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

分类: 知识

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

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

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

在全世界前 10 名拍卖价最高的画作里,毕加索的作品占据四幅。作为一个生前便由卢浮宫收藏画作的画家,他的存在无疑为西方美术史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

1.生命的两端回到人类的小时候

先来聊聊毕加索人生的两极。大概可以用他自己的两句话来说。

一句话来自他的晚年,他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的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孩子那样画画。

前半句说的是:他大概在14岁时,画的已经和拉斐尔这些大师一样好了。别人穷极一生达不到的高度,他在少年时代已经完成了。

而后半句“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我见过最多的解释,是把这句话当成了毕加索的绘画理念,说成人的世界是束缚的,孩子的世界是天马行空,更多依靠直觉和想象力来绘画,像孩子绘画会更难。

他们说的一点都没错。

但当我看到《毕加索传》里他的回忆,我受到了另一番触动,他说:奇怪,我从来没画过一幅儿童画。

或许,正如蒋勋先生说过的:毕加索说自己要像孩子一样画画,其实是因为他从来都没像孩子那样画画过。

毕加索在8岁时,就展现了超牛的绘画天赋,连作为绘画老师的爸爸都甘拜下风,说8岁的毕加索已经超过他了,还把绘画的工具吃饭的家伙都给了毕加索。

从此,可想而知。

天才的毕加索接受了老爸给他的各种严苛的训练,画那些古典绘画。他在孩子的时候,从来都没有机会像孩子那样涂鸦、绘画过。

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对不对,但不得不承认毕加索这个生命,在他人生的两端,确实存在着在孩子时没像孩子一样画画过的遗憾

并且这个遗憾是真正无从补偿的,毕竟孩子时代,说过去就过去了。

这让我想起了和毕加索同是1881年生的中国作家鲁迅

迅哥儿,有一篇我们非常熟悉的文章,叫《风筝》。

里头说的是迅哥儿小时候,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每次都会在弟弟制作风筝时去搞破坏。可是当他二十年后回想起来,觉得非常悔恨和自责,去跟弟弟道歉,想要补偿弟弟时,弟弟却说:有这件事吗?我已经全不记得了。

于是,迅哥儿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无从原谅,不能补偿,也就变成永久的遗憾,以及不休止的纠缠,才会在结尾说走进肃杀的严冬,寒威和冷气。

相信人性会给自己制造一个囚笼,把自己关进去,不停地被拷问,越挣扎,越无法脱身。

无法脱身时,就会选择方式去释放。于是,鲁迅写了《风筝》,毕加索则是在晚年拼命地画孩子。

他把画孩子变成了晚年很重要的题材。

所以,当你去看毕加索人生两极的人生时,你会发现他是倒过来的,孩子时的绘画多么地成熟老练,晚年时的作品多么地天真可爱

他从生理的孩子,活成了心理的孩子。

当然,如果只可能是因为童创伤,有了个像孩子绘画的理念,或者活着像个孩子,我们只会说他心态,是个不错的人,还远远称不上伟大。

但是,如果他心理上的孩子,不止回到了自己的小时候,还回到了人类的小时候呢?

这就要说到他的第二句话,关于艺术家的看法,他说:一流的艺术家窃取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

要理解这句话,大概要把高更放进来。

高更就是那个抛妻弃子,跑去了塔希提绘画的男人,之所以选择高更,是因为他俩都受到了非洲原始艺术的影响。

而高更注重原始的色彩、人物、画面、事件的呈现,但其实,这只是皮毛。

因为原始时候最重要的灵魂是那个对世界没有那么多噪音、无拘无束的思维。

所以毕加索人生的两极,不仅联接着自己的小时候,还回到了人类的小时候。

他从生理的孩子,活成了心理的孩子。

也从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孩子,回到了人类小时候的样子。

而在这从小孩回到小孩的历程中间,是毕加索不断超越时间的生长,不断超越的生命力,让他贯通了这人生的两极。

2.生命的中间不断超越的生命力

蒋勋先生曾用一句话评价毕加索的一生,就是:不断超越的生命力。

但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放在他人生中间的部分来说,因为他的两极是从孩子成长为孩子。

比如绘画历程的成长,会发现他很多变。一会儿在古典的传统里。在蓝色时期里孤独地流浪。在玫瑰色时期里享受爱情。还有立体主义、分析立体主义、新古典主义、象征主义……

而在这不断超越的生命力背后,有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便是:他对艺术的痴狂。

毕加索是不相信上帝的,但他不能不相信死亡。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也不多了,心气反而平静下来,他做好了死亡的准备,这个准备不是设立遗言,也不是登记财产,而是不管是非,不听闲言,拼命工作。他真的要拼命了。

——《毕加索传》

他拼命的工作就是创作艺术,他跟死亡较量本身,是在跟自己的心力、体力的较量。而不断超越的生命力,其实是精神不断纠缠的力量。一面是与自己纠缠,一面是与世界外部的纠缠。

一个人是这样,如果拉长到整个艺术史的角度,你就会发现,毕加索身上缩影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

从原始壁画,到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再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如果你有耐心,你去毕加索的各个时期都能找到相应的痕迹。

北大的朱青生老师有一观点,他说去看人类的艺术发展史,其实是人类意识突破自我的历史

这种突破,很多时候是来自于对永恒追求,有限的生命去抵达无限,这本来是宗教的事情,但他不信上帝,选择了艺术,把自己变成了上帝。

他知道,这不是尽头,所以要永远地年轻,永远不停地去超越。

在超越的过程里,他成为了西方艺术传统的集大成者,你能看到他站在西方艺术的顶峰,横扫现在、过去,还开创未来的那种傲气,那个稀奇古怪的性格。还能看到他对其他文明的敬畏。

第一个敬畏的文明,我们在前面有聊到过,非洲时期的原始艺术,改变了他一生走向的文明。

第二个敬畏的文明,是我们中国东方文明的艺术。

毕加索特别特别敬仰齐白石老人,模仿过一大摞不知道多少张的白石老人的水墨画。

他甚至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齐白石。

他在和张大千世纪性交流的时候,还迫不及待地拿出这些模仿稿,要张大千一一指出错误,然后怎么改进。他的那个激动哟,真的很可爱,他说

巴黎是一座艺术堕落的城市,西方都是如此。配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东方的一切吸引着我。如果把东方比作一块精美的大面包,那么西方的文明只不过是面包碎屑罢了!

中国的墨竹兰花,我是永远画不了的啦。我很想去中国,但是,我老了,再也忍受不了艺术上新的地震,唉……

——《毕加索传》

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这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是中国人的骄傲?或者是其他什么。

感觉到的是,他站在艺术面前,强悍如上帝的同时又弱小如孩子。所以,我们沿着这个视角往下看:

他人生绘画历程的成长,不仅是自己的,更缩影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

毕加索不断超越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艺术而痴狂,更是因为艺术而有敬畏。

他站在欧洲的群山巅峰上,不仅一览众山小,更是发现、承认了自己的渺小。

不说其他拥有这些点的人,就已经具备了伟大艺术家的品质。

3.完整的生命观察艺术的新视角

当从完整生命的视角观看时,我控制不住地把毕加索和达芬奇关在一起,这两个肉体生命跟艺术生命一样长的家伙,真的很般配。

但我想把他们关在一起的冲动,不是来源于他们的绘画,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学尝试。

可能有不少人知道,毕加索除了绘画,还搞雕塑、摄影,甚至写诗,出版了本《毕加索诗集》。

那是在1935年,毕加索已经54岁,当时,他和妻子奥尔加的婚姻遭遇危机,两人分居还提出了诉讼。受了情伤的毕加索,就开始写诗,还做到过一年365天不断更,之后大概断断续续写了24年左右。

这些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法“乱七八糟”,让你看都看的费劲,针对这个点,他说:假如我要按照那些跟我毫无关系的规则来修正你说到的错误,那么我所特有的音符就将消失在我并未领悟的语法中。我宁可心血来潮地造一种语法,也不愿意让我的词语屈服于不属于我的规则。

为什么要去按照那些跟我毫无关系的规则来修正我自己?很有启示性的一个发问,这就是毕加索,宁愿自己困难重重地去创造,也不愿盲目地去臣服。

说完毕加索,我们来说达芬奇,可能很少人知道,达芬奇也做过很多文学的尝试。

在被称为意大利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卡尔维诺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记载着一件这样的事情。

达芬奇自称是个“没有文化的人”,他有写作困难症,但是在《大西洋手稿》第二百六十五页,达芬奇很认真地写下了对于文学描述的尝试。

他在证明一种地球生长理论的证据,在列举被泥土吞没、埋在地下的城市后,又继续列举在山中找到的海洋化石。尤其是某些骨骼,他认为必定属于太古时期的某种海怪。

在那一时刻,他的想象着波浪中游荡的巨大海兽的图景。他就把这页纸倒了过来努力捕捉这个动物的形象,三次尝试写一个句子来表达对这一图景的惊叹。

,有多少次你被看到在汹涌海洋中沉浮,你长满毛刺的黑色脊背像大山一样突兀,你仪态沉稳而端庄!

然后,他使用了“翻转”这个动词,以求给这个巨兽的活动增添更多的动感。

有多少次你被看到在汹涌海洋中沉浮,你仪态沉稳而端庄,在海水中翻转。你长满毛刺的黑色脊背像大山一样突兀,击败并且驾驭了海水!

但是,在他看来,“翻转”这个词降低了他想要引发出的壮观和宏伟的印象。所以他选择了“犁开”这个动词,并改变了整个句势,给它带来了紧凑感和节奏感。

,有多少次你被看到在汹涌海洋中沉浮,你像大山一样突兀,击败并且驾驭了巨浪,你长满毛刺的黑色脊背犁开了海水,仪态沉稳而端庄!

这个景象就是达芬奇所要的,被表现得几乎是大自然威严力量的象征。

把他俩的画摆在你面前,你可能不会觉察到什么,但将这两次文学尝试摆在一起,我们很明显能看到:毕加索是自嗨型的,我写我的,我的地盘我做主。达芬奇是针对用户型的,我写我的,但也一定要你能看得懂。

所以,你去看达芬奇的画就很容易看懂,你去看毕加索的画,想看懂就很麻烦,如果从文学尝试回到绘画,再从绘画的角度纵深下去,你会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续接了古希腊的精神传统,引入自然调和,达到纯客观。

二十世纪的毕加索,进一步地续接了原始艺术的传统,引入自主创造,变得纯主观。

换言之,就是:达芬奇在世界里求知,他更注重抵达世界自身的规律。(科学视角)

毕加索在世界里寻找自我,他更注重自我制定的规则。(美学视角)

所以,我特别想把这两人关在一起,他们可能会互相接受,坐在一起吹牛聊天,但更可能的是打架,因为他俩最的终极视角是南辕北辙的。尽管南辕北辙,他们都还算是注重规则和规律的,要是再把一个叫杜尚的家伙和他们关在一起,那就非常完美了。

杜尚就是那个用一个小便池颠覆了艺术史的家伙。

杜尚所提倡的是:艺术就是非艺术。(哲学视角)

把这三个人放在一起,差不多就是西方艺术观察世界的重要的三个视角了。

如果再加上中世纪的西方提倡的:艺术就是为上帝服务的宗教视角。去观察整个西方艺术,甚至是去观察整个西方文化的基本视角都齐全了。

我们透过这完整的四个视角去看毕加索,你会发现:

毕加索不仅完成了西方艺术史上主观对客观的颠覆,还完成了美学视角对宗教视角的彻底颠覆。让你在艺术面前,不止和马云平等,还和上帝平等。

所以,如果把“毕加索为什么伟大”总结成一个公式:两极+中间完整

它就有了在人生、历史两个维度下的多重意义:毕加索从生理的孩子,活成了心理的孩子。也从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的孩子,回到了人类小时候的样子。他人生绘画历程的成长,不仅是自己的,更缩影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

毕加索不断超越的生命力,不仅是因为艺术而痴狂,更是因为艺术而有敬畏。

他站在欧洲的群山巅峰上,不仅一览众山小,更是发现、承认了自己的渺小。

他不仅完成了西方艺术史上主观对客观的颠覆,还完成了美学视角对宗教视角的彻底颠覆。让你在艺术面前,不止和马云平等,还和上帝平等

--免责声明-- 《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这篇文章828la117941。

【结语】: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毕加索为什么被称为大师?】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7941'></small><noframes id='828la117941'>

  • <tfoot id='828la117941'></tfoot>

      <legend id='828la117941'><style id='828la117941'><dir id='828la117941'><q id='828la117941'></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7941'><tr id='828la117941'><dt id='828la117941'><q id='828la117941'><span id='828la117941'><th id='828la117941'></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7941'><tfoot id='828la117941'></tfoot><dl id='828la117941'><fieldset id='828la117941'></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7941'></bdo><ul id='828la117941'></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