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

时间: 2020-09-02 01:05:17 分类: 美文赏析

《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

《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

****************

《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

作者:读后感大全网站

发表时间:18-03-1714:17

最近看了《有无之境》,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在这里发表下读后感。也欢迎看过《有无之境》的朋友跟我感受。

《有无之境》中谈到阳明先生的心物同体,说:“这种说法并不是哲学的论证,只是换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或者提升了一个理解世界的境界而已。所以对于这一类命题,与其用存有论的方式去考察,不如从境界论方面去理解。”

于我,世间万物,理解其为何如何也比考察其是非对错重要,正如不同见解之间的交流碰撞,不必认同无需争论,不过是多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至于理解世界的境界,这种多角度,有时是提升,有时也可能是降低,但无论如何,良知与时间会让你明确你需要的,从而对于原本存于内心的事物,更加笃定。

****************

如何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

作者:杨黎明

发表时间:18-11-1610:55

所谓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完一篇作品,或者一部作品之后的感受。其重点在于“自我感受”。那么如何来写好一个作品的读后感呢?其实创作一篇读后感非常简单,送你一个词,叫“三步曲”,意思就是分三步进行。分别是:

第一步、简述一部或者一篇作品的梗概脉络。说白了就是大概地复述一下这个作品的主要内容;第二步,高度概括出这部或者这篇作品的中心思想;第三步,就是从你个人的角度出发,确定你的个人立场,来谈一下你对这篇或者这部作品的感受,和看法,确切地说是有立场的看法。这是创作一篇读书笔记读后感的重中之重的重点。

那么什么叫“有立场的看法”呢?举个例子:我曾在头条上发布过一篇作品叫《美好婚姻,能让彼此的心不再流浪》的文章。文中故事讲的是一名男子,刚结婚一年多,夫妻共同生育有一个女儿。可是有一天当这名男子下班回到家时,却意外地发现她老婆和孩子都不见了。后来才得知,他老婆抱着其女儿与人私奔了。

那么,如果你来写关于这篇作品的读后感,就应该确定你作为一个作者的立场,来评价“一个妻子对丈夫不辞而别,与他人私奔”这件事,做得对不对?人们通常会从三种“立场”写,分别是:一、站在女主人公的立场来写;二、站在男主人公的立场来写;三、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写。这其中,如果站在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的立场来写,都是错误的。你作为一个作者,就应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写。也就是不偏颇任何一方,像一个法官一样,以“中立”的立场来有理有据地论证你的观点。你的观点要么是:婚内女子与人私奔是正确的;要么是婚内女子与人私奔是错误的?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你的观点必须符合大众的主流价值观。也就是符合“礼、义、廉、耻”等一些人类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绝对不能为了玩什么个性,故意标新立异,提出违反人们主流价值观的错误观点。那样,即使你文章写得再怎么优美,都将是失败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大方向错了,那么你越努力,就错得越厉害,正所谓的南辕北辙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文中所谈到的,婚内女子与人私奔这件事,肯定是错误的。这个定论是符合大众审美的。你绝对不能说为了玩个性,标新立异地寻找一切论据来论证:一个婚内女子与人私奔是正确的。这作为一个作者的立场问题,绝对不能错。所以说,创作一篇读后感,重点在于思路清晰,观点明确,立场正确。

****************

小学生怎样写好读后感

作者:师生花园

发表时间:04-2514:53

“读后感”意思是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的感受。我们每读一篇文章或一部小说时心理常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或者猜测人物心理、评价人物品质、性格,有时还会把身边人物或者自己代入文中,去与文中人物做一番对比。把以上这些东西写下来就是读后感。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文体。

读者不同,感受不同,写法也不同。那怎样写好读后感呢?

一、首先我们要精读原文,全面把握主要内容,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心中应清楚明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最想说的是什么感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情节,也就是文中哪些因素最能引起你的情感共鸣,以便确立自己写作的中心点。比如我们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的读者可能会将小女孩的命运与自己做些对比,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感叹自己生活的幸福,因而中心定为“珍惜身边的幸福、感恩生活的赐予”。有的读者可能把父母之爱定为中心点,悲叹小女孩在生活中没有亲人的关爱希望把自己的父母之爱分享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

总之,你的感受点不同,文章中心点也会不同,接下来的组材成文要紧紧围绕你的中心话题来进行。

二、有了中心,我们就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来确立一个合适的题目。

起题目可以有这样几种形式:比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或者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这是最简单的题目,也可以再给以上题目起个副标题,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有亲人关爱的生活真幸福。还可以只用与副题类似的题目。我认为使用双标题最好,可以让读者既清楚你的话题中心,又明白话题的来源之处。

三、正文一般有这样的几大板块。

1、开篇交代关于原文的基本信息。

原文基本信息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作品主要内容、你的总体感受等。开头的写法也不一定要把这些信息全部交代出来,可根据自己的行文风格需要来安排。拿《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为例,开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说到读书,那可是我最大的爱好。我读过的书不计基数,其中最富有童趣的要数《汤姆·索亚历险记》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文学大师马克·吐温。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主人公汤姆的勇敢和正义。

这篇开头只写了作品名称、作者与读者的总体感受,主要故事情节安排到了第二大部分中,随着重点内容的介绍,落花无痕地写出了读者内心的感受。

2、第二部分重点写读者的感受。

写感受的方法有多种。

第一种:写感受的时候,可以结合原文自然而然的叙述,切记用这样的句式:“我的感受是……”这样的表达方式显得生硬无味,原文的情节与感悟内容孤立脱节,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我们可以转述原文中一个感人的情节,找到话题切入点,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

如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一个作者这样写道:“一天,汤姆和伙伴哈克在坟地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杀人案,但凶手乔埃却冤枉彼得,于是彼得被抓了,汤姆决定在法庭上证明这一切。”这一段是作者叙述了汤姆在墓地探险时目睹了一桩杀人案的情节,作者把文中语言变成自己的叙述,介绍之后,接着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可是杀人案。况且当时杀人犯乔埃也在场,他就不怕乔埃打他吗?正因为汤姆有超强的正义感,所以他才不顾一切去为彼得作证,要还他清白。我对他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段话是作者结合原文中具体事例而谈的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我们读起来感觉自然而认同。

第二种: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比如读《老人与海》一文,我们可以把作品中“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一句话引到读后感文中来,然后写写自己读了这句话后有哪些感受,可以评价一下老人的不服输的精神,也可以写写自己由读这句话而联想到的关于执着、坚强的相关故事。

第三种:是由原文内容而引起的相关联想。这些联想到的内容,可能是与原文情形相似,从而引起读者想要比较、评说的欲望,也可以是由原文内容触发的读者的情感,从而激发自己定目标、表决心的激情。把这些写出来也是读书的感受内容。

不管是哪种形式,写感受一定要把感受当成重点,把感受写具体点,写深刻点,原文只是感受出发点,是切入点,切忌把原文内容叙述太多,喧宾夺主,不符合读后感文体要求。

3、第三部分应回顾全文总结全文。写一写自己对全书的感悟、理解与评价,或者强调自己最大的收获与自己将要实践的内容。这样,全文结构完整、重点突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也就完成了。

只要我们用心学习,善于思考,经常读书、练笔,写好读后感还是挺容易的。

****************

读出文章的感悟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作者:退休教师阚教育

发表时间:18-11-0709:51从书中去感悟生活

“读后感”顾名思义,即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在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上,对作品的主题,人物,表现手法或某一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见解。可见,读是感的基础,感悟是“读后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悟呢?

读出文章的感悟是关键

一是读懂内容 读懂内容就是要了解文章所写的梗概,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景。了解内容的目的是为写“读后感”建立一个材料基础,也为感悟文章的思想做“有米之炊”的准备。

二是读通文意读通文意是要求对文章的句子的含义和段意的作用有所理解,这样以点带面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内容,为下文深入分析文章做更充分积累。

三是读深主旨 读深文章主旨是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大概的基础上,在体会句子含义和段意的同时,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通常是指主题。还要体会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主题的。这样才能为感悟文章提供更好的帮助,才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思想,从而提炼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或观点。

四是读透写作目的及内涵这一点主要是要求读者深入揣摩文章的深层次和宽广度,避免就事论事,以此引申拓展,这是感悟的再造和创新。

如果对一篇文章或作品能这样由浅入深地读懂,读通,读深,读透,那么对文章的感悟会油然而生,水到渠成,为你写好“读后感"把住了关键。

下面举例分析。《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这是一篇读《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傅雷家书影响着一代代后人

这篇“读后感"开篇说“我被作者傅雷那种情深意切的语言深深地打动",这种感悟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读懂内容是无法提出感悟的。接着“读后感"引用"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这是对原文重点句段的内容理解,在进一步理解含义时,而得出"质朴的语言蕴含着一份如山的父爱”的阐述。然后“读后感”通过读“良师益友"“父子成兄弟"以及傅聪举行音乐会面对观众的赞誉后的“赤子之情"而引发的“爱国之情",同时赞美作为父亲一直用书信方式与儿子交流,这种“陪伴是万水千山也无法阻隔",这是对文章的深入揣摩而形成的习作者的自己的感悟。接着由此展开联想,“史铁生母亲的陪伴",“《父亲的油菜花》中父亲的陪伴",再次对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探究引申,“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渐渐隐身,以至缺失",紧扣文章所提炼出的感悟升华自己的观点:陪伴,是最明亮的温情。

陪伴让我们感到温暖

总之,这篇“读后感"之所以写得如此条理清晰而感人至深,其根本原因是习作者把握住写“读后感"的关键,在读懂,谈通,读深,读透上下功夫,才有如此深刻的感悟。

读是感的基础,感悟是关键

****************

写作技巧,观后感写法

作者:乐趣小教育

发表时间:18-11-1022:34优质原创作者

观后感或者读后感类的文章,是让很多人头疼的一种文体。一是觉得没啥感悟可写;二是觉得这种感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观后感类的文章写作,只要弄清了写作的基本框架也就不是那么难了。下面我以《亮剑》这部电视剧为例来讲。

首先从文章结构来说,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是比较好的。全文由4-5个段落组成为宜。第一段介绍一下整体的感觉。《亮剑》这部剧让我真切休会到了革命军人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流血牺牲,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合我们性格的军人。剧中展现的逢敌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更是让我心中振奋,我的学习也当如此。

接着我们在第二大部分“分”中,找到一些具体的片段和事例来讲明,为什么我会有第一段中的印象和感觉。比如,李团长为警卫员报仇,这件事让我觉得很符合我们的性格;为赵家峪的乡亲报仇也很合我们的性格。看到赵政委受伤、骑兵连的决死冲锋,让我真切体会到了革命军人的流血牺牲等。

在这一部分中,基本的格式就是:事例+感悟。用几个事例及感悟来充实第一部分的总体印象,让整体的感悟有血有肉起来。

最后一部分,再次进行总结,将文章高度进行一次升华,再次强调一下自己的感悟。例如,《亮剑》这部剧,让我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无数军人的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为中国军人点赞。亮剑精神对于当下的我们一样重要,只有敢于亮剑才不会畏惧生活的艰难,才会走得更远,飞的更高。

这样结尾之后,一篇有血有肉,充满真情实事的观后感就出来了。你还觉得观后感难写吗?

这里还一个小技巧,在选取事例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放弃主演,选择次要演员的情节,这样可以避免与大多数人的事例重叠,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对,请关注我,你的关注是对我最大支持。

****************

小学生"哲学家"作文走红 多给学生"标准答案"外的空间

作者: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18-03-0809:50人民日报社

“沙粒不断坠落的过程就象征着光阴的流逝,但也不能单单认为这是自己的失去。如果将我出生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全部时间的话,时光确实从我手中流逝了;但如果将我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我拥有了自己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这哪里是一个小学生,这是一个哲学家。但这个哲学家确实是一个小学生。

前天,宁波华天小学602班学生邵梓淇的这篇周记,被他任课老师王老师晒出后,迅速在网上走红,截至当天晚上8点,已收获1万评论、5万转发和10万点赞,并被许多微博大V争相转发。有网友自嘲:我读六年级的时候在干什么?

确实,像邵梓淇这样善于思辨甚至有些耽于思辨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是,有类似气质和能力的孩子并非稀有。从若干年来跟小孩子打交道的经历中感觉到,可能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都有这样的孩子,或者是男生,可能是女生。这类学生将来最有可能在艺术创作和人文领域研究中取得成就。邵梓淇或许是这类少年中比较突出的,即思考比同龄孩子更深入、更成熟,更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于是就有一个问题:遇到“标准化”的考试,邵梓淇怎么办?如果他的答题不符合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会放过他吗?须知,标准化考试,标准之苛刻,即使同义词、近义词,都没有选择余地。标准化考试代表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任务是记忆、背诵,然后根据已经给出的标准答题,谁自主思考谁倒霉。而邵梓淇刚好相反。

王老师告诉记者,五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每天中午邵梓淇都会有一定的冥想时间,用来反思自己、思考未来的方向,以及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王老师会把邵梓淇的作文晒到网上,至少她是欣赏、鼓励这样的思考和写作的。报道还提到邵梓淇的同学的一篇文章,说他如何挑战邵梓淇,与其辩论。这说明,对邵梓淇和其他同学来说,这个班级是一个宽松的环境,学生的各种思考、争论在这里被容纳、鼓励。如果换一个老师,或许不能容忍邵梓淇这样的孩子,认为他所想所写不合常规,用标准化的理念去要求、规范邵梓淇,必然会引起邵梓淇的反弹,很难预料事情会闹到哪一步。但是,学生的成长不能靠幸运,不能满足于某几个老师的宽松、宽容

王老师引用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的一段话,给邵梓淇的这篇周记写下这样的评语:“‘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能思考。’我很高兴,看到了一根苇草在我们班茁壮成长。很荣幸能成为你的老师,能得以分享你这些认真而精彩的思考。”从事教育工作,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师生之间有这样的精神交流。这样的师生互动越多,说明教育生态越健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活力越是能被充分释放出来。

****************

《大汗之国》读书笔记

作者:慢生活360

发表时间:18-07-0220:54

这本书的确像有读者评论的那样,是个读书笔记。我写的也是读书笔记。不是评论。

1899年,埃德蒙·巴克斯来到北京。这一年,他25岁,刚刚大学毕业不久。因为沉溺酒色,挥霍无度,巴克斯已经欠下高达2.5万英镑的债务,最终不得不宣告破产。巴克斯的父亲是巴克莱银行的董事,其弟是英国海军元帅。在中国,他全靠家里的汇款度日。巴克斯是一位腼腆的年轻人,语言天赋极高,会多种语言,通晓俄文、日文和中文。凭借着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德文郡伯爵和约瑟夫·张伯伦的推荐信,他成功地成为了英国《泰晤士报》驻远东头牌记者莫理循的中文翻译。后来,他又成为《泰晤士报》另外一名记者濮兰德的中文翻译,并于1910合作出版了《慈禧外传》,风靡一时。其中,收录了巴克斯提供的《景善日记》。这本书讲述的是晚清宫廷秘史,巴克斯提供素材,濮兰德执笔。1914年,他和濮兰德再度合作,出版了第二本书《北京宫廷史话》,出版之后,同样是轰动一时。

巴克斯凭借这些著作,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汉学家”。很多学者都曾经引用其中的内容。在1944年死于北京之前,他写了两卷回忆,力证其提供的素材的真实性。他以极其色情的笔调描述了他与当时许多大人物的同性恋生活,以及他为慈禧提供的性服务。据巴克斯估计,他为此而与慈禧太后见面约150次到200次。直到1977年,休·特雷弗·罗珀的《北京的隐士:埃德蒙·巴克斯爵士的神秘生活》出版,人们才发现,不仅巴克斯提供的“秘闻”荒诞不经,而且他还伪造商业合约,假扮英国公使秘密代理人,是一个游荡在北京,利用信息不通畅,到处寻骗的的大骗子。骗子如何成为“汉学家”?罗珀在解释巴克斯成功行骗的原因时指出,一部分源自他的个人魅力,另外一部分是由于其提供的素材“非同寻常的详尽”,并包括大量“仔细谨慎的细节”,很容易迷惑人。1977年,费正清在为《北京的隐士》所写的书评中指出,巴克斯成功行骗的原因,除了这些个人原因之外,估计也与北京在1901年至1937年之间对外国人来说相对自由的环境有关。这是一段外国人在北京生活罕见的快乐时期,享有特权而无须担责,可以随心所欲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这些外国人享受“治外法权”,有着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里,还能享受西方的赛马、信仰。在费正清看来,这段时间,堪比马可·波罗在北京的13世纪,以及汤若望在北京的17世纪。我们常常批评近代中国人闭关锁国,对于外部世界一无所知。但是,反过来说,对于很多西方人而言,他们对于中国同样也是一知半解。我们没有兴趣了解外部的世界,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外部世界对我们缺乏准确的认识。巴克斯只是近代中国的众多“观察家”之一,他是一个极端的个例,他利用的正是人们对于中国的无知,以及对于神秘中国的幻想

对异域世界的幻想、好奇,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尤其是以神秘、暧昧著称的中国,更是成为西方冒险家幻想中的乐园,它是西方小说家各种意象的源泉,是游记作者欺骗读者的素材来源,同时也是那些哲学家们理论阐释的根据。史景迁在《大汗之国——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一书里,把这种吸引力说成是中国魅力的证据:“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条件之一就是既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又能够持续保有这种吸引力。”他在这本书中一共汇聚了48位不同时代的作者对于中国的印象、幻想、描述和推理,他们是哲学家、小说家、传教士、外交官或者剧作家等,时间从1253年到1985年,跨度超过七百年之久。史景迁把这些作家们关于中国的文字,比喻为航海中前行时的“观测”:“我们必须想象着我们的领航员和海上探险家——或许还有我们的骗徒、以及那些伤心人——手里拿着相当简陋的仪器,便成就了自己的观测。”史景迁从马可·波罗的《寰宇记》开始了这趟旅程。据传这是马可波罗1298年在监狱中向一名叫做鲁思梯谦的人口述而成。这本书主要着墨于马可·波罗在1275年到1292年之间为忽必烈工作的经历。其中,掺杂了有待证实的事实,信手拈来的资料、夸大的说法,甚至虚伪的言辞,以及不少的纯虚构。这本书激发了无数西方的仁人志士对于中国的向往,激发了人们人们无尽的遐想。其中,就包括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他在书中仔细地做了注解,想从中找到商机。但问题是,这本所谓的《寰宇记》所记载的东西到底有几分是真实的?甚至,这位叫做马可·波罗的家伙到底来没来过中国,现在都是一个迷。自中世纪以来,流传至今的手稿,就有八十多种。书中描述了蒙古人攻取襄阳城的故事。马可·波罗告诉读者,他的叔叔和父亲参与了帮助蒙古人攻打襄阳城,并发明了一种叫做“投石机”的武器,打败了南宋人。史书上的确有记载:忽必烈“自西方请来工程专家,建造出足以投掷一百五十磅重石头的机器。”但是,马可·波罗的记载依然颇为可疑,因为攻打襄阳城在1273年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而有确切的证据表明,马可·波罗不可能在1274年之前到达中国。数百年来历史学家们不断提出类似的质疑,《寰宇记》已经没有再被当成真实可信的历史,到像一本西方人用于消遣的幻想小说。人们猜测这本书的成书动机,不太可能是为了金钱的缘故,因为在当时写这样一本书赚不了钱,但有可能是为了打发监狱中的无聊生活。另外一种解释是,也可能是为讨好来往于威尼斯的使节,因为书中长篇大论无非是想证明马可波罗是个能干有经验,见多识广之人。另外,也有人认为,此书是为了婉转地批评西方社会,书中没有提中国妇女裹脚的陋习,却大谈中国妇女的贞洁。他把中国人描述为道德的典范,目的可能是为了批评当时威尼斯浪荡无忌的性生活。但无论何种动机,都没有人再相信,这是一本想要告诉西方人一个真实中国的书籍。背后或有善意的动机又或者带着功利的目的,总之,它虚构了一个中国,欺骗了西方的读者。并且,很多人被书里奇幻的异域风情所吸引,并相信书中那些荒诞不经的记载。在启蒙时代,中国成为了莱布尼茨笔下的道德典范;也成为了孟德斯鸠眼中静态专制社会的典型;德国的历史学家赫尔德更是把中国形容为“一具木乃伊,以丝布包着,外表画着象形文字”;而伏尔泰则认为,西方人应该学习中国人的宗教宽容。如果说,启蒙时代之前,西方人还无法准确描述和想象中国,从而充满了幻想,启蒙时代的西方则对中国保留了几分客气,而越到近代,尤其在西方以船坚利炮撬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则是急转直下的。19世纪60年代,马克·吐温所描述的中国人,已经是一个饱受歧视、遭人白眼的角色。他带着有色眼镜,以当时对于中国人普遍的刻板印象描述在美国的“中国城”:“为了省一些蜡烛,屋里幽暗一片,但是仍可见两三个面色蜡黄、拖着长辫子的无赖,蜷曲在矮床上,一动不动地抽着鸦片。”1900年,年届五十的法国作家皮埃尔·绿蒂随着八国联军,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途。他随身带了一箱依云矿泉水,以减轻传染病的侵扰。来到中国,他住在了北海一处王府宫殿内,紧挨着紫禁城。他对于北京的印象并不妙,靠近古老的城墙,他觉得城墙带着“哭丧色彩”。此时的北京一篇萧条,到处都是死尸和硝烟的味道。“一个女人的下半身,塞在一个桶子里,两双腿则悬在空中。”基于这些经历,绿蒂写成了《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书籍出版之后大受欢迎。回到法国之后,他坦言,中国失去了魔力,“威严不再,神秘不再”。近代中国,其命运就是这么悲惨,西方的观察家早已经没有了早年的幻想。对于这个国家,对于这个民族中具体的人,恶毒的作者,带着讽刺和嘲笑,善意的作家则是充满了悲情和同情。1931年,赛珍珠的《大地》出版,这本书专注于描述中国的农民和土地。在这位美国作家笔下,农民的形象忍耐、勤劳、狡诈、善变、纵欲。一个复杂的中国形象,逐渐代替了早期西方人印象中的刻板中国。这里的人民不再特殊,他们像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一样,饱受岁月的侵蚀、历史的折磨人性此时是普遍的,唯一特殊的,只是这个民族多难的现实。战争开始了,中国被来自西方不同的意识形态所撕裂。两个对立的政党在争夺这个民族的统治权。1928年,同情左翼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1936年的夏天,斯诺接到了邀请,来到了延安,这里乐观的共产党,欢快、务实、艰苦的革命生活给他带来了深刻的印象。1937年,他把这些见闻、访问写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其销售量在当年超过了之前所有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在书中,他描述了自己第一次和红军部队行军的情形:“他们整天在路上不停唱歌,歌曲来源似乎无穷无尽。他们不是在指挥下唱的歌,完全是自发性的,而且唱得很好。”斯诺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母是农民并从事印刷业。 年轻时候,当过一段时间的铁路工人。来到中国之后,他在上海访问了1927年对于中国实行肃清运动的国民党领导人。30年代,又见识了中国的大饥荒,以及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这些经历似乎注定了斯诺是中国左翼运动的同情者。斯诺对于中国的报道,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有人指责他被共产党所迷惑了。1926年,魏特夫出版《觉醒中国》,还为中国由于列宁的理念,正从“历史的长眠”中觉醒。但到了1931年,由于其对于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提出挑战,而不被莫斯科所接收。1939年,当得知希特勒和斯大林结盟之后,魏特夫终于断绝了他与共产党的关系。随后,魏特夫专注于研究中国专制主义的源头以及延续。他在书中指出,中国一直到今天也没有摆脱专制主义的基因,反而正在迈向“完全管控的社会”。他把新一代的中国统治者定位成绵延不绝的专制传统的最新例证。7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的秘密建交,震撼了整个世界。一个更加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1963年,赫伯特·胡佛告诫尼克松:我们不应同中国人来往,因为他们“嗜血成性”。但在《1999:不战而胜》里,尼克松在拜访了中国的领导人之后,早已摆脱了那种刻板的意识形态:“我们同中国之间的隔阂,从纯意识形态的角度看不无道理,但它是一件我们双方都已负担不起的意识形态奢侈品。”今天的中国,无论对于来访的政治领袖,还是研究者,都已经足够开放了。人们对于这个民族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元化。史景迁在《大汗之国》以“大师戏笔”作为最后一章,他描述、讨论了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博尔赫斯的《曲径分岔的花园》和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三位都是现代最迷人的小说家。 三位作家,对于中国的复杂幻想,其实代表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绵延不断的浓烈兴趣。史景迁最终把作品定格在了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循环,他让读者又回到了开篇马可·波罗的中国之旅。马可·波罗开启的中国之旅,本身就可能是一次虚幻的旅途,一个骗子的旅程,一场虚构的对话。但是,对于那些喜欢听中国故事的人而言,对于什么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关于中国的故事,随着新出现的材料和新的热诚,还会不断地延续。正如卡尔维诺借马可·波罗的口所言:“决定故事的不是说故事的声音,是听故事的耳朵。”

****************

一篇堪称神来之笔的文章,网友读后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作者:诸葛品历史

发表时间:03-1222:08优质原创作者

自古以来,从不缺乏学富五车的才子,他们用汗水和天分,创作出流传千古的文章或诗词。《增广贤文》总结出为人处世的哲学,里面许多句子蕴含的道理,至今依然让人受益匪浅。梁朝奇才周兴嗣的《千字文》,句式对仗工整,且每个字都不重复,读起来朗朗上口,开头便是气势磅礴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据说周兴嗣为了完成《千字文》一夜白头。

俗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些脍炙人口的美文,是不经意间产生灵感而写下,并非刻意为之。但是,也有一些经典作品,是作者苦思冥想,运用超然的努力和心血而创作。接下来介绍一篇堪称神来之笔的文章,虽然只有不到一百字,却凝聚着无限智慧,网友读后纷纷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此文题目是《施氏食狮史》,全篇内容如下: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读题目就让人大脑凌乱,有种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感觉,弄不清题目是什么意思。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文章内容更令人不知所措,虽然全文没有晦涩难懂的生僻字,读起来却非常拗口,因为每个字的发同一个音}【shi】,只不过音调和意思不一样,若是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读十遍也理解不了文章的含义。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小编把此文翻译成白话文:古代有一位姓施的诗人,住在用石头建造的房子里,他的爱好非常独特,就是喜欢狮子,并立下誓言,一定要吃十只狮子。所以,他经常到街上转上几圈,看能不能碰到狮子。有一天,他在十点左右再次来到街上,这次运气不错,恰好遇十只狮子,简直如有天助。

施公子胆子很大,与狮子对视一会,然后拿出用石器打造的弓箭,将这些狮子全部放倒,并把它们拉回家。他感觉屋里太潮湿,让仆人擦干,随后开始发挥出色厨艺,打算尝一下美味。一口咬下去,才发现情况不对,原来这十只狮子都是假的,压根就吃不动,因为全部是石头做成。试着针对此事给出合理解释。

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既然狮子是石头做的,施公子制作弓箭的材料也是石头,用弓箭射死狮子纯属荒谬。其实,这仅是虚构的故事,不必过于深究,假如非要解释的话,那么只有两种可能,即施公子有妄想症,或者发生在梦中的场景。

如此巧妙的文章,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原来,是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所写。赵元任几乎称得上全才,大学时主修数学,并辅修物理、音乐,后来拿到哲学博士学位,但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的语言学造诣,曾在康奈尔、哈佛、清华、耶鲁等名校任教。

赵元任不但精通多个国家的语言,还掌握许多种方言,聊天时能够自由切换,每当他到不同地方游玩,就可以用当地方言交流,完全看不出是外地人。通过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另一方面,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若换成其他国家文字,想必达不到这种境界和效果。

****************

美文欣赏:曾经的拥有……

作者:作者蜗牛

发表时间:18-01-1915:39

心情特差,杂乱、无头绪,更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或为什么要在日志中这样漫无目的的涂鸦着……!这段时间遇到的事实在是太多太多,没有一件是能让人开心的。工作中的不顺心,身边好友们生活、情感乃至健康也都出现了问题,这,或许就是我心情差的因素吧!

身边一位最最要好的姐妹一直很健康,但就在上周突然住进了肿瘤医院,在10天之内尽然做了两次对于女人而言最难忍受的手术,当我看到她时,我木讷了,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泪水在眼里、心里洪水般涌流。怎么的了啊!好好一个人瞬间就成了这样呢?难以接受的痛闪电般疼便了全身心。

事还真是不单行啊!还未从好友失去健康中缓过神来,另一好友婚变的不幸又似疾风骤雨迎痛而来,真的让我难以接受,本来给我感觉那么和睦的家就这样散了,好友失去家的痛我无法援助更无法分担她那破碎的心。因为,这一切都来的太突然太无情了……作为好友的我只能痛在心里,泪往心里流。

真是霜打无情,就是在这样糟糕的心情中度日的我,却又平添了犹如知己朋友的误解,感觉天都塌陷了,心随之而死,因为,在我的理念中,健康第一,然后就是我视为朋友的朋友之情了,这般打击过后,留下的只有躯壳,没有了内容。

哎…… 真的不知道这世界都怎么了!难道健康、爱、友情就这样脆弱经不起考验吗?难道真的就没有亲情,没有爱、没有友情的存在了吗?我想不是这样吧!

我想说的是难道亲情、相识之缘、友情就那么狭义,换句话说就那么自私吗!是一种心锁的附加吗,是付出换得同等的回报吗……!太多太多的心疑无法用常理来说服自己。或许就如吃饭、喝水、抽烟、喝酒一样,有益也好,有害处也好,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一样吧!而这种习惯也不一定就是自己所需要的或是不需要的,或着是认可的或者是不认可的那种。一但那天感觉滋味不对了,已不是自己需要的那种习惯了的感觉滋味了时,就会抛掉,最多留下或多或少那么顶点儿的心酸便可忘却这个习惯了的旧习惯,凭着感觉再去寻找感觉中的另一份有感觉滋味的习惯吧……

那么,爱又是什么呢!真的难以说的清楚。其实,在我的概念里,爱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激情的渗透。而世界上原本是有人人都期待的那种完美爱情的…… 就是因为爱里的这种亲情与激情的矛盾和共存,才让这美好的爱情,因爱字而恒久地赋予了男人狂追激情,女人狂追亲情的这样一个更多的折磨而短暂的情缘。我的感触是这样的,或许是别样的吧……

而在如今,什么友情知己就更不堪一提了,也不值得一提,都说结识知己是人生最美好的相遇,或许也不是吧!然而,我心里的知己感念是那种,真正了解你心理和了解你感情,不会时刻为你的每一个喜怒哀乐而牵挂,却会在见面的时候为你的每一滴眼泪而心疼,会为你每一次笑容而悦然。是在你受伤委屈的时候第一时间里想起的那个人,是关心你爱护你却又不会让你痛苦,折磨自己去想去爱去恨的人…… 呵呵,如今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带给你的却是更大的痛与伤害……

的确,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爱与情不会是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但是友情却一定是会有回报的。我们都拥有或多或少的朋友,但是一定会有一个永远贴己的朋友或者活在心里的。谁也不必逃避,也不必以为自己是爱上了对方,其实呢,那根本就不是爱,那只是一种感觉的依赖而已。我想这就是依赖一个人的时候,所自然有的让你诚服的魅力吧!然而呢,它更是一种误区一种蒙蔽,一种将近的失去……、唉,胡言乱语了那么多,没必要记在心上,重要的一点就是只要记住曾经有过美丽拥有的过程就够了。

淡然而言,即便是爱也好,痛也好,失去也好,拥有也好……总之,心的感觉是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曾经拥有的许多,或拥有青春,或拥有美丽,或拥有感觉,或拥有阅历,或拥有知识,或拥有…… 不论拥有的是什么,它都是一笔财富,一种骄傲,但却往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被引以为骄傲的东西不知觉的悄然失去,成为了不再拥有的过眼云烟,就像嚼过的橄榄,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寻回。只有紧紧把握住和珍惜曾经的拥有,才不至于辜负生活的经营,愧对人生。

当然了,曾经拥有的东西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后悔、哀叹、惋惜,那就已经太迟了,我不愿有这样的后悔。希望自己去珍惜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去为平凡生命叫好,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平凡的事情,让生命得到超越并永恒

****************

想做读书笔记,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就明白了

作者:白书故事店

发表时间:18-08-2715:18

有些人,在读书的时候,想做读书笔记,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导致看过的书,没有印象,那这时候,该怎么做读书笔记呢?

读书笔记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清晰地记录每一篇文章的逻辑脉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记住这篇文章;读书笔记可以让一本书从厚变薄,从一篇文章的开头至结尾,从书中具体的语言文字变成脑子里抽象的地图。

我们在读书时,读完某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脉络写出来,也就是做读书笔记,这就好像画地图一样,使看过的书印象更加深刻。

那么,关于怎么做读书笔记,接着看就知道了:

1.这样做读书笔记:在读书时,我们要专注于书本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判断你所读的书对你是否有启发,有什么用?我们可以一边阅读,一边在读到感觉对自己有用的地方做笔记、记录下来,放上一个书签。比如自己读到某一个不理解的地方,就放上一个书签做标记,再用笔记录下来。在读完一遍书之后,再去读一遍,如果还是觉得特别有用的话,就把这一页折一个角,便于以后查看。对于有吸引力的句子和细节,或者书本中这句话是有深刻意义的启示,用笔把它抄在笔记本里,日后加以翻读复习!便于加深对读过书的印象。这样就是做读书笔记。

2.这样做读书笔记:将自己需要的知识,记录下来,读书笔记就做完了。

当你看一本书,刚开始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还比较通俗易懂,如果当你合上书,再来回顾这一章的内容的时候,就会觉得满脑子的思绪,不乱,但是太多了靠脑子梳理不过来(小小的一篇文章都有满满的信息量,靠脑子去想感觉简直要溢出来的感觉),信息量很大,这时候在做笔记之前,先问一问自己:这一篇文章里面,感兴趣的是哪些?有哪些能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之后,再把需要的知识,记录下来,读书笔记就完成了。

3.这样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时必须要思考,才算是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最关键的是思考和联想。在读书的时候,读到某一个地方税务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东西?或者以前在某本书看到的类似观点?或者曾经遇到过的一个人一件事?看不太懂?有什么问题?那就大胆得用笔记录下来吧,记在思考的区域,以后回看的时候经常看思考区域,有了新想法还可以重新添加上去。

4.这样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就和讲故事一样,书中或许有很多知识难以理解,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讲故事的方法,去理解一下这些书中的概念,看看自己究竟能把这篇文章编的有多好,试着用你学到的知识,把你的心得用笔记录下来,就完成了一篇读书笔记。

我一直觉得做读书笔记是两个沟通的过程,一个是与作者的沟通,一个是自己与自己的沟通。思考区域很大一部分就是自己在与自己对话,跟自己曾经的经验对话。

上面所说的就是关于怎么做读书笔记的,你明白了吗?

做好读书笔记,让自己对读过的书印象,更加深刻。

--免责声明-- 《《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这篇文章828la111409。

【结语】:《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有无之境》读后感_《有无之境》读后感200字】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1409'></small><noframes id='828la111409'>

  • <tfoot id='828la111409'></tfoot>

      <legend id='828la111409'><style id='828la111409'><dir id='828la111409'><q id='828la111409'></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1409'><tr id='828la111409'><dt id='828la111409'><q id='828la111409'><span id='828la111409'><th id='828la111409'></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1409'><tfoot id='828la111409'></tfoot><dl id='828la111409'><fieldset id='828la111409'></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1409'></bdo><ul id='828la111409'></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