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

时间: 2020-09-02 01:01:13 分类: 美文赏析

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

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

****************

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

作者:沧海一苇

发表时间:02-1815:13

****************

「将进酒Bar」凤翔判官苏东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作者:新华社客户端

发表时间:08-3012:28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文/九公子的琴

四川眉山有一处历经战火、修缮与重建的古建筑群。那是900多年前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仨的故居——三苏祠。

世人皆知,唐宋八大家,苏家三位在列。

苏轼,词开豪放一派,诗、文、书、画皆是大家,被称为“千古英雄”,他的一幅《木石图》被拍卖到了4亿元,这样一位一生丰富多彩的才子,给后人留下太多故事回忆

“厂长”上任,凤翔于雍

每年秋招时节,处在热议风头的第一话题就是“人生第一份工作”。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凤翔府来了一位青年才俊。

带着“进士”和“朝廷命官”的光环,苏轼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凤翔古称雍,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即在此地。因“凤凰鸣于岐、翔于雍”的传说,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为凤翔府。今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享有“青铜器之乡”和“西凤酒乡”的美誉。

任职那年,苏轼离开父兄,赴凤翔做官,一路诗酒,不慌不忙,还写给苏辙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大理评事是审理案件的京官,签书凤翔府判官也就是苏轼在凤翔要做的事情,相当于是凤翔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协助知府处理事务。

而此时的苏轼才20多岁,春风得意。

后人津津乐道的是苏轼与第二任上司的关系。这位上司也是眉山人,皮肤黝黑,高度自律,不苟言笑。

故事就从苏轼“转岗任职”后说起。他体察民情,治理水灾,减轻税负,又主张振兴茶酒业鼓励老百姓扩大规模,增加收入。

在凤翔东湖喜雨亭落成之日,苏轼邀朋把盏,“举酒于亭上”,畅饮凤翔当地名酒——柳林酒,酒后留下名篇《喜雨亭记》,盛赞柳林酒“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至今在凤翔东湖尚有墨迹遗存。

柳林酒于近代改名“西凤酒”,苏轼可谓千百年前西凤酒的“铁杆粉丝”。

苏轼不仅自己喜欢喝酒,还给皇帝喝,并亲自学酿酒技艺。

自此,凤翔逐渐成为全国闻名的酒乡。

酒业发达了,苏轼成了柳林酒的代言人、名誉“厂长”。那老百姓自然更加喜爱他,还有同事称他“苏贤良”。

问题来了,这年纪轻轻的,有才华,人缘还那么好。“苏贤良”被男上司陈公弼听到了,就不愿意了,我还没个贤良,你这么小就有了?

叫苏轼贤良的那个人被打了板子……

苏轼每次写的公文,陈公弼都要改很多次,直到面目全非,把苏轼气得不轻。苏轼也不忍着,时不时地还为自己辩解一番。

才华出众的苏轼心想,连皇帝都赏识自己,怎么就遇到这么苛刻刁难的上司呢?

一次,陈公弼让苏轼为后花园新盖的亭子写一篇文章,苏轼灵机一动就撒泼了,十分感性地写了一篇《凌虚台记》,大致是说物有废兴,人世无常历史的发展是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是赤裸裸地叫板上司啊。

陈公弼看后,不仅没有生气,还让人原封不动地刻在凌虚台旁的石碑上。

后来,苏轼总算明白过来,上司“刁难”他的用意是磨练自己的心性,用心良苦。

陈希亮,字公弼图为电视剧《苏东坡》剧照

若干年后,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说:“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颜色,已而悔之。”

放逐海南,夜宿牛棚

人生总有起伏,有得意亦有失意。

公元1097年,人们流连于市井,丰富、喧哗、热闹,而苏轼,困于孤岛。

62岁的他被贬到海南儋州。宋朝不杀文官,最重的处罚就是放逐海南。

儋州在一座孤岛之上,周边一片荒凉。

木石图 苏轼

几番周折,苏轼在当地人的热心帮助下,筑了几间泥屋,勉强有了落脚的地方。

一日,苏轼喝醉了,迷了路,越走越觉得不对劲。

那时候没有导航,没有手机,杂草丛生,荒无人烟,真是难为他了。

苏轼突然灵机一动,跟着牛屎的印记,找到了他家隔壁的牛棚,这才到了家。那晚,苏轼许是在这个海南的牛棚睡着的吧。

在儋州流传下来了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这段往事,苏轼有诗记载:“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在海南期间,苏轼和弟弟苏辙见了最后一面。

《宋史》记载: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苏轼和弟弟苏辙,自小就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三苏(从右到左:苏洵、苏辙、苏轼)

《老学庵笔记》记录了两人见面的场景。

苏轼在儋州,苏辙在雷州(今属广东),两人在滕州(今属山东)见了面。

兄弟二人在一家饭馆买了面条一起吃。面条很难吃,汤也难以下咽。苏辙便放下筷子唉声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愉快地将面条吃完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老弟,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

苏轼经过多年磨砺,清醒而自信,早已经明白:世间一切苦,都是在穿越自己的心灵

正如黄绮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歌唱《定风波》一样,“都说生命是一次旅行,总在穿越自己的心灵,梦有多远,爱有多深,原来只是一道风景”。

政坛老将,文坛盟主

从凤翔府的书生治国、西湖的烟雨蒙蒙到黄州的人间如梦,从东京的春风得意到海南的孤云倦鸟……

苏轼在宦海沉浮,起起落落,不知不觉成为政坛一位老将。

提及苏轼的职场生涯,不得不提王安石。

两人因政不同道不合,有时闹得很激烈,苏轼被打压,多次被贬出京城。

处在同一时期,苏轼一直反对王安石全面变法,强调“渐变”。

苏轼一直为民着想,主张仁治。比如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因杭州是水陆交通要地,得疫病的人很多,他曾自己拿出五十两黄金的积蓄,建造治病场所。

选择不同,苏轼和王安石不知不觉成为“政敌”。两位巅峰伟人,相爱相杀,终于在江宁相会了。

隐居多年的王安石穿一身朴素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迎接苏轼。

慌忙之中,苏轼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

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

这对“政敌”,在此时,相逢一笑泯恩仇。

次日,两人还一起饮酒作诗。王安石甚至劝说苏轼,留在钟山,和自己作伴。

苏轼最让人钦佩的还是他在文学上的造诣。

有趣的是,在苏轼以前,欧阳修是文坛领袖,然后欧阳修发现了苏轼,苏轼成了继欧阳修以后的文坛盟主。秦观、黄庭坚、张耒这些人都纷纷投在他的门下,成为苏轼的弟子。

他作诗自然而然,行云流水,他曾经说过最讨厌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所以他一直提倡的也是畅所欲言的创作氛围,这也就不奇怪为何宋朝文坛会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的江湖了。

真、执着,他也的确做到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梦,不敢去做,有许多想要做的事情,却说自己没时间。

因为缺乏一份坚持,最后,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康震教授曾统计过,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首词、4800多篇文章,他的创作生涯维持了40余年,是一个创作精力极为旺盛的大文学家。

苏轼的坚持,终于结出人生硕果。

而凤翔,是苏轼磨砺人生最初光芒之地。

凤翔境内“烧坊遍地,满城飘香”,人们“闻香下马”以品尝西凤酒为乐事,无不与苏轼当年上书朝廷振兴凤翔酒业之措施息息相关。

在苏轼“花开美酒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诗句中,西凤酒传承千年,历经百代,愈久弥香。

如今,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再次荣耀绽放,凤冠之作红西凤耀世新生,锤炼“凤凰非梧桐不栖”的君子品格,赓续西凤酒无断代传承3000年的辉煌酿造史。

中国红,红西凤——愿我们不负韶华,拥抱辉光,都能活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酒后吐真言

羡慕苏轼有诗有酒的惬意生活!你喜欢和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写留言,跟大家聊聊吧

****************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人为什么要读苏轼?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作者:文化大视野

发表时间:18-03-2610:56

苏轼

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一生风雨,过眼云烟

我行我素,泰然处之

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

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林语堂曾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已于3月23日强势回归!在第二期中,苏轼又被点名啦!

康震在现场点评:苏轼的诗读了之后,让我们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在反思我们的人生,看问题是不是还不够全面。

董卿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能够拥有李白的激情,还能够拥有苏轼的智慧,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信。

为什么苏轼会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和自信?他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他究竟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下面我们就跟随约读书房徐朋磊老师,一起走进苏轼的旷达一生!你会找到答案。

在宋朝最强老爸的指导下,苏轼的学业之路顺风顺水,高歌猛进,无人能及。

21岁那年,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子三人一同进京赶考。

当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读完苏轼的考卷,赞叹不已。但他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应第一名的试卷定为了第二名。

得知真相之后,欧阳修为之一震,“把你旧日文章也找来我看看。”一看,欧阳修更是惊赞不已!对众人说,再过几十年,文坛上将不会有人再提起我的名字,“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苏轼的才气从此名扬天下。

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

一心为国,怎奈情商太低

离京到杭州,解百姓缺水之忧

可是学霸走上官场,未必能够一帆风顺。

36岁那年,苏轼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人言可畏。

当年,二十岁的神宗皇帝刚刚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积极推行变法。变法本是好事儿,但他们操之过急,导致小人趁机夺权,百姓反遭其害。

苏轼见状,心如火焚,一连写了五个奏章,建议皇帝用人要明辨忠奸,变法急不得,要慢慢来。不成想,苏轼的举动却引起了新党的惶恐,他被诬陷在守孝期间贩卖私盐牟利。

无中生有的罪名,自然查无实证,最终不了了之,但是苏轼却没有机会再向皇帝进言。

苏轼悲愤万分,为避开政治漩涡自请出京,到杭州担任通判,这个职位相当于杭州市副市长。

但是,来到杭州的苏轼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大有作为,成了杭州百姓的救星。

当年的杭州不比今天的杭州,受钱塘江潮水的影响,当地多是盐碱地,能直接供人饮用的水源很少。在唐朝,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喝水问题,当地开凿了“钱塘六井”。

苏轼来到杭州的时候,钱塘六井年久失修,河塘堵塞,有的已经成为废井。吃水问题又成了杭州老百姓的心头之痛。

为了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苏轼决定重新疏通六井。他亲自带领众人在西湖边实地勘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然后挖沟、清淤、修补井壁、设置闸门,发公文禁止百姓在水流的上游洗衣浴马,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年春天,六井疏通大功告成。这一年,天下大旱,江浙一带的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互赠的地步。唯独杭州的百姓没有因为缺水而焦虑。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

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喝着甘甜的井水酿造的美酒,苏轼心情大好,诗兴大发,写下那首千古传诵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贬黄州

开垦荒地,躬耕陇亩

43岁那年,苏轼第一次见识了什么是人心险恶。

这一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进大狱。

所谓“乌台诗案”,就是一帮新党小人在苏轼的诗文当中寻章摘句,说苏轼藐视圣上,非议朝政,大不敬。如果说当年借“贩卖私盐”的罪名只是想扫除苏轼这个障碍,那么这次借“乌台诗案”他们是真的想置苏轼于死地。

然而,苏轼是幸运,他入狱后,上到皇帝祖母曹太后,下至朝中百官,都在不断地为他求情。再加上宋太祖赵匡胤有一条遗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神宗皇帝最终下令释放苏轼。但死罪能免,活罪难逃,苏轼被发配到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一出狱门,刚刚恢复自由,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苏轼就嘚瑟了起来,脱口吟诗: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端起酒杯,刚刚过去的事情恍然像是一场梦;提笔作诗,依然感觉下笔如有神助。

苏轼就这样笑哈哈地来到了黄州。

团练副使是个专门安置被贬官员的虚职,不可参政,不可擅自离开辖境,最关键的是俸禄少得可怜。苏轼的生活一度捉襟见肘,陷入经济危机。

于是,苏轼到上司那里申请了城东半坡上的一片地,带领两个儿子开垦荒地,躬耕陇亩,以资家用。在苏轼的领导下,苏家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还积攒了一大笔钱。苏轼用这笔钱在东坡之上建了一座“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就这样在黄州过起神仙般的小日子。

一天,苏轼与几个朋友相约出游,不料天降急雨,众人都纷纷跑着找地方躲雨,只有苏轼一人在雨中拄着竹棍淡定前行。过后,苏轼写下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就是这么来的。

又贬惠州

治病救人,修堤扶贫

电视剧《苏东坡》里有一句经典台词:“苏轼只会做自己,不会做人。”

59岁那年,已然垂垂老矣的苏轼再度领会了什么是人言可畏与人心险恶。

这一次迫害苏轼的是他昔日的好朋友、如今的宰相章惇。章惇加给苏轼的罪名是“讥讽先朝”。苏辙说得好——“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章惇一声令下,把苏轼贬到惠州。宋朝的惠州可不像今天这么富裕。这里气候湿热,环境恶劣,泼妇刁民,穷山恶水。

这样还不算,章惇还专门派遣与苏家父子有多年宿怨的程之才任广州广南东路提刑,意在让他利用职务之便,置苏轼于死地。

章惇没有想到的是,程之才与苏轼一样都是大度之人,早有心化解两家矛盾。两个人一见面就冰释前嫌,并且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喝酒。

在惠州,虽然苏轼无权无钱,且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事情。惠州驻军天高皇帝远,军饷不足,几乎沦为兵痞,苏轼为此修书千言给程之才,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惠州缺医少药,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苏轼为此四处奔走,设立公立药房,治病救人。惠州四面环水,交通不便,苏轼为此提出“两桥一堤”的建议,得到惠州太守的认可与支持,工程后期资金不足,苏轼捐出皇帝赏赐的金犀带来保证工程实施。

“两桥一堤”工程竣工之日,惠州城万人空巷,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庆贺。

能做的事情都做好了,苏轼也老了。他倾尽积蓄在惠州白鹤峰买了几亩地,建了数间房,打了一眼井,准备在这里颐养天年。

新居建好,苏轼的快活小日子又过起来啦,他心情舒畅,又诗兴大发,写下一首《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吃完卢橘吃杨梅,吃完杨梅吃荔枝,而且一天能吃上三百颗,俨然一个超级无敌大吃货!

又写下一首《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春困秋乏夏打盹,反正是无官一身轻,姑且睡个懒觉何妨?负责敲钟的寺中僧人知道苏轼在睡懒觉,有意地轻轻敲钟,怕把苏轼吵醒。

再贬儋州

开学堂、办书院

大吃货“春睡美”的消息传到了宰相章惇的耳朵里。章惇读罢《纵笔》一诗,冷笑着说:“苏轼竟如此快活!”于是,一纸诏书,把苏轼继续往南贬,这次贬到了海南儋(dān)州。

今天的海南,碧海蓝天,风景宜人,可大宋的海南,却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非人所居。

62岁高龄且病魔缠身的苏轼,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他让大儿子留在惠州,交代好后事,抱着客死他乡的最坏打算踏上了去往海南的帆船。

来到儋州,苏轼的生活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条件艰苦至极。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抹杀他乐天派的本色。

他发现儋州百姓不会打井,祖祖辈辈都饮用河水、坑水,导致瘟疫流行,于是就带领百姓掘土挖井。海南第一泉“浮粟泉”就是苏轼的杰作。

他发现儋州百姓无人读书,不识礼教,于是就在此地开学堂办书院,并且自编教材,将终身所学传授给儋州的年轻人。苏轼来到之后,儋州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不要忘了,苏轼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已经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了。

苏轼一边为百姓做事,一边与民同乐,从不摆文人架子。

有一次傍晚,他在邻居家喝醉了酒,喝得“沉醉不知归路”,只记得家在牛栏西边,于是就根据路上的一坨坨牛屎认路,事后还写道: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因为随和,村里的小屁孩都爱跟他亲近,和他开玩笑。他又写道: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有一天,邻居送给苏轼一个大西瓜,他高兴得不得了,用脑袋顶着带回家,且一边走一边唱着歌。田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见了,不胜感慨地说:“內翰大人,你过去的荣华富贵,现在看来,是不是像一场春梦啊?”

苏轼一听,连连称是,并且为老婆婆的智慧而作诗一首:

符老风情老奈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唯逢春梦婆。

从此称呼这个老婆婆为“春梦婆”。

这就叫“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我跟谁都能聊到一起,玉皇大帝可以聊,乞丐收容所的穷孩子也能聊,天下都是好人。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古往今来,诗人们总是在人生的失意中走向艺术的巅峰。

李白是在贬谪归来的路上,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杜甫是在穷愁潦倒中,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清照是在国破家亡之后,写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所以有了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悲壮,李清照的凄凉。

却唯独只有经历过人生无数次大起大落的苏轼,真正做到了一生保持着泰然的姿态,超然脱俗,绝世独立,不管遭遇怎样的坎坷,都能乐在其中,发自内心的笑出声来。

就像辛弃疾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换言之,我看世界多可爱,料世界看我也应该很可爱吧?

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世界丑恶还是美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世界的态度是美好的。

--免责声明-- 《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这篇文章828la111345。

【结语】: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行书作品---苏轼《定风波》】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1345'></small><noframes id='828la111345'>

  • <tfoot id='828la111345'></tfoot>

      <legend id='828la111345'><style id='828la111345'><dir id='828la111345'><q id='828la111345'></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1345'><tr id='828la111345'><dt id='828la111345'><q id='828la111345'><span id='828la111345'><th id='828la111345'></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1345'><tfoot id='828la111345'></tfoot><dl id='828la111345'><fieldset id='828la111345'></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1345'></bdo><ul id='828la111345'></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