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

分类: 历史

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

吕蒙正拒玩物

“吕蒙正拒玩物”的典故出自清朝人梁绍壬所写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这是一本杂文类的笔记。从名字来看,这是讲吕蒙正拒绝用来玩耍摆弄的器物的故事

吕蒙正戏剧照片

吕蒙正戏剧照片

“吕蒙正拒玩物”由两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是说,有人要送给吕蒙正一面古镜,说它可以照出两百里开外的东西。吕蒙正却笑笑说:“我的脸还没有一个碟子那么大,那里用得到可以照两百里开外的镜子?”

第二个故事是说,又有人要卖给吕蒙正一方古砚,说是一哈气砚台就会湿润,磨墨的时候不用麻烦地在加水。吕蒙正却说:“就算是一天哈气砚台可以出一担子水来,这个砚台也就值十文钱而已。”

中国古代的文人官员大多都喜欢附庸风雅,喜欢收藏一些“玩物”,或者名人字画或者古董宝贝,而吕蒙正官居宰相,却一点都不在意这些东西。虽然一面可以照出两百里开外的镜子,和一方一哈气就出水的砚台,必然很夸张的成分,也许只是一般的玩物根本并不珍贵,但是也算是新奇的东西,再说还是别人送的,不要白不要。而吕蒙正就是拒绝了它们,所以欧阳修在自己文章中提到这件事的时候评价吕蒙正是“寡好而不为物累”,意思就是嗜好很少而又不被物质所拖累。其实不止如此,很多人在贫困的时候也能够做到“不为物累”,但是等到富贵及身了就忘本了,所以吕蒙正也可以称得上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

吕蒙正是一代贤相,后世评价很高。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匡义自认,就气量而言,不如吕蒙正。所以,同为北宋的欧阳修后来评价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史》也赞扬他是“质厚宽简”,逐字解释的就是质朴、敦厚、宽容、不苛求。

吕蒙正故里照片

吕蒙正故里照片

所谓宽厚,就是待人宽容厚道,这就是一个人雅量的体现,用在一个高官身上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有许多事实依据的。有次,宋太宗问吕蒙正哪个官员适合出使辽国。吕蒙正推荐了一个人,皇帝不同意。第二天皇帝再问,吕蒙正还是推荐这个人,皇帝就再次否决。没想到第三次问起,吕蒙正还是在呈上来的文书上写着这个人的名字,太宗就气得把文书扔在地上。

皇帝说吕蒙正太固执,而他回答说是皇帝不能体察谅解,还说他推荐的那个官员是可以用的,别的人都不如这个人,他不想阿谀献媚来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那样会耽误国事。这句话指责皇帝的意味是很重的,所以当时朝廷的官员都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后来事实证明,吕蒙正推荐的人的确非常正确,所以太宗就感叹:“蒙正气量,我不如。”

1994年有部电视剧名叫《东方小故事》,每集一个故事,讲的都是我国历史上古代或者近代的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名人。其中有一集名叫《蒙正气度》,由此可见,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一件历史公认的事情。

吕蒙正不为物累

北宋欧阳修有一本书《归田录》,里面都是一个个轶事小说,大多是他亲身所见,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的故事就出自这本书。其中有一条故事是讲吕蒙正,欧阳修评价他是“寡好而不为物累”,意思就是嗜好很少而又不被物质所拖累。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不为物累的故事开头,欧阳修就高度评价了他,说“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吕蒙正生前三次为相,后还封爵徐国公,地位极高,所以得尊称“公”,而“文穆”则是他的谥号,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或者大臣死后都被追封为这个谥号。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整个故事要赞扬的就是他宽厚,表现就是吕蒙正不为物累。

故事是讲,当时朝廷又一个官吏,他的家里珍藏着一面古镜,按照他的说法镜子可以照到两百里远的东西。这个官吏想要博得身为宰相的吕蒙正的赏识,就想要用镜子来换取功名利禄,于是就拜托吕蒙正的弟弟把镜子送给他。吕蒙正的弟弟找了个机会就假装无意闲聊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吕蒙正听了笑笑,说:“我的脸还没有一个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到可以照二百里远的镜子呢?”他的弟弟听了也就不再多提这件事。而听说这件事的别人,都被吕蒙正所折服,把他与唐朝的宰相李靖相比。

中国历史上贪污得家里钱财富可敌国的宰相,不在少数,反而是像吕蒙正这种宽容、清廉的宰相少有。

北宋吕蒙正

吕蒙正,出生寒门,高中状元得以入仕,十分受到宋太宗的赏识,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以德才贤良兼备而著称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官员的敬重。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期间,遇到事情敢于出来说话,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讨论时政事务,有自己不认同的,一定会坚持反对意见,他这种无所隐瞒的性格特点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也因此在朝中有很高的名望,令人尊敬。

有一次适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宋太宗宴请朝臣,酒过三杯喝到尽兴时,皇上便开始得意洋洋地自夸:“五代年间,周太祖自邺南归时,这里社会动乱没有纪法,官员和百姓屡遭盗劫,天上出现扫把星,地上水灾频发,引得人心惶惶,四下流窜,还以为天下将要大乱,此处再也不会有太平日子了。朕登基以后,所有事务都亲自查阅处理,民间的各种状况都得到了治理。此后,每次一想到老天的恩赐,能够给我这样繁荣昌盛的时局,我就能体会国家的管理与发展都是事在人为啊。”

听到皇上这样的话,在座的大臣们人人鼓掌表示认同,唯独吕蒙正起身离坐,来到太宗面前说:“有皇上的地方,就能聚集百姓,所以此处才会作为都城得以繁荣发展。皇上可能不知道,城外很多饥寒交迫的尸骨,并不是都如您所见的那样希望陛下不仅仅只看眼前近处,能真正为百姓谋幸福。”此话令宋太宗大为扫兴,但也无以反驳。

吕蒙正心系国家、百姓,绝不谋私,他的刚正不阿与贤良廉洁都是历史上难得的。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为人仁厚善良、正直敢言,对部下百姓宽容有德,且清廉拒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贤良著称的官员。历史上流传着关于他的典故不少,其中“不计人过”就是十分著名的一个。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时,虽然受到皇帝赏识,但他却不记仇,不去惦记着别人的过错。

在吕蒙正刚刚担任副宰相的职位时,有一次进入朝堂上朝,此时朝中有一名官员在朝堂的帘子里面说:“连这小子也能进朝参政啊?”吕蒙正好经过,知道那人是说给自己听的,于是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就自顾自走了过去。和吕蒙正一同为官的其他官员们听到这样的言语感到十分气愤,纷纷去责问那个官员的姓名以及是什么官职,吕蒙正见状赶忙去制止他们,由于那个大臣在帘幕后面被遮挡因此看不清是谁。

退朝以后,与之同行的几个官员仍旧愤愤不平,问吕蒙正为何阻拦他们,十分懊悔当时没有将对方的底细探个究竟。而此时,吕蒙正却说:“如果知道了那个人的姓名和官职,想必定会在心上牢记终生,一辈子念其过错不能忘记,因此还是不知道对方是谁为好。不去追究那个人到底是谁,大家各为各的官,互不干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大家听闻都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可见吕蒙正是个心胸宽广,度量博大的人,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而捆绑自己,能够放下心中的不愉快,十分具有容忍度。

吕蒙正命运

北宋初期金榜题名入仕的宰相吕蒙正留有一则流传一千三百多年的奇文《命运赋》,这篇文章甚至被刊登在多处日历上被人们拿来警戒、解读人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读到不同的味道并得到自己独有的感触。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此文讲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难料,因此万万不可恃宠而骄,比如蜈蚣固有千足却不如蛇行动快,鸡徒有翅膀却不能像鸟一样飞,马虽然能行千里但失去人的驾驭也无法到达目的地,一个人就算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机遇也无从实现。

此外吕蒙正还列举了许多比如孔子、尧舜、韩信、诸葛亮、冯唐、屈原等多个人的生平事例,来讲述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起起伏伏迂回反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与机遇。他还叙述了天时地理等自然环境的规律变化,草木生长,日月变迁都遵循其固有的法则。

最后,吕蒙正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年轻时生活贫寒,在破窑中寒窗苦读,人人都瞧不起他;如今功成名就做了丞相,出门前呼后拥,吃穿宽裕。他也在这样反差中看尽了人情冷暖,因而宠辱不惊,他表示他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机遇垂青于他,而不是自己命贵,以此讲述了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规律。

在此文中,吕蒙正表达了他遵循天地变化、富贵不可尽享、贫贱切莫自欺的人生大智慧,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须坦然相对。

吕蒙正故事

吕蒙正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贤才兼备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与重用,度量宽大,此外他还独具一双识人慧眼,能够知人善用。

吕蒙正

吕蒙正

有一天,宋太宗与吕蒙正商议派谁出访辽国,吕蒙正向皇帝推举了一名姓陈的大臣,皇上认为此人不合适,就没有同意。次日,皇上又以此事问他,吕蒙正还是推荐了昨天那位陈姓官员,皇上依旧否决了。第三次,当皇上又问起此事时,吕蒙正再次提议此人,气得皇上大拍桌子,十分生气,问他:“卿为何如此固执?”吕蒙正回答说:“陛下,不是臣固执,而是您未能查明谅解啊。这个人可以出任辽国,别的人都不如他。为臣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顺着您的意思去发表意见,这样只会耽误国政。”吕蒙正的话气得其它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反而使皇上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吕蒙正有一位客人叫做富言,有一天他对吕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了,能否让他进书院呢?”吕蒙正应允之后见了他的儿子,十分震惊地表示:“你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功成名就的,他的官职能做到我的位置,他的功绩定能远远超过我!”吕蒙正令他与自己的儿子做同学,十分厚待他。果然那个人就是富弼,长大以后成了宰相。

此外吕蒙正还多次推荐常说他坏话的老同学,可见他心胸开阔,唯才是用,且独具识人的眼光。

吕蒙正格言

吕蒙正有一篇作品名叫《破窑赋》,据说是后世之人托其名而为,主题是人生和命运的无常。有文字不尽相同但内容相似的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也被人称为是《命运赋》,文中的许多句子因为寓意非常,所以成为了吕蒙正格言。

吕蒙正《破窑赋》全文

吕蒙正《破窑赋》全文

这篇《破窑赋》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吕蒙正格言中最出名的一句,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论述人生和命运最精辟的一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气的变化是快得难以猜测的,人的灾祸或者机遇也是如此,发生都是在旦夕之间,是现实无法预料的。

既然,人的命运与天气变化相似。所以作者在文中接着就列举了一些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比如他说蜈蚣有上百只脚,却还不如没有脚的蛇走得快;雄鸡翅膀很大,但不像乌鸦那样能飞。这也就是动物的命运,无法改变。

然后,作者用了大片篇幅来罗列历史人物的例子。比如“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意思是孔子文章无人能比,却一样被困在陈国;姜子牙精通武略,却一样要在渭河边垂钓。之后还有短命却善良的颜渊,长寿却是恶人的盗跖,强大却兵败自刎的项羽,弱小却拥有江山的刘邦等等。

接着作者还以吕蒙正当然身居破窑之后为相的人生境遇为例,得出的结论是“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这些都可以说是吕蒙正格言。

吕蒙正赶斋

吕蒙正赶斋是一个民间故事,最早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所作,该剧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共四折,分别是讲一富家女扔彩球选中了穷秀才吕蒙正,她被父亲赶出家门两人在一个破窑居住,吕蒙正高中状元,父女和好。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赶斋的故事就出自这部剧的第二折。所谓“赶斋”,就是赶着去寺庙讨要斋饭。吕蒙正是一个穷人,民间传说里穷困只能和母亲在一座寺庙旁边的石洞里居住,一住就是九年,而他们每日的伙食也基本上就是依赖寺庙。所以富家女刘月娥只做了他的妻子,也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跟着他过这样的苦日子。还好吕蒙正聪颖好学,高中状元才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一出楚剧,名字就叫《吕蒙正赶斋》。元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的主角可以说是那个富家女刘月娥刘月娥,而截取其中个一小段故事的这出楚剧的主角自然就是吕蒙正。因为原本的故事情节很单薄,所以该剧也增加了新的情节,妻子的名字也改为了刘玉兰。吕蒙正有一天赶斋回来,发现他们住的破窑前面有男人的足迹,就怀疑其他的妻子有外遇不贞洁。所以他回去后对妻子冷嘲热讽,两人发生了争执。原来足迹是妻子的母亲派来送钱送粮食的人的。知道真相后,吕蒙正和妻子又和好如初。

增加了情节后,剧本就有了冲突所以很好看。据说,1960年的时候,该剧的表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都观看并且赞扬过。

--免责声明-- 《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这篇文章828la37758。

【结语】: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吕蒙正拒玩物 说明其端正清廉的品性】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7758'></small><noframes id='828la37758'>

  • <tfoot id='828la37758'></tfoot>

      <legend id='828la37758'><style id='828la37758'><dir id='828la37758'><q id='828la37758'></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7758'><tr id='828la37758'><dt id='828la37758'><q id='828la37758'><span id='828la37758'><th id='828la37758'></th></span></q></dt></tr></i><div id='828la37758'><tfoot id='828la37758'></tfoot><dl id='828la37758'><fieldset id='828la37758'></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7758'></bdo><ul id='828la37758'></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