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

分类: 历史

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

庄子缮性

养生话题越来越火,可论起养生界的鼻祖,当属庄子。庄子生活在公元前的战国时代,那个年代生活物资匮乏,蔬菜水果种类有限,加上战火连连,随便哪个诸侯国一开火,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当时的医疗水平也十分有限,感冒发烧都能要了人命,所以人们的平均寿命都不高。可是庄子却活了八十多岁,奇迹的背后是他的养生之道。

庄子画像

庄子画像

《缮性》是庄子所著名篇,正式开启了养生论道的理论篇章。庄子认为生命之道在于精神气,气是人的根本,切忌动气。换句话说就是要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与脾性,不随便乱发脾气,不自己跟自己怄气。

他还提出要归隐山林,在万物的包围之中寻找本真。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硝烟弥漫,空气质量不是很好,人处于混沌之气之中呼吸不顺畅,乱了呼吸就容易迷失自我。山林里空气清新,生灵遵照自然法则各自生活,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能够放松心情放空自我,随心所欲追求内心最纯净的想法,与天地平等对话,达到和谐共生。

庄子的《缮性》传递出的意义十分深远,即使对于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具有教育启发意义。当代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非常大,精神世界没有依靠,处于随时崩塌的边缘状态。它引导人们如何去放松如何去释放压力,帮助人们在纷乱世事当中找寻到最纯净的自己。

庄子养生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特别注重养生,近年来更是全民养生。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83岁寿终,在古代时,绝对算得上是寿星中的寿星了。

庄子画像

庄子画像

他一生都没有出仕当过官,生活过得也清苦。在潦倒时,甚至以出卖编织草鞋为生。他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同时他又主张辩证关系,即事物都是对立的。这些哲学理念和生活态度正是他的养生经验。而他的长寿和养生经验与他的哲学观念紧密相联。

内七篇中的《养生主》主要论述了庄周的养生之道。“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他本主张无为,这正和现代很多人的养生之道,不谋而合。而无为背后,并不是消极的无为。而是少私、寡欲、精心、超然。并不是你失败,你一事无成,你就遵循了庄子的养生之道。而是从出发点就淡薄,才导致了之后的无为。而这种无为造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生活贫困潦倒。但是却是忘却情感,不曾为外物所负累的。那么虽然身体清苦,可内心却不然。从某种程度上,内心反而得到了一定的慰藉和满足。那么此时,养生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说在古时候,庄子能延年益寿到83岁,是不无道理的。

庄子为人豁达,当然这和他的人生,哲学观,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现代人,处于纷乱复杂的社会,只有真正从本质上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避开各种障碍,化解种种矛盾,才能领悟庄子养生的精髓,像庄子那样享天年。

庄子天运

天运是庄子写的一篇文章,收录在他的著作庄子外篇里,主要是阐述实行道家无为的方法。

庄子的名言

庄子的名言

天运文章内容可以大概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提出对世间万物,自然界的太阳是怎么运行的,云朵和雨水之间怎么转换等的疑问,引起人们对自然界现象的思考,指出这些自然变化自由它运行的规律和力量,统治者应该认真的顺应自然的力量,才能天下太平,如果违背自然会招来祸害,顺应了天下人和事物的本性自然趋势,得到天下人的拥戴,才算得上是至高的皇上。

接着话锋一转,写出太宰荡向庄子请教的谈话,庄子告诉他一个道理,至仁无亲,认为所谓真正的仁义就是没有刻意的亲近,一切淡然处之,摈除刻意遵守的条律规则,才是真正的仁。接着用北门成发问,皇帝回答对音乐的看法,逐步的说明这些观点就像人们听到特别的音乐一样,开始惊奇后来慢慢的接受,最后又有不同看法的过程。皇帝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道的理解融合一起。

讲完这些,开始写孔子周游列国去推行的礼制,借用师金之口详细的表达对孔子的看法。认为这些礼仪的东西只是不同的形式,但是华而不实用,终究不能起到真正治理国家的作用。全文结尾始终是强调出一个道理真正有用应该学会运用的就是顺应自然本性顺应万物本来的趋势,才能让自己的能力提升,才可以进一步教导别人。

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牛的人物!他的思想非常渊博深厚,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之远。你问我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我觉得“道”和“自然”是他的思想里的核心内容。

庄子画像

庄子画像

庄子老先生啊,主张尊崇天道,还提出了一个“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主张。那么这是啥意思呢,他觉得道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本源;此外在政治思想上他还倡导“无为而治”,就是说人应该对社会上的事物有一种超然的态度,管他什么乱七八糟的烦恼对他的心情并没有什么破坏力。在天人关系上,他觉得要超脱社会的纲常伦理的束缚,把复归“自然”当做寄托身心的唯一门径。先停一下啊,庄子在这里所说的“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嘴里所说的那个“自然”,他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

庄子所尊崇的是一种逍遥的人生态度,他喜欢自由无拘无束,不慕名利,同时还非常注重养生之道,做人做事不偏不倚顺其自然,让我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的人很是羡慕啊。他的“逍遥处世”学说给后代留下的印象挺深刻的!

他还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这个观点主张万物齐一,他认为世上的东西都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同时他还觉得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一观点的辩证法思想挺强的。

庄子老先生的一生挺苦的,但是吧,他的思想却没有因此而变得“穷困潦倒”,相反的,他崇尚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记录下来并展现给大家,庄子老先生的思想在那个动荡喧嚣的时代里映射出一片祥和而又安宁的大好世界,虽然有消极避世、颓废的一面,但他崇尚“自然”和尊崇“天道”的思想的积极一面仍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前进……

庄子之死

用现代流行语来评价庄子,那是绝对的“高富帅”,出身名门,身上流着皇族血液家庭出身高贵。拥有绝对先天优势的庄子没有走上纨绔子弟的道路,反倒是一心积极上进,成为了一名大人物。大人物活着的时候人生璀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注定了要“不走寻常路”。

庄子的名言

庄子的名言

战国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四、五十岁,而庄子却活到了八十多岁高龄,这在当时可算得上高寿了。庄子之所以能活这么大岁数,完全是因为他想得开。他认为生死是人世间的自然轮回,不以个人意志力为转移,对于自然而然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痛苦与悲痛。

庄子自感所剩时日不多,便对弟子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他提出在他死后不需要陪葬品,让他清清白白的离开。平日里弟子们对老师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早已见怪不怪,但这个想法一出来都还着实吓了一跳。战国时期的陪葬文化比较流行,认为陪葬品可以保障人在下个轮回生活富足。而像庄子这么好地位的大家,陪葬品定是少不得的。庄子看透弟子们的心思,笑而不语,指指天与地,世间万物都在他的脑子里长眠。

庄子的绿色葬礼在当时社会足够前卫,引得人们议论不断。有人说庄子在他妻子死后敲着盆唱歌,那时候就看出他精神不正常了。有人说庄子追求的与众不同是道家崇尚的天人合一。即使饱受争议,庄子从生到死,一直都在做他自己,这一点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

庄子天道

《天道》是庄子的著作之一,主要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事物本身是具有运动状态的,自然法则是它们唯一需要遵从的规律。

庄子碑林

庄子碑林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的平静与社会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楚国君主非常认同庄子的思想,打算请他去出任楚国宰相,特意派人来请庄子。庄子不愿意出仕,他认为自己一旦介入朝堂,道不成道法不成法,自己会变为一个四不像的人。另外,君主都认为自己的权力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自己崇尚的人人平等自是与君主的思想矛盾。当时楚国的宰相是庄子的朋友,他也害怕楚王重用庄子,从而自己下岗失业。

庄子听闻后,借游历的机会来到楚国,跟自己的宰相朋友促膝长谈。他给朋友讲解自然之道,自然万物都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如果刻意改变就会破坏原有的气场和规律。庄子表示自己一生追求真理自由,不会把精力放在权力中心。宰相很是惭愧,觉得自己的小人之心在庄子的君子之德面前真是抬不起头。他拜见楚王,将庄子的真实想法告诉楚王,劝诫楚王不要用武力来使庄子屈服。楚王仔细读了庄子的《天道》,发现不能以常人的思维来衡量庄子。

庄子的文学造诣很高,与他的道家思想相得益彰。借助文笔,他能够把他的思想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表达出他对自然的崇尚和尊重,让世人通过有形的文学作品来解读道家的无形。

庄子生死

庄子集道家所成,崇尚以自然之法生存,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轮回的平等状态。他的思想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与纷乱的格局显得格格不入。

庄子雕像

庄子雕像

庄子出生于世家,是皇族后裔。他出生之前的几天狂风乱做雷雨交加,他的母亲很是担心,担心这样恶劣的天气会影响孩子的出生。可是在庄子出生那天,天气顿时晴朗,蓝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空气里满是青草的味道。他的家庭在宋国属于上流社会家庭,对庄子的教育非常重视,遍请名师为他讲学。当时正处于百家争流的时期,各种学派思想层出不穷,庄子不满足课堂上的知识,待成年之后就出外游历了。

游历的途中,庄子看到因为战乱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他认为争斗是世间不和谐的本源,争斗来源于内心的不平静。他非常认同道家的大爱思想,立志于道家学说的发扬光大。他做过漆园小吏,观察世事,观察不平等带给人的影响。后来归隐南华山,潜心问道。

庄子临死前,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安排,叮嘱弟子在他死后不要在墓中放入陪葬品。弟子遵从他的遗愿,为庄子举办了一个绿色环保的葬礼。庄子不是事事追求与他人不同,他只是遵从个人内心真实思想行事。他的精神境界已经超脱物质层面,只追求精神领域的怡然自得。庄子毕生追求无为、平等,他遵照自然法则生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万物,让事物保持原有的状态就可以了。

庄子后人

庄子一生看破功名利禄,追求忘我的精神世界。他在漆园为吏时看到当地有人仗着家里财大气粗到处惹是生非,官府畏惧权势不敢管。庄子当时就在想在生命的延续与传承中应该把道德和境界传给后代,而不是尘世纷扰。

庄子雕像

庄子雕像

庄子辞官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各国游历,而是一门心思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觉得教育应该遵循小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年龄,让他们遵从本性来学习。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出门拜访宋国宰相。宰相知道庄子登门拜访后,亲自跑到大门口去接,拱手作揖迎接庄子跟他的孩子们进门,热情款待。第二天,庄子让孩子们自己去拜访宰相,但是不准报他的名号。孩子们满心欢喜的前去,可是回来的时候一个个却垂头丧气。

原来,他们不仅没能见到宰相,还被门童当做熊孩子给轰了出来。庄子笑笑,告诉孩子们这样一个道理。宰相迎接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名气,他的名气能带给他们名利,但不是尊重。一个人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必须要修德行重品德,一切靠自己。

庄子归隐后,他的孩子们在市井当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从不招摇过市。庄子死后,他们也没有打着他的名号去谋求荣华富贵,依旧是沿着各自的生活轨迹生活。

如今名人之后铺天盖地的映入大众视野,唯独不见庄子之后出来认祖归宗。他们世代遵从庄子教诲,平平静静的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

--免责声明-- 《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这篇文章828la41632。

【结语】: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揭秘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缮性一书有何意义】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41632'></small><noframes id='828la41632'>

  • <tfoot id='828la41632'></tfoot>

      <legend id='828la41632'><style id='828la41632'><dir id='828la41632'><q id='828la41632'></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41632'><tr id='828la41632'><dt id='828la41632'><q id='828la41632'><span id='828la41632'><th id='828la41632'></th></span></q></dt></tr></i><div id='828la41632'><tfoot id='828la41632'></tfoot><dl id='828la41632'><fieldset id='828la41632'></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41632'></bdo><ul id='828la41632'></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