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时间: 2020-09-02 01:59:58 分类: 美文赏析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

作者:黄冈社会化媒体矩阵

发表时间:18-07-2601:42

英山县孔家坊中学

题记: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孔坊中学吗?你还记得操场上那棵百年老樟吗?你还记得学校门口那个叫陈细毛的姑娘吗?你还记得我们翻墙出去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吗?

我第一次到孔坊中学是1991年的夏天,小升初考试后的一天,天下着雨。到学校的乡间小路上,一片泥泞,湿滑难行。彼时的孔坊中学是一个大的合院,除一栋陈旧的三联两层教学楼外,其余全是砖瓦房。操场边上有一棵百年老樟树,上面居住着一群白鹭。我当年小考全乡第二,离郝家山距离更近的红山中学的教学楼似乎更宏伟更壮观,我父亲和我几乎都动了要去红山读中学的念头。但那一年小学毕业的小伙伴除一人去红山外,其余的全部到了孔坊,我决定追随大多数,9月1日,父亲用他的永久版自行车,拖着一口木箱子,带着柴米和我,来到了孔坊中学报名了。

我被分在初一(三)班。开学第一天,初二年级同学给了我们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欢迎仪式。我们刚进寝室,初二年级一位段同学正在跟另一位同学比武。段同学力大无比,用一个吃饭的碗扣在被殴击的同学脸上,使其动弹不得。此事给我留下了相当大面积的心理阴影,我初一全年,见段必躲,生怕他那鲁提辖一样威猛的拳头会不可理喻地落在我身上。到后来,有了新的玩伴加上随之而来紧张的学习,一切似乎都不在话下。再一二年后,校风严谨,此类情形竟已绝迹。

春游羊角尖

孔坊中学在1993年前是没有通自来水的。经常在晚自习前,学校就会组织各班同学,用自己带的桶去给厨房的水柜储水。学校后方有一口水塘,被我们舀干后,就开始在旁边水井里提水,往往最后泥沙俱下,但水柜仍没有储满。这时我们就不得不走出校园,往旁边村落或后山的小溪水沟里去提水。田埂地角提水的学生鱼贯成一条长龙,蔚为壮观。直到1993年前后,学校在往金盆村的大畈田里打了一口机井,才算解决了吃水问题。等到下了晚自习,值日生就会到水房提水,班上的同学则将杯碗顺序摆放在桌边,按顺序分发开水。初一上学期,因为晚自习课间在教室嬉戏,后退时一脚踩进开水里,小腿肚子因此留下永久的疤痕。因为缺水及没有澡堂,我们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洗澡换衣服,平时不论寒暑,主要靠忍。

至于吃饭,孔坊中学自有其独有的特色。一个班按总人数,分为5到7个席,席长轮值,职权简单而且粗暴:掌管饭桶及分饭。每到中午或傍晚的用铃声响起,席长就争先恐后地向厨房奔去,找到自己所在席的饭桶,或在花坛边,或者走廊下,站稳脚跟,男同学们就像丐帮开会一样,敲着盆碗钵钵一路哼着小曲包抄过来,五七人一组很快将一桶饭瓜分完毕。相对于男同学的就近开伙,女同学吃饭较斯文一些,男席长一个人抱着一个饭桶还可以小跑一阵,大部分女席长都会招一个同伴,一左一右的提携着饭桶,扭动着小蛮腰,轻轻地走下台阶,向女生寝室走去。至于配菜,住读学生几乎清一色的一罐头瓶腌菜,无非就是腌缸豆、腌萝卜丝等,油厚盐重,还得算计着吃到周末才行。有的同学还未能撑到周末腌菜就变质长毛,这时就得去厨房讨一杯开水,泡开再吃下去。吃完饭后,大家都会集中到厨房边上的水池洗碗。有一年学校放电影《夜盗珍妃墓》,因太过恐怖,而月光下的水池活像一具棺木,造成当时住在池边宿舍的多个寝室的同学晚上不敢上厕所,而导致大面积尿在被窝里。

94届毕业照

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当时清苦的生活,但在当年大家一样贫穷,苦中作乐,还反而不觉得苦了。我初中一年级一学年,只是第一学期开学得了父亲给的五毛二分钱零花钱,以及到王畈村我四姨家认亲,得了打赏的5元,自此再无收入。初中二年级,整个年度没有花一分钱。到了初三,我便以试卷费、资料费的名义,向我父亲冒领费用,而我父亲丝毫没有发觉,但据统计,全年累计总数也不会超过30块钱。而这靠欺骗得来的30块钱,其中一大部分是真的用于各种交费,而贪污掉的零头,无非就是在学校小卖部里吃几口热菜了。遗憾的是,我还没有来得及向我父亲投案自首并且偿还,我父亲就已经去世了。在我印象中,胡知权老师家做的米发粑儿和陈涛老师家做的粉丝包子,是这世界上超过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美食之王。班里同学家庭条件好的,在穿回力鞋上学的周金花,穿皮夹克的姜燕,吃奶粉的汪艳玲,冰棒一次买两根一根嗦在嘴里一根涂在手臂上降温的郑小猛等。好在那时我们天真烂漫,不分彼此,都收获到了真诚的友情

到了1992年,我实现了从儿童到少年的转变。我的成绩不错,也适应了学校的环境,每天吃饭睡觉学习,三点一线有规有矩。那一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其中一件事是有人造谣,说是学校准备打防疫针,打针的时候针头会抽人脑髓,凡中针者非傻即痴。偏那一天晚上学校停电,教室里昏暗的烛光摇曳,大家人心惶惶,老师又迟迟不到课堂。于是我和同学彭超往班主任住处咨询,老师房间里煤油灯亮着,人却不见。见此情形,我们心里更加没有底气,彭超同学是校外大屋基人,毫不犹豫地从男厕所翻墙头逃走了。第二天上午课间操开全校大会,汪盛才老支书站在高台上,大声辟谣,痛骂造谣者无耻。我一直记得他当时举的例子,说某农夫在田里犁地,犁死一只青蛙,上了岸说是犁死一条蛇,再传到隔壁村说是蛇被犁死之前还说了人话,最后以讹传讹,说是蛇王正欲飞升成龙却不幸身死,蛇群要找人报仇云云。我站在人群中,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老支书面色红润,声如洪钟,义正辞严,加上德高望重,自此谣言很快平息下去,学校重归平静。

九三届联谊会

我不爱运动,出校长跑我总是跑到一半就抄近路返回,如遇大雾,随时就可以折返,校内短跑我总是躲在樟树下少跑一圈。小小少年,离家住校,又地处偏僻少有娱乐,因此最大业余爱好就是阅读,男读金庸女读琼瑶,还得防止被老师抓现行。我当然是读歪书也读正书。夏天天亮得早,就起床到大樟树下读书背单词,冬天的午后,我便跑到学校对面小山岗朝阳的坟地里,在两座坟丘之间,晒着太阳看着闲书,直到上课铃声响起。初二开始我喜欢上了格律诗,一有闲空就寻词捉句,也开始参加学校的各种征文比赛,并长期雄踞一等奖的位置。那时心灵清澈,爱憎分明,有所思即行于笔下,哪像现在写的劳什子八股文章,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我虽然顽劣,但成绩尚好,所以老师们对我又爱又恨。但是骨子里,我还是一位好学上进的好孩子,只不过有点“恃才放旷”而已。随着开设课程的增多,我也开始在思想的海洋里信马由缰,三观开始建模成型。十多岁的我们,开始有了理想,有了抱负,有了胸怀。比如我因为经常被老师收拾,就立志将来要当老师希望有朝一日老师的子女能落在我手上,让我能有机会报仇雪恨。正是因为这不经意的初心,变成了我们求学向上的动力。高我一届的一位学姐,早生华发,我每见之则心生敬意,因为老师说,看人家是因为认真头发才白的!我和隔壁班的张文迪君小学时就相识,此后就一直相互激励,在国旗杆下击掌盟誓,相约一起考入好的学校,此事以我中考失利作罢。我亦有暗恋的姑娘,巧笑也盼,美目也盼,却因为害怕拒绝而不敢表白,一胆小成千古恨,再回首时,有趣的灵魂已经沾了铜气,好看的皮囊长了皱纹。哈哈,相逢且一笑,往事随风而去吧。

百年老樟,我在树底下长大

三年的初中生涯就像小河流水平淡无波却无休止地向前奔流。我在孔坊中学求学的三年,正是孔坊中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年。1991年伴随着我进入孔坊中学的,除了全乡10多个村近200多保莘莘学子外,还有十几位刚从师范院校毕业正式为人师表的老师们。他们与我们一起,成了流淌在孔坊中学血管里的新鲜血液,为沉寂许久的乡村中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是他们的第一任学生,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这种用三年朝夕相处沉淀下来的情谊,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骨头里,难以割舍。

90年代初,乡村依旧闭塞,这一批阳光大男孩的出现,为我们开启了探索时代和社会的大门。那时我的老师们,个顶个的大帅哥。他们二十出头,正值韶华。年轻的老师们鲜衣怒马,满腹经纶,课堂上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课外则兼收并蓄,收放自如。他们不拘泥于成法,引导并鼓励我们拥有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的思维,既便有些观点和当时的主流观点有不一致,也不求全责备,尤其可贵。男生女生几乎都在同时对着某一个老师品头论足。男生评论老师的发型梳得很顺,女生则喜欢在他们打篮球的时候发出尖叫。我只对老师们戴的白天变暗晚上清晰的变色眼镜抱有浓厚的兴趣,以至于若干年后,我也配了一幅同款眼镜。在他们的带领下,孔坊中学开始变得朝气蓬勃,我们建起了英语,过起了圣诞节,办起了文学社,开设了广播站,办起了各种晚会和运动会,而我由于夸张的演技,也成为各类节目中的常客,这要是放到现在,绝对是要当网红了。

开学的时候,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对同学们说,我今年二十来岁,是你们的哥哥,请你们把我当成哥哥看待。大部分男生都不以为然,而几乎所有女生都会信以为真。但是这种兄友弟恭的好日子始终持续不了太久,差不多才过了不到一个学期,哥哥们就恢复了师道尊严。毕竟对于老师来说,学习成绩才是第一位的。弟妹再好,成绩不好也不行了。于是原来的一团和气开始变得秋风肃杀,严字当头,先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再说。毕竟在当年,评判一所中学好坏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学成绩。也正是那几年前,孔坊中学在教学上开始腾飞,从早一届的闻世书到本届的张文迪到晚一届的张钰到我毕业以后不知道姓名的学弟学妹,几乎一年一个黄高生。孔坊中学声名鹊起,早几年都是孔坊中学的学生往县城、金铺等地转学,后几年都是县城、金铺等地的学生想办法转学到孔坊来,孔坊中学也从“爬过门槛”大变样大翻身,一跃而成为“教改圣地”和“状元之乡”。

孔坊中学新貌

几乎每一位老师,我都能为他们写上上万字的故事。宥于篇幅,我只能略述几位老师的趣事。

初一的时候,我们班有许多同学把家里带到学校上交的大米,拿到孔坊街上换泡果。一斤米换二两泡果,二辆泡果却有接近半袋子,用来当做下晚自习后的宵夜。黄老师对我们这种米换泡果的做法很不以为然,有一天晚上他跟我说,一斤米就炸一斤炮果,你们只拿回了二两,看似一小捧米换了一袋子,实际上是亏了血本。同学们一合计,果不其然。这也许是我在学习物理之前最先掌握的守恒定理了。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闻德才老师,则是我的文学启蒙者,我在他手上学会了写杂文、格律诗,然后雄踞孔坊中学九三九四年度几乎全校所有征文比赛的一等奖。而我模仿他的笔迹亦达到以假乱真之地,我曾经模仿他的笔迹写小纸条命一位与我不睦的某同学到某处领罚,该名同学竟信以为真,吃了个大大的瘪亏。

教英语的叶开颜老师,于我受教最深,获益最大。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每节课的前十分钟,他会不停地向全班同学发问,既复习巩固,又培养语境和锻炼反应能力。有一天隔壁班的胡乾老师因事由叶老师代课,叶老师用在我班的教学方法向同学们发问,全班同学反响一般。下课后正巧我经过隔壁班门口,叶老师就喊我进去,他连珠炮似地发问,我面不改色,对答如流,事后据说隔壁班全体“目瞪口呆”。当然老师也有作狮子吼的时候,一次因为我的冥顽不灵,他除了对我怒斥之外,一个巴掌呼在我的脸上,当时觉得生痛,立马心生怨恨,到了吃饭的点儿,便犟着不去吃饭。僵持一会儿后,叶老师亦无可奈何,只好跑到陈涛老师的小店里给我买了一个面包当午饭。这一把掌打消了我的气焰,却也并没有令我从此在内心里恨他憎他。一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老师是爱你才打你,恨你就不教你了。所以虽然挨了打我还挺感激。二是他彼时已经激起了我学习英语的兴趣,实则是没有时间去计较挨揍的事情。这一把掌也成就了我对老师的终身敬畏以及侍之如父的态度。我的儿子从一出生开始,就严格地尊称师爹,这辈份可不能乱。

教我政治的刘刚老师,个子不高,脸上总是挂着笑。他也当过我的班主任。那时每年开学典礼,各班都要派代表上台,朗读决心书或挑战书。几乎每个班的决心书都是一篇满纸豪言壮语的檄文,宣读者趾高气扬,誓要把袍泽兄弟干翻在地,最好踩上一脚。那一年我们班的挑战书与众不同,别的班都是煽情的散文,我们班一改常态,一篇决心书由十段对仗工整,格律和谐,抑扬顿锉的骈文写成。按惯例,都是由团支书或班长去宣读,但是他们试读的效果不佳,最好决定由我来试读。不要看我现在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泥土气息,但我上学那阵子,普通话可是跟央视八频道学习的,还是相当标准的。果然,我一遍即过,最后代表全班在开学典礼上宣读。决心书全篇朗朗上口,被张贴在校门口出尽风头,其中一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令我记忆犹新,在我后来的成长经历中,每逢遭遇挫折打击,这句话总是给我力量,令我振作。

老师们来黄州小聚

我爱的老师实在太多,在此仅录其二三。我非常庆幸,在我的思想开始定型的关键时刻,能遇到这样一批好老师。他们教知识,教做人,言传身教。有同学没有钱交学费,会有老师帮他们垫上;有同学家庭遇到困境,会有老师帮学生带米带柴带菜;有很多时候,老师们并没有把学生们当成弟妹看待,而是当成了儿女看待。也只因为如此,我们那几届的学生,在毕业二十多年后,在不管哪个领域都牢记教诲,尽心努力,用自己的成就来回报老师当年的栽培。

1994年,我中考后离开了孔坊中学。期间回过几次母校,但近乡情更怯,加上后来因工作变动,许多熟悉的老师相继调离,因此少有沟通。今天的孔坊中学,经过一代代师生的建设,已成为西河名校。每当我从孔坊路过,我都会眺望母校的方向,透过新建的教学楼和操场,去追忆怀念种有一棵百年老樟的老校区。我,就是在那里长大的。

鸣谢:本文成本过程中,得到叶开颜、刘刚、卫建国、郑伦松、郑金安、黄新柳等老师的指导,及余安平、何龙迎、郑怀玉、郑红玉等学长的帮助。他们有的帮我挖掘素材,有的提供历史图片,有的指正我文中的存在的格式及字词谬误。在此一并感谢。

****************

国乒男队备战雅典奥运会珍贵决心书,王皓的如今看着很心酸

作者:乒乓之声

发表时间:18-05-2522:30

对于中国男乒雅典奥运会的日子不好熬,小编找到了封闭训练时参加奥运会的选手的决心书。努力与收获!

****************

一篇文章,影响着我一生

作者:云来如风

发表时间:05-2508:38

年少时的我,曾读过一篇文章,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正是这篇文章,后来成为我人生路上动力的源泉,影响我的一生。

时光回到1978年的5月。那一年,是我高中毕业的第二个年头,也是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

还在高中毕业之际,我怀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激情,向学校递交了“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书》。

但由于年龄未达到条件,没能去“大有作为”的地方,却成了一名城镇待业青年。

白天帮人打打“小工”,晚上则挑灯夜战,备战高考。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浏览一本名叫《前夕》的小说月刊时,被其中一篇题目叫《迎接生命的春天》的文章深深地吸引。

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生怕落下一个字。

想到小说“月刊”要如期退还,我便索性将文章原原本本、端端正正的抄写在笔记本上,才得以心安。

为什么说影响到我的一生呢?那得从这篇文章说起。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在所谓的“大决战前夕”,如何枕戈待旦,奋力一搏,以饱满的热情迎接高考,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的一个心理活动轨迹。

文章开篇这样写到:“自从进入毕业班,我们面临祖国的挑选。谁都深深地感觉,生命最严重的关头临近了!”

“从百花浪漫的校园畅谈,到静悄悄的课堂里凝神屏息的埋头读书;从家庭周末团聚时的促膝谈心,到寝室里深夜酣睡中模糊的呓语,无不洋溢着浓烈大决战前夕的气氛。”

当读到这里,再想想此刻正在临阵磨枪,废寝忘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苦读时” 的我的真实写照吗?

寥寥数语,将考生,包括我在内的无数“高考”人,在“大决战前夕”,心里那种紧张感、紧迫感、窒息感,鲜活的呈现出来。

我虽没身处校园,但仍如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戳到我心灵深处痛点的,还是文章主人公对在校园内流行的、看似荒诞的言论:“毕业与高考是此生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分水岭”予以有力抨击的这句话。

在今天,任何人都能穿得起皮鞋,穿皮鞋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可在那个年代,皮鞋真算得上一件奢侈品,无数人望“鞋”兴叹。能穿上皮鞋,可以说非富即贵,象征着一种身份。

“皮鞋”与“草鞋”,自然而然的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命运

其实,作者抨击的这种看起来既庸俗又现实,更朴实的观点,在我思想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因为我,太需要得到一份工作了。内心的的确确强烈的期盼着、梦想,能早一天穿上“皮鞋”!

那时候,我家里有父母亲、兄妹和我,一共五口人。父亲在当地的一家企业上班,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十元的工资。母亲是城镇居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哥哥正在“上山下乡”妹妹还年幼。

全家五口,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家庭窘境可见一斑。

当时,如果要想获得一份工作,或者农村青年要跳出“农门”,除了报名“参军”、有幸被“招工”外,唯一的途径恐怕就是考上大学了。

我也毫不例外,眼下的高考,真决定着我“此生穿皮鞋与穿草鞋”的命运。

如果考上了,意味着有一份体面的、稳定的工作,不但命运从此改变,而且家庭经济拮据的局面将得到大大的缓解。但如果考不上,只能继续在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更辜负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

正因如此,白天干着繁重体力劳动的“小工”活路,晚上抓紧点滴时间“夜战”,将千般苦、万般累抛之脑后。

当心力极度交瘁的时刻,文章让我一下又兴奋起来。

“我恰像站在宝塔的底层,仰首瞻望宝塔的尖端。在那里,是生命的春天!我犹如是一个长跑运动员,已经听到终点的观众的喝彩声,已在拼出最后的力量冲刺,去迎接我的生命的春天。”

看到这段文字,宛如进军的号角在耳边吹响,我为之一振,坚信"勤为径,苦作舟"是改变命运的最佳路径!

更令我心潮澎湃的,还是作者的这段话:“每当我闭上眼睛,在甜蜜的朦胧的似睡非睡中,像是梦境,又仿佛是现实,我看到我腋下夹着沉甸甸的牛皮包,昂首阔步地走在天安门上,两旁川流不息的人流,熟悉地向我频频点头微笑。我惊异于他们怎么都会认识我?他们用一种异常的敬羡的眼光注视着我腋下的牛皮包。这是一个精致的黄色牛皮包。里面装的,也许是某一项重大工程的技术设计,也许是一个新开拓的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论文,也许是一部刚脱稿的脍炙人口的长诗,也许是……。”

“啊!这才是我生命的春天!”

我惊奇的发现,文章完全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的梦想,正好与文章的主人公的梦想完全契合!

然而,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事,还是发生了。

高考我以六分之差落榜,顷刻间击碎我的大学梦。

我一下子如同跌入了万丈深渊,情绪低落到极点!

后来,受文章作者“腋下夹着沉甸甸的牛皮包,昂首阔步地走在天安门上”的豪迈情怀的感染,我没有自暴自弃,很快调整好心态,继续满怀信心,坚定前行。

在以后风雨兼程的人生路上,每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这篇文章便成为我克敌制胜、过关斩将的法宝,激励着我在追梦路上狂奔,更是我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美梦终于成真。

我也从收获大专学历开始,然后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同时,先后无数次的前往曾经向往的一些著名的高等学府参加学习培训,聆听大师们的授业解惑。

这篇文章,使我筑梦于心,让我逐梦前行。

梦在,希望就在。

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告诉我,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

最后,借此机会向文章的作者致以深深地谢意!

由于当年在誊抄的过程中,一时疏漏,没有记录下作者的姓名,为此深表歉意!

****************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提炼可用这“三板斧”

作者:仗剑等风来

发表时间:18-12-2600:07

文章因“思想”而永生,无“灵魂”而僵死。凡是那些千古不朽的作品,都赖于它能表达深刻的思想,给人以震撼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千古流传,主要在于文中洋溢着“先天下之忧前忧患,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相当于请战书或决心书,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也在于文中“鞠躬尽瘁,死面后已”的高尚情怀。

起草文字材料,一定要注意把思想提炼出来。那么,如何使写出的材料有思想?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起草一个文件或者一篇带讲话稿通常应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思想就是善于抓问题,抓住了问题就等于成功了半。提炼“思想”的技巧有这么几点:

第一板斧:把上级的东西实际化。起草文字材料,应以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为指导,但绝不是上边东西的简要抄袭。有些东西在上级是“思想”,在下一级简单照搬,不一定会被人们感到是“思想”,还可能落个“传声筒”的名声。正确的做法是,紧密结合单位实际,把上面的东西细化,把普遍的要求个性化,在上情与下情结合中,提出自己的具体要求和办法,既不违背上级精神,又能突出单位特色。

第二板斧:把具体的东西政治化。公文写作最忌讳就事论事,从现象到现象,只见事不见人,或只见人不见思想。这就要求动笔写材料的人,要善于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看待具体问题,从一般的现象中看出不一般的本质。能够做到,着眼上边向下边看,看提出的观点对不对;着眼外面向里面看,看提出的观点新不新;着眼全局向局部看,看提出的观点指导性强不强。

第三板斧:把传统的东西时代化。写文字材料最怕语言陈旧、信息陈旧、事例陈旧、观念陈旧,“重复过去的故事”。要使写出的文字材料有思想、有新意,必须给传统的东西赋予时代的内容,以增强时代感和针对性。使人感到有新思想、有新语言、有新事例,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思想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发扬光大、焕发活力、保持威力。

****************

30岁小伙子爱上单亲妈妈,为表决心主动做结扎,网友:这才是真爱

作者:RM爆笑视频

发表时间:18-07-2610:43

30岁小伙子爱上单亲妈妈,为表决心主动做结扎,网友:这才是真爱

说到结扎手术,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什么,但是男性结扎手术大家有听过吗?对的,小编今天要说的就是男性去做结扎,而且还是一个30岁的未婚小伙子,这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小吴(化名)今年30岁,在一家公司当IT程序员。因为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人也比较宅,所以到了30岁还没结婚,甚至恋爱都没谈过。小吴长得很斯文,虽然不是很帅的那种,但也很耐看。前段时间,他爱上了一个女人,对方结过一次婚,但是丈夫意外去世,如今是个单亲妈妈。

情窦初开的小吴为了爱不顾一切,可是女方却有很大的顾虑。因为女方已经有了一个女儿,而小吴却是家里的独生子,如果跟小吴结婚的话,难免就会再要孩子,这样的话可能会让女儿不受疼爱。因为不想让女儿受委屈,所以女方就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接受小吴。

小吴对女方感情很深,一直跟女方承诺会把她的孩子当成亲生的,也不会非要生自己的孩子。为了表示自己对女方的真心,小吴主动提出去做结扎手术,这样的话女方就不用担心再生孩子的问题了。

小吴说到做到,于是就去医院找专家咨询,专家知道他的情况后本来是不同意他做手术的,毕竟一个未婚的年轻小伙子,要是做了这个手术,以后就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了。但是小吴很坚持,多次上门,看到小吴的态度坚决,专家没办法,最后只能为小吴做了结扎手术。小吴做了结扎手术之后,女方很感动,于是就答应了跟小吴结婚,从此两个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有网友感慨:“这才是真爱!”也有网友吐槽道:“他只顾着自己喜欢的女人,怎么不想想自己的父母?他的父母事先知情吗?”对于这样的事情,如果换做是你们,你们敢做吗?怕是没人敢的吧,所以不管怎么说,小吴对女方的心确实是很真的祝福他们吧!

(本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只为传递正能量,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抗美援朝“穿插营”营长逝前回忆:奇袭白虎团背后的真实故事

作者:北部战区陆军

发表时间:18-07-2915:57解放军报社北部战区分社济南记者站

每当谈起抗美援朝战争中奇袭白虎团这一经典战斗时,人们大多能想起京剧《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的原型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但是许多人并不了解这场惊心动魄战斗背后的细节与那些鲜为人知的英雄。

只有触摸历史经纬里的铮铮铁骨,穿越时空感受那段清晰的岁月,才能更真实地感怀英雄、怀念英雄。时任“穿插营”营长的石广志,后任原第68军副军长,2005年病逝于原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病逝前,他回顾了那场终生难忘的战斗。

金城之战 以打促和

1951年6月30日,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5次大规模战役的沉重打击和迫于国内的反战压力,美国总统杜鲁门指使“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将军通过新闻界向中朝军队作出了要求停战和谈的姿态。

1951年7月1日,彭德怀总司令和金日成首相回复了李奇微将军的声明,建议双方于7月10日至15日在三八线的开城地区举行和谈。

从此,朝鲜战争结束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时期,双方在三八线上边打边谈,延续了两年之久。1953年6月8日,中美双方终于达成了“关于战俘遣返问题的协定”,向和平迈进了决定性的一步。但6月18日,南朝鲜的李承晚集团以就地释放为名,扣压了朝鲜人民军2.7万名战俘,并狂妄叫嚣“单独干”和“北进”,企图破坏停战和谈。

1998年石广志、杨育才在一次聚会中久别重逢。

在此形势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狠狠打击正面之敌,配合停战谈判,促进和平早日实现,并为达到停战后我方能控制有利阵地,便于今后长期斗争的长远目的,总司令部下达了在1953年7月13日发动金城反击战的作战命令。

当时,守敌是李承晚的王牌军——一支完全由美国装备的首都师1团。该团配有机甲团的1个营、4个炮兵营和大量的纵深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为了炫耀武力,该团的武器装备和旗帜上都印着面目狰狞的白色虎头,所以又名“白虎团”。

为了全歼当面之敌,不使其溃逃,上级命令609团2营在打开的突破口中迅速插入敌后,首先歼灭敌人炮兵群和“白虎团”团部;然后直插北亭岭、下榛岘、梨实洞和上枫洞地区,坚守阵地阻击增援之敌,以利于大部队发起总攻。

作战命令刚一下达到2营,全营将士顿时热血沸腾。请战书、决心书像雪片一样飞往营部。5连理发员李德明生怕错过参加突击队的机会,连续两次咬破食指用鲜血写下了自己的决心书,并对连长说:“如果不批准,下次就把手指头剁下来写!”

时任2营营长的石广志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在经过大量的实地侦察和论证后,营部部署了周密的作战计划:5连担任全营的第一尖刀连,插入敌后再由三里南直插上枫洞东南的421.2高地,断敌退路;4连为营的第二尖刀连,直插二青洞,在607团“化袭班”的配合下,消灭“白虎团”团部和炮兵群,然后一举攻占下枫洞以南地区,占领400、380一线高地阻击增援之敌;6连为营的预备队,在营指挥所后跟进,随时准备支援4、5连作战。

石广志归国后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的留影。

穿插奇袭直捣心脏

1953年7月13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雨雾笼罩着苍翠的青山,河水在山谷里缓缓流淌,数声鸟啼在幽静的山林中久久回荡。

就在这片美丽的白杨里沟壑里,潜伏着609团2营的600多名战士。

,渐渐地黑了。在泥水中浸泡了一天一夜的战士,手脚都肿涨了起来,但600多双眼睛仍紧紧盯着漆黑的夜空,急切地等待着发起进攻的信号。

13日20时55分,我军阵地上突然万炮齐鸣,战斗打响了!随后,609团担任撕口子任务的分队几下猛冲就突破了敌军的前沿阵地。

14日零时4分,2营接到出击命令。这支穿插部队立即按原先计划迅猛地向敌纵深插去。

刚冲下山坡,一条宽600到1000米的开阔地便摆在2营面前。根据战前侦察,敌人在地面下布有雷阵,在地面上拉了三四道铁丝网,并由几个火力点封锁。虽经我军炮火摧毁,但危险依然存在。此刻,敌军阵地上的几个残余火力点正向我军疯狂扫射,敌纵深炮火也一阵接一阵地袭来。如不能迅速通过开阔地,穿插营将随时会遭受重大伤亡。营长石广志临危不乱,立即命令4连分路前进。4连接令后立即排成几路前进,战士们挽起裤脚和袖管,用皮肉去触查地雷,很快就为全营蹚出了一条安全通道。

图为石广志获得的解放奖章

走在4连前面的是指导员王明柱和小战士向叔君。队伍刚趟过一条小河,向叔君的鞋子就被粘掉了。上岸没走几步,他的右脚掌就被几根锋利的钢刺戳穿了,待他用力拔出时,脚掌顿时血流如注。指导员问他还能不能走,向叔君一咬牙站起来继续前行。

离开了开阔地,2营迅速接近了415公路,这里有敌人的一个警戒阵地。当靠近敌人时,营长石广志命令5连9班以突袭方式解决警戒之敌,掩护各分队插上公路。几分钟后,随着一阵急骤的冲锋枪扫射声和手榴弹爆炸声,9班全歼守敌占领阵地的捷报传来。

,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为了迷惑敌人,加快行军速度,各连战士反穿雨衣,沿公路两侧跑步急进。经过三南里,5连便转下公路,按预定方案向梨实洞插去。又前进了2公里,4连便发现迎面开来约一个连的敌军。起初,敌人并未觉察出是我军,为避免纠缠,4连故意装着不知仍旧向前穿插。就在敌我两个连队尾相交时,一些敌人起了疑心。这时,4连的小通信员郭志清迅速端起冲锋枪朝着敌人就是一阵猛扫。与此同时,4连一个排的枪也猛扫了过来,当场歼敌大部,少数残敌乘着黑夜落荒而逃。

部队过了勇进桥,便接近了“白虎团”团部驻地二青洞。当营指挥所刚转上一个山包时,便发现公路上迎面开来几十辆敌人增援汽车,足有一个营的兵力。“决不能放过他们!”副团长赵仁虎和营长石广志紧急商量了一下,立即命令营预备队6连出击。6连指导员郭树昌接令后立即带领3个班冲上去。当接近到距汽车200多米时,郭树昌立即命令:“7班断尾,8班斩腰,9班砍头。”说完后3个班就像3支离弦的箭,迅速抢占了有利地势。

就在9班班长刚要开火时,郭树昌忽然一把按住他,他发现了第三辆汽车后跟着一辆坦克,上面还搭着十几个步兵。“先干掉敌人的坦克!“郭树昌迅速抓起两颗反坦克手雷从一侧悄悄地抄过去,就在坦克开到离他只有两米的时候,他不顾手雷片的杀伤,突然跃起,瞅准坦克的履带和主动轮狠狠砸去。“轰“的一声巨响,坦克“瘫“了。与此同时,3个班几十支冲锋枪一起猛扫过去,手榴弹接二连三地在敌群中开花,仅十几分钟就歼敌大部。

战役胜利后,石广志与通信兵的合影

此时,607团的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带领的由12个人组成的“化袭班“,已打入了二青洞的“白虎团“ 指挥部,当场击毙团长,活捉美军顾问。,4连则趁势彻底捣毁了“白虎团“ 团部。

“化袭班”在14日1时10分发现队尾有一名伪军跟随,原来是敌人误认为我联络员是韩军的一位长官,便自称是韩军1营1连的传令兵,并供出了当晚韩军的口令“姑鲁木沃巴”(韩语,意“云雹”)。“化袭班”之中有两名朝鲜族的联络员,通过得到的口令,恰到好处地模仿韩军团部督察队,顺利躲过混过了敌军岗哨,并抓住机会插到白虎团团部所在地附近。

“化袭班”发现敌驻地前停着30多辆汽车,来往人员混乱,与战前所获得的敌情有些不同(战后才知道是伪机甲团团长率领部分部队前来支援“白虎团”部的)。“化袭班”迅速变更了部署,第一组歼灭敌人警卫排,保障其他组的袭击;第二组歼敌炮兵指挥部;第三组负责打“白虎团”部作战室;第四组负责歼灭混乱之敌,炸毁汽车,并支援第二三组战斗。

2点43分,第一组向敌警卫排突然开火,顿时歼敌大部,残敌向南逃窜。该组迅速尾追至下枫洞三叉口附近,抢占有利地形,与增援、溃退之敌激战6次,给敌重大杀伤,对保障其他各组迅速全歼“白虎团”部之敌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第三组则趁敌人混乱时,向“白虎团”作战室、炮兵指挥部与逃跑之敌冲击,第三组以果敢的动作,堵住了作战室门口。战士包月禄眼疾手快,迅速投入一枚手榴弹,爆炸后冲入室内。在室内发现相机手表等物品,一名侦察员看见墙上有几面旗子,灵机一动扯下一面旗子,包上手表和相机才跑出来。

在歼灭敌炮兵指挥部后,“化袭班”对混乱之敌展开猛烈战斗,一时没有被打死的敌人向室外跑、企图逃窜,大部被歼,少数举手投降。经过十几分钟的激烈战斗,各组均在预定地点会和。打扫战场时,官兵从屋内床底下和屋外草丛中分别俘虏了全身发抖的敌人事科科长、“白虎团”团长副官、炮兵副营长等伪军军官数人。战斗至3时43分胜利结束。敌“白虎团”团部被我“化袭班”歼灭。

这时杨育才对大家说:“咱们的任务完成了,听我的,立即撤退,大家都跟上,谁也不许掉队......”杨育才在列队最前面,一路小跑,天还不亮,他们就撤回到原居住地607团团部附近的防空洞,13人便躺下睡着了。

就在6连7班炸毁了敌人的增援车队翻下公路时,他们又遇上了美军的“三五“榴弹炮兵营一部。几十个敌人正围着4门多管火箭炮发射。

班长黄在渔迅速带领全班向前摸去。在摸到鬼子的阵地边时,发现四周都被铁丝网围着,网上挂满了地雷和照明雷,只有较远的地方有一条臭水沟通向网外。这时排长扛着一挺重机枪赶来,在重机枪的掩护下,黄在渔带着3名战士悄悄地从水沟中钻了过去。正当他们一步一步靠近敌人时,重机枪突然出了故障。就在我方火力减弱时,鬼子发现了他们。顿时,几十支卡宾枪疯狂地扫射过来,炮手降低炮口向他们发射空爆炸弹。

战士马头保当场牺牲,战士张树勤和另一名战士腿部中弹伤势严重,黄在渔左肩中弹,鲜血直流。但黄在渔仍大呼:“同志们,坚决拿下炮阵地!“张树勤用左胳膊支地,用右手单臂举枪向敌人射击,黄在渔和另一名战士边射击边向敌人逼近,并狠狠地向敌人扔了几排手榴弹,敌人开始动摇了。他们趁机又是一阵猛扫,毙敌20余名,夺取了4门美军当时最新式的多管火箭炮。

14日凌晨2时40分,2营这支穿插大军终于歼车队、捣炮群,一路打杀插入敌纵深10几公里,按时到达了最后的阻击位置梨实洞和上枫洞公路的三叉路口。

阵地阻击异常惨烈

由于连续作战,部队伤亡较大。而此时四周的山头还都在敌人的控制中。如不能立即占领山头巩固阵地,天明就会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副团长赵仁虎和营长石广志审时度势,马上把4连、6连成一线展开,分别占领了公路左侧的400、380及周围高地,并连夜抢修工事,准备抗击敌人的反扑。

14日凌晨5时许,天空中正飘着蒙蒙细雨。4连的前方哨探发现了从前线溃逃下来的大股敌军。为歼灭该敌,4连立即派副排长夏长兴带领13名战士主动迎击。战士张启端着机枪第一个冲上公路,向溃敌猛扫。突然一颗手榴弹在他身旁爆炸,他的左臂被炸断,人也昏死过去。剧烈的爆炸声很快把他震醒,他咬紧牙关站起来单臂夹紧机枪继续向敌群猛扫。与此同时,敌人约两个团的兵力在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向4、5、6连三个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但每一次都被击退。

14日凌晨7时左右,敌人又调来十几架飞机对山头阵地狂轰滥炸,凝固汽油弹把山头烧成一片火海。山下的20多辆坦克再次鼓噪而进,对我军刚抢修起的工事进行地毯式轰炸。2营背后月峰山和四周高地上的敌人,集中了所有的高射机枪、重机枪和迫击炮向我方阵地倾泄过来。2营将士跳弹坑,钻火障,毛发和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依然坚守在阵地上。

离职休养后老部下为石广志将军庆祝生日聚会。

为了巩固前沿阵地,营长石广志和教导员贾万春分别来到当时战况吃紧的4、6连阵地。左前方2排阵地只剩下13名伤员,连长陆金锁和二排长已相继牺牲。由副排长夏长兴带领的4、5班的13名战士在与近一个营的敌人决战后全部阵亡。敌人已攻到半山腰,并修筑工事架起机枪向我军扫射,成了我军的“眼中钉“。这时2班战士黄云成胸前挂着几个大手雷,吊着负伤的左臂主动上来请战。在全连火力掩护下,黄云成边投弹边扫射,硬是把20多个敌人赶下了山。

敌人不甘心败退,不一会又纠集了约一个营的兵力,在十几辆坦克的掩护下分几路向4连的2、3排阵地发起猛攻。3机班班长郑玉成在机枪子弹打完后,毅然拉响了爆破筒冲向敌群……独臂英雄黄云成一会投弹一会举枪射击,当把左面的敌人打退时,右面的敌人已蜂拥而至,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黄云成当即拉响了两颗手雷滚进敌群……

黄昏时,5连阵地上打得也是空前惨烈。在422.2高地上坚守的机枪手打光了全部子弹,并相继阵亡,最后只剩下身负3处重伤的理发员李德明。在敌人端着刺刀冲上来时,李德明冲上去死死地搂住一个敌人一起滚下山崖。此时,5连的援兵及时赶到,经过浴血奋战,阵地又转危为安。

2营插入敌纵深十几千米,坚守阵地一整天,打退敌人上百次进攻,歼敌1500多名,缴获各种火炮31门,汽车40多辆,枪支300余支,把前方溃逃的敌人死死地阻在阵地前,为我军全歼敌人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战役结束后,609团二营被授予“一等功臣营“,4连荣立特等功,许多人被评为战斗英雄。

金城之战,我军共歼敌7.8万余人,打退了敌军1000多次反攻,有力地配合了正面谈判。1953年7月27日,中朝与美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朝鲜半岛迎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

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向所有为祖国流血牺牲的革命前辈表示无限追思与哀悼,对所有保家卫国的军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者:刘天博

****************

四十年,人民军队走过的足迹

作者: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发表时间:18-12-0319:09解放军报社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本报记者 罗丁紫 张蕾

近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观者如云。其中,第四展区“历史巨变”的第六单元“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将国防和军队建设40年的历史和成果,汇聚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在参观者面前。下面,请随本报记者走进展厅,看看有哪些亮点。

——编 者

沧桑巨变见证发展历程

国防和军队建设展区共分为4个主题部分: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每个部分概述我军不同时期的建设发展主线和主要事件,搭配图片、图表、实物、视频、雕塑等元素,用丰富的素材、不同的角度,让大家对改革开放4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辉煌成就有了直观的了解。

参观当天遇到国防大学参观团,一位新加坡学员告诉记者,他最大的感受可以概括成两个字,那就是“变迁”。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也是忠实的见证者。海军潜艇某支队的舰历书、解放军医护人员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请战书、烈士王继才牺牲当天开山岛升起的国旗……一件件实物瞬间将人拉回历史的现场,一件件事、一个个英模人物,成为时间长河里耀眼的坐标。

浓缩的历程与时间节点,最能体现一个“变”字。从1981年华北军事演习、1985年百万大裁军、2008年首次赴亚丁湾、索马里护航,到展厅大屏幕播放的习主席视察检阅部队的精彩画面,记者的耳边仿佛回响起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铿锵足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持续深化,人民军队重塑组织形态、重整斗争格局、重构建设布局、重塑作风形象,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军事交往,维护国家利益,展现大国担当。从第一次参加维和的赴柬埔寨维和工兵大队官兵佩戴的头盔和徽章,到吉布提海外保障基地的石头,和国际军事比赛的纪念信封、邮票,无不见证着中国军队越来越开放,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4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变化巨大,不变的是阔步前行的脚步,是听党指挥的军魂,是保家卫国的承诺,是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是军民鱼水深情。对普通参观者来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4个士兵靠在一起睡着了的雕塑,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他们一连几天没有合眼;2008年抗震救灾,刚从废墟中被救出来的小男孩郎铮向解放军敬礼;2017年九寨沟地震救援中“最美逆行者”的迷彩身影。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画面擦亮了人民军队的本色。

装备模型展示巨大成就

进入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展厅中央的一艘“巨轮”,一共4层,每一层井然有序地摆满了各种装备模型。据布展人员介绍,模型展台设计展示了122个型号的海军、陆军、空军、火箭军各类武器装备模型,重点展示40年来我军主战装备创新发展的突出成果。

许多参观者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装备,都很兴奋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讲解员不时介绍:“4级平台像4级台阶,寓意40年来,人民军队一步一个台阶,阔步迈入新时代,平台造型像进攻箭头,寓意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最下一层,各式舰船在蓝色的波涛上乘风破浪,最前方是“双航母”,两艘航母甲板上停满“飞鲨”战机,紧随其后是潜艇、驱逐舰、护卫舰、补给舰、两栖登陆舰等。其上三层有各种型号的坦克、装甲车、导弹发射车等,一字排开,蔚为壮观。每个装备都附有一张说明牌,标明型号,例如“15式坦克”。模型展台正上方的空中,停着我军装备过的各型飞机,歼-20、运-20等先进武器装备均在列。

内行看门道,记者看到一名学生给另两名同学当起了“讲解员”,他们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当记者问到哪部分印象最深,“讲解员”姜浩说:“给我冲击最大的是装备展区,可以说是海军从黄水海军到蓝水、再到深蓝的发展缩影。”他说起武器装备头头是道,原来他平时关注军事新闻,同宿舍还有两名国防生。对国防的了解和热爱正是在一次次的关注、接触中培养起来的。

经过40年的建设,一批批信息化程度高、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列装部队,人民军队军事实力不断提升。

特殊文物讲述军人使命

展览中,除了装备模型,一件件背后有着动人故事的特殊文物也吸引着参观者注意。

展柜中有一面残缺的国旗,那是30年前在南沙渚碧礁上空飘扬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988年1月18日,人民海军派部队进驻南沙岛礁,距今已整整30年。南沙的风雨让这面国旗破损残缺,但上面的签字依稀可见:兄送弟,南沙行,保国之地,立大功。一代代南沙卫士就是以这样的纯粹信念与无限忠诚,守护着祖国的蓝色海疆。

记者曾采访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他说:“作为军人,就应该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说出了所有军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祖国与人民的需要以及军人的职责与使命比什么都重要。

一位叫王建川的19岁战士就是怀抱这样的信念,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84年1月入伍后不久,王建川便奔赴前线战场,他写下决心书:“绝不当叛国者和人民的逃兵,宁上前一步死,不后退半步生。”他没有食言,一直冲锋在前,直至壮烈牺牲。牺牲前,王建川一直坚持写日记。他原打算在边境自卫还击战结束后,把日记本和军功章一起寄回家,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

如今,王建川的军功章就静静地躺在此次展览的展柜中,旁边是日记里王建川写给妈妈的一首诗,诗中说:“放心吧妈妈,我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当还击侵略者的炮声震撼大地,妈妈,请你不要把孩儿惦记,不付出代价怎能得到胜利?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再见吧妈妈,孩儿即使在九泉也千声万声呼唤您!”

展览中,像渚碧礁上空飘扬的国旗和王建川的军功章这样展现军人坚守职责使命的文物有很多。一代代官兵牢记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最终汇聚成强国强军的磅礴力量,成为时代的骄傲。

军人荣誉激发报国动力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荣誉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军队都把荣誉作为建军治军的重要内容。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我军的荣誉体系已逐步完善,本次展览中,与军人荣誉有关的内容也是一大亮点。

金灿灿的“八一勋章”、一级英模勋章、空军飞行等级证章、海军飞行安全纪念章、国防服役纪念章、为国戍边纪念章、执行重大任务纪念章等向参观者展示着我军荣誉的历史。其中,展柜里林俊德院士的一级英模勋章格外引人注目。

林俊德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参加过我国所有核试验。自1960年参军入伍后,便扎根大漠戈壁52年,把全部心血奉献给国防事业。2012年5月,林俊德院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但他仍在病床忘我工作,与时间赛跑。去世前,林俊德院士留下遗愿:“把我埋在马兰。”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节目给他的颁奖词。像林俊德院士这样的军中英模人物的故事也深深感染着前来参观的人,激发大家的报国热情。

一位6岁小男孩指着展柜中我军各式勋章对爸爸说:“等我长大当了解放军,我也就能有这些勋章了。”小男孩叫龙亭旭,来自云南。他的爸爸龙国庆告诉记者,看到新闻里说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就赶快带着孩子来看了,希望他能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并受到鼓舞。相信在展览里与我军荣誉有关的一系列展品的激励下,龙亭旭离他的荣誉之梦会更近一步。而当每个人都通过努力获得了自己生命中的荣誉,国家与民族也会迸发出巨大的希望与活力。

图①:“八一勋章”、空军飞行等级证章、海军飞行安全纪念章等。

图②:中国赴柬埔寨维和工程兵大队官兵佩戴的头盔和徽章;“国际军事比赛-2018”纪念封、胸标等。

图③:邱光华烈士使用过的公文包;抗洪烈士李向群的士兵证、救生衣、水壶;林俊德院士使用过的维修工具;王继才烈士的海防哨所《值勤证》;王建川烈士写给母亲的诗和荣获的三等功奖章。

图④:30年前在渚碧礁飘扬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海军官兵建设南沙时用过的安全防护帽、铁锤等。

图⑤:装备模型展台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邵 薇、罗丁紫、张 蕾摄

****************

海军海口舰先进事迹报告稿摘登

作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发表时间:18-08-0205:13中国青年报社

锻造共和国的“深蓝利剑”

海军海口舰舰长 樊继功

海口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具有先进的防空、反潜和对海突击能力,被誉为“中华神盾”。组建15年来,海口舰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航迹遍布四大洲三大洋,东至美国圣迭戈,西至非洲摩洛哥,南至南非好望角,先后访问12个国家和地区,安全航行34万余海里,出色完成海上维权、远洋护航、中外联演等重大任务,创造了人民海军历史上多个首次和第一,被海军授予“护航先锋舰”荣誉称号。仗剑闯大洋,航迹织经纬。我们海口舰一代又一代舰员,在强军兴军的火热实践中,在人民海军乘风破浪的壮美航程中,凝心聚力锻造能战胜战的“深蓝利剑”。

2015年盛夏,海军组织实兵实弹对抗演习,命令海口舰拦截某新型导弹。该导弹飞行速度快、隐身性能好,素有“航母杀手”之称,抗击难度极大。有的舰员对这次能否拦截成功,心里有点打鼓。我对大家说:“我们海口舰,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对手!”战斗如期打响,雷达战位报告:“方位××,距离××,发现高速目标来袭!”“保持跟踪”“舰空导弹抗击来袭目标”。全舰闻令而动、密切协同,导弹腾起烈焰、呼啸而出,1秒、2秒、3秒……“导弹截获”“目标减速下坠”“目标空中解体”。靶弹被成功摧毁!全舰官兵欢呼雀跃、掌声雷动,在场的一位将军竖起大拇指说:“海口舰,打得漂亮!”

发出这般感慨的,还有外国海军的同行。那一年,我们舰参加多国海上联合演习。这既是军事技能的切磋较量,更是军队形象的集中展示。演习中,我们舰与其他5个国家舰艇组成特混编队,展开火炮射击。排在我舰前面的两艘外舰全部脱靶。我舰一上场,首发命中,接着,第二发又命中。这时,国际通用频道里传来外军的声音:“中国海军别打了,再打,靶就打没了,给我们留一点吧!”可是,为时已晚,炮响靶沉!这,就是咱中国海军的精度!

有一次,我舰跟随编队在西太平洋海域进行例行训练,遭到外军舰机的抵近侦察,干扰了我方的正常训练。我立即下令:“战斗警报”,全舰按战斗部署迅速就位;“主副炮系统做好打击准备”,各战位闻令保持高度戒备,死死盯住目标。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我舰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面前,外军舰机无机可乘,只好灰溜溜地转向离去。

女兵仗剑闯大洋

海军海口舰情电部门实习副政治教导员 王柯鳗

2011年,我从军校毕业分配到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报到后不久,我得知海口舰即将奔赴亚丁湾执行第10批护航任务,激动的我连夜写下决心书,坚决请求随舰出航。白色的军装、蓝色的大海、威武的战舰,还能出国打海盗,这几乎满足了我对海军的全部想象。可是,有些人总是善意地对女兵上舰抱有怀疑,而我们就是要用行动证明,女兵也能驾战舰、闯大洋!

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大洋练兵场上,我们一样扛红旗、当尖兵。巾帼不让须眉,战舰不相信眼泪。为了不让男舰员小瞧,我们定下目标:任务不讲条件、工作不降标准、生活不搞特殊、成绩不拉后腿。这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我们训练生活的真实写照。指控班女兵戴晰雨,别看个子小,训练劲头可不小。刚上舰时穿戴防毒衣考核不及格,别人午休她就加练。好几次我看不过去,想让她休息,她却乐呵呵地说:“教导员,免费桑拿、全新SPA,你也来一下?”每次练完,防毒衣都能倒出半碗水。最终她摸索出适合女兵的快速穿戴法,考出了全舰第一。有了这个榜样激励,女兵们都向各自专业“满血”冲锋,报务、信号、绳结……现在舰上很多纪录都是由我们女兵创造的。

专业竞赛个顶个,群体配合也是强中手。前不久,舰上组织损管堵漏比武。裁判员一声令下,狭小的舱室内,4个娇小的身躯立即扑向一个直径约25厘米的破损口——搬堵漏箱、压破损口、装金属支撑、拧固定螺杆……一整套堵漏动作,4名女兵配合默契,用时不到1分钟,这令裁判员和参赛的男舰员刮目相看。

起初,还有人担心女舰员娇气,但事实证明,女舰员记忆力好、专注力强、严谨细致,在很多优势岗位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舰一共18朵“金花”,大家的刻苦和进步让男舰员们备感“压力山大”,他们半开玩笑地说:“以前都说男女搭配、干活儿不累,现在是男女打擂、效益翻倍啊!”

如今,在海军转型发展的征程中,舰艇女军人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第一位女教导员、女航海长,到第一位女导弹兵、女枪炮兵,女军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战斗岗位。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女舰长、女政委出现在舰艇钢铁洪流中。这背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舰艇战斗要素构成的变化,感受更深的是中国海军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行、与梦想齐飞的气度与自信!

做新时代大国军舰的坚强“龙骨”

海军海口舰机电部门柴油机班班长 王东

我是海口舰的首批舰员。在我们舰,像我这样的“原住民”一共有10个,分布在导弹、航海、雷达等各个部门,被战友们称为“十大金刚”。从海口舰组建那天起,我们就与心爱的战舰朝夕相伴,一同经历成长,一同勇闯大洋,一同沐浴荣光,忠实捍卫着祖国的万里海疆。

班长是军中之母,士官是舰连脊梁。有人说,未来战争是“士官的战争”。士官叫“官”不是官,作用却不一般。我们海口舰的这些班长骨干,可以说个个有本事、人人有绝活。主炮班长李明,通过改造主炮供电系统,使攻击时间缩短了数十秒。对于发现即“秒杀”的信息化海战来说,数十秒是什么概念?意味着一艘现代化的军舰,可以在此时间内被锁定、重创甚至击沉。副炮指挥仪班长朱举彬,创新采用某型雷达给副炮下达目标指示,使副炮抗击效能提高了50%。副炮是对空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抗击效能越大,就意味着舰艇的生存率越高。燃机技师周帅,是首批舰员中在国外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兵专家”,他提出的9项装备改进措施和3项创新发明被厂家院所采纳,并在海军同类型舰艇中推广。我本人也先后3次在支队以上专业比武中夺得第一名,多次在演训任务中发现和排除重大故障,荣立了二等功,首次护航时编写的《远海任务中主机使用管理指南》,成为后续护航编队的必备手册。

一人优秀不算真本事,全舰优秀才能打胜仗。我们深知,军舰是众人一条船、百人一杆枪,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专业再强,也撑不起整艘舰。所以,不论是平时训练,还是重大任务,我们这些班长骨干都是冲锋在前、示范在先,面对面讲解,手把手帮带,力争让身边的战友人人过硬、个个顶用。在我们的带领下,舰上的兵都是嗷嗷叫,机电兵顶着机舱50多摄氏度的高温,练就排除故障“一摸清”;声呐兵每天戴着耳机克服各种噪音干扰,练就判别目标“一听准”,还有枪炮兵、防化兵、雷达兵……大家纷纷开启专业技能“暴走”模式,争做强军工匠、争当胜战尖兵在舰上蔚然成风。

有人把我们士官群体比作舰艇的“龙骨”,虽然处在底层,但却支撑着战舰庞大的身躯。是的,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士官一根梁,我们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我们愿做这样的“龙骨”,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不畏风雨、不惧挑战,用我们的钢筋铁骨,托举着大国战舰向着深蓝、向着未来、向着胜利破浪前行!

大国海军的亮丽名片

海口市民政局组织人事处副处长 任菲

战舰是流动的国土,城市是水兵的家园。从命名入列起,人民海军的战舰就与我们国家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艘战舰都以城市的名字命名。15年前,海军把当时吨位最大、高科技含量最密集、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产导弹驱逐舰命名为“海口舰”,从此,这艘战舰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成为我们海口市的荣耀与骄傲。

城市与战舰共建,战舰与城市互访。今年5月16日,海口舰到海口举办开放日活动,“海口舰回娘家了”,消息一传开,立刻引发全城轰动。原定总共5000人参观,结果3天接待了近两万人。一名小学生参观后这样写道:“这是一艘英姿勃勃的军舰!它代表着海洋的力量,代表着中国的强大!”这篇名为《“171”,我的军舰》的作文,很快在网上蹿红,赢得无数网友点赞。一位花甲老人参观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到这么威武的军舰,儿子出海捕鱼我就放心了。”

在我们海口人心中,海口舰是一艘窗口之舰。海口舰一路劈波斩浪,纵横万里海疆,勇闯远海大洋,从她被命名的那一天起,就与海口市拉起了一条无形的纽带,鱼水情深、心心相印。海口市民是海口舰的“荣誉水兵”,海口舰官兵是海口市的“荣誉市民”。每年,海口舰都派官兵到海口各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接待海口市民上舰参观,普及海洋知识和海防观念。为了让战舰走得更远,让官兵心里更暖,我们开设军人绿色通道,送教育上军舰、送文化进军营,优先安置军人家属就业、优先安排军人子女入学……点滴的温暖让海口舰与海口市的情谊越来越浓厚、越来越紧密。

在我们海口人心中,海口舰是一艘开拓之舰。这些年,海口舰在战斗力建设上,始终把练兵备战作为主责主业,出色完成数十项重大军事演习演练任务,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创造一项又一项纪录,在深蓝舞台大放异彩。

在我们海口人心中,海口舰是一艘英雄之舰。我每次来到海口舰上,听到最多最提气的就是海上维权和大洋亮剑的故事。与外军舰机巧妙周旋,与海盗斗智斗勇,官兵们讲起来绘声绘色,我听起来惊心动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艘英雄战舰上的英雄水兵,就是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

走向深蓝的先锋战舰

海军某驱逐舰支队政治委员 胡姣明

我是海口舰所在支队政治委员胡姣明。我们支队组建于2003年,是人民海军转型发展、走向深蓝的先锋部队。海口舰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承载着一个特殊使命:当拳头中的拳头,先锋中的先锋!10多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海口舰一路战风斗浪,在远海大洋留下一道道壮美的航迹,获得海军“护航先锋舰”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被国际海事组织授予“航运和人类特别服务奖”,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透过这些闪光的荣誉,顺着他们深蓝的航迹,我们可以探寻到海口舰的“成功密码”。

忠诚是先锋战舰的灵魂。海口舰官兵始终坚守一个信念:“不论时代怎么变,听党指挥的军魂永远不变;不论航向怎么变,绝对忠诚的信仰永远不变。”2003年“八一”前夕,还在上海某造船厂时,海口舰就组织官兵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在这艘播下中国革命火种的“母亲船”面前,大家凝神沉思。梦想,从这里启航。一茬茬官兵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沿着党指引的航向前进。

担当是先锋战舰的特质。海口舰把推动转型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将航向牢牢锁定在远海大洋,越是重任在肩,越是一往无前,在深蓝航道勇当开拓者、排头兵。2008年12月26日,一个载入共和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海口舰与武汉舰、微山湖舰组成编队,远赴4000海里以外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第一批护航任务。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外媒评价,这是继郑和下西洋600年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勇闯这条远海航线。

如今,海口舰已经3次护航,累计540多天,确保了近600艘商船百分百安全,成功解救10多艘遭海盗袭击船舶,驱离400多艘次海盗快艇。可以自信地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强,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步子将越来越大;哪里有人民利益需要保护,哪里就有中国海军!

打赢是先锋战舰的本色。“当先锋”“打头阵”“争一流”已经成为战斗誓言,深深烙印在海口舰官兵的心中。海口舰尽管在同批舰艇中组建最晚,但形成战斗力最快,首次参加实弹演习,就用副炮成功击落来袭靶弹。入列后,很快就成为支队的“标杆舰”。

近年来,他们不断用复杂环境砥砺胜战“刀锋”,挖掘武器装备最大潜能,先后形成近距反击、防空抗导等30多项战法,12项被海军推广,实现了多项海军历史性突破。

****************

70年前的今天,解放军开进北平!

作者:北京日报客户端

发表时间:01-3107:51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70年前的今天

1949年1月31日

是一个值得北京人铭记的日子

这天

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出北平

这天

解放军开进北平,接管防务

解放军与傅作义部队起义官兵交接北平防务。

没有一枪一炮

没有流血流泪

风云激荡的巨变中

这座千年古城和平解放

这天

注定写进历史!

由攻城变守城

由打击变警卫

黎明前的北平

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约法八章

不知谁半夜里在胡同口贴了张布告。一觉醒来,左邻右舍聚在布告前,一位识文断字的老街坊给大伙儿念着:

北平市民在公告牌前看布告

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布告

本军奉命歼灭国民党匪军,解放北平、天津、唐山、张家口诸城市。兹特宣布约法八章,愿与我全体人民共同遵守:

(一)保护各城市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保护民族工业商业。

……

(八)无论在本军进城前和进城后,城内一切市民及各界人士,均需共同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免遭破坏。凡保护有功者奖,阴谋破坏者罚。

老街坊念到这儿,停了一下,喘口气,用手指着布告,特意提高声音继续念:

本军纪律严明,公买公卖,不取民间一针一线,望我全体人民一律安居乐业,切勿轻信谣言,自相惊扰。

切切

此布

司令员 林 彪

政治委员 罗荣桓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人群中一个白胡子老者接过了话茬儿:

“想当年汉王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就有‘约法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解放军比汉高祖还多了五章呢!”

听了这话,老街坊们发出会意的笑声,话匣子也打开了:

“看来,解放军真要进北平了!”“快点来吧!咱老少爷们也过个好年!”“快散了吧!巡警来了!”

转眼工夫,胡同口没了人影。巡警过来瞄了一眼布告,扬手给揭了下来,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走了。因为这几天,四九城到处都有中共北平地下党贴的布告,就连国民党的警察局都收到了布告。

“约法八章”其实是毛主席起草的,1948年12月22日,以平津前线司令部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名义发布的,规定了解放军入城的八项纪律。

6天后,也就是12月28日,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签发了《北平市军管会关于做好入城准备工作通告》,其附件规定了“入城纪律十四条”,细化了“约法八章”。

(一)入城机关、部队人员必须佩戴符号,或持有证件,并遵守政策、纪律与规则。

(二)入城军人须注意军风纪律,服装整齐,注意礼节。

(三)通行时靠右边走,不准在市内乘马驱驰,汽车速度每小时不得超过40里,慎勿发生意外。

(四)不准在街上吃东西,不准随意大小便,维持公共卫生。

(五)不准私入民宅,不拿人民一针一线,必须公平交易,遵守群众纪律。

(六)战斗结束后不准无故鸣枪。

……

(十四)人人要宣传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

“约法八章”和“入城纪律十四条”都有了,就看即将进城的41军将士的了。

你够入城资格吗?

41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扬。

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寸步不让,断了10万蒋军逃路;平津战役平绥线腰斩长蛇,合力歼敌无一漏网。接到警卫北平任务后,41军军党委立即召开会议,形成一份简短有力的决议。

……我军进城,是代表我党、我军进城的,因此,我们政策纪律之好坏,不仅是我一个军,而是全党全军对国内国际有极大影响。

……我全军干部战士,对北平城内的一切城市工商业市政文化、名胜古迹、国家仓库、财产物资及其一切公共设施,只准看管,不得动用;只准保护,不得损坏;空手进,空手出,切实做到秋毫无犯。

“空手进,空手出”,多脆生的口号、好高的标准呀!

军党委会后,军政委莫文骅立即在颐和园佛香阁下给全军团以上干部开会。他手指着排云殿,迎着料峭的寒风、慷慨激昂地说:“什么是形势?这就是形势。我们今天坐在排云殿下,就说明革命形势已经发展到战略决战阶段,我们的思想,必须适应这个形势,我们必须圆满完成警卫北平的光荣任务。”

动员会后,全军上下立即展开为期一周的政策纪律教育,各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

操场上站满英姿飒爽的战士。一名干部拿着花名册,念一个名字、点一条政策纪律,要求被点名的战士回答。这就是121师发明的“政策点名法”。

123师更绝,发明了“评入城资格”办法。他们先定出六项条件:

一是爱护城市,不准破坏;二是看守警卫,原封不动;三是空手进去、空手出来;四是立场坚定,不腐化、不被坏分子利用;五是不违反警备规则;六是有责任,别人犯错误积极制止。

根据这些条件,从师长、政委到炊事员、驭手,一个一个评,谁不够条件,就甭想入城执行任务。

369团一个大个子副指导员,在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中,缴了一支钢笔,顺手揣在衣袋里,自个儿“眯”了。结果连部评议会上,旧事重提,副指导员检查了两次,战士们还是不同意他入城。没办法,他流着泪找团长、找政委、找政治处主任,请首长给他做“保”,保证进北平后绝不违反群众纪律了。

看到副指导员痛心疾首的样子,战士们才“高抬贵手”,勉强同意他“过关”。到最后,还是有极少数没通过失去了入城资格,部队进城时,他们只得留在城外干瞪眼。

“三让三不进”

1949年1月31日,这天是农历大年初三,莫文骅率领121师的指战员,从西直门进城,接管北平防务。

41军121师开往北平西直门接管防务。高帆 摄,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提供

古老的城楼上,身着草绿色军装、臂戴“平警”臂章的解放军战士雄姿英发,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

正是大寒节气,北平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入夜了,在德胜门内执勤的战士,有的顶着一条难以御寒的棉被,有的穿一件很薄的大衣,挤在老百姓的门道里、屋檐下,冻得嘴唇发紫,却没有一个人去叫百姓的门。当政委莫文骅问他们冷不冷时,战士们风趣地说:“不冷,我们有火龙衣。”

一细问才明白,原来他们夜里冻得睡不着,就原地来回走动、跳跃,还和一同露宿的机关干部开玩笑:“哈哈,你不冷,你比我们多铺了一层。”原来,机关干部比他们多铺了张报纸。

“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这句话说的就是早年间老北京钟鼓楼108声的晨钟暮鼓。但1949年时的鼓楼,已经破败不堪了,连窗户都没糊。鼓楼是文物,不能生火,北风一吹,真叫个“透心凉”。附近的老百姓几次来请战士们到家里暖和暖和,但他们坚持不进民房,不打扰市民。

第三回来了一群“娘子军”,大娘、大婶、大嫂请战士们一定进屋去住。连长只好实话实说:“上级规定不得进民房,您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房是不能进的。”

“三让三不进”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不少老百姓到自个儿家附近的部队驻地去看,结果惊得目瞪口呆——战士们吃的是高粱面、玉米面二合一的馍,还带着冰碴儿;就的咸菜是干豆荚、腌茄子、腌萝卜,喝的是“扎牙根”的冷水。为了不让牲口啃树皮,战士们用自己的雨衣包在拴战马的树干上;怕牲口拉粪影响市容卫生,他们就在每匹战马屁股后头挂了个布粪兜……

“你们是最文明的军队”

经过多方努力,41军的住房问题终于解决了,但新问题又来了。原来,北平四九城能腾出房子的住家,不是官僚、资本家,就是高级知识分子或其他知名人士。住进这种高门深院的大户人家,对部队的入城纪律是场特殊的考核。

北平解放后,人民群众热烈欢迎解放军

西城报子胡同18号(今西四北三条39号)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先生家,41军军部通讯科就住在这里。全民族抗战期间,程砚秋铮铮铁骨,不为日本人唱戏,拳打汉奸特务,得罪了日伪当局,只得隐居青龙桥荷锄务农。

为了向程先生表示谢意,41军军长吴克华、政委莫文骅和副政委欧阳文等首长,特意来到报子胡同看望他,这让程砚秋很感动:“贵军为民赴汤蹈火,理应盛情款待,只是家人甚多,寒舍狭小,实在抱歉。”几位军首长赶忙说:“这已经给您增添了不少的麻烦,请程先生海涵。”

军政治部战斗报社住进了曾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北京大学郑天挺教授家。郑家人刚开始不太敢和战士们接近,敬而远之。但慢慢地,他们发现这些解放军和报纸上宣传的一样,知书达理、文明礼貌。

郑教授的四姑娘最爱听战斗故事,很快就和战士们熟悉了。当报社的同志要搬到别的地方时,四姑娘依依不舍,深情地说:“你们和国民党大兵根本不同,才同你们说话。现在刚熟悉了,你们就要走,我们还真舍不得呢!”送到大门外后,四姑娘还不停地说着:“你们是有文化的军队,是最文明的军队。”

41军一共接管了108座仓库,里边的东西五花八门,既有枪炮弹药、军服军靴,也有大米面粉、罐头美酒,但战士们坚守纪律,不搞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

364团2营驻防铁狮子胡同,副营长见4连几名战士的鞋破了,就让文书尹登岐到看守的仓库拿9双皮鞋给战士穿。没成想尹登岐却对他说:“进城前,咱们都学过政策纪律了,看管仓库要原封不动。”

副营长一听不耐烦了:“这是命令,出了事情我负责!” 尹登岐拿了3双并立即报告连部。连里征求战士们的意见,大家却说:“再怎么缺鞋,违反了纪律的事也不干。”又把鞋原封不动退回去了。为这事儿,在党小组会上,党员战士指名道姓地批评这位副营长,要求他向连队做检查。

几天之后,在警备工作会议上,副政委欧阳文点名批评极个别违反纪律的同志,被大家称为“政策点将台”。军政治部又在《新民报》上刊发启示,请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监督军纪。

见多识广的北平市民给41军警卫将士总结了四大优点:一不吵闹,二不乱跑,三不进民房,四在晚上站岗不吓唬老百姓。

白塔寺附近的老百姓送给364团一面“纪律严明”锦旗,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动情地说:“我什么队伍都见过,从未见过这样好的队伍。

交接班要数钉子眼

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一带被解放军解放两天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毛主席亲笔起草致林彪、罗荣桓的电报:“沙河、清河、海淀、西山等重要文化古迹区,对一切原来管理人员亦是原封不动,我军只派兵保护,派人联系。尤其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为此,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指示海淀军管会的荣高棠,要他派人请清华大学标出应当保护的文物古迹。晚上,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带着两个解放军代表,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家,请他在一份地图上标出需要加以保护的珍贵建筑和文物,划出禁止炮击的地方。

这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很兴奋,此前他们一直担心战争可能毁灭北平的古建筑。两天后,他们就画出了图,送到平津前线司令部。后来梁先生回忆起这个时刻,依然难以忘怀:“童年读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两句话,那天在我的脑子里具体化了。过去我对共产党完全没有认识,从那时候起我就‘一见倾心’了。”

1949年1月21日,《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正式签字生效,规定自1月22日上午10时起双方休战。22日,国民党华北“剿总”政工处副处长阎又文在中山公园水榭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代表傅作义将军宣读“协议书”及文告。北平和平解放了,但41军保护文物古迹的任务依然不轻松。

367团1连在颐和园执勤,他们把保护文物的决心书贴在墙上、大门上,请老百姓监督。看到解放军战士认真巡逻,爱护园子里的一草一木,就连掉在地上的枯树枝都不乱动,一位颐和园的老工人竖起大拇指夸奖说:“你们是天底下顶好的军队,真像爱护眼珠儿一样爱护颐和园。”

解放军战士守卫文物古迹

363团负责守卫团城、北海、故宫、景山、太庙和六国饭店等重要地方。团长乐军和政委周之同、主任蔡红江,几乎每天都在执勤点上检查。交接班十分仔细,要数钉子眼儿。如果多了一个钉子眼儿,就要查清是谁钉的。

莫文骅来到紫禁城检查。战士们对太和殿的宝鼎、金缸、铜龟、日晷很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莫文骅边解释边教育战士们:“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珍贵的文物,将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看到这一切。”

解放军战士在北平图书馆前站岗

1949年4月中旬,41军出色地完成任务,即将奉命南下。在中上公园音乐堂举行的欢送会上,朱德总司令讲话特别强调:

一个军队有了严明的纪律,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打胜仗。

北平各界群众代表和胡愈之等知名人士,亲自为41军各师赠旗——“旗开得胜、解放江南”和“秋毫无犯、仁义之师”等。

北平市人民政府及和解团体赠送41军121师的锦旗

陈毅曾经形象地把入城纪律比作解放军给市民的“见面礼”,41军模范执行入城纪律,就是给北平市民最好的见面礼。

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作者:刘岳

监制:王然

编辑:张力、洪园园

--免责声明-- 《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这篇文章828la112229。

【结语】: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恰同学少年:忆我在孔坊中学的青涩时光】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2229'></small><noframes id='828la112229'>

  • <tfoot id='828la112229'></tfoot>

      <legend id='828la112229'><style id='828la112229'><dir id='828la112229'><q id='828la112229'></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2229'><tr id='828la112229'><dt id='828la112229'><q id='828la112229'><span id='828la112229'><th id='828la112229'></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2229'><tfoot id='828la112229'></tfoot><dl id='828la112229'><fieldset id='828la112229'></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2229'></bdo><ul id='828la112229'></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