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

时间: 2020-09-01 23:21:10 分类: 美文赏析

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

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

****************

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

作者:四夕清荷

发表时间:18-08-1220:07

公元前6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史称为"春秋"时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漩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都有截取的历史片段孔子51 岁到73岁这段人生经历,孔子和弟子们的境遇出现了大起和大落的波折,孔子的个人思想也是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而他和弟子间的关系也有浅层的一个变化。

从孔子天命之年始,抱着他以礼治国的决心,打了几场胜仗,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把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惜了三桓专权的无奈,孔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遭遇人生的一次流放,周游列国,讲学授道,在途中甚至是不惜的嘲讽自己是丧家之犬,晚年潜心向学成为了一个大教育家。

7个事件:

1,解救漆思弓;

2,夹谷会盟;

3,堕三都;

4,武子台平叛;

5,子见南子;

6,周游列国;

7,落叶归根。

“世人皆知夫子之痛苦,却不知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意境。”简简单单一句话便以一种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惺惺相惜结束了一场饱受争议的道学争论。

孔子为奴请命,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让顽固不化的贵族们哑口无言;夹谷会盟,孔子气定神闲,单凭三寸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为鲁国取回三座城池;

南子是卫国真正的掌权者,是当时历史上有名的妖后,一个被尊为圣人的人去见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而且当场所有的人员都回避了,那个时代她一个女人却读书,她拥有着自己的思想,她对孔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颜回深受孔子思想影响,他是凡人,但却几乎是一个纯洁无私心杂念的人,他心里无关功名利禄,出世入世,他懂得的是“学以致用”,他以孔子的思想活满了自己的一生。在追随孔子的日子里,他随孔子颠沛流离,吃苦受难,但他却真心的快乐。如果说孔子是被迫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颜回却是主动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并未有丝毫的抱怨。从这个层面上说,颜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电影作为一种思想的载体,为我们的生活平白注入了很多希望。

好电影,如宝藏。它给你的力量和启示能让你取之不尽。

配图源于网络和观影截图,感谢原图!

****************

孔子也是感谢贫穷的典型代表

作者:历史只为你读

发表时间:18-08-1814:58

孔子家族本身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破落了,又受到其他贵族的威胁,于是全家无奈才迁到鲁国。孔子也是到了鲁国后出生的,在鲁国的时候他家也非常普通父亲仅是个小县官,可虽然普通也算是有个家庭支柱,阖家团圆。不幸的是,孔子的童年过得极其艰苦,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不得不说,的确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苦的环境也最终造就了孔子成才,以至于后人尊称他为圣人。看过孔子传记的人应该都知道孔子小时候为了生存。当过别人家的家奴,看过仓库,喂养过牲口,也给人家记过账,他就在这些困境中自学成才。

孔子童年

当然也正因为他经历过民间疾苦,所以孔子懂得把知识融会贯通,知道世事艰难。而且不仅孔子学问极高,他门下的学生们也都个个聪明好学,基本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有赖于孔子的教学方法。他带学生有个特点总结为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有的学生需要鼓励着成长,有的学生就要在棍棒下成长。其中一个学生叫子贡,就是在棍棒下成才的。这个学生非常聪明,可就是太聪明了,就喜欢耍着小聪明,对成长很不利。主要是子贡因为聪明,所以就十分自信,经常和别的人比较,觉得人人都不如自己,然后就更加嘲讽他人,抬高自己。

孔子授课

孔子知道后,就说,子贡你真觉得自己那么优秀?到处宣扬,我怎么没那么多时间干这些事。言下之意,就是难道我还不如你优秀,你怎么就那么张扬。可是,孔子虽然这么说子贡,但是孔子也确实非常欣赏子贡,甚至把他作为自己学识的继承人。而子贡对孔子也同样有情有义,孔子去世后,其他学生都守丧三年,唯有子贡守丧六年。后来曾有一段时间,整个社会开始贬低孔子,子贡不顾反对坚持维护孔子形象。其实,孔子的很多学说,都是子贡发起和推广的。

孔子老年状态

小编认为,孔子确实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但是有很多儒家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方面已经不能照搬照抄使用,懂得变通才能更适于我们的进步。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

《论语》读后感:孔子其实是个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作者:国学杂谈

发表时间:04-2310:33优质原创作者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里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平常就专门说格言。其实这是误解,孔子从三十岁教学,一直到七十三岁去世,中间共四十多年,这些年得说多少话,不可能全是格言。《论语》不过是把他这四十多年所讲的话,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把这些精华集中起来,我们才产生了这样的误解。

其实仔细读《论语》,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有趣的情节,让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真实的一面,他并不是一个古板的教书匠,而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他非常直爽。

《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有个叫孺悲的人想见孔子。孔子不肯见,就推说自己病了。可是,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又奏瑟又唱歌,故意让人家听见。意思就是说,我其实没病,就是不想见你!就是不给你面子。

,他非常可爱

孔子不但喜欢音乐,还会唱歌。如果别人唱的歌很好,他一定会请人家再唱一遍,心甘情愿给人做伴唱。《论语.述而》中说道: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不会因为自己声望高,是老师,就端着架子,装模作样。他想唱就唱,无拘无束,哪怕给人家当伴唱,也心甘情愿,就这么率性,你说可爱不可爱?

,他非常坦诚。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什么叫做“士”。《论语.子路》讲到: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的回答是:爱惜自己,懂得羞耻,能够出使四方而不辱使命,这就可以叫做“士”。次一等的呢?孔子说:族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敬老爱幼,这也可以称“士”。再次一等的呢?孔子回答说:言必信,行必果。虽然是浅薄固执的小人,但马马虎虎也算是最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又问:那些搞政治的人又是怎样呢?孔子鄙夷不屑的态度马上溢于言表,从一个“噫!”字当中,就看出来了。孔子说:哼!那些人呀,算得了什么!意思是说还不如刚才那些“硁硁然”的小人呢!孔子对当政者的蔑视态度毫不掩饰,如此坦诚,还不算是性情中人吗?

,他敢于哭。

孔子哭弟子颜回,场面可谓感天动地。《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四十岁就不幸去世了,孔子那年七十一岁,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痛哭流涕地说:哎!老天这是要我的命呀!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呀!旁边的人就说:先生哭的太悲痛了!孔子说:难道真的太悲痛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该为谁悲痛呢?

没想到,祸不单行,第二年,另外一个最喜欢的学生——子路,也不幸在战乱中丧生。据《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记载:“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孔子再一次的悲痛欲绝,哭着说:哎呀!老天爷真是要断绝我的后路呀!欲哭无泪。

,他敢于骂。

在《论语》中,孔子骂宰予,可以说是狗血喷头: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孔子说:宰予这家伙,就是朽木,是粪土之墙,都不知道骂他什么才好!为什么骂?就是因为宰予白天睡懒觉。当然这只是表面情况,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所以孔子后面又说:过去别人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别人说什么,我还要看他做什么。可能宰予以前就白天睡过觉,被孔子发现后,他就发誓说以后白天不睡了,结果今天又犯了,所以才气得孔子对他大骂。

其实很多学生,都挨过孔子骂,尤其是子路,骂的最多,我们就不一一举例了。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孔子骂这些学生,正是因为对这些学生非常喜爱,所以这些挨过骂的学生,最后都很优秀,都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通过以上五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而是一个有情有义、坦诚直率、真诚可爱、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

****************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圣迹圖典》

作者:经典的味道

发表时间:18-06-1806:5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圣迹圖典》

孔子老聃

序篇

孔子

公元前五世纪,在西方文明的发祥地雅典,思想家柏拉图在一本书中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谐相处,各谋其事,举国上下协调一致,秩序井然。这本书就叫做《理想国》。 

而在此之前大约100年,东方有一位文化巨人,也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社会,他用一生的精力,试图创造和建立一个有爱心有秩序的太平盛世,但他最终还是带着他的理想和遗憾在纷争的战乱中离开了世界。不过他没有想到,在他离开后,一代又一代人继承了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曾经养育他的民族。 

关键词:

时间:公元前5世纪

人物:《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 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假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2018年刘先银书画《君子有九思》2018年刘先银书画《君子有九思》《孔子圣迹图典》《理想国》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当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更将其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就是孔子,孔老夫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

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

政治思想核心:“礼”与“仁”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谓“礼治”,即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君臣、父子、贵贱、尊卑都有严格的区别。

创立儒家学说派更多儒家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开创全新教育理念更多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贵族出身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 ,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圣人降世

〖 一、圣行颜随 〗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他对孔子很尊敬,孔子的一言一行,他都铭记于心,无论孔子去哪里他都跟着去,不离左右,因此留下“圣行颜随” 的故事。

孔门七十七贤人中有颜氏子弟八人,都是鲁国人,而且都是孔子母亲的亲戚。颜回父子一生都追随孔子,颜回是孔子的子侄辈。

〖 二、尼山致祷 〗

鲁襄公二十年(前553年),叔梁纥与一位颜氏女子(名徵在)在尼山迎神会上相识相爱。不久颜徵在怀孕。 第二年两人依当时习俗到尼山祈祷,颜徵在在一个山洞中生下一子,这就是孔子。孔予生下来头顶中央隆起像丘陵,所以就取名叫“丘”,字仲尼,从姓为孔氏。

(注:现代学者确认孔子生辰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 子,即夏历八月廿七日。)

〖 三、麟吐玉书 〗

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降生的前一天傍晚,有麒麟降临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面写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意在告知众人:孔子不是一个凡人,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

颜徵在十分惊讶,把一彩绣帕系在麒麟的犄角上,表达谢意。麒麟直到天亮才走。从此“麟吐玉书”作为家中喜得责子的祥瑞之兆,广泛流传。

四、二龙五老 〗

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出生的晚上,有两条苍龙自天而降,绕护看孔家,还有五位神仙在天乐奏鸣中降临孔家院中。此故事以后成为祥瑞题材“二龙五老”。

〖 五、钧天降圣 〗

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出生时,母亲顾氏在房中听到天上有仙人奏乐,还听到空中有人说:“天感生盛子,故降以和乐之音。”又传说孔子生下来就与凡人不同,身上有四十九种标记:如日角月准、河目海口等,胸间还有“制作定世符”文字等。

〖 六、俎豆礼容 〗

孔子五六岁时,观看过一次郊祭会,印象很深,此后便时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扮演主祭人的模样行事。母亲颜氏问:“小孩子怎么玩这种游戏。”“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说。母亲颜氏说: “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 “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 七、入平仲学 〗

少年孔子进乡学(官办学校)读书,当时能进乡学读书的都是贵族子弟,一般人家的子弟是没有资格进乡学读书的。孔子母亲颜氏虽然生活清贫,因为叔梁纥曾任过陬邑大夫,故少年孔子有资格进乡学读书。

〖 八、职司乘田 〗

孔子幼时丧父,母亲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少年时丧母,十几岁时就在季氏手下放牧牛羊,因尽心尽力,所牧养的牲畜茁壮,数量增多。

〖 九、职司委吏 〗

鲁昭公十年(前532年),孔子20岁,担任季孙氏的委吏,也就是管理仓库进出账目的小官,孔子做事认真,称量、算数、记账都很准确。

〖 十、命名荣贶 〗

鲁昭公十年的一天,孔子的儿子出生了。鲁昭公仰慕孔子,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收到鲤鱼后,认为这是国君对自己的殊荣,感到万分荣幸,立即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并把鲁昭公送来的鲤鱼供奉起来,作为一种精神鼓励。后来演变成“孔门不食鲤”的习俗。

〖 十一、学琴师襄 〗

孔子二十九岁时到卫国,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反复练习一支乐曲。师襄子觉得孔子弹得很好,便三次劝他练习其他乐曲。但孔子说自己还没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还没有体察出此乐曲的作者是谁,还没有感受到作曲者的精神风貌。

有一天,孔子练习此曲后站起身来,凭窗远望许久,才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支乐曲子,除周文王外没有人能作得出来!”此语一出,师襄子立刻站起来,向着孔子连连作揖道:“您真是圣人呀,此曲正是《文王操》呀!”

〖 十二、太庙问礼 〗

孔子在洛邑考察期间,曾入觐参观周王室太庙,他每事必问,不厌其烦地向庙执事者请教有关周礼及典章文物的知识。因此有人讥嘲孔子,说: “谁说陬邑来的那个小子懂得古礼?看他在太庙里对什么都感觉新鲜,无事不问!”事后,有人把此话转告孔子,孔子说:“欲求知必有所问。我问,正是为了学习制度和礼仪啊!”

〖 十三、大夫师事 〗

鲁昭公七年,鲁国大夫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去楚国访问,因其不熟悉礼仪而出了洋相,回国后决心补上这一课,找懂礼仪的人学习。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临死前,要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予为师,学习礼仪。这一年孔子三十四岁。孟僖子死后,孟懿子成为孟氏家族宗长,他将孔子引荐给鲁昭公。鲁昭公赐孔子一乘车、两匹马和一个驾车奴。由南宫敬叔陪同孔子前往东周都城雒邑(洛阳),考察周王室的礼仪、文物、典章、制度。南宫敬叔一直追随孔子,后来成为孔子的女婿,是七十二贤人之一。

〖 十四、问礼老聃 〗

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因要阅读周王室藏书,必须拜会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老子)。孔子第四次拜访,才见到老聃,允许阅读和抄录了周王室收藏的一批重要文书典籍。

后来,孔子重新编纂这些文献,成为经典,即《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加上一本出自鲁宗社的《春秋》(鲁国编年史),成为儒学的五种基本经典。

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奔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以后孔子还多次拜会过老聃(老子),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 十五、访乐苌弘 〗

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拜访了著名的博学者、音乐大师苌弘,向他请教乐理。苌弘见到孔子后,对周朝贵卿刘文公说,孔子生有异相……仪表非凡,志存高远, “言称先王,躬礼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前途远大。刘文公说: “如今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都忙于以力相争,孔丘不过一介布衣,出身微贱,将来不可能成为圣人。”苌弘说: “尧舜文武之道,已被今人抛弃。当今之世礼乐崩丧,应该出现圣者,正其道统!”孔子听说他们的谈论后,回应说: “我又怎敢期望成为圣人呢?我不过是礼乐的信徒而已。”

〖 十六、在川观水 〗

孔子观赏东流之水。子贡向孔子请教: “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它浩浩荡荡、川流不息,好像道;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

〖 十七、观器论道 〗

孔子参观周王室太庙时看到欹(qī)器,便说:“欹器装满水就会翻仰,会自动倾斜倒出多余的水,然后可以自动恢复直立状态。”弟子们一试果然如此。孔子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满而不覆的!”子路问:“有没有装满水又不倾覆的办法?”孔子说:“把水舀出来,减少一些就可以啦!满招损,谦受益,这道理就在此器之上啊!”

〖 十八、猎较从鲁 〗

鲁国有争抢猎物,用于祭祀的风俗,孔子在鲁国做官时也喜欢打猎,也去争抢猎物。对于此事,孟子对他的弟子万章的质疑作过解释:孔子在鲁国担任祭司(主薄)时,用文书规定了不同祭祀所用祭器的数量,也不用珍奇的猎物作为祭品。孔子之所以去争夺猎物,是为了从众随俗。

〖 十九、退修诗书 〗

孔子四十二岁时,鲁定公当政,季孙氏僭(jiàn)越公室大臣们,掌握了祭祀、征伐等国家政事,孔子看不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不求做官,专心修诗书,定礼乐。而此时的弟子门人却越来越多了。

〖 二十、韦编三绝 〗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始终不能得到重用。晚年的孔子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竹简的皮条多次断开。读书读到了这种程度,孔子谦虚地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 二十一、拜胙遇涂 〗

公元前501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想拉拢孔子,但孔子不肯见他。阳虎便趁孔子不在家时,派人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因为当时有“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的礼仪,阳虎料定孔子肯定会上门拜谢,便可与孔子深谈了。

殊不知孔子也专找阳虎不在家时才去拜谢。碰巧的是,孔子回家路上偏偏与阳虎相遇,他想回避,却被阳虎叫住。阳虎问: “怀揣绝技,却让国家迷乱,这是仁吗?”孔子答:“不是。”阳虎又问:“本来希望有所作为,却屡失良机,这是智吗?”孔子日:“不是。”阳虎又说:“时光在流逝,机会不会再来。”孔子答: “说得对,我将出仕了。”

〖 二十二、昼息鼓琴 〗

孔子中午在家中抚琴,闵子在室外细听,这时曾子来访,闵子告诉他说: “这琴声是先生在抚琴,乐声清澈,意境非常美,为何会突然出现幽静之音,不知夫子为何有会这种感受?”于是两人拜会老师,并谈起刚才对琴声的感受。孔子说: “你们所说是对的,刚才我看见猫正在悄悄捉老鼠,因而弹琴的心境变了,这段曲子让你们听见了。”

〖 二十三、论穆公霸 〗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与晏婴在齐国、鲁国边境打猎,顺便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 “秦国地小且偏僻,穆公为何能称霸?”孔子答道: “秦国虽小志向却很远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符合正义。秦穆公亲自拔擢奴隶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囚禁中解放出来,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国政大权都交给他。用这种任贤的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是应当的,只当个霸主还算是小呢!”

〖 二十四、观乡人射 〗

孔子观看乡级射箭选拔,有感而发,说: “注重修身的人做事犹如射箭,每箭必中者是贤人!如果心术不正,怎能射中?”《诗经》说:射箭击中目标的人,可以请射箭射击不中目标的人喝酒。

〖 二十五、泰山问政 〗

孔子去齐国,路过泰山,听到一个妇女悲痛的哭声,便让子路去问。子路见一位妇人在一座新坟前哭祭,便问是何人去世。妇人悲切说,是儿子。她家从远方迁居此山中,不料此山中有猛虎,她公公、丈夫、儿子都相继丧命于虎口。子路问: “那为何不离开这里?”妇人说: “只为这深山老林中没有苛捐杂税啊!”子路把妇人的话告知孔子。孔子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然后很严肃地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苛政凶猛过于老虎啊!”

〖 二十六、景公尊让 〗

孔子三十六岁那年第二次到齐国,齐景公接见他,请他入上座。孔子认为给他设的座规格太高了,请求降一等。齐景公再三要孔子入上座,说: “先生今天来到这里,寡人认为是极大的荣幸。怎么肯让先生坐在下面,这不是让你远离寡人吗!”孔子说“齐侯如此看重外臣,是君王对臣的恩赐。然臣不过是一介平民,怎么敢与齐侯一起坐?齐侯虽不以为然,但不合乎礼仪!”

〖 二十七、晏婴沮封 〗

孔子到齐国,齐景公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要他节省财力。齐景公很高兴,想把尼溪的田地赐封给孔子,大臣晏婴反对,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却不懂法度;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愿屈居人下;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这都是不好的习俗。他们四处周游,寄人篱下,不能靠此辈来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去世,周室衰落后,礼乐残缺已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即使学上几代也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成年累月也学不完他的礼仪。难道国君真打算用他这一套来改变齐国的习俗吗?这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

此后齐景公仍恭敬地接待孔子,但不再向他请教有关礼乐的事了。有一位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告诉齐景公,但齐景公却说:“我老了,不能帮你了。”孔子只好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 二十八、知鲁庙灾 〗

鲁哀公三年(前494年)五月,孔子到陈国(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这天陈闵公把“鲁国司铎家起火,烧了鲁国宗庙”的消息告诉孔子,孔子说: “被烧毁大概是桓公和僖公的宗庙。”陈闽公问: “您怎么知道?”孔子说: “按照礼仪来讲,祖宗有功德,宗庙就不会被毁坏。今桓公和僖公历时久远,与后世亲属已超过五代,其自身的功德又不足以保全宗庙,因此上天降火灾于它。”

三天后有鲁国使者来,说被烧的是桓公和僖公的宗庙。陈闽公对子贡说: “我现在才知道圣人是多么值得敬重。”子贡说: “您与其称赞夫子可贵,不如委夫子以重任,使他施展大道来治国更好些!”但陈闵公并没有重用孔子。

〖 二十九、不对田赋 〗

孔子回到鲁国后,执政大夫季康子想按田亩征收田赋,派冉有来问孔子。

孔子没有正式回答,但私下对冉有说: “先王按照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根据土地的远近,对田赋加以调整;征收商税,按照商人的利润收入,而且估量其财产的多少来对商税加以调整;分派劳役,则按照各家男丁的数目,而且要照顾那些年老和幼小的男子。于是就有鳏、寡、孤、疾的名称,有战事时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就免除。有战事的这年,每一井田要出一稷粮、一秉禾草、一缶米,不超过这个标准。先王认为这样就足够用了。如果季康子想按法办,那就采用周公的田赋法;如果要不按法规办事,就随意征税罢了,没有必要来征求我的意见呢?”

但季康子和冉求不顾孔子的反对,仍然坚持实行了田赋的改革。

〖 三十、受饩分惠 〗

孔子五十一岁时名声越来越大,鲁定公有重用之意。季桓子为笼络孔子,赠粟千钟,孔子收下后,分给无粮的弟子门人。子贡说: “季桓子认为先生穷才送粟千钟,先生收下后却转送给别人,这不是在违背季恒子的好意吗?”孔子说: “我之所以收下粟千钟而不推辞,就是接受季恒对我的好意。但收别人的钱财不足以成富人。与其让季孙的恩惠让一人受益,还不如让数百人受益更好。

〖 三十一、舞雩从游 〗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 “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才能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才能辨别迷惑?”孔子说: “问得好!先努力专心做事,然后才会有所收获,这不就是提高品德、检讨自己的邪念吗?因一时气愤,就忘记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 三十二、射矍相圃 〗

孔子到矍相的园圃射箭,观看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孔子让子路拿着弓箭,暂停射,对众人说: “打败仗的武官、不为国效忠的文官与为人后代而不孝者不准进,其他人都可以进。”结果有一半人离开,进园圃的只有一半。

〖 三十三、馈食欣食 〗

鲁国有一位非常节俭的人,一天他用陶炊具做了一些食物,吃后觉得味道很美,便装到了一个陶罐中送给孔子品尝。孔子接受后很高兴,就像收到三牲那样贵重的礼物一样。子路不解,便问:“用这么简陋的陶器来盛,食物也很普通,您为何这样高兴?”孔子说: “善于进谏的人,心中常想到君王;吃美味的人,心中会想起父母。我不在意他送来的食物是否是美味,而是因他有好食物就想到我啊!”

〖 三十四、观象知雨 〗

一天孔子出门,让子路准备雨具。出门后果然遭遇大雨。子路问孔子,何以知道今天将会下雨?孔子说:“古书上说, ‘月离于毕,俾(bǐ)滂沱矣。’我昨夜观星象,见月亮没有停在毕星附近,故知要下雨了。”

过了几天,子路在晚上看到月亮和毕星又被乌云连在一起了,第二天孔子正好要出门,于是子路便准备雨具,但孔子却说不需要,而这天果然没有下雨。子路感到困惑,请教孔子。孔子回答: “那一天,毕星是在月亮的阴(南)侧,所以第二天会有雨。而昨夜,毕星是在月亮的阳(北)侧,所以虽然也有乌云,却不会下雨。”

孔子是想使子路明白,同样的道理也要看不同的具体情况。

〖 三十五、步游洙泗 〗

孔子在鲁城东北的洙水与泗水之间步游时,边走边教学。孔子走一步,颜回就踏着他的足迹走一步。孔子快走一步,颜回也就踏着他的足迹快走一步。

〖 三十六、瑟儆孺悲 〗

鲁国人孺悲过去是孔子的学生,现在又想见孔子,孔子推辞有病。等到传话的人出户传话时,孔子就取瑟来弹奏,故意让孺悲听到孔子在弹琴,并不是真的有病,只是不愿见他。

〖 三十七、农山言志 〗

鲁哀公九年,孔子在陈国患重病,愈后有几个弟子陪同他到郊外农山散步,在松柏树下休息时,孔子说:“每人说说自己志向。”

子路说: “我愿挥动着长枪,激荡三军,冲向仇敌,像蛟龙一样挺进,去拯救患难!”孔子说:“勇士哉!”子贡说:“如两国结仇要打仗,我去排解,消除战乱。”孔子说:“好辩士。”

颜回不回答,孔子问其故。颜回说: “他们两位的志向,有武也有文,我就不敢再谈自己的志愿。”孔子说: “人的想法不同,志向不一样,你不妨讲讲!”颜回说:“我愿做一个小国之相,以道德辅佐君主,团结上下,交好列国。使百姓安居,群臣安和。”孔子高兴地说: “这是圣士之志啊!”

〖 三十八、四子侍坐 〗

孔子在卫国收徒讲学。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如让我去治国,我要使国家强大。”冉求说:“如让我去治国,我使老百姓富足。”公西华说: “我愿去宗庙中主持祭祀,或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皙说“春天暖和,我们五六个青年和六七个少年都去沂河里洗澡,然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 三十九、过庭诗礼 〗

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院中,看见儿子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便问: “学习《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 “没有。”孔子说: “不学习《诗经》,无法同人交谈。”于是孔鲤就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

过了几天,孔鲤从院里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问: “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没有。”孔子又说:“不学习礼,难于立身做人。”于是,孔鲤就回去学习《礼记》。

〖 四十、命赐存鲁 〗

齐国要进攻鲁国,孔子在卫国听说齐国大军压境,非常焦虑,召集门下弟子说: “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之所在,是我们出生的故土。现在我们的祖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弟子们,难道你们还不该挺身而出吗?”

于是子贡前去齐国、吴国、越国、晋国游说,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保存了鲁国。孔子说:“花言巧语容易损害信义,要谨慎而行。”

后来,司马迁评论子贡之举说: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 四十一、化行中都 〗

孔子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相,中都是鲁君采食邑,故城在今山东济宁汶上县西。孔子制定了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各种政策,路不拾遗,男女有别,卖东西的不要虚价,呈现大治景象,一年后鲁国各地都纷纷效仿中都的政策。

〖 四十二、敬入公门 〗

孔子走进朝堂大门,像鞠躬一样地弯着腰,好像不能容身一样。站立不挡在门中间,行走不踩门槛。走过君主的位置时,表情庄重,脚步持重,说话小声。提起衣襟走上台阶,像鞠躬一样地弯着腰,像停止呼吸似地屏住气。退下时,每走下一级台阶,面色便舒展一些。走完台阶,快速地走路,像鸟儿展翅一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仍然是恭敬和顺的样子。

〖 四十三、夹谷会齐 〗

鲁定公十年春(前500年),齐国邀约鲁君到齐鲁边境的夹谷举行盟会,意在使鲁国成为齐国的属国。当时,孔子任鲁国代理国相,也是这次盟会主持仪式的司礼官。由于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预先设军防范,使齐景公想用武力劫持鲁国君臣的阴谋未能得逞。

献酬后,齐国演奏四方之乐,孔子以两君相会,不能用夷狄之乐,迫使齐景公撤走乐舞。齐国又演奏宫中之乐,孔子以匹夫惑乱诸侯,迫使齐景公处罚乐人,使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次胜利。

〖 四十四、羵羊辨怪 〗

鲁国大夫季桓子家里打井时,挖出一个有个像羊的怪东西,他派人去向孔子请教,却说挖出的怪东西像一只狗。孔子说: “据我所闻见,应当是‘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物是‘夔’和‘魍魉’,水中的怪物是龙和‘罔象’,泥土中的怪物是‘羵羊’。

〖 四十五、归田谢过 〗

夹谷会盟后,齐景公责备大臣:“鲁国人用君子道义,辅佐国君,你们却用夷狄之俗,使我犯了不少过失,使齐国在外交上失礼。”夹谷会盟迫使齐景公归还了过去侵占鲁国的四邑以及汶阳的田地。

《孔子圣迹图》四十六、礼堕三都

〖 四十六、礼堕三都 〗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出任国相,为加强鲁君公室地位,孔子提出“堕三都”的计划。 “三都”是鲁国的郈邑、费邑和成邑,分别是叔氏、季氏、孟氏的私邑领地。孔子说: “臣子不可私藏武器,大夫不能拥有周长三百丈的城邑,现在三家已经超过制度,请下令减损它们。”

孔子派弟子子羔、子路等去实施这一计划。费邑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发动叛乱,攻进都城曲阜。孔子亲自率领诸弟子平乱,击败公山不狃的叛军。季氏费邑与叔氏郈邑的高城都被拆毁。但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反对拆毁孟家领地成邑的城墙,孟氏也在暗中支持。鲁定公亲自前往征讨,围之不克。齐军出动到边境准备支援孟氏,迫使鲁君退军。

〖 四十七、义诛正卯 〗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摄相事,代理执政。执政的第七天,便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子贡问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不在其中:一是知识通达而心怀险恶;二是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语不合正道而善于狡辩煽动;四是博闻强识,宣扬邪恶的思想;五是赞赏错误的观点,加以文饰。犯这五宗罪的任何一条者都该杀,少正卯同时犯这五宗罪,不可以不杀。

〖 四十八、赦父子讼 〗

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有一件父子相讼的案件,孔子将他们关牢中三个月不处理。后来,父亲请求撤诉,孔子便赦免了他们。季桓子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感叹说:“执政者不采用正确的治理方法,而杀害无辜的人,则违背了礼的原则;不提倡孝道教育子民,而去处理这类官司,其实就是杀害无辜啊!”

〖 四十九、侍席鲁君 〗

鲁哀公招待孔子,席间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 “最要紧的大事是使人民富足而长寿。少派劳役,减少税收,人民就富足;崇尚礼教,疏远罪恶,人民就长寿。”

〖 五十、儒服儒行 〗

一天,鲁哀公问孔子: “先生所穿,是儒者的服装吗?”孔子答道: “我小时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学问要广博,穿衣则要入乡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鲁哀公说:“请问儒者有哪些品行?”孔子答道:“几句话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如要详细讲,就要讲很久,等仆人疲倦需要换班侍候,也讲述不完。”于是,以儒者的自立精神、待人接物、刚强坚毅、宽容大度、推举贤能的风格、特立独行等来讲述一番。

〖 五十一、贵黍贱桃 〗

一天,鲁哀公接见孔子,坐下后令人端来一盘蜜桃和一盘常吃的黍饭。孔子先吃黍饭,后吃桃子。侍从们都掩口而笑,鲁哀公问: “黍饭常吃,为何你要先吃黍饭,而后吃桃子呢?”孔子说“我知道桃子好吃,但我更知道黍为五谷之长,是祭祀先祖时的主要供品。果实共分六种,桃是最下一种,没有资格进入庙堂祭祀先王。您没听说过五谷之首黍在上,六果之末桃在下的道理吗?所以要先吃黍,后吃桃,难道不对吗?”一番话说得鲁哀公心服口服。

〖 五十二、骨辨防风 〗

吴国攻占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那么长。吴国派使者来向孔子请教: “什么动物,竞有这么大的骨头?”孔子说: “我听说,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了,被大禹斩首示众,他的一节骨头就有一辆车长,这是最大的骨头了。”

〖 五十三、因膰去鲁 〗

自从孔子任国相后,采取一系列新政,使齐国感到恐慌,担心鲁国强大后会威胁齐国。齐国大夫黎鉏为阻止孔子当政,便挑选齐国美女八十人,身穿华丽服装,跳着《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三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但要求鲁国驱逐孔子。

鲁定公得到美女后,终日宴乐,多日不上朝听政,不再信用孔子。这年的大祭后,按礼制应当把祭肉分赠给国中贵族。但在季氏授意下,唯独不给孔子家送祭肉。孔子感到失意,便带领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数十人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流离生涯。这一年孔子55岁。

〖 五十四、子羔仁恕 〗

子羔在卫国做官,曾依法判处一罪人刖刑。不久,卫国内乱时,那人守城门,却放了他。子羔很奇怪,那人说: “被砍掉脚,是我应得之罪。当时你想赦免我,执行时您的脸色非常严肃,没有喜色,您对我没有私心,你是天生的君子,这就是我敬佩您的原因。”

孔子听后说“好啊!作为一个官吏,用法一视同仁,宽容就树立德行,残暴就增加仇敌,您能这样做,大概就是子羔一样的人吧!”

〖 五十五、放鲰知德 〗

孔子去卫国,让巫马期去暗访宓子贱的政绩。巫马期在单父境内,见一渔夫夜晚打鱼,放掉小鱼,只留下大鱼。问他为何要这样,渔夫说:“宓子贱大夫告诫我们,要让小鱼长大后再捕。”巫马期回来告诉孔子: “宓子贱的道德教化到了顶点,百姓都自觉地做事,像有厉害的刑罚在身边管辖一样。”

〖 五十六、仪封仰圣 〗

孔子到了卫国,仪封地方长官来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弟子便陪他去见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 “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丧失了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 五十七、灵公郊迎 〗

孔子离开蒲邑,就立刻返回卫国,卫灵公很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一见面就问孔予: “可不可以讨伐叛变的蒲邑?”孔子说:“可以。”卫灵公说:“但我的大夫们却反对,说蒲邑是卫国防御晋、楚两个大国的前沿,如果发兵讨伐它,蒲人投靠晋、楚,会给两国入侵卫国的口实。”孔子说:“公叔戌不得人心。蒲邑的男人恨不得摆脱他,连女人也想逃难去西河。如果攻击蒲邑,对手不过只是公孙戌及其亲信少数几个人而已!”卫灵公很高兴,说: “那很好!”

公叔戌听到卫灵公可能要来攻打的消息,就放弃蒲邑,逃亡到鲁国去投奔季氏了。

〖 五十八、适卫击磬 〗

孔子在卫国时,一天在住所中演奏石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人从门前经过,听见磬声便说: “这击磬声中另有一番心思呀!”过了一会又说: “从抑而不扬的磬声中可知,击磬者见识狭小而鄙俗,他在埋怨无人了解自己,无人了解就独善其身罢了,又何必埋怨?这道理犹如过河,水深,穿着衣裳走过去;水浅,撩起衣裳走过去。”孔子叹道: “此话说得很深刻呀!可惜不容易做到啊!”

〖 五十九、礼见南子 〗

孔子离开匡邑返回卫城后,卫灵公夫人南子派人来见孔子说: “四方君子凡来卫国拜会国君的,一定要拜谒夫人。夫人今天希望见到你。”孔子表示感谢,便去拜会南子。

会见时,南子夫人在细葛帷帐之中。孔子进门,面朝北行稽首之礼。夫人在帷帐中回拜礼两次,身上的佩玉叮当作响。孔子与南子谈了好一会儿才出来,此举引起子路的疑问和不快,他责怪孔子,孔子说: “我本不想见她,既然见了便要以礼相答。如果我不是所说的那样,就让上天处罚我!”

〖 六十、丑次同车 〗

孔子拜会南子之后,又在卫国都城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卫灵公邀请孔子出巡,却和夫人同乘一辆车,让孔子乘坐第二辆车。宦官雍渠乘坐第三辆车,招摇过市。

但这次出行,却令孔子觉得有损尊严,说: “我怎么总见不到喜欢美德胜过爱好女色的人啊。”于是讨厌卫灵公,再次离开卫国,准备去曹国。

〖 六十一、灵公问陈 〗

鲁哀公二年,孔子从陈国返回卫国。这天卫灵公问孔子,陈国是如何排列军阵。孔子虽然知兵且习武,但他厌恶战争,故不愿谈兵,并告诫卫灵公: “如果是礼乐祭祀的事,尽管问我。至于行军打仗的事,我并没学过。”

这些话令卫灵公感到不快,下次再和孔子见面时就怠慢孔子,当孔子讲话时,卫灵公仰首观看南飞雁。孔子回来后对弟子说: “这里呆不下去了,走吧!”便离开卫国,去陈国。

〖 六十二、匡人解围 〗

孔子去陈国,途经匡邑。颜高驾车,举起鞭子指点匡城说: “当年我曾随阳虎,从那个缺口攻入此城的。”匡人以为鲁国的阳虎又来了,而孔子长得也很像阳虎,于是扣留孔子一行,弟子们都很害怕。

孔子说: “自从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明不就在我这里吗?若上天打算毁灭周文明,后来人便不能再传承这种文明。若上天不想毁灭这文明,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让在卫国为宁武子做家臣的弟子求援,匡人知道认错了人,五天后便放了孔子一行。

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见颜渊追上来了,便说:“我正在担心,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健在,我怎么敢先死?”

〖 六十三、西河返驾 〗

孔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便西行去见赵简子,走到黄河边便听说晋大夫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了。孔子面对黄河感叹道: “壮美啊,大河之水,浩浩荡荡!我不能渡过,这是命啊!”

子贡上前问: “这是为什么?”孔子说: “窦鸣犊、舜华都是晋国的贤大夫。赵简子没得志掌权时曾依靠这两人;他掌权后就杀了这两人。我听说:剖腹取胎,杀死幼兽,麒麟就不会来到原野;竭泽而渔,一网打尽,蛟龙就难以适应阴阳;捣毁巢窠,打碎鸟蛋,凤凰就不会飞翔前来。什么缘故呢?君子不忍见到伤害同类,鸟兽对于不义之举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我孔丘呢?”

于是就返回去卫国。

〖 六十四、脱骖馆人 〗

孔子在卫国期间,孔子曾住过的馆舍主人死去,孔子入门吊丧,十分伤心。出来后,让子贡把车驾上的一匹马去赠送给丧家。子贡说: “您对门人弟子的丧事,都没有送马来助丧。今天解下马赠给以前的馆舍主人,礼是不是太重了?”孔子说: “我刚才进去哭丧,有感于主人的哀痛,流下了眼泪。我哪能光流泪,却无礼物相送呢?你小子赶紧去办吧!”

〖 六十五、宋人伐木 〗

孔子经过曹国到宋国,因批评宋国执政大夫司马桓魋(tuí),结果惹出麻烦。孔子经常带着弟子们在住处前面的树下讲学和演习殷商古礼。桓魋便派人去砍伐树木,想让大树倒下来砸死孔子,又让士兵对孔子恐吓,弟子们劝孔子快走,孔子很自信地说: “老天使我有了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后来不断传出桓魋要危害孔子的消息,孔子决定离开宋国。为了避免被桓魋发觉阻拦,孔子决定先从南门出城,然后改道奔往郑国方向,与弟子们约定在郑国都城外会合。孔子扮成普通百姓,乔装逃离宋国。

〖 六十六、过蒲赞政 〗

子路治理蒲城,孔子实地考察。一进蒲城境,孔子就三次说子路干得好。子贡说: “还没看到政绩,您怎么知道?”孔子说: “一进入蒲城境,我看到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青青的蔬菜,老百姓都在田间操作,还有许多人都在深挖沟。他们都竭尽其力,这就可以看到子路是下了许多功夫去组织百姓进行生产。能够如此,是因为他有威信;进入城内,我看到老百姓住的房屋坚固,屋舍俨然,没有脏乱的现象;进入官署,我看到子路非常清闲,属下都听从命令,非常尊重他,这样看来,我‘三称其善’,恐怕还不够吧!”

〖 六十七、忠信济水 〗

孔子从卫国返回到鲁国去,在一处河堤上停下马车来观赏景色。那个地方有个瀑布高达二三十丈,湍急的流水能有九十里那么远,连鱼鳖都不能在那里游水。

然而却看见有一个男人从那个地方游过去。于是孔子就问他: “你的游水本领真是太高了!难道你有什么方法吗?”那个男人回答说:“我心怀忠信所以能游水过河。”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记住,连水这样的东西,人都可以凭借着忠信的思想让自己的身体在水中如鱼得水,更何况是人呢!”

〖 六十八、桔矢贯隼 〗

有一只隼鹰中箭落到陈闵公的庭院里死了,是被一支楛木箭射死的,箭头用尖石做成,箭长一尺八寸长。上面刻有不易辨认的文字。陈闵公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 “这枝箭是一枝古箭,是肃慎氏所制之箭呀。”

又说:“但射箭之人,应当是在陈国。从前周武王克商后,各地民族进贡特产,肃慎氏进贡桔矢及石磐箭,每枝箭长一尺八寸。周天子刻铭于箭杆‘肃慎氏之贡矢’,并分赐予陈国。您若使守藏吏在旧库中查一下,也许还能再找到这种箭。”

陈闵公便派人去府库,果真找到这种箭。

〖 六十九、微服过宋 〗

几天后,分散潜行的孔予等人相继到达郑国,孔子站在城东门附近等候弟子们。子贡等人比孔子先到,没有遇见孔子,就到处询问。一位老乡告诉子贡: “城东门站着一位高个子老头,长相奇特,脑门像古帝唐尧,脖颈类似尧时的皋陶,双肩类似郑国贤相子产,腰以下像大禹,脊背微屈,样子又瘦又累,神态却像一只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听后大笑说: “说我外貌像古之圣王贤相,实在不敢当。但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真是很像啊,很像啊!”

〖 七十、五乘从游 〗

孔子带弟子从陈国前往卫国,途经蒲地(今河南长垣县城,属卫国领地),正好赶上卫大夫公孙叔反叛卫国,占据蒲邑,要抓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是陈国人,带着五辆车随从孔子游历,他身材高大,又有勇气和力量,对孔子说: “以前我跟随老师在匡地曾遭遇危难,在宋国受到伐树趋赶之辱,现在又被困在这里,这都是命啊!与其看着老师在这里遭难,我要和他们拼死一战。”公良孺举起剑,带领师兄弟要和蒲人战斗。

蒲人见此阵势,便对孔子说: “如果你答应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蒲邑人和孔子签订盟誓后,让孔子走东门离开。孔子一行前往卫国,子贡问: “刚才订立的盟誓难道不算数了?”孔子说: “这是受到要挟而违心订立的盟约,神灵是不会在乎的。”

〖 七十一、子路问津 〗

鲁哀公四年,孔子从叶县返回到蔡国,看见长沮、桀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派子路前去打听渡口。二人得知是孔子师徒一行,桀溺便说: “浑浑噩噩,天下到处都是这样,有谁还能改变这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的社会呢!”两人说完就继续耕作。

子路把他们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 “鸟兽不可与之同流合群。天下有道的话,我就不必着急改变这世道了。”

〖 七十二、陵阳罢役 〗

孔子到达陈国首都不久,陈闵公邀请孔子同登即将竣工的陵阳台。此前,因工程进度缓慢,已有多人被杀,这次陈闵公又打算当众杀掉三名监工的小吏,陈闵公问孔子:“周文王时建造灵台时杀人吗?”孔子说: “文王建造灵台时,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般地都来了,哪还用得着杀人呢?”陈闵公听后感到很羞愧,当众释放了要斩首的三名监吏,并宣布工程停止。

〖 七十三、紫文金简 〗

吴(梁)王闲居,有一赤雀衔着紫色花纹的金简书放在殿前,不知是什么意思,派人去问孔子。孔子看后说: “这是灵宝呀,禹曾佩带过。禹临死时把它封锁在石山中的石匣里,今天赤雀衔来,是上天授予你的呀!”

〖 七十四、在陈绝粮 〗

鲁哀公六年,楚国派人聘请先师孔子到楚国去,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楚国重用孔子,会给陈、蔡两国带来危险,于是共同发兵,将孔子师徒包围,困在陈蔡之间。断粮七天,弟子们饿得筋疲力尽,孔子却依然讲诵诗书、抚琴歌咏。后来派子贡到楚国请来救兵,才得以脱身。

〖 七十五、受鱼致祭 〗

孔子到楚国后,遇见一位渔夫,要把新打到的鱼送给孔子,孔子推辞不要。渔夫诚恳地说:“天气这么热,集市又远,我这些鱼卖不出去会烂掉,还不如送给君子。”

于是孔子再三道谢,将鱼收下,回到住处,要弟子立刻打扫庭除,把这些鱼献祭给神。弟子不解,便问: “渔夫将要丢弃的鱼,而您却要用来祭祀,为什么?”孔子说:“怕东西腐烂导致浪费,而将它送给别人,这是仁者的表现。我接受了好人的赐予,为什么不能用来献祭呢!”

〖 七十六、题季札墓 〗

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曾三次放弃继承王位,周游列国学习礼乐,是吴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八岁时,季札曾专程赴鲁观看同代乐舞,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昭公二十七年,季札出使齐国,返途中他的长子夭折于泰山脚下,只好就地安葬。

《礼记·檀弓》记载,孔子认为季札是吴国最熟悉礼乐制度的人,曾专程前往泰山观看季札长子墓地,觉得季札办得很合乎礼制。孔子游说吴国时,又专程去看季札墓,并手书六字碑文:“延陵季子之墓。”

〖 七十七、楚狂接舆 〗

鲁哀公九年(前486年),留在卫国做官的学生说,卫国新君有重用孔子的意思。孔子决定由楚国重返卫国。

孔子临行前,一个名叫接舆的楚国狂人,好像要为孔子送行似的,特意来到孔子的车旁,唱道: “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孔子听见歌声,赶快下车,想和他交谈。但接舆走得很快,孔子无法与他交谈。

〖 七十八、子西沮封 〗

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想把书社之地七百里赐封给他。楚国的令尹子西认为孔子有贤弟子相助,再有了封地,将不利于楚国。楚昭王于是取消了赐封孔子的念头,于是,孔子也离开楚国,返回卫国。

〖 七十九、观周明堂 〗

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孔子观看周太庙,四门高墙上面画有尧舜的面容、桀和纣的画像,又有周公抱着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孔子对跟随者说: “这就是周兴盛的原因啊。”

〖 八十、金人铭背 〗

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参观周王室太庙,看见台阶有一尊“金人”(铜制人像),金人的口部有三道锁(“三缄其口”),铜像背面则铭刻有两句警句:“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孔子观后感叹说:“要记住,祸从口出!

〖 八十一、山梁雌雉 〗

孔子在卫国时,一天孔子带着子路外出,看见路边有几只山鸡,觉得有趣,就停足观看。山鸡发现有人,便腾空飞起,盘旋一阵,又停到另一个地方。孔子触景生情,感叹说: “这几只山鸡,比人还识时务呀!”子路在一旁恭敬地听着,并庄重地数次作揖感谢老师的教诲。

〖 八十二、作歌丘陵 〗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在卫国。鲁国执政大夫季康子派人携带礼物请孔子回国。孔子归国,作丘陵之歌,大意是:登上那高高的丘陵,山坡曲折连绵。仁道看起来很近追求起来却很远。我不知道该怎样走,又被艰难困苦所羁绊缠绕。叹息回首,巍巍泰山耸入云端。树木茂盛泰山高耸,梁甫与之相牵连。路上充满荆棘,我想登高却无缘。想要伐除它而没有斧头,又害怕它滋生蔓延。只好长叹不绝,眼泪如水。

〖 八十三、作猗兰操 〗

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夏,鲁定公病故。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想参加鲁定公的葬礼。季桓子不同意孔子参加鲁定公的葬礼,不允许他进入曲阜,孔子只好返回故乡陬邑。

途经一谷,见到一株兰花,便长叹说:“兰花本应当生长于殿堂,为王者发出香气。而今却孤独地长在山谷间,与野草相伴。”于是孔子停车,弹琴作《猗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焉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大意是:山风习习吹,天阴下着雨。有人故去了,我只能在荒野送他。我要问上天,为何没有自己的土地。徘徊在九州,却找不到自己的家园。世人愚昧呀,不认识贤者。岁月流逝得真快,我就要老了!

〖 八十四、武城弦歌 〗

孔子到了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便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便问:“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 “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

〖 八十五、杏坛礼乐 〗

孔子回到鲁国,但鲁国始终不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去做官,每天在杏坛弹弹琴,与弟子们整理古代文献,序《书》、传《礼》、删《诗》、正《乐》、赞《易》,所以杏坛成为孔子万世立教的第一圣地。

〖 八十六、克复传颜 〗

颜渊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 “请问实行仁的纲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事,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 “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 八十七、孝经传曾 〗

曾子陪孔子坐,孔子说: “先王有最高的道德和方法治理天下,社会上就会出现人民和睦相处,官吏和民众之间就没有相互怨恨的现象,你知道吗?”曾子站起来说: “曾参我不够聪敏,怎么能知道这么深刻的道理呢?”

于是孔子告诉他天子、诸侯、大夫以及庶人孝的道理,还说:“自天子到庶人,孝无始无终,因而担心不能孝的人从来就没有。”

〖 八十八、琴歌盟坛 〗

孔子从鲁城东门出去,路过杏坛,拾阶而上,回头对子贡说:“这里是以前臧文仲誓盟的地方。”睹物思人,孔子拿出琴弹唱道:“暑往寒来春复秋,夕阳西下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 八十九、读书有感 〗

孔子读至《易经》的“损”、 “益”章而叹息。子夏问他: “为什么?”孔子说: “减少要增加,增加会减少,所以我叹息。”子夏说:“难道学习不能增长学问吗?”孔子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学问越高越谦虚,如果谦虚就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才能不断进步。”

〖 九十、望吴门马 〗

孔子与颜子登泰山时,看到吴国都城苏州门外拴着一匹白马,便对颜子说: “你看见吴国城门了吗?”颜子答:“看见了。”孔子又问:“门外有何物啊?”“像是一条白绢。”孔子说: “差矣!”

因为孔子知识渊博,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能站得高看得远,看到了事物的全貌,而颜子只看到局部。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后来便在这里建了“望吴圣迹坊”。

〖 九十一、萍实通谣 〗

传说春秋时楚昭王渡江,见到一个很大的红色的东西直触王舟,感到很奇怪,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萍实,可以吃,只有成就霸业的人才能得到,是吉祥之物呀!”孔子的学生子游请问孔子: “您怎么知道?”孔子说: “过去在陈国,听到童谣‘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这回在楚王身上应验了,我就是这样知道的。”

〖 九十二、商羊知雨 〗

孔子入齐这年夏天,齐侯宫殿前的池沼中出现一种怪兽,齐人不认识,以为出现了怪物,齐景公也觉得奇怪,便派使臣请教孔子。孔子说: “这动物叫‘商羊’,出现即预兆要发大水。民谚: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快告诉百姓治理沟渠河道,修好堤防,预防今年有洪涝成灾。”

孔子所说的“商羊”其实就是鳄鱼。鳄鱼有预报大雨的知觉,在雨季来临前会鼓噪如雷鸣。此年夏天,齐国果然大雨倾盆,洪水泛滥成灾。其他国家都遭到水淹,唯独齐国有备无患。齐景公说:“圣人的话不可不信,往往会得到验证。”

〖 九十三、子贡辞行 〗

子贡去做信阳的长官,准备上任前向孔子辞行,孔子说: “要勤恳,要谨慎,要依照自然的季节指导农业生产。不要夺取,不要破坏,不要残暴,不要盗窃。整顿官风,没有比公平更好;面对财货,没有比廉洁更好。清廉和公平的操守,怎么也不能变易啊。说人家的好处,就像自己的好处一样;说人家的坏处,好像自己受到别人的攻击一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没有一个地方不戒慎恐惧啊!”

〖 九十四、观蜡论俗 〗

一次年底大祭(蜡祭),孔子的弟子们都去参加狂欢,孔子没有参加。回来后,孔子问弟子们玩得是否开心,弟子回答说: “全城人都像发了疯似的狂欢,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开心。”孔子说: “老百姓已经辛苦了一年,只有这一天才痛痛快快地玩一玩,这其中的道理你们难道不能明白吗?如果让民众只是紧张而始终得不到松弛,即使是周文王、武王也是办不到的。一张一弛,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啊!”在后来流亡国外的时候,孔子也担任过祭司。

〖 九十五、圣门四科 〗

孔子的弟子分为四类:其中德行好的弟子有:颜渊、闽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弟子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弟子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弟子有:子游、子夏。

〖 九十六、西狩获麟 〗

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鲁君在钜邑狩猎,叔孙氏的一个仆从猎获一只四不象的野兽。七十一岁的孔子闻讯去看,说此兽是“麒麟”,但麒麟已被杀死,孔子悲痛地说: “这是一种仁善的兽,你为何要来这里啊?为何要来这里啊!”然后痛哭道: “生非其时,吾道穷矣!”孔子把这件事记入《春秋》中,记作“西狩获麟”,并就此停止鲁国史书《春秋》的编写,世称“获麟绝笔”。

〖 九十七、沐浴请讨 〗

齐国大夫陈成子杀了简公,孔子得知就沐浴上朝,向鲁哀公报告说: “陈恒杀其君主,请求出兵讨伐。”哀公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退出来后说:“因为我曾经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 ‘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到三位大夫那里去报告,他们表示不同意出兵。孔子又说: “因为我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

〖 九十八、世业克昌 〗

孔子闲居时发出叹气之声,子思问: “老师,是担心子孙不求上进,将来不好去见祖先吧?羡慕尧舜之道,恨自己比不上?”孔子问: “你这个小孩子怎么知道我的心思?”子思说: “我听说人的教养和德行,是由父辈传承的,若子孙背负了那些教诲,就是不孝。因此我常想这个问题,所以担忧而不致松懈。”夫子忻然笑曰:“是这样吗?我没有担心的事了!世不废业,其克昌乎!”

〖 九十九、跪受赤虹 〗

孔子著作既成,斋戒后向北斗星告备时,忽然有一道红光自天而下,化成黄玉,刻“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孔子跪拜接受。

〖 一百、梦奠两楹 〗

鲁哀公十六年,病重的孔子,手拄拐杖,走到门外,唱道:“泰山要塌了,栋梁要坏了,梁栋即将折断!哲人要枯萎了!”唱罢回到室内,对着门户坐下。子贡听见歌声说: “泰山行将倒塌,那还值得我去仰望吗?房梁坏了,那檩条椽子往哪儿安放?哲人就要枯萎了,还有谁是我效仿的榜样?”于是子贡快步走进去。

孔子说:“赐啊,你为何来得这么晚?夏朝人停柩,是在对着东阶的堂上,那还是处在主位上呢;殷人停柩停在堂上东楹西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位和主位之间;周人停柩,停在对着西阶的堂上,那是把灵柩当做宾客了。我孔丘还是殷人,我昨晚梦见自己坐定在两楹之间。而今没有明王兴起,天下有谁能尊重我,让我坐在堂上两楹之间的尊位呢?我之所以能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无非是死的前兆。”

〖 一百零一、三垅植楷 〗

孔子死后,弟子们都到庐墓守陵,都带着各地的树木种植在墓旁。子贡种植的楷树在墓前甬道的左边,非常高大。直到今天,主干犹在。

〖 一百零二、治任别归 〗

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国都城以北的泗河边上,弟子守坟三年,并在墓地附近栽植松柏和各种珍木,以寄托哀思。三年服满,临行前,大家相向而哭,告别了在地下安息的孔子,相诀而去。唯独子贡在墓侧结庐,又守墓三年才离去。以后,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在此安家的有一百多户。

〖 一百零三、哀公立庙 〗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鲁哀公设立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并设置了守庙户一百家。

〖 一百零四、汉高祀鲁 〗

孔子死后,人们每年按时到孔子墓前祭祀。孔子故居被改作孔庙,庙内保存孔子生前的衣、冠、琴、车、书。后来,汉高祖刘邦途经曲阜,也以太牢(猪、羊、牛三牲)级别来祭祀孔子。

〖 一百零五、真宗祀鲁 〗

宋真宗封禅泰山,过曲阜,拜谒孔子庙。以前祭拜孔子,只下跪不叩头,宋真宗认为这样不够尊敬孔子,特意酌酒奉献,再行叩拜礼;又命刑部尚书温仲舒等大臣分别去祭拜孔子的72位弟子,并亲写赞文,刻于孔庙中;又到孔林去行礼,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 (儒略历公元前551年;格里历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 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

圣人孔子,居然有这样一个污点,根本洗不白

作者:历史系的小哥哥

发表时间:18-08-1319:47

要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当仁不让。

孔子像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著书立说,言传身教。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经典,成为后世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乐经》已失传)。孔子更是被历朝统治者尊为圣人。宋人甚至有诗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创立的儒家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美国最高法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美国最高法院的东侧大门有三尊雕像,其中一尊就是孔夫子(另外两个则是犹太先知摩西和古雅典政治改革家梭伦)。这样一个古今中外驰名的“完人”身上却有一个无法洗白的污点。

荀子像

《荀子·宥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在鲁国官拜摄相(即代理宰相)。上朝七日便诛杀了少正卯。少正卯是鲁国大夫,此人能言善辩,在鲁地被称为“闻人”。孔子的门人弟子无法理解孔子的举动,孔子却振振有词,称少正卯有“五恶”: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辨,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翻译过来就是心灵通透且用心险恶;行为乖张且屡教不改;言语虚伪且能言善辩;刻意关注社会黑暗面;传播非主流思想。还摆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谓其“不可不除也。”

孔子为少正卯罗列的五条罪状,现在看来,实在算不上大奸大恶。无非是少正卯不拘教条,行为乖僻罢了。而“记丑而博”更说明少正卯心系时事,揭露黑暗,正是一个肉食者的基本素养。只能说孔子不愧是儒家圣人,深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道理。

少正卯讲学

孔子为什么非要诛杀少正卯呢?原来少正卯与孔子都开过私学。少正卯此人能言善辩,把孔子的学生全都吸引过去了。二人可能因为此事就产生私怨。先秦百家不像后世的儒家一家独大,不同的主张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学说之间相互攻击谩骂是常有的事情。而拉走孔子大量学生的少正卯无疑是孔子的学敌教敌,当然欲杀之而后快。更何况二人都在鲁国为官,道不同不相为谋。古往今来,政敌之间的残酷斗争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诸子百家

少正卯在史书上不过寥寥数笔,所立学说也没能流传下来。而他的死已经成为一代圣人孔子身上洗不掉的污点了。

参考文献:《荀子·宥坐》、《唐子西文录》、《论语》

****************

何为“仁”?——学习《论语》有感

作者:抱朴讲堂

发表时间:04-2909:43

现代版的【仁】和小篆的【仁】的写法很像,都是左边一个侧立的人,右边是数字二。表明了【仁】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

孔孟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仁德的胸怀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的价值观;什么是仁?如何发挥仁德的胸怀,孔子给了我们最高的最有原则性的规范! 应用于现实的生活是我的精神食粮亦是践行规范的价值典范!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问其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约束自己,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不合礼朮的不看,不听,不讲,不动。从而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达到理想的境界。

@子贡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就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曰:“知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对人有爱心,知其为而为之则为智。人和人相处谦恭有礼、做事时有敬畏之心、哪怕离的很远也不放弃忠诚就是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外在質朴不太會講話,內在公正堅忍也近乎仁了。

@子张问【仁】: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仁”。 为人谦恭、宽厚、守信、勤敏、慈惠就能做到仁了。否则做什麼都會有悔,或不被人信任,或得不到好处,更谈不上功劳了。

在孔夫子眼中人人相亲相爱就是仁。做到谦恭、宽厚、守信、勤勉、慈惠就能做到仁。……!人人皆是仁者,但人人都有其动物性,世俗世界人人心性不同,如何应对,践行仁呢?

孔子对颜渊,子张,樊迟等学生对【仁】的回答体现了他智慧博大的思想和慈祥仁德的胸怀。 課堂中杜老師@从本体论讲【仁】本来人人都具有;@从功夫论讲【仁】人人都可以实践仁;@从境界论讲【仁】只有很少的人才做到甚至说没有任何人能达到,所以我们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实践。

杜老师讲述的【问仁】思想通达透彻,语言化繁为简让经典貼近当下的生活,实实在在,不偏不倚,生动活泼。整整近四个小时老师不知疲倦,我们亦听的兴致昂然,津津有味。孔夫子与弟子们学习生活,如一幕幕场景映现脑海那些经典自然而然流淌出来印记与心。課下反復學習,彻问自己是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經典有如一面明鏡,当一面面“镜子”亮亮堂堂的照过来,折射光彩亦如陽光雨露每次反观内化无异不是一场自我醒觉!自我升华的學習过程。 喜欢杜老师那句话:“当你笑的时候笑容满面的,发自内在真心的微笑,所有的笑都是全身的笑。你的腹部也会笑,腰也会笑,甚至你的屁股大腿都会跟着颤动。如果你的心没有笑,脸上装出来的笑容,那只是脸上肌肉在动,而身体其他部位没有动,所以人们说皮笑肉不笑。肉在里面,心身跟气脉整个一体是流动的。高兴的时候身体气脉有流动,不高兴的时候真的只是脸上的皮在动,肉没动。身體的每一个细胞都是通透的,你真高兴,你的身体也会透着欢喜,透着幸福”。

會養生的人大多真实朴素懂得和自己和他人的和諧相處之道!这是宇宙法则。是孔子仁德的思想境界。是儒家最高的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东西。学习儒家思想体悟最高的价值意识!與自己和諧相處!與他人和諧相處!參贊天地之化育!知行合一,福慧双修。

听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硕博班《论语》心得——科尔沁格格

****************

《孔子》角色独特性欠缺

作者:天空灰蒙蒙的

发表时间:01-0816:50

孔子——万世师表,触碰这一题材,首先要心存敬畏。该剧中场刊上的引用了外媒的评价——被《纽约时报》喻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又引用了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先生的正面评价,一外一内的高度赞誉显示了该剧对自身的文化定位十分自信。为了更好地理解舞剧,在开场前仔细地阅读了场刊上对每幕演出的介绍,却发现文字上有不少问题,实在不吐不快。

第一幕《乱世》“宫廷的叛乱,让孔子在次奔亡”中的“在次”应为“再次”;第三幕《梦回·大同》“忍者无忧,胸怀天下”中的“忍者”应为“仁者”;第四幕《仁殇》“孔子慢慢走向天边,没有任何脆弱的姿态,只为了追寻最谅解的光芒”。

首先,经历了第一、二幕多番求而不得的过程,再说脆弱就显得矫情了。其次,“最谅解的光芒”实在是不知所云。最后尾声《乐》介绍道“三千弟子吟诵论语”,实际上结尾用的是整齐的普通话诵读,而非吟诵。吟诵是吟诵者带有音乐性和感情的读书方式,不同于唱歌,亦不同于朗诵。“侵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的“侵入”,似改为“浸入”更为贴切。

场刊正反面字数加起来不算多,编辑校对不是难事。既然以国家级文化名片为宣传亮点,遣词行文应更为严谨才是。张力十足的力量对抗,孔子或者以孔子为中心的小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碰撞是本剧的一大亮点,每场舞蹈都产生极具张力的对抗感,后者的群舞衬托出前者对理想的坚守和执着

《序幕》的开场舞蹈《执羽》,红蓝两组演员气势宏大,让人眼前一亮,辅以干冰效果仙气十足。从戏曲的角度看,使用干冰让台上烟雾缭绕一般是非人的角色/环境,或神或仙,或妖或怪,或梦境或幻象,或天界或地狱。该剧虽不是戏曲,然而此处的缭绕同样让笔者感到是虚幻之境,虚幻之中的美好世界,与后面孔子所走的坎坷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幕的《进谏》,孔子、佞臣、王三者的关系清晰地转化为舞台前、中、后的位置,灯光的明暗设计也寓意了政治上的“明暗”。孑然独立的孔子与王被一群谗佞所隔,代表进言的竹简无法上达。群臣通过各种排布变换,或无视、或背弃、或狰狞地阻止孔子前进,而王则隐于幽暗深远之高台,面目模糊,不可企及。

第二幕《绝粮》加入“百姓”的角色,前面部分呈现了紧凑的节奏和多番反转的戏剧效果。流离失所的百姓与孔门弟子的第一次接触,态度拒绝,孔子亲自与百姓沟通,百姓接纳,此为一转。此时百姓的需求是能生存,道理不能果腹,所以当黑暗势力到来。

无论他们如何蹂躏百姓,只要能给出一口吃的,仍然会有百姓离开孔门团体向黑暗势力冒险求食,此为二转。孔子不吃嗟来之食,此为三转。这三转让百姓、孔子、黑暗势力的关系有更强的拉扯感,把角色立了起来。

第三幕是节奏的缓冲带,演绎了编创人员对孔子“理想国”的理解。该幕对前两幕既是承接,也有求而不得的反差——反差1:《颂贤》中的弟子的乐与前面弟子穷困而死。

反差2:《礼贤》的中明达的王与前面奢靡偏听的王,反差3:《采薇》的美好景象与前面百姓的流离失所,而《玉人舞》则以玉喻德,为君子所重。

其中舞段《采薇》让观众尤为惊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舞者作杨柳之态,穿着绿色舞衣在舞动时如弱柳扶风,不俗不妖。而白色的长袖翻动时犹如风吹雪过,雪花飘然而至,舞者们甜美的笑容让冰雪亦为之融化,舞台上一派生意盎然的田园景象,着实令人过目难忘

正是因为跳得太美,是形体的美,是容貌神态的美,使得《采薇》更像一段独立的存在,没能让笔者内心马上产生“哀情”与台上的“乐景”形成冲突,《诗经·小雅·采薇》中无奈与思乡的“哀情”在“乐景”中被遗忘。《颂贤》中孔子出场与弟子群舞一节,饰演孔子的演员在前面领舞的动作设计让角色过于兴奋,整个人的状态飘了起来,与“贤者”的形象不够贴切。

每个舞段独立抽出来都很好看,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享受,而观众也可以各取所需,比如汉服秀、高超的舞蹈技巧等。但总体而言,人物的独特性还是有所欠缺,把孔子换成另一个角色也不是不能演。

****************

《清水里的刀子》观后感

作者:逆光之奔跑

发表时间:18-11-1315:09

《清水里的刀子》清洁上映, 眼前一亮。又是西海固,前有名作家潜入其中,十年浸染,触摸了它的深沉,完成自我的蜕变,发现了它的清洁,雕刻出惊世骇俗的篇章。今有知义导演往复其中,从决然的十月体验到影片的最终定剪,弹指一挥又一个十年。两个二十年,让西海固的清流淌入文学的殿堂,又跃上了世界的荧幕。直到外籍导演贝拉·塔尔对西海固老人的深情一抱,说了一句:“他们都是假的,就你是真的”,终于,西海固成了世界的,人类的。

影片海报上的那句“清洁上映”、和那幅洗“大净”的画面里一个瘦骨嶙峋的背影、一个从底部小孔流出清水的罐子预示着:清洁与灵魂,庄严与死亡,该是通往秘密花园的钥匙。

影片一开始,逝者的葬礼上,就出现手递手用汤瓶给逝者濯水的镜头,接着下来的镜头里,老人洗了“小净”一次,洗“大净”的镜头竟然两次出现,可见清洁对于影片的意义。第一次感触到洗澡也可以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常年干旱缺水的西海固,这仪式必须要进行,清洗的已不是肉体,而是灵魂。捧着“爆米花”来看这部影片的人肯定会对这样的洗澡镜头失望,因为他们找不到其他商业影片里,美女演员半遮半掩,袒露香背和事业线洗澡时的那种兴奋。已经不懂“洁”为何物的我们,在现代化的浴室里用高级沐浴露洗上千遍万遍,也无法洗出一个干净的灵魂来。此时,我脑际一念闪过:“是穆斯林就要做一个清洁的人。”

看见能在清水里照见刀子的牛,出生在西海固的我一点也不感到诧异。我的外爷,西海固人把外公就是这么叫的,也有一头老黄牛,相伴老人十余载。我的记忆里,这头牛也犁过我家的地,神奇的是,牛完成自己的功课后,驮着工具慢慢悠悠地向家走去,一路上从来都不啃食两边别人家的庄稼。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不拿没“口唤”(许可)东西,不吃没“口唤”的食物,因为那样的话,心就脏了,身体脏了可以用水洗,心,脏了的话,拿什么来洗?西海固的牛有灵性,也好像一同受了教育,不吃别人的庄稼,还能照见清水里的刀子。到家之前,经过一个“涝坝”(水沟)自己喝完水,再走到家门口打开半掩的门,进到属于它自己的圈里,静静地卧倒,反刍它的内里,等着去清真寺完成心灵功课的人回来。后来,听说牛老的实在没有力气干功课了,一年的古尔邦节做了“古热巴尼”(牺牲),宰的时候,影片结尾主人伤心离去的一幕就显现了。此时的我,恍然大悟: 古兰经里不是也有一头警醒人类、让以色列人完成自我救赎的黄牛吗?

中国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部片子会让人油然发出:“不知死,焉知生”的反问,这一问倒是问出了中西方哲学的风水岭。隔壁影厅上演的《红海行动》尽管有明星大腕,喊杀震耳,血肉模糊,对于感受死亡,却远不如一汪清水、一头牛、一张西海固的脸来的真切。以老伴的葬礼为展开,到牛对死亡的预见,和老人的缄默、对死亡的沉思,以及不断出现的坟冢,死亡的气息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一直都是正视生命,直面死亡。

中国人对“死”讳莫如深,与阿拉伯数字四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语言中竭尽所能避开数字四。一栋房子若有五个单元,你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四单元,直接从三单元跳到五单元。皆不喜欢带有数字四的汽车牌照更直观地体现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与逃避。四十年的物质积累不是已经让腰杆笔直,可以傲视一切了吗?做人的底线都敢一次次的突破,我们到底在还在惧怕什么?解决了温饱、腰包鼓鼓、东张西望的我们,再没有比任何时候更惧怕死亡的了。近来,那句“人民有信仰”快要成了人民口头的禅,信什么仰?是权与人民币,还是主义?记得不知从哪个公众号看到这样一段对话:有领导曾问季羡林先生:主义和宗教哪个先消失?季老抱有余地地说:“如果人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不触及人类的终极关怀与死亡、无法安放灵魂的,那都称不上真正的信仰,充其量是个信念

我们扛着世俗主义的大旗,乘着快得快要飞起来的高铁,可曾回眸一眼落在身后的灵魂?火急火燎要奔赴的前方可有安放心灵的地方?

那个为了一碗米不愿折腰,生怕灵魂被糟践的穷人,迟迟不能张口向老人借米,在牛圈门口反复搓手的细节让人揪心。在西海固,你无法选择体面而尊严地活着,但也许可以选择庄严的死去。一生都在耕地,不知挨了多少鞭子的牛尚且可以选择洁净内里,庄严而平静地赴死,贵为万物之灵的人,能否内清外洁,庄严而高贵地直面死亡呢?

老人与阿訇的对话,一句“真主的机密,为人的参不透,各有各的命,人有人的贵”平淡无奇,却让老人解决了死亡的困惑,平静地准备好了要埋葬自己的墓地。

观众最想看的还是那把牛能照见的刀子。可那盆清水里了除了牛和老人的影子,什么都没有。突然,随着镜头切换,老人手里多了一把长刀,被磨得铮亮,成就了牛庄严而神圣的死。导演安排了一个开放的结尾,给了一大片坟冢和老人的身影一个特写,留给观众去品味......

浮尘乃是一个美丽谎言,死亡才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你,可有在时光的清水里,照见那把死亡之刃,做好了返本归真的准备,平静而庄严地面对它的来临?

****************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学会对生活抱以希望!

作者:点点阅读者

发表时间:02-2209:58

前几天闲来无事,便在某奇搜腾电影,翻看翻看着,便发现了《钢琴家》这样一部电影。第一印象便是这朴实无华的片名,《钢琴家》,便不是说是一个钢琴家或者是一个关于钢琴的故事喽?怀揣这这样的好奇,我观看了这部影片。142分钟的影片却让看后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可讲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让人不知从何说起,那就简单说一些吧。

影片的开头是美好的,钢琴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仪的女子,但突如其来的禁犹太令,让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写,所有的犹太人被迫搬迁到人为划分的犹太区,受尽侮辱,历尽险恶。犹太人仿佛牲畜一样被军官蔑视羞辱,也被世人所嫌弃。犹太人们被困在围墙中,他们失去了新鲜的面包,更失去了生而为人的自由。而有些犹太人,不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节操,他们打骂同是犹太人的别人而来显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别人眼里,他们是那低声下气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还可怜的人。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一幕,德国军官发现了藏身的男主,却没有杀了他,而是听着他的钢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忆,更甚于之后主动帮助男主给之于食物衣物。这位德国军官本性并不是坏的,而是由于战争的残酷而不得不去战斗杀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钢琴家的求生欲后而引起共鸣。虽然最后他的确是死了,但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战争,对于这个世界的危害是极大的,而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个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拥有的所有,而这些情况,在战争是最为常见的,活下来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极其深刻的以一个平常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刻画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了一个人对生的渴望,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厌恶战争而对生活抱以希望。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删,致歉

****************

钱宁青岛孔子学堂演讲谈中庸:一种决择的智慧

作者:中国侨网

发表时间:18-05-1213:49华声报(电子版)社

(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孔子学堂 供图)

中国侨网5月12日电 据中国孔子网报道,5月11日,著名学者、作家钱宁应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之邀,在青岛举办了孔子学堂系列专题讲座——《中庸:一种决择的智慧》,青岛市企业界、文化界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100多位参加了这次活动。

钱宁是一位著名学者、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新论语》,学术随笔《尼山风光》,长篇历史小说《圣人》(先后两次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孔子》),《秦相李斯》等,以及新闻纪实作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文字发行。钱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是《人民日报》知名记者,20世纪80年代末留学美国,为密歇根大学新闻研究员,获密歇根大学新闻学奖学金以及密歇根大学最受欢迎讲师称号。90年代中期回国,致力于《论语》及孔子儒家学说研究,并在全国各地讲学,受到普遍欢迎,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针对当前“中庸”经常被简单地理解为“平庸、折中、调和”,钱宁认为这是对“中庸”内涵的片面理解,中庸虽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在演讲中,钱宁对“中庸”的意思进行了较为全面阐释,并将“中庸”概括为“执两用中”——在“两端”之间,做出最优的选择。

钱宁认为“中庸”是孔门未传之学、千古圣贤之道,“中庸”思想在现在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都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积极意义。

讲座收到了现场的经久不息掌声,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同,反响热烈,观众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结束后,钱宁还与大家合影留念。此外,孔子学堂还特聘请钱宁担任“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孔子学堂高级教习”,并为其颁发了聘书。(青岛市孔子文化交流协会·孔子学堂 供稿)

--免责声明-- 《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这篇文章828la109844。

【结语】: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2018年·电影观后感·第133部·孔子 (2010)】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09844'></small><noframes id='828la109844'>

  • <tfoot id='828la109844'></tfoot>

      <legend id='828la109844'><style id='828la109844'><dir id='828la109844'><q id='828la109844'></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09844'><tr id='828la109844'><dt id='828la109844'><q id='828la109844'><span id='828la109844'><th id='828la109844'></th></span></q></dt></tr></i><div id='828la109844'><tfoot id='828la109844'></tfoot><dl id='828la109844'><fieldset id='828la109844'></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09844'></bdo><ul id='828la109844'></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