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

时间: 2020-09-02 01:03:45 分类: 美文赏析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

《水浒传》读后感

作者:枕月眠从霜

发表时间:18-04-0418:00

初读水浒传的时候,对其中反复宣传的兄弟之义并不认同。几个财主单凭有钱有庄园,偷偷接济几个犯人就可以赢得忠义之名?

武松、鲁智深这样的侠客打抱不平还值得尊敬,但只靠拳头说话、来不来杀人放火、伤及无辜就只能算莽夫所为。

阮氏三雄、穆氏兄弟,也结识了不少绿林中人,不过除去对兄弟忠心耿耿、两肋插刀,平时的行径若称作地痞恶霸估计也不会有人持反对意见。

李逵跟了宋江还是幸运,要是跟了道君皇帝谁知道会不会又是一个蔡京、高俅(荣与堂刻本评语)。更不用说时迁、王英、周通等人居然也能跻身天罡地煞,读惯了《隋唐演义》中的“秦叔宝裴元庆”式山寨之后,这样的“英雄”可是让人难以接受。

梁山泊整日宣扬自己劫富济贫、为民除害,这个口号有时也值得推敲。虽然小说中很少提到梁山好汉侵扰百姓,但是不由分说就杀人伤人可是常有的事。

祝家庄、曾头市里的人,以及落草前的呼延灼、关胜、卢俊义等人,最初对梁山都非常鄙视甚至有些仇恨,这些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好汉,我想他们的态度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算算孙二娘差点给多少好汉下过药,这些人要不是报出自己的名号或者药晕了之后被人认出来,并最终投靠了梁山泊,也许就屈死了——孙二娘夫妇投靠梁山后依然在开黑店,这么想来数十年里光冤死孙二娘店中的良民就不知道有多少。

此外所谓“逼上梁山”,有时不仅是官府逼的,还有兄弟逼的。除去呼延灼、董平等降将不提,朱仝、秦明、李应、卢俊义,都算栽在自己人手底下这一类。当然这种事情都是梁山泊高层智囊策划的,通常派李逵等人来背杀人放火的黑锅,或是借官府之手杀人,而把自己推得干干净净。

更不用说宋江当上寨主的过程了。宋江以解救时迁为名三打祝家庄,实际原因却是觊觎祝家庄钱粮已久,以及想拉拢祝家庄的盟友李应。与人为善、“施仁政于民”的晁盖此后被架空权力,整天看家,好不容易上了战场就被史文恭射死,临死的遗言令人印象深刻:“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下之意就是:“谁都能做梁山泊主,除了你这个武功低微的宋江。”而后宋江的做法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从大名府拉了个外人卢俊义来杀死史文恭。

卢俊义知道自己没有资历,又曾得罪过梁山泊,是不可能坐稳寨主的,自然不允。总之,晁天王的遗言大家都没有遵守。不过宋江可能觉得自己这么出尔反尔有点说不过去,于是抓阄决定自己打东平府、卢俊义打东昌府,谁先取得胜利谁就当寨主。结果当然是宋江先胜。其实攻打两镇说白了就是宋江、卢俊义、吴用及梁山泊大小头领配合起来演的一出大戏,其目的就是让宋江当寨主当得名正言顺。如果从表面上来看,宋江当寨主的过程是符合“义”的,但深究起来这个“义”还是经不起推敲。

老大换代的事情,在《隋唐演义》里也有。见识过李密和翟让的明争暗斗,对“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已经见怪不怪。但《隋唐演义》小说中对李密负义的批判毫不掩饰,更会把他的招数一件件都拿到阳光下让读者放开了鄙视。《水浒传》却很奇怪,如果想批判宋江,为何不将他与晁盖的矛盾用说书人的角度阐释出来?如果想要歌颂宋江,把他塑造成一个乔峰一样的帮主,那么把梁山写的和和气气、大家都是英雄人物就好了,又何必去写晁盖的仁善和宋江的假仁假义呢?

看完《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感觉。梁山泊里大多数次要人物要么是只有武功没有头脑,要么什么都有就是缺德。而城府极深、手段花样繁多的大哥和军师被所有人追随拥护,其中除了纯粹武夫的李逵等七八十人,竟然还包括著名的义士鲁智深、武松,以及还稍微有点见地的林冲、花荣、戴宗、公孙胜、史进等(卢俊义智商是否大过胆子还有待考证)。很多人物的事迹被作者赞叹一番之后,其粗俗、狭隘、猥琐、盲目的一面也会被放大。除了燕青这种做派上符合主流审美的人物之外,剩下的人基本不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我常常拿它和《三国演义》以及武侠小说相比较。水浒传里的人物比起三国谋士、江湖大侠简直是下脚料。但就是这么一帮乌合之众,让我读着新鲜得不得了,越到后头越觉得有意思。

就和《三国》比吧。最开始还挺关注《水浒传》的战术,但是渐渐发现武将临阵除了打打杀杀,无非就是“大战数合,卖个破绽,转身便走”,之后诱敌伏击。这个招数从陆上用到水里,从地保用到枢密使,从宋人用到辽人,甚至宋、卢二人为了骗取辽人信任而进行火并,用的都是这一招。后来被辽人学会,原封用回来,别说还又管用了。却不见这是《三国演义》一开头就玩剩下的。

而水浒传的计策中堪比美人计、反间计等“文戏”的部分寥寥无几,除掉用来对付自己人的“反诗”事件(卢员外成为陪衬军师的背景桌面),“智取生辰纲”倒是令人印象深刻,但究其根本,不过是江湖骗子的把戏罢了。

与《三国演义》、甚至《隋唐演义》相比,《水浒传》的战术理解起来基本毫无难度。可是他们怎么就战无不胜呢?

说起来,《水浒传》中最令三国谋士羡慕的应是宋江对吴用无条件的听从。第八十七回开头有一段话让我感慨颇深,说是辽兵被宋江夺了四郡之后,整顿三万五千精兵前来攻城。宋江火急火燎地问吴用:“辽兵累败,今次必选精兵猛将,前来厮杀,当以何策应之?”吴用道:“先调兵出城,布下阵势。待辽兵来,慢慢地挑战。他若无能,自然退去。”宋江道:“军师高论至明。”

第一遍读完这段就没明白吴用这句话怎么就“高论至明”了。但看了大胜的过程再反过来想,吴用一句话有这么几个意思:现在与之前不同,轮到我们守城了,主动权在我们手里;我们先扎下营以逸待劳做好战斗准备,他们长途奔袭兵卒疲弊,我们又占一优;我们在城外交战有一座城市作为后方,他们补给不及,慢慢地磨时间他们磨不过我们;什么“精兵猛将”,他们既然“累败”,就是因为打不过我们好汉,到最后总得落个无能退去的下场。

这一句话虽短,却可以使人看到吴用的冷静和对战局的充分掌握,更重要的是作为将领对自身实力毫不掩饰的自信,而宋江听罢这话之后的“军师高论至明”更是把这“狗头军师”和“黑三郎”之间的默契与相互信任表现到了极致。

吴用对宋江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曾在八十五回中劝宋江反了昏君徽宗、跟从辽国,“岂不胜如梁山水寨”,“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宋江没有怒发冲冠,只是心平气和地说“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吴用会意,便接着和宋江讨论怎么打辽国,好像没有发生过这事一样。

后来梁山好汉在代号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的南征过程中伤亡很多,每次宋江哭哭啼啼要打退堂鼓(且不论真假)的时候也都是吴用无情地要求大家淡定。宋江被佞臣毒死以后,吴用自缢,让人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

《三国演义》的谋士忠信者多、有才者多,深孚主公厚望、整日与其出入无间的也不少。但若小说中的郭嘉、贾诩、诸葛亮等人看到有一个军师能和将领默契如兄弟、同生共死如知己,想必也会自叹不如吧。梁山泊有这么惺惺相惜又智勇皆全性格上还有点互补的一对将与相,谋划怎能不周全?上下怎能不团结一心?

再说和武侠小说的比较。正如前面所说,梁山泊好汉的一些所作所为有时很令人不齿。甚至,八十六回里一位寻常老太太收留谎称猎户来投宿的解珍解宝兄弟时说,“自古云:谁人顶着房子走哩。我家两个孩儿,也是猎户”,这句话都不知比多少个“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更见侠义心肠。

但是处在作者(们)的角度想想,像现在的武侠那样塑造高大全的人物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就拿武松为例,他很令人诟病的一件事就是给“孟州小管营”施恩当打手夺下“快活林”。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有两个着眼点,一点是他们敌对的一方蒋门神是个“保护伞”下的地痞流氓,武松打他是为民请愿,替天行道。另一点就是施恩也好不到哪去,是个“富二代”式的地痞流氓,武松替他出气是解决私怨(甚至公报私仇)、为虎作伥。

如果是当代的武侠小说,往往会突出前一点,之后再找各种借口,比如说施恩开“快活林”是为了保护良民百姓、周济过路穷人;或者说施恩的父亲是个好官等等,那么武松出拳就是天经地义——这样子高大全形象不就出来了?

而实际上作者偏偏说“快活林”也是个让路人“留下买路财”、供新来的土匪拜山头的的地方,偏偏不肯替武松和施恩说话,就是要用此写出绿林中人盲目的“义”,也表现出那个世道无论投靠谁都不得不干坏事的不合理,之后武松由此事而被逼上二龙山更是体现了他的不智。可是我宁可相信这是真正的梁山好汉,也不愿意相信一辈子都行的端走得正,永远不会做错事的“大侠”真正存在。

就好比在考试里,死党让你帮忙作弊,你不帮忙却至少不会告发他——水浒传里常常可见这种错误的、却又偏偏让人无法完全抛却的“义”,我们还没有看懂自己的“义”的荒谬,怎么能去批判《水浒传》写出了和我们一样有私情、会犯错误的普通人,在面对“义”的时候的悲哀无奈呢?

和水浒传相比,现在的武侠,让我想起《水浒传》第十六回里的一句诗: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金庸成功塑造了陈家洛、袁承志等家世显赫、以追求大义为己任的英雄,更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但是越往后越乐意将主角塑造成普通人,比如优柔寡断的张无忌、善良却无谋的庄稼汉狄云、出身名派却爱上“魔女”还顺道和田伯光关系不错的令狐冲,韦小宝的“反英雄主义”更是没得说。似乎也是对最早的“高大全”有一些颠覆了吧——而这种颠覆几乎贯穿了《水浒传》全书。

这就又回到了《水浒传》一开始让人困惑的主题:何为忠义。全书中充满了矛盾。宋江用三教九流的人物和各种手段纵然不义,但使梁山泊雄霸一方,各位兄弟跻身正规军行列,周边百姓不再受侵扰,替北方百姓抵御辽人进攻,让南方百姓不受方腊压迫,算不算义?始终对朝廷保持愚忠,因此使众多兄弟阵亡,遗留下来的人多受排挤陷害,却保得北宋朝廷苟延残喘,继续玩乐享受,又算不算义呢?书中对讨论忠义的主题很多,但这是最大的一个。

作者(们)的褒贬总是隐现在文字之间,耐人寻味。吴用规劝宋江降辽时没有说完的话,只有看了结局才能猜出来,而每个人猜的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而那应该就是不同的读者对忠义的理解。

在四大名著里,《水浒传》入选理由被很多人认为是以“忠义思想”为幌子的“招安思想”。但我觉得梁山泊中人永远都是在跟着宋江奋斗,如果宋江不是个以招安为理想的人,水浒传的核心也可能是“割据思想”、“归辽思想”、“内耗思想”、“散伙思想”。宋江能把这一拨人凝聚起来,是因为他凭借自己强大的号召能力,帮所有人坚定了一个叫作“招安”的信念

因为这个信念,水泊梁山跟朝廷作对,目的却是归顺朝廷;因为这个信念,天罡地煞一直打到击败方腊,除了有修道约定的公孙胜,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同样的,各头领被朝廷四散分配之后,尽管有的归隐、有的出海,但也再也没有人重新抄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水浒传》里让人心甘情愿称为好人的不多,但不能因为人不好、义不正就对《水浒传》大肆指责,说这是粉饰强盗流氓的小说。相反,我认为正是这种亦正亦邪折射出了当时那个社会的复杂性:当好人不容易,当坏人也难。而且,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并非全面宣传忠义,而是由自己所见所闻,混入了对所谓“忠义”的很多思考,甚至有时候刻意引导读者去指责梁山中的人所作所为不符合儒家理念,偶尔也不会掩饰自己的“口是心非”。

《水浒传》最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儒家体系之外真性情的英雄,回归到真实与平凡。《三国演义》描述的是众多精英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而施展谋略武功,《水浒传》里则是描写了三教九流的一群普通人为了不算光明的未来而聚在一起同进退。与《三国》中人面对敌国不同,《水浒传》里的好汉除了面对敌人,还要对付奸臣,甚至有时候是忠臣和良民百姓。他们所要背负的比三国群英沉重得多目标也盲目得多。

这就注定了《水浒传》中的大多数人物不可能整天忠孝仁义挂在嘴边而且有机会叱咤风云、一逞所能。书中的主角们无非就是路边驿站大块吃肉喝酒、眼光狭隘、气量狭小、有兄弟之义无男女之情、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的所谓“好汉”的普通人。

如果说三国英雄里没有失败,水浒传一百单八好汉则是没有成功的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无论是面对朝廷还是面对敌国、叛军,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勇敢和永远改不了的难免泼皮无赖的个性。

直到最后,张横、刘唐、解氏兄弟等人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莽撞也好悲壮也罢地送了命;鲁智深的“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依然毛躁,却又反衬出了花和尚没办法再上战场的落寞;我不喜欢李逵,但他最后的“哥哥,反了罢”却让我很是认同——经历了令人心寒的种种遭遇,有谁会没有反心?但除了李逵,又有谁能将这反心丝毫不加修饰不带功利色彩地表达出来?阮小七依然嬉皮,看着他以独特的半吊子方式辞官回乡才总算把心放了下来;吴用、花荣的生死追随则更使人说不清是感动还是酸楚。

一百回完,想起无论是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还是高大全备受推崇的当代,或许再也不会有人如此不顾读者的褒贬好恶,单凭着对现实的理解写出这么多三教九流汇到一起,趋近真实,让人又爱又恨更同情的普通人,不禁心生怅然。

****************

水浒传读后感:晁盖继续做老大,如何运作梁山事业

作者:东疆珠

发表时间:07-3009:28历史达人

看水浒,往往让人憋气,为什么呢?

原因当然很多,但晁盖曾头市中箭,绝对算一大原因。

本文立一个伪命题,如果晁盖不打曾头市,那时不死的话,继续当老大,梁山事业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如此一来,晁盖不死,宋江就不能做梁山的头领!

宋江有点武功,还有报信之功,但热衷招安,投降论调根深蒂固,此人放在梁山,是一颗最大的定时炸弹。

怎样剔除宋江呢?

最好的办法不要搞什么江州劫法场,晁盖不必亲自出马,派几名中低档的头领到江州一趟,伺机劫牢。如劫不成,宋江、戴宗只能被处斩了。

因为一旦救宋江上山,麻烦太多了,晁盖和吴用、公孙胜、林冲等人细细筹划,在营救宋江一事上,既不失大义,又得到实惠,让众头领心服口服。

让刘唐这样级别的人出面营救宋江,晁盖已经相当给宋江面子了。

吴用定计,刘唐带五六个头领,悄悄潜入江州。最大的可能,劫狱不成,宋江、戴宗挂了。

宋江没了,那么问题来了,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牛人如何上得梁山?

重点用拳头说话!

没有了宋江,梁山就不能做大?非也!

施耐庵完全可以这样写:晁盖与众头领团结一心,杀富济贫,招兵买马,攻城掠地。数年之间,占领了山东大部分地区,威胁汴京。积极向江苏地区进兵,与方腊、田虎、王庆等起义军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腐朽的宋王朝。

在此形势下,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牛人选择明主时,会想到晁盖。此时晁盖实力摆在那里,打出类似黄巢起义时的大齐政权旗号,建立晁梁政权,定都济州,呈现代宋之势。

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牛人经过慎密思考,最终投身到梁山阵营。

因为放眼天下英雄,晁盖是最厉害的英雄。

就连方腊、田虎、王庆这样的起义军领袖,主动要求并入梁山军,接受晁盖领导。

义军发展到百万之众,和平解放汴京,推翻了宋王朝。像高俅、童贯等奸臣,全部被梁山好汉诛杀。

晁盖还录用了岳飞、韩世忠等牛人,众英雄在晁盖领导下,用数年时间巩固了新政权,向辽、西夏、金用兵,全部征服,帝国版图进一步扩大,达到鼎盛时期。

征伐西夏,王庆阵亡;攻打辽国,田虎阵亡;消灭金国,方腊阵亡。

晁梁帝国蒸蒸日上,民富国强,天下太平。

晁盖七十岁时,身子骨不行了。因为施耐庵写水浒英雄的故事,放七十回,所以写到晁盖七十岁,正合水浒回目。相信卦学的施耐庵只能忍痛把晁盖写死。

根据施耐庵的安排,晁梁帝国前十位领导人如下:

1、晁盖

2、林冲

3、吴用

4、公孙胜

5、鲁智深

6、李应

7、杨志

8、刘唐

9、史进

10、李俊

之所以这样安排,因为这些人品行正,武艺好,能力强,威望高。

晁盖死后,林冲做了晁梁帝国皇帝,继续壮大国力,势力发展到东南亚一带。

林冲派李俊管理东南亚地区,李俊不负重托,使东南亚诸国成了晁梁帝国的藩属国。

再后来呀,林冲也病死了,此时吴用、杨志也病故了,公孙胜到蓟州二仙山修道去了。梁山十大开国元老,只剩下鲁智深、李应、刘唐、史进在朝。

按理说应由鲁智深当皇帝,但鲁智深说他是僧人,当不得皇帝,一定要李应做皇帝。

鲁智深安排好朝堂之事,到浙江六和寺出家去了。那里有个师弟武松,伐金时断了左臂,不愿做官,到六和寺出家,做了主持。鲁智深到了那里,主持自然由鲁智深担任,武松只能做副手了。

李应无奈,只得按鲁智深的安排运作。

晁梁帝国在李应领导下,无为而治,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世最强帝国,闻名遐迩。

--免责声明-- 《《水浒传》读后感》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水浒传》读后感》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水浒传》读后感》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水浒传》读后感》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水浒传》读后感》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水浒传》读后感》这篇文章828la111386。

【结语】:《水浒传》读后感(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水浒传》读后感】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1386'></small><noframes id='828la111386'>

  • <tfoot id='828la111386'></tfoot>

      <legend id='828la111386'><style id='828la111386'><dir id='828la111386'><q id='828la111386'></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1386'><tr id='828la111386'><dt id='828la111386'><q id='828la111386'><span id='828la111386'><th id='828la111386'></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1386'><tfoot id='828la111386'></tfoot><dl id='828la111386'><fieldset id='828la111386'></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1386'></bdo><ul id='828la111386'></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