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时间: 2020-09-02 00:02:18 分类: 美文赏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

作者:GoodHunts

发表时间:18-02-2604:07

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马克思在 1845 年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乃至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学者们在对《提纲》的思想史定位和具体文本的理解上还有不同观点。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一文献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从“以费尔巴哈为中介批判黑格尔”走向了“以批判费尔巴哈为中介建构新世界观”,也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首次超越了曾经领先于他的恩格斯和赫斯。随后不久,马克思就说服了恩格斯,并且两人合作撰写了正面阐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一举奠定了他的“第一小提琴手”之位。

然而,在近来的研究中,有若干学者试图否定《提纲》在思想史上的里程碑性质。他们断言,《提纲》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提纲,而仅仅是《神圣家族》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延续。据说,这个结论是德国文献学专家英格·陶伯特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以科学的版本考证为根据的,因而任何不同意这个结论的“马克思文本解读”,都属于“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都是“想象力丰富”的“大胆假设”和“过度解读”!

果真如此吗?本文将通过思想史语境中的文献考证,证伪上述观点。这一证伪,不仅不“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以这些“新成果”为依据的。

首先我们来看《提纲》的写作和出版情况。《提纲》写在马克思 1844-1847 年的记事本第 53-57 页上,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888 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提纲》作为附录首次发表。恩格斯不仅加了标题——《马克思论费尔巴哈》,而且对内容加以修改。这些修改,有些只是文字性的,但有些却是思想性的原则问题(本文作者将另文讨论这个问题)。1926 年,当时的苏共中央直属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 1 卷(法兰克福),其中首次收录了马克思 1845 年写的《提纲》原稿。1932 年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版(MEGA1)第一部分第 5 卷、1956 年的俄文第二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和 1960 年的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均同时收录了《提纲》的两个版本。但中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版(1972 年)只收入了恩格斯的修改稿,1995 年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才添上了马克思的原稿。

在各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上标明的《提纲》写作时间是 1845 年春天。其依据是恩格斯晚年的回忆,“在我看来这一思想(引者按:指的是《共产党宣言》阐述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对历史学必定会起到像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所起的那样的作用,我们两人早在 1845 年前的几年中就已经逐渐接近了这个思想。当时我个人独自在这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我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到 1845 年春我在布鲁塞尔再次见到马克思时,他已经把这个思想考虑成熟,并且用几乎像我在上面所用的那样明晰的语句向我说明了。”因此,恩格斯只是推测在他回到布鲁塞尔之前,马克思就已经完成了《提纲》。

20 世纪 60 年代,巴加图利亚通过对记事本内容、墨水等因素的研究,推测《提纲》可能写于1845 年 4 月 5 日和 7 月 12 日之间。巴加图利亚推测的主要依据是《提纲》在记事本中的位置。他的总假设前提是:材料在记事本中的分布次序就是写下材料的时间顺序。由于《提纲》前面有一个墨水写的书目(44 页)全部是英国的图书馆的书目,而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字迹交叉写成的,不同于在此之前马克思用棕色铅笔和普通铅笔写的两个书目(36-37 页和 38-43 页),所以这个书目必定写于恩格斯来布鲁塞尔之后。而《提纲》的写作时间也不可能早于恩格斯来布鲁塞尔之后(巴加图利亚认为是 1845 年 4 月 5 日,陶伯特考证为 4 月中旬,MEGA2 为 4 月中旬)。另外,在《提纲》后面也有一个“英国公共图书馆的书目”(74-83 页),显然是在曼彻斯特写下的。巴加图利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5 年 7 月中旬(巴加图利亚认为是 7 月 12 日,陶伯特认为是 7 月 8 日,MEGA2为 7 月 10 日之前)就启程赴英国旅行了,所以《提纲》的写作时间不可能在此之后。巴加图利亚得出结论:《提纲》的写作时间在 1845 年 4 月初至 7 月初。不过,他仍然认为恩格斯的回忆是正确的。巴加图利亚甚至说,由于恩格斯在晚年手头就握有写着《提纲》的“马克思 1844-1847 年记事本”,因此“1845 春”不是恩格斯凭回忆得出的写作时间。

但问题在于,“春天”这个时间太模糊。从 4 月初到 7 月初,都可以算“春天”。准确的写作时间究竟是什么呢?巴加图利亚认为,文献学事实虽然可以确定,但“要从这些事实中作出明确的结论,还是不可能的”。即便如此,他倾向于 4 月初。其理由是:写有《提纲》第 1 条的第 53 页是以“四行文字”开始的,这四行文字是:

神灵的利己主义者同利己主义的人相对立。

革命时期关于古代国家的误解。

“概念”和“实体”。

革命——现代国家起源的历史。

巴加图利亚认为,这四行文字与《神圣家族》相关。比如《神圣家族》第六章第三节的《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这一小节发挥了第一、二、四行文字表达的思想,而第三行文字在《绝对批判的思辨循环和自我意识的哲学》这一小节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马克思有先做笔记后写著作的治学习惯,所以巴加图利亚认为《提纲》可能是《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

巴加图利亚的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神圣家族》早在 1845 年 2 月底就出版了,马克思在 1845年 4 月还去写它的“准备材料”干什么?前东德专家英格·陶伯特更倾向于《提纲》是 7 月初写的,其理由有三:第一,1845 年 6 月 25-28 日之间出版于莱比锡的《维干德季刊》第 2 期上刊登了费尔巴哈的文章《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其中费尔巴哈第一次自称“共产主义者”,这是促使马克思阐明自己对费尔巴哈之态度的直接动因。第二,《维干德季刊》第 2 期还刊登了古·尤利乌斯的文章,把马克思说成是“费尔巴哈创立的观点的深造者”,并认为以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为一方,鲍威尔为另一方,双方的共同基础是“黑格尔的思辨”,《提纲》的写作与这篇文章对《神圣家族》的批判也有关。第三,赫斯在 1845 年 5 月—6 月间写的批评文章《论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小册子《晚近的哲学家》里批判了费尔巴哈,这也促使马克思重新审视他对费尔巴哈的立场。

但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陶伯特咬定“《提纲》应当是马克思在看到《维干德季刊》第 2 期之后写的”,其文献考证上的证据并不确凿。巴加图利亚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说过,“不太可能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读了费尔巴哈的文章;更不可能的是,这篇文章是《提纲》的写作诱因。”莱比锡6 月底出版的杂志,马克思 7 月初在布鲁塞尔(去英国前)就看到,是不太可能的。而马克思当时正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研究(记事本中的书目即是证据),同时打算出版“国外社会主义文丛”(见记事本),他怎么可能看到一篇费尔巴哈的文章就随随便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何况这还是涉及新世界观的重大观点!在国内某些学者眼里,陶伯特关于“《提纲》只可能写在《维干德季刊》第 2 卷出来之后”的观点,就是从科学的文献考证中得出的马克思学“新成果”了。其实,这只是无法证实、却早就被证伪的旧观点。

是否看到《维干德季刊》第 2 期上的费尔巴哈的文章,并不是马克思是否写作《提纲》的关键因素。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决不会只是看了某篇文章之后“灵机一动”的结果,而是他从 1844 年夏天开始的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和社会主义研究互相支撑、互相推动带来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只有放在马克思这一段时间前后的思想转变的大语境下才能理解《提纲》的写作。事实上,巴加图利亚倾向于《提纲》是 4 月初写的,陶伯特倾向于 7 月初,两人都不是从文献考证上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文本解读得出的思想史结论!

巴加图利亚比较了《提纲》前 10 条的内容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容,深入解读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黑格尔现象学的结构》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提纲》第 11 条相关的思想内容,证明《提纲》第 11 条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旨,而《提纲》中的所有基本原理都可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反映和进一步发展。因此,《提纲》恰恰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提纲。如果说,《提纲》是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的第一个文件,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第一次全面制定了新世界观。巴加图利亚还证明: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图在 1845 年 4 月就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恩格斯 1845年 4 月来到布鲁塞尔后,把费尔巴哈的信转交给马克思,这很可能就是马克思写作《提纲》的直接诱因。

巴加图利亚通过文本解读,判定《提纲》的写作时间是 1845 年 4 月。陶伯特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最主要证据也不是来自文献考证,而来自文本解读。她认为,《提纲》中所有的正面表述,无论是“实践”范畴还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已经包含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了;而《提纲》的新意在于它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这是对《神圣家族》中的唯物主义论题的重述。由此,陶伯特得出结论:《提纲》的写作不是同《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关,而是《神圣家族》的延续。换言之,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不是 1845 年春天,而是 1844 年 8 月底,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合作写《神圣家族》!陶伯特甚至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 1843 年底各自独立地完成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过渡”,而“唯物史观的制定工作开始于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几篇文章”。正因为这样,陶伯特才格外看重 1845 年 3-6月间《神圣家族》受到的批判,看重《维干德季刊》第 2 卷上费尔巴哈的文章对《提纲》的诱因作用,才把《提纲》的写作时间定在 1845 年 7 月。这样看来,陶伯特关于《提纲》的“新成果”,根本不是从文献学考证能够得出的结论,而是她“思想史结论”先行,文献考证在后的结果。陶伯特在暂时不能得出准确写作时间的情况下,以她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的理解为依据判断文本的意义。姑且不论陶伯特是否难逃“过度阐释”之嫌,她的研究至少证明了一点:文献考证倘若丧失了思想史维度,就得不出任何有价值的结论。

如果我们沿着陶伯特的思想史思路继续前进,把《提纲》的写作时间向后推到 1845 年 11 月也未尝不可。因为《维干德季刊》第 2 卷上只有费尔巴哈的一篇文章,只有在《维干德季刊》第 3 卷上(1845 年 10 月 16-18 日出版),才形成了一个完全的混战:鲍威尔的文章《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批判施蒂纳和费尔巴哈,批判费尔巴哈“观点的深造者”赫斯、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的作者”),施蒂纳撰文《施蒂纳的评论者》替自己辩解,同时批判费尔巴哈、赫斯及施里加(布鲁诺·鲍威尔的追随者,本名齐赫林斯基),费尔巴哈也写文迎战。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看到《维干德季刊》第 3 卷,至少得在 11 月了。

至于巴加图利亚的结论(《提纲》不晚于 7 月初,在 MEGA2 中又说不晚于 6 月中旬),一来他自己也只是说“可能”,没有说是最终结论(他反而说,最终结论是“不可能的”);二来,他推测的总假设前提并非无懈可击,材料在记事本中的顺序并不一定严格等同于写作的时间顺序。记事本中许多书目后面都有空白页,这说明有可能先写下后面的内容,再把前面的书目写完。巴加图利亚不得不承认,记事本中已经包含了许多例外。因此,虽然《提纲》后面的书目是在英国写的,但不能证明《提纲》在马克思去英国前就全部写完了!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马克思写了《提纲》的第 1条(或前面几条),然后空出若干页,开始写法国的书目(记事本 58-70 页),随后又陆陆续续将《提纲》写完。

这一推测至少有以下几个旁证:第一,整个《提纲》的标题“Ⅰ)关于费尔巴哈”和提纲第 1条(记事本第 53 页)的编号直到在写第 2 条(记事本第 54 页)的时候才加上,说明《提纲》已经不是“一气呵成”的。因此,后面的一些条文有可能是在马克思看见《维干德季刊》第 2 期上的文章之后(7 月以后)写的。第二,《提纲》的第 11 条之前有一道横线,把第 11 条和第 10 条分隔开来。这也说明《提纲》很可能不是一次写成的。第三,根据燕妮·马克思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在 1845年夏在酝酿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而《提纲》正是其“准备材料”。

《提纲》究竟写于何时?并不单纯是文献考证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史问题,关于写作时间的判定与人们对《提纲》内容的不同判读息息相关。巴加图利亚认为《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提纲(不是写作提纲),因此它是 4 月初写的。陶伯特认为“《提纲》的写作与《神圣家族》的反响有关”,所以认为它是 7 月初写的。我们基于《提纲》和《神圣家族》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史联系,提出《提纲》写于 1845 年 4 月到 11 月之间的推测。

这里不能不提陶伯特得出她的结论的主要文本根据——马克思写在《提纲》前面的“四行文字”。严格说,这不叫“四行文字”。在陶伯特参编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538 页上,编者加上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标题。在英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上,编者加上了《笔记本中的札记》的标题(中文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也是这个标题)。我们现在姑且将错就错,继续称之为“四行文字”。巴加图利亚说得好,不解决“四行文字”问题,就不能阐明《提纲》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显然,“四行文字”涉及《神圣家族》。巴加图利亚说《提纲》是《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闹了个笑话。陶伯特断定《提纲》的写作与《神圣家族》引发的争论有关,倒是有一定的依据。巴加图利亚已经说明《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这一小节与第一、二、四行文字有关,其实,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第六章第三节写的《对法国唯物主义批判的战斗》这一节正对应于第三行文字“‘概念’和‘实体’”。这一小节开头就谈到斯宾诺莎的“实体”,然后指出鲍威尔把法国唯物主义叫做“法国的斯宾诺莎学派”的说法来自于黑格尔,黑格尔的“哲学史”把法国唯物主义说成斯宾诺莎的实体的实现,而“鲍威尔先生还可以从黑格尔那里知道:如果实体不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过渡为概念和自我意识,那它就会成为‘浪漫主义’的财产。”陶伯特也大量引用《神圣家族》的文本,以证明“对法国的和英国的唯物主义以及对英国的和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研究”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但是,上述文本依据充其量不过说明了“四行文字”和接着“四行文字”的《提纲》是《神圣家族》论法国革命与论法国唯物主义等两个论题的延续。然而这并不足以否定《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联系。在对法国唯物主义的评价和对费尔巴哈的评价上,《神圣家族》和《提纲》在理论主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都截然不同。从理论主旨上看,从《神圣家族》对法国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双重肯定转向了对法国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双重批判。《神圣家族》赞扬法国唯物主义而批判 17 世纪的形而上学;赞扬费尔巴哈,认为只有他才“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而《提纲》第一条已经批判旧唯物主义,所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首先指的是法国唯物主义,其次才是“包括费尔巴哈在内”。《提纲》第三条也批判了法国唯物主义中的“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从哲学观点上看,《提纲》第一条表明,旧唯物主义,不管是法国唯物主义还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不再像《神圣家族》中那样,被马克思认为是超越形而上学,高于唯心主义的东西。从政治立场上看,《神圣家族》认定法国唯物主义“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费尔巴哈的人类学则为德国的哲学共产主义奠定基础;但是,《提纲》第十条已经讲“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显然把它们视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里的评价已经完全对立于《神圣家族》,而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的理论“同正在进行斗争的而尚不发达的资产阶级相适应”的看法,以及关于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的批判相一致。

总之,紧挨着《提纲》前面的“四行文字”虽然延续了《神圣家族》中关于革命、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等论题,但是其理论目的、哲学观点和政治立场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事实上,陶伯特本人也承认,《提纲》“明确指出了全部旧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主要缺点,并且确认旧的唯物主义代表市民社会,这些在《神圣家族》中都没有出现。”这样来看,与其说“四行文字”是《神圣家族》的延续,不如说是对《神圣家族》的否定和超越。陶伯特试图以“四行文字”与《提纲》的文献学联系来证明《提纲》是《神圣家族》的延续,恐怕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提纲》与“四行文字”的关系仅限于“四行文字”和《提纲》第 1 条写在同一页上,并且“之间没有明显的间隔”而已。两者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写下的。陶伯特认为,“四行文字”和《提纲》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试图建构的“现实的人道主义”遭受批评之后的产物。鉴于人们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道主义的观点和“德国哲学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强加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并因此谴责他们,但《德法年鉴》和《神圣家族》并不持有这样的观点,所以马克思才去写《提纲》。在她看来,既然《提纲》仅仅是马克思对鲍威尔在《维干德季刊》第 2 期上的文章所做的反应,那么《提纲》就只是《神圣家族》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延续,而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提纲”。(毫无疑问,她的意思是指“思想提纲”,因为《提纲》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提纲,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事实上,陶伯特不过证明了她力图否定的观点。正因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间的这场混战与赫斯以及“《神圣家族》的作者”有关,因此《提纲》才恰恰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提纲”(当然是指“思想提纲”)。这是因为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初动因是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1844 年 11 月出版),但直接动因恰恰是鲍威尔在《维干德季刊》第 3 期上批判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被迫迎战,为的是表明自己的新世界观,与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划清界限——与鲍威尔划清界限的任务,《神圣家族》已经完成;与费尔巴哈划清界限的任务,私下里已经由《提纲》完成,但公开著作还没有,于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运而生。如前所说,按照 MEGA1 版编者维列尔和巴加图利亚的考证,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到《维干德季刊》第 3 期后,首先不分章节地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主手稿 ”(马克思在手稿上编的页码是 1-29 页),然后再分出专门批判鲍威尔的第二章《圣布鲁诺》和专门批判施蒂纳的第三章《圣麦克斯》。这就证明了《神圣家族》及其之后的争论构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的动因,也恰恰证明了《提纲》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提纲。

即使按照陶伯特的“最新考证成果”,这个结论也同样成立。陶伯特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顺序是这样的:1845 年 11 月底到 12 月初,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以一篇驳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论战文章来实现他们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批判,而且这篇文章还“包含对自己的历史理论的阐述”。写一本名为《莱比锡宗教会议》的小册子批判鲍威尔、施蒂纳和卢格的计划,则是在这项工作的下一个过程才产生的。最终放弃了批判卢格的计划,并从批判鲍威尔的《圣布鲁诺》中抽出一部分构成“主手稿 I”(1-29 页),从批判施蒂纳的《圣麦克斯》中抽出一部分构成“主手稿 II”(马克思编的第 30-35 页),抽出另一部分构成“主手稿 III”(马克思编的第 40-72 页),这样组成了第一章《费尔巴哈》的主体部分。简单说来,按照陶伯特的思路,有了《维干德季刊》第 2 期,才有《提纲》(所以它是 7 月初写的);有了《维干德季刊》第 3 期,才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提纲》在思想上是离《德意志意识形态》更近还是离《神圣家族》更近,结论不是很明显了吗?

《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理自己以前的世界观、总结自己的思想演进成果(新世界观),并深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写下的。因此,和陶伯特把马克思发表于 1845 年 11 月 20 日的《答布鲁诺·鲍威尔》一文编入 MEGA 第一部分第 5 卷(《德意志意识形态》专题卷)的做法相比,巴加图利亚要求将《提纲》编入第 5 卷的建议更“科学”。顺便提一下,巴加图利亚的编辑思路延续了梁赞诺夫的传统;而陶伯特的“马克思学”编辑新思路不但与梁赞诺夫的所谓“苏联马克思学”格格不入,反倒和斯大林时代阿多拉茨基主持下的 MEGA1 编辑思路不谋而合。其中缘由,令人深思。

(姚顺良 夏 凡 )

****************

费尔巴哈:被盖过光芒的唯物主义者

作者:独视角

发表时间:08-2623:58优质原创作者

「是上帝创造了人,还是人类创造了宗教?」

这是费尔巴哈为我们带来关于宗教的重要思考,是至今仍牵动宗教界敏感神经的讨论。像大多数人一样,费尔巴哈在构思他代表性的主张前仍然遇到颇多转折。

早年对黑格尔哲学大感兴趣的费尔巴哈不顾父亲反对,到柏林拜师求学,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一员,但后来他却摒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离开了青年黑格尔学派,最终成为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重要人物。

或许今天我们讨论起唯物主义时,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马克思,而不是费尔巴哈,但其实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思想确立其实是有重大影响的,马克思透过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来展现他自己的世界观,1845年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题:《关于费尔巴哈》)是马克思日后新思想的的萌芽手稿,严格来说,是一次「站在巨人的肩膀」的风景,而这个巨人正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

而更重要的是,费尔巴哈所展现的并不只是单纯地批判宗教及唯心主义思想,他批判时所用的矛是人本主义,承接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反动,他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而是自然发展最高级产物,强调人的价值。过去世界受宗教、神权至上的思想垄断,令人对事物和自我的认知都是单一而客体化的,费尔巴哈的思想正是从这种单一中跳出,重申「人本为上」。

相关文章:

黑格尔的哲学为什么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潭?

无神论与道德滑坡、犯罪率有关吗?

康德——把上帝请下神坛的哲学家 上帝不存在,道德从哪里来?

****************

学习故事丨从费尔巴哈到“实事求是”,东方开出“实践”花

作者:央广网

发表时间:08-1117:04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编者按】时代向前,历史空留,穿行其间的精神却亘古而恒定。打捞散落的故事,学习不变的精神,我们特别推出“学习故事”专栏,以理论学习为出发点,以故事为载体,带您重温近百年间,我们党永恒的初心。

play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最后一句话,仿若一道围墙,把那些无视“实践”的哲学家们,彻底隔绝在了旧时代。

尽管这位19世纪的哲学家费尔巴哈,创造性地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把“神创论”拉回了世俗社会,但他对于人的理解,却谬以“动物般的感性对象”,否认“实践是人的本质”。

只字之差,即与真理失之交臂。

自此,科学的“实践观”得以在马克思笔下生长,唯物主义获得了成长的根基,并漂洋过海,引领着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重获新生。

而“实践观”在这个东方国度落地开花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类似的故事。

一、一本鼓励你“亲口尝一尝梨子”的书

《实践论》中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对于毛泽东来说,“梨子”,他已经尝得够多了——两次大革命的失败,为他积累了足够的实践,而今,是时候品一品其中的味道了。

彼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了王明等人在中央的统治。共产党人认识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在于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而是错误的军事指挥,让红军的战略突围变成了一种“惊慌失措的逃跑”。

但战事紧迫,红军只得调整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便又踏上征途。深层次的思想路线问题,便被无奈搁置了。

然而,两次失败的疑云在毛泽东这里,却挥之不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现实,在戎马倥偬的日子里,交织浮现在他的脑海。

到达延安后,如何总结经验,避免再一次失败,盘亘在毛泽东心头。

白天陕北的土地上,夜晚寂静的窑洞里,失败的原因被毛泽东抽丝剥茧,逐渐显露真容。

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中写作《实践论》

郭沫若仍记得,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摆满了马列著作。有一次,他随手翻开一本《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开头和空白处,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墨笔小字的旁批,内容全是中国革命中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

1937年,抗大邀请毛泽东讲授哲学,给了毛泽东整理思路、写下成果的契机,“梨子”的味道,在毛泽东笔下终于成形。

正如费尔巴哈看到了“神的本质是人”,却没有看透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却没有明白认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让革命陷于险境,也让战士们九死一生。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要参加革命。

于是,《实践论》问世了。

这一本在当时只为明晰教条主义对革命路线的影响,指明中国革命与实践的书稿,在毛泽东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究下,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

科学的“实践观”从此在这个东方大国扎根地更加牢固,并在中国化的理论下,继续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二、一次“实事求是”的思想升华

其实,早在写出《实践论》之前,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就已经在毛泽东的思考中。

那时的毛泽东,已经看到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的局限性,了解到“实践”对革命路线的指导意义。可如何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将它科学地应用于中国革命,并没有清晰的前路。

历史很快给了他拨冗眼前迷雾的机会。

1930年,正在进行土地革命的红四军攻克了江西赣南的寻乌县。“打土豪、分田地”气势正酣。可贫民要救济、地主要打击,居于中间阶级的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该如何对待?

部分同志眼睛一闭,张口“拿本本来”,照搬照抄,按照上级指令机械划分,不顾眼前的实际。

毛泽东并不认同,他坚信,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而了解情况,要靠调查。

他走进寻乌的城镇与农村,从商业到手工业,从田间到巷尾,和农民一起劳动,和商会一起卖货,进行着细致而详尽的考察、分析,并整理成了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

在寻乌做调查的毛泽东

这份调查报告,为制定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确立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原则,提供了实际依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成了寻乌调查给毛泽东最大的财富,他找到了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路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化为毛泽东心中认识中国实际、改造中国实际的理论武器。

后来的故事,正如认识论的两次飞跃一般。这个从中国革命实践中获得的理论,再一次被应用于中国的实际,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中不断被证实、不断被完善,进而飞跃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接续指导着我们的革命与斗争。

1941年,在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报告的毛泽东,再一次提起“实践”的观点,并第一次作出了科学解释。

已经扎根东方大国的“实践观”,终于有了一个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名字——“实事求是”。

三、一次“知行合一”的再飞跃

从费尔巴哈到“实事求是”,自有一条内在的逻辑线。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书目里,也静静躺着这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起步,跨过山海,来到遥远的东方大国,又在东方的沃土里扎根,长出“实事求是”的花朵。

而今,这一朵“实践”花开在了新时代的伟大征程里。

它从梁家河的种地、打坝边来;从《摆脱贫困》的一页页书稿里来。

它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走遍了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最终在湘西的十八洞村,播下“精准扶贫”的雨露。

它静悄悄地走进“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讲话里,走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践行中。

马克思说:“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在东方的沃土里,这一朵“实践”花让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变成了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

马克思很精辟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哲学家们都遇到的问题,发人深思

作者:启路文学

发表时间:06-2410:20武汉天启之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帐号,优质原创作者

哲学家,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就出现过几位伟大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在我们的眼里,只有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伟大的哲学家们会都遇到什么问题呢?这就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如果问大家,大家估计也是很难猜测出来。不过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很多人可能会回答,哲学家们都会遇到的问题,无非是我们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哲学家们都会为我们思考,还会为我们思考很棘手的问题;哲学家们总是先知先觉。

比如我们这代人所遇到的问题,房价为什么那么高?面对如此高的房价,我们该如何去面对?我们是甘愿做半辈子房奴也要把房子买了?还是该怎么去做。就需要一位哲学家好好为我们解答了,可事到如今都没有见到哪位走入人们心目中的哲学家呐喊之声了。

那么我们不知道哲学家们都会遇到的问题,不妨读一下马克思很精辟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哲学家们都遇到的问题,发人深思,文字如下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是啊,纵观哲学家们都会一个本领和意识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着这个世界,让人看清这个世界,明白人生。但马克思却说哲学家的问题是改变世界。

这便是现在人学哲学该去思考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所面对的种种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不说,而且也没有看到有我们国家的哲学家能改变世界。

所以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特别是中国人,活得就很累。因为再也没有真正在做事的哲学家,再也不会出现一个为人民呐喊为人民战斗的鲁迅了。这是时代在进步?还是后退,真的是发人深省。

解释世界难吗?解释世界的每个人时代都有,问题是改变了世界没有

解释世界,就像尼采、叔本华的哲学,而改变世界就像马克思的思想。而哲学家们的提高,就是在于怎么去改变人的思想。而不是在于去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这样发展,为什么会出现什么问题?人们为什么会烦恼?人性为什么丑陋?

这些问题相信很多人只要去思考就能够思考的到的,无非是一些哲学家善于总结,善于把人们所遇到的问题总结成书,再按照自己的思考合理给出一些方法,和解决的办法。所以他们都成了哲学家。

哲学家们都有着自己一套哲学体系,使得他们很有条理就能看出这个世界出现的哪些问题,他们有着自己的一些哲学理论基础,可以让人不去朝坏的方向发展。

而马克思这所以说,哲学家们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就是说哲学家们的问题在于改变人们的思想,也只有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世界也才会改变。所以说到底想要搞哲学的人,还是要多跟马克思学习。

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真的是改变了世界,他的思想到今天依旧还影响着我们。而纵观国外一些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歌德、康德、尼采、叔本华、黑切尔、卢梭、等,哪一位的思想没有影响或是改变过世界?

而纵观我国,你若说孔子、老子什么子之辈的,会骂声一片。而你去说国外的,他们却意外的安静,还很支持,很佩服国外的哲学家们。

要知道知识都没有界限的,我们古代的经典智慧可取之处还是太多了,我们现代这些搞哲学的大可取长补短来看世界,古今结合,中外结合来看世界,去改变世界,着才是问题。

所以说马克思很精辟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哲学家们都遇到的问题,发人深思!

文/启路/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在手稿中发现真实的马克思

作者:新民晚报

发表时间:18-12-1316:40新民晚报社

原标题:在手稿中发现真实的马克思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准确理解马克思,而手稿是切入马克思思想世界的重要门径。马克思一生撰写过很多著名的手稿,诸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等,这些手稿与正式出版发表的著述相得益彰,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深入把握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文本。马克思思想实验室的众多手稿,是我们感知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发现真实马克思的关键路径。

手稿中的马克思思想是原生态的,记录的是不受篇幅章节局限的思想张合与观念凝聚,澎湃着马克思最蓬勃的创作激情和最真实的心路历程。原生态的思想最能真切地反映思想者流露的真情实感和现实关怀,也最能体现思想者的本真旨趣和理论诉求——我们在品读和体味马克思众多的手稿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感受到这一点。马克思不拘一格的思想跃动在手稿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马克思铿锵有力的时代呐喊依然能够透过手稿向我们传递最富有感召性的实践力量,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数学等诸多领域的自由穿行和任意挥洒所体现出来的博大宽广和人文情怀也透过手稿得到充分展现。在手稿中,透过点点滴滴的摘录与记述,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个思想大家的马克思所拥有的端谨严肃的学术理路和永不枯竭的创作激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致力于改变人类社会不公的伟大斗士所传递出来的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革命力量。

手稿中的马克思思想是富有现实感的,在对既有文献的摘记、批注、评论中透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思考,充满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注和积极筹划。马克思手稿的撰写伴随其思想历程的演变发展,记述着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在理论探究与现实关怀之间不断做出的实践抉择,展现着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在思想中把握的他的时代,透析着一个真正的行动者矢志不渝、勇攀高峰的人生追求。与发表出版的正式著述相比,手稿更像是马克思理论骨骼上附着的血和肉,构成了马克思思想成长的始发地和思想发展的滋养源,能够传递出马克思理论体系在回应社会现实方面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在马克思的手稿中,有对既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更渗透理论必须回应现实的实践情怀。担任《莱茵报》主编时,迫于“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开始关注并研究经济问题,并最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和批判。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所撰写的大量笔记都真实反映了他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境遇所展开的积极自觉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为人类解放的行动自觉指明了方向。

手稿中的马克思思想是统属性的,尽管作为手稿的记述在形式上可能是点滴的甚至是碎片化的,但贯穿其中的既唯物又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其具有了明晰的思想主线,服务于马克思致力于完成的历史唯物主义鸿篇巨制。这一点在三卷《资本论》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关系中得到了很好的说明,后三者被称为《资本论》三大手稿,构成了了解马克思整个写作计划并真正理解马克思《资本论》写作意图、写作思路的经典文本。由此,我们才能真正超越以单纯的经济学著作来看待《资本论》并真正进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构建的现代史观之中,也才能真正理解《资本论》所具有的丰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可以说,手稿包含着马克思的心得体会、点滴思索和审慎判断,抑或灵光乍现的思想火花,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如此的丰富多样,但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方法与情怀是确定不移和一以贯之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手稿才成为我们今天理解马克思思想所具有的辩证性、总体性与有机性的重要文本。

概而言之,手稿是马克思思想探究的重要载体和马克思理论创作的重要佐证,也是马克思最真实思想发展历程的生动展现,构成了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关键部分,并由此确保我们不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产生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和“错解”。深入阅读马克思创作的大量手稿,就是以切己之情来体验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时代脉动和现实关怀,就能发现一个从历史深处款款而来的更为真实的马克思。

****************

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答案

作者:央广网

发表时间:18-05-0414:04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距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近10年,即使我们奉行着紧缩的财政政策,世界经济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使一些人开始重新关注并思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的销量在今年猛增。此外,由于英国近期政治上波动不断,“脱欧”公投带来的震荡余波仍在,经济上增长乏力、不确定性犹存,人们对传统精英阶层的不信任感增强,更多的人倾向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答案。这种情况下,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英国工党左翼领袖杰里米·科尔宾脱颖而出。

虽然左翼思潮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能混为一谈,但英国工党中确实有许多左翼人士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或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即便他们此前从没想过工党会与社会主义产生交集。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英国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将举行盛大活动,这也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再次盛行的标志性、指向性事件之一。届时,影子财政大臣约翰·麦克唐纳将发表主旨演讲。麦克唐纳曾对《金融时报》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社会主义。这意味着在平衡劳动人民的权利和财富方面将有一场不可逆的转变。”一旦工党在未来的选举中胜出,他的经济政策将影响整个国家。

在伦敦举办活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再适合不过。马克思诸多的思想成果都是在这座城市完成的,马克思逝世后安葬在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他的墓碑上刻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内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谈及改变世界,马克思对英国学术界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他的思想在学科之间、教与学之间绽放着光芒,尤其是在经济学领域。英国的经济学长期被所谓的主流经济理论主导,容不得其他学派掺入,这恰恰暴露了这种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它不仅没能预测经济危机,还认为经济危机仅存在于历史之中;它无法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危机的成因,更无法提出解决危机的办法。结局便是,多元论者、其他经济学派日渐兴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边在该领域的边缘试探,一边将政治经济学融入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之中,以寻求新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促进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在英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透视新自由主义本质的前沿思想,可以用来解释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原有理论为何无法实现稳定持续的复苏、经济金融化扮演何种角色等问题,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不断壮大的思想脉络。

(作者为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学教授 本·凡恩)

****************

精选了马克思的42个名句,一起进入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世界!

作者:文眼看世界

发表时间:18-05-0802:30优质原创作者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之条件。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位革命家、哲学家、无产阶级斗士、政治家、经济学家,但他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还是思想家,他的思想之光,即便过了200年,在日新月异的今日依然照亮着人类的夜空,使得今天的我们仍受益于他那伟大头脑开创出的社会福祉。

马克思为何被称为千年思想家呢?他的思想何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淹没呢?德国那么多哲学巨人,思想强者,为何唯独马克思的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做到了广泛传播和落地生根了呢?请走入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马克思哲学42名句之伟大的思想世界。

1.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充满肯定了知识对人的影响和改变,如果不学习,不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估计也成就不了伟大的自己)

2.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3.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资本论》

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至今为止,依然是经济学和思想界中的伟大发现之一)

——《资本论》

6.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现实当中,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的友谊,真的是少之又少,尤其是经济发展、物欲横流的今天,太多人为了欲望和眼前的小利而放弃了美好的友谊)

7.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着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兽性。

8.没有义务的地方,就没有权利。

9.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10.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马克思的一生基本就是在摔跤和磨难中走过的,所以他能总结出这样的精华思想)

11.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的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致燕妮》

12.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13.真理是一块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从某个方面,说明了真理的本质)

14.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15.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从这句可以看出,伟人的胸怀和见识)

1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17.我是个人,凡是合乎人性的东西,我都觉得亲切。(从这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位以人为本的倡导者)

18.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19.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诗画认为改变世界之前,先要认识和了解世界,实际上就是解释世界。人不能一下子就要喊着“我要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0.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应该对人类学也有深刻钻研,不然这话是说不出的)

21.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用来批判的和革命的。

22.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3.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24.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25.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6.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活着就是奋斗,这话完全正确,因为不奋斗,人会面临空虚,更会感到死亡的威胁)

27.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28.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佛家讲吃亏是福,倒过来理解就是,福气源于那些不怕吃亏、不计得失、心胸开阔、大公无私的灵魂高尚者)

29.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天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资本论》

30.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了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周恩来在青年时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宏愿,而马克思同样在青年时代立下了“为全人类而献身和工作”的伟大志向,现在的青年中估计万里挑一都很难了)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1.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共产党宣言》

32.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很显然,马克思对艺术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

33.诚然,世间上有许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副容颜,它的每一个线条,甚至每处皱纹,都能引起我的生命中最强烈而美好的回忆?(伟大的人格和广博的思想,必然造就伟大的爱情。马克思的情感体验和他的理论一样,非凡、超群、卓越)

——《致燕妮》

34.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35.认识存在两个飞跃的过程,先是经过感性实践才能有理性认识,有了理性认识后才能指导感性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

36.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37.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充分肯定了哲学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作用,所以,这正应了中国哲学家冯友兰的那句:人可以不是宗教的,但一定要是哲学的)

——《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

38.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39.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 都可能遭到报复。(这句简直是神一样的预言呀,现代社会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已经遭到了报复)

40.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41.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个应该属于哲学范畴里的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探讨)

42.人类的辩证法到了释迦牟尼佛时才真正成熟。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看来马克思对佛教和希腊哲学也是深有研究)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思想家、无产阶级的忠实斗士,并精通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占星学还有数学。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的哲学和其他理论的基础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现实斗争之结合,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几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依据历史唯物论,马他曾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

马克思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了,将这个哲学彻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了唯物史观的产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又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演变而来。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智慧

作者:央广网

发表时间:01-1819:39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1876年,马克思积极支持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他不仅赞同恩格斯阐述的理论观点,还亲自撰写了部分内容。

毛泽东同志1937年在抗大讲哲学时写有《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其中第二章第十一节和第三章第一节分别为《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最初版本,占全本一半以上篇幅。中图为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封面,上面有毛泽东的毛笔签名

① 《新时代》杂志1886年第4年卷第4期上刊登的恩格斯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左上)

②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手稿片段(左下)

③ 1888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的扉页(右)

哲学星空群星灿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中最明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本改变了哲学与时代、哲学与实践、哲学与革命、哲学与人民的关系,终结了思辨哲学的统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哲学世界中的变革,更是变革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改变了哲学与哲学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是沙漠里的高僧,也不是喜欢闭门孤寂沉醉于自我直观的“高人”,而是投身时代洪流的思维着的哲学战士。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的时候起就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哲学。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全党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共产党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纯哲学的避风港。自它产生以来就不断引发争论,其中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学术性的,至今依然如此。哲学是智慧之学。我们要想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智慧,就必须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培养理论判断力、辨别力和思考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要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直接地这样称谓自己的哲学,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名称的根据,因为在他们的著作中到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

一种哲学的名称很少由创造者自己提出,而大多是由后人根据他们的思想定名的。列宁在《向报告人提十个问题》中曾向主张马赫主义的人质问:“报告人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承认,那么为什么马赫主义者把他们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修正’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还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连在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列宁的这一论述特意强调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哲学的“辩证”属性和“历史”属性,并以此作为与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

从形成过程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有复杂性;但从思想逻辑来看,二者的关系是明了的,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贯通。如果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则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可能单独存在,因为在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不可能建立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如果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则旧唯物主义不可能上升为辩证唯物主义。因此,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正确的。它真实地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著作中始终坚持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无论在自然观还是历史观上,他们都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旧唯物主义三个缺点的论述,明确地表达了这个观点。正因为如此,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公开而正式地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重要性做了最科学也最集中的论述,而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直接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称为“共产主义者”。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有“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专节,毛泽东著有《实践论》,而中国改革开放则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作为思想解放的先声。可以说,没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不重视实践观点的,决不能把坚持实践观点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基本原理。有的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世界物质性原理是没有意义的旧哲学命题,因为在人的实践中,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物质与意识已融为一体,不必分也不可能分清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这种观点对世界的看法,就如黑夜观牛,黑成一片,根本分不清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如果这样,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将被推翻或被重新改写了。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真正弄清楚哲学基本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又不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犹如牵牛不牵“牛鼻子”。可是,如果认为在人的意识之外不存在客观物质世界,物质与意识不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之分,人与世界不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分,那么,哪有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呢?其实,世界物质性是关于世界客观性的总体性观点,也是我们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世界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不是世界的存在依赖于人和人的实践,而是人的存在和实践依赖于世界。没有人,可以有世界;但没有世界,决不会有人和人的实践。自从世界有了人,人在实践中以自我与对象构成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构成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人的实践是对象化活动,必须有实践着的对象,它不是打太极拳,可以自己独自一人比划。

不存在没有对象的实践活动。任何一种实践活动形式,包括生产实践、政治实践、科学实验,都有对象。而对象必须是不依存于自我的客观存在物。中国人把谈恋爱叫找对象,没有对象不可能谈恋爱。这是常识。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揶揄唯心主义者,说即使他们不愿意相信客观世界的存在,那么“爱情”也会迫使他们相信自己身外的“对象”的真实存在。

哲学基本问题是不能否定的。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不能否定的。不应该把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混同于主客体的分裂、主客体的绝对对立。前者是客观事实,是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依据;后者则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论,反对主客体无区别论和绝对对立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定要重视哲学基本问题,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处理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回答,属于科学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并不是说一切唯物主义都好,一切唯心主义都坏。提出哲学基本问题,提出区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标准的是恩格斯,但他从来没有简单把唯心主义等同于反动,把唯物主义等同于进步。恩格斯曾经赞扬黑格尔的哲学贡献,而批判机械唯物主义和德国庸俗唯物主义。列宁也曾经说过,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简单地认为唯心主义代表反动、唯物主义代表进步,这是原苏联哲学家日丹诺夫的错误,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恩格斯为什么要肯定某些唯心主义者的贡献,批判某些机械唯物主义者的错误呢?因为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世界同样既是物质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只有肉体而无精神,就不成其为人;只有物质世界而无精神世界,这也不是人类的世界。当精神属于活动着的人类主体时,它表现为支配人活动的精神和思想,表现为现实的心理和思维;当它凝结为社会结构组成部分时,表现为文化和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形态。只要物质而不要精神,不行;只要精神而不要物质,同样不行。我们必须弄清楚应该在什么意义上赞同唯物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批判唯心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赞扬聪明的唯心主义,在什么意义上批判愚蠢的唯物主义。在世界客观性问题上,在物质和意识第一性、第二性之分问题上,我们主张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精神不是世界的本体,如果精神是世界本体,那我们的世界就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相由心生的虚幻世界;在这个世界面前,人的活动和科学研究根本不可能,因为它不是作为客观对象的物质世界。因此,在物质与意识第一性、第二性之分的问题上,我们反对唯心主义,因为,如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源,那么,精神的产生就是不可理解的。精神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它不是产生于无,也不可能依附于无。精神的产生必须有本有源,它的存在必须有物质的载体。但精神和意识具有反作用,具有能动作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肯定某些唯心主义者的合理思想。

有些学者总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不如唯心主义哲学那样玄妙有嚼头。其实,真理从来是朴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大海,浅者见其浅,因为他站在岸上只能看到表面;深者知其深,因为他跳到大海里。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大智慧,不能浅尝辄止,必须深入、深入、再深入。

二、要坚持马克思在历史观中的变革,反对各种错误的历史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对历史观的变革,这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他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马克思“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变革的核心,就是关于“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的发现。马克思根本扭转了以往一切历史唯心主义从思想中、从政治变动中寻找历史变动最终原因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与之根本不同的历史观。

我们说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根本变革,并不是否认历史上某些思想家在历史观领域取得的成就。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产生之前,在中外思想史上都曾包含有历史观上的合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本主义思想,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以及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等等;西方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也谈到过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但真正在社会历史观中实现变革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不是停留在现象层面,也不只是论述某些因素,而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和“序言”中,在恩格斯晚年著作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对社会形态变化的规律和动力、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与杰出个人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律性论述。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时,我们一定要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承认不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学术问题;不承认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成立。

历史规律是客观的。在社会生活中,凡是阶级社会必然存在阶级斗争;凡是生产关系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就迟早会发生变革生产关系的革命;凡是工业化过程,必然表现为农民不断转化为工人,农村缩小、城市扩大的过程;凡是城市化过程,都必然会发生住房不断拆迁,城市中心高楼化,相对贫困人口边缘化;凡是过量印发纸币,就会发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无论美国如何强大和富有,并握有印钞票的权力,但只要不断量化宽松印纸币,同样会导致通货膨胀,并向世界输出通货膨胀。美联储也无法废除这条规律。历史规律是任何力量都无法废除的。一个国家可以废除许多条法律,但不可能废除任何一条社会规律。人可以利用规律,但必须首先认识和服从规律。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反对种种错误的历史观点。要反对以重写历史之名,污蔑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崇敬自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任意贬低自己民族的英雄人物,是民族的自我损毁。鲁迅曾指诽谤者为叮在战士身体上的“苍蝇”。

要区别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律论和“历史决定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用过“历史决定论”的提法,但他们承认在社会结构或历史发展过程,在诸多因素中会有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说到底就是在历史中发现这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马克思说过,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恩格斯也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他们的话中都出现了“决定”这个用语。很显然,这里的“决定”作用不是否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会存在偶然性,而是指从宏观角度看,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中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不是任意的。这与具有宿命论性质的所谓“历史决定论”是根本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视人的选择活动,但任何选择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与历史规律相背而行。

要划清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的界线,应该科学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最终决定作用的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是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用,而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因为GDP表现的不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指标。当然这不是轻视GDP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变,它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是社会发展基础的基本原理,也是我国实现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在社会发展中,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因素起作用,而是多种因素起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多因素论,因为它在多种因素中肯定其中有起主要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构成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恩格斯说经济是中轴线,其他影响因素归根结底是围绕经济这个中轴线上下发生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观点。

三、要重视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真本领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都起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我们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阶段、途径等的分析,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策略的分析,抗日战争中对持久战问题的分析中,都能最深切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巨大威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非常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中,从以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中,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中,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中,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树立“四个自信,也不能真正认识到在困难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思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干部和党员,这其中就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熟悉,从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可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和智慧。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来阐述问题,他的许多来自生活的通俗话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提出要树立几种思维,比如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都具有突出的哲学意蕴。他十分注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等基本方法,此外还有学会“弹钢琴”,善于“转盘子”,坚持“钉钉子”,牵住“牛鼻子”等具体方法,其中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

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文化水平都很高,大专文凭普遍,硕士、博士也已经不是“稀有品”。这当然是大大的好事。但是,干部水平并不是仅仅取决于文化和学历高低,极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你是个什么样的干部,你的才智和能力如何,老实说并不取决于你手中的文凭,也不完全取决于你有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你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即你如何思考、如何工作。哲学素质是领导干部的重要素质。要思维必须运用概念,必须有思维方法。经验证明,仅仅是读书多、知识多的人并不一定有智慧。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眼力不够,必须借助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法就是我们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它使我们看得远些,看得深些。因此,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矛盾论》、《实践论》等。

辩证法作为思维方法非常重要。当前,我们面对的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任何片面性都会添堵添乱,激化矛盾。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比如,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辩证思维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思维方法。只知“两点”而无重点,就推动不了全局;有重点而无“两点”,就如同下棋,过河卒子拼命向前而无后续部队,结果满盘皆输。要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再比如,协调发展是辩证思维中应有之义。不协调就是失衡,失衡就如同缺轮汽车,不能开;而没有发展的所谓“协调”,就是彼此拖后腿。因此,必须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如果党员领导干部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懂辩证法,不善于分析矛盾、化解矛盾,老是搞形而上学片面性,耳聋眼花,那就会东倒西歪,什么任务也完成不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关乎我们的信仰和工作能力问题。例如,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似乎学过哲学的人都懂,但不见得都能把它转变为智慧。有的人一听说巩固和建设好社会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就以为目标很遥远,就发生信仰动摇。其实,它的远近取决于我们每代人的努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建设中,只要我们方向对头,齐心协力,速度就快,目标就近;否则就会更慢更远。如果背道而驰,则永远达不到目的。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远近快慢问题,离开辩证思维方法是理解不透的。从具体工作来说,对这条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不同的人的理解和把握可能大相径庭。有的人能敏锐地注视着工作中的微小变化,促进和加速有益的量的积累,防止不利的因素,及时化解矛盾。有的人在矛盾积累到突然爆发之前,还是视若无睹。事物是变化的,在量变阶段往往不易觉察。量变是狡诈的、平静的、迷惑人的,但总有征兆可寻。一个人在工作中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有远见卓识,就能把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变为实际的智慧。反之,量变与质变的条条背得再熟,也只能打零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原理,而与时俱进、创造性、科学与价值的统一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在学习时都必须特别重视。

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各级干部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它化作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使自己的头脑变为充满智慧的头脑,使自己成为有真本领的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好干部。

作者:陈先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

他的墓碑上没有长篇大论,只写了两句话,却影响着整个世界

作者:老先生谈古论今

发表时间:03-0121:37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恩格斯给一位美国朋友去信告知: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马克思的葬礼显得很零落。3月17日,马克思遗体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一个偏僻的角落下葬。参加这位伟人葬礼的只有11个人。恩格斯在墓前致悼词说:马克思是一位天才的革命家,是世界上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人类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英国共产党于1954年为他建了一座新墓,选了墓区最醒目的位置,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国共产党都为修建这座墓捐了款。

他的墓碑上镌刻着两句话。上方是《共产党宣言》结语的最后的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下方是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那句富有哲理的结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伟大的纲领性文件。恩格斯:“不管这个《宣言》有多老,我们认为它永远值得一读。” 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即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核心目标。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才能推翻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自身的解放,也解放全人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来概括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评价它是饱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因为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把“实践”这个重要范畴引入了哲学,第一次提出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标准;着重阐明了实践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马克思在这里阐述的关于实践的重要哲学思想,却被过去的哲学家们严重的忽略了。在他们看来,人的认识只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消极反映,客观事物和我们是对立的、是分离的,而不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所以,他们的哲学只要说明白怎样认识世界、只要讲清楚如何理解世界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考虑改造世界的问题。马克思取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两句话,被越来越多人们所认识所熟知,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走向。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且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实践、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哲学思想。

你怎么认为这两句话呢?

****************

人类创造了上帝,人是万物的的标尺,费尔巴哈如是说

作者:文思汇谈

发表时间:06-1518:07优质原创作者

人的本质被理想化,被看成一个独立的实际存在,这就是上帝

克尔白神殿里的教徒

上帝这个概念始终存在于哲学与宗教之中,挥之不去。哲学思想也围绕"上帝"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方。到底是人类创造了“上帝”,还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这始终是一个问题。费尔巴哈认为,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哲学和神学理论都在追求一种幻觉,总喜欢把某个“彼岸的、绝对的世界,某个思想的世界或者上帝的世界看成本来实际的世界”。费尔巴哈发反其道而行之。他所关心的,完全是“此岸、现实、自然、此时此地的人”。让人为这才是唯一的、真正的现实存在。

费尔巴哈的一生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和大家习惯性认为的哲学家的形象差不多,家境也是十分殷实,父亲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律师,包养着一位情人。费尔巴哈不是独生子,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从小成绩就很优秀,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大学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后又改学哲学。“神学上那些关于自由与附属、理性与信仰之类的大杂烩和我追求的真理水火不容。我的灵魂追求统一、明确、绝对。”这就是费尔巴哈放弃神学的理由。二十五岁的费尔巴哈成为了大学讲师,从此潜心学习,专注研究。

耶路撒冷,圣墓教堂

费尔巴哈是个很简朴的人,例如他在信中写的一样,“一座像我现在住的房子,静静悠悠,位于大自然的怀抱。上午一杯水,中午一顿普通的午餐,晚上一大杯啤酒,最多加上一个白萝卜。如果永远拥有这些,那在这个世界上,我对大地就无所企求了。”从这段话里我们也能隐约感受到费尔巴哈是个贴近生活的人,并不像其他哲学家一样,总是沉浸在思辨的世界里。但在他发表了《论死亡和永生》这篇文章后,他的大学任教生活就彻底结束了。一方面,这篇文章使大家认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反基督分子,因而遭受到排挤;另一方面,他发现他志在写作,不喜欢讲台上乏味的工作。于是他放弃了这份教授工作。

丢失工作的费尔巴哈生活变得窘迫起来,找不到相应的职位,穷困潦倒。后来,一位少女把他拯救了出来。这位少女的父亲是一位商人,据说是瓷器厂的老板,少女接受了他的求爱,并与其结婚。婚后的费尔巴哈生活依然保持这简朴的作风,收拾家务,整理书房,这些与不修边幅的哲学家形象相去万里。这个家庭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就像一座桃花源。但据说,费尔巴哈有过一次外遇。

象征着信仰的十字架

随着1848年战争的爆发,他积极投身了革命,从事民主事业,哲学思想的影响也随之扩大,之后历史发生改变,费尔巴哈从新进入学术界,发表演讲,影响巨大。但他感觉到自己软弱,“我可能经历了人生最凄惨的困境,我非常可望回到那种简朴的生活中,当我必须走向讲台时,我觉得我走向是断头台。”后来他就回到了原来的“桃花源”,但好景不长,瓷器厂破产,晚年的费尔巴哈靠基金会的救济和朋友的帮助维持着生活,1872年去世,享年68岁。

人类创造了上帝,人是万物的标尺

尽管他早年放弃了神学的研修,但费尔巴哈向来注重神学和宗教,“只有一个目的,一种思想,一个主题,那就是神学和宗教。”

耶稣传道

费尔巴哈早期迷恋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后来他对于黑格尔的言说发生了改变,他觉得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是他所关心的人的精神,而是上帝的精神。在他看来黑格尔的思想是“毫无意义的学说”,是“喝醉了的哲学”。“我要使哲学再次清醒过来”。费尔巴哈明确地表示,拒绝一切从上帝出发的学说,他认为“人是所有事物,所有现实存在的标尺”,应该“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第一对象”。

费尔巴哈批判理性总是超越实际地去胡思乱想,他认为“感性是人的本质”,“真理、实际和感官性三者统一”。他主张抛弃超感性的东西,他是第一位严密分析解释了无神论的思想家,“上帝的本质是:一个想象出来的,不存在的东西被看成了现实的和实际存在的。”马克思的理论也从费尔巴哈这里得到很多启示(费尔巴哈提纲),正如费尔巴哈自己所说:“无信仰取代信仰,理性取代《圣经》,政治取代宗教和教会,地取代天,劳动取代祈祷,物质穷困取代地域,人取代基督教徒”。

在十字架前欢跃的人们

虽然费尔巴哈的无神论论证得那样的精辟,但上帝这个问题没有从他那里断裂,甚至消失。至今上帝还是人们讨论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以为,费尔巴哈误以为上帝存在于人脑之中,其实上帝是存在于人心之内的,理论对于信仰来说,微不足道。

--免责声明--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这篇文章828la110456。

【结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间的判定及其思想史定位】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0456'></small><noframes id='828la110456'>

  • <tfoot id='828la110456'></tfoot>

      <legend id='828la110456'><style id='828la110456'><dir id='828la110456'><q id='828la110456'></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0456'><tr id='828la110456'><dt id='828la110456'><q id='828la110456'><span id='828la110456'><th id='828la110456'></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0456'><tfoot id='828la110456'></tfoot><dl id='828la110456'><fieldset id='828la110456'></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0456'></bdo><ul id='828la110456'></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