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时间: 2020-09-02 01:08:57 分类: 美文赏析

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

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作者:菽麦的果实

发表时间:18-01-1409:40

古散文和记传文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内容上,记传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古散文以说理言志为主;表达方式上,记传文以记叙为主,古散文以议论为主;行文思路上,记传文往往按时间顺序,记叙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内容往往是并列的。古散文常常是按照议论文的顺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内容上一般是总分关系;表现手法上,记传文一般采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人物形象。古散文则常常引经据典,借用古今,正反对比,反复论证。所以,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在阅读及做题的时候,自然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般来说,古散文的阅读及答题应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整体把握,明确大义;分段细读,理清思路;研读题干,明确指向;思辨筛选,合理推断;字斟句酌,力求直译。

(一)整体把握,明确大义。和记传文阅读思路一样,阅读古散文也要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不一定全懂,但要明白大体意思,明白文章的基本观点。对记传文的整体把握往往是了解写了什么人,记叙了什么事,弄清楚所记之事的前因后果,了解文章所涉之人的情感态度。而对古散文的把握则要了解文章说理的中心,即文章的论点,大体明确作者想要阐述的问题,是如何阐述的,选取了哪些论证材料,有着怎样的认识。要特别注意每一段开头的句子,这往往是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也往往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如对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试题北京卷文言材料的阅读,就需要了解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是“非修礼义,不可治也”,大体内容是从不同的方面强调礼仪之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对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试题天津卷文言材料的阅读,就需要了解文章阐述的主要问题是“夫传言不可以不察”,通过“夔一足”“掘井得人”“三豕涉河”等故事,强调了“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的道理,得出了“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的结论。

(二)分段细读,理清思路。明确文章大意后,要对文章进行第二次阅读,做到句句推敲,段段明意。因为有了第一次阅读,有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再遇到难点或模糊点时,一定要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结合文章大体内容,大胆推断,合理求证,概括出每一段的基本意思。如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试题北京卷文言材料,文章第一段第一句主要是提出观点,强调百姓不懂礼义,国家社会就不可能治理好。后面几句主要是从“法和礼”的对比,强调礼义教化对人的重要作用。第二段主要从“被创流血为荣”和“明好恶、经诽誉、亲贤贱不肖而高世尊显”两个方面的行为对比,强调礼的重要性。第三段和第四段主要通过古今对比,用人对比,强调“礼义修”“任贤德”的重要性。实际上,文章在开篇提出修行礼仪的重要性后,每一部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强调礼仪的重要性,都是对所持观点的论证和分析,这样再去理解文章,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再如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试题天津卷文言材料,第一段提出观点,指出对于流传的话一定要认真考察。第二段就从齐桓公、楚庄王、吴王和智伯等纳谏用人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强调“闻而察”的重要性。第三段则列举了“夔一足”“掘井得人”“三豕涉河”等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闻言必熟论”的道理,第四段则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指出如何“察言”,要做到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去审查所听到的传闻。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每一段的意思非常明确。

(三)研读题干,明确指向。文本材料读得差不多了,回过头来就要认真研读题干。要明确题干要求,明白题干所隐含的信息指向,是让你选词义判断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理解和分析合乎文艺的还是不合乎文意的。一定要认真审题,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如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试题北京卷第9题,题干是“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选肢分别是: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镰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六个选肢,①②④⑤⑥五个选肢都体现了“重视礼义教化思想”的内容,但是题干强调了“直接反映”,所以符合题意的就只有②④⑥了。题干要求常见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正面”和“侧面”之别,阅读做题,不可不慎。

(四)思辨筛选,合理推断。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判断,古散文和记传文没有本质的不同,都要注意联系具体语境,由已知到未知地分析推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是文意推断,依据语境,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如07年天津卷第11题,“乐正夔一足,信乎”一句中的“信”,根据上下文,应该理解为“确实”或“的确是这样”,因为这是鲁哀公问孔子的话,想请教孔子“夔一足”是否是实情,是否真像流传的那样;二是语法推断,从词性和前后词语意义的搭配上来推断词语含义。如07年北京卷第6题,“法弗能正也”一句中的“正”,后面明显省略一个“之”字,应该是“使之正”,理解为“正确”,明显是不对的;三是结构推断,利用文言句式、文言文章内容对应、语言对仗等特点来推断词性词义。如07年北京卷第6题中的“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和第7题中的“百工维时,庶绩咸熙”两句,其中的“唱”和“咸”都可根据“动”和“维”推断出词性,进而判断出词义;四是联想推断,和平时所学相互比照,辨别异同,确立词语的真正意思。如上面提到的07年天津卷第11题,对于“信”的理解,教材《兰亭集序》一文中“信可乐也”一句中的“信”就是“确实”的意思。虽然词义理解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于文言内容的理解和判断,古散文和记传文却有根本不同。记传文考查注重的是文章的具体情节,人物的言行品德;而古散文考查的却是文章的观点(包括分论点),论证的材料及方法特点。如2007年北京卷第9题,考查的就是文章的论证分析材料,第10题考查的就是文章的观点。2007年天津卷第13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观点,第14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论证分析材料及方法。可以说,对古散文内容的考查,无非就是从观点找材料,或是从材料找观点。只要有了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段细读,理清思路,分析方法,做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字斟句酌,力求直译。翻译文段或句子,无论是古散文还是记传文,都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字斟句酌,认真推敲。不同的是,记传文侧重的是情节,古散文侧重的是道理。在理解翻译句子时,记传文侧重以事解文,古散文侧重以理解文,要根据事理,结合上下文,反复琢磨。翻译应尽量直译,做到“留、补、删、换、调”,保留名词术语(含人名、年号),增补省略内容,删除无意义虚词,倒装句式要变成正常句式,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要翻译出来,翻译的内容要力求准确,通顺,合理。如07年天津卷文言翻译第(2)句――“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这是一句结论性的话,翻译这一句,一定要对前文内容有充分地理解。孔子引经据典,给鲁哀公解释了“夔一足”的真正意思,是说像夔这样懂得礼乐教化的人才,一个就足够了。明白了前文内容,再翻译这句话就非常容易了。

阅读古散文,方法是次要的,关键是素养和心态。平常要多读古诗文,增加知识储备,积淀人文素养。阅读解题时要耐心细致,深入其中。这样的话,应对高考文言阅读也许并不是难事。

--免责声明-- 《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这篇文章828la111465。

【结语】: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文学理论:古代散文阅读及答题技巧】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1465'></small><noframes id='828la111465'>

  • <tfoot id='828la111465'></tfoot>

      <legend id='828la111465'><style id='828la111465'><dir id='828la111465'><q id='828la111465'></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1465'><tr id='828la111465'><dt id='828la111465'><q id='828la111465'><span id='828la111465'><th id='828la111465'></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1465'><tfoot id='828la111465'></tfoot><dl id='828la111465'><fieldset id='828la111465'></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1465'></bdo><ul id='828la111465'></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