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分类: 历史

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孟子斥许行

说起孟子,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孟子的原名叫作孟轲,他的字叫子舆,他的出生地是战国时期一个叫邹国的诸侯国。他的思想和学说被后代儒家学者所传诵和学习,他还是有名的教育家,也是儒学界的一代宗师。那么大家是否都知道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呢?

孟子画像

孟子画像

孟子斥许行也就是孟子对许行的批判,不赞成许行的主张。许行是战国时期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和孟子生活的年代差不多相同。我们主要从孟子的一篇文章:《孟子?滕文公上》可以了解到许行的事迹,文中有“自楚之滕”,“南蛮鹊舌之人”这样的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许行是楚国人。相传许行有十几个学生,他们穿的衣服很破旧,都是粗布麻衣,都是以织席贩履为生的。许行和他的学生们来到一个叫滕国的地方,他们不是想坐高官,而是想求得一块土地和一间普通的房屋,以便长期住下来,从事农业耕种。在那个时代许行的主张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有一些儒家的学者都改投到许行的门下学习他的学说。

从《孟子?滕文公上》文中可以知道,许行的主张主要有两点,第一是贤能的人应该和老百姓一起参加劳作一起吃饭,第二点是国中货物的价格应该统一,没有相互欺骗的现象。他以这样的观点赞扬尧舜,周公的古代先贤并提倡效法。我们前面说到故事叫孟子斥许行,所以孟子是不赞成许行这种观点的。孟子认为每个人的身份不同,他们的分工也不同,脑力劳动者对体力劳动者的带领和统治是非常合理的现象。孟子还认为不管是什么派别的学术思想应该向前发展。而不应该一味的尊崇古代,不能选择后退。孟子引用许多生动的比喻为论据,对许行的观点进行驳斥,可谓是精彩无比。

孟子简介

一说起孟子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就连很多外国人也是耳熟能详,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人,他的思想和政治影响深远,他是一个可敬的学者,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政治学家,并且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出生的年代是公元前的372年间,是邹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画像

孟子画像

说起孟子大家肯定第一时间还会想到另一个圣人也就是孔子,其实虽然经常说孔孟,但是实际上孟子与孔子之间距离大概有100多年之久的历史,我们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到的孟子虽然出身在平民的家庭,但却是实实在在的贵族后代,他虽然在幼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而且家庭很是贫苦,但是仍然勤奋而且很好学,以致成为后世所敬仰的大思想家。孟子的很多学说都受到孔派的影响,是儒家学说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孟子一生主张推行仁政,他曾经在战国时各个国家间进行着游学,虽然没有被各个国家所采纳,但是仍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一部分影响,推行政治主张失败后的孟子,开始退而求其次,开始进行开坛式的讲学,教授学生,曾著有闻名于世的《孟子》七篇,当然还有很多的我们都很了解的著作,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还有孟子的许多著作都编入语文教课书里面,深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孟子的名言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名言警句,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许就是这些名言警句让你跨过困难,跨过苦难激励着你前行。人活得就是一个心气,一个目标,一个梦想,从很多的名言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那么,孟子作为中国千年文化中的一个圣人,有哪些名言在激励着我们呢?

孟子画像

孟子画像

万事两难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阐述的是一个哲理,同时也是孟子的重要的名言,这是孟子对于生命与仁义的一个探讨,讲述了生命固然可贵,但是为了人们心中的仁义,在关键的时候是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的,其实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子对仁这个字的一些见解。

孟子的诗篇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这一历史名言,也是我们从语文教材课本中学到的著名诗篇,这句话不知道警醒了多少的人,让人们清楚的认识到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里面都要心存忧患意识,不能每天都沉浸在享乐当中,尤其是身上有重大担子的那些人,更加不能放松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激烈复杂的社会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位。

如果我们形容一个人被当前的假象或者说是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以至于认不清一件事情最根本的一面,我们这个时候会不会想到“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这样的历史名言呢,其实这个名言也是成语故事,也是出自孟子的笔下。

孔子与孟子

纵观几千年的浩瀚如烟的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响着我们。两个人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与孟子的肖像纪念邮票

孔子与孟子的肖像纪念邮票

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这就说明孔子早就从自身做起将个人意义上的“小仁”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的“大仁”。其次还追求“仁、智”统一的思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他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具备“智”和“勇”。

而孟子“仁”的理论是以“仁义”为理论核心,并以仁政“得民心”作为道德作用论。他在继承孔子“贵仁”的基础上提出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其次,孟子还主张“施仁政于民”希望能够给人民切以实际的利益。从这一方面就体现了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质需求,相比于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

孟子的思想主张

相信朋友们对孟子都不是很陌生,不管是从教学课本上,还是从文言故事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主张。严格的说,孟子是孔子的后世弟子,当然作为孔子的弟子他传播的也是儒家的思想精髓。

孟子画像

孟子画像

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社会地位在战国时都是深有影响的,孟子对当时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关于仁政的思想主张,战国时期孟子曾游历于各个国家,游说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张,这对于当时战乱频繁的时代具有深远的意义。

孟子在人性,社会观点,仁政,礼仪,民本,价值观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张是仁善,与人为善,主张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们多注意检讨自身;在社会和政治观点上,同样是仁政治理天下,让王者一定要仁义治国,重视人民的自身意愿;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价值观方面更是强调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张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家乡是现在的山东,他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人学习的榜样,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很多的人物和国家,他将儒家的思想传播久远,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世人都称他为“亚圣”,并建“亚圣庙”供后世人敬仰。

--免责声明-- 《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篇文章828la34732。

【结语】: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孟子斥许行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4732'></small><noframes id='828la34732'>

  • <tfoot id='828la34732'></tfoot>

      <legend id='828la34732'><style id='828la34732'><dir id='828la34732'><q id='828la34732'></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4732'><tr id='828la34732'><dt id='828la34732'><q id='828la34732'><span id='828la34732'><th id='828la34732'></th></span></q></dt></tr></i><div id='828la34732'><tfoot id='828la34732'></tfoot><dl id='828la34732'><fieldset id='828la34732'></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4732'></bdo><ul id='828la34732'></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