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

分类: 历史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

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所以,安史之乱即使被平定了,也给了唐朝不可磨灭的伤害,还影响到了后世。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安史之乱,这次战争的命名并不是用年号或者是地点,而是用叛乱者的姓氏。安史之乱发起的叛乱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用了安禄山的“安”和史思明的“史”来组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路线示意图

“安史之乱”路线示意图

从“安史之乱”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次的战争的发起者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不过“安史之乱”还是有一个使用年号作为名称的战争称呼,那就是“天宝之乱”,因为这次的战争发生在唐玄宗统治的天宝年间。不过比起“天宝之乱”还是“安史之乱”这一个称呼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这次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后来,安禄山将他占据的地盘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唐的国家。这就是“大燕”。安禄山自称“大燕”的皇帝,不会再听从李隆基的命令了。不过“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在玩过家家的小孩吧。

虽然这个小孩给了大唐不少的打击,不过最后还是大唐胜利地平定的这次的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这次叛乱的发起者,大唐是不会留下他们的。所以他们为这次的叛乱付出了应该付出的代价。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叛乱,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的昏庸。专宠杨贵妃,使得李隆基不理朝政,国家混乱。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时间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

安史之乱场景模拟图

安史之乱场景模拟图

安史之乱的发生的时间是在唐朝的中期。要说具体的时间的话,安史之乱是从公元后755年的12月16日这一天开始的。结束时间是在公元后的763年的2月17日。这是一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一次叛乱。

关于安史之乱的时间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的,一般都是认为是在755年这一年发生的,这一年还是被称之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的时间也没有什么争论,普遍认为是在763年,那一年是被成为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的那一年,不仅是结束了叛乱,也结束了唐玄宗对于唐朝的统治。由唐玄宗的儿子继位,唐玄宗被封为皇太祖。

这前前后后长达八年之久,直到763年才得到了平息。中途甚至唐玄宗逃出皇宫去避难,这可见当时叛乱一方的势力是多么的强大。不过最后还是被平定了。这次安史之乱给唐玄宗的伤害不仅有那么多年受的磨难,还有失去他最爱的女人的感情上的伤害。

那么长时间的叛乱,这带给国家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如果这次的叛乱能够早一点结束的话,那么在结束之后的唐朝说不定就不会那么的衰败。

安史之乱的是在唐朝的中期,在唐玄宗的统治末期,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结束了唐玄宗的统治。那755年到763年的叛乱可以说是拖垮了一个唐朝。

安史之乱的原因

说起安史之乱的原因就不能不提到杨贵妃这个女人。会爆发安史之乱,这个“军功章”有杨贵妃的一半,另一半,当然就是离不开一个“贪”字。

安史之乱场景模拟图

安史之乱场景模拟图

安史之乱会发生,有一个原因是唐玄宗十分宠爱杨贵妃,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到了杨贵妃的身上。这就使得唐玄宗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朝政和关心民间的疾苦。这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这些人有受到生活迫害的普通老百姓,也有在地方上勤勤恳恳的官员,还有在中央帮忙处理朝政的大官等等。一个统治者要得人心才能在统治地位上呆的长久。唐玄宗因为杨贵妃而不去处理朝政,这就是犯了大忌。所以安禄山就打算起兵,自己取代唐玄宗那个“昏君”。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其中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离不开一个“贪”。安禄山也是因为“贪”这个江山,才会打算起兵,主要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成为统治整个唐朝的皇帝。如果没有这个心,是不会看到一个时机就马上起兵作乱。如果说是为了那些民间的老百姓,他怎么不会想到,打仗这件事对于老百姓的伤害是最大的。所以这就是离不开一个“贪”。贪图权力,使得安禄山不顾民间的人们,就是要起兵造反。

所以安史之乱这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情,不仅是有唐朝方面的问题,也有大燕方面的问题。这两个都是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结果

马嵬坡之变象征着安史之乱进入高潮。唐玄宗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唐朝百官前往蜀地躲避。等到唐玄宗前往蜀地后,便发起了反攻策略。唐玄宗派遣郭子仪率兵镇压安禄山叛乱。随后,即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由此成为了太上皇。唐肃宗立马封任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并让他担任宰相之职。

安史之乱简图

安史之乱简图

而后,郭子仪率兵平定了安史之乱。公元763年春,田承嗣不敌唐军而选择投降。为了向唐朝表示忠心,田承嗣将史朝义的家人送给唐军。随后,史朝义的下属李怀仙向唐朝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便自行了结了性命。大部分叛军随即投降,于是历时7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彻底结束。从安史之乱结果来看,唐朝统治者最终保住了政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安史之乱结果也象征着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开始。

安史之乱摧毁了唐朝统治根基,虽然唐王朝政权保住了,但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实际上却削弱了唐朝的封建集权。安史之乱的余党逐渐在北方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虽然自缢身亡,但是唐朝将领仆固为了私结党羽,便联合史朝义旧部力量,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一带。随后,发动安史之乱的旧部将领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等人陆续“占地为王”,形成了河北三镇局面。他们将军事、行政、经济大权集为一身,丝毫不顾及唐王朝。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是在唐朝玄宗年间所爆发的一场统治权争夺战。史学家们都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通过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背景和经过,便可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影响。安史之乱的影响有很多点,首先安史之乱引发了社会混乱。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一直以和平繁盛的面貌示人,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社会如同遭遇了一场浩劫。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旧唐书》中有提及,整个黄河中下游,几乎没有人烟。战乱后的百姓流离失所,很多民众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一被打乱,那么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唐朝诗人杜甫有诗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从这首诗歌作品中,便可看出安史之乱的影响。其次,边疆不稳定也是安史之乱的影响。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根本无暇顾及边疆事务。

唐玄宗为了镇压安禄山叛乱,召回了镇守在边疆的士兵。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边防空虚的状态。西边吐蕃人见唐朝正在内乱,根本无无暇顾及边疆事务,于是他们和安禄山乱兵一起,夺去了河西走廊、陇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陆续失去安西北庭,这让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权逐渐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镇割据额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以及经济中心南移,百姓赋税加重都是安史之乱的影响。

唐玄宗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由着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不理朝政而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才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会胆大的去发动这一次的叛乱。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是可恨的也是可悲的。

唐玄宗和杨贵妃

唐玄宗和杨贵妃

这次的叛乱说是唐玄宗自找的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如果唐玄宗有了杨贵妃这一个大美人后并不是一味沉溺在温柔乡中,而是分出一点精力给朝政,这样就不会被因为疏于朝政而被人诟病。甚至是引起了那次使得唐朝衰弱的“安史之乱”的最主要原因。从这一点上看唐玄宗是可恨的。身为一个皇帝却成了自己的王朝由强盛变得落魄的罪魁祸首。

不过如果从感情这一个方面看,唐玄宗是可怜的。即使自己是一个王国的统治者却连自己自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还要这个女人成为这一场战争的牺牲品。最后因为伤心,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选择了退位。不知道这是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的忏悔还是因为失去了杨贵妃而无法接受这个悲伤现实,无力去承担这一切,只能默默的退缩。不管是你哪一个原因,唐玄宗都是可怜的。

唐玄宗还有一个可怜之处是,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就是他的退位时间。可以说是“安史之乱”这一件事将唐玄宗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宝座上拉了下来。可以说“安史之乱”夺走了唐玄宗拥有的一切,不过也可以说,这是唐玄宗自作自受。

安史之乱郭子仪

安史之乱郭子仪是唐朝著名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立马让郭子仪率兵镇压安禄山叛乱。不久后,郭子仪率兵前往山西右玉县,斩杀了安禄山部下周万顷成功收复了右玉县。随后,郭子仪在河曲击溃了叛军周秀岩,并成功收复山西大同等地。

郭子仪画像

郭子仪画像

唐玄宗得知这一消息后,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以示奖励。公元756年,叛军再次集结起来,并占领了河北一带。在唐朝将领李光弼的奋战下,收复了常山,而后郭子仪率兵前往井陉关,和李光弼一同抗击叛军。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合作下,击破了叛军史思明的队伍,随后收复了藁城。等到郭子仪返回常山时,叛军史思明再次集结兵力尾随郭子仪。郭子仪派遣骑兵轮番对抗史思明叛军,等到史思明叛军疲惫时,郭子仪一举击败了叛军队伍。

此时叛军首领安禄山听闻郭子仪已经收复了河北大部分地区,于是派遣精锐部队前往河北增援。郭子仪在叛军援兵到来之前,先击破了史思明部队,而后又在嘉山击溃了叛军援兵队伍,史思明自知无望,便逃回河北定州。正当郭子仪准备率兵北征范阳时,听闻唐玄宗已经进入蜀地,而李亨即将即位称帝。得知消息的郭子仪急忙和李光弼奔赴蜀地。郭子仪前往后,被唐肃宗李亨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让他继续率兵南征。后来,安史之乱郭子仪平定了河曲。

安史之乱杨贵妃

杨贵妃是中国的“四大美女”之一。形容一个女人是十分美丽的成语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中“闭月”指的就是杨贵妃。杨贵妃之所以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一个名称,不仅是因为她成为了传说的美貌,还是因为她给唐朝造成的影响。这件事就是安史之乱。

赐死杨贵妃插画

赐死杨贵妃插画

杨贵妃不仅是这件事件的开头,也是这件事的结尾。安史之乱会发生,其中一个原因或者说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不理朝政,使得国家当时的情况很是混乱。这就引起了地方的不满,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发动叛乱的可乘之机。于是安禄山就在云南发起了叛乱,并自己称帝。女人在历史中,不是一个霸主,就是一个祸水。杨贵妃就是生在唐朝的祸水,这个祸水引起了安史之乱。不过杨贵妃也只是一个女人罢了。

安史之乱起于杨贵妃,也终结于杨贵妃。当时燕君已经兵临城下。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逃走,可是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次的叛乱没有被平息。叛军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处死杨贵妃,于是,在马嵬坡那个地方,唐玄宗忍痛赐死了杨贵妃。这就是这场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杨贵妃的死不仅是给了叛军一个交代,也激励了唐军的士气。从这个时候开始,唐军就开始大败燕军,最后赢了。

杨贵妃是这场安史之乱的一个最重要的角色,不过说到底,也终究是一个可怜的女人。

--免责声明--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这篇文章828la32121。

【结语】: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是一个什么状态】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2121'></small><noframes id='828la32121'>

  • <tfoot id='828la32121'></tfoot>

      <legend id='828la32121'><style id='828la32121'><dir id='828la32121'><q id='828la32121'></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2121'><tr id='828la32121'><dt id='828la32121'><q id='828la32121'><span id='828la32121'><th id='828la32121'></th></span></q></dt></tr></i><div id='828la32121'><tfoot id='828la32121'></tfoot><dl id='828la32121'><fieldset id='828la32121'></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2121'></bdo><ul id='828la32121'></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