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

分类: 历史

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

山海经陶渊明

陶渊明著作的《读<山海经>》一共有十三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十首。诗歌中描写的是精卫和刑天的故事,通过他们顽强斗争的行为来寄喻诗人不满社会黑暗、愤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陶渊明《读山海经》之刑天

陶渊明《读山海经》之刑天图

《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良辰讵可待”。原文讲述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精卫被东海给淹死了,死后化作名叫“精卫”的鸟儿。为了报复东海,精卫每天都要衔很小的木块去填补东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刑天,上古人物,他在与天帝争夺权力的时不幸落败。天帝把刑天的头给砍了,埋在常羊山。刑天虽然落败,但仍不肯屈服天帝。即便头部被砍埋在异处,他还是始终坚持着一股坚毅的斗志,挥舞着手中武器要与天帝抗争。同样是死于非难的悲哀人物,带着心中的怨念转化成异物也绝不后悔。如果生活中没有这样坚毅的品质,哪呢美好光明的未来怎么会来临呢?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最具有强烈斗争和反抗精神的就是精卫和刑天。陶渊明对当时昏暗的社会政治充满愤慨之情,特意借助这两个人物形象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抗议。这首诗的写作手法隐喻深藏,写作的风格和情调都与其他诗歌反差较大。但是始终仍然保持了陶渊明托物言志、简单干练、理趣合一的特点,豪放之中隐现愤慨反抗之心与追求安适沉稳、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

陶渊明趣事

陶渊明的趣事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高傲的人格气节。他不甘与贪污受贿之伍同流合污,在充满诱惑、黑暗的官场与世俗中“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品格。

陶渊明图像

陶渊明图像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度过不惑之年,在家中闲适着。后来在好朋友的劝说,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官职。在任三个月后,朝阳派人下来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检查公务,受使命前来的人是督邮刘云。督邮刘云为人凶神恶煞,专门趁公务之职捞取油水、收刮民间的油脂油膏。检查公务结束后,他收获的贿赂不下千金。而且,如果当地的百姓、县令不给他献上“礼物”,他就以此为由栽赃陷害。因此,督邮刘云在彭泽县臭名远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陶渊明不愿意忍受督邮刘云的压迫和欺诈,就不去见他,自己推却了官职回归家乡。此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趣事被大众流传。

除了这件趣事之外,陶渊明还有两件小趣事,不过这两件小趣事都与酒有关。

陶渊明趣事之葛巾漉酒。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时,陶渊明正在酿酒。正好就煮熟了,陶渊明随意将头上戴的葛布取下来漉酒,漉完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满是酒星子。陶渊明也不在意,随后接待了郡将。

陶渊明趣事之我醉欲眠卿可去。陶渊明与人家交往,不分贵贱。只要是来拜访他的,他都会以酒待客。若是在客人先前醉了,他就会说》“我已经醉了,想睡觉休息一下,你可以离去了”

从这两个趣事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随性率真、不拘小节的君子,对酒亦十分喜爱。

陶渊明后代

陶渊明的后代有一部分现居住在南京禄口机场附近的禄口镇昝(zuǒ)巷,一部分留在江宁禄口昝巷及江宁区陶吴镇。现生活在南京的中国古琴协会常理事陶艺也是陶渊明的后代,他们是在南宋年间迁移到南京来的。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像

据《陶家族谱》记载,居住在江宁禄口昝巷的陶渊明后代,因子嗣繁衍旺盛被分为东西两支,每支各有自己族系的辈分。而居住在南京的陶渊明后代,是在南宋年间为了躲避战乱从江宁禄口迁移出来的,发展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迁移到南京的陶氏一族,在南京以发展棉业为生,生意做得非常红火。陶艺的的曾祖母出自当时的名门家族,为他们在南京发展及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南京城南华露岗是陶渊明后代生活的地方,那里保留了很多他们生活的足迹。

为了寻找补全陶渊明家族族谱《陶氏族谱》,陶艺多次走访老家江宁禄口。黄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宗亲陶金象那找到了《陶氏族谱》。这本家谱是在清代时重新修订过的,虽然只剩几张残卷,但细细看来也可知陶艺这支陶氏后代迁移的大略详情。他们先迁移到江西,再到安徽,辗转了几处地方之后,才真正的在南京江宁县居住下来。

残卷之中除了记载陶氏后代的分散情况,还记载着《渊明公诔言》、《祠堂碑记》及《重修河定桥记》等内容。

时运陶渊明

《时运》是陶渊明在晋安帝元兴年著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一共分为四个章节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及万物复苏的大自然,诗人陶醉于大自然中,不仅净化了心灵、开阔了心胸,还在大自然的陶冶中提升了人格。

陶渊明

陶渊明

《时运》诗的大意讲述的是,在暮春万物复苏的时节,诗人一个人外出郊游孤单形影。惬意的欣赏着自然中的美景,心情开怀,但只有影子跟自己作伴,不免觉得伤感。前面两个章节描述的是欢欣之情,后两章叙述的是伤感之意。

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了,大自然的一切美景都让他欣喜。随风而摆的禾苗、秀丽壮美的山峰、自由飞翔的鸟儿……看着此情此景,陶渊明陷入了茫茫的遐想中。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容易满足,为何还要去追逐不属于自身的荣利。于是举杯而饮,自醉自意、自得其乐。

汉魏之后,四言诗已经渐渐消退,随之兴起的是五言诗。但是五言诗的语言节奏结构单调乏味,作诗时还要考虑其节律的完整,常加入无实际意义的语词,全文读起来拖沓累赘,不够简练。陶渊明著作《时运》时,并没有跟随兴起之风采用五言诗,而是有意的选择节奏简单、语言平稳简练的四言诗为主题。《时运》在著作中就以《诗经》的四言体格式为模板,诗歌的题目取自第一句诗的“时运”二字,题目下面还有开序,以此开门见山点明全诗宗旨。《时运》与《诗经》相比较,前者的效果、意蕴更胜一筹。

陶渊明写挽歌

《陶渊明写挽歌》是一本小说,作者是陈翔鹤。作品主要通过对陶渊明晚年时期上庐山见到东林寺法会场景后引发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死的思考的描写,着重描写了陶渊明对于挽歌的创作冲动

陶渊明

陶渊明画像

小说的整体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层次一是这样的:晚年时期的一日清晨,在床上辗转了一夜的陶渊明在起来后,想起了昨天在东林寺看到法事现场后深感不快而提早回家的事情。层次二是这样的:秋天令人不禁瑟缩的寒凉天气,使躺在房子过道的胡床上的陶渊明想起了阮籍的《咏怀诗》,然后他跟孙子小牛说他再也不上庐山了。之后陶渊明听说亲家的人将他的诗稿拿去抄写,并且还将此作为传家宝保存下来,对此,他内心感到非常愉快欣慰;但是同时他又对那些来攀关系的刺史王弘、檀道济等人相当厌烦。

层次三则描绘了一日傍晚时分,陶渊明与阿通夫妇喝酒,并且谈论朋友颜延之和慧远和尚在生死方面的不同看法的情景,还讲了一个关于和尚论道的笑话。层次四则是这样的:在一日三更时分就已醒来的陶渊明定稿了他的作品《挽歌》,并且又继续琢磨斟酌他的《自祭文》。

整部小说作者通过探究陶渊明的心理活动,来表现陶渊明不慕富贵的高尚品质,以及淡泊志远的品格,与此同时,作者也借此暗示了当时诸多知识分子生存艰难的情况,写出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心声。

--免责声明-- 《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这篇文章828la38487。

【结语】: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陶渊明读山海经原文赏析】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8487'></small><noframes id='828la38487'>

  • <tfoot id='828la38487'></tfoot>

      <legend id='828la38487'><style id='828la38487'><dir id='828la38487'><q id='828la38487'></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8487'><tr id='828la38487'><dt id='828la38487'><q id='828la38487'><span id='828la38487'><th id='828la38487'></th></span></q></dt></tr></i><div id='828la38487'><tfoot id='828la38487'></tfoot><dl id='828la38487'><fieldset id='828la38487'></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8487'></bdo><ul id='828la38487'></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