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时间: 2020-09-01 22:52:01 分类: 美文赏析

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

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故事

作者:历史故事开讲啦

发表时间:18-05-1819:14

中国传统文化是是中国独有的,它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是不同的,我们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能长过我国。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影响至深的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小故事。在古代如果说一个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那么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我们的孔圣人就是这样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弟子有三千人,当中贤人有七十二人,他是当时办私学的第一人,儒家思想主要就是仁、义、礼、智信。孔子生于春秋末期鲁国,并出身于贵族,祖上是宋国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其父亲也是宋国的大夫。孔子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小妾,当时他父亲第一太太生了九个小孩,都是女孩,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严重,所以孔子的爷爷就让它的父亲娶,于是他父亲就又娶了一个,生的长子,名为孟皮,可是孟皮是个坡脚,形象很不好,他父亲不满意。当时他知道颜氏家中有三女,于是他就请求颜氏将三个女儿之中一个嫁于他,因为当时孔子父亲年纪很大了,颜氏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愿意嫁给他,只有孔子的母亲愿意下嫁。孔子母亲当时只有二十岁,可是孔子父亲已经六十六岁了。年龄差的非常大,在当时也是不符合人情礼节的,所以两人就搬到尼山上住了,不就孔子就出生了。孔子出生时头顶凹陷异于常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圣人降世非同于凡人。

在孔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就相当于没了大树庇佑,他们被他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于是他母亲就带着他和孟皮回了孔子的外祖父的家里,在那个家里也是没有什么地位,常受挤压,孔子母亲不愿孔子受委屈,于是有带孔子出走,来到现在的曲阜,从此过着非常清贫的日子。所以孔子从小就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想要平平淡淡做老百姓,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本领志向于做学问。

生活清贫的他没有条件上学买书学习音乐,但是孔子没有被这些难倒,书籍跟人借读,每天跟在大人后面观察其言行,相传说,在当时每当有人家死人下葬,他总会跟在下葬队伍后面跟人一起哭,听人吹响,也跟着人家学吹响。通过不断学习,孔子学问日益见长,二十岁的时候就不如仕途了。三十岁时,就已经有些名气,也就是这一年结识了齐景公,后来,鲁国内乱,到了齐国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

这只是孔子人生中的冰山一角,他的伟大成就、他周游列国所遇奇事、他建立的道德思想体系,他的政治思想、他的经济思想、他的教育思想等等都未曾提及,关于孔圣人的丰功伟绩这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探索。让我们一起了解中国文人,一起走进孔子世界,感知传统文化的奥秘吧!

以上是历史故事开讲啦的精彩内容分享,谢谢支持。

****************

?????????Щ???????????

作者:????????????

???????18-05-1819:14

?й????????????й????е????????????????????????????????????????й??????????????????????????????????????????????????????????????????????????????????????????С???????????????????????黭?????踳????????????????????????????????????????????????????????????

???????????????????????????????????????????????????????????????????????????????????塢?????????????????????3??????????????壬???????ι????壬????????????????????????丸??????ι??????????????????????С檣????????????????????С??????????????????????????????????????????????????????????????????????????????????????????????????????????????????????????????????????????????????????????????????????????????????????????????????????????????????????????????????????????????????п?????????????????????????ж????????????????????????????????????????????????????????????????????????????????????????????????????????????????????????????????????????????????

????????????????????????????????????????????????????????????????????????????????????????????????????????游????????????????????????λ???????????????????????????????????д??????????????????????????????????????????????????С??????????????????????????????????????????????????????????????????????????????????????????

?????????????????????????????????????????б???Щ??????鼮???????????????????????????У?????????????????????????????????????????????????????????????????????????????????????????????????????????????????????????????????????Щ????????????????????????????????3??????????????????????????????

?????????????е????????????????????????й???????????????????????????????????????????????????????????????δ????????????????????????????????????????????????????й???????????????????磬????????????????

???????????????????????????????лл????

****************

与孔子相关的三则小故事其三

作者:历史顽童

发表时间:01-0213:06

今天我们聊聊一个小人物咸鱼翻身的故事,这个人就是阳货又名阳虎。此人还让我们的圣人孔先生又一次对人做出错误评价。

阳货本是一个小小的季氏家臣,这位老兄一无家底二无背景,却以咸鱼姿态大翻身,以家臣身份一番手段后摇身一变,成为鲁国的卿大夫,后短暂执政过鲁国,此人不仅会治国,还会丧国。在鲁国那些年,他戏弄并得罪过孔先生,还因为长得像孔子,差点让孔子命丧匡人只手,又因为阳货在鲁、齐两国的种种恶行,在他逃亡晋国后,孔先生咒骂道:“赵氏其世有乱乎!”

也就是这句话,再次证明我们的孔圣人也不是什么都对的,因为阳虎侍晋后,不仅没乱,反而更强。赵简子以权谋之术驾驭这只鹰,用其改革,是赵氏家族的实力与声望与日俱增。后期野心又要膨胀之时,赵简子又用权术让阳虎贴贴,小心做人。

孔先生之前预言说阳货会祸乱赵国,事实却是赵氏因阳虎而得到大治......孔子也遍再次评价错了人。希望我们这些

普通人也要谨言慎行,不说硬话,不做软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向孔先生致敬!

****************

三个小故事,告诉你孔子多看重钱!

作者:道讯

发表时间:18-03-1310:58优质原创作者

钱能办的都不是大事,涉及钱的都不是小事。今天,我们往往在为不知道该不该借钱给人,借了钱出去不知道怎么张口去要而烦恼,在该拿属于自己的钱财时候羞于谈钱。今天就聊聊孔子与钱的故事,在钱的问题上,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1、雪中送炭,而不要锦上添花

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这是功德,你借出的钱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你越需要帮助,越穷,越没有亲友借钱给你,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你的偿债能力弱,怕借了你还不起。可是从道义上来讲,我们不能这么做,这里有一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虽然讲的不是借钱的事,但是也说明了一样的道理,值得借鉴。

孔子的弟子公西赤被出使齐国,是被鲁国公派的,所以就相当于在齐国境内鲁国的大使馆上班。冉求与公西赤交好,找到孔子说:公西赤在齐国工作,照顾不上家,请求您签字批点粮食补助给他的母亲吧。

孔子说:好吧,就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说,是不是有点少了,拿不出手啊,能不能多给点呀?孔子不情愿地说:那就再给二斗四升。冉求心想:老师你也太抠了,于是他说:“按当前社会上CPI考虑的话,起码要送上八十斛。”

孔子听了很生气,对冉求说:公西赤是驻齐国大使,坐的是肥马驾的豪车,穿的是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工资待遇那么高!只有生活困难的穷人需要救济,公西赤不愁吃不愁穿,给那么多干什么?冉求听了无话可说,乖乖的退了下去。

关于孔子的这个小故事,就在告诉我们借钱给别人的一个道理。借钱给人是要雪中送炭的,而不是要锦上添花。

2、该要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鲁国颁布一道法令,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为奴隶,只要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获得国家补偿和奖励。子贡在外面做大生意,是个不缺钱的主。一次他把一个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却没有向国家领取补偿金。

孔子听说后,把子贡叫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子贡啊,你是很有钱,你救人后主动不要钱,大家都会说你好。可是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人家救还是不救呢?救了后如果跟国家要钱就会落埋怨,如果不要钱自己就会吃亏。这种事可不是你自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的呀。

无独有偶,子路救起一名落水人,那人为了表示感谢便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坦然收下。孔子高兴地表扬子路说:咱们鲁国从此不缺见义勇为的人了。

3、没有人钱是大风刮来的,借钱给别人要考虑对自身的影响

孔子七十二个弟子,尽管很难一一道来,可是如果说道颜回,恐怕没人不知道。颜回是孔子最得意弟子之一,可惜英年早逝。颜回之死,也让孔子非常伤心

颜回的父亲叫颜路,颜回死后,正为儿子丧葬费发愁时,看到孔子如此悲痛不已,就想向孔子借钱,觉得他不应该不给吧。于是颜路就给孔子讲,你看颜回死了,我们家穷的连丧葬钱都没有,你看能不能借点钱把颜回安葬了。话说完,他意识到孔子也是一个穷光蛋,于是接着说你可以把你的车子卖了,换来的钱就够了。

颜路真是用尽心思,趁着孔子抹眼泪哭学生的时机,抛出借钱的事来,连钱从哪里来都想好了。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不借吧,你哭那么伤心,不借吧,别人会说你假慈悲,借吧,还要卖爱车!可孔子抹得开脸,说:不管怎么样,我对颜回也像对待亲儿子一样。我儿子孔鲤死的也早,埋葬他的时候也是只有内棺没有外椁,现在让我卖了车子给颜回置办外椁恐怕不合适。再说,我好歹也是大夫,出门哪能步行没车子坐?颜路无话可说,只好草草把颜回葬了。

小结:

以上三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对待钱的问题上,孔子一点也不含糊。而事实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对待钱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金钱观背后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往往在为不知道该不该借钱给人,借了钱出去不知道怎么张口去要而烦恼,在该拿属于自己的钱财时候羞于谈钱,孔子对待金钱的态度,对于我们来讲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完/

****************

与孔子相关的三则小故事其一

作者:历史顽童

发表时间:18-12-3111:34

孔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古代被为“天纵之圣”,更是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天聊聊跟孔子相关的另类小插曲三则,其一:孔子也有识人走眼的时候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这句很多人都听过,还成了现在很多老师的口头禅,这句话是孔子形容自己学生——宰与的。《论语.公冶长》里说,宰予总是大白天睡觉不认真学习,浪费大好时光,孔老师非常生气,并认为这个学生一定不会有出息,所以才评价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这家伙太聪颖、活跃,爱提问,总让人感觉没用到正地方,他很多地方都跟老师想法不同,并提出不同意见。

比如宰与的“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他认为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但孔子认为孩子生下,需要服务三年的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与就没得到父母三年的呵护吗?于是乎在推崇孝道的孔老师眼里宰与此语是大逆不道的。虽然老师这样评价自己,但是宰与 还是一直非常尊敬老师。

后世宰与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这跟当初孔先生评价宰与是朽木不可雕,完全不符合。

其二其三待更新......

****************

你不得不知道的孔子小故事!快来看看吧!

作者:稗官春秋

发表时间:18-10-0511:40

有一个孔子同时受到了两个国家的邀请,他需要在一个国家讲完课后又马不停蹄地到另一个国家讲课。在第一个国家讲完课后,他们就很疲惫了,所以他们一行人便在途中的找到了一颗很大的大树,在树下面下修行礼仪,顺带休息,缓解旅途的疲劳。

这个时候,一个与孔子政见不和的大臣证发现了他们的行踪,于是便想要伤害他们,但是当时杀人是违法的。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主意,在不经意间杀害他们,看到他们在修礼,所以他想到一个办法把大树给砍倒来,将他们杀害,有一点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杀人竟然会选择要砍大树,可能是因为古人的想法比较奇怪吧,不是现代人可以去揣测的。

可能在那个时候人修礼是不能分心的,所以那个孔子的政敌可能是利用这一点,借书的力量打倒孔子。但是砍树的声音很大,不一会儿就被孔子的弟子们发现了,这个时候就有弟子说这个地方不安全,可能有人来陷害,应该离开这颗大树,或者干脆一起逃命。但是当时他们一些人正在修礼,按理修礼是不能分心的,更不能离开修礼的地方,所以孔子拒绝他的请求,并且说道:“既然上天决定了让我在这里灭亡,那我也不得不灭亡在此处,如果上天不让我死在这里,那么就没人有能力让我在这里死,小风小浪都会过去的。”

于是他便继续开始修礼,他的弟子们听完后觉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也跟着一起是在那里一起修礼完,全不顾眼前的危机。可能是上天真的不让他们灭亡吧。砍树的人砍了好久才把树砍倒,但是大树并没有像预料之中的那样砸死在树下休息的一行人,反而倒向了另一边,看到计策没有成功,那群人就落荒而逃了,只剩下在修礼的孔子一行人,这个时候大树没有为孔子他们遮阴。

孔子就对着和他一起修行的弟子说:“大家看,我们还在这里,别人的危害也不能伤害我们,说明我们的修礼是有用的,这次他们不但没有伤害我们,反而帮助我们锻炼了一次我们的胆量和见识。我们在处于有利益的事,顺境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贪图好大喜功,在属于逆境的时候也不要太失望,要相信希望,世间所有的磨难都是历练自己的机会,只要自己的心中还存在着正义相信,相信自己。"

没有人能够轻易,战胜你,就是因为这些力量才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要感恩,我们的对手,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历练的机会。

****************

史上最全的孔子故事,这才是真实的孔子!

作者:大道知行知行堂

发表时间:17-03-1009:13

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

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

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8、颜渊做人,大智若愚。

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

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9、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

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10、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

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11、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

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2、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

孔子回答说:“没有。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

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广大。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13、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

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

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14、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15、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过去秦国很小,位置偏僻,穆公为什么能称霸呢?”

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远大,地方偏僻,行为端正,又能重用五张羊皮赎回百里奚。从此来看,称王是可以的。”

在这里,孔子解释了秦国得以称霸一方的原因。成就一番雄伟的事业,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志向与人才。但凡有志于成功者,必当会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16、孔子到宋国去,匡人派士兵围住了他们。子路大怒,举起戟来便要与匡人格斗。

孔子止住了他,说道:“哪里有修治仁义而不原谅世俗之人的不良行为的呢?不研究诗书,不学习礼乐,这是我的过错!若把宣扬先王美德、爱好古法作为一重罪责,那就不是我的罪过了,这大概就是命!子路,你来唱歌,我应和你。”

唱完几首歌之后,匡人竟自己卸甲而去。面对逆境,却依旧可以矢志不移,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真可谓诚心至极了,这种感染力是能征服人的。待人需要真诚,对待自己的理想,更需要有一种正心诚意的心灵支撑。只有如此,方可成就自我。

17、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老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

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

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18、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请教为人处世的方法。孔子说:“知而不做,不如不知;亲近而不信任,不如不亲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颓废。”

孔蔑问:“我自己应该怎么做呢?”夫子说:“设法改掉自己的缺点,尽力弥补自己不具备的才能,不要因为自己修养不够就去怀疑别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干而看不起别人。每天说话不给自己留下后患之忧;每天一举一动,也不给自己留下隐患。那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做到。”

如果不培养内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过错,培养了道德,名声自然就会树立起来,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19、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但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助。

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能力要看它拉车的情况,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

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20、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

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该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己的行为端正。’因此君子只批评自己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

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己的缺点,批评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21、仲孙何忌问孔子的弟子颜回:“如果说一个字,对仁德、智慧都有好处,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

颜回说:“说一个字对智慧有好处,莫过于‘预’字;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莫过于‘恕’字。这就是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所谓“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所谓“恕”就是包容与豁达,恕可以让家庭祥和,也可让社会和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需要我们多多遵循恕道。

22、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一定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一定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

“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

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23、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项橐”。孔子也自报了家门。

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

项橐问:“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

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保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4、一日,孔子弟子子贡与卫国大夫棘子成聊天。棘子成说:“君子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有什么用呢?”

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两者同等重要。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是一样的。”

人注重自己的外表,既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这一点,经常游走于交际圈的朋友,尤其应当注意落实。因为,人的言谈举止,有时可以决定你事业的大小,功业的成败得失。

25、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对他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君子了吗?”

孔子回答说:“自己问心无愧,那么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做人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更应当做到慎独慎微,防微杜渐。不仅在公共场合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要在无人监督、一人独处的时候,依然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工作也与一个样。

这有如此,方可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无忧无惧。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应当如此。

26、鲁国大夫臧文仲曾在家养贵重的动物——玳瑁,孔子批评他玩物丧志,不务正业。

孔子还曾把臧文仲说成“窃位者”,意思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居高位,却不知提拔有才德的人。

孔子批评他:“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柳下惠是孟子眼中的“圣之和者”,怀中搂着女子而没有产生非分的想法和举动,被誉为道德楷模。臧文仲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对其提拔重用。

一个明智和有度量的管理者,对于身边有才干的人,不应心存嫉妒,要大胆提拔任用,不应当压抑有才干之人。当身边下属都非常强大的时候,管理者本身的能力和修养也会得到提升,这是水涨船高的道理。

27、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

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一定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

孔子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隐私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2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在宋国时,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弟子们都想逃避,唯独孔子非常有魄力地说,天生下了我,要我传承文德,桓魋又能拿我怎么样呢?习武之人都知道,如果丧失了自信,功夫再好,也会被打垮。

荆轲曾去看一位剑客,荆轲举起剑来,对方却岿然不动,只用两只眼睛盯着他,荆轲还剑入鞘,扭头就走。

原来那人的宁静、自信、刚毅让荆轲由衷地佩服了。两军对垒勇者胜,士气低落四海崩,在事情的关键时刻,有时还非得靠自信来取胜不可。所以,在谦虚与自信之间要把握好度。

29、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

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

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进步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30、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符合道义。

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31、一次,孔子与弟子交流。孔子谈到的君子的做派。他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

他接着说:“善人我也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的人,也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的。”

做人,尤其是志在做大事业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展现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做到始终如一。有德才得,有诚才成。虚荣与欺骗,最后的结果还是骗了自己!

32、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

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己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33、鲁国正卿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很久,考虑很多次。

孔子听到后,说:对于一件事情,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凡事三思,一般总会利多弊少,然而孔子却不同意季文子如此去做。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

34、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

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35、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

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

对于领导者而言,只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36、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后来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

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

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

在人下,要把自己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只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37、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子像条丧家狗。”

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

敢于正视自己的落魄,敢于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己,才能认识自己并剖析自己。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38、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

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39、有一回,鲁国一个简朴吝啬的人,用陶器煮食物并自认为很好,就把它送给了孔子。

孔子高兴得像接收太牢祭品一样。子路不以为然。孔子说:“好吟诗歌的人能想到国君,吃到美食的人能想到亲人。我不是注重器物本身啊!”

俗语言:雪中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标准。

富人帮助你一百元与穷人帮助你一元,尽管数额不同,其爱心是相同的,不可区别高下。这个道理,高高在上者,更应当清楚。

40、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

这是一个关于能力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能力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

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孔子的故事,这几则你听过哪个呢?

作者:洞察史事

发表时间:18-07-2118:02历史自媒体

一、孔子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

在春秋的时候,孔子经常会带着自己器重的几名弟子周游别国,来传扬他的思想还有政治主张。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打算去晋国,在路上行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玩碎石子,挡住了这一行人的去路。

孔子说:“小朋友你是不应该在路中间玩石子的,这样会挡住车的去路。”小孩指了指自己的石子堆对孔子说:“老先生,您看到我搭的是什么了吗?”孔子转过头去看了一眼,发现小孩子搭建的是一座城堡。

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在交流中,孔子知道了孩子才七岁,孔子转头就跟自己弟子讲:“这孩子如此小就能够懂得礼数,也是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啊。”

二、客观推动好事的发展。

在很久之前,孔子路过一个地方,正巧前面有一条河,没成想他们还没走过去呢,就有人掉进了河里面。孔子的徒弟会水,下去就把人给救了上来,而这件事也是轰动了整个村庄。

落水的人家人闻讯赶来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救命之恩的感谢,就把自己家的一只牛给了孔子的徒弟。后来这片村庄就开始流传孔子教导无方的话,说是:救人一命还收人家的钱财。这事情不知道怎么样又传回了孔子的耳朵里面。

孔子见自己的徒弟还是有些伤心的,就对徒弟说他做的很对,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被救的人家心里好受,也可以推动更多的人愿意去救人,这是一件好事。这番言论没过多久又传回了那个村庄,曾经对此事进行过抨击的人都不再议论了,孔子就这样用客观的做事方法推动了好事。

三、孔子解答子路的问题。

子路问过孔子一个问题:“是否得到一个优秀的主张就应该直接实施呢?”孔子便回复:“有时候你认为的优秀只是你认为,在你之上还有很多年长你的人,他们的见识是不凡的,可以大家一起商量后再决定,最好是不要立刻去实施的。”

而同样的问题冉也曾问过孔子,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可以直接去实施。”这件事的全过程都被公西华给看到了,公西华很困惑,就问了孔子原因。孔子说:“这是我在因材施教呢,冉这个人比较畏首畏尾,做事情不果断,如果我的言论能让他勇敢,何乐而不为?而子路这个人的性格还是比较草率的,他需要别人的深切指导,才可以更好的去完成任务。”

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大家,这样的孔子你喜欢吗?

****************

与孔子相关的三则小故事其二

作者:历史顽童

发表时间:01-0112:22

古人云:“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说不要只以外貌来判断别人,对别人下结论。不过现实生活中,以貌取人这样的事每天不知道要发生多。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面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就是说我们的孔先生也有过以貌取人得事情,说的是孔子曾因子羽(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的相貌来看待他。

子羽面容丑陋,有人说他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趴,让算命的一看就是没有大富大贵命,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因为自己主张”有教无类“,咱也是好面子的人,不能拒绝他啊,但是对子羽的态度确实爱搭不理。

子羽同学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够优秀的相貌,在孔门受到冷暴力后导致他对孔先生怀恨在心,他还是很尊敬孔子,并积极学习并推崇孔子的各种学说、主张。在自己教学中也是很提倡孔子那些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因材施教等等。

后世也因为他的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被评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先生着实是以貌取人,看走眼了。我们的圣人尚且如此会犯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我们更要引以为戒。

其三待更新。

****************

关于孔子出生在尼山山洞里的传说!

作者:文眼看世界

发表时间:17-10-0215:15优质原创作者

在文化名城曲阜市的东南部30公里处,有一座风光秀丽的群山竣岭,这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诞生地——尼山。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尼山则因为曾经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了一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被历代君王、百姓尊称为“万世之表”、“至圣先师”的孔老夫子而名扬四海,誉满全球。如果这座山没有诞生孔子,那谁又能知道呢?

今天我们想谈论的是为何孔子会出生在山洞里呢?孔子的出生有哪些神秘之处呢?一起来看。

根据史料记载还原,故事的梗概大致是这样的: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他早先娶鲁国贵族施氏为妻,生下九个女儿而无男孩,后又娶一妻生一男孩,名叫孟皮,字为伯尼,因脚部有先天残疾,而不能接班继位。叔梁纥自叹命运不佳,到60多岁己是晚年时节,再到尼山东侧的颜母庄村向颜家求婚。当时颜家有三个女儿,年芳只有17岁的三女儿颜征在却欣然同意,嫁给了叔梁纥。

相传颜征在与叔梁纥结合之后不久,便怀有身孕,叔梁纥望子心切,夫妻二人天天去尼丘山前祈祷,企望早生贵子。一天,两人又到尼山祈祷,突然,空中出现一只麒麟缓缓而下,吐掉口衔玉帛,正好落在叔梁纥手中,而麒麟却又入云中飘然而去。叔梁纥手捧玉帛定神一看,只见上面写有:“奎星下凡,振兴于周。”他朝天上一看,乌云密布,二龙盘旋。那云间有一仙翁说道:“天感生圣人,故降以和乐。”顿时上空响起了祥和动人的音乐之声。

正在此时,颜征在说道:“要是咱周围的枣刺朝下不扎人就好了。”话音刚落,附近的枣刺果然全部朝下长了。从此以后,孔子出生地的野草便成为红草坡,生长茂盛,这里的枣刺也都是往下生长,直至今日仍是如此。随后,一只凤凰落在了颜征在身边,几分钟后就飞走了,凤凰飞走后颜征在就怀孕了,并在尼山的一个山洞里生下了孔子。

孔子出生以后,夫妇俩一看虽然是个男孩,可是长相却奇丑,顶如反盂,中低周高,面有七露,鼻露孔,嘴露齿,双眼露眸,双耳露轮。颜母和叔梁纥看到孔子这副模样,连声叹息,直嫌孩子太丑陋,便把孔子丢弃在红草坡边的24棵柏树下。

当他们夫妻二人走后,从山上下来一只母虎,将孔子衔入山洞之中,并为他哺乳喂养,精心看护。由于洞内热不透风,当孔子闷热难耐之时,却从远处飞来一只老鹰停在洞口,张开翅膀,为孔子扇风纳凉。这就是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的孔子是“凤生、虎养、鹰打扇”的美丽传说。尼山夫子洞也从此成为闻名世界的风水宝地。

自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便设孔庙;两汉以后,孔子的思想越来越受统治者的重视,地位越来越高,历代帝王不断对孔庙进行重建和扩建。在孔子死后的2000多年间,大陆各地兴建数以千计的孔庙,孔子受到帝王格外的推崇和尊敬,儒者也无不以瞻仰孔子圣容为荣。但是,孔庙让人看到的孔子俨然是“神”,而不是人,在夫子洞中,孔子就只是一个平民,与百姓的距离更接近,孔子思想可能更容易为人所理解。

由于孔子出生在这里,历朝历代累积建造了尼山完整的孔庙建筑群。整个古朴的建筑群就位于尼山主峰东麓山腰的苍松翠柏之中。随着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广为传播,影响日益深远,孔子也逐渐得到历代朝廷官吏和文人墨客的敬重。为了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历代朝廷官吏对孔子的诞生地尼山孔庙,也在进行不断的扩建和修缮。

从唐、宋、元、明、清,历经两千多年的苍桑岁月,虽然朝廷几经更迭变换,历经无数兵灾战乱,尼山孔庙也曾经有过兴衰起伏,可是历代当权朝廷官吏都始终对尼山孔庙的兴建和保护情有独钟,关爱倍至,不断加以扩建完善。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代皇帝都亲拨专款,对尼山孔庙予以整修,因此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气势。

尼山孔庙建筑群依山势地形而建,占地1100余亩。前后、左右、上下,共分九组院落,殿、堂、虎、门等81间,周绕红垣,高低有差,错落有致,古柏老桧,蓊郁葱葱。庙内外有元代以来石碑十数幢。

值得一提的是,尼山孔庙的第二道大门名曰“大成门”的门东南悬崖处,建有一座四角凉亭,亭内悬竖匾一方,上书金字“观川亭”。相传是孔子当年曾在此观看五川汇流之处。《论语'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闻名于世的名言正是孔子在此发出的。意思是孔子感叹光阴如流水,不分昼夜的流逝着,感叹人生的苦短。1336年,元朝皇帝在此专门建立观川亭,以示纪念。从此,前来参拜孔子圣人的游客,都争相站立于亭上,居高临下,观览滔滔五川之汇流,领略孔子思想之境界,感受光阴流逝的意境,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说了这么多,观澜了这么多风景和建筑群,总之都跟孔子及其身世有关,说白了,这一切都是由于孔子才被人们所铭记和发扬光大的。如果没有孔子,没有孔子伟大思想的远播,估计到现在还是一片荒山和几条黑水河呢?

****************

古代史:孔子爱好学习的故事

作者:盛开的季节里运转

发表时间:18-10-3118:34

乌云滚滚,寒风嗖瞍,叶子从树上落下来,互相追逐着,向远方跑去。飞鸟在空中唧唧喳喳地叫唤,想找个藏身的地方。这时,一个小男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不时地呵一呵手。母亲在一旁看着,见天气实在冷得厉害,便说道:“歇一会吧,孩子!”“是。”这男孩答应着站起来了。他身体很健壮,虽然只有七、八岁,但是已经有母亲的肩膀高了。尤其特别的是,他的头长得与别的孩子不太一样,就是头的正顶比四周还要低些。

这男孩放下手里的竹简,拿起原来放在一旁的俎豆,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母亲制止他说:“孩子,风这么大,天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雪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孩子一本正经地答道:“不,母亲,我不是玩,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能当好官儿的。”这孩子虽然对母亲很恭顺,但脾气却有点儿执拗,要干什么一定要干到底。所以,母亲便不再制止他,让他一个人到院子里去了。

他把俎豆放在院里的一块青石板上,学着大人的样子,嘴里念念有词,认真地祭祀起来,直到全部仪程作完,他才拿起俎豆进了屋。母亲一直站在门口望着他,见他进来,把俎豆接过来放在边,然后双手握起他的一双小手暖者,不知道想起了什么,眼泪扑贴扑哒地滴到男孩子的头上。男孩子见母亲哭了,仰脸问道:“母亲,您是在想父亲吗?我多么想到他老人家的坟上去祭祀一番啊! 可是您总是不告诉我父亲的坟在什么地方?”“你还小。”排亲的泪珠成串地落下来,“等你长大了,我会告诉你的。”

懂事的孩子见母亲是得伤心,便不再向了,伸出小手,踮着脚给母亲措了揩眼泪,后这个小男该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孔子。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被个名叫华督的大将杀了。之后,为逃避华督的迫害,举家迁到了鲁国(今山东南部)。逃到鲁国之后,孔家便一天天没落了。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在鲁国当了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又很勇敢,立过不少战功。特别是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攻打一个名叫偪阳的小国,守城的敌人故意把闸门升上去,放部分鲁国军队进城,然后准备把闸门猛地放下,以便聚歼进入城内的鲁国将士。这时,已经年过半百的孔纥,见势不妙,急忙奔过去,双手将下落的闸门举了起来,并且用手托住,让城里的鲁国兵上安全地退了出来,然后自己才离开。守城的敌人见孔纥有如此神力,个个吓得直吐舌头。

孔纥的第一个妻子姓施,先后生了九个女儿,没有男孩儿。他又娶了一个妾,倒生了个男孩儿,名唤孟皮,但不幸的是,孟皮的脚又有毛病。在那重男轻女的年代,没有个像样的男孩子,那简直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已经六十多岁的孔纥又娶了一个妻子,她姓颜,名征在,颜征在姐妹三个,数她最小。她很敬闻孔纥的为人和勇敢,所以孔纥虽然比她大几十岁,她与丈夫的感情倒一直很好。

那时候人们很讲迷信。颜征在为了能给丈夫生个男孩子,她还跟丈大到尼丘山上去祈桥过。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57年),他们终于生下了一个男孩,因为他的头顶长得有点像尼丘山,所以便取名孔丘,字仲尼,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孔子,孔丘出生的地点是鲁国的陬邑昌平乡阙里。当他3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他们之所以居住在陬邑昌平乡阙里,那是因为父亲晚年在陬邑担任地方官的缘故。父亲死后,母亲便领着孔丘,把家搬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

由于母亲年轻守寡,日了子过得很不称心,所以,孔子从小时候起,便多懂了一些人情世故。他谨慎小心,又很听话,母亲心里自然很高兴。不过,她一直不肯把孔纥埋葬的地方告诉孔子,怕的是他年纪太小,如果真去祭祀父亲的话,受不了闲人的奚落。今天。当母亲见到小小年纪的儿子这么有志气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如果孔纥还活着,也是会高兴的。可是……她想着想着,便伤心地哭起来了。

这为了不再引起母亲的伤心,孔子从此就没再问过父亲的葬处,母亲也一直没告诉他。直到母亲死了,17岁的孔子还不知道父亲埋在什么地方呢!由于不知道父亲的葬处,把母亲埋在什么地方呢?孔子没有办法,便把母亲的灵枢停放在一条名叫五父之衢的街上,每天照时祭奠,每次祭奠总是痛哭流涕,甚至伏在母亲的灵柩上哭得死去活来。有两个老公公走过来,见孔子哭得伤心,其中一个问道:“这孩子怎么把灵柩放在街上,一个劲儿地哭呢?”另一个老公公了解内情,他答道:“这孩子名叫孔丘。如今母亲死了,他不知父亲的葬处,所以把灵柩放在这里痛哭。”

这时,一个老婆婆走过来,拍着孔子的肩膀说:“孩子,不要哭了。我知道你的父亲埋在什么地方。”“老奶奶!”孔子抬起泪脸,抓住老婆婆的手问道,“我父亲埋在哪儿呀?”“你父亲埋在防山。出这曲阜城,往东走二十五里便是。”“老奶奶,您真好。谢谢您啦!”孔子立即赶往防山,找着了父亲的坟墓,把母亲和父亲葬在了一起。

孔子把母亲葬到防山之后,使返回曲阜城内。这时,大街小巷纷纷传者个消息:季孙氏大摆筵席,宴请社会名流、文人学士以及知识丰富的人。季孙氏是鲁国执政的贵族,不少人都想结交他。孔子虽然小心谨慎,但毕竟还是个少不更中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有一些本领了,并且这又是一个出风头的好机会,于是连腰里的麻绳(古时的风俗,父母死后,腰糸麻绳表示服表)也没解,便往季孙氏的家里去了。

李孙氏的家臣阳虎站在大门外,为主人迎接来宾。只见他跟这个拱拱手,与那个点点头,毕禁毕敬,容可掬。孔子也大踏步地走了上去。阳虎一见,领时收敛了脸上的笑容,拦住了孔子,呵斥道:“我们请的都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并不是打发叫花子的。你来干什么?走!”孔子被羞辱了一顿,只好悻悻(xing兴,忽恨,息怒)地转回自己家里,他经过这一挫折之后,并没有实心丧气,反而更加奋发地求学问了。

孔子19岁时结了婚,20岁时得了一个儿子。因为这时候孔子已经有了点儿名气,所以有不少人来向他祝贺,就连鲁国的国君鲁昭公也向他道喜,并且还给他送来了一条大鱼。孔子非常高兴,便给孩子取名叫鲤。孔子继续刻苦学习,逐渐成了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学,然后知不足。”这时的孔子谦虚多了。有一次,乡邻们在一起闲聊,一个人说:“阿丘的学问这么渊博,他懂得的东西,我们简直连名堂也叫不出来。然面,他没有得到重用,真是可惜呀!”

孔子笑了笑,说道:“我会什么呀?不过会赶车,射箭罢了。认真地说起来,也只有赶车还差不多,当时评价一个人是否博学,讲究的是“六艺,“六艺”即礼(礼节)、乐(音乐)、射(射前)、御(茸车)、书(识字)、数(其术),以“御”最为低下,所以孔子只承认这点。众人见孔子这么虚心,都爽朗地笑起来。

孔子见众人为他的谦虚而高兴,又知道当时的执政者没有用他的意思,便又自我解嘲地加上一句:“没人用我,我不能当官,可就更有时间多学点儿东西了!”

--免责声明-- 《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这篇文章828la109406。

【结语】: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你不知道的那些关于孔子的故事】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09406'></small><noframes id='828la109406'>

  • <tfoot id='828la109406'></tfoot>

      <legend id='828la109406'><style id='828la109406'><dir id='828la109406'><q id='828la109406'></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09406'><tr id='828la109406'><dt id='828la109406'><q id='828la109406'><span id='828la109406'><th id='828la109406'></th></span></q></dt></tr></i><div id='828la109406'><tfoot id='828la109406'></tfoot><dl id='828la109406'><fieldset id='828la109406'></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09406'></bdo><ul id='828la109406'></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