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

分类: 历史

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

吕端 吕蒙正

吕端、吕蒙正都是北宋初年的重臣,都曾经官至过宰相,甚至在同一个时期都是宰相,不过是一正一副。虽然两人都姓吕,但两个人并没有血缘或者亲戚关系,甚至出身可谓天壤之别。

吕端雕像

吕端雕像

从年龄来看,吕端比吕蒙正早出生大约十年,去世也是早差不多十年,都是享年65左右。吕端、吕蒙正的出身是很不同的。前者是个官三代,祖父和父亲都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官员,父亲官至兵部侍郎,所以吕端入朝为官是因为父亲的恩荫,当时只有二十几岁。吕蒙正出身很贫困,有父母双亡的说法也有和母亲被赶出门的说法,三十三岁的时候考中状元才得以为官。

虽然如此,先官至宰相的反而是吕蒙正,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他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宰相,而吕端后来为相用了将近四十年。在吕蒙正为相的时候,宋太宗就想用重用吕端,任其为相,有人反对说他为人糊涂,而皇帝评价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之后不久,吕蒙正被罢免贬为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而吕端继任宰相,当时他已经六十岁。

宰相虽然从意思上和丞相差不多,但其实不同。丞相是朝廷最高行政长官,是一个官职,而宰相是一个统称,不同朝代甚至同一朝代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官职叫法。同样的丞相是只可能有一个的,而宰相却常常可能有两个,一正一副,还有一些可能位同宰相的官员。所以说,吕端、吕蒙正可以说是同一时期的两位宰相。

吕蒙正为相

吕蒙正是北宋初期的著名宰相,担任了太宗、真宗两代皇帝,是两朝元老。吕蒙正为相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先后担任了三次宰相,这一情况在宋朝除了他只有之前的赵普,就是帮助赵匡胤以宋代后周的开国功臣,还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相前,有整整十二年是在担任各级官职,从底层官员做上来的并非一朝蒙受恩宠就平步青云之辈。他在33岁时参加科举高中状元,从此不入官场,最早的官职只是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将作监丞是从六品下,掌管了皇宫建筑、刺绣、器具等的制造,而通判也就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一个副官,管理各种事项和监督长官。

因为吕蒙正自身有德有坚持,所以得到了皇帝以及赵普等人的赞许和认可,在李昉被罢免宰相后升任为宰相。不过没过多久,吕蒙正因为母亲去世而去守丧,所以就解除了宰相职务。不过三年的守丧时间还未满,他就被朝廷重新起用成为宰相。

后来,宋沆上奏疏违逆皇上旨意,因为是吕蒙正妻子的族人,所以他也受到了牵连,宰相之位被罢免,担任礼部尚书一职,李昉重新为相。不过后来李昉又再次被罢免,所以吕蒙正第三次担任宰相,同时礼部尚书的职位仍然继续。

而等到宋太宗驾崩,真宗继位后仍然沿用吕蒙正为相,还给他加封,之后他还成为了太子太师,封爵徐国公。

吕蒙正的品格

吕蒙正是北宋的一代贤相,三次为相是对他能力的认同,也是对吕蒙正的品格的肯定。同时代或后世对他的评价也大多集中于对他品格的赞扬,比如“宽厚”、“气量”、“质厚宽简”等。

吕蒙正戏剧照片

吕蒙正戏剧照片

吕蒙正的品格中被赞扬最多的要属他的度量。有个故事,吕蒙正刚当上副宰相的头一次上朝,就被人指着说:“这小子也可以当副宰相?”而他却假装没听到,还制止了想要帮自己出头的官员。下朝后,吕蒙正还劝那些还是愤愤不平的官员,说“一旦知道了那个人的名字,我就会终身都忘不掉;那还不如不知道他的名字,不问又有什么损失呢?”

吕蒙正的度量,是很好地印证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所以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匡义就才曾经说过“蒙正气量,我不如”。不过身为宰相,不能只靠度量服人,更重要的是能力。吕蒙正有一特长就是,知人善用。

宋太宗说不如吕蒙正,就是因为他推荐了一个官员来出使辽国,而且被皇帝两次否决了还是依然坚持,而结果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比皇帝要好。此外,据说富言曾经做过吕蒙正的宾客,他让其见了自己的十几岁的儿子。吕蒙正见了惊讶地说,这个儿子以后名位会和他一样,而功勋甚至会超过他。的确如此,这个儿子就是后来也官至宰相的富弼。此外吕蒙正也举人不避亲,不过他推荐的不是儿子而是侄子,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成器,但这个侄子有宰相之才。

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为人仁厚善良、正直敢言,对部下百姓宽容有德,且清廉拒贿,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贤良著称的官员。历史上流传着关于他的典故不少,其中“不计人过”就是十分著名的一个。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时,虽然受到皇帝赏识,但他却不记仇,不去惦记着别人的过错。

在吕蒙正刚刚担任副宰相的职位时,有一次进入朝堂上朝,此时朝中有一名官员在朝堂的帘子里面说:“连这小子也能进朝参政啊?”吕蒙正好经过,知道那人是说给自己听的,于是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就自顾自走了过去。和吕蒙正一同为官的其他官员们听到这样的言语感到十分气愤,纷纷去责问那个官员的姓名以及是什么官职,吕蒙正见状赶忙去制止他们,由于那个大臣在帘幕后面被遮挡因此看不清是谁。

退朝以后,与之同行的几个官员仍旧愤愤不平,问吕蒙正为何阻拦他们,十分懊悔当时没有将对方的底细探个究竟。而此时,吕蒙正却说:“如果知道了那个人的姓名和官职,想必定会在心上牢记终生,一辈子念其过错不能忘记,因此还是不知道对方是谁为好。不去追究那个人到底是谁,大家各为各的官,互不干涉,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害呢?”大家听闻都深受感触,自愧不如。

可见吕蒙正是个心胸宽广,度量博大的人,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错而捆绑自己,能够放下心中的不愉快,十分具有容忍度。

吕蒙正不受镜

吕蒙正,北宋初期的宰相,为人仁厚善良,敢于进言,对部下百姓宽容有德,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贤良著称的官员。且吕蒙正为人一身正气,不受贿赂,对此他还有一个著名的镜子典故。

吕蒙正 画像

吕蒙正 画像

当时吕蒙正作为一国宰相,位高权重,又极其受到宋太宗的赏识与关照,因此在朝中十分有名望,很多人想要须溜拍马,欲与其搞好关系。

朝廷中一位收集珍贵古镜子的官员,他家中藏有一面古镜,声称这面镜子可以照到两百里以外的事物,他想将这面古镜作为礼物送给吕蒙正,可是又担心他不收,就想通过吕蒙正弟弟的关系,将礼物送给宰相。

有一次,吕蒙正的弟弟登门拜访,特意找了一个机会假装闲聊谈及吕蒙正是否对这面镜子感兴趣。谁知吕蒙正笑称:“我的脸不过也就一个碟子那么大,我要一面照两百里以外的镜子干什么,哪里用得着呢?”他弟弟听到这样的回答,便明白了他的意思不再说什么了。

听说过这件事的人都十分佩服,对吕蒙正的品行连连称赞,将他与唐代以严拒请托著称的宰相李德裕相比,可见吕蒙正的品行之端正,他极少有什么嗜好,也不容易为外物所动,这对于过去封建社会的官员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吕蒙正为官不受贿,心系国家、百姓,重实事轻财物,淡泊名利,秉公廉政,敢于清贫,实在是少有的清官贤相。

吕蒙正命运

北宋初期金榜题名入仕的宰相吕蒙正留有一则流传一千三百多年的奇文《命运赋》,这篇文章甚至被刊登在多处日历上被人们拿来警戒、解读人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读到不同的味道并得到自己独有的感触。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此文讲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事难料,因此万万不可恃宠而骄,比如蜈蚣固有千足却不如蛇行动快,鸡徒有翅膀却不能像鸟一样飞,马虽然能行千里但失去人的驾驭也无法到达目的地,一个人就算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机遇也无从实现。

此外吕蒙正还列举了许多比如孔子、尧舜、韩信、诸葛亮、冯唐、屈原等多个人的生平事例,来讲述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起起伏伏迂回反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与机遇。他还叙述了天时地理等自然环境的规律变化,草木生长,日月变迁都遵循其固有的法则。

最后,吕蒙正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年轻时生活贫寒,在破窑中寒窗苦读,人人都瞧不起他;如今功成名就做了丞相,出门前呼后拥,吃穿宽裕。他也在这样反差中看尽了人情冷暖,因而宠辱不惊,他表示他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机遇垂青于他,而不是自己命贵,以此讲述了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规律。

在此文中,吕蒙正表达了他遵循天地变化、富贵不可尽享、贫贱切莫自欺的人生大智慧,无论身处何种境况,都须坦然相对。

北宋吕蒙正

吕蒙正,出生寒门,高中状元得以入仕,十分受到宋太宗的赏识,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以德才贤良兼备而著称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官员的敬重。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期间,遇到事情敢于出来说话,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讨论时政事务,有自己不认同的,一定会坚持反对意见,他这种无所隐瞒的性格特点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也因此在朝中有很高的名望,令人尊敬。

有一次适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宋太宗宴请朝臣,酒过三杯喝到尽兴时,皇上便开始得意洋洋地自夸:“五代年间,周太祖自邺南归时,这里社会动乱没有纪法,官员和百姓屡遭盗劫,天上出现扫把星,地上水灾频发,引得人心惶惶,四下流窜,还以为天下将要大乱,此处再也不会有太平日子了。朕登基以后,所有事务都亲自查阅处理,民间的各种状况都得到了治理。此后,每次一想到老天的恩赐,能够给我这样繁荣昌盛的时局,我就能体会国家的管理与发展都是事在人为啊。”

听到皇上这样的话,在座的大臣们人人鼓掌表示认同,唯独吕蒙正起身离坐,来到太宗面前说:“有皇上的地方,就能聚集百姓,所以此处才会作为都城得以繁荣发展。皇上可能不知道,城外很多饥寒交迫的尸骨,并不是都如您所见的那样希望陛下不仅仅只看眼前近处,能真正为百姓谋幸福。”此话令宋太宗大为扫兴,但也无以反驳。

吕蒙正心系国家、百姓,绝不谋私,他的刚正不阿与贤良廉洁都是历史上难得的。

吕蒙正妻子

吕蒙正年轻时到岳阳城做事,此时街上正热闹,他凑近一看是刘府的千金在抛绣球选夫婿。旁边的群众议论纷纷,原是刘员外的女儿月英,相貌出众,只因看不顺官宦子弟的纨绔浪荡,执意要亲自抛绣球选郎君。

吕蒙正接绣球

吕蒙正接绣球

此时正好月英缓缓上了楼,她朝下俯视,只见公子哥们都争先恐后地往前,个个面露贪相垂涎三尺,唯独有一人默默站在人群之后静观,虽衣衫破旧却气宇非凡,于是一眼相中便定睛将绣球抛去。此人就是吕蒙正,他在一片哗然中如梦初醒,被仆人领到府中。果然刘员外见到这个穷小子火冒三丈,而女儿又执意要嫁,便将二人赶了出去,断绝父女关系。

月英跟着吕蒙正回到他居住的破窑,二人情投意合,当日拜过天地,刘大小姐从此跟他过起了清贫的苦日子。

吕蒙正常年寒窗苦读,过得有一顿没一顿,月英也是个硬气的贤德之人,跟了丈夫之后,不管再苦都一同吃住。吕蒙正常常出去讨饭,月英就挖些野菜,拿回窑中,一起煮了吃,两人还一同看书、作诗,公议天下大事,虽然日子很苦,但夫妻二人甚是恩爱。有一次夜里下起暴雨,破窑子漏水没有一处干的地方,两个人全身湿透却还高兴地吟起诗来。

正是月英坚贞不移的陪伴相随,给了吕蒙正很大的动力,他就发奋读书以报答妻子之恩,最终金榜题名,官至丞相。

吕蒙正格言

吕蒙正有一篇作品名叫《破窑赋》,据说是后世之人托其名而为,主题是人生和命运的无常。有文字不尽相同但内容相似的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也被人称为是《命运赋》,文中的许多句子因为寓意非常,所以成为了吕蒙正格言。

吕蒙正《破窑赋》全文

吕蒙正《破窑赋》全文

这篇《破窑赋》的开篇第一句就是吕蒙正格言中最出名的一句,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论述人生和命运最精辟的一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气的变化是快得难以猜测的,人的灾祸或者机遇也是如此,发生都是在旦夕之间,是现实无法预料的。

既然,人的命运与天气变化相似。所以作者在文中接着就列举了一些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比如他说蜈蚣有上百只脚,却还不如没有脚的蛇走得快;雄鸡翅膀很大,但不像乌鸦那样能飞。这也就是动物的命运,无法改变。

然后,作者用了大片篇幅来罗列历史人物的例子。比如“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意思是孔子文章无人能比,却一样被困在陈国;姜子牙精通武略,却一样要在渭河边垂钓。之后还有短命却善良的颜渊,长寿却是恶人的盗跖,强大却兵败自刎的项羽,弱小却拥有江山的刘邦等等。

接着作者还以吕蒙正当然身居破窑之后为相的人生境遇为例,得出的结论是“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这些都可以说是吕蒙正格言。

--免责声明-- 《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这篇文章828la37760。

【结语】: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北宋两大宰相吕端和吕蒙正介绍】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7760'></small><noframes id='828la37760'>

  • <tfoot id='828la37760'></tfoot>

      <legend id='828la37760'><style id='828la37760'><dir id='828la37760'><q id='828la37760'></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7760'><tr id='828la37760'><dt id='828la37760'><q id='828la37760'><span id='828la37760'><th id='828la37760'></th></span></q></dt></tr></i><div id='828la37760'><tfoot id='828la37760'></tfoot><dl id='828la37760'><fieldset id='828la37760'></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7760'></bdo><ul id='828la37760'></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