,逶迤百折而来,至城西北刘家河湾与郡北苏木莲河汇。又与郡南麒麟河合,演漾渟潏,而乃东下。”“岸阔水驶,底皆乱石,不可以柱。民架木覆版,以通往来。大雨时至,四川灌河,群版散堕,日欹月陷,水挟木去,宵小窃以为薪,岁岁庀饰疲费矣。”在西宁地方志中,还多次提到被洪水冲坏的桥梁有通济桥、河厉桥(小峡桥)、惠宁桥、玉带河桥等。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上游山洪爆发,原本浅缓的河流一下子涨满了河床,浑浊不堪的河面上,漂满了从上游冲下来的农家的门板、木窗、椽梁、麦秆和各种生活用具,泛到岸边的麦粒,堆成了厚厚的一层……

也是这条湟水河,它在春天里河面展宽的壮阔姿容,成为西宁的古八景之一。这个著名的景致被文人墨客们命名为“湟流春涨”,有一首花儿里还这样唱道:“湟流春涨者翻波浪,水线上盖一盘磨哩”。清代西宁诗人张思宪也写诗赞道:“湟流一带绕长川,河上垂杨拂翠烟。把钓人来春涨满,溶溶分润几多田?”

现如今,湟水河被治理得更是移步换景。仅在西宁的地界上,在海湖桥(第二自来水厂)附近实施了分水工程,将原本的一条河道分为一主一副两个河道,主河道为景观河道,副河道为泄洪河道。主河道上自西徂东修建的滨河景观,以百米宽的河道分成一南一北的城市绿道。两岸绿道上花花绿绿的花木,液压升降坝制造的一道道两米高的瀑布,还有架设在湟水身段上的现代钢架简易桥、廊桥,恍似裁来了我们河湟人曾经无数次眼热过、梦想过的异地风景。

二十四桥明月夜,已经不再是南国独享和专有的风景了。湟水河上,岂止二十四桥!湟水河在它的履历中正在见证从未经历过的崭新的一切。不是吗,在湟水河的景观河道上空,每年都会从远方、从异地飞来许许多多的游禽和涉禽,甚至飞来像白秋沙鸭、白琵鹭、渔鸥这样的稀客。它们正像羽族里的哥伦布,一批批、一群群地向高原大地飞来,把它们稀见而优雅的身影,映照在湟水河的粼粼波光上。 题图:源自包呼图的湟水缓缓流经广阔的鞭麻滩。

作者:马钧 文/图 来源:青海日报

--免责声明-- 《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这篇文章828la110544。

【结语】: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这首诗句中的黄河,远超“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出了最磅礴的气势】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0544'></small><noframes id='828la110544'>

  • <tfoot id='828la110544'></tfoot>

      <legend id='828la110544'><style id='828la110544'><dir id='828la110544'><q id='828la110544'></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0544'><tr id='828la110544'><dt id='828la110544'><q id='828la110544'><span id='828la110544'><th id='828la110544'></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0544'><tfoot id='828la110544'></tfoot><dl id='828la110544'><fieldset id='828la110544'></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0544'></bdo><ul id='828la110544'></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