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

时间: 2020-09-02 02:02:12 分类: 美文赏析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

****************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

作者:界面新闻

发表时间:18-03-1913:08界面(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著名作家李敖18日在台北逝世,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19日向李敖先生亲属致唁电,对李敖逝世表示哀悼。

张志军在唁电中说:惊闻李敖先生辞世,不胜悲悼,谨向先生亲属致以诚挚慰问。李敖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先生民族情怀深厚,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分裂,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交流并身体力行,令人感佩。

****************

海协会会长陈德铭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

作者:舜网

发表时间:18-03-1913:50山东舜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赵博)著名作家李敖18日在台湾逝世。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德铭19日向李敖先生家属致唁电,表示哀悼。

陈德铭在唁电中说,惊悉李敖先生辞世,不胜哀悼。李敖先生高才大学,蕴椟古今,为弘扬中华文化身体力行;胸怀大义,拥护统一,为促进两岸交流贡献心力。雁远星沉,风范长存!耑此奉唁,尚祈家属节哀顺变。

****************

风范长存清水入梦—府谷社会各界人士撰挽联挽诗哀悼白义雄老先生

作者:一颗海红子

发表时间:18-12-2320:27

风范长存 清水入梦—府谷社会各界人士撰挽联挽诗哀悼白义雄老先生

2018年12月12日(农历11月初六),府谷县文史学者,黄土文化研究会资深顾问,创始人之一白义雄老先生走完八十五载人生,与世长辞。白义雄老先生早年先后担任横山中学、鱼河中学、府谷中学、庙沟门中学、府谷县卫校等多所学校领导,退休后常常笔耕不辍,写府谷旧年往事,填文补缺。

上世纪七十年代,白义雄先生用半年工资300元在城内村购得清乾隆四十四年版八卷本孤本《府谷县志》(清代乾隆年间知县郑居中纂修,亦未属《中国方志目录总纂》藏书目录)。白老先生多年来一直珍藏,后为保护传承,得其所善,2009年老先生将珍藏四十余年的孤本《府谷县志》交县档案馆收藏,后由府谷县史志办整理点校,201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乾隆八卷本是府谷县现存最为完整、较为系统的古县志。不仅为研究府谷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还为研究县域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白老先生对保存旧志之贡献可谓“功臣”也。

白老先生出生于清水白家园子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白老先生一生先后从事过共青团、教育、行政、科技、史志等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关心民众疾苦,为府谷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白老先生辞世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人士吊唁送别。白老先生的生前好友:王蔚洲、张顺来、张敬轩,晚辈:秦玲玲、秦授明等从西安、宝鸡发来挽联沉痛哀悼白老先生千古,一路走好;市政协原副主席、黄土文化研究会会长,白先生的学生张芳送来了花圈、挽联,沉痛哀悼白老师。市政协白云国等四人送了花圈;市委原副秘书长沈明志送来了挽联;市党校原校长、讲师团团长赵宝峰从上海发来了唁电、挽联;原府中教师李文华、杨彩文、瞿彩霞、韩志勇、郭淑雅等发来唁电,沉痛哀悼老领导、老朋友,愿白先生一路走好!英灵永存!

阴云低垂,天人同悲。2018年12月21日上午,白义雄老先生追悼会在家中院内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加白义雄老先生追悼会,送白老最后一程。往日论交称厚德,今朝追悼寄哀思。追悼会由府谷教育界前辈原府谷中学校长郭明华老师主持,原政协榆林市委员会副主席姬宝顺致追悼词、原教育局副局长柴瑞生、府谷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柴瑞生代表亲友致辞,孝子白毛虎代表子女发言,叩致谢意。亲人掩面,老友伤怀,学生哽咽,冬至怀远。白老先生的离开是府谷一大损失,府谷文化教育战线失去了一位忠诚的好党员,一位敦厚的长者,学生、朋友失去了一位倾心相谈的知己,老伴失去了一位一路扶持的好丈夫,儿女失去了一位慈爱的好父亲

现将挽联挽诗蒐集于此,长歌当哭!以作纪念!并在此对社会各界人士对白义雄老先生表达的深切缅怀与悼念。

第一部分: 挽 联

一、悼念白义雄先生:

1、 逝者福寿双全三生无憾

生者忠孝两得百世蒙恩

2、 一辈子守信持家德昭后世

几十年传道受业名誉府州

—王建领 敬挽

二、义雄兄千古:

小人物大智慧 每可参透家国事

低学历高水平 常能写出好文章

—姬宝顺 敬挽

三、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春风袅袅总忆得芦水河畔雄姿英发谱树人大计

秋雨潇潇难忘却府州城下老骥伏枥写河山沧桑

—张芳 敬挽

四、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君子风范道德楷模公去大名垂史册

政界精英文苑巨擘我来何处别音容

—赵宝峰 敬挽

五、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尊道虚室生白

贵德源远流长

—傅刚敬挽

六、沉痛悼念白义雄同志

亦政亦教亦修誌堪称社稷贤达

能思能忍能奋斗实乃府谷好人

—赵喜荣 敬挽

七、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淡泊明志一生从容平度冬夏

宁静致远半世谨慎跋涉春秋。

—沈明志 敬挽

八、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修书撰志文坛贤士

为官清廉政界精英

—秦晔 敬挽

九、沉痛哀悼白义雄叔叔:

倾平生热忱从教修志,立德,立功,立言,府谷之幸;

持满腔聪慧尊妻育儿,树智,树义,树仁,家庭之福!

—世侄董金海 敬挽

十、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

一生为人 曰仁曰义

半世持学 唯实唯严

—蔺振华 敬挽

十一、深切悼念白老先生:

1、一生做好事福寿齐全

千古留美名恩德绵长

2、 从政任教以正气还天地

育女抚儿将真爱献社会

—晚辈梁裕厚 拜挽

十二、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是革命人是教书人是撰史人府州奇才生而仗义

为百姓生为学子生为子女生民间君子死也沉雄

—张光耀 敬挽

十三、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终生不忘初心听党的话

一世砥砺奋进勤恳工作

—杨忠 敬挽

十四、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平生睿智 是是非非 不失隐忍持重

涉世练达 上上下下 总能应对裕如

—戊戌仲冬柴瑞生 敬挽

十五、沉痛悼念我的挚友、老领导白义雄老先生!

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谨撰此联,以寄在府中工作过的他乡人哀思之情—

齿德兼存教坛政界谦恭延后辈

典型具在秦塞府州声望启斯民

—李思民 敬挽

十六、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德跨世纪荫后代

文凝时空竟前贤

—府谷黄土文化研究会会长 孙文慧 敬挽

十七、悼念白义雄老先生:

虚怀若谷谦诚厚道 两袖清风善良老汉

教书育人编史撰志 一身正气德贤先生

—高小定 敬挽

十八、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为人师表铁肩担正义

两袖清风捐清孤本编纂县志气度见清雄

—府谷太极协会秘书长 刘济 敬挽

十九、深切缅怀白义雄老师:

终身从政从教从史从容而去

一生清白清贫清苦清名永留

—傅官田 敬挽

二十、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1、 与民为善赢得清誉传乡里

以身作则育出桃李满天下

2、 光明磊落独领桑梓风范

超凡脱俗堪为学中楷模

—弟王艾林 敬挽

二十一、沉痛悼念白老先生:

执鞭五校 立德树人誉满府榆皆桃李;

修志半生 沥血呕心功垂世代有遗篇。

—石治宽 敬挽

二十二、沉痛哀悼白义雄先生千古:

治校育人弟子岂只三千

撰文修志府州堪称一绝

—吴来如 敬挽

二十三、深切缅怀白义雄老师:

因材施教依法依仁治校育才誉满榆神府

秉德做人据事据理属文修誌名传市县乡

—戊戌冬月 马来宝 敬挽

二十四、沉痛哀悼白义雄先生千古:

事业已归前辈録

风范留于后人模

—内侄女 刘益萍 婿 杨座山 叩挽

二十五、悼念白义雄先生:

1、三尺讲台布道府榆修德留贤范

一介布衣躬耕清水勤学成大儒

2、文润府州

风范永存

—谭玉山 敬挽

二十六、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一身正气道德文章堪式范

两袖清风育人治史树楷模

—康文慧 敬挽

二十七、沉痛哀悼白义雄先生千古:

教坛宿老德劭年高吾侪当自励

人生楷则生荣死哀府州定铭传

—晚辈刘万兵 敬挽

二十八、白老先生千古

育子女爱家人德泽常存长歌当哭以招魂儿孙思父祖

执教鞭修县志音容已杳把酒焚香而祭奠后辈仰先贤

—张怀树 敬挽

二十九、沉痛哀悼白义雄先生千古:

浩气长存天地英灵含笑九泉门外红梅绿竹室内白衣素袍

赤心光照日月清名永世长存终身辛勤劳作一世淳朴为人

—刘文彪 敬挽

三十、沉痛哀悼白义雄先生千古:

八秩晋五梅骨兰风无愧无怍含笑去

四时归一松姿竹韵有仁有德降福来

—张路 敬挽

三十一、悼白老先生千古

一生行义道 魂归天地

半世著雄文 理贯古今

—晚辈张继平 敬挽

三十二、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文苑宿将知识分子

美名常闻回忆文章

白义雄老先生是黄土文化研究会资深顾问,创始人之一。退休后常常笔耕不辍,写府谷旧年往事,填文补缺。

—府谷诗词学会 王树强 敬挽

三十三、悼念史志前辈白老先生:

1、 高山景行树人杰

淡泊名利写春秋

2、 尊师爱生横山府谷校园传佳话

心系史志三百民间孤本捐公家

—韩二林 敬挽

三十四、深切缅怀世伯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黉门头雁桃李芬芳修德育人称典范

梓里骄子诗书继世纂史立说留美名

—戊戌冬月 世侄王仲清 敬挽

三十五、深切哀悼白义雄姑夫:

君卑非进士 世人有识向来敬文德

卿尊是姑夫 晚生无知不曾谋慈颜

—内侄柴良 敬挽

三十六、深切悼念世伯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两袖清风泽后世

修史撰志韦编三绝一身正气鉴古今

—世侄谢焕荣 敬挽

三十七、沉痛悼念白义雄叔叔!

魂魄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

史志传四海,万年利济在人间。

—世侄刘根其 敬挽

三十八、痛悼白老先生千古:

1、 教苑驰骋 三尺讲台春风沐

史学耕耘 八旬辞世学界崇

2、 苍山悲悯 痛悼府州文坛失尊师

黄河呜咽 长思白老教海扬高帆

—王守贵 敬挽

三十九、悼念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德高垂范生福荫

身正为师启人文

—冯二来 敬挽

四十、悼念恩师白老先生:

教诲常驻

风范永垂

—府谷县聚金邦农产品开发公司 刘子贤 敬挽

四十一、沉悼念白义雄老先生仙逝:

1、 为官两袖清风弘大道流芳百世

从教一身正气贯长虹载誉千秋

2、为人善正音容宛在

处世谦恭德望长存

—王前宽 敬挽

四十二、沉痛悼念白义雄恩师千古:

1、 益友良操美德千秋在

恩师亮节高风万古存

2、 教书育人德传府州大地

编史撰志誉满陕北高原

—王文彪 敬挽

四十三、沉痛悼念白义雄先生:

教书育人德泽府州桃李

爱家教子恩润白氏子孙

—赵宝林 敬挽

四十四、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仙逝:

教书育人呕心沥血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修史撰志酌句敲词高风亮节文章誉古今

—张党旗 敬挽

四十五、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

博学厚德 经典励志

千秋功业 传书育人

—徐永刚 敬挽

四十六、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

似竹凌云 烟松悯恸风呜咽

犹梅傲雪 玉鹤轻骑月相随

—吴静 敬挽

四十七、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1、 呕心沥血 编书撰志功名一世

亮节参天 立德树人恩泽千秋

2、 好善乐施 良操美德千秋在

和光同尘 高风亮节万古存

—王红霞 敬挽

四十八、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教书撰志著不朽功业

良操美德留永世德名

—吴娟 敬挽

四十九、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

德高望重教苑功名留后世

诗恸辞哀府州才俊挽先生

—贺兆宽 敬挽

五十、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

生前忠节似松凛冽雪

逝后高风如月照长天

—武利兰 敬挽

五十一、悼念白老先生

一片丹心府州大地称典范

千秋功业文苑精英留芳名

—张水琴 敬挽

五十二、悼念白老先生

勤耕史志 今生伟绩黄河颂

励学文章 一世德行泰岳尊

—王进明 敬挽

五十三、沉痛悼念白义雄老先生:

一身正气 名播塞上千年赞

两袖清风 誉满高原百世夸

—张利平 敬挽

五十四、深切悼念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浩气犹存形随白鹤去

清风永在神伴青云游

—班云 敬挽

五十五、沉痛悼念白老先生:

义德煌煌言行修成垂千古

雄文字字心血铸就播四方

—杨建勋 敬挽

五十六、深切悼念白老先生千古:

立德育人爱岗敬业树风范

著书撰史勤恳工作留芳名

—晚辈赵慧渊 敬挽

五十七、深切悼念白义雄老先生千古!

硕匠潜心明奥义

鸿儒流德立标雄

—韩城 陈一衢 敬挽

五十八、沉痛哀悼白义雄先生千古

1、 职任黉门 今日陨星教苑

德馨品格 此生驰誉讲台

2、 黉门传噩耗 八秩师翁今作古

教苑响惊雷 一方泰斗世留名

—福建福州 胡大浒 敬挽

五十九、痛挽府州太史白公千古:

1、漠北风沙劲 荣河青灯孤

斯人今不作 谁与修尺牍

2、一生清白曰仁曰义堪称世范

两门高风亦师亦友足为人模

—葭州邑人 山石 敬挽

六十、沉痛悼念白老先生:

1、 教书育人一生桃李满天下

编史修志无数文章留世间。

2、 文史专家,有学有问有威望

顺心老人,有品有德有好评。

—刘伟 敬挽

六十一、沉痛悼念父亲大人千古:

1、 撰志修书功德无量

拉儿拽女后继有人

2、 从教五所中学尽职尽责好领导

养育五个子女关心关爱慈父亲

女儿雪梅含泪哀挽

第二部分: 诗词

一、沉痛哀悼白义雄先生

不修边幅,和蔼可亲,勇挑重担。叹为人低调,合群睦

,知人善用,义薄云天。舞文弄墨,雄深简雅,苦著史志

有遗篇。留英名,文不失群儒,人称大贤。

享誉府州横山,使同僚晚辈另眼观。家大拖累重,绳床

瓦灶,室徒四壁,苦受熬煎;衣弊履穿,守道安贫,从未叫苦露欢颜。重事业、坚守不离岗,可点可圈。

—李思民 敬挽

二、江城子·痛祭白义雄先生

噩耗传来轰天响,白公魂,升天堂。府山垂首

清水泪千行,人民公仆孺子牛,儿童团,红缨枪。

县志篇篇祭白君,涕泗流,痛举觞!呕心沥血

一书万古芳!人去楼空雪漫漫,红梅泪,雁声长

—柴玉文 敬挽

三、再悼白老先生

革命生涯六十年,心红志坚品德贤。

挥墨书志留春秋,执笔画裁毓校园。

耄耋恰似晨旭灿,夕照犹如晚霞颜。

八十五龄入仙林,缘归青松翠柏间。

— 孙文慧 敬挽

四、纪念白义雄先哲

神中常记美名扬,才子荷花恰配双。

学苑躬耕桃李硕,官衙建树面容刚。

俸薪半载求国宝,值价一城献故乡

贤智魂归空巷道,煌煌县志耀家邦。

—王守贵 敬挽

五、忆白老二三事

小凳当桌铺纸酌,鸡肉麻花酒数瓯。

白老家里问折氏,口若悬河话府州。

文革语录老三篇,一如通鉴记心头。

城壕铁棘实地考,多年轶事讲不休。

—韩二林 敬挽

六、沉痛哀悼白义雄姑夫:

雪忘苦塞山呆愣,霜凌冬枝鸟稀影。

小城诗文频慨叹,黉门寒令殒义雄!

—内侄柴良 敬挽

七、缅怀白义雄老先生

纸灰和泪隔黄泉,榆府星辰风雨旋。

县志竟成肠断史,牛衣清水一灯寒

—王树强 敬挽

八、悼念白义雄老师

一肩重任寄登台,五校贤职忆旧怀。

风范犹存垂校志,清夫励尽李桃栽。

余年参撰遗乡事,皓首耕耘书墨斋。

仰诲儒雅成秀仕,驾云仙逝叩伏哀。

—王林 敬挽

九、西江月·悼念白老先生

鶴发慈颜何觅?州城垂首哀声。一生从教沥耘耕。桃李满天硕颖。

亮节高风典范,编书撰志史名。先生今夕驾西亨。长忆尊容泪哽。

—武利兰 敬挽

十、义雄千古

义捐乾志留英名,雄文立言启后昆。

千万桃李悼师念,古圣先贤堪比功。

—张永华 敬挽

十一、 深切悼念白义雄先生

治学终生站讲台,呕心沥血李桃栽。

三春遍野芬芳溢,一世清廉节俭推。

—王进明 敬挽

****************

凯瑟琳·赫本:一生只做自己,无畏风雨,笃定前行

作者:周冲的影像声色

发表时间:18-07-0313:44

如果人们提到赫本,多数想到的,是奥黛丽·赫本。

但另一个赫本,比她更资深,更惊艳,成就更高。

她就是凯瑟琳·赫本。

凯瑟琳·赫本堪称好莱坞女帝。

这话一点也不夸大其词。

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把好莱坞端详了一圈,甄选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

凯瑟琳·赫本夺下第一。

这是什么概念?

被国人狂热追捧的奥黛丽·赫本,仅是第3。

迷倒无数宅男的玛丽莲·梦露,排名第6。

让万千影迷如痴如醉的费雯·丽,仅位列第16名。

而凯瑟琳,“打败”性感的梦露、“战胜”端庄的赫本、“踢掉”清纯的费雯·丽,“击败”无数姿色各异、国色天香的好莱坞女星,一举登上榜首。

美国人说:凯瑟琳·赫本登上第一名副其实。

影评家们附和:她是好莱坞“永不凋零的常青树”。

电影专家们说:如果凯瑟琳·赫本没有站上第一的位置,谁又敢站到第一?

因为她实在是太璀璨了,美国人纷纷狂呼:陛下,凯瑟琳陛下。

这个称谓,与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享有一样的荣耀。

据时光网报道,《美女与野兽》这部巨作,女主贝儿的原型,就是凯瑟琳。

扮演者艾玛·沃特森也亲自承认过。

她曾公开对媒体说:“最初,这个角色是以凯瑟琳·赫本为原型的,所以扮演这个角色我很荣幸。”

有人以她为原型,有人干脆用她的声音为创作灵感。

传说,约瑟夫拍《夏日痴魂》,就是听了凯瑟琳的声音。

从此,有了艺术灵感,拍了这部悬疑片。

若单是在世时,被人们猛烈追逐,称为“常青树女帝”似乎有些牵强。

霍金说:一个人的成就,在于他去世后能留下什么。

凯瑟琳留下了什么呢?

她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炽热灵魂。

她去世那天,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专门唁电:“我们敬佩她的聪明智慧,她将作为我们国家宝贵的艺术财富为人们永远铭记。”

参议员克里斯托弗对美国人民说:“她的光芒将永远照耀美国和全世界的世世代代的人民。”

凯瑟琳的家乡,降半旗默哀。

州政府米歇尔亲自发言、亲自吊唁。

电视台呢,全天播放凯瑟琳的影片,以及纪录片,观众无一不掉泪的。

影视圈呢,伊丽莎白·泰勒沉痛地说:“世界上所有女演员都会以尊敬的眼光看他,看到她,我们会想象,要是像她那样该多好。”

影后简方达悲痛万分:“我们都因为她的标准而想做得很好。”

有人说:凯瑟琳·赫本是世界电影史超越传奇的丰碑。

可不是么。

纵观古今,还有比她更蜚声于世的吗?

没有。

就算有,怕也很难。

人们纷纷好奇,这个神一般存在的女子,到底有什么魅力,竟然能够征服全世界?

著名影评人蒙汀说:“她的魅力不在于是明星,而是人品。”

好莱坞圈内一直流传,凯瑟琳非常特立独行。

有多特立独行?

她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不出席名流聚会。拒绝不必要的会议。拒绝给粉丝签名。也讨厌献殷谄媚。

她得过四次奥斯卡奖,但是,一次也没去。

不是不知道,是根本就不想去。

有人说她太决绝了,没人情味。

沉默地用行动回击流言。

1974年,第46届奥斯卡上,凯瑟琳的好友获得“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举办方请她为颁奖嘉宾。

他们以为这次,她也会拒绝。

没想到,她竟然来了。亲自来为好友颁奖。

台上,她热泪盈眶,激动得不能自已。好友也深受感染,涕泗横流。

有工作人员说:要不是因为要为别人颁奖,恐怕今晚也很难见到她了。

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现在奥斯卡典礼上。

她对名利很淡泊,但对谄媚十分憎恶。

虽从不惹是生非,但事惹上自己了,就一巴掌还回去。

凯瑟琳刚进好莱坞,有个叫路易斯梅耶的高层,见她漂亮,亲了她一口。

心里想着,自己是高层领导,女星们巴不得投怀送抱,想让自己厚待她们。

这个初出茅庐的女人,肯定也一样。

凯瑟琳见状,大声呵斥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路易斯梅耶愣住了。震惊了。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这么跟自己说话,还是在大庭广众下。

第一次,他有些不知所措。身边的工作人员全都望着他。

在众人的注视下,脸越来也红。

被逼无奈,似是给自己找台阶,他自嘲了句:“我只是想吻一下‘巧言石’。”

她对权贵如此,对男星更加严厉。

混娱乐圈,少不了与男明星接触。可有些男星,总自恃年长,以拍戏为由,乘机动手动脚。

凯瑟琳也遇到过。

拍《离婚清单》,搭档约翰·巴里摩尔是位有资历的男星。

他以指点为由邀请凯瑟琳去更衣室。

凯瑟琳以为他真有事,懵懂去了。

没想到,这个道貌岸然的老牌明星,竟是个伪君子。

他开始撕扯凯瑟琳的衣服,并色色地说:“别装了,你肯定也不是第一次。”

他以为凯瑟琳会屈服,毕竟他从未失手过。

凯瑟琳一巴掌扇过去,并扬声要报警。

剧组的人都跑过来,以为发生了什么事。

凯瑟琳凌然地说:“他做得太过分了,所以我打了他一顿。”

这件事被曝光后,那些想非礼她的人,只能遐想,不敢动手。

他们怕了。

这个女人胆子太大。

要说胆大,她的胆子可以用惊世来形容。

20世纪,欧美女性都以穿长裙为美。

确切来说,根本就没有女人穿裤子这一说。

早前,美国影星玛莲娜·迪特里茜想挑战权威,在巴黎街头穿长裤逛街,被警察看见了,直接带进了警察局。

如果不是有人帮忙,估计会被关押。

自此,人们对女性弃裙穿裤有了恐惧感。

凯瑟琳不怕。

她不仅在拍戏时穿,在生活中也着男装,还把长裤穿到了奥斯卡典礼。

这些行为,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但凯瑟琳不管。

“我穿我自己类型的衣服,省的麻烦还要决定该穿什么衣服。”

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渐渐的,大众也接受了这一装扮。

可以说,凯瑟琳对女性穿衣改革,有很大的贡献。

更有后人说:“凯瑟琳·赫本的成就之一是:她第一个敢在荧幕里穿短裤,第一个在生活中穿男装,也第一个把长裤穿到了奥斯卡。”

如此独树一帜的她,人们怎会不被征服呢?

能被她征服,也算是一种荣耀吧。

演艺对凯瑟琳来说,是重要的。

但是最重要的却不是这个。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我的父母,都是如此非同凡响。”

这是凯瑟琳在自传里介绍父母的第一句话

如果说,要问是什么成就了一代女帝。

凯瑟琳一定会回答:“我的父母。”

她有一对非常慈爱、开明、和善的父母。

他们对凯瑟琳完全尊重,全力配合、极力支持。不管她做什么,说什么,谈什么,他们只会引导,从不埋怨指责。

他父亲是医生、辩论家,也是位开创者。

母亲是思想先驱,专注女性提升。

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凯瑟琳成长得十分顺利。

身上,没有一丝戾气。

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小时候,凯瑟琳觉得当女生太无聊了。于是,她把头发剪短了,并给自己取了个男性名:吉米。

这在20世纪初,女生扮作男人样,可是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

回家肯定会挨板子。

父亲见短发的凯瑟琳,不仅不批评,反而鼓励:“凯西(昵称),你想做什么尽管去做。”

这句话激励了她。

12岁时,小凯瑟琳打算和朋友一起,为拉瓦荷族买一部留声机。

于是,他们商量演部话剧,卖票赚钱。

一无影响力,二无经验,三无观众。能出演成功就不错了,要是能挣钱就是万幸。

小伙伴说:“票价就定为10美分吧。”

可10美分买留声机,简直是天方夜谭啊。

凯瑟琳坚持定为75美分。小伙伴不干了,这是瞎扯。

小伙伴的父母也不同意。

结果,他们都退出了,只剩埃里。

于是,他们一起演了个《美女与野兽》。票价不改,还是75美分。

最终,演出很成功。留声机也买了。

当初不相信的人,都惊讶得瞠目结舌。

喜欢表演,想当演员。

但是父亲不喜欢,认为演艺圈太乱。

她还是坚持,一直坚持。

父亲有史以来,第一次怒了:“你为什么不听话?”

凯瑟琳丝毫没有被吓到:“我从小就被您教导着,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父亲妥协了。

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何尝不是一种爱。

她的家庭,有鼓励,有支持,有丰盈的思想,这些,都是一笔无形财富。

长大后的凯瑟琳,按照自己的意愿,踏上了演艺路。

她的星途很顺畅。

拍第一部影片《离婚账单》,男主只看过滤镜,就对凯瑟琳说:“你会成为大明星。”

凯瑟琳回忆说,当时听到这句话,她差点晕倒。

这话是不是太言过其词了。

一点也没夸张。

那位男主真是一语中的。拍完这部戏后,她真的一炮而红。

很快,就有公司找上门,递给她剧本,邀请她拍《折翼天使》。

简直是为她量身定做的剧本。

这部片为她打开了电影大门。

片约接连不断。她终于有了选择权。

有一次,她去找朋友玩,看到他桌上放了《牵牛花》的剧本,她很喜欢。

朋友说:这部剧已经定下女主了,马上要开拍。

凯瑟琳很想要。

最终,女角落入凯瑟琳的手里。

她凭借出色的演技,斩获了一座奥斯卡金像奖。

很多人拍了一辈子,也没见着奥斯卡奖杯的影子,她只拍了3部,就获得了。

此外,她又接着拍了《猜猜谁来吃晚餐》、《冬狮》、《金色池塘》。

4次获封奥斯卡影后,12次被奥斯卡提名。

这记录,至今没人超越。

在她拍《年度女人》时,遇到了一个让她一生都无法释怀的人。

屈赛。

美国颇受瞩目的男星。

那是在米高梅片场,她穿着高跟鞋,有5英尺7英寸半高。

而屈赛呢,身高只有5英尺10英寸。

她看着眼前的矮男人,调侃道:“抱歉,我穿了高跟鞋。但是我们一起拍片时,我会注意我的鞋子。”

屈赛用一种不可测的眼神望着她:“我会让你配合我的身高的。”

她只好站在那,尴尬至极。

后来,他们又拍了《帕特与麦克》。

凯瑟琳饰演一名运动员,屈塞则是体育经纪人。

这部影片很成功。

他们也朦胧地暗生了情愫。

后来,他们又合拍了9部电影。

感情越来越浓。

凯瑟琳说:“他既坚强又脆弱,我很强势,所以我总是逼他,直到他反扑,直到相信我们属于彼此。”

其实,此时的屈赛已经结婚了,并有孩子。

他对凯瑟琳说:“我和她没有感情,我是天主教徒,不能离婚。”

于是,他和她只能默默相恋。

也只能地下情。

她是美国最耀眼的明星,被万千人痴迷。

很多人不解,他的名气还没凯瑟琳一半大,为什么就偏偏爱上这个有妻子的人,偏偏要当个第三者。

凯瑟琳说:

“他做事非常专心,我常说他像是烤马铃薯,坚固可靠,而我像是加了奶油的冰激凌圣代,每个人的喜悲都不一样,每个人的人生本来就不一样,我想生活是一种冒险,我想它很刺激。”

她还说:

“史宾赛有个问题,他喜欢喝酒,有时他喝得太多了。我不知道什么在困扰他,但我想没有人真正了解他。

我尽可能帮助他,对他来说生活太辛苦了,演戏却是那么简单。

看看他在银幕上的样子,那么的完美,在表演上,他教了我许多。”

世人都觉得可惜,这么美好,这么独立的凯瑟琳,竟然被一个男人束缚住了。

她不以为然。

继续拍戏,继续静默相爱。

“有些人很惊讶我为了一个男人放弃了独立的生活。为了取悦他,我什么都愿意做,改变他不喜欢我的地方。但你必须了解让他快乐,我也觉得很开心。”

自那次电影相识后,他们在一起27年。

她不要名分,不要祝福,只求真情

其实,这件事屈赛的妻子和孩子也是知道的。

她知道丈夫出轨,也是凯瑟琳就是“小三”。

但她没有惊讶。

1938年,屈赛已与妻子分居。这段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在与不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她与凯瑟琳成了朋友。与她一起照顾屈赛。(虽然我也很惊讶)

而屈赛的女儿苏西屈塞也和凯瑟琳成了好友。

不得不说,凯瑟琳的人格魅力实在是太大了。

后来,他们又合拍了一部影片。

杀青没多久,有天早上,屈赛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想泡茶。

他去厨房,凯瑟琳在客厅。

突然,一阵杯子摔碎的声音传来。

她慌忙跑去厨房,屈赛瘫倒在地。

他死了。

再也没有睁眼。

她的妻子来了、孩子来了、朋友们也来了。

他们把他送到仪葬社。

徒留凯瑟琳一个人,望着满目疮痍的家。

她没有参加葬礼,只是开着车跟在灵车后面,一直跟,一直跟。

哭了吗?

我们不得而知。

当车即将到达教堂时,她掉转了方向,最后看了一眼灵车,落寞而去。

那一天,纽约下起了雨,似乎在为这场无疾而终的爱情告别。

27年,一切已归零。

她再也没有谈过恋爱

晚年时,她在回忆录里回忆起这段情,写到:

常有人写信问我,什么是爱。我想我真的很幸运,我真的知道什么是爱。谢谢你,屈赛。

时至今日,有人依旧抓住“小三”这个点不放。但是我想,除去道德审判与伦理纠纷,这个女人,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这一生,她都在做自己。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取舍。会爱,也懂爱。

她是当之无愧的凯瑟琳陛下,也是一个痴心入骨的普通女子,一生只爱一个人,无惧风雨,笃定前行。

作者:池槿文(周冲工作室撰稿作者)

****************

茅盾文学奖揭晓,来读读五位获奖作家为夜光杯写的美文

作者:新民晚报

发表时间:08-1617:53新民晚报社

今天,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名单,共有5部作品上榜,按得票多少顺序分别是:《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主角》(陈彦)和《应物兄》(李洱)。五位获奖作家都和夜光杯有着颇深的渊源,这些年来他们为夜光杯写下许多好文章,我们从中撷取五篇以飨读者。

阳春面

梁晓声

早年的五角场杂货店旁,还有一家小饭馆,确切地说:是一家小面馆。卖面、馄饨、包子。

顾客用餐之地,不足40平方米。“馆”这个字,据说起源于南方。又据说,北方也用,是从南方学来的——如照相馆、武馆。但于吃、住两方面而言,似乎北方反而用得比南方更多些。在早年的北方,什么饭馆什么旅馆这样的招牌比比皆是。意味着比店是小一些,比“铺”却还是大一些的所在。我谓其“饭馆”,是按北方人的习惯说法。在记忆中,它的牌匾上似乎写的是“五角场面食店”。那里九点钟以前也卖豆浆和油条,然复旦的学子们,大约很少有谁九点钟以前踏入过它的门坎。因为有门有窗,它反而不如杂货店里敞亮。栅板一下,那是多么豁然!而它的门没玻璃。故门一关,只有半堵墙上的两扇窗还能透入一些阳光也只不过接近中午的时候。两点以后,店里便又幽暗下来。是以,它的门经常敞开……

它的服务对象显然是底层大众可当年的底层大众。几乎每一分钱都算计着花。但凡能赶回家去吃饭,便不太肯将钱花在饭店里,不管那店所挣的利润其实有多么薄。

店里一向冷冷清清。

我进去过两次。第一次,吃了两碗面;第二次,一碗。

第一次是因为我一大早空腹赶往第二军医大学的医院去验血。按要求,前一天晚上吃得少又清淡。没耐心等公共汽车,便往回走。至五角场,简直可以说饥肠辘辘了,然而才十点来钟。回到学校,仍要挨过一个多小时方能吃上顿饭;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店里。

我是那时候出现在店里的唯一顾客。

服务员是一位我应该叫大嫂的女子,她很诧异于我的出现。我言明原因,她说也只能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她说有两种价格的——一种8分一碗,只放雪菜。另一种1角2分一碗,加肉末儿。

我毫不犹豫地说就来8分一碗的吧。

依我想来,仅因一点儿肉末的有无,多花半碗面的钱,太奢侈。

她又说:雪菜也有两种。一种是熟雪菜,以叶为主;一种是盐拌的生雪菜,以茎为主。前者有腌制的滋味,后者脆口,问我喜欢吃哪种。

我口重,要了前者。并没坐下,站在灶间的窗口旁,看着她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我成了复旦学子以后,才知道上海人将一种面条叫“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至今也不清楚,却欣赏那一种叫法。正如我并不嗜酒,却欣赏某些酒名。最欣赏的酒名是“竹叶青”,尽管它算不上高级的酒。“阳春面”和“竹叶青”一样不乏诗意呢。一比,我们北方人爱吃的炸酱面,岂不太过直白了?

那我该叫大嫂的女子,片刻为我煮熟一碗面,再在另一锅清水里焯一遍。这样,捞在碗里的面条看去格外白皙。另一锅的清水,也是专为我那一碗面烧开的。之后,才往碗里兑了汤加了雪菜。那汤,也很清。

当年,面粉在我国价格几乎一致。一斤普通面粉1角8分钱;一斤精白面粉2角4分钱;一斤上好挂面也不过4角几分钱。而一碗“阳春面”,只一两,却8分。而8分钱,在上海的早市上,当年能买二斤鸡毛菜……

也许我记得不确,那毕竟是一个不少人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的班才挣二十几元的年代。这是许多底层的人们往往舍不得花8分钱进入一个不起眼的小面食店吃一碗“阳春面”的原因。我是一名拮据学子,花起钱来,也不得不分分盘算。

在她为我煮面时,我问了她几句:她告诉我她每月工资24元,她每天自己带糙米饭和下饭菜。她如果吃店里的一碗面条,也是要付钱的。倘偷偷摸摸,将被视为和贪污行为一样可耻。

转眼间我已将面条吃得精光,汤也喝得精光,连道好吃。

她伏在窗口,看着我笑笑,竟说:“是吗?我在店里工作几年了,还没吃过一碗店里的面。”

我也不禁注目着她,腹空依旧,脱口说出一句话是:“再来一碗……”

她的身影就从窗口消失了。

我立刻又说:“不了,太给你添麻烦了。”

“不麻烦,一会儿就好。”——窗口里传出她温软的话语。

那第二碗面,我吃得从容了些,越发觉出面条的筋道,和汤味的鲜淳。我那么说,她就笑了,说那汤,只不过是少许的鸡汤加入大量的水,再放几只海蛤煮煮……

回到复旦我没吃午饭,尽管还是吃得下的。一顿午饭竟花两份钱,自忖未免大手大脚。我的大学生活是寒酸的。

毕业前,我最后一次去五角场,又在那面食店吃了一碗“阳春面”。已不复由于饿,而是特意与上海作别。那时我已知晓,五角场当年其实是一个镇,名份上隶属于上海罢了。那碗“阳春面”,便吃出依依不舍来。毕竟,五角场是我在复旦时最常去的地方。那汤,也觉更其鲜淳了。

那大嫂居然认出了我。

她说,她长了4元工资,每月挣28元了。

她脸上那知足的笑,给我留下极深极深的记忆……

面食店的大嫂也罢,那几位丈夫在城里做“长期临时工”的农家女子也罢;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上海底层人的一种“任凭的本分”。即无论时代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和她们,都可能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某种民间哲学。

也许,以今人的眼看来,会曰之为“愚”。

而我内心却保持着长久的敬意,依我看来,民间之原则有无,怎样,亦决定,甚而更决定一个国家的性情。

是的,我认为国家也是有性情的……

(2009年7月5日)

梨花盛开的季节

徐怀中

荆风不是农家子弟出身的红小鬼、小八路,他属于部队里知识型的少年才俊。15岁在江西上犹《凯报》发表散文作品,18岁创办“牧野文艺社”,19岁任“南昌晚报”记者、副刊编辑,开始养家糊口,也开始在显露他一身的文墨锋芒了。

1949年6月21日,荆风踊跃从军,在人民解放军诞生地南昌古城,进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行列。即刻背起背包随大军南下,穿插于浙、赣、闽、粤诸省,踏平广西十万大山,沿滇、桂、黔边地实施战略大迂回,不使国民党军队逃出境外。历经“八千里路云和月”,于1950年2月20日随陈赓将军进入昆明市。从此,彭荆风便在西南边陲的这一座高原春城永久定居下来,直至他驾鹤西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流传一段佳话,那就是云南部队作家群的崛起。的确,在昆明军区文化部部长冯牧同志的组织领导与精心培育下,一支文学劲旅崭露头脚,全国各大报纸杂志连续在发表他们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电影院里也在播映他们编剧的故事片、歌舞片,大有所向披靡不可阻挡之势。冯牧军团麾下的主力阵容约二十人,除两三个人之外,绝大部分便是如彭荆风一样在南昌参军的一批青年学子了。

回眸之间,不觉已经跨越了世纪门槛。云南部队作家群超过半数战友先行一步,离我们而去。其余也多因种种原因转业到地方工作岗上去了。只有荆风一人,始终没有脱去他的一身军服,从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职务上离休下来,作为一位老军人,仍一如既往,照常下部队跑边防,照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照常关上窗帘拧亮了台灯,不分日夜伏案写作。记不清穿破了多少双军用胶底鞋,他以自己脚步反复丈量过三迤大地。高黎贡山、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以及滇东北乌蒙山系的峰峦垭口,无不记录了他内心深深的震撼,记录了他无尽的遐想。那高天流云,浓雾飞瀑,连同各民族质朴的语言与歌声,古老而又富于神秘色彩的多种民风习俗,无不注到这位军人作家的笔端,字里行间闪放出了清奇明丽的光采。

也正是云之南的群山万仞,正是澜沧江从绝壁峡谷间夺路而去的滚滚湍流,赋予彭荆风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人生姿态。他超越常人的坚强意志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76年他获得“平反”回到军区,我即刻赶去看望他。虽然正式恢复了文化部创作员职务,工作和生活并未步入正常。招待所临时分给他一间小屋,是他的卧室兼作书房,床铺旁边挂起一块白布,白布那边是女儿彭鸽子的居所。支起一个炉灶,由女儿为他做饭,全权照管家事,保障父亲专心致志地“爬格子”。

正赶上中国青年出版社资深编辑黄伊来访,受到彭荆风父女热情接待。鸽子用的一个大纸箱作餐桌,先摆了四碟下酒的小菜,荆风一边与这位老朋友对饮,一边在讲述他未来的写作规划。客人自是欢喜不尽的样子,取得一份小说集或是散文集出版合同,看来已经是十拿九稳的了。主人面颊开始稍稍发红,兴致正高,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他一篇又一篇新作的预想效果。从一旁观察,令我不胜感慨。荆风前后两次蒙冤,刚刚结束了超过十年以上非正常的泥泞生活,来不及稍作养息休整,便立即踏上他新的文学旅程。他被迫耽误的时间太多太多了,已是年近半百,人生的紧迫感油然而生。他挥手之间,摆脱了内心的累累伤痕,急于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要去采撷边疆社会进步的诗请画意。

作为昆明军区文化部创作室的同建制战友,我与荆风总是彼此关注着对方的写作情况。大致想来,荆风该是为广大读者奉献出了两部优美清澈的散文集;18部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被选为初中语文课文的《驿路梨花》等名篇佳作;作为他写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高峰期,则是在他步入不惑之年才拉开序幕的。7部长篇小说和5部长篇纪实文学相继问世,如同连珠炮似的,一个集团发射覆盖下来。

给我的感觉,后期的彭荆风愈加视野开阔,愈加才思敏捷。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追求清新灵动与思想深邃,具有沉郁深厚的历史纵深感。描绘边疆的地理风貌也十分细密,被赋予生命气息。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以宽正面全景式手法与波澜壮阔的宏大气势,记述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收官之战,荣获鲁迅文学奖。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是荆风深入临沧边地采风的重大收获,连中国铁路博物馆,对一条尘封已久的跨境铁路一点也不知情,这位离休老军人,无意间填补了国家铁路史的空白一页。

在朋友圈内,荆风是最冒尖多产作家。荆风毕生钟爱着遥远的云南边疆,他留给云之南的文学作品不只是以篇目和字数来统计的,他留下的是整整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

(2019年7月26日)

梦境

徐则臣

急着回家看祖父。

左前脚受过伤的黑狗一瘸一拐地要跟我去,没答应,把它关在了屋里。既像是骑着摩托车,又像是开车,走了四分之一的路吧,小狗出现在我车边,跟我并排跑。不知道它是怎么出来的,也不知道它是如何找到和追上我的。我急着回去,难以分心照看它,又让它回。然后,车突然加速继续跑。一直跑一直跑,着急得不行。

通知我回家时,我就知道情况不妙,恨不能跺跺脚就到了家。我清楚地看见梦里的自己急成了什么样。路不太好走,天也有些暗。我能感到路的颠簸,眼睛越睁越大。总算到家了,没听见什么动静,却看见小黑狗,不知道它走的哪条路,跑得比我还快,正站在家门口。

就这么一截梦。醒来后我把家里养过的狗全想了一遍,有过黑的,也有受过伤的,但不记得是不是左前腿了。

祖父三年前去世的。

小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跟祖父祖母生活在一块儿。

(本文即将刊登于8月19日的夜光杯)

文化人格的魅力

陈彦

德国迈宁根市,在世界地图上是很难找见的,如果与中国某一个城市相比,我甚至觉得规模比我家乡镇安县城大不了多少,但它的现代化程度和文化根底却绝不可小视,它敢连续举办八届有世界影响的国际艺术节,并且是从五大洲一洲选调一台剧目,经费全由他们承担,除经济基础外,这种文化胆略和文化意识是令人惊奇咋舌的。

迈宁根剧院有130年历史,当我们走进去时,没有看到一点破败相,相反,自拱顶至地面的典雅富丽,让人有一种置身宫殿的感觉。听剧院舞台经理讲,剧院的保护经费除演出收入外,更多的来自迈宁根市市民的捐赠。一千多把座椅每把价值1000荷兰盾,全从荷兰进口,质地异常精良考究。我奇怪每把椅子背后怎么都有一小块文字各异的铜牌,原来那上面镌刻着捐赠者的姓名。不知我们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设施,能否招来这样的捐赠,如果能,我想我们的剧场就不缺好椅子坐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剧院能把130年来上演剧目的画幕,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那一幅幅精美的油画,配以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和简约的解说词,立即,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便被镶嵌起来,形成了一轴历史与艺术的风情画卷,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让人从中看到了德国一百多年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德国的另一个感受是观众非同凡响的素养。过去总听人说西方人看歌剧,严谨庄重得犹如参加某项盛典,这次亲历目见,深有同感。我们演出的秦腔历史剧《杨七娘》长达两小时,除中场休息20分钟外,一千多人的剧场没有发现一个来回走动者。基本是开演前两三分钟就全部坐定,演出中不断:为精彩绝妙处鼓掌,结束后全体起立,以长达十几分钟的热浪似的掌声向艺术家喝彩致敬。我自始至终坐在观众席上,除感受到观众的审美激情外,更体味到了文化的尊严感。我们演出时的室内气温大约在25℃左右,然而观众全都穿戴齐整,随着场内灯光和人体热量的扩散,许多人腮边涌流着虚汗,然而却没有一个剥去外衣、脱鞋挽袖的。至于呼机和手机的呼叫声,在这里更是闻所未闻。

我在剧院创始人的雕像面前站了许久,倒不是感到了他的伟大,而是在思考德国人对文化史的尊重,像这样的文化人雕像,在小小的迈宁根市不下十几处,有的是出生在这个城市的,有的是灵魂安放在这个城市的,有的是为这个城市文化建构做出过贡献的,当然还有其它各类精英人才,他们除了思想、功绩不朽外,面庞也以铜质、钢质、石质的坚挺,永远沐浴着清风明月。如果这样“级别(实在是为了好理解)”的文化人,都能享受人们世代的顶礼膜拜,我想仅长安就可以竖起很多来,然而,我们有几尊?

我们有长城、有兵马俑这些世界文明的奇迹,但我们还应该有创造了这些奇迹的人。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首先是哥伦布,其次才是实用的新大陆。文化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讲的是文化人的尊严。我们不能只有美好的《史记》,而没有美好的司马迁,只有传世的《窦娥冤》,而没有家喻户晓的关汉卿。我们应该在历史的航程中,小心翼翼地珍藏下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使这个民族的文化人格呈现出魅力四射的光斑。

(1999年9月2日)

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

李洱

我第一次听到钱谷融先生的名字,是在1983年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当时学术界有“南钱北王”一说,“南钱”指的是钱谷融先生,“北王”指的则是北大的王瑶先生。这两位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意义,已得到广泛承认。不久,在冉忆桥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堂上,冉忆桥老师告诉我们写论文要引用经典作家的观点。她举例提到,钱谷融先生的观点就是经典作家的观点。冉老师确实经常引用钱先生的观点,引用最多的自然是《论“文学是人学”》和《人物谈》里的话。冉忆桥老师也告诉我们,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当中,施蛰存先生、徐中玉先生、钱谷融先生、史存直先生,可以称为“先生”。我们自然能听出这句话的分量。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专用名词。

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中,有钱先生的多位弟子,他们有的刚毕业留校任教。给我们上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和相关选修课的,是许子东和王晓明,他们是钱先生的研究生。关于钱先生的很多观点,很多细节,我们从这些老师那里知道不少。钱先生的另一位弟子殷国明,就在我们班上实习,他上来就介绍自己是钱先生的弟子。钱先生的另一位有名的弟子李劼,当时还在读研究生,更是言必提到钱先生。如果我没有记错,李劼的硕士论文就叫《“文学是人学”新论》。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钱门弟子,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

钱先生本人,我们只能在一些学术讲座上遇到。不过,钱先生从来不讲,都是陪着别人来讲。他甚至懒得坐到讲台上,而是和学生一起坐在下面。钱先生曾陪着王瑶先生来华东师大讲课。徐中玉先生也曾陪着李泽厚先生来华东师大讲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华东师大中文系,能领全国风气之先,徐先生和钱先生无疑起了极大作用。某种意义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钱先生和徐先生,已经成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象征。

大约在2010年,有一次我去华东师大讲课,当时的中文系主任谭帆教授约徐中玉先生和齐森华先生一起小聚,谭帆教授说,钱先生知道我回师大了,本来也要来的,临时有事来不了,托他问个好。我自然感动不已。2013年夏,我去杭州讲课,路过华东师大,在逸夫楼下的咖啡馆里,有幸与钱先生闲聊,并合影留念。别人介绍说,这是李洱,他说知道知道,我们师大的学生。当时,有不少人看到钱先生,都过来与钱先生合影。钱先生手拄拐杖,来者不拒。我还记得钱先生当时的眼睛。年过九旬的老人,眼睛还那么明亮,还那么灵动,能随时观察到周遭的一切动静,让我着实暗暗吃惊。

2016年11月,钱先生来北京出席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我去看望过他,并陪他吃了两次工作餐。有一次,南帆、吴俊、杨扬和我,陪着钱先生在餐厅吃饭,我发现钱先生只吃肉,不吃青菜,钱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青菜嚼不动。钱先生嚼不动青菜,却能嚼得动烤鸭和酱鸭,令我们感到惊奇。晚上我送了几盒茶叶给钱先生品尝,杨扬在旁边说,这是好茶啊。钱先生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不是好茶,明天早上喝了就知道了。”算下来,这是我与钱先生仅有的两次近距离接触。

众所周知,在现代作家中,钱先生最喜欢的是鲁迅和周作人,手不释卷的是《世说新语》。钱先生本人写得很少,著作等脚,但这双脚走出来的路,却是一条与当代中国文人不一样的路。众人皆看到了钱先生的散淡,钱先生本人也常自称“懒惰”,但我常常觉得,这“散淡”和“懒惰”中,或有深意存焉,不然,他的文章不会写得那么好。钱先生早年曾著有一篇散文《桥》,据说那只是他二十岁出头时写的一篇作文。我至今没有看到这篇文章,听格非讲过大意:人们都说要到河的对岸去,但“我”却认为,没必要过去,那边风景跟这边是一样的,看了这边,也就可以知道那边了。不过,不久我又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钱先生关于“桥”还有另一种说法。钱先生认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千古的悲剧,就是因为缺少了一座桥。钱先生无疑是有大智慧的人,这大智慧中,怎能少得了对人生苦况的深刻理解。认为千古悲剧是缺少一座桥的钱先生,在他的晚年何不是把自己当成了一座桥,试图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学,好走出那千古悲剧?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馆工作的人,我或许也应该顺便提到,这一天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竣工典礼的日子。钱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馆很关心,也是现代文学馆的学术顾问。在我替中国现代文学馆起草的唁电中说:“钱谷融先生,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文学教育家,他杰出的工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赢得了荣誉。钱谷融先生,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我想,了解钱谷融先生的人,或许都认可这个说法。

一个传奇,一个留下传说的人,注定是不朽的。

(2017年10月11日)

****************

经受今生|王尺修:不如相忘于江湖——悼念恩师姜澄清先生

作者:第三国

发表时间:18-12-0715:07优质原创作者

姜澄清先生

编者按:

看到尺修兄按照昨晚的约定发来他写的“不如相忘于江湖一一悼念恩师姜澄清先生”文章,不禁又是万分感慨,今天上午在宝福山公墓参加完葬礼,一直是昏沉着,还是不相信先生就这样子走了,走得那么突然,让所有的人都猝不及防。“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心有所念,思有所想,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如雨后春笋般的阳光,一定会在我们思念的日子里温暖我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姜澄清老师,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一一李勇写于2018年12月6日

王尺修:不如相忘于江湖 ——悼念恩师姜澄清先生

很多时候,许多珍贵只有一旦失去,才顿觉珍贵。

12月4日晚,我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悼念姜澄清先生逝世的文章,附了十六个字:恩师之恩,无以为报;恩师之学,难以为继。

当天中午知道先生病讯,我坚信他能挺过这一关,他吉人天相已多次化险为夷。我下午赶往医院时,先生已在ICU深度昏迷。先在省医外科大楼一楼见着神情恍惚的师母,亲人不忍她目睹先生咽气。我默默地拉着她的手竟无力安慰。之后,我才急忙上到二楼ICU门口,先生的女儿告诉我,先生刚刚走,时间定格在2018年12月4日下午4点12分。

先生溘然长逝了。

我和他的亲人们静候着殡仪馆发来的灵车,沉重送别先生这次单程的远行。

我和他的女儿与云南赶过来的侄儿上了灵车,陪在他的身边,而他全身上下严密包裹着,看不见面容,仿佛寄往另一个世界的包裹。

直到灵堂安置好的时候,我才得见先生的面容。先生的面容是很安详的,一如他生前,只是淡化了往日的幽默睿智,显得凝重严肃了很多。双目紧闭,嘴唇紧绷,仿佛要给这个世界作一个决绝的告别。

守灵至夜深人稀,我与师兄谢英在冰棺前久久凝望先生遗容,痛感咫尺之间却是阴阳相隔,我们与先生已是两个不同世界。

先生逝世当天,很多自媒体及官方微信公号神速发布了先生仙逝的消息。且不只是一条消息,还有各异的关于先生的文章。送先生遗体入灵堂时,已近晚间八点,而那个时候网上已经有很多消息和文章发布,朋友圈很快刷屏,反应之激,令人惊讶而感动。

今天先生入土为安,我的心此时才真正觉着一种钝痛。

昨天中国书协发来唁电沉痛哀悼说,姜先生的去世是贵州书法界的损失,更是中国书法界的损失。

一般来说,伟人和名人,对他们的家人来说,因天天见着所以觉得很平常。从这个角度来说,贵州尤其是X大真是太把姜先生当家人了。我说这话的时候满腔悲愤,但是我还是尝试学着先生平时调侃的语气来表达。

我大学一年级时,先生教我写作课。他上课从不用讲义,随心而出,随口而至,却道尽真谛。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不仅仅是贵大学生的感受,他受邀在中央美院和很多大学办讲座时,窗户上都爬满了人,前排坐满了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画家王振中先生说,他在中央美院看到这种情景,他自己都感到非常骄傲。

先生是一个潇洒散淡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著作等身的人。先生绝顶聪明,能见常人不能见。别人看过的东西他再看就能发新。当然这根本还是底蕴深厚所致,比如钱锺书,比如高华,比如易中天,都是博闻强记、融会贯通而终成一家。

先生遽然而去,省外马上有人计划着手研究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有人说先生立论甚伟,从中国绘画精神体系、易经与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书法思想史观、中国人的色彩观等娓娓道来,最终是找寻中国人的精神所在,诚以为然。有专家说,他对中国书画论述的宽度国内尚有一二人可比,而高度和深度则无人可及。而这一点是很多人的共识,尤其得到省外和海外著名学者的认同。

过去,每逢新年时去见先生,与先生围炉夜话,从不与我谈学问,对我的关爱也从不以长辈角度,总是将身边事甚至自己的故事来启发我。先生每有著述必赠我一册希望懒惰的我从中得到激励,而我自我要求不高又怕苦,所以理论方面的多是留作纪念,但他的散文集,尤其是他的《清谈录》《清谈续录》,我倒是潜心读过。

先生的文字是极好的,他的文白夹杂自成一体,没有五四时期文言转白话的青涩,也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只是为凝练有力,更富韵律感。

十年前,2008年11月8日,贵州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就先生《清谈录》出版发行举办座谈,省内外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来了不少,我作为学生忝列其中。

因为被要求大会发言,我便斗胆说了个人对先生《清谈录》的陋见。我认为这是一本心灵自述,书中的先生与学生的问答,是一种探寻真理、享受真理的过程,也是学问的终极目的。这种谈心对话的形式,也是授业解惑、传达思想的最直接的方式。书中的“我”,是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的时代成长的,代表了“五四”尤其是"文革"后的大批文化人,也可以说代表迷茫的一个时期。书中的“先生”乃百年树人,精神人格为传统文化所塑的姜府后人。所以说,“我”与先生的问答是自我寻找的过程:寻找人格的独立完整,寻找精神世界的充实和饱满,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和未来。《清谈录》是美文,更是先生的自省自思、自娱自乐,是一种灵魂的清静对话。先生在《清谈录》中谈中国文化,用传统原料烹现代菜肴,貌似说古,其论今日。其中涉物质精神、多元论、价值观、自然环保、仁爱正义、社会人道、甚至论及“和谐”,仿佛中西医联合诊疗。

与先生多年相处,我心目中先生是很有家国情怀的人。他以道家入(不刻意)、儒家出(讲规矩),治学如此,做人亦如此。他很多的忧虑都是以一种嬉笑怒骂的形式来表达努力体现一代文人应该担负的责任和道义。他是我们身边自掩光环的真正大家。

姜澄清先生(前排左五)和他的学生们

梁启超曾说,只有读书可以忘记打麻将,只有打麻将可以忘记读书。先生亦如是!

我以为先生心中一直都有两条河流,一条激流,一条暗流,相生相和终成大海。而方城鏖战的多变与书斋写作的单调正是如此相生相成。先生做着正统的事,却有一颗江湖心:不如相忘于江湖。

说到江湖,民国江湖上的杜月笙是一个历史不能忘记的人。杜先生是很讲面子的,曾说过人有"三面"难吃。有文化的姜先生跟识字不多的杜先生面貌相似,本质上也是极似。先生是极讲面子的人,但他多是给别人面子,甚至对小孩子。从不居高临下,凡事替人着想,哪怕批评人都极委婉。有时,他也会为自己讲下面子,尤其是他的面子关乎到文人的尊严。

他生前说过,晚年无论如何都不考虑养老院,而且假如身体出现危状,不可切开气管。

尊严与人与已的重要,先生现身说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但有些东西并不是想学就能学到的,有些地方、有些人本身自我就没尊严,自然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尊严,比如武汉大学对于易中天,比如南京大学对于高华,再比如现在的X大对于先生。

我很喜欢书法家陈弘悼念先生的对联:满腹经纶,从今不复闻教诲;一身清气,往后难再见音容。这正是我心里的话。

别了,先生,浊世已离你而去了。

世间再无姜澄清!

姜澄清先生

1935年生,云南昭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理论家、著名学者。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应世界儒学研究促进会邀请赴香港讲学并被特聘为该会永久名誉会长,现为贵州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文史馆书画理论委员会委员。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被誉为中国书法理论界的“常青树”。

王尺修

1963年出生于贵阳市,祖籍江西鄱阳。大学毕业即入媒体单位至今,为资深媒体人。

(独家授权来源:“经受今生”平台 |运营编辑:伊文)

****************

姜瑞华: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整装待发……

作者:重庆日报

发表时间:01-1817:38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1月16日上午6时40分左右,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双龙大队教导员姜瑞华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的战友和心爱的岗位。

姜瑞华同志殉职后,公安部政治部发来唁电。1月17日,在渝北区殡仪馆,与姜瑞华共事过的民警们纷纷自发前来送别,回忆和姜瑞华一起战斗的日日夜夜。

▲姜瑞华正在疏导交通。(重庆市公安局供图)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保持整装待发的状态,准备前往一线执勤,这是他对交巡警岗位的最高礼敬——有困难总是顶在最前面的好领导

“每次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姜教导员作为领导从来都是主动承担。”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双龙大队年轻民警郜鹏鹤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禁不住泪水涟涟。

辖区内绿梦广场转盘作为进出渝北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一旦发生堵塞,将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渝北城区交通不畅。年轻民警纷纷感到压力大,干不了多久就会心生畏难情绪。姜瑞华得知后,主动站出来,直接把绿能广场转盘的执勤任务全部“承包”了。“姜教说,他是领导,急难险重的任务就该顶前面。”郜鹏鹤说,年轻民警都十分佩服,暗中跟着姜教导员学习指挥交通。

说起“包揽任务”,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回兴大队大队长杨义也深有体会。2008年到2009年,他时任龙山大队副大队长,姜瑞华则时任该大队大队长。“2009年安排春节值班时,我们班子成员讨论怎么排班,姜大说‘年三十,初一我值班,这个你们就不要和我争了。’”杨义回忆,每逢节假日,姜瑞华都主动承担下值班任务。平时早晚高峰,无论刮风下雨,姜瑞华总是提前来到执勤点,最后一个离开。

“昨天突闻噩耗,实在难以接受,这么好一个人怎么就走了呢?痛心呀……”说着说着,杨义话语哽咽,不停地捶着自己的膝盖。

曾在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龙山大队与姜瑞华一起共事的民警王道伟,对一次交通执勤任务印象深刻。

那天大雨连绵,泰山立交处积水导致车辆通行缓慢,中午姜瑞华得知情况,立即带领民警赶到现场指挥交通,雨衣都没来得及穿,雨水湿透了他的全身。

“我们都知道姜大队长有皮肤病,这样长时间浸泡在雨水中,对他的皮肤不好,于是劝他休息休息,可他丝毫不为所动。”从中午到晚上12点,整整12个小时,姜瑞华都没有离开现场,衣服湿透,他也仅仅是等雨小后,就地在警车上换了一身干衣服。

在他的带领下,临江门岗组民警的交通指挥手势不仅打出了气势,还打出了美感,成为重庆的一道靓丽风景——在工作上精益求精的模范

“姜大是曾经被誉为‘重庆第一岗’的渝中区临江门岗组的第一任组长,其业务水平可见一斑。”17日下午,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解放碑大队临江门岗组的几位民警,抬着花圈来到殡仪馆,见姜瑞华最后一面。

曾和姜瑞华在渝中区临江门岗组一起共事的解放碑大队副大队长李永忠和蒲剑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

李永忠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临江门路口是车辆进出解放碑的咽喉要道,共计11个方向的车流在此汇合分流,高峰时段每小时车流量多达6000余辆,外地、外国游客络绎不绝。

“刚上任,姜大就告诉我们,临江门是重庆的‘门面’,我们一定要站出重庆的形象。”为此,姜瑞华不但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民警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也都严格规范。

在他的带领下,岗组民警的交通指挥手势不仅打出了气势,还打出了美感,成为重庆的一道靓丽风景。

初建岗组时警力较少,姜瑞华制定了两班倒的工作模式。作为组长,他主动承担白天这个最繁忙的班,每天一站就是12个小时。挥臂、转体、转头,一个班站下来,要重复动作上万次,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从没有喊过一声累。

手势岗不仅累,而且艰苦。夏天,重庆的室外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为了站好岗位,姜瑞华脸上、胳膊上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并最终因暴晒而得了皮肤病。阴雨天气里,姜瑞华经常是穿着湿透的警服指挥交通。一年下来,姜瑞华磨穿了6双皮鞋、3个木制岗台。

在他的带领下,临江门岗组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5年,岗组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被团市委命名为市“十佳青年文明号”,被重庆市政府授予“优秀交通岗组”称号。1996年,岗组被评为“全国优秀交通岗组”称号,并再次摘得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姜瑞华也因为表现突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两次获评重庆市“最佳交警”称号。

“我和姜大队长仅一面之缘,但是从我入警第一天起,就认识了他。”现任临江门岗组组长、民警邹昌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作为解放碑大队的老传统,青年民警入警第一天,都要到大队荣誉室接受教育、传承精神。姜瑞华作为第一任岗组组长,并带领岗组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是后辈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当警察就是要主持正义,就是要除隐患保安全——从不“一罚了之”的执法者

“处理交通违法,姜教导员从来都不是一罚了之。”双龙大队民警你一言我一语,回忆起姜瑞华执法的难忘细节。

2017年8月,市民钟某驾驶一辆大型客车在同茂大道行驶,由于超员1人被姜瑞华拦下,并被要求当场整改,还被处以记6分、罚款500元的处罚。

仅仅是超员1个人就被罚款,钟某非常委屈,于是找到大队来找姜瑞华“理论”。

“尽管钟某非常激动,但是姜大队长一点都不发火,耐心听他‘发泄’。”在听完钟某的“理论”后,姜瑞华找来一个客车因超员引发交通事故的视频,放给钟某看。

血淋淋的事故现场、悲惨的哭喊声让人痛彻心扉,让钟某冷静下来。姜瑞华语重心长地向他说起超员的危害。钟某心悦诚服,当场向姜瑞华承诺再也不会超员行驶。

类似的事例姜瑞华遇到多次。2018年6月,未成年人刘某驾驶父亲的摩托车上路兜风,被姜瑞华查获。

姜瑞华找来相关案例,并带着刘某及其父母来到看守所,让刘某和他父母了解了无证驾驶的严重危害,刘某深刻检讨了自己的行为,并承诺“绝不再犯”。

“真是感谢你,我们也多次教育孩子,但他总是不听,还是你有办法!”刘某父母对姜瑞华感激不已。

据统计,仅姜瑞华调至双龙大队任教导员以来,就牵头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6万余起,策动相关部门整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56处,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106次,受教育群众2.1万余人次,辖区交通事故发生量和受伤人数逐年下降,未发生较大道路交通事故。

“姜教导员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指导着我们,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敬佩不已。”双龙大队民警苗鹏说。

做事雷厉风行,对群众的事情绝不拖拉——真情实意为群众的人民警察

对违法犯罪,姜瑞华秉公执法、铁面无私,但是群众需要帮助时,他则表现出温情的一面。

渝中区放牛巷社区有一位孤寡老人名叫戴素华,因长期无人照料,生活困难。在一次交通安全进社区宣传中,姜瑞华认识了戴婆婆。

破旧的房屋,空落落的厨房,昏暗的光线,深深触动了姜瑞华。蒲剑回忆说,此后姜瑞华每个月都会上门看望戴婆婆,为老人购置药品、食物等生活必需品,只要老人有事,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去。姜瑞华的这种精神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大家纷纷加入到帮扶孤寡老人的队伍中,并逐渐成为临江门岗组的传统,至今没有间断过。

调到渝北区双龙大队后,姜瑞华依然急群众所及,想群众所想。他牵头落实市公安局“服务学校29条措施”,为辖区12所学校设置了“护学岗”,并为辖区学校各安排了一名领导和一名民警作为服务联系人,还逐一深入学校征求对交巡警大队工作意见,将“服务学校29条措施”落到实处。

渝北区水木香山小区出入的道路两旁,每天早晚都停满了私家车,致使小区业主出入困难,经常一堵就是几十分钟,车主之间吵架、扯皮事情不断。

姜瑞华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到现场实地勘察,并与街道、社区和小区物业联系协商解决方法。“姜警官告诉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尽量减少乱停放,他则会安排民警在高峰时段前来疏导交通。”该小区物业负责人唐小林回忆说,去年12月25日,姜瑞华实地勘察后,只用了3天时间,就将实施安装地桩的整改建议送到了物业手上。今年1月3日,该路段开始安装地桩;9日安装完后至今,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乱停乱放造成拥堵的情况。

“姜教导员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事雷厉风行,对群众的事情绝不拖拉,真情实意为群众着想。”双龙大队民警刘辰说。

据统计,姜瑞华自2008年9月调到渝北工作以来,多次带领民警慰问贫困户、五保户及留守儿童,累计帮助困难群众50余人。

▲1月17日,渝北区殡仪馆,姜瑞华生前战友到场吊唁。记者 卢越 摄

女儿姜人源回忆父亲姜瑞华——

“从没想过爸爸会突然离我而去”

▲姜瑞华生前战友慰问姜人源。 记者 卢越 摄

“我从来没想过爸爸会突然离我而去……”1月17日下午,守在父亲姜瑞华的灵柩旁,女儿姜人源静静地看着父亲。

“爸爸出事的前一天,还和我通过电话。”姜人源告诉重庆日报记者,1月15日那天,由于母亲病重,咳嗽不断,甚至无法下床,父亲又有值班任务,当天不会回家,“所以那天爸爸起了个大早,为妈妈做了早饭并端到床边。看见妈妈吃完饭、服了药后,他才出门赶往单位。”

由于姜人源当天也要上班,白天仅有母亲一人在家。下午4点过,姜人源接到父亲的电话,说他刚刚和母亲通过电话,母亲依然咳得厉害。“爸爸说,妈妈想吃冬苋菜,让我下班后买一些回家,还反复嘱咐我,早点回家照顾妈妈,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和爸爸说话……”回想起当天的事,姜人源的眼泪止不住地流。

当天下班后,姜人源到菜市场买了菜,就急匆匆地赶回家照顾母亲。16日上午,听说父亲晕倒在办公室,她心急火燎地从单位赶往渝北区人民医院,在途中又接到电话,说医生正在就地抢救,她又转往父亲所在的双龙大队。

“一路上我就觉得情况肯定很严重,但是从没想过爸爸会离开我。刚到大队门口,就听到爸爸走了的噩耗……爸爸从小教育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要脚踏实地,这样心才会安……要懂得感恩……我一定会继承爸爸的遗志……”回想起父亲的谆谆教诲,姜人源难掩悲痛,失声痛哭……

把悲痛和感动化为力量和行动

程正龙

1月16日上午,渝北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双龙大队教导员姜瑞华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从警33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次,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最佳交警”称号2次,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2次、嘉奖8次。

痛悼逝者,回顾往事,有太多的价值意义值得固化。姜瑞华在岗位上默默坚守、用平凡书写奉献,扶弱帮困、乐于助人,把一生都献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忠诚与担当。

正如姜瑞华在“学习杨雪峰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中所写的:“从来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诗情画意的话,写下了人民警察的勇于担当。社会的平安离不开人民警察的时时守护,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姜瑞华生命的最后24小时里,他仍在部署春运安保工作、检查卫生和安全、听取汇报、辖区巡检、值班室值班,如此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奉献,正是姜瑞华日常工作的缩影。

有种感动来自奉献,有种伟大源于平凡。今天,在人们安宁幸福的生活背后,有无数警察在默默做着巨大奉献。很多人牺牲了节假日、休息日,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安全稳定不是天赐的,众多警察用辛勤付出和流血牺牲,守护者人们的美好生活。对因公殉职的姜瑞华,我们感动,向他致敬。他身上忠诚奉献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将凝聚成更大的力量,引领更多人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

纪念姜瑞华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他身上的精神价值转化为具体行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安全稳定等各项任务,有大量的困难和挑战需要“爬坡过坎”,需要更多的党员干部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把使命牢记心中,把压力变为动力,在每个岗位上尽心尽责履职,在每一项事业中积极作为、努力奉献。

姜瑞华因公殉职的事迹令人感动、催人泪下。但是,我们在把感动转化为行动的同时,也要为奋斗在一线的党员干部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和人文关怀。要在制度关怀上下功夫,不断完善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公共服务,让党员干部的人身安全、休息权、身体和心理健康权得到充分保障;同时,还要在人文关怀上下功夫,营造相互团结、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工作环境,不断增强大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党员干部个体来说,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在承担工作重担的同时让身心适时得到放松休息。

逝者已去,生者坚强。让感动常存,让关怀常至。纪念姜瑞华,应让悲痛和感动都化为力量和行动,让所有人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能够享受美好生活。

(作者系重庆日报报评论员)

来源:重庆日报

****************

《盩山厔水》执行主编——孟涛先生追思会近日在周至终南镇举行!

作者:周至掌圈

发表时间:18-01-1321:03

供图:任齐斌

2018年1月11日上午10时30分,孟涛先生的追思会在终南镇西关孟府举行。

孟涛,原名孟铁亮,笔名江涛、孟之。1955生于周至县终南镇大庄寨子村。高中毕业后在周至县氮肥厂工作,迫于生计,一度离厂到青海西宁谋生。回厂后,奉派高陵县氮肥厂协助工作。最终离厂,在终南镇街道开办商店,几年后成为终南地区最大的化妆品经销商。于终南镇西关置地建房,之后转让商店,在自家临街院子开办饭店,因经营问题几年后关闭。1994年,孟涛先生创作的中篇报告文学“志在广厦”入编西安市作协编印的数风流丛书《黑河骄子》一书首篇。2009年,孟涛先生受聘《盩山厔水》编辑部特约记者。2011年6月,孟涛先生的乡情散文“水乡渠韵”刊发在《盩山厔水》总第十二期太白文学专栏。

2012年6月,孟涛先生被《盩山厔水》杂志社聘任为编辑部主任,本月中旬,在编辑部组织的一次厚畛子考察活动归途中,副社长张俊鹏同志提出应该写一写〇七〇二公路修筑的纪实文学,孟涛先生由此萌发了修筑〇七〇二公路报告文学的情结。2013年,孟涛先生撰写的四篇〇七〇二公路系列纪实散文署名江涛相继刊发在当年四期刊物上,在周至县和全国周至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2012年底,孟涛先生前往青海西宁采访刚刚参加完十八大的周至乡党屈巧哲女士,并撰写专题文章刊发《盩山厔水》总第十七期。孟涛先生2012年6月任《盩山厔水》编辑部主任,2016年任执行主编,先后编辑了十六期刊物,和周至猕猴桃、周至交通专刊,主持编辑《往事知多少》,参与编辑《神奇骆峪》专刊。2017年春天,经社长、总编同意,孟涛先生全力投入到修筑〇七〇二公路纪实文学的采访和创作中,春夏之交在秦岭山区周至区域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转危为安,在休养一段时间后,又投入采访和创作中,先后在骆峪镇红旗村慧泉寺、周至县城一户民居静心创作。2018年1月4日,就在孟涛先生的创作即将完稿时,不幸去世,享年62岁。

孟涛先生追思会由《盩山厔水》杂志社名誉总编李庭武先生主持。社长兼总编张又南先生、名誉社长徐钦民先生,西安市政协原副主席、西安周至乡友联谊会会长王俊仁先生,周至县作家协会主席赵永武先生先后致辞,任齐斌先生、王军强先生、寇建全先生、唐永辉先生分别宣读了外地周至乡友会及乡友发来的唁电、挽联,孟涛先生的儿子孟瑶代表家属致答谢辞。

参加追思会的有:

西安市政协原副主席、西安周至乡友联谊会会长王俊仁先生,周至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长怀先生,周至县文联主席国稳社先生,周至县文体局党委委员朱绍国先生、社文科科长蔡永安先生,西安周至乡友联谊会秘书长张俊鹏先生,西安隆基集团李玉练先生、郭莎女士,西安双城教育集团董事长张祎先生,西安秦艺传媒集团董事长张扬先生,西安赢未来集团董事长陈华周先生,奥歌演艺集团董事长卢奥先生,《大美高陵》杂志社社长张健先生,西安春天印务有限公司贾迎春女士,高陵周至籍著名文化学者翟磊先生,中国周城景区管委会主任张旭先生,周至县作家协会主席赵永武先生、副主席任齐斌先生、马井冈先生、赵华女士。周至县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张居仁先生、副会长刘新宇先生,周至县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马选红先生,周至县企业及企业家家联合会副秘书长赵国栋先生,西安周至籍作家王博太先生,杨凌乡友会王希文先生。周至文友路宝莲、夏红学、赵生林、周信岐、周明义、纪合生、张万成、钱俊民、王毓星、司晓升、王富民、陈索劳、蔺江龙、郭永社、淡红心、乔映威、何正明、艾庭杰、陈立社、李崇彦、刘永星、任建国、惠智勇、于巧丽、马愿军、赵小山、侯亚奇及《盩山厔水》杂志社全体同仁及孟涛先生的乡党等。

悼念孟涛

(徐钦民)

2018年的第一场雪,于元月4日午夜降临神州土地。纷纷扬扬,江山银装素裹。带来了万般清新,带来了解除旱魔的润泽。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噩耗。孟涛走了。他随着雪的脚步,成了血的使者,和纯净的雪一块化为净化万物的精神载体,向盩山厔水渗透。孟涛走了。留下了感恩人生、感恩社会、感恩同事、感恩亲人、感恩机遇带给自己的慰藉的欢声笑语。孟涛走了。留下了对家人、对子女、对孙辈的无限眷恋。孟涛走了。他留下了很多遗憾,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呕心沥血的一年光景,走陈河、爬金井、上大湖实地考察,访问遍布周至大地当年修0702战备路的老民工、老领导。搜集资料,筛选题材,准备写一部厚重的以0702为主线的长篇纪实文学专著,昭示周至人民当年的拼搏精神,昭示周至儿女感天动地泣鬼神的历史画卷。他扬言要这部巨作冲出周至,走向全国,实现为周至人立传,为自己立身的宏伟理想。稿子未写完,便撒手人寰,真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恨终天。消息传出,各地乡友、周至文化圈的人都赶到十分震惊和惋惜。

孟涛是个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刊刻与传奇。曾浪迹天涯,曾拼搏商海,在人生的巅峰上跳舞,在命运的低谷中徘徊。不凡的历练,锻就了他能吃苦、敢拼搏的个性。2012年6月,经李庭武先生介绍,他加盟了《盩山厔水》杂志的编辑团队。凭着自身对文化事业的执着与喜爱,积极投身到杂志的策划、组稿及编辑工作。他非常看重这个机会平台,既迎合了他的志趣,又展示了自身才华。六年来,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很有些成就感。

几篇关于0707的纪实文章,感动了读者,也感动了自己,他觉得这是个闪光的题材。虽然当年他没有参与,但他毅然要将这部初步定为《路魂》的长篇纪实文学写成功。他走访了无数个修路民工,踏遍了周至山山水水,作了大量笔记,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民俗与故事,准备以写大散文的笔法,放得开、收得拢,从历史到现实,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展现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正当曙光初现,命运之船将要靠岸之际,病魔肆虐,让他的生命戛然而止,这真是屋露偏逢连阴雨,行船遇见顶头风。大家都感到很遗憾。

孟涛先生和大家相处融洽,工作上心,加上几年的探索与锻炼,经验更加老道,《盩山厔水》杂志无论从内容与版式都不断提升,加之这一反映周至历史文化的刊物与社会高度融合,孟涛认为这六年是他人生最愉快的六年,他参与了多次外地采风和各项社会活动,结识了许多朋友,使其人生的视野更加广阔,工作实践提升了他的境界,升华了他的人格,使自己逐步成为一个更加负责任的文化传播者。

只恨人生太无常,天道不公费思量。有志人儿命偏短,庸碌之辈寿却长。抱憾只为离世早,儿悲女哀泪两行。黄泉路上且走好,世外也有好风光。

孟涛先生安息吧!

盩山静默 厔水哀鸣——著名作家文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周至故里举行

周至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齐晓春遗体告别仪式明日(4月15日)上午举行

西安市剧协副主席、周至县文联原主席、文化馆原馆长倪运宏逝世

来源:周至作协美文平台、任齐斌

****************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对李敖逝世表示哀悼

作者:环球网

发表时间:18-03-1912:40环球时报在线(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消息,著名作家李敖18日在台北逝世,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19日向李敖先生亲属致唁电,对李敖逝世表示哀悼。

张志军在唁电中说:惊闻李敖先生辞世,不胜悲悼,谨向先生亲属致以诚挚慰问。李敖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先生民族情怀深厚,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分裂,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交流并身体力行,令人感佩。

****************

金庸故里海宁向其家属发唁电:移居香港后曾6次返乡

作者:中国经济网

发表时间:18-10-3115:16中经网传媒有限公司

(原标题:金庸故里浙江海宁向其家属发去唁电:移居香港后曾六次返乡)

10月30日晚,浙江海宁市委、市政府向当天在香港去世的金庸先生家属发去唁电。

金庸1924年3月在浙江海宁袁花镇出生,1930年代中期离开海宁去嘉兴读中学,1948年移居香港。据31日的《海宁日报》报道,海宁市委、市政府的唁电称,金庸情系桑梓,热心公益,致力于家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家乡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因贡献突出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爱乡楷模”称号,“金庸先生的爱国爱港爱乡情怀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家乡人民尊敬和怀念。”?

澎湃新闻检索发现,1992年~2008年,金庸曾六次返乡。

据“嘉兴在线”报道,1992年12月,68岁的金庸偕夫人首次返乡,回到其就读过的袁花镇中心小学,并到硖石镇西山凭吊表兄徐志摩墓。此行中,金庸将海宁市落实其家祖传房产政策的1.64万元补偿款赠给袁花镇中心小学建图书室,还捐资数百万元在嘉兴学院建金庸图书馆。

与夫人至硖石西山表兄徐志摩墓凭吊、献花。

重回海宁袁花母校访问。

此后,他曾于1994年、1996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五次回海宁,其中三次赴盐官镇观钱江潮,两次到海宁市高级中学访问,题词“行见人才如潮自此涌出”并题写校名。

参加嘉兴一中90周年校庆。

金庸在海宁高级中学。

回海宁为“金庸书院”奠基。

据《钱江晚报》报道,2003年10月再回海高时,面对师生们高呼“金大侠”,金庸笑称“别叫大侠,家乡的学校就是我的母校,如果大家愿意就叫我一声大师兄吧”,寄语在场学生要用功、有志向,成为建设家乡的人才。此次返乡,他还再访了徐志摩故居,写下“七十年后再访舅氏旧居,书于表兄志摩故居”。

2008年9月16日到9月19日,85岁的金庸最后一次回到海宁,除观潮外,还参加了金庸书院奠基仪式和“2008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海宁一中、海宁宏达学校与师生交流。这是他在故乡逗留最长的一次。

当时,金庸正第三次修改作品。据报道,他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恳请参会者提出批评意见,“我都会记下来,对各位的指教感激不尽”。在记者会上,他又表示,“很多人对我重新修改作品不解,我觉得文章多改才能进步,世上没有不改就很好的小说。托尔斯泰都把‘一再修改’作为‘文学的规则’,我们写武侠也要多次修改才好,才能不断有新感悟。”

--免责声明--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这篇文章828la112264。

【结语】: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致唁电哀悼著名作家李敖】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2264'></small><noframes id='828la112264'>

  • <tfoot id='828la112264'></tfoot>

      <legend id='828la112264'><style id='828la112264'><dir id='828la112264'><q id='828la112264'></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2264'><tr id='828la112264'><dt id='828la112264'><q id='828la112264'><span id='828la112264'><th id='828la112264'></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2264'><tfoot id='828la112264'></tfoot><dl id='828la112264'><fieldset id='828la112264'></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2264'></bdo><ul id='828la112264'></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