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时间: 2020-09-01 23:25:49 分类: 美文赏析

《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

《闪闪的红星》诞生记

作者:人民艺术家杂志

发表时间:18-08-0823:03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红色经典影片,它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但影片拍摄历经磨难,潘冬子的扮演者祝新运差点中途下马,摄制组三下鹅湖外景地……时光打造了多少传奇历史沉淀了无数谜团。

作者:崔斌箴

《闪闪的红星》拍摄契机

1972年10月,国务院文化组在京召开“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八一、长影、北影、上影、新影等制片厂的样板戏摄制组主创人员和厂里负责人都汇聚一起。等1973年,会议结束后八一电影厂革委会主任彭波,立马召集创作人员,要拍响应时代的新片。大家一致认为拍故事片可以从儿童片入手,便分头寻找创作题材。

曾因拍摄《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而出名的摄影师张冬凉,在寻找创作素材的途中,见一群小孩在兴致勃勃的听广播。顺便问一句:“广播的是什么?那么吸引你们。”孩子们说道:“中央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闪闪的红星》,说的是儿童团员潘冬子的故事,可好听了。”张冬凉立马有了灵感,向彭波汇报建议拍成电影。

1973年4月,八一厂迅速组建了《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创作组,在现有编剧组的基础上又专门把小说原作者李心田请来参与创作,等到7月底,《闪闪的红星》电影剧本正式完成。

▲ 潘冬子手中的闪闪红星

寻找潘冬子

主角潘冬子的寻找很是困难,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小演员,摄制组几乎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坚守慢工出细活的原则,大面积撒网与重点突击相结合,组织专职人员寻找小演员的同时也广泛发动身边的朋友、亲戚和同事帮助物色推荐合适的孩子。看过几百个孩子后,仍没有找到理想的人选。

后来,六一儿童节到了,摄制人员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到处观看孩子们的演出。最后把目光锁定到三四个孩子身上,其中一个就是祝新运,长得浓眉大眼,机灵可爱,非常招人喜欢。后来,祝新运便到八一厂表演节目,开口朗诵了一首儿歌《小蜡笔》。边朗诵边表演,惹得大家掌声不断。导演李俊看后,觉得这个孩子正是他心目中的冬子形象,便当场定了下来。

▲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剧照

三下鹅湖外景地

经过多番考察,摄制组选定风景优美的鹅湖作为取景地。来到陌生场地的祝新运并不太适应,入戏很慢,为了让他尽快适应,摄制组的导演开始唱起“黑白脸”的角色。副导演唱白脸耐心启发他说:“你妈妈被敌人用火烧死了,你心里怎么想的?你能不能哭出来啊?想一想那是你的亲妈啊!”说着副导演自己都动了情眼泪不自觉地落了下来。

祝新运看着副导演的样子,不仅没有哭,反而嘻嘻地笑了起来。导演见状,虎起脸来,严肃地说:“冬子,你现在是干什么啊?”这样一个白脸一个黑脸的巧妙配合,祝新运开始进入状态了。一直到同年11月,拍摄都很顺利,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闪闪的红星》外景拍摄完毕,一行人回京。

▲ 《闪闪的红星》外景拍摄地鹅湖

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影片的拍摄受到否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坎坷经历,最后八一厂决定重新拍摄《闪闪的红星》。从摄制组到演员、剧本都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1974年3月,摄制组二下鹅湖进行取景,根据当地环境进行拍摄。为了烘托意境,导演李俊还专门为这场戏写了一首《红星照耀我去战斗》的歌词:“小小竹排顺江游,两岸青山身后留,今日悄悄去,明日满江红。”后来经过修改成了观众熟悉的主题曲。

二次拍摄并没有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热情,大家都非常投入。在拍摄小冬子猛咬胡汉三手的时候,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祝新运真的咬他,下不了口的祝新运问李俊:“李伯伯怎么办啊?”李俊给祝新运使了眼色,“怎么真实怎么办。”开机时,祝新运果然一狠心咬了,疼的“胡汉三”大叫,表演非常真实。经过两个多月的拍摄,外景顺利完成,全组人员回京。

▲ 电影《闪闪的红星》剧照

▲ 电影《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咬胡汉三

受上级意见的影响,电影需要不拍几组镜头,摄制组三下鹅湖进行取景工作。由于电影已经上映,当摄制组在宾馆休息时,当地人听说《闪闪的红星》摄制组来了,纷纷跑到宾馆,大喊“潘冬子”,非要见祝新运不可。制片主任找到导演李俊商量:“李导,小冬子能出去吗?会不会出什么事啊?”李俊说:“不叫观众看没道理,能有什么事?演员不能怕群众,见见面没有什么。”李俊领着祝新运和当地群众见了面,人们情绪非常高涨,盯着祝新运问这问那,非常痴迷。

到景德镇,当地人们奔走相告:“咱们的冬子来了。”他们和摄制组关系很好,非常喜欢《闪闪的红星》,也非常喜欢小冬子。至今,浮梁县鹅湖镇仍保留了许多影片拍摄景点,路上到处张贴着《闪闪的红星》电影宣传画和冬子照片。

▲ 《闪闪的红星》海报

▲ 《闪闪的红星》宣传画

(选自《百年潮》期刊2006年第4期,本文略作删改,原标题为《电影《闪闪的红星》拍摄前后》。)

推荐阅读

小人书|他学的法律,与张大千打过官司,影响了王叔晖等一代人连环大家

08-03 廿廿鹿

杨柳青木版年画:福禄寿喜财,你值得拥有

08-01 繁芜

****************

老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演们现在怎么样了?

作者:查娱日爆

发表时间:04-2423:11优质原创作者

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里面的歌曲配乐印象十分深刻,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那么现在里面的一众主演又过得怎么样了呢?

当年《闪闪的红星》播出的时候,潘冬子和椿伢子还是个只有十岁左右的孩子,连胡汉三也只是人到中年不算太老。然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孩子早已经成为了大叔,扮演胡汉三的演员也步入耄耋之年。

扮演潘冬子的是著名演员祝新运,他曾经出任过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在业内地位颇高。当年他靠着这个角色一举成名,成为了话剧团年龄最小的演员,年纪小小却接连演了多个角色。一直到2009年,祝新运都还有参与影视作品的制作,还曾经做过导演拍摄过自己的电影作品,不过最为知名的,还是他的处女作《闪闪的红星》。

扮演椿伢子的演员是刘继忠。他在198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和祝新运一样,他当初也加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靠着椿伢子这个角色一战成名。从《闪闪的红星》开始,刘继忠相继出演了三十多部的影视剧,也曾做过副导演和译制片的配音工作。这几年刘继忠渐渐淡出了荧屏,做得更多的是幕后的工作。

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扮演胡汉三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刘江。刘老师生于1925年,到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当年他扮演的胡汉三真的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因为他搜刮民脂民膏,欺负了很多平民百姓。在他老人家大半生的从艺生涯中,基本都是塑造的反派人物,包括《地道战》、《西游记》、《突破乌江》等等都有他的精彩演出,如今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

尽管这些人已经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是衷心感谢他们的用心演绎,带给我们这么多经典,他们是真正的表演艺术家。

****************

解密“种子”的基因(报告文学)

作者: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18-05-0309:43人民日报社

制图:郭 祥

5月2日是我的生日。三十五岁以后,每到这一天,我会最深刻地认识到: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

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的生长越艰难,但是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就越强。

——摘自钟扬日记

武汉市武昌一个普通小区,住着钟扬的父母。同是八十二岁的钟美鸣、王彩燕夫妇,退休前在湖北省教育厅机关工作。这是一个温馨的书香之家。春风吹拂阳台上的兰花、水仙、爬山虎,灿阳照进室内。衣柜凳椅上豇豆红的漆釉,散发着淡淡的木香,见证着主人使用的年代。书是主要的家具,不少泛黄的书和笔记本,布满钟扬早年工整、俊秀的笔迹。所有摆设,还是与钟扬去世前一样。

本来二老出门活动、做家务、看书报看电视都没大碍,但只要涉及钟扬,本来热情开朗的钟美鸣,骤然阴云密布,年前突发的大面积带状疱疹,时而疼痛难忍,伴以彻夜失眠。王彩燕文静慈祥的脸庞下,蕴藏着超常的坚毅与深厚的母爱。她五官方正,眼不大却有神。钟扬的面相,就是母亲的翻版。

然而,不涉及钟扬何其难!

去年9月25日钟扬遇难以来,复旦大学、西藏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追怀痛悼钟扬。教育部追授钟扬“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上海市委追授钟扬“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然而,面对这些,二老更多的是愧疚。钟美鸣总是感叹:“钟扬死得其所。只是他没轻松过一刻,我们对他太严啰!”

“故事大王”的背后故事

钟扬讲故事是出了名的,爱讲,会讲,大伙撺掇着讲;课堂上讲,会上讲,学术报告上讲,科普讲座上讲,野外采集种子时讲。讲什么?讲科学,讲哲理,讲创新思维,讲人文历史,讲“种子精神”。钟扬的演讲能在不知不觉间,带你神游世界。深奥枯燥的生物学,从他嘴里放出晶莹透亮的光芒。身材魁伟笑容绽放,天文地理,说学逗唱,循循善诱,妙趣横生,这就是钟扬。

钟扬的发小、作家黄梵回忆,“有次,他应邀来我们南京理工大学演讲,讲完,三个学生当场表态要转学生物。之所以产生如此‘魔力’,是因为钟扬的演讲,并非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将知识转化、蜕变成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故事大王”天生就能讲?

说起来怪,小时候,钟扬绰号“扬妹”。他不足月就出世了,体质弱,常常闹病,羞涩好静,老受调皮孩子欺负,他只知道哭,回家还不说。王彩燕每每说起,满是怜惜。

在钟美鸣的记忆里,一切如在眼前:1964年5月2日,黄冈地区黄州镇,早上8点45分,钟扬出生了。黄冈傍长江而立,长江是祖国母亲河,所以给孩子取长江别名扬子江之“扬”,定名“钟扬”。

钟扬好问,天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主,于是钟美鸣、王彩燕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好学求知的愿望。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师范大学毕业的夫妇俩,文理兼备,分工合作,颇有职业讲究。

钟美鸣、王彩燕工作的黄冈,是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地质学泰斗李四光的故乡。夫妇俩利用上街、参观游览、回老家等机会,经常给钟扬讲故事。既讲黄冈所在的荆楚文化,又讲老家湖南邵阳的湖湘精神,还讲抗日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十万个为什么,讲四大名著,讲沈从文、托尔斯泰、《静静的顿河》……在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钟扬迷茫的眼睛,渐渐开朗。

在老家湖南邵阳丰田乡,烈日炎炎下,钟美鸣卷起裤脚,拉钟扬下田薅田除草,上山看牛砍柴,让孩子体验稼穑艰难。夏夜蛙声呱呱。老钟捧着小钟的脸,“你看蛙声多恳切,这是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呼唤呀!家乡田不多,也不丰,缺水歉收,何以叫丰田?恰恰反映了他们‘丰田足食’的美好夙愿。孩子,你必须发愤图强,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长大后把这些落后山区建设好。”

钟扬五岁启蒙,正值“文革”,学校没几本书可读。有段时间钟美鸣专讲毛主席语录。“每教一篇,我都要钟扬复述默写几次,当天任务不过夜,这本书很快他就倒背如流。”钟老眉飞色舞地回忆着。

钟美鸣日记写了几十年,他要求儿子也每天写,并有针对性地辅导儿子写景状物、抒情评论。他同时教育孩子,写好方块字,做好方正人,何况钟氏古代出了钟繇、钟子京两大书法家。钟扬每天必须练一版钢笔小楷,一大版毛笔楷书。那时碑帖很少,老钟花三个月,硬是把文天祥《正气歌》柳体集字找齐,制成土字帖,自己先临摹过关,再教给孩子。

如此,钟扬开始对科学文化产生极大兴趣。上街时,他老嚷着买娃娃书。有次,看到《十万个为什么》和连环画《雷锋》,王彩燕掏钱买了,钟扬把刚到手的最爱吃的烤饼,立马退了,还问,“妈妈,扬子乖不乖?”

背着父母,钟扬也有模有样地讲起故事来。久而久之,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围成一堆。同学们争着要钟扬讲哪吒闹海,讲三打白骨精,讲三国演义,讲战国七雄,更多的是讲革命故事。

有次,学校组织去黄冈农村摘棉花。摘着摘着,大家又围着钟扬了。钟扬拉不下情面,“就讲潘冬子吧!”只见他抑扬顿挫地讲起来,时而手舞足蹈,掏出小木枪,眯眼指向远处的“胡汉三”。

钟扬的小木枪随意所指,碰巧是一名老师。后来,老师一见王彩燕,不停地称赞道:“你儿子真是神啦!”那时,刚刚十岁的钟扬,还在《黄冈日报》发表了《〈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有一天,钟扬放学回家,钟美鸣发现儿子的书包鼓鼓囊囊的,于是翻看。果不然,他给同学帮忙,同学送给他最喜欢的玩具。钟美鸣厉声吼道:“学雷锋是应该的,我不是给你定了,每周至少做一件吗?马上退回去!”夫妇俩就是再忙,也要检查钟扬的书包和做好事的情况。

一直以来,钟扬都是同学们当中的“活雷锋”“开心宝”,谁有不顺心的事,钟扬开导一下,就没事了;谁有困难,找钟扬,总能想到办法。

穿越时空的光荣与梦想

1938年,钟扬的三叔公钟召南报考黄埔军校桂林分校,毕业后,直接赴抗战前线。钟美鸣曾在省报发文怀念叔叔:“浙江金华一战,打得非常惨烈,敌人猖狂进攻。叔叔钟召南所在排守着一个山头,激战三天三夜,双方伤亡很大。排长士兵均已阵亡,山头只剩他一人。日军伤亡更多,最后剩三人。他们号叫着冲上来,开始了肉搏战。我叔叔人高马大,在国术馆学过功夫。他毫不畏惧,大吼一声,只几个闪步,就把三个日本鬼子捅死,守住了阵地。因表现突出,叔叔被火线破格提拔,见习排长即成连长。”

这是钟美鸣奉为传家宝的故事,钟扬不知听乡亲们讲过多少次,故事也传给了儿子大毛小毛。

无疑,钟美鸣继承先烈遗志,负箧曳屣,秉烛苦读。十来岁的少年,挑着米和油,走一天山路,带着脚上的泡到学校寄宿。有次回家挑米,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只好趴在田埂上,抓一把菜豆,和着井水嚼下去。回到家,看到父母和姐姐在啃粗粮,他张开的嘴又闭上。

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南武冈县中,钟美鸣第一批入了团,并担任团干,1955年高中毕业,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在大学里,他同样品学兼优,并担任班干。走到哪里,钟美鸣的嗓门亮到哪里:“我读的是翻身书。”感激之情直到现在。

王彩燕同怀感激。内秀细腻而坚强的王彩燕,小时候就表现出众,高中被选为班主席,大学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翻身书读到1962年,并以优异成绩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

命运在冥冥中交集,钟美鸣、王彩燕两人的老家,本来只隔三公里,转折一下就是亲。燃情两心,鸿雁传书擦火花。大学毕业后,两人先后来到黄冈中学工作。本来,他们想“反哺”建设家乡的。包括后来父母年老,夫妇俩想回乡尽孝,邵阳方面也伸出了橄榄枝,但黄冈地区却执意挽留。钟美鸣只得拍了胸脯:“服从组织安排!”

钟美鸣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黄冈中学连带两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均优秀。因工作表现突出,钟美鸣担任黄冈地区教育局科长兼招生办副主任,后直升地区教育局局长。他大刀阔斧抓教育,形成“严”“活”“紧”的教学体系。

1979年,黄冈中学二十三人“尖子班”,提前考大学,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湖北省高考总分第一、二、三、五、六名。第二年高考录取率又是全省第一名。同时,黄冈中学组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荣获一等奖。1986年至1991年,该校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五枚奖牌。

随着“卫星”不断释放,黄冈兵法、黄冈密卷、黄冈宝典等高考辅导资料,充盈街市。“其实我是主张抓基础知识、素质教育的。我到处打假,假宝典、假秘笈什么的,戳穿了不少高考资料贩子。”讲起“黄冈神话”,钟美鸣还是那么客观:“没有不灭的所谓神话。不过,黄冈中学确实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教育水平,起了助推作用。”

王彩燕接过话头:“钟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高考理想的。那时老钟搞教育行政,起早贪黑不见人。我教六个班化学,经常补课加班,没时间管钟扬。1979年初,他也想参加二十三人‘尖子班’,老钟为避嫌硬是不准。小钟不服,但又没辙,只好转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钟扬没日没夜地学,常常搞到深夜一两点才睡觉。才几个月,他便将高中课程学完了,一举中榜中科大少年班。1984年大学毕业,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他业余时间踩着单车,两年内旁听、学通了武汉大学所有生物课程。”

2000年调入复旦大学后,钟扬更是张开了科研的翅膀。他参与了让人谈虎色变的SARS病毒和血吸虫基因组的进化研究;在上海海滨“种活”一片红树林,实现了纬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区红树林奇迹。

感人的是,在连续科技、教育援藏的十六年中,钟扬带领团队行走五十万公里,每年有近一半时间跋涉于极度严寒、十七种高原反应随时诱发的青藏高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四千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对于研究地球上的植物与生态保护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平均风速每秒三点二米以上的阿里无人区,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是任何有氧生物难以生存的绝境。但是,钟扬一步步坚持着爬上去了。他气喘吁吁,却振振有词:“正因为是无人区,这里肯定还有未被发现的特有植物。”

这是一串闪光的足迹:钟扬三十二岁晋升研究员,三十三岁任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副所长(副局级),三十九岁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十五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发表科研论文两百多篇,其中多篇论文在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出版、翻译专著、科普文献近二十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次,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

为什么钟扬这么拼命?钟美鸣想了想,拿出《钟氏家谱》,读了这样一段话:“若诸家齐,国则盛矣。而国家民族之兴旺与否,又决定家族、氏族之命运也。”钟老说:“祖国,始终位于钟家人心上,哪怕我‘文革’受冲击,因亲属牵连入党受影响,都没动摇过。这点钟扬也是一样。”

“一根筋”的豪爽与节俭

在钟家,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格外突出。

去年9月钟扬因公殉职时,他招牌式双肩包中,除了笔记本电脑、论文、讲义、药盒、工作日程,其他什么都没有。钟扬曾在上海有一套住房,因贴补儿子读书卖了,一家四口就挤在岳父岳母家,一百来平方米的套间。作为堂堂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导,大教授、大科学家,两块面包、一袋榨菜、一瓶矿泉水,常常是钟扬的“美餐”,他常年穿着普通夹克、牛仔裤,三件百十元的衬衣、两条二十九元的牛仔裤,可以对付一个夏天。这,你想得到吗?

其实,简朴节俭,本来就是钟扬的个性。一直在粗茶淡饭布衣的环境中成长,用的铅笔,实在不能写了才舍得丢。

钟扬考上大学时,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不久。别人的儿子考上大学,家长想办法办酒席,钟扬去上学却像平常赶集。被子是母亲买来白粗布,用化学颜料染成黄色。那时,夹克、西装已经流行,钟扬穿的却还是父亲的旧中山装。家里每月寄给他十二元伙食费,三元零花钱。生活虽然清苦,但钟扬像久旱逢甘霖,心中充满求知的快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野外科考采种,一去十天半个月,钟扬的团队靠死面饼子、凉菜、午餐肉度日,钟扬啃得津津有味。即使挨饿,钟扬仍讲故事段子,信手拈来,风趣幽默,使大家再添干劲。

钟扬这么节省,是在乎钱吗?如果在乎钱,1992年至1998年,钟扬单独或偕妻子张晓艳,在美国密歇根州等大学访问或合作研究五次,只要点点头,钟扬就定居美国,生活富裕了。

如果在乎钱,作为蜚声中外的科学家,稍微动点脑筋,人脉资源就会转化为滚滚财源,可钟扬从来不干。

他就是“一根筋”。别人留学是留下定居,钟扬却如饥似渴,掌握科学技术、前沿资讯,千方百计地找出国内与西方在生物学界的差距,一门心思考虑如何跟国外缩短差距,实现赶超。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是世界著名植物园。其中保存的五万种植物种子,钟扬一罐一罐数过来,发现居然没有一颗来自中国西藏的种子。他面色沉重,久久不语,回到住处,彻夜难眠。

“别人访学回国,都会带一些彩电、冰箱,而钟扬把我们俩攒的生活费,都买了计算机设备捐给单位。连海关都不相信,居然有这种‘傻猫’?”

“不在乎钱,钟扬在乎的就是时间,分秒必争,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张晓艳说起“一根筋”的丈夫悲伤和自豪油然而生。

那么钟扬的钱去哪儿了?他办公室塞满两抽屉的票据就是明证。钟扬带领科研团队,长年出差办公开支几十万元,本来可以报销,大伙也以为费用问题已经处理了,可实际上,是钟扬自费报销。十几年前,钟扬组织“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八十多人从西藏到上海参观考察,开支三十多万在哪里报销?钟扬又自掏腰包。

在西藏大学钟扬的小宿舍里,挤了五六张床,厨具、被褥和生活用品,新鲜果蔬小吃,一应俱全,钟扬随时为同仁同道,包括为外国科学家提供食宿。省钱省时省心,钟扬从小练就的厨艺派上大用场。在做饭吃饭间,他与人谈科研谈人生,谈笑风生。“我这是免费旅馆、免费驿站,尽管来呀,最多的一次住了十五人呢。”

钟扬表哥、邵阳学院副教授吕放光,也说钟扬热情、健谈,幽默中包含“一根筋”,心中装满亲情友情爱国,唯独没有自己。

他回忆,“2009年我去拉萨看钟扬,在西藏大学宿舍里等他,他晚上十二点还没回。我想添衣服,可翻箱倒柜,没找到一件像样的,最好的是一件一百多元的扎绒马甲。”

“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被抢救过来。我是医生,几次与他交心,说他的心脏已经到了临界值,再也不能去西藏了。但没过多久,他又偷偷申请第八批援藏。”

“我们知道他是‘空中飞人’,一般不打搅他。可是2012年3月,我父母八十大寿,他竟然带着三十斤牦牛骨头和风干牛肉,从拉萨辗转上海、南京、长沙航班,然后坐大巴中午12点赶到邵阳,所有人都瞪大惊讶的眼睛。他呢,给老人打几个拱手,敬几杯酒,问候家乡亲人的情况,午饭后,又匆匆飞回上海上课。”

钟扬的“一根筋”是有源头的。钟美鸣曾官至副厅,但举手投足之间,显得真诚直率,爱憎分明,始终保持泥土的芳香。

家中所有木质家具,都是四五十年前从老家运来木料,在黄冈定做的。衣柜里的衣物、所有床单被套都是旧货。钟扬读大学的“黄被”,钟美鸣还在用,只是从盖被变成垫被。手机还是前几年花几百元买的。唯一时髦的,是几年前钟扬给购置的四十二英寸液晶电视机。

八十二岁的二老,穿着朴素整洁,吃得简单清淡,烧水做饭,洗衣采购,一切都是自理。每餐吃饭,桌上都摆着小垃圾盒,这是二老利用废报纸折叠而成的独家“专利品”。

可是接朋待友,支援家乡,钟美鸣、王彩燕搜肠刮肚。2010年,丰田故里坪村修路,钟老夫妇一次捐款四万元。同学同乡同事,如遇困难,有求必应,出钱出力。

钟家的仗义疏财,在钟扬遇难后又一次得到印证。9月25日,钟扬有个同学,在同学群里呼吁捐款,两个小时就达几十万元,张晓艳闻讯马上制止。钟扬的交通事故赔偿金一百三十八万元,一家人商量后决定,全部捐出来,成立“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用于奖励沪藏两地的优秀师生。

此心安处道永恒

天妒英才。2017年9月25日凌晨,在结束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的讲座后,钟扬乘车赶往银川机场,行至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地段,一场车祸,钟扬的生命定格五十三岁。

不知何故,倒头即鼾的钟美鸣,突然一夜失眠。想起昨日微信发给儿子的一张二老近影,儿子马上点赞,于是7点,再用微信发了十几张给儿子。8点,二老照常去户外活动,有说有笑。下午3点,钟美鸣看看手机,怎么还不见儿子回音?是了,儿子太忙,晚点回音是常事。

回想儿子大学毕业,分到中科院武汉植物所,这里离家不远,儿子却“寄宿”单位。有次外宾来访前,所长急匆匆安排儿子翻译科技资料,钟扬竟三个昼夜连班,两天没吃中饭,完成的材料后来得到领导和外宾的极高评价。再后来,儿子事业上的诸多喜讯连连传来,包括其职称、职务的一路破格,都使老钟夫妇脸上泛光。

钟扬三十六岁那年,复旦大学引进科技人才,商调钟扬。去吗,会失去很多,如副局级待遇,看望父母不便。钟扬跟父母商量,父母满口赞成。不求官,想做事,少世俗,去冗繁,做专业,两代人的观念惊人契合。

十六年中,钟扬搞科研、采种子、带学生,三度援藏,昼夜奔波于平原、高原、戈壁多个时空,不停切换于教授、科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多栖角色”,势必与亲人聚少离多。对此,钟美鸣夫妇给予理解支持。

可是二老压根没想到,他们的独子钟扬,此时已不在人世了!闻讯后,张晓艳及所有亲戚朋友,既悲痛又犯难,怎么向二老启齿,二老是否已经知晓?

武汉的几位好友,匆匆赶到二老家,见两人蒙在鼓里,不忍心,找个借口走了。湖南、广东的亲属急急赶来武汉,不约而同汇聚在楼下,徘徊踯躅了几个小时,商量着怎么上楼。有人心细,悄悄将二老家的网线拔了。

还是钟老下楼, “偶遇”亲戚们。请大家吃晚餐,大家不言不语,不动筷子。打开手机,还是没有儿子回音,只见一则老友短信:“噩耗传来,万分震惊,拜请二老节哀!”钟美鸣马上电话老友,老友话到嘴角,又变成:“发错了,发错了!”

这是不是发错的信息?钟美鸣反复问,大家支支吾吾。王彩燕已经明白几分,但还是不肯相信,马上发钟扬微信:“扬子你在哪里?马上回音。”这时,钟老堂侄进门,不能再“捂”下去了,只好将噩耗直告二老。

天塌地崩!钟美鸣号啕大哭,瘫坐在沙发上到天亮。自9月25日至今,他都没有睡过个安稳觉。

王彩燕到现在,都不知是怎么挺过来的。母子相会长梦中,儿子的音容笑貌一次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每次儿子回家,眼冒血丝,但精神饱满,双肩包里的东西,分类规整。密密麻麻的日程单,事项不停注销,又不停添加,轻重缓急,有条不紊。王彩燕知道,这是自己多次示范、反复叮嘱,让钟扬打小就养成的好习惯

儿子临行前,王彩燕总要摸摸他,吩咐高原缺氧,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身体,少吃肉喝酒,发胖不好。要注意发挥群体力量,不要大包大揽。

王彩燕本是老病号,患着冠心病等五种病。可是儿子遇难后,她买菜洗衣,做饭待客,迎来送往,收发邮件,订航班机票,照料丈夫,异常冷静。她一万次地告诫自己要坚强!然而,9月26日,早上6点半,丈夫和亲属赴银川料理钟扬后事,她单独瘫坐在沙发上,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在银川殡仪馆,钟美鸣看到钟扬,除了眼角有点血迹,睡得那么安详,他很久很久不见孩子睡这么香了。儿子正经回武汉不多,大多趁出差的机会。多次过家门也不入,但他一定电告父母原因并问候。即使回家,钟扬也是带着电脑办公,二老深夜起来要催他几次才睡。有几次忙到通宵,钟扬冲个澡,风风火火又走了。

大半年来,尽管钟美鸣不去碰“钟扬”两个字,但儿子的遗物触目即是,令钟美鸣刻骨铭心地痛。实在难眠,他只好把儿子出国带回给他的大衣、皮靴、剃须刀,把钟扬发的短信,看来看去,摸来摸去,悲伤流淌在一个个长夜。

这个短信来自西藏:“亲爱的二老,小时候爸爸打过我多次,现在想来是打对了。比如五岁时奶奶给我寄来一套衣服,她自己种的棉花,亲自纺纱织布缝制好的,结果穿出时,小伙伴说丑得很,我便脱了光着身子回来,爸爸好气好气,把我屁股都抽肿了。现在我也做爸爸了,大毛小毛已五岁,比较调皮,我刚刚还电话教训他们呢。我因此感慨万千,再次报告二老,三十五岁后我才发现,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我感激您们!”

钟美鸣本来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多病缠身,加之如此情感折磨,他再也顶不住了,年前带状疱疹大面积突发,大病一场,大年三十才被勉强接出医院。

上一年,大年三十,中午了,钟扬还在澳大利亚忙乎。钟美鸣忍不住打电话,问儿子在哪儿过年。钟扬二话不说火速飞回上海,然后赶回武汉与父母团圆。

今年过年怎么办?张晓艳只得偕自己父母、大毛小毛回到武汉。

尽管张晓艳思想准备充分,四位八旬老人、两个少年也绝口不提“钟扬”,但再怎么营造,气氛就是难以营造。

除夕夜零点,新年钟声敲响时,大毛小毛,想起往年爸爸总是发压岁钱,想起爸爸最后陪自己过的生日,想起妈妈生日时爸爸总要打钱给自己,嘱咐代买礼品,想起爸爸与自己聚少而思多……兄弟俩再也忍不住,异口同声“想爸爸了”!压在喉咙,哽咽不已。张晓艳安慰着孩子,忍住眼泪,自己更想夫君呀!

5月2日,是钟扬生日。这个记在心头多少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钟美鸣、王彩燕看着日历,看着给钟扬最后一次发的微信,知道再也不会有回音,看着亲戚朋友、社会各界给他们发来的慰问,看着大毛小毛的最新作业,还有侄孙女、研究生钟桂香发来的最新论文,二老步履蹒跚地走到阳台,不停地给花儿松土、洒水、修枝,慢慢地抬起头,凝视着远方……

****************

盐:我是百味之王,最难吃的饭菜一定是把我忘记了的那种

作者:晨曦中奔跑的瑛

发表时间:06-1421:00

【前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前面已讲了柴、米、油,今天让我们来聊聊“盐”的前世今生。从一个家庭主妇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盐水鸭

我知道盐的制作过程,得益于小时候看过的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闪闪的红星》。上小学时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让我们去影院看各种抗日影片,《闪闪的红星》我看过好几遍,也写过好几篇上台诵读的观后感。有一段潘冬子运盐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冬子在铁匠铺得到盐后,将盐化成水倒入竹筒里,很顺利地过了第一道关卡出了城。在城外又碰到了国民党的第二道关卡,谁知奸诈凶残的胡汉山正好在此盘恒。

潘冬子眼睁睁地看着前面一个游击队员将盐藏在竹子里被捕,预感到他的办法行不通。他谎称尿急到河边草丛里将盐水倒在了自己穿在里面的夹袄上,又往竹筒里装上清水,大摇大摆地通过关卡。果然,守门的狗汉奸一刺刀将竹筒捅破,还用手指沾了点水尝了尝才将冬子放行。

当游击队又一次失望,苦于无盐度日,个个无精打采之时,潘冬子掀开了他的外衣,露出盐渍浸透的夹祆。当他的父亲用手沾了些尝出是咸的,欣喜万分。

盐焗鸡

浸泡、沸腾搅拌、蒸发水份、提炼出盐,上世纪七十年代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丝毫没有粗制滥造之感,让我第一次知道了盐的由来,人的聪明才智居然有如此神奇的创造。

成年之后,我曾去过江苏南通的一个朋友家的盐田游玩。他们将海水引进空旷的盐田,先到蒸发池,经露天暴晒和风力快速蒸发水份到一定浓度后,再引入结晶池,继续风吹日晒,就会析出晶体,这就是粗盐的制作过程。靠天吃饭,产盐量极高。

那一带的渔民都有自己的盐田,靠大自然赋予的鬼斧神工,以及自身的勤劳与智慧,凭一颗盐创造首幸福的生活。

后来,又到了浙江金华,那儿盛产火腿。一只金华火腿,需要百来斤盐来腌制。

一只猪只取其坚实的后腿,削成形状如一把琵琶的样子,每只猪腿有四五十斤重,取大盆,底下成井字形放置四块竹片,将猪脚抹上厚厚的一层盐,放两三天,等盐全部融化入肉。第二次又再抹上一层厚厚的盐,又放四五天,待盐全部内渗。再进行第三次,第四次补盐,再盖上厚厚的一层盐腌制数日。

金华火腿

然后,将腌好的后腿在清水中用刷子刷掉表面的残盐和污物,悬挂在太阳下暴晒,至皮出油,肉呈玫红色,再将其移到干燥通风的地方,任其自然发酵。过年之前,去到金华,家家户户都挂着两只大火腿,那场面蔚为壮观。

不仅是金华的火腿,盐是制作的主要调料。还有南方的腊肉,在广东、湖南、四川一带甚为流行,都是靠盐来腌制。依靠盐来贮藏食物的办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种延长食物保存期且不腐败的工艺,是中国古代的老百姓在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千百年来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重头戏之一,盐是唱好这一出戏最大的角儿。

中国人制盐的技术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约在炎帝时期就懂煮盐。初期制盐费时费力,又费燃料,产最低,所以,盐相当昂贵,一直被国家把控。从盐一诞生起,王室就立有盐法,布有盐政,实行官盐专卖,禁止私产私营。而且违反者处罚严厉,汉武帝时,处以割趾;晋代,监禁四年……

今天,国家实行食盐专营管理,实行定点生产和定点批发,建立了专门的生产销售渠道以及健全的食盐储备制度,确保供应安全,让人民吃上放心盐。

湘西腊mww

最难吃的饭菜,一定是忘记放盐的那种。煮了半天的一锅羊肉汤,没有放盐,怕是谁也提不起兴趣来吃吧。我可以接受与甜味绝缘,但没有盐为伍的日子却是一天也过不得。

,百味之王。人们对盐的依恋,永远不会停止。

****************

8部五六十年代主旋律战争片:《地雷战》《地道战》都是童年回忆

作者:大话港片

发表时间:05-0910:29娱乐达人,优质原创作者

电影市场很快迎来“暑期档”,也是国产电影重要的档期,有管虎的《八佰》、刘德华古天乐的《扫毒2:天地对决》、程小东的《诛仙》、张家辉的《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星爷的《美人鱼2》也有很大可能加入战局。星爷自然是最有可能成为暑期档冠军的,抛开星爷,个人也比较看好管虎的《八佰》,它是亚洲首部全程数字IMAX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惨烈的战争片。

既然提到战争片,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就拍过不少经典的主旋律战争片,而且有许多还都是童年回忆,有的故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起看看吧!

1、《小兵张嘎》

谢孟伟和张一山的电视剧版,相信大家都看过了,不过今天要说的是1963年的电影版,故事一样的,都是讲述嘎子如何从一个莽撞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八路军小侦查员,嘎子的扮演者安吉斯神貌俱佳,创造了一个鲜活的角色,只可惜后来没有从事演员这行。而扮演罗金宝的张莹也在1969年就去世了,着实令人遗憾

2、《地雷战》

1963年的“神剧”,为了对抗日本鬼子,乡亲们发挥了无限的智慧,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地雷,什么子母雷、钉子雷、飞雷、连环雷等等,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用头发丝做地雷的绊线,而且他们埋雷的地方也是奇思妙想,什么门头上、墙脚下、酒缸边、篮子底等,只要敌人碰上就会被炸死。敌人不明觉厉,还想着去偷地雷回来,那段骑着毛驴、带着白毛巾偷地雷想想都比较好玩。现在看来可能觉得各种不真实,不过也反映了当年人民在抗战中的智慧和勇气

3、《地道战》

小时候看的最多的就是《地雷战》和《地道战》了,相比较来说,《地道战》更加好玩,家家通地道,哪里都是地道口,床上、地锅、井口全都是,让敌人防不胜防,甚至最后还直接挖到了敌人大本营。他们从躲藏到出击,从村内到野外,枪打的巧、打的妙,在这里没有正面刚,而是利用地道和掩体来和敌人对抗。至今仍然记得最后结局那一幕,许许多多的乡亲们从四面八方出现在敌人面前,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4、《平原游击队》

本片有两个版本,今天介绍的是1955年的版本,由郭振清、方化联合主演,两人一正一反的形象成为影史经典。相比前面《地道战》《地雷战》反映群众的地量,《平原游击队》则大量刻画李向阳这个英雄,他那种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性格一直影响着大家,最终人人都变成李向阳。同时敌人这一次也不蠢,也有计谋,两者对抗起来大大增加了戏剧冲突。其实在当代也有许多李向阳这样的人物,他们同样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5、《闪闪的红星》

和《小兵张嘎》一样,《闪闪的红星》也是一部塑造儿童小英雄的影片,冬子不断和敌人斗智斗勇,还想到用湿衣服的方法藏盐,以躲避搜捕。最后冬子也凭借自己的智慧为妈妈报了仇。值得一提的是,刘江饰演的汉奸胡汉三,可谓惟妙惟肖,尤其那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更是成为经典台词。除此之外,他还是《地道战》的“汤司令”,那句“高,实在是高!”也是经典。

6、《铁道游击队》

成龙大哥2016年和王凯、黄子韬、王大陆拍过一部《铁道飞虎》,这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当然最早的版本则是1956年的《铁道游击队》,这是一群机智勇敢的“飞虎队”,他们利用自己熟悉的环境,混进火车和敌人捉迷藏,要么选择炸掉铁轨、要么就是让火车脱轨,总之尽一切能力破坏敌人的铁路运输,以此来帮助大部队打击敌人。值得一提的是,那首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当年也是传唱一时。

7、《上甘岭》

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来自我们熟悉的上甘岭战役,影片中没有主角,因为每一个战士都是主角,都是英雄,他们无私的奉献令人感动。坚守的过程自然是艰难的,不过影片中也设计了不少乐观幽默的环节,既有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也有一些感情抒发的片段,向英勇的连长、向每一位牺牲的战士致敬,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

8、《董存瑞》

一部关于战斗英雄董存瑞的传记类型影片,讲述了他从一个农村少年不断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的过程,展现了他的成长轨迹,除了有战争场面,还有许多生活片段,以此来更好的塑造董存瑞的性格。一个不到19岁的青年,为了完成爆破任务,选择舍身炸碉堡,如此舍己为国,当为人之楷模。

除了上面介绍的之外,当年还有许多优秀的主旋律战争片,诸如《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鸡毛信》《红色娘子军》等,正是先辈们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和平的生活,永远缅怀他们珍惜和平生活!

****************

今天,石景山法院来了150多位特殊的“小客人”

作者: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18-05-3109:13人民日报社

5月30日下午,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石景山法院未审庭举办了“薪传红色精神 法护童心前行”主题活动,活动形式特别丰富,内容特别精彩哦,快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升国旗仪式

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150余名师生到达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南门,开启“薪传红色精神 法护童心前行”六一儿童节活动。

在未审庭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来到法院南广场,开启活动第一站:举行升国旗仪式。此次仪式进一步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提醒同学们时刻牢记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观看红色电影剪辑

观看《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建党伟业》《我的战争》等经典红色电影剪辑。通过与同学们互动,听听同学们的观后感和心得体会,让他们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举行授巾仪式 重温入队誓词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铿锵有力的宣誓后,活动进入授巾仪式,在大队长的带领下重温入队誓词,唱少先队队歌。同学们要继承和弘扬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争当“胸怀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

观看法警队小哥哥们的擒敌拳表演

大家期待已久的第四个环节~此项活动是由石景山法院法警大队的法警们友情出演,这支队伍中的小伙子们大多数都是90后,平均年龄只有20岁, “居安思危为国泰,殚精竭虑保民安”,正是这支年轻又朝气蓬勃的队伍,肩负着保障法院工作顺利进行的重任。

大手牵小手 漫步法律殿堂

第五个环节是来自北方工业大学法律系的小姐姐与大家分享法律知识。小姐姐从我国古代法律聊到西方法学,并结合“玩耍受伤,如何维权?”和“班干部应如何对待违纪学生”案例,告诉同学们要注意安全、不要违纪,班干部不能体罚或者语言侮辱同学。

法庭、法槌、法袍知多少

未审庭副庭长路琳艳展示对比了传统法庭与少年法庭的区别。少年法庭配备圆桌、证人被害人保护系统等先进设备,更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随后她又向大家介绍了法槌的构造与使用、法官制服的演变。生动又温暖的讲解,让原本认为法院冷冰冰甚至有些害怕的同学们豁然开朗,不再恐惧。

“厉害了我的同学!666~”

听过了法槌的使用和法袍的演变,同学们对法槌和法袍更好奇了!几位同学有机会试穿了法袍,感受了敲法槌~同学们表示,穿上法袍的感觉倍儿帅!

向同学们赠送书签及明信片

“平”语近人明信片▽

随着未审庭庭长杨洁向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们发放由未审庭自制的“平”语近人书签和明信片,本次六一活动圆满结束。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对法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法院的印象有了新的变化。

(来源: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

****************

人民日报报告文学追忆钟扬:祖国,始终位于钟家人心上

作者: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18-05-0209:32人民日报社

制图:郭 祥

5月2日是我的生日。三十五岁以后,每到这一天,我会最深刻地认识到:父母是我最好的老师。

海拔越高的地方,植物的生长越艰难,但是越艰难的地方,植物的生命力就越强。

——摘自钟扬日记

武汉市武昌一个普通小区,住着钟扬的父母。同是八十二岁的钟美鸣、王彩燕夫妇,退休前在湖北省教育厅机关工作。这是一个温馨的书香之家。春风吹拂阳台上的兰花、水仙、爬山虎,灿阳照进室内。衣柜凳椅上豇豆红的漆釉,散发着淡淡的木香,见证着主人使用的年代。书是主要的家具,不少泛黄的书和笔记本,布满钟扬早年工整、俊秀的笔迹。所有摆设,还是与钟扬去世前一样。

本来二老出门活动、做家务、看书报看电视都没大碍,但只要涉及钟扬,本来热情开朗的钟美鸣,骤然阴云密布,年前突发的大面积带状疱疹,时而疼痛难忍,伴以彻夜失眠。王彩燕文静慈祥的脸庞下,蕴藏着超常的坚毅与深厚的母爱。她五官方正,眼不大却有神。钟扬的面相,就是母亲的翻版。

然而,不涉及钟扬何其难!

去年9月25日钟扬遇难以来,复旦大学、西藏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追怀痛悼钟扬。教育部追授钟扬“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上海市委追授钟扬“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然而,面对这些,二老更多的是愧疚。钟美鸣总是感叹:“钟扬死得其所。只是他没轻松过一刻,我们对他太严啰!”

“故事大王”的背后故事

钟扬讲故事是出了名的,爱讲,会讲,大伙撺掇着讲;课堂上讲,会上讲,学术报告上讲,科普讲座上讲,野外采集种子时讲。讲什么?讲科学,讲哲理,讲创新思维,讲人文历史,讲“种子精神”。钟扬的演讲能在不知不觉间,带你神游世界。深奥枯燥的生物学,从他嘴里放出晶莹透亮的光芒。身材魁伟,笑容绽放,天文地理,说学逗唱,循循善诱,妙趣横生,这就是钟扬。

钟扬的发小、作家黄梵回忆,“有次,他应邀来我们南京理工大学演讲,讲完,三个学生当场表态要转学生物。之所以产生如此‘魔力’,是因为钟扬的演讲,并非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将知识转化、蜕变成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故事大王”天生就能讲?

说起来怪,小时候,钟扬绰号“扬妹”。他不足月就出世了,体质弱,常常闹病,羞涩好静,老受调皮孩子欺负,他只知道哭,回家还不说。王彩燕每每说起,满是怜惜。

在钟美鸣的记忆里,一切如在眼前:1964年5月2日,黄冈地区黄州镇,早上8点45分,钟扬出生了。黄冈傍长江而立,长江是祖国母亲河,所以给孩子取长江别名扬子江之“扬”,定名“钟扬”。

钟扬好问,天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主,于是钟美鸣、王彩燕因势利导,培养孩子好学求知的愿望。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师范大学毕业的夫妇俩,文理兼备,分工合作,颇有职业讲究。

钟美鸣、王彩燕工作的黄冈,是活字印刷发明者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地质学泰斗李四光的故乡。夫妇俩利用上街、参观游览、回老家等机会,经常给钟扬讲故事。既讲黄冈所在的荆楚文化,又讲老家湖南邵阳的湖湘精神,还讲抗日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十万个为什么,讲四大名著,讲沈从文、托尔斯泰、《静静的顿河》……在由浅入深、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钟扬迷茫的眼睛,渐渐开朗。

在老家湖南邵阳丰田乡,烈日炎炎下,钟美鸣卷起裤脚,拉钟扬下田薅田除草,上山看牛砍柴,让孩子体验稼穑艰难。夏夜蛙声呱呱。老钟捧着小钟的脸,“你看蛙声多恳切,这是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呼唤呀!家乡田不多,也不丰,缺水歉收,何以叫丰田?恰恰反映了他们‘丰田足食’的美好夙愿。孩子,你必须发愤图强,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长大后把这些落后山区建设好。”

钟扬五岁启蒙,正值“文革”,学校没几本书可读。有段时间钟美鸣专讲毛主席语录。“每教一篇,我都要钟扬复述默写几次,当天任务不过夜,这本书很快他就倒背如流。”钟老眉飞色舞地回忆着。

钟美鸣日记写了几十年,他要求儿子也每天写,并有针对性地辅导儿子写景状物、抒情评论。他同时教育孩子,写好方块字,做好方正人,何况钟氏古代出了钟繇、钟子京两大书法家。钟扬每天必须练一版钢笔小楷,一大版毛笔楷书。那时碑帖很少,老钟花三个月,硬是把文天祥《正气歌》柳体集字找齐,制成土字帖,自己先临摹过关,再教给孩子。

如此,钟扬开始对科学文化产生极大兴趣。上街时,他老嚷着买娃娃书。有次,看到《十万个为什么》和连环画《雷锋》,王彩燕掏钱买了,钟扬把刚到手的最爱吃的烤饼,立马退了,还问,“妈妈,扬子乖不乖?”

背着父母,钟扬也有模有样地讲起故事来。久而久之,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围成一堆。同学们争着要钟扬讲哪吒闹海,讲三打白骨精,讲三国演义,讲战国七雄,更多的是讲革命故事。

有次,学校组织去黄冈农村摘棉花。摘着摘着,大家又围着钟扬了。钟扬拉不下情面,“就讲潘冬子吧!”只见他抑扬顿挫地讲起来,时而手舞足蹈,掏出小木枪,眯眼指向远处的“胡汉三”。

钟扬的小木枪随意所指,碰巧是一名老师。后来,老师一见王彩燕,不停地称赞道:“你儿子真是神啦!”那时,刚刚十岁的钟扬,还在《黄冈日报》发表了《〈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有一天,钟扬放学回家,钟美鸣发现儿子的书包鼓鼓囊囊的,于是翻看。果不然,他给同学帮忙,同学送给他最喜欢的玩具。钟美鸣厉声吼道:“学雷锋是应该的,我不是给你定了,每周至少做一件吗?马上退回去!”夫妇俩就是再忙,也要检查钟扬的书包和做好事的情况。

一直以来,钟扬都是同学们当中的“活雷锋”“开心宝”,谁有不顺心的事,钟扬开导一下,就没事了;谁有困难,找钟扬,总能想到办法。

穿越时空的光荣与梦想

1938年,钟扬的三叔公钟召南报考黄埔军校桂林分校,毕业后,直接赴抗战前线。钟美鸣曾在省报发文怀念叔叔:“浙江金华一战,打得非常惨烈,敌人猖狂进攻。叔叔钟召南所在排守着一个山头,激战三天三夜,双方伤亡很大。排长士兵均已阵亡,山头只剩他一人。日军伤亡更多,最后剩三人。他们号叫着冲上来,开始了肉搏战。我叔叔人高马大,在国术馆学过功夫。他毫不畏惧,大吼一声,只几个闪步,就把三个日本鬼子捅死,守住了阵地。因表现突出,叔叔被火线破格提拔,见习排长即成连长。”

这是钟美鸣奉为传家宝的故事,钟扬不知听乡亲们讲过多少次,故事也传给了儿子大毛小毛。

无疑,钟美鸣继承先烈遗志,负箧曳屣,秉烛苦读。十来岁的少年,挑着米和油,走一天山路,带着脚上的泡到学校寄宿。有次回家挑米,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只好趴在田埂上,抓一把菜豆,和着井水嚼下去。回到家,看到父母和姐姐在啃粗粮,他张开的嘴又闭上。

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南武冈县中,钟美鸣第一批入了团,并担任团干,1955年高中毕业,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在大学里,他同样品学兼优,并担任班干。走到哪里,钟美鸣的嗓门亮到哪里:“我读的是翻身书。”感激之情直到现在。

王彩燕同怀感激。内秀细腻而坚强的王彩燕,小时候就表现出众,高中被选为班主席,大学担任团支部组织委员,翻身书读到1962年,并以优异成绩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

命运在冥冥中交集,钟美鸣、王彩燕两人的老家,本来只隔三公里,转折一下就是亲。燃情两心,鸿雁传书擦火花。大学毕业后,两人先后来到黄冈中学工作。本来,他们想“反哺”建设家乡的。包括后来父母年老,夫妇俩想回乡尽孝,邵阳方面也伸出了橄榄枝,但黄冈地区却执意挽留。钟美鸣只得拍了胸脯:“服从组织安排!”

钟美鸣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黄冈中学连带两届毕业班,高考成绩均优秀。因工作表现突出,钟美鸣担任黄冈地区教育局科长兼招生办副主任,后直升地区教育局局长。他大刀阔斧抓教育,形成“严”“活”“紧”的教学体系。

1979年,黄冈中学二十三人“尖子班”,提前考大学,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湖北省高考总分第一、二、三、五、六名。第二年高考录取率又是全省第一名。同时,黄冈中学组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荣获一等奖。1986年至1991年,该校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五枚奖牌。

随着“卫星”不断释放,黄冈兵法、黄冈密卷、黄冈宝典等高考辅导资料,充盈街市。“其实我是主张抓基础知识、素质教育的。我到处打假,假宝典、假秘笈什么的,戳穿了不少高考资料贩子。”讲起“黄冈神话”,钟美鸣还是那么客观:“没有不灭的所谓神话。不过,黄冈中学确实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教育水平,起了助推作用。”

王彩燕接过话头:“钟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现高考理想的。那时老钟搞教育行政,起早贪黑不见人。我教六个班化学,经常补课加班,没时间管钟扬。1979年初,他也想参加二十三人‘尖子班’,老钟为避嫌硬是不准。小钟不服,但又没辙,只好转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钟扬没日没夜地学,常常搞到深夜一两点才睡觉。才几个月,他便将高中课程学完了,一举中榜中科大少年班。1984年大学毕业,钟扬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他业余时间踩着单车,两年内旁听、学通了武汉大学所有生物课程。”

2000年调入复旦大学后,钟扬更是张开了科研的翅膀。他参与了让人谈虎色变的SARS病毒和血吸虫基因组的进化研究;在上海海滨“种活”一片红树林,实现了纬度最高的北半球地区红树林奇迹。

最感人的是,在连续科技、教育援藏的十六年中,钟扬带领团队行走五十万公里,每年有近一半时间跋涉于极度严寒、十七种高原反应随时诱发的青藏高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四千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质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对于研究地球上的植物与生态保护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平均风速每秒三点二米以上的阿里无人区,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是任何有氧生物难以生存的绝境。但是,钟扬一步步坚持着爬上去了。他气喘吁吁,却振振有词:“正因为是无人区,这里肯定还有未被发现的特有植物。”

这是一串闪光的足迹:钟扬三十二岁晋升研究员,三十三岁任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副所长(副局级),三十九岁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四十五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发表科研论文两百多篇,其中多篇论文在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等世界顶级杂志上发表。出版、翻译专著、科普文献近二十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次,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

为什么钟扬这么拼命?钟美鸣想了想,拿出《钟氏家谱》,读了这样一段话:“若诸家齐,国则盛矣。而国家民族之兴旺与否,又决定家族、氏族之命运也。”钟老说:“祖国,始终位于钟家人心上,哪怕我‘文革’受冲击,因亲属牵连入党受影响,都没动摇过。这点钟扬也是一样。”

“一根筋”的豪爽与节俭

在钟家,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格外突出。

去年9月钟扬因公殉职时,他招牌式双肩包中,除了笔记本电脑、论文、讲义、药盒、工作日程,其他什么都没有。钟扬曾在上海有一套住房,因贴补儿子读书卖了,一家四口就挤在岳父岳母家,一百来平方米的套间。作为堂堂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导,大教授、大科学家,两块面包、一袋榨菜、一瓶矿泉水,常常是钟扬的“美餐”,他常年穿着普通夹克、牛仔裤,三件百十元的衬衣、两条二十九元的牛仔裤,可以对付一个夏天。这,你想得到吗?

其实,简朴节俭,本来就是钟扬的个性。一直在粗茶淡饭布衣的环境中成长,用的铅笔,实在不能写了才舍得丢。

钟扬考上大学时,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不久。别人的儿子考上大学,家长想办法办酒席,钟扬去上学却像平常赶集。被子是母亲买来白粗布,用化学颜料染成黄色。那时,夹克、西装已经流行,钟扬穿的却还是父亲的旧中山装。家里每月寄给他十二元伙食费,三元零花钱。生活虽然清苦,但钟扬像久旱逢甘霖,心中充满求知的快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野外科考采种,一去十天半个月,钟扬的团队靠死面饼子、凉菜、午餐肉度日,钟扬啃得津津有味。即使挨饿,钟扬仍讲故事段子,信手拈来,风趣幽默,使大家再添干劲。

钟扬这么节省,是在乎钱吗?如果在乎钱,1992年至1998年,钟扬单独或偕妻子张晓艳,在美国密歇根州等大学访问或合作研究五次,只要点点头,钟扬就定居美国,生活富裕了。

如果在乎钱,作为蜚声中外的科学家,稍微动点脑筋,人脉资源就会转化为滚滚财源,可钟扬从来不干。

他就是“一根筋”。别人留学是留下定居,钟扬却如饥似渴,掌握科学技术、前沿资讯,千方百计地找出国内与西方在生物学界的差距,一门心思考虑如何跟国外缩短差距,实现赶超。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是世界著名植物园。其中保存的五万种植物种子,钟扬一罐一罐数过来,发现居然没有一颗来自中国西藏的种子。他面色沉重,久久不语,回到住处,彻夜难眠。

“别人访学回国,都会带一些彩电、冰箱,而钟扬把我们俩攒的生活费,都买了计算机设备捐给单位。连海关都不相信,居然有这种‘傻猫’?”

“不在乎钱,钟扬在乎的就是时间,分秒必争,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张晓艳说起“一根筋”的丈夫,悲伤和自豪油然而生。

那么钟扬的钱去哪儿了?他办公室塞满两抽屉的票据就是明证。钟扬带领科研团队,长年出差办公开支几十万元,本来可以报销,大伙也以为费用问题已经处理了,可实际上,是钟扬自费报销。十几年前,钟扬组织“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八十多人从西藏到上海参观考察,开支三十多万在哪里报销?钟扬又自掏腰包。

在西藏大学钟扬的小宿舍里,挤了五六张床,厨具、被褥和生活用品,新鲜果蔬小吃,一应俱全,钟扬随时为同仁同道,包括为外国科学家提供食宿。省钱省时省心,钟扬从小练就的厨艺派上大用场。在做饭吃饭间,他与人谈科研谈人生,谈笑风生。“我这是免费旅馆、免费驿站,尽管来呀,最多的一次住了十五人呢。”

钟扬表哥、邵阳学院副教授吕放光,也说钟扬热情、健谈,幽默中包含“一根筋”,心中装满亲情友情爱国情,唯独没有自己。

他回忆,“2009年我去拉萨看钟扬,在西藏大学宿舍里等他,他晚上十二点还没回。我想添衣服,可翻箱倒柜,没找到一件像样的,最好的是一件一百多元的扎绒马甲。”

“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被抢救过来。我是医生,几次与他交心,说他的心脏已经到了临界值,再也不能去西藏了。但没过多久,他又偷偷申请第八批援藏。”

“我们知道他是‘空中飞人’,一般不打搅他。可是2012年3月,我父母八十大寿,他竟然带着三十斤牦牛骨头和风干牛肉,从拉萨辗转上海、南京、长沙航班,然后坐大巴中午12点赶到邵阳,所有人都瞪大惊讶的眼睛。他呢,给老人打几个拱手,敬几杯酒,问候家乡亲人的情况,午饭后,又匆匆飞回上海上课。”

钟扬的“一根筋”是有源头的。钟美鸣曾官至副厅,但举手投足之间,显得真诚直率,爱憎分明,始终保持泥土的芳香。

家中所有木质家具,都是四五十年前从老家运来木料,在黄冈定做的。衣柜里的衣物、所有床单被套都是旧货。钟扬读大学的“黄被”,钟美鸣还在用,只是从盖被变成垫被。手机还是前几年花几百元买的。唯一时髦的,是几年前钟扬给购置的四十二英寸液晶电视机。

八十二岁的二老,穿着朴素整洁,吃得简单清淡,烧水做饭,洗衣采购,一切都是自理。每餐吃饭,桌上都摆着小垃圾盒,这是二老利用废报纸折叠而成的独家“专利品”。

可是接朋待友,支援家乡,钟美鸣、王彩燕搜肠刮肚。2010年,丰田故里坪村修路,钟老夫妇一次捐款四万元。同学同乡同事,如遇困难,有求必应,出钱出力。

钟家的仗义疏财,在钟扬遇难后又一次得到印证。9月25日,钟扬有个同学,在同学群里呼吁捐款,两个小时就达几十万元,张晓艳闻讯马上制止。钟扬的交通事故赔偿金一百三十八万元,一家人商量后决定,全部捐出来,成立“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用于奖励沪藏两地的优秀师生。

此心安处道永恒

天妒英才。2017年9月25日凌晨,在结束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的讲座后,钟扬乘车赶往银川机场,行至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地段,一场车祸,钟扬的生命定格五十三岁。

不知何故,倒头即鼾的钟美鸣,突然一夜失眠。想起昨日微信发给儿子的一张二老近影,儿子马上点赞,于是7点,再用微信发了十几张给儿子。8点,二老照常去户外活动,有说有笑。下午3点,钟美鸣看看手机,怎么还不见儿子回音?是了,儿子太忙,晚点回音是常事。

回想儿子大学毕业,分到中科院武汉植物所,这里离家不远,儿子却“寄宿”单位。有次外宾来访前,所长急匆匆安排儿子翻译科技资料,钟扬竟三个昼夜连班,两天没吃中饭,完成的材料后来得到领导和外宾的极高评价。再后来,儿子事业上的诸多喜讯连连传来,包括其职称、职务的一路破格,都使老钟夫妇脸上泛光。

钟扬三十六岁那年,复旦大学引进科技人才,商调钟扬。去吗,会失去很多,如副局级待遇,看望父母不便。钟扬跟父母商量,父母满口赞成。不求官,想做事,少世俗,去冗繁,做专业,两代人的观念惊人契合。

十六年中,钟扬搞科研、采种子、带学生,三度援藏,昼夜奔波于平原、高原、戈壁多个时空,不停切换于教授、科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多栖角色”,势必与亲人聚少离多。对此,钟美鸣夫妇给予理解支持。

可是二老压根没想到,他们的独子钟扬,此时已不在人世了!闻讯后,张晓艳及所有亲戚朋友,既悲痛又犯难,怎么向二老启齿,二老是否已经知晓?

武汉的几位好友,匆匆赶到二老家,见两人蒙在鼓里,不忍心,找个借口走了。湖南、广东的亲属急急赶来武汉,不约而同汇聚在楼下,徘徊踯躅了几个小时,商量着怎么上楼。有人心细,悄悄将二老家的网线拔了。

还是钟老下楼, “偶遇”亲戚们。请大家吃晚餐,大家不言不语,不动筷子。打开手机,还是没有儿子回音,只见一则老友短信:“噩耗传来,万分震惊,拜请二老节哀!”钟美鸣马上电话老友,老友话到嘴角,又变成:“发错了,发错了!”

这是不是发错的信息?钟美鸣反复问,大家支支吾吾。王彩燕已经明白几分,但还是不肯相信,马上发钟扬微信:“扬子你在哪里?马上回音。”这时,钟老堂侄进门,不能再“捂”下去了,只好将噩耗直告二老。

天塌地崩!钟美鸣号啕大哭,瘫坐在沙发上到天亮。自9月25日至今,他都没有睡过个安稳觉。

王彩燕到现在,都不知是怎么挺过来的。母子相会长梦中,儿子的音容笑貌一次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每次儿子回家,眼冒血丝,但精神饱满,双肩包里的东西,分类规整。密密麻麻的日程单,事项不停注销,又不停添加,轻重缓急,有条不紊。王彩燕知道,这是自己多次示范、反复叮嘱,让钟扬打小就养成的好习惯。

儿子临行前,王彩燕总要摸摸他,吩咐高原缺氧,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身体,少吃肉喝酒,发胖不好。要注意发挥群体力量,不要大包大揽。

王彩燕本是老病号,患着冠心病等五种病。可是儿子遇难后,她买菜洗衣,做饭待客,迎来送往,收发邮件,订航班机票,照料丈夫,异常冷静。她一万次地告诫自己要坚强!然而,9月26日,早上6点半,丈夫和亲属赴银川料理钟扬后事,她单独瘫坐在沙发上,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在银川殡仪馆,钟美鸣看到钟扬,除了眼角有点血迹,睡得那么安详,他很久很久不见孩子睡这么香了。儿子正经回武汉不多,大多趁出差的机会。多次过家门也不入,但他一定电告父母原因并问候。即使回家,钟扬也是带着电脑办公,二老深夜起来要催他几次才睡。有几次忙到通宵,钟扬冲个澡,风风火火又走了。

大半年来,尽管钟美鸣不去碰“钟扬”两个字,但儿子的遗物触目即是,令钟美鸣刻骨铭心地痛。实在难眠,他只好把儿子出国带回给他的大衣、皮靴、剃须刀,把钟扬发的短信,看来看去,摸来摸去,悲伤流淌在一个个长夜。

这个短信来自西藏:“亲爱的二老,小时候爸爸打过我多次,现在想来是打对了。比如五岁时,奶奶给我寄来一套衣服,她自己种的棉花,亲自纺纱织布缝制好的,结果穿出时,小伙伴说丑得很,我便脱了光着身子回来,爸爸好气好气,把我屁股都抽肿了。现在我也做爸爸了,大毛小毛已五岁,比较调皮,我刚刚还电话教训他们呢。我因此感慨万千,再次报告二老,三十五岁后我才发现,父母是最好的老师,我感激您们!”

钟美鸣本来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肥大等多病缠身,加之如此情感折磨,他再也顶不住了,年前带状疱疹大面积突发,大病一场,大年三十才被勉强接出医院。

上一年,大年三十,中午了,钟扬还在澳大利亚忙乎。钟美鸣忍不住打电话,问儿子在哪儿过年。钟扬二话不说火速飞回上海,然后赶回武汉与父母团圆。

今年过年怎么办?张晓艳只得偕自己父母、大毛小毛回到武汉。

尽管张晓艳思想准备充分,四位八旬老人、两个少年也绝口不提“钟扬”,但再怎么营造,气氛就是难以营造。

除夕夜零点,新年钟声敲响时,大毛小毛,想起往年爸爸总是发压岁钱,想起爸爸最后陪自己过的生日,想起妈妈生日时爸爸总要打钱给自己,嘱咐代买礼品,想起爸爸与自己聚少而思多……兄弟俩再也忍不住,异口同声“想爸爸了”!压在喉咙,哽咽不已。张晓艳安慰着孩子,忍住眼泪,自己更想夫君呀!

5月2日,是钟扬生日。这个记在心头多少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钟美鸣、王彩燕看着日历,看着给钟扬最后一次发的微信,知道再也不会有回音,看着亲戚朋友、社会各界给他们发来的慰问,看着大毛小毛的最新作业,还有侄孙女、研究生钟桂香发来的最新论文,二老步履蹒跚地走到阳台,不停地给花儿松土、洒水、修枝,慢慢地抬起头,凝视着远方……

--免责声明-- 《《闪闪的红星》诞生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闪闪的红星》诞生记》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闪闪的红星》诞生记》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闪闪的红星》诞生记》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闪闪的红星》诞生记》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闪闪的红星》诞生记》这篇文章828la109912。

【结语】:《闪闪的红星》诞生记(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闪闪的红星》诞生记】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09912'></small><noframes id='828la109912'>

  • <tfoot id='828la109912'></tfoot>

      <legend id='828la109912'><style id='828la109912'><dir id='828la109912'><q id='828la109912'></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09912'><tr id='828la109912'><dt id='828la109912'><q id='828la109912'><span id='828la109912'><th id='828la109912'></th></span></q></dt></tr></i><div id='828la109912'><tfoot id='828la109912'></tfoot><dl id='828la109912'><fieldset id='828la109912'></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09912'></bdo><ul id='828la109912'></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