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

分类: 历史

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

对伯夷叔齐的评价

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

伯夷叔齐拦截武王图

伯夷叔齐劝解武王图

但将伯夷叔齐的事迹放置今日,并加以评头论足,会有很多以当世思想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会认为伯夷叔齐正是恪守陈规、不懂变通的教条主义者,是老古董,在历史进程中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不过正因为我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君王到臣子学士皆视伯夷叔齐为思想最高标准的理由,正是因为伯夷叔齐的思想符合了当世社会制度。

把伯夷、叔齐上升到“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们成为忠孝道德观的典范,更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王侯为争王位,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社会也就平安无事了。因此,伯夷、叔齐的结局很可能是诸子百家为说教诸侯,减少纷争,而加以发挥利用的素材。

伯夷和叔齐

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

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图

伯夷和叔齐本为商代贵族之后,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而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愿看到叔齐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远走他乡,叔齐得知后,便执意追寻伯夷而去。

跋山涉水,翻越崇陵,兄弟二人终于市井之中相遇,伯夷被叔齐的执念所动容,便答应叔齐抛弃家业重担,相约不再回归故里,投奔周国,从此过上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未像兄弟两所想象的那样风平浪静,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朝,看在伯夷叔齐眼里,附属国攻打君主国,以下犯上,视为大逆不道之行,然而却无力劝解,周国攻打商朝,势如破竹,两军相残,民不聊生,战争所带来的伤亡是伯夷叔齐二人极为不忍,奔走于权势之间,只求能早日将这战争终止。

周国最终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愤之下,伯夷叔齐拒绝与周人来往,不食用周国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食粮,二人隐居于首阳山,终日采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便因营养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料记载中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孤竹君

商朝时期有一片封地被称为孤竹国,该国的君主就是孤竹君,据《史记》记载孤竹君有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两兄弟,极为贤能,颇得孤竹君的器重,尤其是弟弟叔齐谦逊有礼,更受孤竹君的偏爱。伯夷叔齐孤竹君

伯夷叔齐图

孤竹君年迈时,有意提拔叔齐来接受处理封地大小事务,叔齐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父王对他的特别用意,碍于不能触怒父王的权威,只得尽心办事,但却从未在巩固地位的事情上花心思,行为处事云淡风轻,尽量不与官员深交,叔齐认为自古子承父业都按照嫡长子世袭制,这是古制不能违背,尽管孤竹君有此意,但他自己一定要死守这道防线,万不能犯下这大逆不道之罪。

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拒不接受王位,执意举荐兄长伯夷继承,而伯夷也是恪守规章之人,既然叔齐是孤竹君临终授命的继承者,那么他便不可夺人之位,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愿看到叔齐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远走他乡,叔齐得知后,便执意追寻伯夷而去。

跋山涉水,翻越崇陵,兄弟二人终于市井之中相遇,伯夷被叔齐的执念所动容,便答应叔齐抛弃家业重担,相约不再回归孤竹国,投奔周国,一起过上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史记·伯夷列传》篇章中,开篇引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表明孔子对伯夷叔齐“贤人”姿态的评价。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

文中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相对较高的,但司马迁在此引用孔子的话,并非表示赞同,实为对此提出了疑惑,伯夷叔齐秉持着思想高度极为圣贤的精神,却不能善终,原本是商朝贵族,最终却落得采薇而食,饿死山中的结局。

其实在孔子的七十二贤才弟子中,受到孔子颇多赞扬的只有颜回一人,但颜回的结局我们都知道,穷困潦倒的生活,连糟糠都不足饱腹,青年时期便去世了,留得一世遗憾。这不得让人深思,儒学中所尊崇的思想为何总与这世道格格不入,贤人圣人都难以自保,竟都以决绝的方式与这个社会断绝,这是思想的禁锢亦或是世道的落后。

因此得出结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并非是正确的处世之道,这其中的孰是孰非只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伯夷叔齐的典故或许放置如今的社会,又会被诸多人所诟病,但若放置商周时期,民智尚未开化,礼制严谨的时代,着实是令人敬佩的。

伯夷叔齐墓

商周时期,伯夷叔齐恪守仁义,不惜牺牲性命,也要维护君主之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并葬于此地,历经千年。

伯夷叔齐墓

伯夷叔齐墓址

伯夷叔齐墓位于新郑市首阳山风景区附近的荒郊野地,大片的古枣林深处有两座土冢,土冢之间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碑,上写“新郑市文物保护单位——伯夷叔齐墓,新郑市人民政府2001年11月12日公布,新郑市人民政府2015年7月1日立。”

南边的为伯夷墓,北边的为叔齐墓,两座土冢相距30余米。此次被盗挖的墓是叔齐墓。叔齐墓高5米,周长30-50米。顺着弯曲的小路登到墓顶,看到中央有两个坑洞,洞边的土还是新的,坑洞的周围散落着几块条形的木板,坑洞内壁四周搭了脚手架和木板。经新郑市旅游和文物局执法科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南坑洞长1.5米,宽1.1米,深1米。北坑洞长1.4米,宽1.1米,深有8米多。

伯夷、叔齐兄弟是商末孤竹国君之二子,《史记》中记载伯夷叔齐因互让王位,避居民间,时逢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阻,武王不听,兄弟二人遂愤而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现址位于渭源县莲峰镇,采薇而食,饿死于此。

--免责声明-- 《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这篇文章828la63106。

【结语】: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后人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是什么】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63106'></small><noframes id='828la63106'>

  • <tfoot id='828la63106'></tfoot>

      <legend id='828la63106'><style id='828la63106'><dir id='828la63106'><q id='828la63106'></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63106'><tr id='828la63106'><dt id='828la63106'><q id='828la63106'><span id='828la63106'><th id='828la63106'></th></span></q></dt></tr></i><div id='828la63106'><tfoot id='828la63106'></tfoot><dl id='828la63106'><fieldset id='828la63106'></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63106'></bdo><ul id='828la63106'></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