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时间: 2020-09-02 00:01:09 分类: 美文赏析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作者:丹格教育邓洪东

发表时间:18-06-1517:20名师

端午节的由来,流传最广的传说是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人们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寻找打捞他的真身。为防止鱼龙吞噬屈原的身体,人们往江里投放食物,喂饱鱼龙。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怕屈原饿,给屈原投食物,为怕饭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淡水河边吊屈原》

——余光中

青史上留下你一片洁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泽。 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为你的投水太息, 怪你为什么不游宦他国?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张仪, 你不过为先秦一说客。 但丁荷马和魏吉的史诗, 怎撼动你那悲壮的楚辞?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万世!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 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 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 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子兰的衣冠已化作尘土, 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 听! 急鼓! 可爱的三闾大夫! 浅浅的龙湾在为你竞渡! 我遥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仿佛嗅到芳草的芬芳; 我怅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它依然流着楚泽的寒凉。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因屈原留下许多不朽诗篇,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同时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传说流传。

****************

每年都过端午节,你知道端午节来历与风俗吗?

作者:谭论古今

发表时间:18-06-1806:00优质原创作者

6月18号就是端午节,那么端午节有什么来历?还有什么风俗?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尽管我们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我今天给大家归纳一下,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这可能也是流传最广的了。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关于这个方面的故事也太多了,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迎涛神是中国民间信仰风俗,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故有迎涛神的风俗。中国民间传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宋朝皇帝宋徽宗赵佶是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实际上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大家也都约定俗成了。

,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如果您喜欢历史与文化,请您关注谭论古今,会带给您更多有趣的历史文化,让历史与现实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见或建议,请您在下边留言交流与讨论!

****************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

作者:星马时空123

发表时间:18-06-1723:04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经历了两千年之久。由于华夏土地地大物博,各个名族昌盛,于是形成了众多相似的节名。比如: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等,到了近代发展到赛龙舟比赛,成了国际性的竞赛项目。

端午节的起源

过端午节的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它还有别的叫法,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端午节的传说。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忠臣。他倡导新的政策,遭到贵族大臣的反对。最终被小人陷害,他被贬谪到沅、湘流域。流放期间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屈原不愿苟活,于五月五日,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感叹屈原的爱国情怀。往江里投放食物,以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慢慢发展成包粽子。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3.端午节的活动

 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划龙舟比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作者:博斯曼数控科技

发表时间:18-06-1811:49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最后济南章力机械有限公司携手全体员工祝大家端午安康,财神运财走水路,福神空降最神速,喜神报喜上大路,惊喜连连在端午,爱神变出浪漫幸福之神心中驻!

****************

端午节的来历、习俗、诗歌、对联

作者:龙哥说

发表时间:18-06-1517:54

1、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準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蹤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巖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3、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堿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4、

端午节诗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準,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端午节的来历

作者:千龙网中国首都网

发表时间:02-1310:57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中所说:“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又是一年端午节:端午节的起源与传说

作者:潍坊传媒网官网

发表时间:06-0812:1904:42

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的节日之一,端午节延续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那么关于端午节,大家了解多少呢?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20多个,如龙舟节、端阳节、夏节、粽子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族的节日。汉代时,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五日,于是端午节就演变成为现在的五月初五日。就现在的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南北朝后,端午节日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来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风俗节日活动,到此大都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唐代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会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强力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在外,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融合了多地,多种民俗、节俗,内容丰富,因地域不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和细节上的差异,这些传统的节日仪式与习俗活动无不承载着丰富多彩文化内涵。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端午节的由来及传说,原来是这样,长知识

作者:上善小哥2

发表时间:18-12-0220:38

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源远流长啊,古人的智慧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端午节的由来吧,仲夏五月人倍忙。五月是传统中国农事劳动最繁重的月份之一,可就是在达忙的时间里,却有一个重大的节日。这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实际上,这种安排是能反映乡土社会生产、生活的运行特点。五月虽忙,但可以忙里偷闲,这闲为的是忙。一段忙碌之后,来一个大或小的节日,既是休息,又可以激发劳动热情,这样,“节日和劳动交替着。在劳动中村民们盼望着下一个节日,节日过后他们又精力充活地投人劳动,他们的生活就是劳动和娱乐的循环过程,然而是十分充实的。

端午由来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因有端五之称,古人也将五月里此前的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端五》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之端五。”五的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子又与相通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地支序推算端五节、重五节的称呼在唐以前就有了,因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改五为午,始有端午节、重年节称,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端午是夏季最大的民间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有许多和夏令有关,并且与

夏至时隔较近,故称。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溶兰节。这是唐、宋时人们对端五的称呼。吴自牧《梦粱录》说:“五日重五节又曰溶兰令节。”因为古代有于是日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女儿节。旧俗端午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娘家又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故称。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家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天中节。也叫“朱明”。都是从阴阳术数的角度来定义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云:“端午为天中节。”《怀仁县新志》云:“五日,一名‘天中’,名端阳’,一名‘朱门地腊。道教每年有“五腊”(既天腊、地腊、道德腊、民岁腊、王侯腊),五月

五目为地诗人节。这是为纪念诗人屈原而在抗战时期由当时的文化人确立的,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哪实也正是别,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恩原说、施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持有这些说法的人各已理力争,使人莫衷一是。但要理清这个间题,有两条线索是必须注象到的,一是域,一是时间。同一节日的不同节俗活动或同一节俗话动的内部差异,都可能问区有关,所以不能说何者是源、何者是流:即使它们在时间上有先后的距,为古代地域交流的欠缺和地方文化的排拒力,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发生单方向的影响因而较短的时间间隔也不能成为此前彼后的充分条件。此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甚至相近时间,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节俗活动。

因此,以上诸说把端午节的起源独立地解释为某种因素,怕是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如果把节日这种民俗事项纳人类文化的大框架中考察,从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发展史中,不难找到节日发限的线索,那就是:一般来说,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大多经过了巫术宗教到乐审美的历程,它的起源或多或少地与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活动有关,端午节布可作如是观,

端午源于夏至说,着眼点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从传统的端五习来看,有很多和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相同,如夏令饮食、服饰、禁忌等,这解说注意到了时令,由此切人,颇能解说岁时礼俗的一些问题。不过,我国古代许多节日,其节期起初并不是固定的,是在逐渐的发展中才固定下来的上已月三踏青节就是如此。因此,以夏至习俗作端五广义的源头则可,狭隘地来理解有些牵强端午源于吴越民族图腾祭,这是闻一多先生经考证而建立起来的学说。闻先生在其关于端午节的两篇重头文章《端五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认为,吉代的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每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的活动之一就是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竞渡,娱神娱己。闻先生肯定这是充渡习俗的由来,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端午的节俗远不止此,况且竞渡之举也非吴越独有,此外,图腾祭之说也颇可斟酌。

恶月,恶日说,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视五月及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战国时代,以养士闻名的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根据当时的俗信要将他遗弃,幸亏母亲将他私下抚养成人一这就足见当时这种俗信的存在和影响力。这种俗信在先秦以后一直存在着,直到近理代.不过,仅以这个俗信作为端午节的源头,显然太单薄了月,五日的“恶”早有一定的认识,早就清楚这种俗信的虚妄不实,况且古人对五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在湖北秭归。青年时代的屈原颇有抱负,决心革新政治、统一国家。约二十五岁的时候,他进人楚国国都,因其“博闻强记,明于治乱,闲于辞令”而受到楚王的重视,不久就担任了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职。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居原:太子子兰当政后,他又被流放到了外地。在流放地,屈原感到理想已经完会破灭,在写成绝笔诗篇《怀沙》以后,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投身于滚滚的归罗江中,以死来发泄自己的忧愤,以死为自己的理想献身

俗的渐头尽管有以上诸种说法,但条理一下,还是可以理清的,首先,端午节的节期和三代夏至习俗及恶月、恶日说有关,俗及惠月恶日说是统一的,它的根源在于夏季的自然状况。炎夏暑热,毒虫滋长,气易生,疫病易犯,加上食物的青黄不接、农作的极度繁忙,这些都给夏季上了阴的影子,缘此,视其中的某些时日为恶理成章;同样顺理成章的是,相的被活动(如浴兰、除瘟)也必然产生,而食用某些夏令食品、划船驱疫也是禊被,逐除活动的一个部分。所有这些,奠定了端午节俗的信仰基础。屈原生活在与上述习俗相近的沅湘一带,他的人品,作为又颇给人们附会的契机,由此,许多本来就有的节俗便联系屈原的生平给予了新的解释。这种解释尽管是“半路出家”,但符合大众的心理和作为,所以也就对节俗的发展、完善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

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作者:人民出版社

发表时间:06-0707:18

作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在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对这个节日到底了解多少呢?你能用英语说出关于龙舟和粽子的典故吗?在《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丛书里就能找到答案。

端午节安康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is is a jade vessel carved with dragon patterns. The body of the vessel is crudely carved in the shape of a “flood dragon,” displaying great skill. It was excavated from the complex of ruins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in the area of the ancient kingdoms of Wu and Yue (o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jade carving on this vessel is of the highest standard, and it is a silent witness to the frequent scenes of ancestor worship among the ancient people, who ar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the “people of Ancient Yue.”

这是一件雕刻了龙纹的玉器。古朴的玉纹勾勒出蛟龙的身姿,正所谓大巧不工。这件玉器出土于吴越地区的良渚文化遗址群,刻玉者把这件玉器雕琢得尽善尽美。它在默默描述着古越族一次又一次祭祖的场景。 “古越族 ”是古代百越地区越人各部的统称。

These people shaved off their hair and tattooed their bodies. They called themselves th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by the lunar calendar the Ancient Yue people used to hold “dragon boat races,” which was a large-scale ceremony on the water, expressing respect for their ancestors through boat races and the keen enter prising spirit of the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Teams of several men each would row a boat decorated with water plants and carved in the shape of a dragon – which is why the local people called them “dragon boats.” Following a blaring of musical instruments, the competition would begin. The placid river would be suddenly transformed into a riot of splashing as the members of each team plied their oars in unison in time with a drummer in the prow, as each crew strove to be first across the finishing line. None of the competitors felt tired, as they all felt that the “race” was a dialog with the spirits and an invocation to their ancestors.

古越人断发文身,自称 “龙的后代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古越人就会 “龙舟竞渡 ”,开展大型水上祭祀活动,用赛舟竞渡的方式向自己的祖先传达敬意,并展示作为 “龙的后代 ”精锐进取的精神。他们几人一组,坐在用水草装饰的木船中。船被雕刻成龙的形状,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作 “龙舟 ”。一阵喧嚣过后比赛开始,平静的江面顿时水花四溅,坐在舟里的小伙子们互相配合着划桨。大家一边划船,一边踩着船头击鼓人的鼓点,争着抢着朝终点划去。没有人会觉得累,因为大家都认为“竞渡 ”是在与天神对话,呼唤祖先同行。

As time passed, the dragon boat race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month gradually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annual custom for the people of Ancient Yue, a day of celebration for the whole tribe, high and low –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五月初五竞渡龙舟逐渐成为古越人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动,因此古越人干脆就把五月初五设为一个全族上下庆祝的节日 ——端午节。

By the tim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a medium-power state grew up on the Jing River. It was called Chu. A Chu high-ranking official Qu Yuan (屈原 ) recommended talented people and laws for internal government and an alliance against the powerful Kingdom of Qin as Chu’s foreign policy. He was a man of rare talent in Chu, but his forceful advocacy met with rejection from the Chu aristocracy, and he was succes-sively exiled by the king of Chu to the Hanbei and Hunan areas. Finally the Qin army destroyed Qu Yuan’s beloved capital city – Yingdu. The king of Chu abandoned his country, and fled in panic. This combination of national and personal disasters was too much for Qu Yuan to bear, and he ended his life by throwing himself into the Miluo River. That day was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跟随历史的推移,时间来到了战国。那个时候在荆江一带有一个实力不弱不强的诸侯国楚国。楚国有一位三闾大夫名叫屈原。屈原在内政上主张选贤立法,外交上主张联合抗秦,是楚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屈原的锋芒毕露遭到了楚国贵族的排挤,几次被楚王流放汉北、沅湘地区。最后,秦国的大将攻破了屈原日思夜想的故国首都郢都,楚王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仓皇而逃。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屈原悲痛欲绝,在汨罗江投江自尽,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

When they heard about this tragedy, the common people of Chu flocked to the bank of the Miluo River to mourn. As they paced up and down beside the river, what grieved them most was the thought of Qu Yuan’s body being eaten by impious fish and shrimps.

楚国百姓听说贤人大夫屈原投江自尽,纷纷赶到汨罗江畔悼念。百姓们在江边徘徊,最担心的是水中的鱼虾肆无忌惮地啃食屈大夫的身体。

Then someone suggested wrapping balls of rice in leaves of the chinaberry tree, and throwing them in the river. This way, the river creatures would be too gorged to bother with the corpse of Qu Yuan. Then, upon hearing this, a man learned in medicine rushed home to fetch jars of realgar liquor, and poured them all into the Miluo River. And when all this failed to completely remove the people’s worries, the medicine man said, blandly: “The medicinal wine will befuddle the fish, flood dragons and other water creatures. Qu Yuan can rest in peace.”

这时候有人提议,不如用粽叶包裹一些饭团投入江中,这样鱼虾去吃饭团,不会来打搅屈大夫的真身了。一位药师闻讯后,赶忙跑来把自家酿制的雄黄酒一股脑地倒入汨罗江中,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药师坦白道:“用药酒麻晕那些鱼龙水兽,屈大夫就可以睡踏实了。”

In the course of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dragon boat race” of the Ancient Yue people gradually became a tradition nationwide. From ancient time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the same day on which Qu Yuan drowned himself, people have indulged in zongzi and realgar wine – the preservatives of his body – to honor Qu Yuan’s integrity and noble character. From this time on, they have held dragon boat races to wash away the grime of the year, while eating zongzi and drinking realgar wine to cherish the memory of Qu Yua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as been handed down in this wa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o this day.

在民族统一的过程中,古越人 “龙舟竞渡 ”的传统逐渐被汉人吸收。古有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屈原在同一天投江后,世人敬仰他的贤才和风骨,用粽子和雄黄酒保护他的真身。从此,大家在端午节这一天不仅通过龙舟竞渡洗涤一年的风尘,而且还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缅怀屈原先人,端午节的习俗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不断。

来源|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点赞本文!

****************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第3个传说只有百分之五的人知道

作者:珍藏美图集

发表时间:18-06-1520:15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个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第二种说法是: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相传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第三种说法(第3个传说):有一本叫《逸史》的唐代志怪小说,里面说有一次唐明皇外出巡察,回宫后身体不适,梦到一个瘸腿的小鬼,偷了杨玉环的香囊和一支玉笛,还在殿上跑来跑去。明皇大怒,欲呼武士,只见一个大鬼头,蓬发虬髯,面貌可怖,头戴破帽,身披青袍,一把捉住了小鬼。唐明皇问他是谁,大鬼头回奏说,臣是终南山的进士钟馗,高祖(即李渊)武德年间因为相貌丑陋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面试”环节,怒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了臣下,于是铭感在心,誓替大唐除尽妖魅。这话唐明皇爱听啊,一觉醒来,病也好了。神清气爽之下,马上安排吴道子负责绘制一幅《钟馗捉鬼图》,还把画像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如此这般,钟馗四海皆知,此后更被尊为赐福镇宅圣君。进了农历五月,依着古代传统,家家户户要在屋里挂上一张钟馗蜀黍的小像镇宅,保佑大人小孩都平安,五毒邪魅不进门。于是,这天成为驱邪辟毒之日,钟馗像、天师符和雄黄酒,便是民间常用的三样辟邪宝物。

第四种说法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现代,端午节是一个“有吃有玩”的美好节日。不过在古代,端午并不是一个喜乐的节日。人们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月五的端午更是“恶日”。端午插艾这习俗广东一带盛为流传。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说就介绍到这里了,第3个传说只有百分之五的人知道,你在百分之五里面吗?

--免责声明--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这篇文章828la110437。

【结语】: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0437'></small><noframes id='828la110437'>

  • <tfoot id='828la110437'></tfoot>

      <legend id='828la110437'><style id='828la110437'><dir id='828la110437'><q id='828la110437'></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0437'><tr id='828la110437'><dt id='828la110437'><q id='828la110437'><span id='828la110437'><th id='828la110437'></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0437'><tfoot id='828la110437'></tfoot><dl id='828la110437'><fieldset id='828la110437'></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0437'></bdo><ul id='828la110437'></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