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

分类: 历史

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

弗洛伊德爱情

弗洛伊德爱情中的另一人是安娜,安娜也是一名犹太人。弗洛伊德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担任精神科医生的时候,认识了安娜。安娜当时是一家制药公司的女工。两人由于工作的关系认识了。

弗洛伊德与妻子旧照

弗洛伊德与妻子旧照

弗洛伊德很重视爱情。弗洛伊德的父亲结过三次婚,但是弗洛伊德一生只有一次婚姻,他与安娜的感情很好,没有传出过感情不和的消息。弗洛伊德与安娜孕育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弗洛伊德爱情开始于他担任外科医生的时候,弗洛伊德在奥地利维也纳上完大学后,进入了维也纳一家医院担任精神科医师。在担任精神科医师的过程中,他很认真,经常分析药物对病人的影响。他还亲自到制药厂察看,在察看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安娜。他同安娜讨论药物对于病人的影响。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两个人互相萌发了爱意。

弗洛伊德与自己的妻子安娜一直良好地经营着爱情。弗洛伊德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很有名气,平时会参加一些社交宴会,但是并没有流传出弗洛伊德有外遇的传闻。弗洛伊德的妻子安娜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制药厂女工,但是弗洛伊德对其不离不弃。

弗洛伊德与安娜在晚年的时候也有爱情佳话。弗洛伊德晚年的时候患了口腔癌,安娜细心地照顾着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不愿意打止痛药,安娜就耐心得劝说弗洛伊德去打止痛药。弗洛伊德去世的时候,让子女们好好照顾他们的母亲——安娜。

弗洛伊德与性与发展

弗洛伊德提出的很多心理学理论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中,弗洛伊德与性与发展更是被人们广泛讨论,在性与发展的理论中,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划分为五个阶段,虽然这一理论没有得到一致认可,但无疑它对研究人格情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弗洛伊德图片

弗洛伊德图片

在弗洛伊德与性与发展中,人的性心理被划分成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分别是人的0~1岁、1~3岁、3~6岁、6~11岁和青春,在不同的时期,人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性心理。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样的发展是出于人的性本能,比如婴儿通过口腔的吮吸等活动来获得满足、通过排便来宣泄排泄的欲望等。

弗洛伊德这一理论最受争议的部分是他所说的性器期,人成长至3岁左右时,会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并通过抚摸性器官得到的满足女孩产生恋父情节,而男孩产生恋母情结,会把母亲或父亲当做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样的理论可能会被不少人拒绝,但在弗洛伊德看来父母的肯定和态度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这一时期。

到了潜伏期和青春期,弗洛伊德与性与发展的理论普遍能获得人们的赞同,因为在普通人生活的周围就已经能看到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反应。在提出这些理论的同时,弗洛伊德还建议父母和老师应该在不同的性发展时期给予孩子不同的教导和关爱,这对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其实和他的心理分析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了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图片

弗洛伊德图片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第一是不同的意识层面。意识层面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心里面的活动;潜意识是指人们有的,但是由于社会上一些因素,例如个人对自己有要求不能体现出来的行为等,他们是被压抑的,但是是存在于人的心里面的活动;下意识是处于这两个之间,它会在人对自己没有控制力,例如喝醉酒等情况下跑出来的活动。人的心理方面的活动会出现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然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包括不同的人格层面。人格也包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人格。本我所要的人自己的高兴,它会将让人想到什么做什么,只要自己舒服就好。而超我就是经过了各种历练之后成为的那个最理想的自己,它是能够让人们控制自己,让自己的一些不该出现的行为外漏出来。而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它处于两个的中间,是让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事的那个自己。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最后是人格的发展理论。他将人的发展分为了五阶段,这五个阶段与人的本能需要的变化有关。首先是口腔时期。这个时候人通过嘴巴的吸、嚼和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是肛门时期,这时候是人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时期;接下来就是性器官时期,这个时期人开始有性别的意识;然后就是潜伏时期,这段时间人的兴趣和爱好变得越来越多了,人们一些较为原始的需要转在了爱好上,最后是两性时期,这个时候人开始形成结婚等的需要。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

相信你在学生时期肯定看过弗洛伊德死亡本能,当初看的时候你不一定对这本书有很好的见解。因为之于那个年龄的理解无疑是抽象的,太过笼统。当我们成长之后,再去回味重新阅读这本书就有了新的认识,但同样也会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生存与死亡的残酷及那种所谓去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

弗洛伊德图片

弗洛伊德图片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渲染的理念是人先设法使自身选择一种死亡的途径从而走向死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只有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走向死亡才能够走向最后的休息。作为一个个体才能够获得希望完全消解紧张与挣扎。这个基本等于自己毁灭自我的冲动,由于受到了我们生命天性的限制而减弱了,或者中途就改变了方向,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失去了这种本能,就会有冲动想要通过自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死亡本能在生存的本能覆盖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伪装。在不同的压力驱使下人可能会沉溺于酒精的作用甚至于药物的依赖,故而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会随之有所增长。多数人一般都会承认死亡其实在某种特定的环境状况下成为一种诱因。例如:一名不幸被绝症缠身的病人想要不那么明显的安慰他在普通情况下死亡也一样的吸引人可就不易了,可以说不论你做怎样的说服工作都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在弗洛伊德死亡本能提出之前,早就有些别的言论说到死亡对人类的诱惑了。

弗洛伊德 爱因斯坦

弗洛依德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弗洛依德是生活在奥地利的犹太人,爱因斯坦是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而奥地利和德国都是德意志民族国家,因此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从小受德语文化影响。德语文化区出现了很多大师,弗洛依德和爱因斯坦生活在德语区,也受到了这些大师的激励

 爱因斯坦图片

爱因斯坦图片

弗洛依德爱因斯坦都受到了希特勒的迫害。弗洛依德在精神科领域有着突出贡献,但是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不得已流亡到英国。而爱因斯坦是物理学界的巨头,他也遭到了希特勒的迫害,不得已流亡到美国。

弗洛伊德、爱因斯坦两人有过交集,一次是实验欧洲的一位特异功能者。这位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有心理感应能力。当时弗洛依德与爱因斯坦二人一块验证这个人的特异功能。弗洛依德从精神方面分析,爱因斯坦从物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弗洛依德与爱因斯坦在诺贝尔奖上还有过小插曲。弗洛依德被提名诺贝尔奖,但是爱因斯坦反对这项提名。他认为弗洛依德所从事的不是实在的科学内容,不能参与诺贝尔奖的评选。弗洛依德对此非常反对,他发表文章阐述了精神研究的重要性。

弗洛依德、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他们的经历很相似。弗洛依德与爱因斯坦都出生于犹太人家庭,有着犹太人勤奋向上的性格。然而也因为犹太人的身份,遭到了德国纳粹政府的迫害。

--免责声明-- 《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这篇文章828la49180。

【结语】: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弗洛伊德的浪漫爱情 弗洛伊德一生只爱一个人】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49180'></small><noframes id='828la49180'>

  • <tfoot id='828la49180'></tfoot>

      <legend id='828la49180'><style id='828la49180'><dir id='828la49180'><q id='828la49180'></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49180'><tr id='828la49180'><dt id='828la49180'><q id='828la49180'><span id='828la49180'><th id='828la49180'></th></span></q></dt></tr></i><div id='828la49180'><tfoot id='828la49180'></tfoot><dl id='828la49180'><fieldset id='828la49180'></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49180'></bdo><ul id='828la49180'></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