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

分类: 历史

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

长平之战的典故

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长平之战图

长平之战图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

世人皆知,战国时期爆发了一场“长平之战”,对后来天下的局势几乎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场战争的交战国分别是秦国和赵国,秦国的国力已经日益强盛,而赵国当时也没有受到重创,并不比秦国弱上多少。因此,在交战双方实力并不悬殊的情况下,长平之战成为了当时规模最大、死伤最惨烈的一次围歼战。

长平之战图

长平之战图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内的经济发生了较全面的改革,再加上后世的经营,逐渐变得兵强国富。因此,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经济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战争所需物资的准备也很充足。反观赵国,“地薄人众”是当时赵国国内的现状,虽也经历过改革,但力度和深度明显不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赵国的改革还局限在军事方面,经济上则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也愈加滞后,因此赵国的战争储备其实并不适合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再来看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秦、赵两国投入的兵力都是数量巨大的,赵国大约为45万人,秦国则是60万左右。秦军民风凶悍,马匹优良,有“虎狼之师”的称号。赵军则以弩弓骑兵为重,骑兵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因此,两方兵马在武力值上是相差不大的。

长平之战中,交战方的秦、赵两国大军将近百万,而且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双方的一次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从准备情况以及最后的结果来看,赵国的实力还是要稍逊于秦国的。

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长平之战(油画)

长平之战(油画)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国国君接受了上党郡,由此引起了秦国的不满。

两年后,秦国攻占上党,继而向长平发起进攻。赵孝成王派遣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出战,廉颇在数战不利后,利用有利的地形固守不出,想要用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士气,再寻找时机出击。

秦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采用了反间计,散布谣言,使得昏庸的赵孝成王认为廉颇胆怯不敢战,遂撤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随即改变了廉颇的战术,率军大举攻向秦国。而秦国这时候的主将早已秘密地换上了骁勇善战的白起。白起带领秦军假装战败溃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的营地,然后包围了赵军,切断其后路和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多天。

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军降秦。白起放了年纪较小的240名赵国士兵回去,而将其余的降兵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时间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解读图

长平之战解读图

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

“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

“二十一月说”是公元前261年到公元前260年的这段时间,它是从秦国再次攻占上党开始计算的,一直到赵军全军覆没为止。

三个时间段都有各自的争议和依据,不过现在普遍被大众所承认的还是“三年说”的时间计算方法,因为这个时间段包含了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详细和全面。

长平之战活埋了多少人

现今,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里有着一处触目惊心的景观,那就是尸骨坑。在长平之战中,投降的赵国士兵被秦军将领白起下令坑杀,而遗址中的尸骨坑就是坑杀之处。那么,在那场战争中,到底有多少人被坑杀?他们真的是被活埋了吗?

长平之战尸骨坑

长平之战尸骨坑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被白起下令坑杀的士兵人数其实是存在争议的,有学者认为人数应该不到四十万。但《史记》中也曾提到这场战争最后“卒四十余万皆坑之”。现今,赵军出兵约45万,战死者5万左右,被坑杀者40余万人,是普遍被世人承认的传统说法。

坑杀,在大多数人眼中,可能会以为是活埋的意思,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坑杀是指将敌军杀死后,把其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这个词多有谴责和屠杀无辜的意思。当然,白起也因此事被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痛骂过。

此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表明活埋的说法并不成立。在长平之战遗址的尸骨坑中,其出土的尸骨有刀砍、箭射的痕迹,还有的尸骨只有躯干而没有头颅,这些都能说明赵国降兵是在被杀后掩埋的。

最后,40万人并不是一个小数目,白起如果真的要活埋这么多人,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长平之战中的赵国降兵不是活埋致死,而是在被杀死后掩埋的说法基本上是成立的。但对于被坑杀的40万人数,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考证。

--免责声明-- 《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这篇文章828la56976。

【结语】: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介绍】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56976'></small><noframes id='828la56976'>

  • <tfoot id='828la56976'></tfoot>

      <legend id='828la56976'><style id='828la56976'><dir id='828la56976'><q id='828la56976'></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56976'><tr id='828la56976'><dt id='828la56976'><q id='828la56976'><span id='828la56976'><th id='828la56976'></th></span></q></dt></tr></i><div id='828la56976'><tfoot id='828la56976'></tfoot><dl id='828la56976'><fieldset id='828la56976'></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56976'></bdo><ul id='828la56976'></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