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

分类: 深度好文

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深度文)

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

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

“礼多人不怪”,朋友之间多礼,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一语相念,一杯之谢,一饭之约,一衣之暖,一路之行,一春之游,无不在增添朋友之情,有礼就有情,礼多情更重,朋友能不更亲密吗?当然,这里说的礼并非仅仅指礼品了。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妇孺皆知的交友格言,原出自唐朝。

唐太宗时,云南土司缅氏牧派名为缅伯高的特使带着贡品和一只白天鹅前往京师长安晋见。一路上跋涉千山万水,备受艰辛。有一天,来到了沔阳湖畔,缅伯高见白天鹅口渴难忍,便放开让其饮水。谁知,解渴后的白天鹅展翅高飞而去,缅伯高只抓住了一根鹅毛。痛失神圣的贡物,缅怕高悔恨交加,便在锦锻工赋诗一首,表示歉疚之意。诗日: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陶。

上复唐天子,请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见了,高兴地收下了这根鹅毛和诗,并表示情已经到了,并未怪罪缅伯高,还赏赐他许多珍宝,以表谢意。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句话就与深情厚谊一起流传下来了。

朋友注重的是情义,而非礼品的轻重。只要送朋友的礼品有意义,朋友一定自然会乐于接受并以此为荣的。比如画家朋友的作品获奖了,你及时携酒去庆贺,他能不高兴吗?再比如记着朋友的生日,到时一定送去贺礼或亲自去庆祝一番,朋友是自然会被你所感动的。再比如有喜欢写作的朋友,你若能送他一支笔或几本他想读的书,那比给他送什么山珍海味还会令他高兴。再比如爱摆弄盆景酌朋友,你送他一些名贵的盆景,他能不记着你吗?

给朋友送礼,轻重要得当,不可太轻了,太轻了朋友会觉得自己被看轻了,也不能太重了,太重了朋友会以为你是另有所图的,不能密切与朋友的关系,相反,很容易会引起朋友的猜疑和误解。同时,太重的礼,也给自己增加了负担,是毫无意义的浪费。只有不轻不重的礼,自己能拿得出手朋友也乐于接受,能达到送礼的目的。

同时,送礼的间隔也要合适,不能接二连三地送,也不能相距时间太长才送,“频率”也非常重要。若“频率”太快了,礼像一排排重炮轰向朋友,不把朋友轰倒也会轰昏,朋友如陷入迷宫里,不知你意欲何为。若“频率”太慢,间隔太长,会给朋友留下被冷落、被遗忘感觉,再送多少礼也不好消除了。有一种说法,把交朋友叫做走朋友,是比较确切的。走者,常动也常来常往就有朋友,走走停停朋友就淡了,“不再走动了”,朋友也就没有了。

因此,朋友的礼不能少。若少了,朋友的情也就少了,岂能掉以轻心!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朋友也一样。礼多了,情就浓了,何怪之有?

人生哲理】

“来而不往非礼也。”正是礼,长期规范和维系着人与人的交往。礼的第一大法则就是对等,即“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只有及时、充足的回报才会有朋友。否则,来而不往,或有投无报,礼就断了,朋友也就没有了。礼对有来往的人如此,对朋友更是如此。行一份礼,就多一份尊敬,谁会嫌少呢?

--免责声明-- 《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这篇文章828la179712。

【结语】: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关于送礼的哲理故事:礼多情更浓(深度文)】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79712'></small><noframes id='828la179712'>

  • <tfoot id='828la179712'></t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