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

时间: 2020-09-02 02:09:09 分类: 美文赏析

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

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

****************

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

作者:中国江苏网

发表时间:17-10-3008:29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

——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十九大报道归来话感受

▲精心打磨采访提纲。

▲前方报道团队进行“战前动员”。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报道好这次盛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派出了由40人组成的前方报道团队,报网端微融合发力,以江苏视角浓墨重彩地讲述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昂扬奋进的中国的故事,展示了江苏党代表的风采。作为近距离观察、亲历、见证这次盛会的新闻人,他们是怎样记录这段十九大时光的,又品出了怎样的十九大味道?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生逢新时代,何其幸福

耿联

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九大,记者有幸连续5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见证了党和国家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进步。

记得十五大时,北京街头还有很多黄色“面的”,人人都还没有手机。记者采写稿件都还需要在方格稿纸上手写,然后传真回报社。每天忙完稿子都已是深夜,再打个“面的”,回到住地宾馆。而今天,发展进步的潮流浩浩荡荡,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这一切。细数往事猛回首,才感慨真的是进入了新时代。

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很多也很大。但仍有很多不曾改变。十九大江苏代表团的代表们对党发自肺腑的热爱,对党的事业满腔赤诚,对国家发展的热切期盼,非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醇厚。记得在一次小组讨论中,有代表说她一直使用的毛笔是日本造的,还有代表说使用的国产马路清扫机总是会留下几片树叶,这引发了大家的热议。从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变化,到目前农业机械的提升空间,再到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代表们讨论的虽是具体事项,但背后,都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赤子情怀。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注定将载入史册。作为社会发展的记录者,能亲眼见证这伟大的一幕,何其幸哉。而作为祖国的儿女,能生逢这样的新时代,又是何其幸福。

“直播”内外看开放自信

王梦然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10月25日11时50分许,我在从北京返回南京的高铁上,通过手机观看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的直播。

我没有想到,在这个正值饭点、又没有WiFi热点的列车上,一整节车厢会有至少一半的人,不惜流量地关注着这一场直播、这一历史性时刻。老百姓的关注与支持,才是党和国家发展最生动有力的“底气”!

直播现场,是中外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而现场之外,是无数个活生生正在围观、随时评论、随时发问的直播用户。一场只要有信号,世界任意角落都可以关注的直播,重申了中国共产党自信开放的“姿态”。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再次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援引的一句古诗,充满自信,自带清香,向世人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新境界、新风貌、新气象。

开放源于自信,自信促进开放。从这一场直播,到十九大首设“党代表通道”、再到首次邀请9种语言的外籍专家参与党代会报告的翻译,十九大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大国大党的从容自信。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真诚而有力,让我们看到一个“新时代”的中国正赢得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而一个“新面貌”的中国,正开启一种更为丰富、更为包容的世界性视野。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自信开放的十九大,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有大的样子”“大有大的作为”做了最好的注解!

最是“人民”暖胸怀

任松筠

采访党的十九大,感触最深的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为民情怀和党代表对民生的关注。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总共出现了203次,成为一条贯穿全篇的鲜明主线,直抵人心、令人感动。记者在采访代表的时候,发现激发他们强烈共鸣的也是报告心系人民的情怀,“不忘初心”也是他们表达最多的意愿。

来自基层的社区书记郑翔代表说,报告对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管理、医疗保障、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民生问题都做了周密部署,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同志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热情。

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代表告诉记者,贯彻十九大精神要聚焦“人民”二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工作向人民满意聚焦,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十九大报告多次使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也给党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些朴素生动的语句,来自于人民,既“接地气”又内涵丰富,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温暖了亿万人心。

以我之眼看初心

袁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采访报道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

十九大代表李晓霞,是盐城市大丰区恒北村党委书记。她的微信里有一个“恒北新家庭计划群”,数百村民在这个群里聊农村生活、聊农产品市场。开幕会当晚,李晓霞就兴奋地在群里向大家传达大会精神,诉说参会感受,得到村民们热切的回应。从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说到农业补助政策,李晓霞平实的语言流露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小康路上不能有一个村民掉队,要在农民增收这件事上大有作为。

火热的群聊,让十九大报告在我脑海中更富有画面感——那是人民群众信任,拥护党,期盼在党领导下共同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壮美画卷。党代表与群众心连心的场面感染了我,一挥而就写成的《报告暖人心 小村夜未眠》一文,还被省网信办报送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

生产一线的党代表说工匠精神和奋斗热情,村书记代表谈脱贫致富和乡村产业链提升,市委书记代表话生态文明和转型发展……党代表们讨论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却都印证了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绝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只要党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这个秋天,我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以我之眼看初心,以我之笔颂使命。

难得那份清醒

郁芬

虽然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但这次赴京前,还是有些小小的期待。毕竟,这次大会将确定未来五年中国这艘大船的前进方向。尤其是当前世界形势如此诡异,恐怖主义阴影威胁欧洲,美国走上“逆全球化”道路,在国内,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风生水起,传统经济面临生生死死重大转折……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

十九大给人的惊喜,不仅仅是定下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更是确定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直至2050年的发展轨迹;不仅仅从历史维度校准了中国的方位,划出了“新时代”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更重新定义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真可谓“举旗定向”,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足的底气。

这是一份面对现实的清醒。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份清醒还表现在对党自身的要求上。过去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要“居安思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执政党有这样一份清醒,且面对世界作出这样一份坦荡的承诺相信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

记录时代,记录明天的历史

陈月飞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是新闻史学界一个经典的论述。报纸诞生以后,历史学家的确常常从当时的新闻报道觅得蛛丝马迹,找到解开历史疑团的钥匙。党的十九大在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必将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一次划时代的盛会。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十九大前方报道组的一员,也是记录历史的一员,深感参与历史、记录这个时代与有荣焉。

十九大报告中,对过往砥砺前行的五年、对中国共产党九十六年来的奋斗历史,有着深刻的阐释和回顾。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阐述的变化。对于一名80后记者,从上学开始,一直背诵的是36年前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次矛盾“改写”,背后是我国国力的跃迁,特别是中国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印在课本上的铅字猛然间变得触手可及。

参加十九大报道,在一次次采访中观察这个时代,从一个个具体的采访对象中体味里程碑式的事件,用手中的笔记录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见证历史的感觉从未这么强烈。希望在未来,更好记录今天的新闻,留下明天的历史。

这个秋天

领略北京别样之美

汪晓霞

10月15日,4个多小时的高铁行程后,再次邂逅久违的北京之秋,秋阳普照,层林尽染。但这个秋天,北京更有别样风景,喜迎十九大的大红色标语不断在这座城市闪回,金色与红色辉映之下,古都焕发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这只不过是这个秋天领略北京之美的开始。

10月18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方略,描绘“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长达3个半小时的十九大报告荡气回肠、鼓舞人心,有态度、真提气!报告203次提及“人民”二字,尽显大国温度与情怀,暖心!虽然并没有机会现场聆听,但在电视机前却凝神静气,庄严感、仪式感油然而生;而脚踏北京的大地,感觉心与人民大会堂靠得很近很近。

10月19日下午,十九大江苏代表团开放日,有幸进入人民大会堂,亲见开放日生动场景。党代表们自信从容而情绪饱满地讨论十九大报告,发自内心的激动和真诚体现得淋漓尽致。趁开放日活动举办前的间隙,细赏大会堂里王成喜着笔细腻而大气的“报春图”,猛然觉得,这正是眼下中国大地的真实映照: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宏伟而精准的国家发展“路线图”指引下,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必将迎来更加生机蓬勃的春天!

十九大的礼物和收获

仇惠栋

盛会近尾声,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十九大前方报道团队的一员,收到了一份特别有意义的纪念品。一张报道团队全家福照片和一张39位小伙伴签名的首日封。策划这一珍贵礼物的周社长说,明年是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再过20年,是新华日报百年大庆,希望到时有人把礼物捐出来,签名首日封一定会进报史馆。只是不知道,这些名字到那时又会有哪些故事。

是啊,扪心自问,20年后的自己会在做什么,和现在有多大的变化,显然难以预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时回首往事,一定会铭记这个北京的秋天。一个新时代的起点,我们投身其中,有幸见证了、记录了、传播了……

个体的命运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每人都无法超然置身事外。无论你是想守住自己小确幸,还是要拥抱更宏大的愿景,各自的心愿梦想,在中国梦面前,都会是涓流汇海。张家港长江村党委书记郁霞秋代表生日喜逢十九大开幕日,这位回乡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女强人”说:“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融合在一起的,我的梦想在十九大开始起航,我会实现更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网红”80后党代表徐川说,年轻人最应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报告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关乎每个年轻人的前途,特别是80后、90后乃至00后。作为80后的我,其实早不再年轻了,但面对漫漫前路,还是会有一种未来已来的兴奋和激动。

“第一次”,我的关键词

付奇

坐在南下的高铁上敲下这些字时,十九大已经胜利闭幕。车窗外秋景静美,整个国家涌动着蓬勃的活力。

十九大,是党和国家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十九大报道,也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一次融合报道的重大战役。在北京的十天时光里,由集团报网端微联动而成的全媒体报道矩阵,既扩大了新华日报的报道网络和广度,也给了像我这样的年轻记者更大的平台和机会。

如果给这次十九大报道拟一个关键词,我觉得应该是“第一次”。记者署名前面的称谓是“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这个“全媒体”并不是说说而已,集团旗下三报一网一端记者组成3个采访小组,共同采写稿件,各展所长,大大提高了采写效率,也拓展了报道的深度,实现“深度融合”。盛会期间,我所在的第一采访组,每天都有1—2篇重头稿件刊出,从对十九大新提法的解读,到传递党代表们的期待与关切,为十九大特刊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而于我个人来说,则有更多的“第一次”。事实上,我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到北京参与重大会议报道;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江苏开放日”的采访;第一次“出镜”,为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录制了一分钟的“采访手记”;第一次担当主持人,在全媒体视频访谈节目中与“党代表面对面”;第一次当“责任编辑”,负责十九大特刊中《京苏连线》这个栏目的约稿;第一次写评论,为十九大特刊《京华走笔》栏目贡献了第一篇稿件……

5年前,刚刚入职的我在家中收看十八大报道,5年后,我有幸到北京参与十九大报道,一个个“第一次”,记录了党和国家的发展,也成就了我的成长。

我相信,“极不平凡”的5年,开启另一段“极不平凡”的未来。很幸运,这期间,有我的参与与记录。

十九大+全媒体 =“吸睛力”爆表

石小磊

十九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10月15日抵京到大会闭幕,10天时间,我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40人前方报道团队中的一员和扬子晚报特派记者,充分感受到了党的十九大无与伦比的“吸睛力”。

19日上午,接到通知,这一天的交汇点视频版“记者手记”让我来当“主播”。坐在去人民大会堂的车上,我就在思考,说些什么呢?车窗外,川流不息的车流提醒了我,就说自己的感悟啊。这是我第三次来北京采访党代会了,从2007年十七大到2017年十九大,10年巨变随处可见。我回忆,10年前坐火车从南京到北京花了十几个小时,5年前我们坐上了高铁,而今又坐上“复兴号”,两地间距离拉近至3小时20多分钟,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不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的强力证明吗?

我还由此回想起,十七大结束后,我在回南京的路上捧着人民日报看领导人简历的一幕。10年后的今天,不用等到第二天,手机上各个客户端的推送就第一时间来了。

身处融媒体时代,这次十九大报道,扬子晚报10天之内连续推出了9个视频新产品。其中仅7个关注基层代表的全媒体产品浏览量就突破了1300万人次。当十九大与全媒体相遇,果然是流量自带。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作为。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我深感重担在肩,希望自己能在未来为读者提供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不忘初心

讲好中国故事

孙江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圆满完成十九大报道工作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初心,是一个人做某件事的最真诚、最质朴的愿望所在,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有始有终地实现梦想。参加十九大报道的这几天,我采访了不少党代表,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但都有着同样坚定的信念,有着担当实干的品质,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品格。每一次采访都是见证,每一次采访都是难忘。采访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媒体人的“初心”。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全国党代会报道,忐忑、兴奋、自豪……好几种情绪相互交织,内心激动无比。怎样全面准确地宣传好十九大精神,怎样有细节、有温度地展现好十九大代表的开放与自信?我和我的战友们,通力合作,群策群力。伴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媒体发展也进入了融合的新时代。过去我们在报纸上传递党的声音,如今我们则通过报、网、端、微等立体式传播矩阵,通过视频、文字、动画、图片以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可视化报道等新招式和新利器,对十九大进行全方位报道。这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10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以来,我先后参加不少大型主题报道。过去,我都是在镜头之外用笔记录撰写稿件,而这次,我选择挑战自己走到镜前跨界成为一名主持人,通过全媒体方式对话十九大代表。

在转型和跨界的背后,是媒体人的百倍努力和辛勤付出,熬更守夜、通宵达旦都是常态。这样的拼搏为的只是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当然,“转的是型,不变的是心”,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江苏故事,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

写下新时代美丽篇章

杨丽

21日晚21时左右,新华报业全媒体北京演播室里灯火通明,我主持的这期“党代表面对面”访谈正式开始。这是当天的第六场访谈、当晚的第四场访谈。一天六场访谈,刷新了我们的访谈记录。

这次十九大报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充分发挥全媒体的优势。全力打造的这档“党代表面对面”栏目,记者转型为主持人,从幕后走上台前。8天时间里,有20多位党代表走进演播室接受采访。访谈的录制通常在晚上,为了及时在报、网、端上刊播发布,通宵达旦是我们工作的常态。

每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和洗礼。首先,向党代表学。党代表王南石说,要学技术,先学做人,要懂得付出和奉献。其实,学新闻,写文章也是一样的。没有好的品质,如何写出好文章?同时,还要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对作品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其次,向同行、同事学,学习他们身上的踏实、肯干,学习他们的优秀作品激励自己讲好新时代征程中的新故事。

走上新闻岗位快10年了,“写出好文章”是我不变的初心。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党代会的报道,是我个人的幸运、职业的荣光。拥抱新时代,承担新使命。希望自己能在新闻人的“舞台”上,在新时代宏大叙事中,一步一个脚印,写下自己的美丽篇章。

走在媒体融合“浪尖”上

张宣

到北京好多次,但这次绝对是最难忘的一次。作为十九大新华报业全媒体采访团的一员,短短10多天历练了本领,增长了见识体会到作为新华人的荣耀,也见证了伟大的中国时刻。

采访中,我遇到的代表大多来自农村、社区、生产第一线,他们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有淳朴的真情。来自农村的代表告诉我,现在农村条件变得更好,许多家庭有了小汽车,农村老人也有了社保;来自社区的代表告诉我,社区居民的文艺生活丰富多彩,社区环境变得优美;生产第一线的代表告诉我,他们的工资水平提高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从这些基层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变化。

此行另外一个感受,就是集团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我们采访团成员40人来自集团不同媒体,但在十九大报道上大家是一个整体,团队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融合了新华日报、交汇点、中江网、扬子晚报、南京晨报的记者,大家同心协力采写稿件,绳往一处扭,劲往一处使;报道形式从纸媒到客户端到网站再到微博微信,实现全媒体全覆盖。作为其中一员,我虽然只尽了绵薄之力,但是收获了荣耀。在全媒体时代,每一次重大会议都是对记者的考验和锻炼。通过不断的磨练和挑战,我们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在新征程上继续前行

黄伟

“世界上没有一个会议像我们党召开的十九大这样,如此吸引人,来这么多记者,引起世界上这么多人的关心。希望大家把参与十九大报道、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作为自己人生难得的机遇,完成好光荣使命。”“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经过这几年发展,真正成为全媒体。”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看望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前方报道团队时的深情寄语,令所有新华人都备感振奋。

作为一名年轻记者,先后参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新闻报道,非常荣幸。过去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聆听到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段论述,自豪感油然而生。

深度融合、转型发展是这五年传媒变革的最鲜明特点,五年来,我们的身份在变、采编手段在变、传播渠道在变、产品形态在变。从新华日报的“本报记者”变成“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从只为新华日报发稿拓展为向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中江网、交汇点客户端等集团各媒体发稿,从传统媒体采编为主深化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采编并重,从“敲键盘”丰富为“写稿主持出镜”三栖作战。个人从业方式的变化,正是这个时代变革的缩影。

十九大闭幕次日,我返回南京时乘坐的是当日京沪高铁首趟列车,车窗外旭日东升,新时代的曙光洒满大地。随着列车的飞驰,心中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强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不懈的努力为党报事业发展、为媒体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努力讲好新时代江苏发展的精彩故事。

配图: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肖勇 余萍摄

****************

马东报道采访提纲

作者:北大小教父

发表时间:18-02-0816:17

,好的^_^

暖场问题

王者荣耀打到什么级别了?你是人民币玩家吗?

还痴迷过什么游戏?海岛奇兵?

听说您戴个耳机经常站在办公室里打游戏?

打游戏有定力吗?会影响工作?

打王者荣耀,以前会做这种事吗还是这个工作这个位置驱动你?这是一种职业需要吗?

奇葩说

现在我们对于那个开始都已经很了解了,它起源于火锅上的谈话。但如果当时高晓松谈的是其他类型的节目呢,你是不是就会去做,还是说辩论确实有些东西吸引着你,你本身有着一种情结?

这个节目的想法之初,你更多感兴趣的是价值主张,还是娱乐性?

价值主张在节目的一季一季的进展中,有变化吗?

在没有做这个节目之前,您对辩论有热爱吗?马薇薇、黄执中这些辩论圈的名字您听说过吗?

受身打法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听说的?

在做奇葩说第一季的时候,你认为就这档节目成功而言,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到了第二季,有变化吗?到了现在呢,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你有感觉是在做一个全新的节目吗?赛制已经完全不同了。

哪一季,或者说哪一个阶段对你来说是最难的?可以算一个瓶颈。

这个节目做到现在,你觉得最大的功臣是谁?

如果您父亲看您做奇葩说,他会有何感想?你想象过那个画面吗?你和他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这个节目。

做奇葩说这几年,你觉得你的审美和趣味有变化吗?是什么?

综艺节目有审美这件事吗?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你认同这句话吗

你们在谈及奇葩说的意义的时候,说的都是它提供了多样性、可能性。在您内心里,它有更大的价值,只是不必说出来。

我意识到您有时候会用开玩笑的方式回答问题,那是一种回答,但那不是你心中的真正答案。我想再问一次。奇葩说与提升民智这类宏大命题有关吗?

怎么看待这种期待,你们在一些小事上都可以找到那么深刻的价值,对于那些发生的大事,却没有涉及,你怎么看待这种期待?

你一直这么谨慎吗,还是你觉得你比以前更谨慎了?在做了这个公司,和这个节目以后。

关于许知远综艺节目的粗鄙化问题,我倒是感觉不到你的节目的粗鄙。在反粗鄙上,你做过什么努力吗?比如你制止过什么行为?一切全靠艺人的自觉,这么说还有点难以置信?

录出来的节目你会看吗?不是审片者,纯粹的观众身份去享受娱乐。

马晓康是谁想到?哪些无厘头的设计,来自于你本人?有没有哪些设计,你觉得太过了,拒绝执行?

穿肉色内衣直播“裸奔”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女神这个设置,点子是你想的,从女权主义角度看政治不正确,是对女性的消费,最初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想过?

迎合观众趣味和引领观众趣味上,你是如何妥协的?你得是用户,你又不能仅是用户,你既要听用户的,也不能完全听用户的?怎么平衡?

你个人最喜欢的一个辩题是?

你喜欢脑洞题还是生活题?

有哪些贴近现实的题目在你的节目中却一定不会选的?为什么?

有没有哪些辩题,是很遗憾地被迫放弃的?

口播的玩法是你的原创吗?

陈冠希的那次黑白星球,你说了一些话。为什么要那么说,担心的是什么?(“我能不能在开始之前说点感触啊,刚才我一看到陈老师的脸,我还挺难受的。我觉得这事跟他没有关系,我们不是在拿一期节目在消费他,我们是在讨论一个已经过去的但是我们共同记忆里的事件。因为人是流动的,8年前他是什么样子跟今天的他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件事跟他本人没有必然的关系。”不愿意太快选择持方。)

这种不安的感觉经常出现吗?

我尊重您的意见。综艺尺度问题是不是你不想聊?

大魔王意图摧毁奇葩星球为什么叫停?你说节目组审题的失误,是什么失误?

奇葩大会的时候,每个人话语权是不同的,高晓松会说一些居高临下的对人的判断。你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还是会保持警惕?

如果奇葩说没有人看了,你觉得原因可能是什么?

米未也会出现一些风格相同的公司,比如笑果,你觉得米未跟他们不同的是什么?

是否觉得错过了卡姆这个天才?

到目前为止,你感受到综艺领域的残酷了吗?优胜劣汰在任何面临竞争行业里都存在,做不好,流量不好,就要淘汰,你感受到了这一点没有?作为老板要做出不继续做的决定,你是否觉得是个残酷决定?

黑白星球不太成功,播了一季就结束啦,那时候你是怎么和马薇薇说的?作为老板。停播的决定难以启齿吗?

广电总局下架的那两集奇葩说,之前采访中您说,对广电总局表示感谢,现在两年过去了,您会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吗?你有什么想补充的。

5年后的米未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是不是经常被问,你的回答方式有变化吗?

你会不会做一档收视率很有可能很差但文化意义深远的节目?

你会想到做一个真正有深度的清谈节目吗?锵锵三人行那种。

如果米未失败,你觉得原因可能是什么?

管理

昨天和姜思达聊起他做的节目,你们两周见一次面,但没有聊过纯粹业务上的问题,都是采访者,为什么没有?

你怎么看姜思达的节目,你怎么设定安全线?

米未现在的公司环境设计是谁的想法?一些人性化的睡觉区、玩乐区之类的,还有健身设备啥的。这个设计本身对你而言重要吗?还是怎么都可以?

为什么要在公司装钢管?这个决定需要您来批准吗?

你在公司里是否有过反对无效的时候?

爱奇艺你是独立办公室,现在你不需要了?为什么要开放式?

“开始我们是在他门口这群人里面离他最远的,就是我们team整个离他大概有5、6排那么远,然后他就会敏感的捕捉到你们好像不太愿意跟我玩,然后他会比如打个水呀或者出来干嘛,就跑到我们这边来,跟我们聊聊天,然后让你觉得他是愿意跟你们接触的,那我们后来就自然而然比如带上他玩游戏呀什么的。”是这样吗?

作为电视人,或者节目制作人,在制度日渐僵化且变革缓慢的广电行业出来到风头浪尖的大视频网站是否会遇到适应性问题?

这个公司有很多爱奇艺和央视的旧部,和旧部一起工作是好事吗?

很多时候分手会闹得不愉快,为什么你的分手可以这么和平,发布会的时候,龚宇也来了?对于你的离开,他是不请愿的对吗?你的很多员工也是他旧部,为什么他不讨厌你?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离开央视和爱奇艺的时候都带走了团队,是不是可以说你是一个很受爱戴的领导者?有没有想过团队对你的信任是因为什么?

你觉得作为一个老板,你与一般的老板有什么不同?(很多人认为是放权。)

你最看重年轻人的什么特质?

你招人最重要看重的是什么?你之前说过是聪明。聪明和价值观哪个更重要呢?

这是你的一个同事对您的好奇。这个公司里,你挖谁挖了最久?

很多辩手都在公司上班,是好事吗?综艺咖讲究即插即用。

胡渐彪他们互相都认识,这一点从管理上来说,是个挑战吗?小团体抱团、命令难以执行。

为什么总去家里谈话?在公司解决不是更好吗?

这个公司有末位淘汰制度吗?

你开除过人吗?

你有骂哭过员工吗?有和年轻人起过争论甚至争执吗?

听说你对一个人不满,都是不会直接说,而是旁敲侧击是吗?

商业领域你有一个偶像吗?

你会在公司群发邮件里写一大堆话表达远景吗?你在什么时候会发那种非具体事务性的长篇大论的邮件?

你很少谈论宏大远景,公司几年后是什么样子,是你真的没有想过,还是你只是不愿讲出来,因为徒说无益?

罗振宇是你的朋友,又是节目嘉宾,为什么你的付费音频没有在得到,而是他的竞争对手喜马拉雅?

你觉得你本质上和罗振宇是一样的人吗?

像“马东割眼袋”这样的事情被他们放在节目里调侃,您一开始听到时的第一反应生气吗?(为什么不生气?如果搁在央视会生气吗?)

平时会给公司的员工(90后们)一些生活指导或人生建议吗?大家一般会因为什么样的事情找您?

有没有那一刻让您意识到自己好像有点落伍了?(像是90后们说到一个词或句子您没听过)意识到之后怎么表现的,是不懂装懂私下去查还是会立马让对方解释?出现过尴尬吗?

辩手艺人个性十足,是不是很难管理?你有什么心得?

公司员工在微博上的的言论尺度。

你耍过大牌?

马东难得一点是他没膨胀,一直淡淡的。反观老奇葩们,有一些已经明显膨胀了,把自己当腕了。你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吗?怎么谈的?

如果你是面试官,许知远和罗振宇只能招入一个,会是谁?

犬儒

“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是你的原创吗?经常被误会吗?

在你接受的采访中,你会审查问题吗?讨厌什么样的采访者?

为什么你对预设这么警惕,是不是本身还有一种不安全感?

犬儒主义这个词你人生中第一次听到是什么时候?你自己曾用犬儒形容过谁?

这个词有一天竟然会被人用到自己身上吗?你意外吗?在许知远的采访结束后,你有那种预感吗?

你注意到梁欢对你的批评了吗?你是一个犬儒主义者吗?

你一开始知道许知远会问你一些冲撞性的问题,为什么要接受采访呢?

那个节目回看过吗?对于许知远的批评,你怎么看?你跟同事讨论过吗?

你反思过,还给许知远打过电话?

看到积极的面对人生的人的时候,我就老想乐。怎么理解这句话,你是否有些后悔这个措辞?

你需要一直压抑自己的委屈,不反击吗?这个问题难道不该问那些明显低俗的节目吗?有大把的靶子可打,为什么打我们?是不是蹭热度?

马东看似已全然知晓,似有些不耐烦地应对着许的迂回,再直接将他想要的答案,或者是能够令许满意的答案全数奉上。这才有了足以让许交差的一句,“悲凉底色。”

你喜欢那种类型的讨论吗?(如何理解这个时代的脉搏)它会成为你与那些有思想的朋友饭局上的一部分吗

第一刻听到特朗普当选总统的时候,你内心是什么感受

你曾说自己最看重角色自由,怎么理解“角色自由”?

你是一个.....主义者?(会给自己扣个达尔文主义的帽子。而第一次采访时他一不小心提到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宽容是自由主义者的本色,后续一直后悔这件事,再不肯往这个方向引。)

你的价值观有过改变吗?你的政治谱系是什么样子?

我理解,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很难故事化。不知道对于您的价值观,有没您人生中遭遇的什么故事,影响了您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

我称呼他为您,他也称呼我为您,无论是当面还是微信沟通,时刻注意,从没用错过。他尊重你,同时更加尊重工作中的专业性。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微信中称呼您的习惯了?这是一种刻意还是一种自觉?这个事实本身给我挺大震撼的。

别人加你微信您会拒绝吗?

会不会拥有两个以上微信?(其他社交帐号呢)怎么分开两个使用?如果采访者向你要微信。你会同意吗?(如果有两个微信,你会给哪个对方?)

会叮嘱朋友不要随便把你的联系方式推给别人吗?相反别人向你要你朋友的联系方式,你会问清楚并征求朋友的意见吗?

发微信朋友圈会分组吗?怎么分?

自己不开微信运动排名怕被人盯上?

你是怎么发拜年短信的?

你现在还不分享书单吗?

不愿意和别人起冲突?连迟到都不会当面说?

他们在群里叫爸爸,你怎么回复呢?

你是那种和同事在一个电梯里都要找点话好说的人?

第一次跟你认识的人,怎么打招呼会让你最舒服?怎么样你最厌恶?姜思达说上海的那个饭局,那个人讲了7分钟自己的事情,你就听着。

你有开玩笑失态或者失去分寸感的时候吗

你觉得自己最强的一种能力是什么?

早期

如果采访您的故事,您觉得对你而言最重要一个人是谁?不考虑是否能够实现。

采访者总想把你的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但你总是切断。比如他们总是预设你和相声的关系,澳洲的留学对你人生观的塑造,但你似乎不认为有那么强的关联。那么,比如说我待会问起相声和你的关系,你反感吗?会不会有一听到的那一刹那,心理响起一个声音,怎么又是这个?

那时候你没有学相声,父亲不想让您学,你自己想学吗,对那个舞台向往,你说你天天听。说明想学的意愿还是没有那么强烈,应该不是太难。

你父亲为你规划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

他是一个谨慎的人?你有没有一些时候,觉得他是一个过分谨慎的人?

用一个词定义年轻时的你大概是什么?文艺积极分子、五道杠青年

小学生手册上印象最深的评语是?

你觉得父亲对你的帮助是什么?你说过是给予了你自由的空间,但这种帮助似乎是一种很简单的,以马季的能力,应该不是这样一个回答,为什么你避而不谈?

你很少谈论你的父亲,为什么?

在您的成长历程中,您的父亲马季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听说您三岁时寄住在保姆家,不认识亲生父母,这是否对您和父母的感情有所影响?在您上小学的时候,一直受父亲马季的光环笼罩,被人称为“小马季”,这种称呼是否给您带来些烦恼或者是别的什么?

您曾经上过半年幼儿园因为太闹而被劝退,您小时候干的最淘气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会被劝退?周围人当时对您的评价是什么?

您当时为什么没有走中国应试教育的套路,留在中国高考,而是在不到十八岁的时候,只身赴澳洲留学。当时您的父亲将他当时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作为你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当时,三万块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且一个人将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您内心有过纠结和挣扎吗?当时您的心情是怎样的?能具体说说吗?

为什么会在澳洲选择计算机专业?在学习一开始之初你能很好很快的融入这个学习环境吗?您在这段留学日子里最困窘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您在澳洲待了将近十年,最难以忘怀的事情是什么呢?最难忘的事情?在澳洲打过哪些零工?有被人看轻过吗?打工的经历给您的收获是?

您一开始在澳洲留学计算机专业,为什么会选择在工作四年后回国,放弃在国外打拼好的一切,选择在27岁,一个老大不小该成家立业的年龄重新学习电视行业,当时家人的态度是如何?您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年龄是否给您带来过压力呢?对哪位老师印象深刻?有翘过课吗?

比如你在澳洲的前几年,他怎么看待你的闲混?

澳大利亚打工揉袋鼠皮,什么感觉,没感觉。你不想诗意化那段经历

澳洲期间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为什么你刚回中国东晃西晃,你父亲也没有给你任何压力?

马季这样家庭出来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谦卑的性格

现在回头看自己的青春,最触动你的部分是什么?

您在1998年进入湖南台,当初是一个怎样的契机让您加入了主持行业呢?干了四期挑战主持人你说干不了,是因为什么,有挫败吗?

您在《有话好说》这个栏目里收获最多的是什么呢?在成为一名好主持的过程中,您觉得哪个因素是最难攻克的?您主持的节目风格幽默睿智,不拘一格,什么因素/什么人对您的主持风格影响最大呢?《有话好说》被停掉后您和节目组员们做了些什么?能描述一下接到通知那天的情景吗?

《有话好好说》,就是因为一期同性恋的节目,被停了。当时30岁的马东,当着节目组男男女女的面,哭了。是这样吗?

有话好说同性恋话题那期,你主导作用是?

做《文化访谈录》时给您印象最深的嘉宾是?你会期待挑战那些难以访问的人吗?你觉得最难访问的是谁?访问哭过别人吗?会内心中暗暗得意吗?

能用一个郁郁不得志边缘文化节目的央视主持人来形容你吗

央视的主持人经历里,有哪些故事能和今天发生关联的?

我从央视辞职后在家打了8个月的高尔夫,每天早晨6点起床,7点开球,打了几个月,说实话,那玩意跟锄地没有太大区别。那时候是什么心态?为什么不找下一份工作呢?

你现在还每年度假吗?

您曾在央视工作了十二年,离开对您意味着什么?有没有一些文学性的瞬间?

您在离开后选择搭档张绍刚在天津卫视《非你莫属之卧虎藏龙》,这是否是转型期的一个过渡呢?主持这样的节目是比较适应自己的性格特色还是说有需要磨合和注意的地方?

许知远说,他不是做电视出身的人,镜头对着,他就尴尬。你经历过这种尴尬不适应吗?度过的快吗?

主持这件事上你有过自我怀疑吗?

最初,父亲的名人光环有没有给你带来心理负担?

因为所谓的社会阶层而有过一些优越感,什么事情开始让你觉得这种优越感挺可笑的?

你感受到名人二代的压力吗?什么情况下?有没有可能转化为动力或者相反?什么时候开始有转变?

您父亲说“我觉得儿子主持的闪光点在节目结尾,每期都很精彩。有时候发现节目有些闹,我就会给他打电话,儿子很能听取我的意见。”,他给您提过什么建议?你都接受?争论过吗?你是个听话的孩子?从小就是吗?最叛逆的一次做了什么?

09年春晚,你演出《新五官争功》向父亲致敬,主持人董卿在介绍你时,说成了“马先生之子马季”。说你事后哭了?真的吗?是在名人二代的身份给你创伤最大的一次吗?后来你怎么调节过来的?

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摆脱“马季之子”的标签?(有人说是奇葩说之后,你觉得呢?)怎么才算是摆脱了这个标签?

你把“土厚易植,人厚易交”放在会议室,认吃亏,厚道是父亲的准则,是你的体会还是父亲主动教你的?这一点怎么影响你?

你觉得央视在你身上留下烙印吗?如果有,是什么?

有些节目可能就是要求主持人那么刻薄,比如非你莫属,我看了换了主持人之后,那个新的主持人像张绍刚一样。如果你在这样的节目中,你会怎么办?你经历过类似的处境吗?

你做过糟糕的节目是什么?你内心最不认可的呢?

你说“主持人不是话越多越快越好,主持人是经过选择,决定说还是不说更有价值”,对于这个体会,是什么时候获得的?

你提到胡瓜,但你的主持风格其实找不到他的痕迹。为什么要提他?

他的幽默感的来源,窦文涛会有一个想法,拿本子记下,比如“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是耍流氓,”他想到一句,“那谁说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不是做买卖呢”,节目上有嘉宾说这话,他就对上了。你会这样吗

《汉字英雄》做了三季,马东就卸下了所有职务,把节目交给河南卫视制作。对马东来说,这是一档带有电视惯性思维的综艺节目,而此时已在互联网行业摸索一年多的他决定将专注力集中到纯网综艺上来。那时候你不满意的是什么?

《挑战主持人》、《文化访谈录》、《有话好说》《奇葩说》《饭局的诱惑》,抛开成本、回报、社会认知度,就内容而言,你最喜欢做的是哪档节目?

如果墓志铭上只能留一档节目的名字,是哪档?

如果一切重来又万事俱备,你会做哪档节目?

当一个好老板和一个好主持人,哪一个更容易?

这是一个严肃节目最坏的年代吗?

生活周边

邱晨说你对VR等高科技产品感兴趣,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还是你意识到节目需求你必须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才有意识地扎进那个领域?

你的朋友圈里是不是很明显有两个世界,老派朋友圈,转养生那些,然后就是年轻人的?

你是一个由好奇心人的人吗?

你的手机上装了什么奇怪的app?ab站?直播你想过尝试吗?

保持年轻之道的方法是什么?

与年轻人接近,以前在央视时候是这样吗?

你总是想混入年轻人有没有失败的时候

什么是你曾经坚信的但现在怀疑的?

你有喜欢看的综艺节目吗?除了自家的节目,你还看哪家的?

在生活中你总想着逗笑其他人吗?

你是不是很难被别人冒犯?可以举一个例子,什么情况下你会被冒犯?

你会怎么大致描述和理解一个情商高的人该有的样子?你是这个人吗?

你很少客串,为什么?

在你铭记于心的种种道德准则中,最突出的一条是什么

你20岁时的幽默感和现在的幽默感最大不同在哪里?对综艺理解的差异在哪里?

人生理想是什么?

你从未介绍家人给媒体采访,我完全尊重你的你决定。但我想问的是,为什么?

你喝醉过吗?

上一次发火是因为什么事情?

最爱听的一首歌?

最欣赏自己身上哪一种特质?

你的爱好是什么?

对你影响较大的书有什么

怎么看待自己的弱点?

你觉得你和蔡康永情商谁更高?

减肥之道。

你们为什么团建要去戈壁呀?你没有反对啊?徒步60公里,打封闭是为什么?

你有没有特别讨厌听起来正确的心灵鸡汤比如认真你就输啦

这个用力贴近90后、在群里被叫爸爸的人,跟那个文化访谈录的人本质上是同一个人吗?

你怎么看待张绍刚,你们都是从严肃节目起码不,在爆款娱乐节目完成了转身并取得了成功。他的反转可能更强。会让你有一点惺惺相惜吗?

你的下一次“归零”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奇葩大会

奇葩大会的功能已经从选手之间较量、选拔到了展示,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那位脱口秀演员的那段表演你看下来的观感是什么?你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考虑的?

视觉冲击力的奇葩少了,跨性别人士少了,这当然和广电总局的规定有关,但没有那个规定,你觉得你们的呈现会有变化吗?

你为什么做关于手机那段演讲?

亲历南苏丹战争的那个故事非常冗长,你的观感是什么?

在这个节目里你的人设和既往有什么不同?

报道在此:

钝器锋利

慢火烹茶

对话马东

****************

杨澜忆两次访金庸:首“过招”金大侠“抢”走采访提纲

作者:中华女性

发表时间:18-11-0107:42

(原标题:著名主持人杨澜回忆两次采访金庸:首次“过招”,金大侠“抢”走采访提纲)

杨澜采访金庸。

得知金庸先生去世,两次专访过金庸先生的著名主持人杨澜,心中充满感伤:“一代大师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身后留下的还是那个江湖。”她连夜撰文追忆采访金庸的幕后故事,回想起金庸伸手抢采访提纲、比划手势表达意思的细节,忍不住感慨万千。

杨澜在微博上写道:“晚年醉心于研究历史和佛法的查先生,想必把人生看开了很多。他说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有隐士情结,而他也想在平平淡淡中度过余生。他早已看透了名利那些事,也不想再争辩什么。我愿意相信,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平静安详的。沧海一声笑。那个依旧打打杀杀热闹非凡的江湖看到的,是他绝尘而去的背影。查良镛先生千古。”

伸手“抢”走采访提纲

和许多人一样,杨澜的学生时代也有打着手电彻夜读金庸小说,欲罢不能的强烈记忆。不过,比许多人幸运的是,杨澜曾在1998年和2006年两次专访金庸,地点就在他香港北角的办公室兼书房——那里有整排的落地窗,无敌海景。如今回想起来,仍然是金庸对待接受采访很认真的态度。

杨澜记得,记得第一次采访金庸的时候,两人刚一坐下来,金庸就伸手“抢”走他的采访提纲,真如一个老顽童。她心里暗想:“真是不公平啊,哪有两个人过招,先把对方的招数预览一遍的?”不过还好,杨澜手里拿的并非什么武林秘籍,只不过是一张字迹潦草的提纲,现在想起来,还让她觉得惭愧。

待第二次采访时,杨澜学乖了,将所有的问题都记在了脑子里。金庸看着她摊出的双手,没招儿了。

对金庸的坦诚印象最深

杨澜回忆,说起来好可爱,这位可以用语言创造出整个世界的大作家,却是一位嘴拙的受访人。金庸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口音,而且思维跳跃,句子常常不完整,让她这个采访人有时都替对方着急,忍不住插嘴道:“您想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杨澜没猜对,金庸就愈发着急起来,比划着手势试图重述。如果看到杨澜依然困惑的表情,金庸自己都会不好意思地笑出来。

不过给杨澜留下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些细节,而是对方的坦诚。金庸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聊起自己一生中有很多误会:年轻时曾一心想做外交家,却屡屡碰壁;做报人最用心写的是社论,不料却因写着玩的武侠小说享誉世界。他小说中每一个英雄都有内心的脆弱迷失,而他也不讳言自己曾经有过痛不欲生的经历。

2006年的《杨澜访谈录》,还记载着杨澜与金庸的对话。彼时,年过八旬的金庸大侠,人到晚年依然有痛苦和遗憾。金庸告诉杨澜,婚外情是此生很大的遗憾:“其他事情好像是问心无愧,朋友也好,子女也好,好像都对他得起,我也没有做什么坏事。唯一觉得良心不好过的,就是我跟我太太结婚之后我有婚外情,我对她不起。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也没办法补救了。婚外情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我没有去控制自己感情,所以也觉得对不起人。此后我一直想接近她,想帮助她,她拒绝,她不愿意见我,我通过儿子去照顾她,她也不愿意见,她情愿独立。她去世之后还有相当多的财产都分给了三个子女。”

19岁的儿子去世,对金庸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一直到他学佛,对人生比较了解多一点了才过去,大概用了三四年。回忆起那段痛苦的经历,金庸告诉杨澜:“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样的痛苦,你是避免不了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的时候。但我没有诉苦,我自己个人是很保守的,什么感情都放在自己心里。”

****************

专访|翟天临:做我们这行,心还是要安静一点

作者:澎湃新闻

发表时间:18-09-0908:37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和翟天临聊天要打起12分精神,整个过程像是不按套路,不照想象的武林切磋,本应该出招,接招,对方出招,再接招,但他偏不,多出了一招反击,记者要随时做好应对反击的准备。

“你对当下刚入行的年轻演员……”

——“我难道不是年轻演员吗?怎么定义年轻演员呢?”

“入行多年,对待演员职业还依然那么纯粹吗?”

——“我当然可以说不忘初心,不过你也不爱听吧?”

“你说时尚剧选你也因为你的气质贴合,你的气质是什么?”

——“我的气质……不能告诉你。”

演员翟天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甚至采访已经开始了十分钟,他突然打断,向记者道歉说能不能从第一个问题重新开始,因为“刚才有点没睡醒,说得不好”。准备好的采访提纲大部分偃旗息鼓只能停留在纸上,但在他愿意停留的话题上,可以有百无禁忌的提问。是“任性”的过招对手。

《心术》中翟天临(左)饰演的郑艾平医生被观众亲切称为“平平”

翟天临也让观众感受过这种“任性”。2012年《心术》播出, “阿拉平平”在无数观众心里植根。在这之后,他转身去读硕士,一年没接戏。一年之后,深入人心的“平平”接了古装剧《兰陵王》。剧集刚热播,转身又去读博了,2014年入学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

读博期间,大约有两年时间,他没有主演过比较主流的电视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总听到“翟天临去哪儿了?翟天临为什么不演戏了?”之类的问题。今年夏天,与而立之年的生日一同到来的,是博士毕业。

翟博士

翟天临不喜欢纠缠在读博这个问题上,尽管在国内演员阵容里,这个学历挺少见的。“前几天我看了一个视频,说这个世界是产生于误解之上的,我觉得有道理,我身上有太多的误解。比如说,通过我读到博士,觉得我是个学究型的演员。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

这种误解,很大程度来自这一两年他展露的能力。因为《白鹿原》和《军师联盟》,这一两年他的生活热闹起来,采访、关注不断。一连两部戏,翟天临都贡献了出色的表演,为白孝文一角先增肥,再减肥,被家族压抑的长子,被严父逼疯释放人性之恶的孽子,一度令人觉得他就成长于那个原上。《军师联盟》中一场杨修赴死前与司马懿的对话,翟天临临时用上开拍前和吴秀波闲聊时的感慨,“那时走与此时走,有何不同?”,说完这句台词,和司马懿争斗半生后,杨修的生死思量重如千金又轻如片羽。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剧照,翟天临饰演杨修

对于“误解”,翟天临挺在意。他抱怨过有观众不懂《白鹿原》,曾说“你怎么演了个农村戏”,但他觉得这也不是观众水平不够,“我理解。所以我要改变我自己,能够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我,努力赶紧多拍一些不同的戏。从出道到现在,我从没重复演过任何相同的角色,符合不同受教育层次的,我都在尝试。”这些尝试,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白鹿原》剧照,翟天临饰演白孝文

拍摄《白鹿原》时,他和饰演鹿兆鹏的雷佳音还没有今天这般的人气,两人都觉得自己不是市场上受欢迎的那种演员,于是互相吹捧打气,甚至开始幻想组成“天雷兄弟,去唱歌跳舞,转战幕后开公司,签小鲜肉。雷佳音比较悲观,翟天临不,再失望他也不会不演戏,“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个行业做到头了。只要还有戏拍,就需要有塑造能力的人,而我是这个行业里的佼佼者。”他认可雷佳音曾说的一句话,“我要是个厨子,只要会做饭,我永远饿不死。”

就像这个朴实的观点,能力逐渐给翟天临越发多的安全感,这种对自我认可和安全感的填充,他承认,很大程度是和童年相关。说起来,翟天临也算童星,15岁就凭借杜琪峰电影《少年往事》入围台湾金马奖。

《少年往事》剧照

“我的童年,是个非常特别的童年,回忆起来觉得挺酷的。”翟天临不避讳童年影响。用酷来形容,大约是一个成年人对童年自己最大的安抚,8岁到14岁,他和父母在日本度过刚开窍的青春期,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一个人在家,一个人在路上走,走着走着会看路上的画廊,路上的时装店,也知道当时刚兴起的山本耀司、三宅一生。

“我常常说对于人的理解离不开一个人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对我而言是最铸就我跟别人不一样的。”一个人走在日本,再一个人走在青岛,一个人去了北京。

有段时间,他会在采访里谈论孤独的话题,在几部戏中已经证明,无论何时回来演戏,他还是能得到认可后,他想明白这个事总结起来是一句话,“孤独是每个人活在世上的属性。”

《买定离手我爱你》海报

【对话】

“人最难的就是自知”

澎湃新闻

:为什么会选择《买定离手我爱你》听起来这么时髦年轻化的剧本?

翟天临

:大家以前对我的感觉是什么?老气横秋?只演国剧?我是个1987年出生的演员,可能拍了《白鹿原》和《军师联盟》,大家认为我是个只演这么厚重的戏的人,但其实在这之前,我演了很多年轻向的戏。这种误解,我不知道从哪儿来的。

这个是国内首次讲时尚领域的事情,编剧张巍,我们合作了四次,这是个非常专业的剧本,并不是讲奢饰品特别恶俗的东西,非常踏踏实实讲时尚的。比如说一件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从画图到制版,然后到成衣。我特别希望通过这个戏,让看了的朋友理解,不要认为时尚跟奢侈品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时尚不一定花多少钱,而是你真的可以通过搭配,让自己美起来,跟审美有关。

另外一点,我确实也时尚,适合这个戏啊。我很在意说,每次我出现的时候,给别人一个怎样的感觉,我觉得这方面,我还是时刻要求自己的。我要演一个设计师,从圣马丁毕业,我觉得张巍老师看中了我身上的某种气质,可能在塑造层面不用做太多,我自己的气质是他比较需要的。

澎湃新闻

:那你的气质是什么?

翟天临

:我自己的气质不能告诉你。我一直在努力保护我自己,我不太希望大家通过采访,看到非常真实的我。其实我也比较羞涩,镜头对着我,能看到真正的我吗?完全就是我自己吗?我觉得任何人都做不到。我觉得我还挺实在的。

澎湃新闻

:你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吗?

翟天临

:我常常觉得,我们演戏是对一个人的认知,人性的认知,而对人性的认知,又离不开对自我的认知,而人最难的就是自知。我们常常说,我们演戏的时候,喜欢跟别人说话,其实并不是,人80%是在跟自我交流的。我们常常跟自我交流,却最不了解自己,有的时候,我们突然的一个念想或者决定,让我们自己都想不到,噢,原来我还能做成这样。

《买定离手我爱你》人物海报

澎湃新闻

:所以喜欢这个剧的原因是,跟你自己关注时尚有关系?

翟天临

:张巍的作品,常常具有一些女性独立主义的色彩在里面。这个戏最后讲的是女性的生存观和事业观。我是个非常尊重女性的人,他跟我之前所有的塑造角色,都不是特别的一样,专业度不一样。

我们职场剧常常套在一个情感戏的内核里边,这个戏不一样,能够从这么多的现代戏里面,我挑中这个本子,就是看中了它独有的专业性。

澎湃新闻

:你对时尚挺有研究的?

翟天临

:我小时候,在日本读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了各种,那种大的几何剪裁,那个时候正好是日本设计师,像山本耀司、三宅一生,他们崛起的时候。从那开始,我就对于适合亚洲人时尚的东西特别的在意。后来慢慢接触到欧美时尚的时候,我发现又不一样,像当时迪奥的John Galliano还有Raf Simons,不同的设计师给到的衣服风格,都是他自己独有的,对于世界和审美的看法。还有一些是通过设计师的人生追求而喜欢他们的设计,像圣罗兰、迪奥这种无种族歧视的立场。这个东西其实是潜移默化的,没有理论上的东西。

澎湃新闻

:你刚说这部剧讲的是女性职场,你在这个角色里的作用是什么?

翟天临

:懂得欣赏女性,并且懂得欣赏正在创业中的女性,从无到有的一种帮助。我觉得,很多男性应该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当下的中国。以前有很多社会风气,会让某些地区大男子主义。我觉得男性反而应该敞开他们的心胸,懂得欣赏你身边女性某一方面长处,最后能帮助她成功,这样才是真正的绅士应该做到的事情。

白鹿原上的“天雷兄弟”

澎湃新闻

:很多人实际上还是对你的选择好奇,一路都是拍完戏选择回去读书,两次,有人在旁边说可惜吗?

翟天临

:每一个选择,不管是事业的、爱情的、人生道路观念岔口的选择,都应该为自己负责。对和错如何去理解,即便我们做了错的选择,不也依然是值得的吗?因为这是我们做出的选择。我觉得,做我们这行,有特别得意的时候,有特别失意的时候,心还是要安静一点。如果在我失意的时候,我看的都是别人在山顶如何得意,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也很毫无意义。你站在山顶,如果看到下面的人在往上走,你有时候还更羡慕他们。

所以这行啊,永远没有最好。有时候即便做到最好了,也是一件挺没劲的事情。我不明白,已经做到像马龙·白兰度那样了,他已经站在全世界的演技之巅了,可是你看他幸福吗?如果你永远都处在一个自我进步的过程当中,那才是最幸福的。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觉得很值得。

澎湃新闻

:既然不觉得失意怎么样,那你觉得这个过程里最惧怕什么?

翟天临

:我最害怕的一件事,特别简单,观众不需要我了,因为表演必须要是有观众的。观众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澎湃新闻

:之前采访过一个和你一样演过戏的演员,说曾有过对这个职业的绝望,就是在《白鹿原》没播时候……

翟天临

:雷佳音吧?一猜就是他……被我猜中了吧,雷佳音你这个失败的人儿啊哈哈哈哈!

其实我还好,在农村的状态,我只陷入恐慌,可是我从来没有觉得说,这行做到头了。为什么?因为没得选择。我常常跟雷佳音在屋里聊天,我们当时在想,那两年的市场,并不是我和雷佳音这种演员,非常能得到认可的市场。我们很痛苦,我们追求的艺术准则,是否还能适应于那个时候的行业。他当时比较悲观,我说如果不行,我们俩就唱歌跳舞去,所有的演员都在综艺里边唱歌跳舞,我们俩可以组一个组合,叫“天雷兄弟”。然后我们俩开一个公司,转战幕后,签各种小鲜肉,名字也叫天雷兄弟公司。

很可惜。现在我们已经被民间推崇另有各自的男团了,我还问他,你是要抛弃我了吗!我们两个一起在原上待了九个月,建立了非常好的革命友谊,那个时候真的是互相鼓励撑过来的。

《白鹿原》翟天临工作照

澎湃新闻

:互相怎么鼓励?

翟天临

:我说,“你平时还能看看书,我觉得你真是能行的,能行的。”然后他那边是,“天临,唉你别说啊,演戏有一套,可以可以可以”,就互相吹捧。很幸运的是,都坚持过来了,起码没组成天雷兄弟唱歌跳舞去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不做演员了,只要中国还有戏拍,它就需要有塑造能力的人,而我是这个行业里的佼佼者。

“当我失去一切的时候,起码让我保留自信”

澎湃新闻

:市场里可能一段时间,它会有一个类型,很多剧,你会跟着潮流吗?这样很容易选到无趣的本子。

翟天临

:我选戏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能够贴合老百姓的生活,贴合我们身边人的生活。过于悬浮真的不行,我也尝试过,确实很难达到要求。说白了,我仅仅是为了最普通的人演戏,为了每一个跟我在生活中进行深入聊天的人演戏。并不是为了一些别的,流量之类的,我觉得挺没劲。所以你们看我接的戏,都希望能够通过某一个戏,让大家关注到某一个团体或者是社会现象,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到。比如历史题材,也是我们从小读的名著,每个人都读三国,《白鹿原》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有非常经典的人物形象,有文字的力量,有文字的审美。

澎湃新闻

:到现在你还有职业困惑吗?

翟天临

:职业困惑是永远伴随着的,因为人总是需要精进的,所以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0岁和50岁其实都一样,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提问,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每天都在跟自己交流的时候,想你下一顿吃什么的时候,你已经在给自己提问了。

澎湃新闻

:很多演员最大的焦虑在于被选择感,你有这个感受吗?

翟天临

:这一点不是在于我们年轻演员身上,老演员、老艺术家,他们也有这种焦虑,每个人都面临被选择,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有什么好焦虑的呢?除非不自信。如果你足够自信的话,为什么你会认为别人不需要你?当你产生这种恐慌的时候,不应该人间不值得,应该是好好去精进自己,让自己更能够被更多的人所需要吧,向上一点,积极一点。

澎湃新闻

:你是比较自信的人。

翟天临

:还行吧我觉得。如果有一天我连自信都没了,我就一无所有了。我跟雷佳音,包括曾经非常痛苦的这些演员们,难道不是靠自信撑过来的吗?难道是靠一口气嘛?是觉得自己能够做到,相信自己。当我失去一切的时候,起码能让我保留我的自信,等我哪天说,我做演员的,连自信都没有的时候,我真的就一无所有。

澎湃新闻

:可能有些人性格就不是自信的。

翟天临

:其实不是,我觉得这个对于表演者而言,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你作为一个表演者,这个职业里面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实力无关。我刚刚上表演课的时候,还没开始学的时候,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我,你们应该自信,首先把自信拿出来,你们不怯场,在台上能够展示自己的时候,那你才能够放松的表演。这是我的职业基本的一个要求。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翟天临和吴秀波

“不用那么急,干嘛非要迎合市场”

澎湃新闻

:你微博里写过,把演戏比作一种修行,怎么讲?

翟天临

:是因为爱。演戏演到最后,传达的是自己的世界观,对世界的态度。不管你演的是好的还是坏的。你看迪卡普里奥曾经在《八恶人》里面演了一个极其极其极其讨厌的人,可他是为了衬托世界的美是什么样子。当你足够自信的话,没有好角色、坏角色的区别。

澎湃新闻

:在《军师联盟》里面,你把和吴秀波的私下讨论放进了台词,这算是角色对你的改变吗?

翟天临

:个人有时候对于世界的一些看法,有机会融进了角色里面,把它表现出来而已,这是做演员最幸福的事。有时候,你分不清你是何角色,才会产生这种思考,你借了这个角色的壳,思考了一个问题,就把它演出来了,杨修的世界观反正历史记载了,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会不会说这句话我不知道。这场戏对不对?我们也不知道。只是我在表达。

澎湃新闻

:这是你认为好演员的标准之一吗?

翟天临

:好演员和其他演员的本质不同在于哪?在于“理解”,就是两个字,它涵盖了好演员和其他所有的一切人。干这行的不同,就是理解。

澎湃新闻

: 比如说你演了一部都市剧,现在的观众可能会觉得,你是都市演员,演了《白鹿原》,一些人会说,你怎么演个农村戏。他们可能是同一批观众。你也去理解吗?

翟天临

:我理解。所以我要改变我自己,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我。他们可能没有看《心术》,只看了《白鹿原》,认为翟天临是这样的。那么我就努力赶紧多拍一些不同的戏。我们不能要求观众太多,我们需要的是观众,就要改变自己,去迎合观众。

澎湃新闻

:入行这么多年,依然对演戏保留纯粹的心吗?

翟天临

:做演员什么时候纯粹?有演员说哇塞,我不忘初心,我天生是做表演的。挺好听的,可是我要这么回答你吗?没有哪个演员特别纯粹。只有从职业角度来讲,首先你要敬业,然后热爱观众,对自己有要求。

我们又回归了一个老问题,就是说我到什么时候我学完了,再来演,大家照样会喜欢看我的戏。还是雷佳音说过一句话,他说,“唉呀我要是个厨子,我会做饭,我永远饿不死”。这话我觉得挺实在的,我干嘛要害怕呀,干嘛非要迎合市场?遇到我想拍的,我就拍,我拍好它,就是不用那么急。

《白鹿原》剧照

“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澎湃新闻

:对大家那么宽容,那你自己生活里看国产剧,会有骂烂剧的时候吗?可能你是行里人,理解会更多?

翟天临

:那当然有了!你也有吧。你为什么要求我不能这么想?

澎湃新闻

:那时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

翟天临

:千万别哪天让人这么说自己。我除了能改变自己,我还能改变什么?就是自己能够有点责任感,或者起码对于审美的要求。

澎湃新闻

:看到烂剧的时候,会忧心吗?

翟天临

:我不担忧,因为依然有人在坚持拍好剧。不好的东西我根本不去讨论,讨论它有什么意义呢?

澎湃新闻

:博士毕业之后,进组拍戏,看书的频率有降低吗?

翟天临

:我觉得看书是一种缘分。书在我这就跟电影一样,分好看和不好看。我看书并不多,不是特别喜欢一个人总以文化人自居,我也不太喜欢装有文化的人。有的时候我去看电影,就是觉得它好看和不好看来讲,它是不好看的,我也很难说它好看,不论它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不好看就是不好看。我去看电影,我就要看讲故事,故事要是都看不懂,我看它干嘛,我倒不如去看一个风光片。对不对?

澎湃新闻

:有没有最近看的书可以聊聊的,或者说你觉得印象深刻的书。

翟天临

:一个布拉格的作家写了一本书(赫拉巴尔的作品《过于喧嚣的孤独》),说他平时是一个做压碎机碎书的工作的,可是他却能够在回收工作当中,去找到自己,并且开始写书,我觉得这还挺有意思的。最近可能看的经济学上面的比较多,还有一本书叫《说谎者的扑克牌》,我觉得可以,大家可以看一下。

对于我们演员而言,你只看情感类小说那可不行,“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觉得尽量打开自己读书的宽度。这可能是咱今天聊的最有意义的一句话。

9月6日的#翟男语录#

****************

“我差点跟采访对象产生情感纠葛” | 八段失败的采访往事

作者:新京报传媒研究

发表时间:18-02-0110:27新京报社官方帐号

本文由“真实,从这里开始”的地平线非虚构工作室出品

(公号ID:dpx-story)

文丨张雨寒

每一名记者都有一段最失败的采访经历,里面充满挫折迷茫、窘迫,却是职业生涯的另一个起点,有人从中获得了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启示,有人留下青涩而美好的记忆。这些艰涩的采访从更长远的职业生涯来看,或许并不像最初想的那样失败,反而有着成长的乐趣,甚至是一种稚嫩的喜感。

下面,八位采访者痛苦而又饶有兴趣地回忆了自己那段失败的采访往事。

“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王茗

新闻专业大学生

我比较失败的采访,应该是一两年前。当时是实习,我去采访一个有名的诗人。我去的时候,她坐在咖啡厅里,有一个工作人员在她旁边。她当时已经接受了一家媒体的采访,我是第二个。对她的一些价值观,她对媒体的态度,我本身不是很喜欢。可能内心是有这个预设的。

因为我自己在武大念书,我听说她儿子好像也在武大念书,还是华科(华中科技大学)的,我就去问她这个问题,想去跟她聊一下。她就说不是,她儿子在湖北的另一个学校,说完这个之后她情绪突然down下来了。

然后我想,可能是我问了一个不太合适的问题。后来我开始照我的采访提纲提问,但她当时表现得特别抵触,我完全不知道她在讲什么。那天,她穿着一条红色的花布裙子,背了一个包,一个人低着头,用手指甲抠包的金属搭扣,也不看我。

我问一些常规的问题,类似于平常写作怎么找灵感之类的。她就说,我不知道,我就是那样写出来的。我还问,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了,阿尔法狗都会写诗了,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人的价值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她说,我不知道,当时我已经想不到有什么可以跟她聊的了。

因为她有种在跟你抬杠的感觉,搞的最后我也很不爽。后来我觉得没有办法,因为她特别不配合,而且采访时间也快到了,我就说那算了吧,最后那篇稿子我就没有写出来。

我就是觉得挺没意思,她不跟你好好聊,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哪儿做的不对。我现在依然不知道。难道就因为我问了她儿子在哪儿上学,她就生气了吗?可能我不太适合跟这种人打交道吧,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算是我特别、特别失败的一次采访,我至今都不想回想起。

“公关误以为我给她挖坑”

@欣欣

记者

我准备采访一位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但是,我在跟公司公关沟通的过程时发生了冲突。因为对方比较忙,我越过公关直接找了创始人,被公关误以为给其“挖坑”。之后公关言辞比较激烈,我也没有做很好的应对,导致采访失败。遗憾在于,我已经见到了创始人,并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写了三页纸的采访提纲,但没有在几分钟之内说服对方(让他接受采访)。如果重来就直接问创始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打开局面。

“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阿宇

新闻专业大学生

最想重来的,是2015年年底对一个行为艺术家的采访。他叫坚果兄弟,那时他提着吸尘器在北京各地游荡了100天,把收集到的霾和灰尘加上一些黏土烧制成了一个霾砖,当时在各个媒体上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我那时就想对他做个人物特写。然而当时我在武汉,他在深圳,作为一个普通校媒记者,无法面对面采访,就敲定了线上采访。

当时我的阅历比较浅薄,对艺术也不了解,虽然我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看了很多关于行为艺术的文章,但是在线上采访时,我的问题都过于局限在我对他的一种功利性的理解上,即他年少时一些成长,他和他的家庭关系,他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是如何支撑,他行动的意义感等这些话题。那时大概聊了有三四个小时,但是最后把录音整理完我依然无法对他有足够的理解,我在心中立不出这个人物,哪怕最后补采也只是补充了一些细枝末节上的东西。

最终,这个选题在深圳一个职业记者写出了一篇关于他的优秀人物特写后不得不弃置。如果能够重来,我会放下那先前预设的诸多态度,因为那些态度产自我的理解力,这之间与他本人有很大的错位,我那时应该做的就是保持真正的交流态度单纯呈现他,把我的疑惑放开,或许可以把这个采访做得足以支撑起这个人物,当然,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去当面采访他。

“采访提纲一条没问出来”

@骁驰

小说、评论写作者,非虚构写作爱好者

我本是从事小说、评论创作的,在参加导师课之前并不了解非虚构,听课之后不久,恰好有一个写作任务,正好可以用非虚构的方式处理,于是首次尝试了非虚构的写作,即《中国最后的民办教师牛余鹏》。

因为有官方建立起来的联系,所以被采访的老师非常配合。尽管如此,我提前做了功课,撰写了十二条提纲,进行了首次采访后,虽然录了几个小时的音,却仍然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不仅采访提纲一条没问出来,且没抓住重点,采访结束后准备动笔时却发现所有材料竟可用处甚少。

(后来考虑背后的原因)主要是想象的乡村和现实的乡村不一样,主人公所关心的思维的东西也和提纲拟定的距离远,也不利于沟通和交流。还有,对于各种有用细节的抓取因未确定写作思路而关注不足,后来索性扔开提纲,全方位的了解。第一次失败后,重新约了主人公,从现实生活切入,更多的是大量地跑,见更多的人,注意观察,进行判断,涉身处地站在主人公角度思考人生,才渐渐理清了思路。

“他坚持我用问答体”

@湘君

《奇记》公众号作者

一次我采访一位文笔思想比我更高深得多的作家。我耗费很大心血写了篇特稿,结果对方并不乐意。他不是否定文章质量,而是觉得文章里的他存在偏差。执意要改成问答体,觉得问答更能准确表达他自己的想法。但特稿和问答的风格是完全不同的,我也无法接受,最后不欢而散,作品雪藏。

我擅长特稿写作,但这种文学体裁式写法,作者虽尽量不出现,但暗藏着自己思想情感。并且,必然融入一定场景想象,再客观呈现,和真实人物也会存在偏差。适合这样去写的人群特点,一是自我没那么强烈,允许略有偏差的塑造;二是自己文字表达一般不如作者,愿意被代言甚至升华。

不适合这样去写的人群特点,一是自我非常强烈,不愿被代言,更愿意做自我表达,不愿做故事中人。二是自身文思在作者之上,是你无法驾驭的人。碰到文人、艺术家等个性太强的采访对象,不适合特稿写作,而要进一步拉开“距离感”,以第三者旁观者身份来陈述自己的看法,而非深度代入的文学性特稿写法。

“别单恋一枝花”

@优优

独立写作者

对于没有媒体平台和成熟作品背书的采访者(又希望做深度/人物报道等),采访对象对采写动机的质疑是很大的制约,很容易被拒或被简单回复些表面话。要说建议的话,大方自信,平常心吧。别太拧巴。多下功夫多尝试,也给自己个突破期限,不行就换,万千世界好玩的人和事很多,何必单恋不属于你的一枝花~

“我差点跟采访对象产生情感纠葛”

@宁静

非虚构写作爱好者

一个新闻案例中有一个离异的女人,我接触她,想更深地长时段地了解离异女人的情感生活史,最好能一直到晚年。有一次下雨,我不能判断她有没有带雨伞,就在公交车站等她,给她送了一把伞。从此我就是她的知音,她频繁给我打电话,她和男人相亲,也让我在远处呆着,帮她观察。她去炒股,也带我去。

我无数次进她的家门,除了聊天,她给我拿好吃的,我们什么也没发生。但我发现对她也产生了情感。有时她给我打电话,我很反感。但为了不让她生气,我还是去了。她对我产生了依赖,对我撒娇,要我陪她。一年之后,我有意地忽视她,半年之后,我再去打电话,她很冷淡。她给我打过几个电话,我拨过去,她都说打错了。后来我换了号码,没有再联系。

为了自己的好奇,陷入一种复杂的情感,那就跨越了采访的伦理边界。

“过后我怀疑她精神有问题”

@常贵宁

非虚构写作爱好者

我也采访了一百多人了,采访多了就觉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什么样的人都有。因为这些老人和你也不认识,你贸然上去,人家对你不了解。我就怀疑(那次的经历)是不是因为对方精神有问题。

我说要采访,她说你是干什么的,有没有证件。我说我没有,也没带身份证。她让我留下我的采访本,让我回去拿证件来领本子。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较真,还是精神有问题。我解释说我是为了研究油田的历史,她不理解,一点也不理解。说是跟我工作搭不着。而且没有单位安排。所以最后还是没采访成。

近期好文荐读:

这家报纸是如何揭开“美国体育界最大丑闻”的

这些电影让我重新理解新闻

2018年新闻人值得关注的12个媒体播客

投稿、合作邮箱:

****************

我采访了30位年薪百万的人,他们自律的程度让人汗颜……

作者:猎头老王

发表时间:18-06-2906:46优质原创作者

职场上,一个人自律的程度,和他职场所能达到的高度有非常大的关系。高度自律的职场人往往平步青云。不够自律的人往往比较平庸,难以获得比较大的职位发展。

因为体重超标,我错失一份好工作

前两天,有一位做到运营总监朋友告诉小薪,自己去面试某家知名生物医药公司,面试完就接到了企业委婉拒绝他的意见。通过侧面打听,他得知,该企业拒绝他的原因不是简历和面试表现不好,而是他的身体体重不符合企业的期待。企业认为,一个控制不好自己体重的人,说明这个人不够自律,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管理不好的人,也很难把自己的工作做的精益求精。这令他很受触动、哑口无言!

自律是什么?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律?自律的标准是什么?

职场上的自律,是指在自己得岗位范围内,最起码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并日益精进自己,同时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不逾越自己的职责界限范围给他人和自己带来困扰。

高度自律的职场人到底收获了什么?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小薪特意准备好次采访提纲,一对一采访了至少30位年薪百万的人,通过跟他们了解,小薪得出以下分析:

1、自律的第一阶段的收获是清理“垃圾”。这里包括情绪垃圾、身体垃圾以及心理垃圾。

自律的人更多的约束的是自己,而且每天严格遵守给自己制定的规划,所以整个人非常清爽,整个人的气场特别报满,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东西。

有一位投资总监,他的爱人去了美国访学一年,他从此做了和尚,完全吃素戒律苦行,每天三百俯卧撑,三百卷腹,三百蹲起,素食,且过午不食,跑马拉松。后来他减了46斤并练出人鱼线马甲线!整个人的变化堪比整容!

2、自律的第二阶段的收获是提高“内存”。这种内存,是在第一阶段清理“垃圾”的基础上,给自己储备非常有益的内在能量、工作技能和各种外部资源、人脉等。

高度自律的人,通过每日的重复和打磨,都收获了不可复制的积淀。薪职网的创始人兼CEO“猎头老王”,坚持每日更新公众号文章和回答一些知名社交媒体上的职场问题,经过3年多的积累,老王获得了很多中高端职场人的肯定、鼓励和反馈!薪职网举办线下活动,经常是刚刚把活动发出来,报名人数就迅速爆满!活动还获得了很多优秀的职场人和老王的“粉丝”给老王提供各种场地和课程方面的支持!

3、自律的第三阶段的收获是习以为常,头脑更加清醒,思路更加开阔,精力十分充沛。最终获得了一个良好的身体机制和一个非常智慧、高速运转的头脑。

假如有别的因素打乱了这种自律,人会变得不适应。并且能很快回到自律的轨道上来。

小薪的一位朋友,是某知名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股东,名下还有两家科技类型的公司。让人意外的是,他自己每天不管多晚都坚持更新自己的公众号,分享自己的心得、对行业的观察。有时候小薪醒来,看见他在写作主题的微信群里打卡分享自己的文章。不管是针砭时弊还是嬉笑怒骂,都闪着深度思考后的灵光。

如何做一个高度自律的职场人?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律、迅速跃迁到更好的只会吃那个状态呢?

小薪建议:

1、给自己设立清晰的可执行的目标。

清晰的目标感可以为自律找到明确的方向。有一位业务总监,在年初的时候给自己设立了一定数额的业绩计划,然后开始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因为经常出去坐着谈客户,这就对形象有很高的要求,于是他不管有多少应酬,都会每天坚持锻炼,直到体重回到正常值。因为他总能对自己进行严格的形象管理,再加上他超强的业务能力,他现在已经超额完成了自己的年初计划!他说这种感觉非常爽!一想到自己的目标,他去锻炼身体都有满满的动力!

2、设立一套详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并按照它去执行。

人都会有想懒散的时候,智慧的人不会选择放任自己,而是会与自己的惰性作斗争。建立一套奖惩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即使公司不做要求,自己给自己做要求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小薪认识一家体育公司的商务总监,一年到头基本上都在高铁飞机上度过,但他为了以身示范,每到一个地方就抽时间去跑步,去年跑了2016公里,发了53篇文章,看了44本书。除去节假日的奔波,平均每周读一本书,输出一篇文章,每天跑步5公里!他给自己建立的规则就是给自己扣除费用。他把全年的时间算成了一笔费用。每次没有去读书、跑步和更新文章,他都会被扣除一定的费用!

写在最后

高度的自律,是一张财富自由路上的通行证。从现在起,清理自己的“垃圾”,增加“内存”,让身体和头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看看身体里包裹着一个多么出色的自己!

****************

记者列提纲采访官员遭拒 回应:要是好回答早给你安排了

作者:北京晨报

发表时间:18-04-0922:38北京晨报社

陕西都市快报微信号4月9日消息,今年3月1日,《都市快报》全媒体记者收集了西安家长集中反映的幼儿园入学难、上学贵、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收取择校费等五大核心问题,记者带着介绍信来到西安市教育局,按要求详细填写了采访提纲、复印证件并留下联系方式等待采访通知。

本文图均为 陕西都市快报微信公众号 图

记者:“这个就是我3月1日填的采访提纲。”

西安市教育局宣教处工作人员 杨某:“这个我好像给你回复过了,你电话好像有问题”。

记者:“这不可能,你现在现场给我拨打,我整天用,电话咋能有问题,当时你给我说,你先回去要请示领导,给我回电话,我也没等到,不是我给你打电话,你应当也不会回复了,内容我当时给你说了 。”

3月1日递交采访申请,等了大概一个多礼拜,记者主动打电话询问,西安市教育局的回复是不方便安排采访。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西安市教育局宣教处工作人员 杨某:“上学贵是针对幼儿园或者是针对小学的,你把它细化一下,具体业务我也不太清楚,反正你就写得再细一些好吧 !”

记者:“采访问题我已经写得这么详细了,还不详细,那我也理解不了,领导说的还是咋回事? ”?

听到这儿总算明白了,之所以不方便安排采访成了记者的问题,记者的采访提纲不够详细,问题没有具体到主管科室。

记者:“作为记者提问的时候,我觉得我给你写了五点问题,问题非常细化,而且也是昨天晚上问政的时候,老百姓最关注的几个问题,你给我说你不是相应的处室,宣教处只是接待媒体,至于你说的幼儿园上学,归基础教育一处管,民办教育归高职成处管理,这两个问题我不知道在那个处室。”

3月1日记者写出的五个采访问题分别是:幼儿园入学难、公办学校少、上学贵、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失衡、择校费等违规收费问题、民办特别是名校存在的招生问题。这些问题相信大家都能看明白,可这位工作人员却说问题还不够详细,还给记者拿出了领导的文字批示。

教育局工作人员:“你今天再把内容细化 ,重新填一下吧,我到时打电话给你说,你把采访内容再重新填一下。”

带着介绍信两次采访,还要求记者再次填采访申请。就在记者准备填写的时候,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主管宣传的负责人刚回单位,记者被带到了另一个办公室。

西安市教育局宣教处 费处长:“你提的这些问题,说实话,好不好?绝对是非常好的题材!但是有很多问题真不知道咋给你回答。她给你拖的目的,你看我当天就签字了,我们是非常重视媒体的,这些东西看到后,说实话,很难给你回答这些问题。”?

记者:“ 那核心是我们的问题把领导问住了?”

西安市教育局宣教处 费处长:“说一句实在话,你问的这些问题不是完全问住了, 但基本上是让领导没有办法面对。你提的问题,要是好回答的话,早都给你安排了。”

听到这里,我们总算明白了,记者等了一个多月采访都没成功真实的原因,就是市民和记者关注的西安教育问题让主管部门骑虎难下,不知如何交出答卷。

西安市教育局宣教处 费处长:“?你提的问题太尖锐了,你让领导给你回答的话,说句实在话,领导未必同意,给我们局有些领导说,他未必接受你的采访。”

随后,这位宣传负责人说记者关注的五大核心问题也是西安市教育最近整改的重点,他们也希望用实际行动为西安教育交出一份加分的答卷。

针对全场问政嘉宾的表现和教育系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迎春评论,我们不能让教育制约西安发展。今天的问政时刻展现的问题,可以说让每一个教育者每个西安市民惊醒,教育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部分,绝对不能出现乱收费、公办弱民办强的现象,就不可能做到国家所要求的义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所以目前西安教育这种无序发展,教育呈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像是优秀生源的竞争只能做表面文章,无法深入做到课堂。我们的教育行政到底能不能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不然教育的现状将会制约大西安的发展,成为瓶颈。教育部门要从体制上多做考虑,要让西安教育回归培养人、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源上来。

侯学华教授总结,政府主导职能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定要有权威性,我们不能让市场过度地左右了我们的灵魂,也不能让钱包腐蚀了我们的心灵。当然我想说,我们要避免教育过度市场化、随意化。家庭社会应该共同承担,我们的政府、家庭、社会应该重新思考教育是什么?每一个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怎么样做好?

****************

内行人这样看新闻才能训练新闻采访功底

作者:传媒智库

发表时间:03-0116:51

给你一个新闻线索,你如何去采访?很多人说多跑几次新闻就知道了,在实践中确实会有老师带,但是这种成长速度相对较慢,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不切实际的做法,毕竟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跑新闻,而且如果你不是在有采编资质的媒体的,以新闻名义去采访很有可能被扣上非法采访的帽子,甚至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media-learning.com

那对于新闻信息从业人员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来说,新闻采访如何在平时训练呢?传媒智库(media-learning.com)推荐大家可以使用反推法来看新闻,从新闻采访几个重要步骤来学习,通过这种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会让自己思路逻辑更加清晰,未来在新闻采访,特别是采访提纲上就会事半功倍。

反推法如何看新闻

反推法就是从结果反推过程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其实在很多行业都存在,比如法医,通过观察患者或者尸体的伤口可以反推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此类情况。在新闻采访学习中也可以通过看新闻反推出新闻采编人员采访准备的内容,采访人物,采访问题,采访手段和选题策划思路。

反推法从新闻中学习什么?

带着问题去学习,我们先可以了解这些基本问题和进阶问题:

基本问题:

1、核心事件(what):这个新闻里面到底讲的是什么事情?

2、人物关系(who):这篇新闻里面一共采访了多少人?当事人是谁?冲突方是谁?外围人员是谁?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3、时空信息(where &when):这个新闻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4、事件脉络:(how):这个新闻发生的起因,冲突点和发展。

以上是具有基本媒介素养的人都应该在新闻中获取的信息,但是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子和传媒行业人士需要从新闻故事中学习到更多,反推出更多内容,才能提升自身的新闻采访技能:

1、事件涉及方问题(event-relative)

新闻故事中的事件是否涉及到相关机构,或者相关法律法规,或者社会矛盾等等,这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相关机构的职能,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还有矛盾冲突点。

2、人物关联性问题(people-relative):

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对应的问题是什么?(即是什么问题导致了被采访对象会这样回答?)

被采访人之间的职业是什么?特别是外围人员,这一点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对采访人之间的选择,还有对被采访者之间的利益关联做出判断。

3、时空涉及方问题(environment-relative)

新闻中的各类场景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其中,时间是早上,下午还是晚上,当地的天气如何。这一点可以让我们知道新闻采访者采访的地点,以及如何描写场景。对于电视新闻记者来说,这些都是空镜头的一部分。

4、主题相关性问题(topic-relative)

这篇新闻讲的主题是什么?任何一个新闻故事都会有一个主题,没有主题的新闻是没有核心和灵魂的。

反推法在实际学习中的运用

传媒智库(media-learning.com)提醒您可以优先使用一些稍微短一些的社会调查类报道,你可以到澎湃新闻或者观看往年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我们以纸媒作为案例:

新京报深度栏目文章:《湖南衡阳锤杀双亲嫌犯:虚构幸福的少年》从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来看,罗毅(化名)是幸福的。这个13岁少年写到,他与父亲坐高铁去遥远的云南老家省亲,那儿有与他同岁的叔叔,名叫罗永方;距离老家6公里的“五庙村”里,住着疼他的外婆,还有一个能帮他收拾烂摊子的表哥。试卷外,摆在这个世代居住在湖南省衡南县三塘镇学塘村少年面前的,是另一番光景:忙着谋生的父亲,身有残疾的大伯,鲜有来往的姑姑,罹患精神疾病的母亲姐姐,疼爱他的外婆也早已不在人间。罗某7年级期末考的语文。作文他以《亲情真好》为题,为自己虚构了新的身份。在将云南虚构为故乡后的第6个月里,罗毅踏上了自己的旅途。锤杀父母后,罗毅骑着父亲的摩托车,去了镇上的网吧。在他销声匿迹的二十几个小时里,网吧的监控记录下了他在三塘镇的最后影像。也是在上网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用父亲身份证买了一张前往云南大理的高铁票,如愿以偿地踏上“归乡”之路。铁路部门官方网站上显示,每天早上7点05分,衡阳东会有一班前往云南大理的高铁。花去647元钱后,1557公里的距离就变成了近13个小时的行程。1月2日下午,在涉嫌锤杀51岁的父亲、45岁的母亲30多个小时后,罗毅在云南大理被警方抓获。自称孝敬双亲的少年三塘镇学塘村,位于长沙东南方向的衡阳市衡南县,两千多口人散布在方圆十几里地的山坳里。罗毅家位于村子的东部,贴着米红相间瓷砖的二层小楼远远望去很气派,但走进之后才能发现,这幢屋子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还是毛坯状态的屋里,放着屈指可数的几件家具。1月2日下午3时,罗毅父母的寿棺停在堂屋的中央,厢房里亲属围着煤炉坐着,不时唉声叹气。罗毅的姐姐罗晴(化名)要么对着前来吊唁的人笑,要么低头不语。“我恨死他了。”罗毅的大伯罗生(化名)自称不知该怎么面对沉默良久后,他补充道,“可他还是罗家的血脉啊。”稍晚些,罗毅被当地警方抓获。老人起身一瘸一拐走向人群向亲友宣布这个消息,“在云南大理逮住的。”说完蹲在地上失声痛哭。作为惨案的唯一目击者,罗晴成为不少媒体的采访对象。这个大约20岁的女孩懵懂地靠在厢房门框上,接受媒体的采访——她表达困难,没有逻辑不成句子,带有浓郁口音的词语从她嘴中蹦出,以供记者们拼凑案发现场。自始至终都挂在她脸上的笑容显示,死亡对于她来说过于陌生。除了虚构在别处的故乡外,罗毅的试卷上另外一道题的答案让人印象深刻,那是一道看图说话题,题干中,一个老人笑眯眯地坐在椅子上,给她洗脚的年轻人累得满头大汗,小孩在给年轻人打扇。罗毅的答案是,这体现了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尽孝应该在当下。他要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这不仅仅是长大成人后的事,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行动。”在稍早之前的官方通报里,罗毅用一把锤子杀死了自己的父母。被用来杀人前,那把锤子是父亲罗春(化名)养家糊口的重要工具:罗春带着这把锤子去工地上做木工,靠着一天三四百元的收入,养活了他的妈妈、姐姐还有他。罗毅在当地大山中学的班主任费老师说,甚至在出事前不久,罗春还为他购买了一台学习机。走访中,在村民、老师、同学的口中,罗毅的形象逐渐清晰:有心计、讲义气、好面子、温和听话、最近常去上网、花钱大手大脚。有人将他的突然失控归结于网络游戏——有媒体从惨案唯一的目击者、头脑不太清醒的罗晴口中得知,事发前罗毅曾与父亲因为要钱而发生争吵。甚至杀死双亲后他还去镇上的网吧,上了两个小时的网。有人说悲剧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邻居和师长说,长期以来,罗毅处于放养状态。父亲整日忙着赚钱,而母亲则是一个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网瘾杀人纯属猜测在官方调查结果出炉之前,真实的原因或许只有罗毅知道。最先赶到现场的罗生说,命案发生在一楼。对跨年几乎无感的他事后推算,案发时他正坐在300米开外的自家屋里的床边,炉火熏得他昏昏欲睡,“头像‘鸡啄米’一样上下晃动。”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是侄女的敲门声惊醒了他,“不知道是几点”。罗毅的邻居、族里长辈证实,她听到敲门声时,湖南台的天气预报刚播完。于是,案发时间被定为“2018年12月31日18时40分许”,“听见她说要住大伯家弟弟把爸妈锤了后跑了。”罗生说,他开门后侄女咿咿呀呀地边说边比画,他大概了解到,侄子用锤子锤了他的三弟和弟媳妇。罗生腿脚残疾但依然“一路小跑”来看究竟。进到屋里时,他看到三弟坐靠在外屋的墙边脑袋耷拉着,弟媳则双腿跪地头栽在地上。“我喊了人。”罗生说,当时他脑子里有的全是侄子干的在他看来离经叛道的事,“在大山中学念书时,喜欢用手机打游戏,去华星学校后,学会了去网吧。”他一边喊人一边问侄女是不是要钱打游戏没给?侄女回应他“钱!游戏!”这个回话让他确定了自己的推断,之后有人问起侄子杀人的动机时,他都会给别人说,“要钱打游戏没给。”但这个原因,仅仅是众人的猜测。而在罗毅2017学年就读的大山中学124班班主任写的一篇告家长书,让众人对这个猜测更加深信不疑。于是有网友质疑当地在网吧管理方面的不作为。有规定称,上网需实名,未成年人不得出入网吧。1月2日晚,新京报记者走访了三塘镇上的几家网吧。因为命案发生后当地加强了管控,不少附近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最近管得严了。”他们中的一名未满18岁的学生告诉记者,惹得同行伙伴哄笑。众所周知的溺爱罗毅出生前,家里只有罗春一个正常人,母亲、姐姐都有精神疾病。因为贫困,身高165厘米的罗春在30岁才从株洲的安仁县讨到了媳妇。结婚时,罗毅的母亲谭某花24岁,精神病残疾。罗生说,结婚后不久,谭某花生下了女儿。家里少有的喜事发生在2005年。这年,罗毅出生,健康,还是个男孩。多名村民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中年得子后,罗春像变了个人,“经常看到他天不亮就骑着摩托出门,天黑了还没回家。”生前,罗春在三塘镇的建筑工地上“装模”,“做木工,一天能赚三四百块钱。”曾与罗春一起干过活的村民称。靠着辛勤劳作,罗毅家的经济状况好转。据罗生介绍,2012年,罗毅的父亲把现在居住的老房加盖至两层。去年年底,他在镇上最高档的小区按揭买了一套商品房,罗生称,“雨母新城是三塘镇上房价最高的小区,5000多块一平米。”经济状况的好转带给罗毅的直接好处是零花钱的增多,多名熟识罗毅的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因为是中年得子,罗春平日里对儿子百般娇惯,“农村人,又没时间陪小孩,就是多给钱。”上述罗春工友称。上述124班班主任的告家长书里也证实了这一点,其称“其父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华星学校各方面会比大山中学好,再加这两年条件也好点了,这学期将罗毅转到华星学校读书。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缺乏理性的管理和教育,一味地溺爱,由于要赚钱养家,很少陪伴孩子,所以从物质上满足孩子,认为这样能弥补对孩子的爱。”1月2日晚,罗毅在大山中学的班主任费老师也向新京报记者证实,从平时的吃穿用度上看,罗春对他有溺爱的倾向,“我们学校一学期1500元管吃管住,但他父亲在这个基础上还给他零花钱。”在大山中学读完7年级后,2018年9月,罗毅被送到了镇上的华星学校上8年级。华星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一年的学费要一万五千元。而且多名村民告诉新京报记者,平日里罗毅犯错,罗春对他的教育也不多。罗毅在华星学校的班主任滕平介绍,2018年12月28日学校放假,29日下午,罗春跑来学校找他,说罗毅彻夜未归。滕平便和罗春骑着电动车跑了很多地方,最终在一名同学家找到了罗毅。“我批评了罗毅几句,说这样让家长操心不对。他爸一个劲向我道歉,却没有怎么批评罗毅。”滕平说。而就在两天后,惨案发生。1月2日下午,华星学校门口。放学后学生们鱼贯而出。新京报记者段睿超 摄曾替同学出头刚到华星学校上学时,罗毅参加了摸底考试。“两门课加起来只有几十分,底子很薄。”滕平告诉新京报记者。罗毅在大山中学7年级期末考试成绩印证了滕平的说法,语文65分、政治57分。罗毅在大山中学时的班主任费老师说,罗毅上课能专心听讲,大部分时间能完成作业,成绩中等,在老师面前表现很好,是一个比较“厉害”的学生,“心计比较多,撺掇别人往前,他躲在后边出主意。”费老师说,她只见过罗毅的父亲一次,“跟同学发生矛盾请家长了。”2017年冬天,罗毅替好友王鹏(化名)出头,花30元钱雇了高年级的学生充当打手殴打同学,“王鹏喜欢一个女生,另一个男生也喜欢这个女生。”费老师告诉新京报记者,罗毅便与好友联合,找人打了那个男生。罗毅在这个事情上并没有直接出面。费老师介绍,平时罗毅与同学的交往可以看出其在学生中颇具威望,“有一次班里的同学手机丢了,这个同学找了罗毅帮忙寻找。”罗毅的风光,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父亲给予的丰富的物质条件。但对于身患精神疾病的母亲和姐姐,他对老师、同学一直瞒着。不过,滕平在日常接触中发现,当别人提及罗毅的母亲时,罗毅会变得烦躁,“我想解开他这个心结,但又不知该如何说起。”2018年10月17日,滕平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罗毅称,其母亲是外地人,说话有乡音,但在小区邻居面前很亲切,“我妈在邻居眼里很贤惠,在家中是个好妈妈,好妻子,我妈妈让我变得坚强了,也让我在邻居中成为一个好孩子。”看到这个答案,滕平说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为了鼓励孩子,他还是给罗毅打了高分。短短一个月之内,湖南省连续发生两起未满14周岁少年弑父弑母事件。1月2日晚,衡南县召开紧急会议针对罗毅的情况进行了充分讨论。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目前,县里对罗毅后续学习、教育问题的最终方案还没确定,“罗毅患有精神疾病的姐姐,政府将在罗家后事完结后,出资让其去敬老院生活。”

media-learning.com

基本问题和进阶问题回答整合记录:

1、核心事件及其涉及方:

该新闻主要是围绕湖南衡阳三塘镇学塘村发生的13岁孩子为了上网费,与父母发生争执,锤杀自己父母的故事。

涉及相关方面:

(1)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有问题?(这一点提示了冲突点,家庭之间是否存在严重矛盾,或者孩子的心理问题?)

(2)法律方面。未成年人受《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是否意味着不用受到任何处罚?(这一点给我们指向了采访对象:律师,法官等司法人员)。

2、被采访人物之间关系及其可能询问的相关问题:

人物核心:

(1)罗毅(化名):湖南衡阳三塘镇学塘村锤杀父母的13岁孩子,初中生。

(2)罗毅的大伯:直接回答:“我恨死他了。”“可他还是罗家的血脉啊。” (反推提问:您现在对罗毅是什么看法?)“在云南大理逮住的。”(反推问题:您知道罗毅现在的情况吗?知道他被捕的消息吗?他是在哪里被捕的?)“我喊了人。”(反推提问:您当时发现自己的弟弟被侄儿杀了后,您是怎么做的呢?)“在大山中学念书时,喜欢用手机打游戏,去华星学校后,学会了去网吧。”(反推提问:这孩子您平时了解他有什么爱好?)是不是要钱打游戏没给?(反推提问:为什么孩子要杀害自己的父母呢?)(3)村民:

“经常看到他天不亮就骑着摩托出门,天黑了还没回家。”(反推提问:罗毅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平时有什么生活习惯?)“心计比较多,撺掇别人往前,他躲在后边出主意。”(反推提问:罗毅和同学的关系怎么样?您怎么评价罗毅的为人?)“做木工,一天能赚三四百块钱。”(反推问题:罗毅爸爸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收入状况如何?)“农村人,又没时间陪小孩,就是多给钱。”(反推问题:罗毅他们家父母和孩子关系怎么样?他们平时对小孩子关心吗?怎么关心的?)(4)班主任费老师:

间接引语(出事前不久,罗春还为他购买了一台学习机)(反推提问:罗毅事件发生之前有什么明显变化吗?和家人的关系怎么样?)“我们学校一学期1500元管吃管住,但他父亲在这个基础上还给他零花钱。”(反推问题:罗毅平时在学校表现怎么样?生活花销上怎么样?父母关心他在学校的生活吗?)(5)罗毅的邻居:

间接引语:她听到敲门声时,湖南台的天气预报刚播完(反推提问:你们当时听到隔壁有什么响动吗?是什么时候听到的?)直接回答:“听见她说要住大伯家,弟弟把爸妈锤了后跑了。”(反推提问:当时隔壁有家人出来求救吗?说了什么?)(6)滕平:罗毅在另一个学校的班主任

“我批评了罗毅几句,说这样让家长操心不对。他爸一个劲向我道歉,却没有怎么批评罗毅。”(反推提问:罗毅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他与父母的关系怎么样?父母对他学校的表现关心吗?怎么个关心法?)“两门课加起来只有几十分,底子很薄。”(反推提问:罗毅在学校的成绩怎么样?)当别人提及罗毅的母亲时,罗毅会变得烦躁(反推提问:罗毅对她母亲的态度怎么样?他平时会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父母吗?提到父母会有什么反应?)“我想解开他这个心结,但又不知该如何说起。”(反推提问:您知道罗毅对自己母亲反感的情况后有采取什么措施去疏导学生的心理吗?)“我妈在邻居眼里很贤惠,在家中是个好妈妈,好妻子,我妈妈让我变得坚强了,也让我在邻居中成为一个好孩子。”(反推提问:罗毅是怎么在作业你们描述自己的母亲的?)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为了鼓励孩子,他还是给罗毅打了高分。(反推问题:您对学生在作业上描述自己母亲和现实中对母亲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态度是怎么看的?您对他作业的评价是什么?)(7)县政府工作人员:

罗毅患有精神疾病的姐姐,政府将在罗家后事完结后,出资让其去敬老院生活。”(反推提问:罗毅家现在这样,政府未来有什么措施或者办法去安排他们家人吗?)3、时空信息及其涉及方问题

(1)三塘镇学塘村:这是大环境发生的地方

这是一个大环境,这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和当地的经济状况间接作用于新闻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阶层。

(2)毛胚的二层小楼:新闻发声的小环境

这是新闻故事主人公直接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直接决定了主人公的生活质量,指明了其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品位和能力。

(3)1月2日下午3时

新闻故事采访的时间,这是记者现场采访出现的第一个时间点,其中有描述事件相关人物所处环境,人物动作等描写。

4、事件脉络和主题

新闻故事发生的冲突点:主人公13岁的罗毅因向父母索要上网费,父母没有给,他将自己的父母用锤子杀死。

新闻故事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为什么会导致冲突):

(1)罗毅处于放养状态。父亲整日忙着赚钱,而母亲则是一个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的精神疾病患者……

(2)班主任只是负责教学,没有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即便发现了问题,只是通知家长,而家庭处理非常不恰当。

主题:一个少年犯的形成由多重因素导致,比如家庭因素,学校教育,所处环境等等,每一个少年犯出现都会有相关的征兆,如果没有家庭,学校共同合作引导,很容易让孩子走上极端。

5、总结:

1、在这里采访的人物涉及到你这些人

当事人罗毅,罗毅的两个班主任,罗毅家的邻居,罗毅所在村与其父母关系密切的村民,和时间所在村干部,县级干部。

2、这里面围绕当事人罗毅的家庭表现,学校表现,与父母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6、问题:

这个深度调查中并没有采访到当事人本人,这也是由于案件还在侦办期间,无法采访到本人,但是这确实是一个遗憾。

7、经验积累:

(1)主人公使用了化名。这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对负面报道中的人物,特别是未成年人应该使用化名。这是从新闻传播伦理的角度考虑,新闻报道不应该对报道者产生二次伤害,即便对方是施暴方。

(2)如果涉及到伤害性案件,需要对当事人的家庭关系,亲友关系 同事/同学关系进行调查,以验证当事人的心理和行为。如在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新闻故事主人公存在双面性格和人生,在家和在学校表现的截然不同。

(3)对伤害性案件要考虑到最终的解决,或者善后进展。如在这个新闻中对县领导干部态度和工作进行报道。

以上提供给了各位新闻传播学生和从业人员平时在阅读新闻时一个大致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家可以在平时阅读新闻时,反推记者可能提过什么问题,采访过什么人,还有整个新闻逻辑是否严密,言论是否具有代表性等等,这样可以提升媒介批评的能力。将上面的这些内容经过再次梳理,你就会发现其实这就是一个采访提纲的雏形。

在随后传媒智库(media-learning.com)和新闻与传播账号将会发布如何制作一篇采访提纲,大家可以相互交流。

****************

与美丽同行:著名女性书法家胡秋萍访谈录

作者:二小书法

发表时间:18-06-1211:15书法家,文化达人

文/薛明辉

十年前的2008年,受胡秋萍女士之邀,对胡秋萍做了一个书法方面的访谈。访谈的内容是随机定的,面对面的交流,我提问,她回答,我把重要的内容记在笔记本上。回去后整理出了这篇访谈稿子,首发是发在了书艺公社论坛,点击率超高,大概几天的时间就是好几万的点击率。后来发在了我的新浪博客,一直保存在新浪博客里,也有四五千的点击量,后来此文收入胡秋萍的文集。

2008~2018,匆匆之间,十年就过去了,胡秋萍已经离开河南,调入了中国书画院工作。记得那年我还只有120斤,看上去还是很精神的,和如今的我判若两人。看着那时的照片,感慨不已,岁月从来没有饶过谁。

胡秋萍近照

乘物游心——书法家胡秋萍专访

“乘物游心”出于《庄子》,“乘物”与“游心”是两个词,“乘物”指万物皆平等,凭借物的意思。 “游心”指如若能达到“乘物”境界,即可以悠然忘我、神游物外。此为“老庄”核心思想之一。

当今书法界,在女书家中,胡秋萍以一手大气超拔的行草书独树一帜。胡秋萍的书法,师出王铎的雄强,参以魏碑的质朴,吸收现代书法的构成,加之魏晋书法的细腻灵动,章法跌宕有致,纵横捭阖,墨色对比大胆,用笔方圆兼修,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成功探索之路。因为同在河南的缘故,很早就和胡秋萍认识。对于胡秋萍的看法,湖南雁阵部落的冷柏青兄如是说:胡秋萍有三美,人美、字美、诗文美。我深以为然。我曾在书艺公社发表了一篇题为《走近胡秋萍》的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将近两年过去了,细心的朋友会看到,胡秋萍的书法更加平淡天真,艺术构成更加丰富多姿。

胡秋萍书法

2008年7月30日,应胡秋萍女士之邀,书艺公社专访了胡秋萍。郑州的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虽然刚下过雨,但周围的环境感觉还是湿漉漉的闷热不已,属于典型的桑拿天。在省文联大楼里见到了胡秋萍,她身着灰蓝相间的高领休闲T恤和浅土黄色的马裤,依旧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气息,在这个夏天,不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午,我们在一家西餐店里就餐,我把采访提纲让她过目。午餐后,我们驱车来到胡秋萍寓所,在她的书房里,我们开始了如下的交谈。

胡秋萍书法

薛明辉:2005年,您在书艺公社作客的时候,很多人关注过您的创作,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您的创作在内涵上更加趋向传统了,请问是否您的艺术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或许是您的艺术生活状态在变化?此外,我发现很多我周围的书家都在朝着更加传统的路子走,这是否当代书法创作的风向标?

胡秋萍:我的生活本身越来越简单,但我的创作思维却是朝着更深入和更细微的方面努力。生活方式的简单会体现在作品中,这种简单绝对不是直白的简单,它是简约、简洁后的简单,会促使你有意识地简化掉一些生活中多余的事情;克服掉一些书写中多余的习惯性小动作;这是我这两年来的追求。其实每一个书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己手上的习惯性动作,有些是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既然是书法家就一定要克服掉这些毛病,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泯灭个体生命中珍贵的艺术才情。书法家不深入传统,就无法体会经典的魅力;不关注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思想就不会活跃,作品相对的也没有时代气息。成功的书法家应该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自我最佳的契合点。我的学书之路是从唐宋书风到明清书风再到魏晋书风,我在章法上追求明清的气势,在笔法上努力回归二王,在艺术形式上追求现代感。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用笔千古不易,我认为就是指的魏晋的用笔方法。书法创作的艺术感觉要体现当代性,就要从电影、摄影、美术、音乐、舞蹈、装置等现当代艺术门类中去感受、吸取、借鉴,并把这种感受体会灌注在自己的书法创作当中。

胡秋萍书法

学习行草书,一定要师法魏晋。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还要读些儒释道方面的经典,你可以不知道柏拉图,但绝对不可以不知道孔子、老子、庄子。韩愈说过,非两汉三代以前的书不读。同样,我认为笔法非魏晋以前的不学。目前,整个书坛的主流是“梦回魏晋”,是“新帖学”。但艺术是个性化的,如果你本来就是扎根传统的,就努力做下去好了,但要做到极精致,才会被认可。因为这是一条容易被认可的路,走这条路的人会很多;如果你喜欢现代书法,有着自己的追求,一直搞下去,也是一条很好的路。但你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承受力,因为它是新生事物,不容易被接受认可。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就应该是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我们要有足够的宽容去包容它们。

胡秋萍书法

薛明辉:您是当代女书家中草书成就突出的代表性书家之一,请您分析一下当前的草书创作风格走势将会如何?

胡秋萍:您过奖了,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什么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书家,但我会一直努力着。因为历史总是在回望时才更清晰。我认为新一届中国书协成立的五体书委员会,让书法家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追求。一个书家可以会写很多种书体,但不可能面面俱到把各种书体都写得很精彩。书体委员会的成立,使书体更细化了。当代的草书书法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的书法复兴到现在,发展的非常迅猛,呈现出了大好局面。草书分章草、今草、大草、狂草,好的草书应该是自由的、率真的、流美的、诗意的、飘逸的。我认为难度系数最大的是大草。章草和今草在创作中,相对比较理性化的余地,创作者有片刻思考的过程。而大草创作更多诗意的感觉,一方面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字法、用笔有良好的规则法度,一方面是精神诗意的张扬。而这一切都要在瞬间极快的速度中完成,全靠创作者的心力来控制手感。

胡秋萍女士

从第一届全国草书大展来看,目前全国的草书创作主流正朝着大草方面进军,一线书家潜心研究大草,草书语言也越来越纯粹。真是新人辈出,后生可畏。老一代的书家固然功底深厚,但受那个时代的影响,而新一代书家更年轻、思想更活跃,接受的是全新的理念和全新的书法训练模式,思想上、技法上都有新的突破。我目前比较关注的是年轻书家,60后、70后甚至是80后的书家。

胡秋萍书法

薛明辉:您平时的艺术创作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很早的时候就喜欢读您的书法及文章,您最近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新作品?

胡秋萍:我自谓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生活上我尽量遵从天道。说白了,就是遵从天地的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我一般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11点前尽量休息,中午还要午休一个小时。我认为,生命的最佳状态一定也是书写的最佳状态,艺术的最佳状态是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与纸、笔、墨和谐的技术的表达。我每天写字、写文章、写诗、看书、参加活动、做家务等等生活中还有很多琐碎的杂事。总之,一切都在围绕着书法做事。其中书法的临摹创作和写文章占据的是我的大块时间,看书和写诗占用的是我琐碎时间。有时候去出差,我就在火车上写诗、构思文章、打草稿,也算是充分利用时间吧。今年,我写了一些的随笔,但不多;绝句也有20多首。我不求量,只想将生活的点点滴滴感悟积累起来。随笔多是关于亲情和自己艺术和生活的体悟。最近,有一个中学生课外读物,把我的随笔《感恩生命》选进去了。一个多月前,我父亲去世了,又写了一篇悼念父亲的文章《天上人间的家书》,借父亲的去世,去思考有关生死的事情,其实古人把这些事情都说尽了,而且说的又很透彻,我只是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过程。《涉事》杂志约稿,如果读者读后,有一些共鸣和感悟,那我就很欢喜了。

胡秋萍书法

薛明辉:请您谈一下对当前国展的看法。

胡秋萍:说实话,我并没有太关注一些大展,因为那不是我的责任。我更关注的是展览中诞生出来的新人,也可以说是一线的最有潜力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书法家的本能。当然,作为书法界的新人,在目前这个时代,还是要通过展览这个渠道才能走出来,起码是更快地走出来。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书法的本体问题,而不是说谁的长短。目前,具不全面了解,一些具有话语权的人士已经开始不看好一些仅仅临摹的翻版、集字、机械复古初级阶段的书法作品,而是更期待一种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又有自己独特艺术理念的作品诞生,而这种作品才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胡秋萍书法

薛明辉:当今书坛碑帖结合者最成功的书家有哪些?他们各自的成功之处和缺憾有哪些?您的成功之处、缺憾又是什么?以你的经验来说,碑帖结合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胡秋萍:这个问题是书坛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首先我认为,不能机械地理解碑帖结合。试想,如果一幅书法作品百分之五十的碑,百分之五十的帖,肯定是不好看的。那么碑帖结合,是形而上的结合?还是内在深层的结合?好像每个问题都是一篇大文章。我谈一下我的学书经历,最早我曾经写过唐楷、魏碑,写过汉隶、明清的行草,后来才又上溯魏晋帖学。那么在我的书法作品中,肯定有以往学习碑派的影子,肯定也有碑帖结合的成分。从我的书法作品气势上看,有碑的影子;但在细节方面,又希望体现的是帖学的精微雅润的东西,这是我现在的追求。碑帖结合最难解决是“方”与“圆”的问题。“碑”体现的是方,“帖”体现的是圆。“碑”纵横开张、博大、雄强、超拔;“帖”是案头近距离把玩的东西,细腻、精微、秀润、典雅。大的气势, “碑”里面的营养多一些,典雅方面是“帖”学的含量多一些,用魏晋笔法,去表现碑的开张格局,只是碑帖形而下结合的一个方面。其实,碑帖是很难结合的,也有人说碑帖根本不可能结合,这些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是书法艺术的实践者,如何结合?能否结合?只有靠作品说话。

胡秋萍书法

薛明辉:书法复兴三十年,时代造就了不少人物。请胡秋萍老师客观地评论一下:启功、沈鹏等诸位前辈。

胡秋萍:每个人都是一本书。1990年的时候,河南书协在北京举办“河南书法周”,当时我和书协其他老师一起拜访了启功先生,我和启功先生也只有这一面之缘。我感觉启功先生那么大的学问家,却那么谦和。他是外表绵软,也就是庄子说的外化,而内心坚韧,坚韧是文人的风骨。沈鹏先生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传统式的文人,精神上和人性上都带有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个性。沈先生的诗词、文章、书法,都带有浓郁的文人情节。你能从他的诗文里感受到他的内心细腻、善良、敏锐、洞达、智慧和对书法事业的无比执著,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有关文化艺术方面的事情,正所谓“君子须臾不可离道也”,这才是真正的大艺术家。

胡秋萍书法

薛明辉:请问胡秋萍老师,你对书法网络传媒是怎样看待的?书法网络传媒与传统纸介传媒各自的优劣得失?

胡秋萍:首先肯定,书法网络传媒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宣传渠道。生活在当前社会的当代书家,不可能漠视书法网络传媒。关注书法、关注书坛动向,就必须要关注书法网络传媒。书法网络传媒是敢于说真话的地方,是相对真实的地方,这里不论什么名家,唯作品说话。但若论不足的话,就是有时候会出现过激的一家之言,甚至有意识地一个人唱双簧,所谓泥沙俱下,双刃剑吧。报纸好的一方面是更严肃,更中和。可以作为一种有形的资料长期保存。但若论新闻时效性肯定比不过网络,报纸有出版周期和版面的限制,网络在这方面是拥有绝对的优势。

胡秋萍近照

后记/花絮

胡秋萍的书房(严格说是创作室,因为只摆了一张大案子、椅子、梯子还有两盆花,书在另外一间房间里放着),面积不算太大,因为是在顶楼,闷热的不得了。虽然开了空调,但中央空调制冷较慢,这下就苦了我了。但对于怕热的我来说,今天的采访无异于是对我的一个考验。开始采访前,胡秋萍展示了她新近创作的几幅作品。有两张作品的尺幅比较大,是八尺的,必须要站在梯子上悬挂。这样的粗活我来干吧,我爬上了梯子,一手贴作品,一手还要擦汗,未免显得狼狈不堪。胡秋萍见状笑着说,算了,还不如我,我来吧。

胡秋萍女士

胡秋萍说,心静自然凉。她最近读的最多的书是国学方面的书,儒、释、道等都有,一个书法家,只有根植传统、根植经典,从国学里汲取营养,思想才能更坚定、更有力度和洞察力,对书法才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突破。我问胡秋萍,为什么其他女书家对自己的年龄讳之莫深,而你却毫不在意,在简历中标明自己的出生年月?胡秋萍开玩笑说,因为没有什么想法,年龄这东西是不可篡改的。人生在世,都要面对生老病死,何必自欺欺人?她说,女书家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容貌,修心才是根本。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这是自然规律。女书家经过多年的书斋里的浸泡和人生的历练,在书法、学问、气质方面可以做的很好,照样具有魅力,同时也是美丽的。问她有什么养生之道,她说心态很重要。另外就是要注意锻炼,她现在经常练习瑜伽,也很有效果。她的轻盈灵活便是最好的说明。这样的回答,我相信对胡秋萍的女粉丝们,肯定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胡秋萍女士

奥黛丽赫本说过:“真正美丽的女性不在于容颜,而在乎心灵,在乎深情付出的关爱,在乎表露无疑的热情。”胡秋萍对于书法艺术的挚爱,对于传统文化的眷恋,对于生活的热情,使她虽年过四十,仍然光芒四射。当容貌的优势在生命中不再是主流,让她散发魅力的大概是那份不断用淡定、才情、睿智、阅历、坚强、善良、宽容、乐观、守恒、充实博大的内心。让我们与美丽同行。

编辑排版/二小书法

****************

围炉 | 羡慕这些有趣的作业?你也值得拥有!

作者:南大新传

发表时间:18-04-1410:21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策划 | 卞文钰 徐阳 王诗涵 范文

供稿 | 卞文钰 孟晔雯 陈舒琳 范文君 Angela

图片 | 供稿人提供 部分来源于网络

责编 | 彭越 李亦玄

排版 | 王诗涵

大学的作业该是什么样子?

文科生眼中交不完的论文?理科生眼中写不完的实验报告?

那你大概是上了一个假大学!其实很多课程中都潜伏着极为有趣的作业,或锻炼你的口语表达能力,或测试你的文本理解水平,或考验你的创造力,或提升你的专业性。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些有趣的作业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呢?

1

课程名:高级新闻采写

任课老师:庄永志

课程性质: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新媒体系核心课

作业简介:采写一次突发新闻

在我们新闻系有这样一个传说:“没有经历过‘高级采血’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刚刚接触高级采写感触不深,但庄老师要求我们一周之内完成“突发新闻”的作业时,我们才意识到此言非虚。

突发事件以其“不可预料、突然发生”而著称,NHK将诱拐等事件、火车出轨等事故、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都归入“突发新闻”应该报道的范畴。小到南大喵的聚众斗殴,大到地球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都是我们的写作范围,我们忍不住哀嚎作业堪忧。

布置突发新闻作业的那一周,我们班的同学全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每隔5分钟刷一次微博话题“#南京爆料#”,录音笔、充电宝保持满电,24小时不关机,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就连朋友圈都被我们和突发新闻的“爱恨纠葛”刷屏:有洗澡洗到一半听说电瓶车爆炸衣服激动到差点“裸奔”的;有从学则路地铁站出来看到买票的人很多都误以为发生了踩踏事件的;还有因为谣传南大物理学院发生实验室爆炸而匆忙前往的……大家还纷纷在一位同学“如果找不到突发新闻,那下一个新闻就是我原地爆炸”的票圈下清一色刷起了“你原地爆炸,我作业完成”的队形。

头三天都没有可采访的突发新闻。非常焦虑的我和非常焦虑的小伙伴司钰一起吐槽完太平盛世后决定结成联盟,如果发现突发新闻第一时间联系对方。直到周日,当我吃着外卖、突然接到司钰“玄武区炸了,我们在南门”几个字的电话时,还是有几秒钟的茫然。但我很快缓过来,揣着单反、拿上录音笔、骑着一辆小黄车五分钟之内到达南门。我们一行8人打了两辆车,在出租上搜索了爆炸地玄武区黄家圩的资料,初步拟写了采访提纲。

(现场未来得及拍摄,图片为伤者家属提供)

到了现场,我们分为前后三批去现场采访。我和另外两位同学都是第三批进入黄家圩爆炸地附近的居民区的。当时因为前两批同学的采访,所以爆炸地点黄家圩160号所在的军民浴室大门已经锁上,附近的居民也已经开始警觉,不大愿意透露情况。所以我们就选择了一个离事发地点150米左右的卖油炸藕片的杨先生作为采访对象。杨先生一开始也有戒心,每个问题都只用短句回答。但后来和他分享了我们掌握的信息以及告知我们前来的目的之后,他的戒心渐渐被打消了,把所有的情况都告知了我们。

(图片为第二批进入现场的同学所拍)

后来,我们还分头前往医院、派出所、消防站,在临时的微信讨论组里共享采访视频和音频以及录音整理稿,并且分头跟进后续的问题……彼此协作,宛如一个完整的媒体。

作业点评课上,庄老师感慨良多地说:“你们之中,以后一定会有很优秀的记者。”这次突发新闻的采写把遥远的陌生人的命运带入我们的视野,告诉我们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就在于记录,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2

课程名:舞台剧写作

任课老师:朱宜学姐(代课四节)

课程性质: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核心课

作业简介:注意身边发生的有趣对话,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成剧本对话。不需要刻意去背,可以进行艺术美化。除此以外,老师还特意关照我们观察过程中不可以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

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是朱宜学姐,她是《杂音》、《长生》、《特洛马克》、《我是月亮》等很多优秀作品的编剧。

接到这个作业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脑补自己在食堂里偷偷听别人聊天的画面了,好玩的故事那么多,真是挑不过来呢。但当真正去执行的时候,却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因为其实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对话都是废话,大家都有上句没下句地聊着,更不能要求有什么戏剧性了。

我清楚地记住了一段对话,不是被内容吸引,而是谈话者声音实在太大了,她们仅仅只是在谈论自己的爱豆。我既看不出她们疯狂到产生戏剧性的一面,也看不出两个人之间的欲望与张力,她们只是讨论自己爱豆参加了什么综艺节目,在里面唱了什么歌跳了什么舞,自然也无法成为我的作业。

当我毫无头绪的时候,我开始质疑这个作业是否合理:生活中真的有富有戏剧性的对话吗?在苦苦思索中,我打开了朱宜学姐的微博,想找些灵感。我发现,她会在微博中记录自己和父母,或是和上司之间有趣的对话。受到启发的我,开始改变寻找对话的方向,开始留意起室友间的对话,与父母朋友的聊天,渐渐也能挖掘一些日常对话里的戏剧色彩。虽然有了好转,但还是难以找到令我满意的值得改编的对话。

神奇的是,上课准备发言前,之前和朋友一段看似寻常的聊天突然激发了我的灵感,于是我放弃了所有先前的记录,花了五分钟写完了这一段对话,恰好赶在发言前完成。出乎意料的是,老师还给了我极大的好评。这段刺激的作业准备,也是真的戏剧性十足了!

完成这份作业之后,我也慢慢学会如何筛选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判断哪一些是可以在写剧本时用到的,哪一些对话可以套用到作品中。它不仅帮助我能及时做好素材的积累,也培养了我的判断力和观察力。

3

课程名:口语传播思维

任课老师:徐慨

课程性质: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实验班选修课

作业简介:一周之内电话采访陌生人,需要提交完整的采访录音和文字说明。重点是如何通过语言沟通取得陌生人信任。

看到这个作业,我觉得自己最先要做的事就是“找到一个愿意和我沟通的陌生人”。我先是尝试着通过邮件和微博私信联系了我当时很喜欢的一档网络旅游美食节目的节目组,希望能够借着完成作业的契机更加了解这档节目,但始终没有回音。

由于我当时在院系学生会外联部工作,在寻找“陌生人”的同时,我也在寻找着能够赞助院迎新晚会的企业。当时南大仙林地铁站从站台下行至地面的扶梯两侧投放的是某英语学习网站的广告,我由此猜想该软件有意针对南大同学做宣传。通过搜索后我发现,其公司的驻地在南京,是适合争取的外联对象。

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两个该网站可能的联系方式,除了其官网上“联系我们”一栏所提供的邮箱地址,我还在某招聘网站上发现了一个署名为“王先生”的手机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先拨打了搜索到的手机号。电话打通了,经过一番沟通,王先生让我将微信号发给他、他转交市场部同事与我联系。

很快,该网站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就通过微信与我联系了,我发短信向王先生表达了感谢。两日后,该网站基本确定了初步的合作意向。此时,我想到还未完成的“采访陌生人”的作业和此前几次失败的联络,突然想“我能不能采访它们的创始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搜集该英语学习网站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在知乎上发现一位备注为该网站的用户在其相关话题下十分活跃。我突然想到,该网站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在提到最初联系到的王先生时说了一句“我们王总”。我真的没有想到,在招聘网站上找到的手机号居然会是一家公司创始人的联系方式。

于是我迅速查找资料,列好采访提纲,再次拨通了那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电话。我向王总说明了我的来意,他起先有些担忧。但在得知了录音副本仅作为作业发送给老师后,王总答应了我的采访,最终我得以提交了时长为50分钟的采访录音。

能够采访到该英语学习网站的创始人,我觉得实属好运,一是因为像这样受访者的电话被公布于网络的情况少之又少,二是因为愿意分时间给一个学生进行采访作业的企业创始人也不多见。在与王总的聊天中,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想法以及有本真的创业者,聊天的时候他可能更像一位学长,告诉我各种产品设想的来源。

在当时提交的文字说明中,我的感想如下:在这次的作业中,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作为采访者,永远无法比受访者自己更了解他的世界,因而此时一切的伪饰都是不太有意义的,只有采访者先真实、坦诚了,才能走近、了解受访者。

4

课程名:影视制作

任课老师:李劼

课程性质: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选修课

作业简介:自己打光,找同学当模特,用摄像机拍照片,选择五张光源不同的照片上课给同学欣赏。

我上吉力老师的课已经三学期了,这个作业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吉力老师人超级好,平时喜欢讲冷笑话给我们听,有时说着说着还会开始唱歌。

在影视制作的课程学习中,这个作业算是一次小练习,主要是让我们掌握打光这个技能点。老师要求我们三到四个人为一组,然后每个组之间相互忽悠,当彼此的模特,拍摄五张光源不同的照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360度全景全方位包围地尝试了各种打灯的方式,同时研究不同灯光带给模特的不同效果。比如,怎么样才能让模特显得很高冷呢?我们要调到最亮从下往上打。模特也会配合我们摆各种pose。最有趣的是,有位模特甚至还cos起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吕效平老师,把眼镜挂在领口处,作思考人生状;或是一手扶住眼镜,将眼镜推至鼻尖处,不透过眼镜深邃地望着镜头,模仿得惟妙惟肖。

学会处理人像和灯光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戏文人必备的技能。这份有趣的作用至今令我难忘,让我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通过实践和合作探索,掌握了知识点和新技能!

5

课程名:昆曲艺术

任课教师:许莉莉

课程性质: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选修课

作业:昆曲选段《牡丹亭》表演

作业简介、目的:表演昆曲选段《牡丹亭》

课程伊始得知这不是理论课而是实践课,骨头都在嘎吱嘎吱地抗议。直到为了期末《牡丹亭》的表演,不得不学踮步挽手,学朱门绣户处世仪态,学杜丽娘天真心理,学她痴缠命意,学到后来从心底里有点移情。

我们演出的是《牡丹亭》最广为流传的一段《惊梦》的一部分,同学两人一组,一人饰演杜丽娘,一人饰演春香,在一遍一遍的唱演中,我们渐渐也能触及人物心灵与戏台想象中的游园春光,体会到中国戏曲的艺术逻辑。

就算在高速运转的学习生活中不曾怎么沉湎过青春流逝,我也能在今春看花时偶然念及她的触目、她的即事。更重要的是重新理解了一下什么叫“痴情”,什么又叫做“矫情”,这个理解太重要了!

(表演现场)

因为要表演,老师会讲解戏曲表演中的动作都是何意何指,我才发现以前看昆曲就是看个热闹,有很多门道是需要调动想象来洞见,不然一碗底的好茶无开水也是白搭。不得不感叹我让艺术白搭过百回。

6

课程名:表导演理论与实践

任课教师:周慧玲

课程性质: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选修课

作业简介: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分角色朗读剧本,体验角色并加入理解,以便更好地为戏剧文本融入表导元素。

听说有读剧这个项目,心里就开始雀跃了,非常期待!因为读剧是给团体一个平台,大家一齐超越日常中那个时时刻刻不在塑形中的自我,而去用自己的理解、经验去填充一个相对稳定的人物,比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表现要饱满许多,酣畅奇异!而且因为这是课程内容的缘故,大家也不会端不住或笑场。两个小时左右的一次精神碰撞,如切如磋;而时不时观望大家的围坐,甚至能够镌刻下彼时窗外阳光的热度。人能有一时跳出自我已然不易,何况更有一时能跳出在场,钤记一帧定格。

总之是很珍贵的一次体验!

(围坐读剧)

8

课程名:英语基础写作

任课教师:Tony

课程性质: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核心课

作业简介:写一篇英文短篇小说

Tony飞快地讲了一下short story的要素,然后给我们发了一篇范文《I am eight years old》,三千词左右,文章写的是埃博拉病毒的肆虐让一个家庭家破人亡的故事,非常震撼人心。我一开始以为是某个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大佬的作品,没想到Tony后来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一时候的作品。

震惊膜拜之余,只得绞尽脑汁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以前作文竞赛倒是写过中文小说,可是非母语写作实在别扭得很,连有模版可套的250词essay都得写上两个小时,结果还被Tony嘲讽“too many word and verb used errors”(太多单词和动词使用错误),对写英文小说自然是不知如何下笔。最后还是受那篇范文的启发,想到2003年的非典,就以第一人称构思了一个柴静深入隔离病房采访的故事。写的时候内心戏非常丰富,都把自己想象成柴静本人了,甚至感动到流泪,但是迫于语言贫乏,最后只写到了891词。

最后意外的是,Tony给了A+的分数,虽然知道一些大佬是A++,不过我已经超满足了。Tony的评价是,虽然故事很短但是很有意义,可惜“too many word and verb used errors”……

(Tony指出的用词错误)

作业,其实都是老师获得教学反馈、同学得到课程训练的一种形式。有趣的作业之所以有趣,不仅在于形式新颖、学生的参与度高,更在于激励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学习、钻研、获得成长和提高。其实,这些或有趣、或普通的作业,连缀起的都是我们学生时代努力与拼搏的精神姿态。

作为这些作业的答题人的你,有没有全都认真完成呢?

--免责声明-- 《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这篇文章828la112369。

【结语】: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忘不掉的十九大时光 品不尽的十九大味道】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2369'></small><noframes id='828la112369'>

  • <tfoot id='828la112369'></tfoot>

      <legend id='828la112369'><style id='828la112369'><dir id='828la112369'><q id='828la112369'></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2369'><tr id='828la112369'><dt id='828la112369'><q id='828la112369'><span id='828la112369'><th id='828la112369'></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2369'><tfoot id='828la112369'></tfoot><dl id='828la112369'><fieldset id='828la112369'></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2369'></bdo><ul id='828la112369'></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