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

时间: 2020-09-02 01:33:08 分类: 美文赏析

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

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

****************

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

作者:小港渡者在旅途

发表时间:18-01-1812:21旅游达人,优质原创作者

要真正写好一篇导游词,说起来容易,写起来真难。一篇好的导游词应当具备如下三重境界:推介认知;诠释引导;审美升华。

第一重境界 推介认知

这个是导游词写作的最基本功能。推介的意思就是要把景区和景点科学准确地介绍给游客,引导游客去游览和感知。推介首先要从整体上和宏观上告诉游客景区和景点的基本特色,其次要对各具体景点的精华和特色做重点介绍。推介的时候既要有面的丰富,又要有点的深入。通过推介,游客对景区和景点会有基本的感性认知。

第二重境界 诠释引导

这个是导游词写作由景入情的关键一步。就是在推介的基础上,导游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根据景区和景点的特色,做一些文化和审美方面的个性化适度解读。解读要适度,不能吹牛,要尊重景区和景点的特色;解读要有导游自我的个性特征,体现导游风格;解读要由景入情,引导游客做审美体验和思索。

第三重境界 审美升华

这个是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要实现景与情的完美融合,实现物我一体。导游应该引导游客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使游客的精神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正所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美的东西可以让心灵和灵魂得到释放和救赎,可以让人不忘初心,活得更自在,更舒坦,而不为名利所累。名利可以舍弃,但美是不能被忘记的。这也是一个好导游应该为游客所坚持的东西。

****************

张一璠:给榆次老城写导游词,自编自赏

作者:行走山西

发表时间:18-10-2505:47

一位回乡探亲的老伯在榆次老城给张一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不管过去多久,不管身在何处,总能记得儿时在榆次老城嬉戏的场景。作为家乡来说,小时候是想离开的地方;老了是回不去的地方。

从那一刻起,张一璠就觉得,不只是一名景点讲解员,更像是这座城市的讲述者。她在想,多么幸运能够从事讲解员的工作,可以带领观众倘佯与展厅中和他们一起打开记忆的匣子,感受城市变化之美。我是多么自豪,能够在工作中向更多的观众传递知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榆次老城给了她这样的舞台。榆次老城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市中心,占地一百万平米,始建于隋代开皇二年,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集古建艺术、宗教文化、官制文化于一体,早在2003年时就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

四年来,张一璠接待过数万名游客。她心去体会文物背后的历史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我也常观察展厅里的观众,不同年龄的她们看到同一件文物或照片流露的表情或状态是不一样的,同一位观众每件文物前停留的时间也是不同的,反馈的情感信息则更不同。我仔细的收集他们的体验,不断的完善讲解过程中常常忽视的细节。我希望自己可以生情并茂的讲给观众听,而这深情并茂一定来源于真情实感。

对于榆次老城,张一璠有着独特的见解。特别是站在高高的玄鉴楼下,她觉得“热爱比责任更重要。”讲解员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游客是能体会到的。因为热爱,所以精心准备、热情接待,因为热爱,所以彻夜学习、反复演练。为了能够更好地针对不一样的游客讲出不一样的讲解风格、讲解方向,张一璠自己撰写讲解稿,把知识点都牢牢掌握在自己心中,讲解起来才能够顺畅流利。

在张一璠眼中,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的榆次城隍庙,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有城隍庙中最古老、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作为城隍文化的载体,玄鉴楼体现的是一种威严。它通高17米,巍峨耸立,让人一进城隍庙就不禁有一种惶恐之心,不由得反省自身,玄鉴楼内的天地人三座藻井上不封盖,象征着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教化人们行些好事、做个好人,正所谓:头上三尺有神灵。

张一璠说,玄鉴楼在建筑上的精妙之处体现在它与背后的乐楼、戏台巧妙融合,三座建筑高低错落,既像波浪形,又如阶梯状,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了无限的层次美感,更为奇特的是,三者的建筑年代各不相同:最高者玄鉴楼建于1515年,中间乐楼建于1520年,最晚的戏台及影壁建于1523年,最高和最低、最早和最晚,前后时间整整相差了八年。但是整组建筑浑然一体。显示出和谐中的层次美,层次中的和谐美。

张一璠发现的这种美,被外界所认可。在1999年,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在2011年“大美山西”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山西十大最美古建筑之一”,这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世界宝,更是人类之宝、无价之宝。

但张一璠更执着的认为,如果说玄鉴楼体现的是城隍文化的一个元素,那么榆次县衙所展示的就是全景的官制文化。榆次县衙始建于宋朝,是我国最大的县级衙署。在明代时,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受封晋王于太原,榆次作为三个辅县之首,又称为晋藩首辅。县衙建筑群21000平米,前朝后寝,五堂六进院。吏、户、礼、兵、刑、工等行政部门一应俱全,全方位诠释出中国封建时代的官府文化。走进仪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高大建筑就是大堂,是县衙建筑群中的核心建筑,也是知县处理政务、礼仪庆典和公堂审案的地方。大堂里面,开道锣、升堂鼓、水火棍等陈设一如往日,显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威严。

这样讲解,张一璠就将历史变成情怀。生活中很多人成为她的老师,游客也给她提出意见建议,帮她打开陌生的历史镜头。这一切,都成为积累,时间长了就能有质的飞跃,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特色。

行走山西点评

照本宣科般地讲解是导游的通病。随着现代化讲解手段的丰富,智慧地电子讲解甚至有取代导游员、讲解员的危机呈现。

事实上,面对游客旅游需求的多元选择,导游的讲解相反变得重要和举足轻重。而这的根本就是基于导游在知识结构丰富和扩展之上,因人而异的讲解与与众不同的风格。张一璠的实践成为此次第八届晋中导游员、讲解员大赛的亮点,为此她也获得了此次大赛的二等奖,可喜可贺。

创新与实践是发展永恒的主题。越是现代化,越需要精准的服务和更人性化的传播。导游的与时俱进,彰显的是城市形象和景区品位。在景区日趋繁杂和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导游或者讲解员的作用将会变得尤为重要。(孙嘉聪)

相关阅读

王霞飞:最有资格,讲述太行深处的义薄云天

王丽:素颜女,自然于心无愧,可说廉政

王晓丹:小女子,也能讲出大历史

申家宁:雁门关作九塞尊崇,自然万里雄风

牛静:头上花翎,专点王家绿门院

王思清小姐姐,你做导游的样子,真美!

晋中市旅发委副主任田瑞生:晋中导游,金石可镂

2018年晋中导游讲解员大赛开锣,八届比赛创山西开展最长周期

庞亚斐美女在乔家做了少奶奶 还要给你唱一曲走西口

贾宇:没有一个人天生是导游,要看你对家乡有多热爱

****************

旅游:两次游庐山对写游记的感想

作者:胥灵芝的生活

发表时间:18-11-1316:55

我曾经两上庐山。头一次是在一九八一年夏天,住了两夜。第二次是一九八五年夏天,待了五天。

两次上庐山,只得到一篇短短的小文章。那是头-次上庐山,虽然来去匆匆,但庐山知名的好去处我都去看了一下,两天中印象最深的是在含鄱口观日出。那天凌晨天不亮便动身,抄小路翻山越岭,流了几身汗,到含鄱口居然又等了半个多小时才见太阳从五老峰背后姗姗露脸。等候的时刻显得特别漫长。这时,我想着一个人一一李白。因为心里想着李白,视野中的许多景物似乎也都和李白发生了关系。譬如那座云遮雾绕的五老峰,我横看竖看,怎么也无法辨认出五个老人来,只觉得它像一个抱膝而坐的诗人一一李白, 他也在焦急地翘盼着日出。

说来也奇怪,似乎唯有含都口的这个早晨使我产生了强烈的新鲜感。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怀念同眼前的景色连在一起的这种感受,是从前未曾有过的,所以有了写作的冲动。后来写下了《五老峰遐思》。 翻翻自己写的那些记游散文,情形大致差不多,总是有了新鲜感,然后才写。是不是到一个新的地方便会产生新鲜感,新鲜得使你忍不住想动笔写文章?我以为未必。我的足迹覆盖面不算太狭窄,中国的名山大川,有很多曾进入我的视野,然而它们并没有都出现在我的文章中。有不少名声极大的旅游胜地,我去了,却写不出文章来。假如写那种导游词式的文字,实在没有多少意思,故而不想写,原因是自已没有多少独特的感受。但是,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写进了我的散文,譬如武夷山腹地一个小客栈,新疆大戈壁滩中一个小车站,甚至一棵无名小树。我写它们,是因为它们曾使我度过了一些难忘的时刻(有时只是一个瞬间),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触动了我,使我的情绪和思索超越出时一地的狭险氛围,联想起自己的种种生活经历,联想起人生和世界中的许多问题。这样的文章,并不是纯粹的记游绘景,其中融进了我的情感和思家。所谓“寄情于山村,寓意于湖川”,大概便是这个意思。

那么,新鲜感是怎样产生的呢?我想,产生的条件不仅仅是视野中景物的新奇,更要紧的是自己的情绪和思索能否为之所动。假如那景物打动了你,使你的思绪情不自禁渗透融汇其中,这种感受就可能是新鲜的,它只属于你而不属于他人。你把这感受写下来,文章就不容易重蹈前人之辙,不会枯燥无味。同一个地方,不同时代的形形色色人来写,每篇都能写出不同的色调和感受。譬如杭州西湖,近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在那里吟诗作文,经过历史筛选而流传至今的缤纷文字,没有一篇是意境雷同的。都写西湖的美,有的在其中倾吐愁肠,有的在其中排遣苦闷,有的抒发明朗豁达的情怀,有的表现阴郁惆怅的心绪。同一个绚丽的西湖,既能使人愉悦也能使人凄憫,道理很简单,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作者的经历和气质也不同,每个作者都以不同的心情游西湖,他们看到的西湖和游湖的感受各自带着独特的主观色彩,他们笔下的湖山当然会出现迥然相异的情调色彩了。

是的,新鲜感,离不开作者的真情实感,必须真有所感而后抒发,才能写出好的游记文章。 那么你们对此怎么想呢?欢迎留言评论区

****************

诗游三晋 | 沁水赵树理墓

作者:行走山西

发表时间:18-05-1006:12

沁水·赵树理墓(新韵)

栗文政

满眼深情望故乡,心贴黄土写泥香。文章岂是无根树,神马浮云能久长?

编者注 赵树理墓位于沁水县城东南65公里的嘉峰镇尉迟村西的牛头山下,与赵树理的故居遥相而对。

人民作家赵树理故居和长眠之地,前来观瞻和学习的人,俨然这里成了文学的一块净土和圣地。崇尚诗文的栗翁自然也欣赏前往,并赋诗纪念。

在这首诗中,诗人严肃地嘲讽地回答了文章立意和为谁而做的一个原则,同时也借用网络语言嘲讽了某些文学创作中浮躁现象。

诗人深情凝视着赵树理雕塑,而雕塑中的赵树理却眼望家乡,诗人从赵树理的双眸中得到了答案:那就算要对家乡有深厚的情感,并将此情感书于纸上,传播四方。

栗翁曾言,《诗游三晋》的创作目的就是以山西风土人情为背景,通过诗文形式向外界传播山西灵山秀水和厚重人文。

作为山西人,爱家乡成为栗翁心中的天经地义。基于这种立场和动力,栗翁开始长达十数年之久的行走山西和诗文创作,期间佳作迭起好评如潮。

这就是诗词持久影响的根基所在,如赵树理一般,从自己脚下的热土开始,踏踏实实点点滴滴,赤子情怀,无怨无悔。

有这样的感悟,自然就有这样的诗文。也只有抱有这样思想的人才可以反问那些天天喊着浮云、神马的文章作者,你们的那些可能拥有忠实的读者和持久的生命力?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王清茗)

栗文政,笔名闲来,1959年生,山西省襄垣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来福诗社社长,山西诗词学会副会长。有诗集《诗游三晋》出版。

栗文政诗多为古体新韵诗,诗风洒脱、淡雅朴实、古今融合,讲究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栗文政认为现代人创作古诗词,应以传统诗词的形式为载体,运用新思维、新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应该重视意境的塑造,在表现形式上要有突破和创新。

****************

放风筝(散 文)

作者:想喝一杯

发表时间:03-2721:51

放风筝(散文)

朱方泉

阳春三月,天气晴朗,处处都是好风光,星期天,但见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或踏青,或健身,或放风筝。人人都蠢蠢欲动,尽情地撒欢。目睹这热闹非凡的场景,去年春天,我们全家人在南京中华门城堡上放风筝的情景,倏地在我眼前浮现。

去年清明节上午,儿子说:“我下午开车带你们到中华门城堡上去游玩,好吗?”我们全家人都欣然同意。我多次从南京中华门经过,还真的没有登上中华门城堡呢!

下午临行时,儿子吩咐孙子孙女带上风筝,说要到中华门城堡上去放风筝。我说:“城堡上能放得开风筝吗?”他说:“那么宽敞的地方,怎么放不开。”

我们来到中华门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了。只见城墙上下游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当我们登上城墙时,宽阔平坦的城堡上,已经聚集了许多放风筝的人群。蔚蓝色的天空中,呈现着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风筝,有老鹰、福娃、飞蝶、燕子、飞机……各式各样的风筝,绘成了美丽鲜艳的春天的图画。

儿子拉着线,儿媳抓着风筝,孙女孙子齐声喊道:“一、二、三——开始!”我们的蝴蝶风筝一下了飞上了天。孙子笑弯了腰,“哈哈……我们的风筝飞得最高,爸爸加油!”孙女也看傻了眼,目不转睛地盯着天空。

一位年过古稀的老者,在其他游客的帮助下,放飞起十几米长的巨龙风筝。栩栩如生、活龙活现的龙头,色彩斑斓、环环相连的龙身,在阳光的照耀下,煞是壮观。随着徐徐春风的吹拂,巨龙风筝缓慢地摇弋着,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眼球。

这位老者的巨龙风筝落地后,开始收线时,我主动走上前去,和他搭讪起来。

老者待人热情,且十分健谈,看样子是个“风筝通”。他说:“我从小就是风筝爱好者,不光喜欢放风筝,还会扎各式各样的风筝。”他并向我谈起了风筝的起源史: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2000多年前,风筝在中国就已出现。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鲁班,因看到鹞鹰在天空盘旋飞翔受到启迪,曾“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发明造纸术后,风筝改用纸糊制,称为“纸弋”。到了五代时,李邺加以改进,在纸弋头上装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老者的一席话,使我顿时想起了唐代诗人高骈的那首《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是啊,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是城乡居民普遍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不仅市民小儿、布衣平民喜爱,就是帝王将相、王公贵胄也乐此不疲。及至明清两代,放风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许多诗人和画家都以风筝作为写诗、绘画的题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吟诵风筝的诗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民间放风筝的盛况。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将风筝文化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还创造了很多寓意吉祥的优美风筝图案,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余”、“四季平安”等图案。它通过这些图案,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浸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我虽然不太会放风筝,但特喜欢参加放风筝活动,尤其是孩子们的放风筝活动。我曾经在老家,参加了外孙女和孙女在麦田里进行的放风筝活动。曾和全家人一齐来到燕子矶西边、长江南岸去放风筝。这个清明节,我们又来到中华门城堡上放风筝,这可真是别有风味呀!我觉得,参加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而且可以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使自己活得更年轻。

放罢风筝,我们又游览了中华门城堡的各个景点。到了下午五点多钟时,我们决定离开中华门回家去。可是,孙女孙子却有些恋恋不舍,嚷着说再玩一会。

****************

考场作文写作要领、策略及原则

作者:说爱聊情

发表时间:01-1713:29教育家

邻近期末考试,应广大网友、老师、家长们的要求及编辑部的反馈意见,本期就考场作文写作要领、策略及原则进行深入的探讨。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事情,精品阅读会推动写作本领的提升,同时精品写作又能促进有效阅读的持续推进。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对于想求知、好学习、乐品读的读者与写作者来说,书籍是就是人们精神世界如饥如渴的营养品,它对人们的心灵呵护和灵魂养育有重要的作用,醉心阅读会对阅读者得到报偿。阅读可以扩展想象力,让读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不至于出现生活倦怠或者导致审美疲劳,而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

学好作文势在必行,为了有效解决小学生作文入门难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好孩子作文时出现的两个“极端”现象:一种是,提起笔来,信马由缰任驰骋,最终却是晕头转向,不知所云;一种是,咬破笔杆,牵肠挂肚苦搜寻,结果却是煞费苦心,无话可说。学好作文已成当下莘莘学子们不可逃避的一项重任!可是,话又说回来,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笔者认为,作文是一项时效性较强的学问,作文的入门在小学,俗话说:“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如果该入门的时候连“门”都入不了,那就无从谈及学好的问题了。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这个机会,让学生不失时机地步入到作文这一神圣的殿堂呢?

高分作文需要写作要领、策略及原则

让思考更有效率,让写作更有价值,请关注百家号“写作有料”,如果您觉得文章合适请转发或收藏,我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写作拿高分,怎么写作才能让写作更有价值与意义,这样才能拯救中国处于写作焦虑与写作煎熬的中国广大考生和即将步入考场的中国亿万学子,学子们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源泉。

一、写作十分忌讳千篇一律

比如写考场作文《秋天来了》,在老师读一些精美的范文之后,很多考生就容易千篇一律地写这些“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叶子一片一片地从树是村落下来。”可别小看这一句,这是众多考生都爱用的一段描写,延伸到阅卷老师手里,那可不是一两句的问题,会惊奇地发现很多考生都这么写,阅一两份试卷还能有心思,但随着时间的持续,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怎能按捺得住?越往后,考生的分数就越直线跌落,这是必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可能考生在接到分数那一刻非常诧异,但事实就这样发生了,确实有些意外了。比较有新意的考生就不会落入俗套,在阅卷时老师惊奇地发现,写作拿高分的考生这样写道“秋天是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了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谈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要突破千篇一律的思维、打破千篇一律的写作、增色作文的新意和视角。

二、写作要凸显出个性与特色

记叙文写人应该写出清晰乃至丰满的人物形象,要突出人物的个性,因此,要有选择地对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展开深入细致的描写。写作过程中,应做到精心选材,打磨传神的细节以凸显人物的独特个性。 描摹神态,突出个性变化。 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神态变化显示出来,描摹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能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在具体行文中,我们可以巧用神态变化来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个性特征。 记叙文中的语言描写要做到精炼传神,符合人物个性,写出情感和性格特征来,即所写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彰显个性内涵。人物的动作往往能彰显人物的情感与心理,记叙文中的动作描写能够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体现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在描写动作时应该巧妙地结合写作需要加以修饰,不同的动作以及不同的修饰语有不同的内涵,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心理刻画,表达个性情感。心理描写能很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记叙文中的心理描写既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烘托。

三、写作要善于整合已有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借用音乐、美术作品,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借助体育课的赛事,指导学生写“活动作文”;借助科学课,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借助信息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写“导游词”。总之,要做到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实现学科间的立体整合,编织起学科整合的网,多方积累素材,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针对学生而言,也要合理地运用好老师的指导写作指导,将指导有效地整合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去,不能局限于语文写作,还得留意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效的、合理的和真实的,而不是割裂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有机联系。

四、写作要用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如果你觉得词汇比较缺乏、视角比较普通、选材比较一般,就运用真情实感吧!这是写作的一个秘密武器,可以说,一件简单普通的小事情经过真情酝酿后事情就变得情感宏大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神情和动作经过情感的浇灌后就变得情绪丝丝入扣了,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大妙用,切忌不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隔靴搔痒、无关痛痒,避免让阅卷老师觉得您的写作有苍白无力、生硬堆砌的嫌疑,这嫌疑十分可怕,会成为你作文的硬伤,这硬伤直接导致得分被定格在低分段。

让思考更有效率,让写作更有价值,请关注百家号“写作有料”,如果您觉得文章合适请转发或收藏,我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 《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这篇文章828la111824。

【结语】: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导游词写作的最高境界:杖履青山,不要忘记大自然的美】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1824'></small><noframes id='828la111824'>

  • <tfoot id='828la111824'></tfoot>

      <legend id='828la111824'><style id='828la111824'><dir id='828la111824'><q id='828la111824'></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1824'><tr id='828la111824'><dt id='828la111824'><q id='828la111824'><span id='828la111824'><th id='828la111824'></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1824'><tfoot id='828la111824'></tfoot><dl id='828la111824'><fieldset id='828la111824'></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1824'></bdo><ul id='828la111824'></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