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

时间: 2020-09-02 01:14:16 分类: 美文赏析

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

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

****************

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

作者:环球读者

发表时间:17-10-2319:13

作者:陈娅妮

导读: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荀子》的《修身》一篇,顾名思义,专门论及修身之道,阐释如何培养道德修养。荀认为,人在修身的过程中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但是,那些应该去做的事情若不去做,那么等于说输在了最简单的问题上,更遑论那千里之途了。

《荀子》中的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行动力。有了自己追求目标,就应该马上去追逐它。

很多事情就好比行路,若目标在前面等着我,我便努力地追赶上去,那么或早或晚、或先或后,怎么会不到达同一个地方呢?接下来,荀子运用了多个比喻来说明:半步半步不停地走,跛足的甲鱼也可以行至千里;一层一层不停地积累,即使平地也能变成山丘。如若堵塞住水的源头,挖开放水的沟渠,那么江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三心二意目标不明确,即使有六匹良马也到达不了远处。

然而若只是看人和人之间才性的差异,哪里会有跛足的甲鱼和六匹良马的差异那么大呢?然而跛足的甲鱼能够到达,六匹良马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的做,有的不做啊!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迩,是“近”之意。十四个字,并没有难懂的词汇,道理似乎也很简单:道路虽然近,不去行走,是到达不了目的地的;事情虽然小,不去做,是不会办成的。引申开来说,道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为方能成。

所以,不论是什么事,行动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登山队员们千里之行的完成,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万丈高楼的崛起,也是建筑工人们从挖地基开始,之后一层一层建造完成的。有了目标和方法以后,就得行动,得做,得付出努力。不然,无论是简单的小事还是伟大的设想,都只是空想而已。

《荀子·儒效》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里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从闭塞视听的“不闻”到能够了解到知识的“闻”,再到亲眼所察的“见”,发展到有所了解的“知”,都不如能够亲身实践的“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认识世间万事万物的过程。

荀子认为,对事物要有所认知,就应该要学习研究,达到“知”。但是“知”是为了付诸实践,行乃学习的最终顶点。

明代的名医李时珍便是将“知”付诸于“行”更反哺于“知”的极好例子。他在学医与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在民间和山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在华夏遍地留下了他求访、探索的足迹。对于之前的古医书中弄不明白的药理,他仔细地询问民间的知情者,并且亲自研究探察实物,得出相对准确的结论。这些实践中获得的收获,都记录在了他的《本草纲目》一书中,造福后世。

“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后人总结李时珍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经历,留下这样的记载,正体现了他为了知识的准确性勇于探索迎难而上的韧劲。知识的正确与谬误,只有通过这种实践才能弄清楚,正如《荀子·儒效》所说:“行之,明也”。如果“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知而不行,即使知识再多,也必然感到困惑。我们若做不到像李时珍那样跋山涉水探求真知,那么至少能从最简单的小事开始行动,慢慢体悟荀子句中的浅言深意。

****************

《管理的实践》——告诉你什么叫实践出真知!

作者:Kantgo童鞋

发表时间:18-07-0100:55

第一个收获——我终于弄明白了一直以来困惑我的大问题:大学的管理教材为什么基本没有收录德鲁克的管理理论?

我大学本科不是学的管理学相关专业,曾是一个管理学门外汉,为了职业生涯的提升,后来特地去学习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管理学基本都是学习西方,教材理论基本都是来自西方的经典。比如学了解管理学学科来龙去脉的两本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思想史》中基本都没有提到过德鲁克;而当我学习具备很高实践指导意义的高八课程时,发现很多方法工具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都来自德鲁克。这就触发我好奇心去阅读《管理的实践》去一探究竟——

1954年,德鲁克出版《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开启了管理学发展史上的新时代。南京大学商学院赵曙明教授认为:“现代大部分流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粗略列举一下,就可以包括: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等。”的确,彼得·德鲁克对管理学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虽然德鲁克声名日隆,但在现代管理的发展史上,对德鲁克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崇拜者将其视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之父”,认为不了解德鲁克的思想就谈不上现代管理。排斥者则把德鲁克看作一名记者,认为德鲁克从事管理研究“离经叛道”(米塞斯语),难登高等学府的大雅之堂。

一般说来,教科书都视泰勒和法约尔是管理学的先行者,但从未提及德鲁克为“现代管理学的开创者”。美国人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运动,基本上实现了管理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化,法国人法约尔的体系化归纳,标志着作为一门学科的管理学正式诞生。科学管理运动之后,经过巴纳德和西蒙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的科学化、理论化倾向愈加明显。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商学院,管理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专家,纷纷用相关的学科理论添加着管理学的学术色彩,管理的经验却因此而被覆盖在理论盔甲之下而变成看不见的底色。在理论上,不同管理学派自说自话,学术共同体出现语义纠纷,诞生了“管理理论的丛林”。在实践上,经理们在学术刊物中只能看到理论的外观而看不到经验的躯体。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理论色彩的鲜艳夺目,使部分学者不再扎实地强筋壮骨而迷恋学术外表。商学院的管理学有点像设计出来的时装,适于走台而不宜穿着。

而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而学院派管理学者往往以经济学的思路研究管理,试图将管理学构建为类似于经济学的逻辑体系。在管理科学化、理论化的趋势下,德鲁克被学院派“客客气气”地冷落一边,以至于以讲座和咨询闻名的彼得斯(Tom Peters)愤懑不平地抱怨说,他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学习时期,从来没有听到一位教授谈起过德鲁克。对于德鲁克自己来说,他一直关注管理实践,担任多家大公司的管理咨询顾问,其管理思想同管理实践基本保持同步,保持着管理学的经验本色,同时又能以敏锐的洞见指出经理忽视或者未感受到的东西,因此得到了企业CEO们的热烈追捧。对此,我们不妨说,德鲁克以对管理实践的重视,以先知式的感悟和思考,引领着管理思想,而学院派则以实证的、数理的、逻辑的方法,把思想变成规范的学术。学院派不用德鲁克的书做教材甚至可以不提德鲁克的名字,却用模型和数据分析验证着德鲁克的思想。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以象牙塔自豪的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为什么不大提起德鲁克,而以管理知识普及见长的美国管理协会(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却给予德鲁克极高的荣誉。美国管理协会主席瑞利(Edward T. Reilly)甚至在颁奖时称:“如果我们说管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那彼得·德鲁克就是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发明家。”

在《管理的实践》中,彼得·德鲁克论述了管理的本质——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唯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成就而不是知识。因此,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从事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人有谁不向管理大师学习呢?

第二个认识——我们称德鲁克为大师,因为伟大人物似乎都是一个使命在身的人。

德鲁克毕生的使命,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新社会,是要帮助世人去理解如何组织一个工业社会。德鲁克是幸运,他的思想最终为世人所接受,使人们理解了工业社会的本质,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机理,以及理解了工业社会的基本单元即企业及其管理全貌。德鲁克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个社会问题的思想家,一个现代组织理论的奠基者,最后还是一个管理学的一代宗师。

德鲁克自称是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能非常准确地解析和叙述一个复杂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他的著作很直白,少有歧义,不必揣摩,也没有必要用心去悟;与巴纳德,乃至西蒙深邃而周延的“现代组织和管理”理论不同,这也许是德鲁克难以融入学术界或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德鲁克的思想是由普通人的经验和良知支撑着的,加上他“人本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许是他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德鲁克在其6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共写了29本书,大约发行了600万册。

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要面对的是一个社会、一个人性的世界;管理要应对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心理”的组织过程。管理面对的不是物理世界,管理要应对的不是技术经济的组织过程。他始终不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或一门艺术,充其量只是临床应用医学;管理强调的是有效性,需要实践的检验,而不是自我检验。企业是很实际的,关心“结果”胜于“理论”,在乎“实效”胜于“真理”。企业的成就或经济成果,是靠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干出来的。德鲁克把自己的第一本管理著作,取名为《管理的实践》,而不是“管理学原理”,这让很多人至今感到莫名其妙,尤其是让那些崇尚“从客观事物中发现绝对理性法则”的西方人倍感困惑。

尽管德鲁克具有驾驭思想和文字的天赋,可是德鲁克并不擅长也不打算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把概念、原理和方法结构化,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在他看来只要思想和观念合乎社会的需要,合乎人们的基本道德准则和直觉即可。而且他不喜欢咬文嚼字、四平八稳,做秀才文章;追求思想上的完整性,讲究表达上的准确性;导致思维跨度大,叙述上的附加成份多。解读德鲁克的著作,必须学学他的把握问题的方式,即弄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德鲁克他在说一件什么事情。否则,我们很难跟上他的思想主线,容易迷失在他那从心所欲的语言丛林之中。

德鲁克强调实践,始终把各个学科当作一种专业知识的来源,或当作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工具,为自己“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他习惯于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借用他的概念就是“使现实变得具有未来意义”。加上他涉猎广泛,尤其擅长于从实践中提炼概念,终其一生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规模,不断演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谓与时俱进。

第三点感悟——管理实践的本质——实践出真知。本书重点论述了管理的三项职能,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

和很多人一样,我对学习“管理”专业的理解就是去学习怎么“当领导”。什么是领导呢?似乎,领导就是手下有一群人,他们听领导的话,供领导差遣,完成领导下达的任务,平时还要关心领导的生活。其实管理不是当领导,无论如何,这不是管理。

管理,首先管理你自己。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否则你会一团糟,也不会很好的协助别人完成工作。比如,时间的安排,优先级的调整,任务的分配,当需要做抉择时,必须在众多方案中权衡利弊,做出选择后,一定要对结果负责。其中,还要要着眼于贡献:拿本人产品管理经验来说,简短总结为两个字:沟通。也就是说,产品经理的一个主要工作是协调各个团队的工作。研发为代码负责,UI为接口和界面负责,测试为bug负责,而产品不光要为需求负责,还要为不同团队之间的协调、沟通,为项目的顺利进展负责。也就是说,你要为整个产品负责。此时,就需要管理你的同事。但管理同事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了解大家能贡献什么(职责),并将这些不同的贡献整合在一起,让整体大于总和。

德鲁克说过一句话:“管理者应该着眼于贡献。”这话曾经拯救了我。当我刚来产品部的时候,也和研发等其他部门有冲突,我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说做不到。后来,我换个角度思考:我能为别人贡献什么?别人能为我贡献什么?当我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是对产品和数据的分析,包括用户怎么用我们的产品,怎么看待我们的产品,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当我把这些问题呈现给研发的时候,问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他们的长处)。在一起讨论之下,我们分析哪些问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暂时不能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短期解决,哪些问题需要长期的优化,哪些可以由产品定义,哪些由研发来驱动。当我们面对共同的问题,基于自己的贡献(我能做些什么)时,事情也就更加顺利的解决了。把问题顺利解决,这才是管理和做事的最终目的。

管理,也要管理上司。管理上司可能意味着如下几项:要求授权。不可能所有事情都由老板拍板。那么,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哪些需要向上司汇报,这是需要明晰的事情。有些同事抱怨:“我已经提出某某建议了,但就是没人答复我。”如果这项建议是你的分内之事,那就不需要别人的答复。如果需要答复,请确定需要谁的答复。如果这是一个真空领域,那就需要授权。(事实上,德鲁克曾说过:“没有明确需要老板要拍板的事情,都属于手下的工作。”)。明确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知道每个月、每个季度或每年评估员工的绩效。但是,如何制定目标,以达到绩效呢?并不是说你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你所做的工作还需要和公司的整体目标相一致。上司也不会了解员工的所有工作细节,以及他的能力。这就需要员工和自己的上司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以及这个目标是否和公司的整体目标一致。如果某一天,你费劲心思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上司并不认可,甚至视而不见,那么,要么是他真的不知道,要么就是你所做的根本不是他需要的。但你不能怪上司,只能怪你自己。你要时刻管理你的上司,沟通好你的目标,以及你的绩效标准。

管理手下——管理手下也不是简单的分配任务,或督促。那样会很辛苦,而效果并不一定好。作为上司,应该做到:

——制定目标。协助手下制定目标。并对目标进行评估(也就是“管理上司”中上司应该做的事情)。

——协调资源。有时候,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一些资源,有些资源,需要作为上司的你为其争取。

——贡献自己。整体上,上司的职责就是“服务者”,你不是让别人伺候你,而是为你的手下服务。帮他扫清障碍,帮他顺利达成目标,或者根据你的工作经验,帮助他克服困难,不断成长。而他的成长,也是你的成长(所谓“教学相长”)。

总之,管理不是当领导(责任比权利多得多),管理不是发号施令(反倒是为别人服务),管理不是读发言稿(而要实实在在的做事情)。管理是实践出来的,最终是为了达成现实目标,实现团队和企业的理想

最后的发现——管理的实践结合高效经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课程,提升学习知识来服务实践的境界。

晚清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写到治学的三层境界。其原文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对于这三句话,以前并非没有体会,现在终于有点体会。因为工作的关系,自己一直试图破解到底什么是管理,怎么去带领团队。所以去学习了工商管理课程,书也看过不少了,强迫自己大量的阅读,但一直未形成自我对管理学习的框架体系,也未形成实践指导的很好的方法论。其实管理学大师许多共同的观点,这些共同的东西非常简单,极其精练,而且很多都是自己之前知道或者其他的前辈反复强调的。一直以来,总是迷信这世界上有什么秘诀(技巧和捷径),不管是向MBA其他长袖善舞的同学高手请教学习,还是反复去研读中外大师级别的言论和著作。都试图学以致用,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写的一定存在一个至高无上的武功秘籍,只要学习了就可以成为世上的高手。到今天看完大师的著作后,发现并不存在一个这样的东西,看到的依然是最初的时候,领导或者前辈轻描淡写的内容,在失望之余,才恍然大悟。在学习管理这一路的过程,自己走了很多重复的弯路,有过迷茫和艰辛,但高效经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课程却启示我们,要把一个核心框架构建后去不断的实践执行,把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吸纳到这个体系中,你就不会再错乱和迷惑了,不会再浪费其他时间。

管理其实就是做产品和做人,而且管理没有定法,不会因为你多读了几本书,多吃了几年饭就能够做好管理。管理与投资是一样的,绝大部分时间在理解和对抗人性。所以,管理这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的经验或者成书籍体例的总结,管理不是从书本中能够获得的。今天看完《管理的实践》后,再结合高效经理人的八大核心技能最佳管理实践框架系统,无论在以后的管理实践还是授课及商业用途中,都具备很高意义。

****************

学得再好也不如实践出真知

作者:职场生态圈

发表时间:18-11-2320:47

职场上的硬技能,从来都不是人生的必修课,你考上了211、985,但你的动手能力,可能比不上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

什么?你连复印都不会?在很多人的简历,可能都写着精通 Office 软件,但你就真的不会脸红吗?你用过 Word 来做毕业设计的论文排版,你还记得百度用了多少时间吗?

Excel 很简单吧,就是录个数据,分列、排序、筛选、函数、数据透视表,都是些什么东西……

最怕做演示汇报了,口才不好吗?不是,PPT 做得丑……还有思维导图、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等等等,能帮助你在职场上快速成长,实现弯道超越的技能,你是否有所了解呢?可怕的不是不知道,可怕的是知道了,你却无动于衷。

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于实践,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正确的学习观念需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学到的知识最终需要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在实践中,我们认真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我们必须坚持这一观念,做到“学以致用。”用到你的生活中去,用到你的职场中去,否则,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等待你的最终结局就是被淘汰!

****************

人物 | 潘荟敏:实践出真知,笔力著青春

作者:空谷校园传媒

发表时间:18-07-0303:09

6月26日早上,潘荟敏穿着庄严的学位袍,站在大礼堂的舞台中央,手中持着校长递过来的学位证书。她感慨道:“终于在笑与泪中为自己的本科生涯画上了句点。”潘荟敏,新闻传播学院14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原本以为大学期间会埋头于各式各样数字与公式中的她,却误打误撞学了新闻。

潘荟敏的个人生活照

“干一行爱一行”。大学四年里,潘荟敏始终践行“勤走路、勤采访、勤动笔、勤思考”的准则。在担任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广西大学通讯站站长期间,她曾走访全国最困难的贫困县,深入基层进行扶贫调研;也曾走进我国边防部队,实地采访卫国戍边的边防战士;完成西大“君武学人”高精尖人才的系列专访……2018年3月,她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新闻传播学院,继续逐梦新闻。“做记者的这些所见所闻,是上帝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她如是说道。

走基层应该是记者必不可少的职业训练

崇左的天等县是全国最困难的贫困县之一。2016年暑假,潘荟敏作为记者随广西大学精准扶贫团队深入天等县扶贫调研,并挂职天等县进结镇镇长助理。刚到进结镇那天,她走进空落落的屋子,那里没有稳定的水源,没有基本的生活用具,6月滚烫的热浪不时地从地面涌上来,睡觉的床是她与当地村民一起搬进来的。那天晚上,她辗转反侧几乎无法入睡。如今她回忆,“其实还好,村里还有些人住在没有墙壁的房子里。”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潘荟敏随着扶贫团到进结镇的17个乡村里实地走访,她与年过半百的拾荒单身兄弟促膝长谈;目睹因毒致贫的家庭,留守的老妈妈留下眼泪;也为身患绝症却心怀梦想感恩孩子筹集善款。她到过人畜同住、同食的家庭,走过崖壁一旁惊心动魄的山路,丈量过三代天等人用双手挖掘出来的立屯隧道……她说道:“这一个月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洗礼,让我重新审视当代人的幸福生活”。在天等,有2845户贫困户,在贫困的家庭中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并不多,能有意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的家庭更是少之又少。“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读书的孩子,却是一个患了绝症的7岁小女孩。”说到这里,潘荟敏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潘荟敏(右一)到天等县进结镇开展扶贫调研

小女孩的家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屋顶用几块木板来遮光,地面上摆了三块砖,砖上架着锅,锅里的粮食所剩无几,苍蝇在半空中肆意地打转。“站在屋子里,我能感受到风和光从那些孔洞缝隙中透进来。”潘荟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尽管家里的贫困和窘迫令人一言难尽,但父母一直在供着小女孩读书。”那天,扶贫队给小女孩准备了开学要用的新书包和棉被。小女孩开心得活蹦乱跳,她从来没见过大学生。看到此情此景,潘荟敏悄悄走出屋外抹了抹自己的眼泪,回到屋子后,她把自己身上带的钱都递到小女孩手上,并轻轻地拍了拍小女孩的肩膀。“在死亡面前所有的努力都会变的很无力,”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但所有人只能努力去救助。”潘荟敏补充道:“在深入基层的这些日子里,我每天都在反思自己可以为他们做什么,现在唯一能为他们做的就是如实地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处境与事迹,2020年的全员脱贫不能落下任何一员。”

遇到过优秀的人,便不再甘于平庸

大二一年是潘荟敏勤于笔耕,命题不止的一年。从基层回来后,她依旧坚持新闻实践。在这期间,潘荟敏独自完成了学校宣传部给予的“君武学人”外教风采系列专访任务,她分别专访了哈佛、耶鲁、中科院的杰出学者们。潘荟敏说:“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从这些优异者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无法想象的付出与常年累月的坚持。”在专访过程中,潘荟敏看到在这些科学家们的办公室里,七、八台电脑常常24小时“连轴转”,这些电脑总是两三年就报废,“键盘上的字都摩得不行”,她经常这样感慨:“连电脑都承受不住他们高负荷的工作量了。”令潘荟敏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荷兰的中科院研究员:尤瑞斯克里特。尤瑞教授曾经专注科研到连续一星期未踏出过办公室,即使家就住在校内,他也因此错过了自己孩子的降临。“总会有遗憾,但这种专注与贡献让我肃然起敬。”潘荟敏补充道。科学家们的心无旁骛和全力以赴也在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她的成长。在采访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教授尤敏时,潘荟敏的录音设备出了问题,“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专访没有录音,我们都吓懵了,只是不断警告自己,准备了半个月的稿子不能就这样‘死’掉。”当时她一个人蹲在图书馆对面小树林的一块大石头边,拿出笔和纸在上面凭借片段的回忆,慢慢还原出部分的印象深刻的采访内容。直到天渐渐暗了下来,潘荟敏就用手机在采访本上照亮,“很多人从前面走过,特别害怕有熟人会突然过来打招呼,打断我的记忆。”她笑着说道。回到宿舍后,潘荟敏马不停蹄地开始写稿,“来不及喝水、吃饭,衣服也不换,就怕一秒钟的停顿就会让记忆中断。”直到凌晨三点多写完稿子,她才得以松一口气奖励自己几颗糖填填肚子,心满意足。“因为见识过什么是真正的专注与付出,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告诫自己永不言弃”,潘荟敏讪讪地笑道,“没想到如此惊险的稿子却被认为‘挺精彩的’”。在经过基层的走访和做了一系列高层人才的采访之后,潘荟敏说:“与优秀的人对话过,你就无法忍受自己的平庸了。”于是,她决定考人大。

人大于我而言是殿堂

潘荟敏正式准备考人大,已经是7月,当时离考研只剩下五个月,但她还是选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潘荟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复习的时间太晚,而她的对手是那些二战、三战、985名校以及人大本校的考生。“人大于我而言是殿堂,为了它,我挖空心思让自己活成一块压缩饼干一样高压、高效。”在考研的这5个月里,潘荟敏不管在哪里都是孑然一人,用一张口罩遮住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白天在图书馆,晚上在通宵自习室。她时常把日计划排满整张A4纸,“没有时间崩溃”,每天的学习时间长达15-17个小时,冲刺的11月每天就只睡2-3个小时,她说,“我不怕失败,就怕自己不够努力。”

潘荟敏在图书馆

因为复习的时间太晚了,她总舍不得花时间睡觉,深夜的通宵自习室成了她的“寝室”。她向男生借了一件羽绒大衣,晚上休息的时候就披在身上,“趴几个小时就当做是睡过一晚了。”每到深夜,总会有保卫人员开着巡逻车,闪着警报灯从窗边经过,这让她觉得无比安心。备战期间,夜跑成了潘荟敏提高夜间学习效率,与睡意抗争武器。凌晨三四点,她绕“新闻学院—第二教学楼—法学院—文学院”快跑,冬天的深夜很冷,在周围的同学躲在温暖的被窝里熟睡的时候,她为了驱赶困意,借着泛黄而微弱的路灯一圈又一圈地跑着。“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这时候的跑步对我来说是解压最好的方法。凌晨四点的西大,我可是很熟悉的。”她略带狡黠地笑了笑。考试的那两天,潘荟敏整整两天两夜没合眼。她说“那两天就只靠喝咖啡,用适当的饥饿强迫大脑快速运转。”直到考试前的10分钟,潘荟敏还在看“有机的报纸运动”、法兰克福学派、习近平的新闻观。潘荟敏认为,当一个人学到吐的时候,就是她学得最好的时候。她身边的朋友们常这样说,“这么拼都上不了,天理难容了”。梦想无声,足迹有痕,如今的收获就是对这份耕耘最好的诠释。在考研分享帖上,潘荟敏写道,“这一路有辗转反侧,有自我怀疑,有48小时不睡觉的日子,也有累到绝食的时候。没有捷径,也没有最强大脑,就是一路‘死磕’到达的彼岸。”在看似清秀的外表下,却表现出她的毅力和坚韧。

白岩松曾说,“我的人生走到今天,是成千上万本书的共同作用”。

潘荟敏也把这句话用到了自己身上,大学四年来,她一直在阐释“实践出真知,笔力著青春”的真正内涵。“每一场采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感受其他人生的机会,正是做记者的这些闪闪发光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她如是说。

文案 | 王钰琪

排版 | 聂琪玲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

教育理论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识

作者:陈静爱读书

发表时间:02-1413:03

教育理论来自于教育,教育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与之打交道,热爱它,亲近它,我们对教育太熟悉了。教育的理论建构在教育实践之上,只是被抽象、被概括、被提升了。教育不再神秘,教育的理论也就不会陌生。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谈到他从教之初的窘况:“我在大学是很不喜欢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不单单是因为这些课的教材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当时我还一厢情愿地做着我的文学梦。这种惯性甚至一直持续到我参加工作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从来没想过要读什么经典教育学著作…“

后来他还曾出手打了学生,被校长批评了一顿。在一次逛书店时看到了一本薄薄的《要相信孩子》的书,书的灵魂—对孩子的爱和信任,使他的认识发生转变,甚至其认识的深刻程度超越了“打学生”这个具体的错误。他开始积极地从人性角度来审视他的学生和教育。他终于醒悟过来:“在那个夜晚合上这本书后,我的心中已曙光初露,霞光万道!”就是这道曙光照耀着他朝着教育家的目标快速成长。

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买到或借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有意识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的执着,开始写“教育手记”。以至于他后来写作有关教育论文或著作,行文风格也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苏霍姆林斯基味儿”,夹叙夹议,以情动人,将自己对教育的思考融汇于一个个教育故事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有什么神秘的力量,把李镇西这位有思想、有个性的年轻人引入教育的这块乐土之中呢?并且,让李镇西在这块乐土上如痴如醉地耕耘了30年,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的忠实追随者,成为一代本土教育家呢?是什么铸就了苏霍姆林斯基深邃的教育思想、卓著的教育成效?是他对教育的挚爱,对一个个学生心灵世界的探秘,从一点一点的感悟中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他的一切研究,包括学生的情感志向性格、爱好,教育的环节、目标、方法等都来自于学生又指向学生。教育实践就是他研究的沃土,教育理论就是他在这片沃土中培育出来的玫瑰。

和经院式的教育家不同,他的教育实践是一种始终面向学校、面向普通学生的开放性教育实验,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无疑更有可借鉴性和操作性:与其他经典教育著作相比,他的教育著作将理论熔铸于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之中,既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又给读者以思想的冲击。比起许多充斥着晦涩、生僻术语的理论著作,他的书更容易打动中国的教师。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魔力”所在。

年轻的朋友们,不妨走进他的世界看看,说不定你也会为之着迷。任何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都源于教育实践。孔子没有弟子三千的教育实践,就不会有教育宝典《论语》,也不会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教育箴言。

****************

每天学点国学:实践出真知

作者:中国管科院德育中心

发表时间:08-2114:15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道德教育与养生研究中心

【原文】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辩之。——《说苑·政理》

【译文】

[1]闻 :听到的。[2]足践 :亲身经历。[3]辨 :分辨、处理。

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亲自经历的,亲自经历的不如亲手处理的。

《说苑》为汉刘向所撰,全书凡二十卷。内容涉及广泛,诸多义理,言简意赅,饶富深远意趣。谨录其英华佳句,深昐能为大家所喜,并期于进德修业上能互共勉之。

【解说】

知识来源于实践,却又可以高于实践,提升实践,发展实践,指引实践。这正体现了精神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更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和选文说的是一个道理,都在告诉我们“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不能只听别人说,最好能自己亲自去实践一下,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最真实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

终努力不负用心人

作者:心灵细语

发表时间:01-2521:50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别人活得光鲜亮丽,多姿多彩,特别是那些曾经跟自己是同一起跑线的人,私下却自惭形秽,黯然伤神。

有一句话可以让你醍醐灌顶:你跟别人的差距,不在于你走的慢。而在于,别人走的时候,你只是一直在看。

你是不是那个一直在当观众的人?

有一段很禅意的话: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生活,对每个人从来都不易。现在,你不努力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那你以后,就会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对付自己不想过的生活。

残酷的现实也会告诉你,如果你不努力就会被生活碾过,一年后的你还是原来的样子,工资未涨,业绩未涨,仅涨了的是年龄!

努力,有时候并不是为了感动,而是人往高处走,自己有能力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

努力,即使有时候不一定马上有收获,但至少能让别人看得起我们。

即使生活再不易,也要积极地活着!

即使身在乡野,只要心向阳光,再平凡生命都有权利去追寻不平凡的光芒!再小的角色也有自己的故事!

面对生命中的磨难,那些依旧积极努力的心灵,真的值得点赞!

你为什么这么努力?

有一段话可谓最好的诠释:不要当父母需要你时,除了泪水一无所有;不要当孩子需要你时,除了惭愧一无所有;不要当自己回首过去,除了蹉跎一无所有!一无所有,触目惊心!唯有努力,不负众望!

实践出真知,唯有努力的汗水,一定会浇灌出最美的花,绽放在未来的人生路上!

因此,在漫漫长路上,不要做廉价的自己,不要随意去付出,不要一厢情愿去迎合别人,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将时间浪费在别人身上,倒不如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断去学习,提高个人品质、气质和魅力,这才是值得自己去努力的事情。

因为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莫过于经过一番努力后,所有东西正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所成为的,并非所想成为的人,而是成为他们不得不成为的人。但即使这样,梦想也从未消失过。因为生命的精彩并非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生活有望穿秋水的期待,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今天一定要继续努力,不管生活多久才能变好,都要先把自己变得更好!

愿每个人都能被岁月温柔地对待!

我相信:终努力不负用心人!

****************

斗罗:唐三的外附魂骨新技能,靠着实践出真知,不断总结经验而来

作者:京酱漫画

发表时间:06-2223:46优质原创作者

斗罗大陆动漫已经更新到了第57集,在这一集中,唐三和泰隆的父亲泰诺大战了一场,而这场战斗的结果也出乎了所有的预料,因为唐三凭借着自己的各种能力,战胜了比自己高了21个等级的魂王,完成了一个魂师界的神话。唐三的外附魂骨新技能,靠着实践出真知,不断总结经验而来。

(本文由京酱漫画原创,禁止一切抄袭、洗稿和搬运)

唐三在与泰诺的战斗过程中,一直借着自己控制系魂师的能力,想要控制住泰诺。但是泰诺的四个魂环技能都是增幅力量的,所以唐三的缠绕技能在绝对力量面前,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如果对于一般魂师来说,肯定就认输了。但唐三不一样,唐三除了依靠平时的努力修炼之外,最重要的是唐三学会了遇事冷静的思考,越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越是要冷静沉着的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唐三一直做了很好。

唐三面对极端纯力量魂师的泰诺时,唐三选择暂时躲避到了高空,采用了降落伞的方式降到了泰诺的正上方,给了泰诺出其不意的一击,正当泰诺为抵挡住唐三全力一击,沾沾自喜的时候,唐三凭借着敏捷的步法,走到了泰诺身后。

唐三站在泰诺身后,但泰诺愣了好一会才反应了过来,但战场上瞬息万变,唐三抓住机会,用八蛛外附魂骨刺入了泰诺的身体,泰诺瞬间被毒素入侵,没有了丝毫的战斗力,至此,唐三完胜。

在唐三与泰诺的战斗过程中,唐三凭借着自己的智慧,自创了降落伞。唐三的降落伞十分的特殊,伞面是蓝银草,伞架就是八蛛魂骨,敌人以为蓝银草才是发动攻击的武魂,殊不知八蛛魂骨才是真正隐藏的杀手锏。

不过这也是唐三主动思考并在千钧一发之际运用到实践中,得到的意想不到的惊喜结果。从唐三和泰诺的这场战斗中,我们就可以学到,实践出真知,我们要善于思考,并且要敢想敢做,敢于实践,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唐三战胜了泰诺之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快速离开现场,处理自己的伤势以及总结自己的战斗经验。从和泰诺一战中,唐三领悟到在冰火两仪眼中得到进化的八蛛魂骨拥有了吞噬魂力的新技能。

而且通过这一战,唐三也对自己在冰火两仪眼里修炼半年的成就,做了一次检验,进一步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进步之处。唐三的这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我们做了某件事情之后,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纳,吸取经验教训,并且始终保持着谦虚的学习态度,而且要有仁爱之心哟,得饶人处且饶人。

唐三的外附魂骨新技能,靠着实践出真知,不断总结经验而来。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

刺激战场:实践出真知,盘点那些存在争议的说法!

作者:吃别鸡社

发表时间:18-06-3010:16

刺激战场这个游戏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慢慢玩的时间久了就什么人都有,现在的刺激战场呢,也充满了谣言。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不绝于耳,甚至前一阵子有人说,能从草垛里砍出吉利服等等,然而谣言那么多,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是真的有一些是假的,那么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那些存在着争议的说法

很多人都认为,在刺激战场里,消音器是非常无聊并且无用的一件装备,其实不然,消音器其实是有特殊的作用的,比如你在近距离攻击敌人的时候,在小地图上显示的图标非常的不明显,甚至有时不显示,能够阻止敌方玩家的听声辨位,所以消音器真的是非常有用的一件装。

还有很多人认为呢,自己战场中的防毒面具是肯定可以防被毒圈的,可以减慢自身血量下降速度,其实这也是假的,不过如果非要严格来说的话,刺激战场里面的毒圈,并不是毒而是电,所以即使防毒面具真的防毒也不能防电吧。所以说了,防毒面具这个装备在刺激战场中,确实是一件没有任何卵用的装备。

还有一些人呢,认为在穿带三级头,并且用能量药瓶缓慢回复血量的时候,awm并不能做到一枪爆头绝杀。首先不排除有这样的几率,但是几率十分的渺茫,三级头盔能在awm,十字弩,甚至是平底锅面前,都是非常无用的,所以基本都会被一击必死。

还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平底锅呢,不仅可以挡子弹,还可以把别人丢过来的手雷给拍回去,这个其实是真的,小编经过亲自试验后发现,确实能将对方的手雷给拍回去,不仅仅是手雷燃烧瓶,这类都可以,但是这就需要极高的技术操作了,如果你打算拍手雷的话,那么哪怕有一丁点儿失误,你就会被炸死,所以建议没有技术的玩家还是不要模仿这种高端操作的好。

相信在刺激战场呢,以后也会曝出一些新的谣言,或者是一些众说纷纭的说法,不管怎么样呢,他都不能影响到我们的游戏体验,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其实另外我觉得官方在彩蛋这方面多做一点,其实还是蛮好的,最后呢,祝大家玩的开心愉悦。

关于那些自己战场里存在一些争议的说法,那我们就说到这里,小编都会持续为大家更新,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击关注点赞,留言分享,收藏女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

人民心理学,实践出真知

作者:新浪VR

发表时间:01-2111:37

——心理科学普及推广大会暨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年会成功举办

会议合影:心理科学普及推广大会暨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年会

2019年1月11日至12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在石家庄以岭健康城成功举办心理科学普及推广大会暨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年会。

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依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指导建立,旨在充分发挥学会组织引导作用、借助全国心理科学普及专家团队优势资源推动基层心理科学传播与服务的全国性组织。本次大会以“人民心理学,实践出真知”为主题,大会内容充分践行了服务是最好的心理科学普及这一核心理念,进一步落实了协作网加强心理普及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全民心理科普事业的重要意义。

开幕式上,中国心理学会CEO李志毅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主任梅建研究员、河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鲁忠义教授致辞,并为第五批协作网科普讲师和试点单位授予了证书,同时颁发了2018年心理普及工作先进个人和服务基层贡献奖。

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建立仅仅9个月,已经汇聚了135家试点单位、382名科普讲师,影响力辐射了全国28个省,95个地级市。协作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心理行业的飞速发展和各方社会资源的投入。

关注大众需求,推动服务创新

大会上,心理学会心理普及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心理所高文斌研究员,发表了《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主题报告。高文斌主任提出,过去我们希望人民向专业看齐,现在时代要求我们向人民靠拢,要把人民看做“用户”,不是“来访者”,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高主任的讲话让在座各位深受启发,“人民的心理学”也进一步阐释协作网的战略定位——走向基层,服务大众,调动最优势的资源推动心理学的普及。

在项目推介环节,一系列贴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心理服务项目通过协作网的平台与大家见面。全国心理普及工作者(心理应激处理方向)培训、传递好心情行动暨情绪管理培训、北京国奥心理医院市场模式分享、优质大众心理产品说明、华东人才心理顾问培训项目、营地教育与视听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等优质项目,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在之后的交流酒会上协作网的全国代表与各位项目推介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互相启发服务思路,寻找合作机会。

科普成果突出,众人找到归属

过去一年,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主导建立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推动大量地方科普项目的开展,此外,还成功主办了中国首届心理产业博览会,实现了心理行业对大众的首次全景展示。

本次大会的承办方中科普(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心博会组委会秘书长,陈锡坤先生对心博会进行了解读,这是首次面向大众进行全方位心理科普、并获得央视媒体直播的行业盛会。同时,陈锡坤强调,心博会的举办离不开专家指导、政府支持、同行鼓励、团队协作和众人齐心。

除了心博会这个行业平台,协作网成员也在各地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有星星之火,举燎原之势。在协作网2018年度工作总结汇报中,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运营负责人杨光,仅仅9个月,积微成著,利用线上媒体资源整合,让心理学插上传播之翼,在线下,本着“实践出真知,实干出价值”的精神,首席专家带头做先锋,带动科普讲师和试点单位在基层开展活动,并积极去做科普活动形式创新。

在协作网风采展示环节,协作网成员优秀代表田辉、马春霞、康琳、宋慧君,以及天津农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李永玲主任为大家分享了基层科普经验。听到成员代表们富有激情又接地气的风采展示,在座的协作网成员也都很兴奋。

科普是一项大事业,没有全民科普,就没有心理行业的大发展,科普是实现心理服务市场产业化、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每个心理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实践出真知,战略赢未来

在大会的“心理科普,百花齐放”对话环节中,好心情行动发起人夏青女士现场采访了多位心理科普界的达人,不仅向大家普及了网络FM、问答平台、今日头条等新兴科普平台介绍了很多科普技能和方法,还向大家深刻展示了心理科普人的情怀。科普委头条号主编唐义诚在对话中动情的说:“心理科普人可以流汗,但希望不要让科普人流泪!” 这句话引发了现场强烈共鸣,做科普不可以只凭借情怀,也要学会通过科普来为个人创造价值。

而协作网的价值,就是团结全国的心理人,汇聚成有全国影响力的组织,为每个成员实现价值创造更好的平台。在协作网2019年度战略发布会上,高文斌主任宣布,为推动全国心理科普事业,贯彻《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协作网将开展公众心理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和“全民心理学习”行动两大年度活动。

为了保证两项品牌活动的实施,协作网还将引入公益的力量,与中华慈善总会心成长基金密切合作,为协作网带来优秀科普讲师扶持计划、优秀科普作品扶持计划和优秀科普项目扶持计划。活动现场,惠仁道大健康管理(杭州)有限责任公司唐一琴女士和北京国奥心理医院董事长赵丰于桐先生对心成长公益基金进行了捐赠。未来,协作网将努力为每个投身基层的心理人创造优质的平台和良好的环境,让大众切实感受到心理服务带来的好处。

2019年1月12日,心理科学普及推广大会暨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年会圆满落幕,心理学会专家、行业领路人、科普达人、基层实践者们齐聚协作网的舞台上,都怀着同样的理想,那就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推广我们的心理事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相信我们的协作网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开幕式上,中国心理学会CEO李志毅为大会致辞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主任高文斌老师为与会人员献上人民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演讲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陈锡坤带来演讲

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运营负责人杨光做2018年协作网工作总结

对话:心理科普 百花齐放

科普委自媒体号主编唐义诚在对话中动情的说:“心理科普人可以流汗,但希望不要让科普人流泪!”

惠仁道大健康管理(杭州)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唐一琴女士向心成长基金捐款五万元整

国奥心理医院代表向心成长基金捐款五万元整

--免责声明-- 《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这篇文章828la111546。

【结语】: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读经明义丨《荀子》:行胜于言 实践出真知】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1546'></small><noframes id='828la111546'>

  • <tfoot id='828la111546'></tfoot>

      <legend id='828la111546'><style id='828la111546'><dir id='828la111546'><q id='828la111546'></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1546'><tr id='828la111546'><dt id='828la111546'><q id='828la111546'><span id='828la111546'><th id='828la111546'></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1546'><tfoot id='828la111546'></tfoot><dl id='828la111546'><fieldset id='828la111546'></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1546'></bdo><ul id='828la111546'></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