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时间: 2020-09-02 01:09:34 分类: 美文赏析

「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

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作者:村里的菜姑娘

发表时间:18-04-1910:35

很多时候,天雷勾动地火的开头,未必等得到长相厮守的结局。把过往的经历当成生命的礼物,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出色。

春风清拂盈盈的心事,流水静听心灵的声音,四月的天空韵染了芳菲的故事。一份份生日祝福让我陶醉在美丽的春日里,与温暖有约,与阳光相伴,与真情相依。感谢着亲人和朋友的牵挂,在这个幸福的日子里,我只想安静地守望春天,安静地在每个花开的季节里相守相约。

漫步在岁月的岸边,享受一份漂泊的浪漫,在蔚蓝轻暖的四月天,用心情和诗意在人生的画卷上描绘生命的隽永与辽远。感受生命的色彩,感受平淡的幸福,原来爱一直在心中。

看那片片花瓣,成片成片地飘落,虽不是情愿,但依然那么娇媚、眀妍。生命的消失总是在不经意间,被无情的岁月淡然地吞噬掉。走在花间,我似乎听到了夏的脚步,感受到了夏的温度。明明知道夏,同样有着不一样的风景,一样的让我的心扉灿烂如花。可是,我依然不自觉地去轻抚那绽放了整整一个春日的芳菲,指尖依旧弥留着浓浓的芳香,也仿若看见花儿的那一抹最后的微笑。刹那间,我感觉到那花的零落与凋谢,也是一片妖娆美丽。  

一到春天,想起了依依杨柳。

小编曾想,杨树叶圆、树高、枝挺,如何能像柳一样有依依之态?原来在中国人的语境里,“杨柳”一直都只是柳树。

柳树在早春时观赏才最为高雅,柳树宛若是一团淡绿的烟雾;则给人以清香澹泊的感觉。这时候的柳树柔细纤长,还带着细细的绒毛,像奼女昏黄的睡眼,无怪前人称之为“柳眼”。

在家乡,公园的角落里,小河边都可以看到成排的柳树。柳树并不高,但一棵一棵婀娜多姿。狭长的柳叶就是柳树的秀发,柔柔地披下来,直披到腰部,有一些长的,竟垂到河面上,远看就像是一位绿发少女在河边梳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错,微风一吹,柳丝袅袅飘动,像是翩翩的舞蹈,显出万千柔美的姿态。我想,柳树该算是树中的温柔女子,“风情万种”一词,用在柳树的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清代杜文澜在《古谣谚》里说,隋炀帝为庆祝大运河开凿成功,号召群臣百姓沿堤栽种柳树,并御笔一挥,赐柳姓“杨”,杨柳从此约定俗成。虽有附会之嫌,但足见人们对杨柳的喜爱。

春风拂兮,杨柳依依。

春在柳色中,在婀娜谦逊里

在无心插柳中,在依依惜别时……

柳树的叶子是嫩绿色的。枝干弯弯曲曲,有的弯得像一张弓,有的简直就垂了下来,成了一座拱桥,倒映在湖里,就成了一座“柳杆拱桥”。我不禁会吟咏起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春柳,春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最古老的《诗经》里,柳一出现,便带着离愁别绪。

因“柳”与“留”谐音,人们常在离别时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既希望你深造远方,更希望你留在身旁。人们相信,折柳或许可以阻挡一下离别的脚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自古而然,人们爱柳,是爱她的纤弱和柔媚。她娇柔的姿态,总是让多愁善感的人们触景生情。所以,我们也有幸读到了那么多的咏柳的优美诗篇。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已成了抒发感情的依托,后世更有数不清的咏柳诗篇灿若明珠,脍炙人口。尤其在送别的时候,彼此之间依依难舍的深情,如风中的拂柳,百转千回,或豪迈,或洒脱,或感伤。

即便无法挽留,亦有一枝春柳相随,无论漂泊何方,都能将这份故乡的春色种下,待到枝繁叶茂,细长柔软的柳条便是我对你的情意绵长。

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便携带柳条栽在布达拉宫,千百年来,这高原藏地便多了一份思乡的柔情。

柳叶的美丽,找来了成百上千的蝴蝶,他们一起翩翩起舞,好像在于柳树比美。不愧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句深动的诗句表明了诗人对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爱戴。

其实早在仓颉造字时,“柳”就注定了“挽留”的宿命。传说他在木字旁加一个“昜”命名杨,寓意太阳之下,向上飞扬。而柳枝下垂,本可用表示向下的“”字,他却用了“卯”。

其实,“卯”的本义是“铆”,表示用钉子或榫头把分开的东西紧紧结合。仓颉是想告诉世人:柳,就是不要分离,紧紧地铆在一起!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时光容易把人抛,一别,也许就是一生

所以一枝春柳,才在离别的渡口折了千年。

山一程,水一程,送的是春柳,更是春留。

柳树大度宽容,与世无争,即便生存条件再差,哪怕是戈壁荒滩也泰然处之,从容豁达,它将生命的种子藏于轻絮之中,随风飘洒,仅凭一截枝条,几捧沙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让春天得以延续。俗语有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不是对柳的平凡而普通和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最直接、最充分的评价吗?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在我眼中,柳树,不愧为树中之君子。

柳垂,是不忘本

在百花齐放的春天,挥之不去的春色不是百花争妍,而是婀娜多姿的柳树。

阳春三月,湖畔河边,柳芽嫩绿,枝条细长,丝丝下垂。春风吹拂,宛如几万串嫩绿珠子在临风起舞,远看又好似一缕婀娜多姿的轻烟,像少女对镜梳妆,如仙子舞袖翩跹。

张晓风说:“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与刚劲挺拔的松柏相比,柳条轻柔细长,姿态婆娑,更像一个窈窕女子,有着细长的“柳叶眉”和窈窕的“柳腰”。

长江两岸,几排柳树挺着腰尽情地沐浴着春风。新抽出的柳丝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才长出的黄绿色的柳叶儿,几片抱在一起。几天后,叶子就分开来,像绽开的绿色的花。

贺知章说柳叶细长是剪刀似的春风裁出来的,但物道君觉得,春风如沐,不该有刀锋的锐利,真要说春风有形态,一定也似柳条一般婀娜柔顺。“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当人们伤感“流水落花春去也”,春风拂兮,杨柳依依,又迎来了一个春天。

只是,当柳树在这个季节将她的美真实而直白地呈现给世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因为她的色彩的暗淡因为她的韶华渐逝而变得漫不经心,从而漠视了她令人肃然的风骨,只看到她已然沧桑的容颜。你看到有诗人咏夏柳秋柳的吗?人啊,总是轻易地被事物华丽的表象吸引所迷惑,而忘记探究她本真的美好

丰子恺说:“假如要赞美一种植物,我要赞美杨柳。”因为它不仅美在婀娜,更好在下垂。花木大多向上生长,故有红杏出墙、古木参天,只是容易贪图高处的花荣叶茂而忘了根本。

整个春天,柳树就那么恣意地舒展着招摇着,兀自地绿着。绿过春天,绿过夏天。然后她终于倦了,暗淡下来。暮秋的时候,变黄,飘零,只剩下光溜溜的枝条飘荡在风中。这时你会发现,妩媚至极的柳,原来也骨骼峻奇,那枝桠俨然水墨画中嶙峋的山的形状。原来,柳枝是因了那嶙峋的枝桠才变得舒展而飘逸的。

杨柳不一样。李渔说:“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也向上长,但长得越高,便垂得越低。杨柳千万条,条条着地垂,借着春风之力,摇曳着向泥土中的根本谢恩,俯首亲吻大地母亲

初嚼柳叶是非常苦的,它会毫不留情的让你从头苦到心,但只要你继续慢慢的一直嚼,你会发现,其实咀嚼柳叶,就像友谊一样,既甘甜又苦口。所以友谊和柳叶一样,都是先苦后甜的,它需要你长时间的品味它,发现它包容它让你觉得苦的地方,这样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平台,才不至于被风浪所击溃。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别的树有花果,而柳,只散出漫天飞絮

大抵它把所有的重量,垂向了滋养它的大地。

柳摇,是悦人姿;柳垂,是不忘本。

一场春雨过后,沉睡了一冬的柳树苏醒了,那细细长长的枝条上泛出一层新绿。那些冒出来的毛茸茸的小芽,打了一个大大的呵欠,四处张望了一下,就舒展起身子来。柳树的枝干上又长出了密密的枝条,柔软的枝条垂下来,像一头浓密的头发。如果说树干是生命的桥墩,那么这些密密的枝条就是给树叶输送营养的生命桥梁。一阵春风吹来。它就开始生动起来,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那满树嫩绿的叶子,也在阳光中微笑,令人眼前一亮,鲜活极了、生动极了。

最平易近人的春色

有人说,杨柳是最贱的,随便拈一根枝条扦插都能成活,无需肥料或仔细栽培,只要有阳光雨露,春风一吹,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有人因此调侃:“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然而,正因为它的易活,才随处可见其婀娜多姿的身影。

王安国诗曰:“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不必高院大户,不必深林幽谷,一泓清水,一抔黄土,便可亭亭玉立、秀发如瀑,在风中摇曳悦人,与山水相映成趣。

和煦的春风拂过柳叶,它们在对你笑,向你招手,使你一天的心情都很舒畅。被春姑娘这位高级理发师剪成了细长细长的柳叶,像一轮绿色的月亮,又像一条眉毛,怪不得人们说柳叶眉是指女子的眉毛呢。这时,柳树花也不闲着,赶紧把似雪非雪的柳絮散播出去了。顿时,天上又下起了人造雪花,似雾?似烟?似云?我仰望着这些可爱的小家伙,竟一时语塞,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

比起山寺桃花,杨柳春色更平易近人。小孩喜欢摘下两片细细的柳叶含在嘴里吹着口哨,清脆的声响仿佛叶底黄鹂一样欢快;女孩儿则折下长条编成花环戴在头顶,宛若春天里的公主。

这样易得的春色,人们喜欢将它吃进肚里。清晨,人们提着篮子哼着歌来到河畔,迎着春风摘下嫩芽,所以每至寒食,除了在门上遍插柳条,还会吃一道凉拌柳芽,三月春色尽在其中。

远看,那一棵棵柳树像一缕缕绿烟、一个个金丝笼它那亭亭玉立的枝条是多么细长、多么柔软就像一根根鞭子。它那狭长的叶子是多么有序排列呀!左一个,右一个,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它那绿油油的颜色好像是画上去的,它那像大腿一样粗的树干上有眼睛一样的裂纹,还有褐色的皮。

杨柳就是这样,说它贱也好,说它俗也罢

正因为它的易成活、易攀折

才易于把满树春色,送给每个看见它的人。

最平易近人的春色,才最动人。

整个春天,柳树就那么恣意地舒展着、招摇着,兀自地绿着。绿过春天,绿过夏天。然后她终于倦了,暗淡下来。暮秋的时候,变黄,飘零,只剩下光溜溜的枝条飘荡在风中。这时你会发现,妩媚至极的柳,原来也骨骼峻奇,那枝桠俨然水墨画中嶙峋的山的形状。原来,柳枝是因了那嶙峋的枝桠才变得舒展而飘逸的。

春风拂兮,杨柳依依。

杨柳拂堤,拂的是恩情;

折柳相送,送的是离愁。

所以柳丝千万缕,缕缕带真情

春折一枝柳,真情永长留。

只是,当柳树在这个季节将她的美真实而直白地呈现给世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因为她的色彩的暗淡、因为她的韶华渐逝而变得漫不经心,从而漠视了她令人肃然的风骨,只看到她已然沧桑的容颜。你看到有诗人咏夏柳秋柳的吗?人啊,总是轻易地被事物华丽的表象吸引、所迷惑,而忘记探究她本真的美好。

****************

美文丨聆听杜甫

作者:华声在线

发表时间:05-3017:00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

聆听杜甫

文/何映章 图/张琼

诗词指向心灵,而不是为了博取眼球。“唐诗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现代人身陷物欲贪乐的困扰,但总有一些人在不停地追寻内心诗意地栖居。在这种追寻中,杜甫和他的诗歌无疑是最有光芒的代表,值得我们认真仔细地去聆听。

小学课本里有《春夜喜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解读主要介绍的还是诗作的意境美,并没有对杜甫的人生背景做详细的解读,所以并不知道诗人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诵读,心中想诗人一定是一个性情敦厚温和的老人,具有一双慧眼拥有一颗仁慈大爱的心,才能从细微中洞察到大自然的美妙,并抱以欣喜感恩的情绪,诗人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愉悦和悠然的吧。是的,这段时间,诗人生活在夔州,暂时远离了离乱的战事,而且一家老小团聚,还有一份差事和四十亩果园,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诗人只要生活稍微有起色,他的心情就跟着明媚起来。现在才知道,纵观他颠沛流离的一生,除了青春壮游的那段生活,这一时期应该是诗人为数不多的舒心日子。两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483首诗歌,占他全部创作的三分之一有余。如果这样的生活能长久一些该有多好!

长沙市政府2005年在市区西湖路与湘江大道交界位置临湘江处,修建了一座仿唐制风格的园林建筑,取名“杜甫江阁”,供后人缅怀。“杜甫江阁”的建成,赋予了长沙一个纪念伟大诗人的地标符号,让后人在此能驻足凭吊诗人,怀想诗歌,洗涤灵魂。

江阁主楼共三层(平湘江大道地面起至一楼是管理用房),南北向各有诗碑连廊,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与湘江风光带融为一体。从东面临湘江大道主入口处登阁,迎面墙上有一面仿汉白玉石浮雕,刻着诗人的侧身像,双手迎空向北长揖;四周是一些场景,有铁甲雄兵,有面君陈词,有孙妪跪别,也有月下思忆和伏案奋书。浮雕两旁各植青枫一株,设有步梯可上行至一楼大厅。大厅入口朱红木柱上刻有对联:“江流楚韵,阁驻唐风”,红色大门上设有铜环铜球。大厅中央是一尊杜甫雕像,后面正墙上有一幅巨大的木制浅浮雕《杜工部潇湘行踪图》,四周墙上挂有书画。因不是重大展览期间,“诗圣杜甫生平展”图片资料移到了两则楼梯的墙面上,参观者可以边登楼边慢慢品读欣赏。一层中间夹层位置和二、三层四周设有柱廊,柱廊栏杆为仿汉白玉云纹石柱、石面栏板,便于游览观景。二楼是“长沙历史文化名人展”,木质回环格栅墙上布置了详细介绍历代长沙名人的展板资料,值得一一慢慢细看。三楼入驻了一家公司和一家茶楼。各层的四向都有门柱联,其中有两副是这样的:“诗仰奇才争说文章惊海内,人崇杰阁竟看车马驻江干”,“画里江山万国衣冠登杰阁,诗中圣哲千秋笔墨壮长沙”。登上三楼走廊,凭栏向北远眺,思绪穿越时空飞向诗人所处的年代,诗人在长沙的形象逐渐地高大清晰起来。

公元769年暮春,从乔口柳林江入湘江口划来一叶小舟,舟头柱杖站着一个身着长白襟衣服、面容苍老、白须稀疏的高瘦老头,身形颤颤巍巍,一双深凹的眼睛却目光如电,眨也不眨。一大家子逆水而行,昨日行至乔口,天色已晚,于是在柳林江泊舟上岸,摸黑寻得一户人家,敲开家门借宿一晚。屋主人好客,又敬重文化人,寒暄之际,得知老头就是大诗人杜甫,更是赶紧端上地方擂茶,米食小菜,小碟花生米,抱出一大缸自制烧酒,与诗人对饮作陪。诗人也兴致勃勃,仔细询问地方风土人情,直到夜深。就寝之际,还不忘将木板床铺换上新的被子和枕头,好让诗人安然入睡。知悉诗人第二天还要早起赶路,主人又早早起床,为诗人煎好几大块糍粑当作早餐。大清早诗人酒兴还浓,看到柳林江水碧如蓝玉,轻轻撞击着堤岸,泥沙被洗得粒粒如新。岸边垂柳新芽丝丝缕缕,一株株开着花的树上引来了成群飞舞的蜜蜂,回归的春燕也在空中斜斜地来回低飞。景致很美,却又想起自己离长安和家越来越远,壮志难酬,残暮之年还在水上漂泊,凄恻之状恰如当初贾谊被贬,心有所感,落寞之情陡起,伤人更伤己。随口吟出了一首《入乔口》:“漠摸旧京远,迟迟归路赊。残年傍水国,落日对春华。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当年的屋主后代在现在的乔口镇古正街开了一间客栈,取名“杜甫客栈”,生意红火。因屈原、贾谊、杜甫都来过乔口,宋代开始在乔口的衣铺街建有“三贤祠”,设三贤堂供奉着三位诗人的雕塑像。同时,人们在水清如镜,杨柳低垂,风景优美的孙家巷柳林湖边修建了一座“杜甫亭”以示怀念。

舟行约二十里,忽然江面刮起南风,风劲越来越大,行船困难。正好前面江岸左边有一处大湾,泊有许多各样小船,也有桅杆高立的大船,诗人只得呼唤船工驶将过去停船避风。系船上岸后,不远处有一条宽不过两三米,铺满麻石的街巷,街边有不少茶坊酒肆,楼馆店铺,显得格外的繁荣。时值正午,寻得一家小店坐下用餐小憩,顺道向店家打听情况,得知此地名叫铜官渚,距离潭州大约五十里。趁着间隙,诗人信步在沿江砂土堤上走动,看到沿江岸边农夫正忙着开展耕田生产。湖南多水田,水田在耕种之时先要放满水,耕前整理田埂时顺道把田边的杂草扯除散入田中,犂田的时候就与泥巴一起翻埋到泥土下,作为作物的肥料。大白天的,不知为何远处有几处地方升起浓黑的烟雾,也许是农夫在烧山,或者是在田中燃烧草垛作草灰肥。偶尔,江上飞过成双的白鹤,渐行渐远,远远地消失在江面。在长堤上走了大约半个时辰,风慢慢小了,诗人重又杨帆前往潭州。出得铜官渚,舟上赋得《铜官渚守风》诗:“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诗人记录了几千年前铜官的农耕情形和鹤舞江沙的美好景象。当年的铜官,生产的瓷器已是朝庭贡品,甚至远销海外。烟雾的产生应该是当时几大官窑正在烧窑,盖因诗人当时末及细察也。后来官窑没落,史书几无记载,此诗是铜官窑烧窑出瓷器的有力见证。直到考古出土大量瓷器并发现多处窑址才得到证实,其中谭家坡1号龙窑是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窑址。原来在铜官街口建有二层的亭子,可惜被毁。现在两栋居民房屋之间,仅保留有诗人停舟守风的遗址,距离湘江约100余米,而街内制陶玩陶售陶的店铺林林总总。当地政府又在规划将该镇打造成一个铜官窑遗址公园,建设如火如荼中。相信公园建成之后,必将成为长沙一处独特的再现盛唐风光的游览胜景。

根据《清明二首》等诗作分析,诗人应该是清明节前就到达潭州,这次在潭州只停留了数日,就继续往衡州去了。沿途诗人每到一地,几乎都有诗赋为记。《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中写道:“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麓山寺静美古朴,道林寺林壑幽美,诗人登寺门而望,目光深入到了洞庭之南,眼界之阔,文思奇特出神入化。潭州战火未殃,时局平稳,吏治还算淳古,田土膏腴,好似世外桃源,诗人也似乎动了结茅而居的心思。到衡州以后,才知道韦之晋已调任潭州。在衡州呆了一段时间,大约七八月间才回到潭州,却得到了韦之晋已经在任上病死的消息。试想一下,公元1250多年前,交通和通信极为不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由于战火官驿还可能中断,要通一次信,打听一个人的消息,可能需要一年半载。这个消息不啻晴天霹雳,诗人顿时失去了投靠的归宿,万般无奈,只好将舟停泊在南湖港,一大家子人以船为家。根据沈小丁先生所考证的长沙历代地图推测,城东南的锡山(现贺龙广场一带)有两条水系,一条是“白沙井”泉水涌下,流经大椿桥方向,另一条便是南湖港(港是小河之意),临近湘江边地势更加低洼宽广,便于泊船。当时的长沙驿楼应该也在这一带附近,所以也便于诗人和过往的旅客探听消息。真心希望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语)的诗人,凭借“杜工部”的身份,能在驿站寻求到一点帮助,不要历尽人间的苦难才好。如果有这样的驿夫,诗人一定会将其写入诗篇而名留千古。大概是没有的吧。

所幸诗人在此期间有不少送别、寄奉友人的诗。如“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他日临江待,长沙旧驿楼”。朋友们的到来,相聚虽然短暂,在驿楼举杯话别更增离情无限,但也给诗人带来了一点慰藉,聊解忧苦。此间,诗人认识了苏涣,诗中几次提到他,而且评价甚高。

此时苏涣在潭州刺史崔瓘府中做从事,闻诗人之名来拜访他,两人在舟中相互畅谈,诗人认为苏涣“词句动人,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声”。可见苏涣生性豪迈,粗声壮语,文采飞扬而又疾恶如仇,因此诗人引为奇异。说自己听了苏涣读的诗,从早晨的镜子中发现,自己好像吃了灵芝一样充满了精神,头发也发生了改变,从白发中长出了黑发。苏涣《变律》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几。”不难看出,其诗质朴,不尚藻绘,亦充满愤世嫉恶之情。这一点,与诗人自己有相通之处,所以觉得如遇知音令人精神振奋。诗人为了生活,时常出现在城内市场(也许是下河街)附近,在此卖草药或许也卖过鱼,以此来维持基本生活。两人结识之后,性情相投成了忘年交,苏涣经常来市场找诗人,诗人也常到苏涣位于定王台附近的茅斋找他。两人一起到城北游玩谈诗,也有时候在城南酒肆扶几(桌子)饮酒畅谈。诗人认为苏涣是一个做大事的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诗人曾感叹“唯将迟暮供多病,唯有涓谈答圣朝”。国家战乱不息,人民苦不堪言,自己已行将迟暮,余生将在各种疾病中度过,却没有一点点报答国家。个人理想难成,却希望自己的朋友能为国效力,为国捐躯。诗人的忧国之情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直到770年四月“臧玠之乱”发生后,两人就分开了。

“臧玠之乱”前的一个晚上,诗人在城里意外碰到了李龟年。李龟年是“开元盛世”年间朝廷的红人,最好的乐工,达官贵人以请李龟年到府中唱歌娱乐为荣。诗人少年时代“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算得上小有名气,加上父亲也有官职在身,祖父杜审言亦是大诗人,所以有机会在一些场合见过面,听过他唱歌。“安史之乱”后李龟年辗转流落到潭州,在茶楼酒肆卖艺为生。两个落魄的人,相同的遭遇,早年的旧相识,心中的烦闷和忧愁应该是相通的吧,两人可能有过彻夜长谈。诗人为此写了一首诗《江南逢李龟年》,整诗跨度几十年,相遇之况,只末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意尤未尽,余韵悠长,后人评介为诗人七律诗的“压卷之作”。

为避“臧玠之乱”,诗人半夜从潭州逃出,打算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伟。行至耒阳,江水暴涨波涛汹涌不能继续前进,在方田驿附近停靠后根本无法上岸,有四五天没吃到东西了。幸亏当时的县令聂某知道了这个情况,派人送来一些酒肉而得救。由耒阳方田驿到郴州,还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未退,前行的困难很大,乌篷船根本行不通。加上洪水期间江上疫疠开始盛行,又听闻潭州之乱已经平息,便决定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也正因为水退之后耒阳没能找到诗人,以至于形成一个千年误会,误传诗人死于食物中毒。

诗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右手偏废已经不能动弹,一只耳朵也聋了,各种疾病如肺病、头痛病、咳嗽、风痹等多种疾病时时在侵袭着诗人的身体,急需进行修养和治疗,不再适合在舟中长期居住了。诗人在《燕子来舟中作》中有句:“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可见来湘的第二年春天,诗人仍然居住在船上,触景生情。推测诗人在“臧玠之乱”前仍然如此,也与诗人半夜乘船避难互成印证。

妻子杨氏心痛不已,想尽办法凑了点钱在小西门城外租到了一间二楼的小房间,诗人称之为江阁,全家佃居到了那里为诗人养病。诗人呆在江阁,“层阁凭雷殷,长空水面文。”听着隆隆的雷声响个不停,宽广的江面在风浪的吹涌下泛起一层一层的波纹,大雨就要来了。而诗人的心思,不为江阁的简陋而忧,仍然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雨来铜柱北,应洗伏波军。”希望朝廷能安定边疆,结束藩镇割据的局面,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值得庆幸的是,诗人有一个生死相依的好妻子。杨氏每日熬药端汤,悉心照料。这个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女子,一辈子跟随诗人,不管贫穷疾苦,“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长年东西奔走,从无怨言,不离不弃。眼前的这个男人,除了心系天下苍生,他的爱情,只给了她一个女人。长安的相守相依,战乱的离别悲苦,都浓缩在夫君《月夜》寄来的相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一切的痛苦和磨难,离愁和幽怨,在吟唱起这首诗的时候都会烟消云散吧。

诗人内心时刻眷恋着故土,对家人怀有深深的思念和牵挂,一直抱有“不死会归秦”的思想,只要有机会就要北归回乡。病体越重,思乡之情愈甚,于是在这年秋天离开潭州前往洞庭准备北归。出发前,写诗对自己在潭州期间受到幕府亲友们的照顾表示感谢,又对北归将经受江上的冰雪雨淋感到忧伤。潭州的冬天,本就严寒冷酷,到达洞庭湖范围,更是北风凌冽,冰冻刺骨。一叶小舟,飘零于江上,犹如浸在冰水中。一家人依靠在船上,船是全家人的依靠,“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无物御寒,无食果腹,野菜汤都只能一天吃一次。一路舟楫颠簸、风吹雨淋、寒气侵蚀,诗人的病体吃药已无济于事。为了寻求一线生机,诗人决定前往平江去投奔好友裴隐。自知时日无多,诗人挣扎着在船上写下了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但还没来得及到达,就病死于汨罗江的舟中。一个伟大的灵魂,一条卑微的生命,就这样长眠在湖湘大地。诗人不幸,民族有幸,文明有幸。呜呼,痛哉!幸哉!

诗人公元746年参加朝廷科举,碰上“野无遗贤”的闹剧而落榜。后困居长安近十年,“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靠朋友扶助、献诗赠食,勉强度日。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一心热忱报国,又心性刚正耿介,拒绝趋炎附势,“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后授为“左拾遗”又因不屑于明哲保身进言直谏而获罪。在“安史之乱”的政治乱局中,诗人把自己经历的痛苦体验,推己及人,鲜明独特地关注底层庶民。把百姓遭受的无穷灾难和忍辱凄惨的生活,提炼成诗歌来表现,在伤心激愤的情感张力下创作了系列传以不朽的大量诗篇——如“三吏”和“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都是恶狠狠面目狰狞的酷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活生生饱受欺压的离死别。在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惊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假如没有这样一些泣血的呼吁和情感的共鸣,不知我们在寻觅“先忧后乐”的思想漂流中还要徜徉多久。这些写实诗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写照。诗人敏感的内心捕捉到胸中涌起的万顷波涛,经过自己不断地创作,才有了现在我们读到的传承几千年沉郁顿挫的雄厚诗篇。现在我们登泰山,十有八九都能吟出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文化就这样一脉相承,生生不息。依赖一代又一代文化巨匠的呕心沥血,我们才有今天所享受到的传统精彩文化。我们仰望先贤,最重要的是要追寻先贤的精神轨迹学习和继承他们坚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心系苍生的人生价值取向。面对灿若星辰的悠久历史文化,我们有理由充满文化的自信

从杜甫江阁放眼望去,平整笔直的湘江大道车流不息,“华远华中心”高入云天,蓝色的玻璃幕墙辉映在碧空下。西斜的太阳照得湘江水面波光潋滟,一艘游轮正穿过橘子洲大桥徐徐而来,远处江岸绿影蜿蜒重嶂,流连的人们衣襟缤纷,一派和谐平静的美好景致。北边长廊边上,传来游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颂诵,伴有人群歌舞的旋律和喝彩声,若有若无。

如若诗人泉下有知,应该会捋须微笑吟诗以咏吧。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残疾人联合会

[责编:封豪]

****************

诗意清明 在古诗词中追寻清明文化

作者:长城网

发表时间:18-04-0620:57长城新媒体有限公司

每到清明节,多数人都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古时描绘清明节的诗歌不仅只有这首《清明》,还有很多名篇佳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在古诗中追寻清明文化,一窥古人在清明时节的生活习俗。

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H5

****************

小学生必背古诗讲解—《舟夜书所见》

作者:一米阅读

发表时间:18-11-0721:51

一米老师说:

今天呢,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这首小诗很为后世人称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一米君的讲解音频

--免责声明-- 《「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这篇文章828la111475。

【结语】:「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美文」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1475'></small><noframes id='828la111475'>

  • <tfoot id='828la111475'></tfoot>

      <legend id='828la111475'><style id='828la111475'><dir id='828la111475'><q id='828la111475'></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1475'><tr id='828la111475'><dt id='828la111475'><q id='828la111475'><span id='828la111475'><th id='828la111475'></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1475'><tfoot id='828la111475'></tfoot><dl id='828la111475'><fieldset id='828la111475'></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1475'></bdo><ul id='828la111475'></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