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

时间: 2020-09-01 23:13:05 分类: 美文赏析

《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

《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

****************

《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

作者:西瓜的甜蜜

发表时间:18-04-1714:07

准确的说,《父辈的旗帜》并不是一部标准的战争片,而是一部纯粹的反战电影。老牛仔用黑白分明的思索无情的撕碎了政治世界的伪善面目,狠狠的揭示了人性永恒的悲悯之心。影片围绕着硫黄岛战役前后数年中照片中的战士的经历,异常清晰的阐释了战争的本质和人类为何需要和平的最大理由。影片没有批判什么也没有颂扬什么,只是如实的将照片中幸存士兵的境遇解析了所谓无上光荣究竟是一种什么味道。在被利用的荣誉中,国家机器的宣传以及人们的盲从使人性变得卑微,使荣誉变得怯懦,人心被逼问被拷打,政治的荒谬一面与民众的愚昧脆弱共存的虚伪换来的这张照片的巨大政治作用。

纳粹德国的出现就是政治利用人民的一次全景展示,巧舌的希特勒利用了民众对失落的民族感的渴望而发动二战。从这方面,可以看出个体在政治体系中价值是很容易被利用的。在这场正义战争初期,各国头脑的互相躲避,也使纳粹占尽便宜。美国本土至今没有经历过任何的外战,最初那种隔岸观火的心态无形中使美国对国民的生命格外重视。硫黄岛一役,弹丸之地填充了日军二万五千人美军七千余人的性命,这种惨烈的代价使美国政府倍感压力,所以这张照片在当时就成为鼓舞士气的无上利器,让饱经战争的百姓感到安慰和振奋。

士兵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信念参加战争,为服从为尽职为自己与对手进行浴血博杀,而作为人,又都是血肉之躯、灵魂之体,饱含七情六欲。和平年代的人是无法体会腥风血雨的战场究竟是什么味道。所以,当硫黄岛变成绞肉机的时候,那些兵士们横飞的肢体让我们感到害怕,生命的脆弱让我们感到恐惧,你死我活的感受却异常清晰的呈现。因为,战争让人变得残酷变得习惯变得擅于噬血。

《父辈的旗帜》是展示正义一方视角的,保家卫国的最初信念被血肉洗礼以后,正义战争就变成让民众获取安全的唯一途径以及种种悲痛的来源。照片中的士兵并没有因为经历的苦难感受而获取良心的升华。相反,因为照片而产生的失落感确实这些光荣士兵始料不及的。没有人关心战争给他们留下的心灵伤痛,没有人过问他们的那些经历的可怕,没有人关心照片中阵亡之人的所为,甚至没有人问询照片背后的真相,还有那些牺牲者。

而排山倒海的人群,疯狂闪烁的镁光灯,千篇一律的演讲,赶场一般的作秀以及各种政客对他们挖空心思的价值利用。假设,他们没有经历过空前灾难的杀戮,他们的灵魂也许在被战争折磨的民众面前感到自豪感到安慰。然而,当他们被政客变为工具而进行无法回避的伪善之旅时,灵魂的羞愧良心的自问使照片问世后的作用变成一种加倍的痛楚。而体制在细节上面的瑕疵,确实是这些痛苦的来源和操作者。

战争让国家让民族涂炭,让体制和民众都变得脆弱昏头。而政治见不得光的那一面,则如鱼得水异常流畅的流转于体制之中。伊斯特伍德在《父辈的旗帜》用个体的世事变迁大胆抨击了这丑陋的一面,不能为民着想的体制,蛊惑人心的体制永远是人类的不幸,民众的盲从和脆弱在政治面前被无情的利用。影片很清楚的表明了政客的手段和虚伪的笑脸。

在这张振奋全世界人民的照片背后,价值被重组而变质。真正意义的价值在被老牛仔剖析后变得让人诧异尴尬。事实是,我们无法回避任何事情的两面性,无法左右真理和蒙蔽之间的视角。我们在脆弱的时候,在无望的时候,在混沌的时候,在寻求安慰的时候,所见所闻的背后究竟有着何其意义已经变得不重要了。所以,老牛仔近乎残酷果敢的这部作品让人感到不适和负重。而老导演另一视角的《硫黄岛的来信》又将如何看待战争中邪恶一方的人性呢,我们拭目以待。

《父辈的旗帜》展现了战争的全貌,视角极广,对战争的控诉也由外及内一层层如纪录片一般剥茧抽丝,反战效果浓厚且富于深意。本片不似《拯救大兵瑞恩》的人文,不似《野战排》的残酷,也不似《生于7月4日》的直接,平铺直叙的讲述了战争带来的荒谬和无知,以人为本的叙事角度虽然平淡但胜在诚实犀利,作为战争片种实在是一个新的角度。而技术层面来说,战争场面远不及《拯救大兵》来得震撼真实,叙事手法也过于单调传统欠缺新意。从这方面看来,确实差强人意,欠缺大场面的掌控力略缺意境上面的功力。但无论如何,柯林特伊斯特伍德这部反战影片的诚意还是天地良心,有目共睹的。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观《榜样3》有感

作者:思源文字坊

发表时间:18-11-1609:1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观《榜样3》有感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榜样3》陆续播出,《榜样3》专题片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生动诠释了“榜样”一词完美地释放了榜样的力量,鲜活地向观众解答了什么是共产党员、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优秀共产党员有什么样的特性。

榜样,意思是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人或者事物,提及“榜样”这个词语,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是“遥不可及”的大人物,觉得都是与自己无关的。恰恰相反,视频里面的人物,有乡村医生、缉毒民警、村干部等等,大都是最基层、最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而且这些人在我们身边都是随处可见的。因此,成为榜样真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在自己所在岗位上有所作为,把我们的岗位职责发挥到最大化,有所付出,有所奉献!

《榜样3》给我的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精神。视频中,宋书声同志一生只干一件事,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数十年来默默付出;乡村家庭医生贺星龙信守承诺,18年如一日,为村民提供24小时上门看病服务,甚至免除部分特困家庭的就诊费、医药费等等;国测一大队成立60年以来,全体队员们时刻忍受着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寂寞,甚至牺牲生命,为国家测绘出一个个极其珍贵的数据......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是力量!是旗帜!更是方向!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认为自己更要学习这种榜样的精神。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身边一件件小事、平凡事做起,带头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争取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榜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榜样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引领者,是标杆。历史烛照时代,榜样传承精神。感谢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让我们共同加油、拼搏、奉献,让我们共同前进,实现梦想,让榜样的光芒照耀民族复兴之路。

(本文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作者:红网永州站

发表时间:05-2117:29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百家号

近期,湖南省永州市委党校科干班和乡镇政协联工委主任班98名同志在红旗渠干部学院教学楼三楼报告厅观看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话剧《红旗渠》。这是一部令人内心为之震撼的优秀作品。音乐响起,序幕拉开,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围绕着修建红旗渠的艰难险阻,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故事引领全剧走向高潮,走向胜利。随着剧情发展,好几次泪水打湿我脸庞,悲壮、激动、感人、真实、震撼,都是这部剧带给我最大的感受。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了人间奇迹——红旗渠的真实故事。

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有史以来就是水源奇缺的地方,历史记载曾有多个朝代因旱灾而发生过人吃人肉事件,还有“光绪三年人吃人”的传说。林县的水宝贵到何等地步?据说那时当地的很多村民,一生大概只会洗三次澡,就是在出生、结婚和去世的时候。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不再受没水喝的苦,为了改天换地,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班子带领着全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他们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当时施工期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动乱时期,工程浩大,技术装备又十分简陋,资金和食物十分短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和着野菜充饥。一个个花季少女“铁姑娘”,却扛着铁钎去像男人一样战斗;被吊在半空中的爆破工人,那一条简单的绳索就是所有的防护措施.......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为了修建红旗渠牺牲了189位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整整十年,林县人民持之以恒、不计牺牲、排除万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人工天河”的奇迹。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要把邻省山西漳河的水引到严重缺水的林县来,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

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家。

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因为口粮不够,为了早日修好红旗渠,9岁的女孩“吱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给施工人员充饥,自己却不幸牺牲。

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可歌可泣的红旗渠英模的光辉事迹让很多同志都被感动地流泪。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遭遇困难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为了解决工程施工人员的口粮问题,县领导打开了储备粮仓,在省委调查组前来调查3万斤储备粮之事时,县长李贵主动挑担子,对调查组说此事是他同意的,但是书记杨贵却把这要影响政治前途、甚至可能会杀头的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他们这种班子成员互相爱护、勇于担当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那绵延几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红旗渠精神”的真实写照!

40多年过去了,林县人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在繁荣和富庶之中,我望着潺潺流淌的渠水,不由感慨万分,隐隐有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

“红旗渠精神”以其雄浑博大,荡气回肠的魅力,融入到民族精神,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也给予我们无穷力量。

其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创业精神。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当年,如果林县人民不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一味地靠天吃饭,林州的发展会是今天的样子吗?当年林县人民通过科学论证,大胆的决定,加上不怕吃苦“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充分发扬敢想、 敢干的精神,修建了举世闻名被称作世界第八奇迹的红旗渠。联想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要创新思维相信自己,改变命运靠自己,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其二,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创造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10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

其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现在的条件好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少见了!红旗渠精神有着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共产党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

共产党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红旗渠精神震撼着我的心灵,因为红旗渠,我爱上了林县!

红旗渠为什么能建起来?就是靠的一种理想,靠的一种精神,靠的一种信念。历经磨难、初心不改、牢记使命、百折不挠,石头硬没有决心硬,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在诸多难题面前敢想敢干、直面矛盾:在三年自然灾害特殊的时期,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资金,粮食只有3000万斤,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仅仅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异地引水、绝壁凿渠……群众的畏难情绪,面临的政治压力、担忧的技术问题等等压不垮我们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旗渠精神所闪现的光辉的内涵,红旗渠精神彰显了不忘初心、牢记宗旨,蕴含着自立自强、坚定信念,落脚于攻坚克难、实干奋斗……

红旗渠工程守底线,重制度纪律,没有一起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没有一个干部为亲属谋私利......

县委书记杨贵勇于担当作为、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吃苦在前,负责红旗渠工程的领导们都清风正气,整个修渠过程中,一没有贪污,二没有浪费。

县委书记杨贵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

红旗渠工地粮食补助标准:

1960年2—4月, 干部补1.5市斤,民工补2市斤

1960年5—8月, 干部补1.2市斤,民工补1.8市斤

1960年9—10月, 干部补0.8市斤,民工补1.2市斤

1960年11月—1961年5月,干部补1.2市斤,民工补1.5市斤

1961年6 月—1966年5月,干部补1.2市斤,民工补1.8市斤…….

领导工作的最高境界是将组织的要求转化为每位成员的自觉行动和行为习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作风。领导垂范,党员带头,这就是让我们历久弥新的红旗渠作风,我们要发扬红旗渠的作风和精神,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始终把共产主义理想铭记于心,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立身、立业、立言、立德,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履职。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永州市委党校2019年春季学期科干班学员 欧阳红艳)

****************

美国剧情片——《荒野猎人》观后感

作者:金萍在家乡玩

发表时间:18-11-0314:21

一定要去影院看。

因为只看了一遍,很多细节性的东西记得不太清楚,欢迎讨论。

无论是一场成功的宣传战,还是一把出色的同情牌,小李子终于捧回了小金人,《荒野猎人》也收获颇丰。

当所有人都在感叹小李子的精彩演技和广角镜头下的壮美山河时,我却被片中的许多意象所困扰。本着“越是看不懂的镜头越是饱含导演深意”的原则,在观影结束后迅速恶补了一下影片的历史背景,我发现,这绝不仅仅是一场荒野求生的真人秀。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场皮草猎人与里族人之间的厮杀。一场毫不遮掩的残忍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这种残忍,丝毫不比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显得仁慈。

厮杀过后的荒凉战场,不管是侥幸存活的人,还是英勇或是怯懦死去的人,在广瀚的大自然面前,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们,只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牺牲品。就像原始丛林中特写镜头下空洞的蜗牛壳,没有属于自己的躯体,亦没有属于自己的灵魂。

随后,小李子扮演的格拉斯在逃亡的过程中被母熊所伤。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母熊完全可以将格拉斯置于死地,却因为小熊的几声呢喃转身离去。而当格拉斯与母熊倒在血泊中被其他猎人发现时,他们兴奋地说,快看,有幼崽。小熊的命运可想而知。

人与动物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战争,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战争,都在影片中有所表现。母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死,而格拉斯为了给孩子报仇而努力求生,从这一点讲,人和动物是相通的,都是有爱的。相比皮草猎人的野蛮,相比人类屠杀异族的野蛮,相比刻意而为之的野蛮,母熊的野蛮,无非是出于本能。

野兽杀人并不是因为它们想吃人,而是因为它们的领地受到侵犯。如果你不能守护自己的领地等待你的就是灭亡。动物是,人亦然。

这是丛林生存法则,也是印第安人的境遇。因此格拉斯的波尼族妻子反复重复的那句话,不仅是格拉斯在濒临死亡时的求生信念,也是整个族群在那个时代的生存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能停止战斗。

格拉斯与其他白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的种族观念。他和波尼族妻子的相爱似乎表达了导演对于白人和印第安人相融的美好愿景。

在以血腥和杀戮为主旋律的整部影片中,只有当格拉斯妻子出现时,画面才是温暖的。但这一切,终不过只是出现在格拉斯的幻想之中,是他濒临死亡时的美好体验。

他们的儿子,作为美好愿景的产物,始终是被歧视、不被人接受的。就连妻子死后从胸膛中飞出的那只象征自由的小鸟,后来也只剩下一副白色的骨架。

还有用无数水牛头堆积的巨大的金字塔骨架,当原始的野蛮被象征文明的枪炮所毁灭,当数万枯骨被人类的旗帜所征服,苍茫大地上,只剩下孤独教堂里的断壁残垣,在最后一场风雨飘摇里,轰然倒塌。

无论是生吃活鱼和动物内脏,还是剖开马的肚子在它体内取暖,格拉斯的野蛮,都只是生存方式上的原始。而他的仇人,菲茨杰拉德,却是为了金钱利益和私人目的不择手段。

他杀死同伴,杀死一切阻挠他利益的人。他不仅要谋杀,还要为自己的谋杀寻找正当的理由。他说格拉斯如果你同意我杀死你就眨一下眼睛,要知道,人活着,终究是会眨眼睛的。比起动物性的野蛮,更可怕的,是人性上的暴力的野蛮。可悲的是,影片中同意将受伤的格拉斯抛弃的人,不只菲茨杰拉德一个。

而帮助格拉斯的所谓的野蛮人,一个波尼族人,因为共同丧失亲人的伤痛,帮助身为异族人的格拉斯,与他分享食物,在暴风雪来临时用最原始的方式帮他取暖。

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波尼族人,也终逃不过被杀的命运。路过的法国人将他挂在树上,身上吊着野蛮的招牌。为了生存而迁徙,为了生存而战斗,还是敌不过弱肉强食。

,当格拉斯发现他的恩人死去时,镜头是仰拍的。

文明和野蛮,不只是生活方式和武器使用的先进与否。当我们用野蛮的方式试图改变他人时,我们就变成了野蛮人。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群体,还是某个人。无论是对于陌生人,还是同事朋友,甚至是我们的孩子。

据说在原著小说《还魂者》的最后,格拉斯回到了营地找到了菲茨杰拉德,但是没有杀他。格拉斯要回了自己的枪,然后生活继续。

这让我想起韩国导演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他以极端的复仇方式告诉我们,仇恨的痛苦,不是因为复仇而最终消灭,而是因为他人的宽恕。

然而,历史不能重演,杀戮并未停止。我想,这也是导演刻意而为之的目的。

****************

《阿凡达》观后感,涨知识,建议大家都看一下!

作者:眼角笑意凌春

发表时间:18-02-1021:43

从电影院走出来,朋友问我,你对于这部影片有什么看法。我想也没想就回答道:这部影片根本不需要任何评论。这是我第一次对一部电影持这样的看法。我能有的只是感受,而不是评论。

观看之前,看到不少评论诟病阿凡达的剧情,国人将诸多鄙夷戏谑的字眼加之于上,讽刺这是一部剧情俗透,炫耀技术的好莱坞大片,将之贴上美国快餐文化的标签。在我看完之后,我有些困惑这样说的人在看阿凡达的时候是带着怎样的脑子,但是我知道,这是我所熟悉的一种东西起了作用。它决定了你在影片中会看到什么。

有人看到了烂俗,有人看到了煽情,有人看到了匮乏的剧本,有人看到了其他影片的影子和片段,说这不过是一个三流的故事、一流的技术混合体,更有人认为自己找到了好莱坞电影行业的软肋,言辞间流露出发现了对手命门一般的窃喜和得意。而我看到的,却不是这样。我看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技术为剧情服务,剧情为技术奠基;看到了人类创造力的体系建构,想象力的挑战进取;看到了生命在追逐梦想道路上的滚烫呼吸,一块恰如其分的价值载体。看到了一名电影工人对自身职业的热情和执着,一名商业导演的精神野心和现实智慧。一部气韵高标、美轮美奂、颠覆视觉、开创先河的电影。它是一个绝佳的电影样本,一道道或奔腾或温软的力向四面八方伸展,每一个方向都值得跟随并且能够写出数以万言的评论。

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凌驾与超越,而这种精神世界的差别,外在表现好像仅仅是一小步,但是内在的质量级差异,完全是天壤之别。就好像漫天的雨点往下掉,而有一滴却掉头向上。哪怕它只前进了一厘米。但是在质量上,它已经不可和其他的雨滴同日而语。是的、这是一个通俗的故事,但是不是庸俗、恶俗、更不是低俗,它只是把现实世界中常见的故事摘出一段放在屏幕上。它俗的像生活一样真实,不过是为爱而温柔,为爱而战斗,生活家园不容侵犯,生命尊严不容践踏。做得到吗?问问自己。不要以为卡梅隆是没有深度,T2最后两个结尾的取舍,就足以成为卡梅隆的思想注脚,而在阿凡达中,同样有东西可以让你看到。当杰克祈求圣树的时候,艾蒂莉说,圣树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它只是维持自然的平衡。

而当潘多拉的生灵们最后集体投身战役时,艾蒂莉说圣树显灵了。在我个人的理解,导演并非是想说圣树最终选择了纳美人,而是想说,任何行为都不能对抗造化的伟力,一旦你越过了生态平衡的边界,那么自然界绝对不会坐视不理。这无关种族信仰、政治科技。这是自然界的规则,违背者终究会自取灭亡。做的到吗?看看哥本哈根会议。如果都还不能做到,那么对它的指摘就有些苍白无力。如果你只是想说,这个道理我懂,这个故事我见过,而不是说我真的就是这么做的,那么这种故事就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它不是为了某个人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一个整体而存在。这的确是一个人人都能看懂的故事,因为它暗含了某种普世价值,这种价值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被懂得、认可和接受,这就貌似简单的设定足以使它在地球上畅行无阻,为票房扫清先天障碍,然后,他只需要把这个故事讲的足够精彩,就可以在完成梦想的同时,把自己牢牢地楔进一个时代。将商业利益、理想追求、讲述技巧、普世价值如此成熟的结合,还有谁?这个世界有不少博士类的导演,充当着不同型号人性挖掘机,而实质上,他们的本质无异于简单的重复劳动,只是利用不同的讲述技巧将之展现出来罢了。有谁真正能够做到去构建一个生命体系,并且将之在银幕上展现出来?创造是进步的原动力,而创造生命更是其中最为伟大的一项工程,而创造出这样完整、真实的生命和生态体系,还有谁?

如果说泰坦尼克号只是时代灾难的感性表白,那么阿凡达就是电影文化的激情实践,卡梅隆耗时十年,带来的绝非昙花一现的惊艳,他带来的是整个电影进化阶段最强有力的突进呼喊,是行业生命孕育出的要求和心声,是文艺形式再次突破的一种可能,在这里,认识重新变得宽广,心灵重新渴望天空,这里和世界一样,宽广,并且有善恶的极端,看似中规中矩的体系包容着一种内在的狂放不羁,它不是把神话写成诗句,而是用诗句创造神话,他用想象搭建一个舞台,制造矛盾,然后放无拘无束的心灵在上面尽情宣泄,其影响仿若整个行业的一次咯血。这种壮丽的狂飙将会动摇乾坤,它融合了整整一代好莱坞电影人激情的所有跌宕起伏,举起了对梦想执着追求的鲜明旗帜的同时也树起了一个高高在上的靶子。我对朋友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国家,那么你最好先了解一个国家的标识性文化,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标识性文化,那么最好先去了解他最具旺盛的生命活力的部分。因为没有体验就没有那种精神上的理解,不懂得其价值判断就不会懂得它存在的基础意义。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要了解电影,那么就请欣赏它最为美好的形式,看看它最为青春的激情,要听听善于创造和完善这门艺术形式的家伙们的声音,用心去感受它的心跳和热力。而现在我可以明白的建议他去看看阿凡达,看看卡梅隆过往十年的准备和以后紧锣密鼓的追随,我会建议他清空了头脑坐在那里,在感官逐渐被那些淳朴野性的激情所点燃的过程中认识每一个电影中与生活相印证的现象,通过激情的思考,带来思想的沉淀。而不是将它放在解剖台上、按照剧情、画面、音效、细节。。。的顺序将其肢解后再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要去嘲笑这部电影的通俗并将之理解为浅薄,那是你把卡梅隆放在你自己的水平上理解的结果。要带着干净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去看一看这部美到登峰造极的作品,然后才是对电影的剖析和研究。

****************

《笔下求生》观后感:畅销故事的相汇,总有相同点在牵绊

作者:西瓜的甜蜜

发表时间:18-04-1614:56

看完整部电影后,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笔下求生》的整个看似复杂的情节,实际上是由两个让人听腻了的小故事组成的。而令我们感到愉悦的的是,电影的确成功的从我们的思想缝隙中,将两个看似简单的故事精确而合适的汇总,让我们在轻松和温馨感觉中感受一种似曾相识的叙述,最主要的是,它不曾令人感到厌烦。

如果我们将故事的两条主线爱情线和命运线相抽离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故事就能代表欧美文学的两种畅销格式。第一种畅销文学的格式,也就是电影中的爱情线,就是一男一女起初相互厌倦,最后相互爱慕的文字模式。当然与亚洲畅销的爱情文学不同的是,欧美的爱情男女在人格和尊严上都是趋于独立的,并没有什么女子对白马王子的幻想和依赖

以这部电影为例,男性的憨厚和不惹人喜爱甚至于成为了故事的冲突点,而对于爱情的诠释,西方人显然要比我们成熟的多,他们似乎是站在纯心理立场来描述爱情的,故而我们能从他们的笔下,哪怕是最功利性的商业小说或电影中都能找到爱情的绝对神圣。这部电影,《笔下求生》和《奇幻人生》都是Stranger Than Fiction的中文翻译,然而我们却在中文标题里找不到一点可以符合电影韵味的感觉。

Stranger的意义在于离奇或者偏离,若单以“求生”来解释,那么主人公的爱情和重新找回的自我生活又将如何概括?而中文标题的后者显然是对整部电影的误解。

而第二种文学格式,也就是作为电影的表象的主线的情节所用的文字模式,就是这种写作与现实的结合。在文学作品中我曾见到过的典型的文字现实相融合的当属《苏菲的世界》,然而更多的作品并没有像这部哲学作品一样带有比较深刻的启蒙思想,而是从单独的故事入手,着力表现一种依靠故事拯救人们或者成全梦想的故事。

以这种题材所写出的作品,大多带有抚慰人们心灵的温馨感觉,更适合与上班族和忙里偷闲者们用来打发时间和寻求主流道德观下的乐趣。电影似乎也是沿用了这一态度,它似乎从一开始就隐没了故事所应激励吸引现代好奇心的奇特结尾,而是以一种在人们心中烂熟的结局去完成比小说还要离奇的离奇部分。导演马克福斯特似乎并不是受制于江郎才尽和无内涵灵感,而是真心想要让这种单纯的结局去真正打动众人,因为出自他手的《死囚之物》

向我们说明了他在商业片的内涵性方面的诠释力量,故事本身的纯真性才是他所要表现的真正意义。然而在电影的开始阶段,在原本令我们觉得要出现灵异事件或者心理学梦境的情节的状态下,电影的后半部分却急转直下,在情节和人物特性方面否定了我们的猜测,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一种心理探索性的落差,自然会慨叹,电影所要说的原来这么简单。这到底是对电影本身的故事构架的否定,还是对我们内心的不必要的复杂情绪的否定,一时竟难以说清楚,然而作为娱乐型影片来讲我们或许不需要想的太多,至少对于以往意义上的内涵是如此。 不论是作为爱情片也好还是作为奇幻电影也好,电影在人设方面的到位似乎是华语的同类电影所无法比拟的,在西方人看来,小人物永远不单单指的是金钱上的匮乏,甚至和收入没有一点连带关系,心灵的脆弱和生活的禁锢似乎成了小人物普遍弱小的原因。

当我们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丝毫不会存在欣赏华语都市爱情时的心理落差感,因为西方社会已经厌倦了对财富的变相走秀,对于温馨的感受和唯美的画面似乎才是他们索要唯一追求的东西。当我们在映画中欣赏男主角的一举一动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为精致的画面效果和高超的演员技巧所折服,对于一个男人的对生活态度的心路历程竟成了表达爱情的最理想途径,没有做作,更没有花拳绣腿和胡打乱闹,一切的情节都仿佛是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完成的一样,没有过分的演绎效果。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电影对于西方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倒是觉得他们没有想要通过电影表达什么思想的想法,更没有借助电影去实现什么意识形态化的目标,他们的电影往往就是他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冲突的一切素材都可以作为电影存在,所以演员们实际上是在出演他们的生活而并非戏剧。 对数字和生活模式的单一的服从,到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我乐趣的发掘,从头越到位我们根本看不到电影成为悲剧的可能和情绪,一切的一切又是这么的充满理所当然的温情和缓和的生活态度。

当作家将她的底稿修改之后,我们可能会突然拥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命运可以屈从于爱的付出和快乐的延续。虽然这种感觉在现实中不可能全部成为事实,然而命运对于我们的意义似乎也只在于此,假如我们知道明天将死,我们是选择同心爱的人一起吃烤薄饼,还是同造物主作无谓的理论,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更无法改变生命的脆弱性和瞬间性,但是我们怎样的选择,似乎就决定着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而这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更重于意义的主体,也就是生命本身。

****************

《我的个神啊》观后感

作者:阿珍幸福生活

发表时间:07-2107:42

这两天,看了一部印度电影《我的个神啊》。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有点无厘头的搞笑。说实话,我不太爱看用搞笑博取眼球的电影。第一遍看到一半,睡着了。隔了两天想起来把没看完的部分看完。后半部分的精彩,把我给惊到了。昨天晚上又忍不住完整的刷了一遍,才发现前面的搞笑,是多么的自然、一本正经和无奈啊。

PK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刚到就被人抢走了召唤飞船的遥控器。没有遥控器,就意味着不能回家。面对全新的世界,没有任何头绪,万般无奈下开启了寻找遥控器的旅程。也开启了他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探索之旅。

犹如一个初生的婴儿,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认知,在一次次不断试错、被人嘲笑、追打中,他学会了这个地方的语言,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为了找到遥控装置,开始信奉各种神灵。在这个过程中,遇见了对新闻事件敏感又善良的嘉谷。PK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模式,加上嘉谷的敏感性,挑起了信仰争端。

在事件不断的发酵过程中,也唤醒了很大一部分民众对别有用心,利用宗教,以宗教为手段谋取利益的个体或组织,看清了一些事实,不盲从,从各种思想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嘉谷也是这个事件的受益者,最终,她又找回了和自己家庭信仰不同的爱人,也得到了家人的祝福,拥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信仰使人们在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精神得到慰籍,灵魂得以安置。是每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神圣不可侵犯。因为信仰的不同,挑起的争端、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这部电影却以这样的方式来让人们看到不要盲目信仰,不得不赞叹导演的智慧。

通过这部电影,也让我看到,真正的造物主只有一个,而不同的信仰,只是不同人群对这个造物主理解的不同解读,就像盲人摸象。这样看来,每一种不同的信仰也只是自己对造物主的一个解读,都是不究竟的。更有甚者,有些个体或组织以宗教为工具,利用宗教来统治、获取利益的人,更是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方便他的使用来达到愚民的目的。这更需要信仰的人们可以跳脱出来看问题,不被自己的信仰所困。

这样看来,科学何尝又不是一种信仰呢?我们举着科学的旗帜,去破除迷信的时候,未尝不是在掉入另一种迷信呢?我最切身的感受还是在健康这一块,曾经我们那么信任医生,把自己的亲人交给医院处理,结果我们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也是因为我们信奉专家、信奉科技的发展、信奉我们的医学体系。然而当我换了一个方向,走上了另一条依靠自己获取健康的道路时,我才真正懂得了造物主给我们传递的一些真谛。

各种不同的知识,也是不同人群思考的智慧的结晶,都有个体的某种主观意识的存在,在真正唯一的神,我们的造物主面前,都只是那么一点尘埃,是不究竟、片面、甚至是错误的都未可知。真正有智慧的人,尊重一切,却不盲从,不会被一叶障目。

这样看来,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给自己设限。所有思维里的限制都是某种思想进入头脑层面,给自己设立的一道道屏障。当我们牢牢的抓着一些东西不放的时候,也是我们失去更多的时候。片中的女主家庭,如果固守着宗教信仰的不同,女主就很难和所爱的伴侣享受幸福的生活。

前几天,去看望一个长辈。从没见过她有这么的不安、慌乱过。这之前,她的儿媳妇因为自己跟随的一个直销团队领导人,推崇传统文化,做起了传统文化培训。她很认可,前一段时间,不顾家人反对,把自己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儿从体制内退了出来,带着女儿一起去到了领导人那边的机构,她当老师,女儿也开始了几乎封闭式的传统文化学习。这个长辈非常担心,唯一疼爱的孙女,就这么离开了自己,不在自己身边。这样读出来,以后拿不到文凭怎么办,拿不到文凭,怎么找工作,找对象。又不是读书不好,读不进书。在长辈看来,这是在毁她心爱的孙女的前途,她很担忧,加上对孩子的想念,看到她这样的状态,我也感觉很心疼。

我自己也在学习传统文化,我也非常认可它的好。然而,就像某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集体,利用宗教愚民一样。儒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也被帝王们当作外衣用来统治国家,所以会出现五四运动,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存在。

如今,传统文化复兴,有很多的国学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我们在推崇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觉知能力,不要在无形中被自己的信仰所害伤害到自己和家人。

神很大,无形无相,不可求而得。神其实也很小,就像佛教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自己的神。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世间的“道”是一致的。面对世间的繁杂,我们需要保持觉知,问问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头脑里的逻辑,做符合道的事,顺道而行,往往也是破除各种迷信的方法。

长辈的儿媳也许在孩子教育上做了她认为正确的事,然而,让她的家人如此担心、恐惧,相信她的内心也能感觉到家人的这种担忧而有不安。然而,她依然强硬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顾家庭和谐和其他人的感受。在我看来她做的再对,也是不顺道的。如果她真的觉得好,那么至少自己在做出选择时可以去找到更好的办法,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满足她和孩子的发展需求。

****************

《小兵张嘎》观后感

作者:浩浩娱乐圈

发表时间:18-02-2013:01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

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

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他和我们年纪差不多大,当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我的第六感告诉我他就是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将来一定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果不其然,他小小年纪就加入了游击队,张嘎是一个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小英雄。他几分调皮,几分任性,几分机智。在日军的炮楼里面他临危不惧,急中生智,趁看守打盹的时候操起一旁的板凳打晕了看守,摸出看守口袋里的火柴点燃木梯,炮楼里烈焰熊熊,火光冲天,日军哭爹喊娘,最后炮楼轰然倒坍。游击队和张嘎里应外合,不费吹灰之力便扫除了一个心腹大患,这都是张嘎的功劳哟!完这部影片,我们不禁拍手叫好,张嘎机智勇敢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想想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却变得懦弱。看见大孩子欺负小孩子,却不改挺身而出上前劝阻,而是在一旁默默地看热闹或者眼不见为净,一走了之。看见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却不敢上前劝阻或上前指责,长此下去,不文明的现象会越演越烈,不文明的人会越来越猖狂。希望大家都能像张嘎一样勇敢,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社会才会变得更美好。当我看完《小兵张嘎》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时,我被主人公嘎了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嘎子小时生活很苦,但是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年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嘎子的爱国热情、幽默、滑稽、可爱、坚强不屈,不达到目的绝对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和嘎子对比,我显得是那么渺小。

嘎子为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奋不顾身,即使失败也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而我失败就放弃。记得那次学校开展一次“科技小发明”的活动,我当时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报了名。正当我满怀信心地开始制作我自己设计的“动力小船”时,却发现了一个个让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如接上电线了电池却不通电。等我解决了电池的问题后却发现螺旋桨转不了了,当我解决螺旋桨的问题却发现……这一个个问题把我搞得头晕眼花,头上金星乱飞,我一气之下把“动力小船”摔了个稀巴烂。结果认真制作,能持之以恒的同学获奖了。望着他们胜利的神情我后悔莫及。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为“易”事不做则反之。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挖根刨底地搞清楚,才能够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片中嘎子上县城找一位亲戚时,却发现那位亲戚帮鬼子拍照,脸气得由绿到红由红到紫。嘎子刚正不阿而我却因胆小冤枉他人。记得那是我上四年级时。我刚到家门口,却发现一个人在开我家的门锁。我仔细一看,原来他把我家的锁弄坏了,怎么也打不开了。他见我回来了,便立即恶狠狠地说:“你要敢把这件事说出去,我便揍死你!”我吓得连忙点点头。等我妈回来时却撒了谎说是楼上小妹妹弄的,为此我还经常为此事感到不安呢。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要发奋学习,像嘎子哥一样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贡献给我们的祖国。黑白影片展现在我面前时,那是完全不同于动漫、flash的视听感觉。江南水乡、渔船荡波、嘎子咯咯的笑声被远处的枪响惊的粉碎,接着便是村民被驱赶。面对敌人闪着光的刺刀奶奶一脸从容。不说!任凭双刀架在脖子上,八路的去向是不能说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为了保护奶奶毅然地站了出来,铿锵有力地说:“我就是八路”。鬼子那欣喜若狂的嘴脸映衬出目不识丁的老人和八路军视死如归的凛然。平淡的开场、鲜明的对比让我自豪——自己是一个兵!这种冲动似一股激流在血液中汹涌,在胸膛间激荡,在脉络里流淌天高云淡,千里长堤上一排排参天的大树巍然屹立着,一个满怀着复仇怒火的少年在长堤上急促地奔走,他来到水流湍急的河滩,脱下衣裳投身这宽阔的河流,矫健地向前游去。

这是《小兵张嘎》里的一个画面,它形象地展示了遥远的路途,险恶的环境,都不能阻挡嘎子那颗投奔革命的火热的心。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后来,人小鬼大的嘎小子乔装打扮成卖西瓜的小贩,交了胖翻译官的“真家伙”。小胖想用他的鞭炮换嘎子的木头枪,嘎子看看枪又看看炮。炮,他是想要的。枪,又是万万不能给的。枪,不仅仅是钟亮送他的礼物更是他的梦想,那是一个孩子对侦察兵的向往。小胖提出摔跤,赢了的一方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一次嘎子输了,第二次眼看着要输他急得咬了小胖,小伙们都说他、不理他。嘎子静静的躲在大树背后,待大家都散开来他才探出头来,眼睛里充溢了委屈、羞愧和淡淡的喜悦。那种眼神对我的触动实在是太大了,如果漂亮的开场似一股滚滚江水冲击着我的心门,那么这个眼神则是沧海一粟,是重撞我心房的那一颗水珠。枪就是军人的生命,拥有了枪就像是溶入了军营。这只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执着。这让我想起曾经参加一个老兵的婚礼,别人新房的床头上挂着结婚照片而这个老兵的床头则挂着他和一杆枪的合影,新婚照则挂在侧墙壁上。

合影背后的茫茫戈壁中若隐若现的营房衬拖着前景里矫健的身影和那艳丽的军装,标准的军礼是对反射着光芒的国徽最忠贞的誓言。感动是瞬间的,瞬间是美丽的,然而美丽的背后又包裹着多少悲壮与辛酸?我们感动奶奶的坚定,可是坚定的代价却是让血液凝固。在这部影片中,我们感动钟亮走出人群的洒脱,无畏所支撑的洒脱向所有人宣布,他是八路军,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感动八路兵顶着被子向炮楼冲过去,可是被子又能挡住多少子弹?把生命交出去,交给祖国和人民。把生命接过来,把人民和战友的生命捧在手心。这就是八路军,是我们的前辈、我们的表帅;他们就是旗帜、就是坐标。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社会主义里,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新形势下,我们不必用生命去做赌注,我们交接的是利益。绝对不是金钱与我们的利益,而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如今,有些人来当兵只是为了混个指标,回到地方上安排份工作。那种对军人的自豪感已化作他们退伍后宣耀的经历。不错。现在社会上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兵,看不起兵,这是因为他们对战征、对灾难渐渐的淡忘了。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抱怨什么。

给大家讲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在内地,一个残疾女孩子被抢客源的司机拉上了汽车,中途被迫在高速路上下车。同时下车的还有三个兵,站在高速行驶的公路上,这三个兵轻而易举地越过栏杆离去,他们对这个残疾的女孩子竟然视而不见。女孩子自己爬过栏杆,如果说她爬的过程中过来一辆车,就那么一分钟的时间一个生命就从此消亡。当这个女孩子走到路对面时她哭了。因为她爱兵!如痴如醉的爱来自于她敬兵。她从没有走进过军营,对兵的敬仰就是从这些黑白老片里萌发起来的。她和我们连队的个别老兵保持了八年的联系,就是希望自己能从兵的信件中去感受兵的刚强,从她虚幻的军营梦里索取力量,支持着她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坚强的走下去。她为了一套老兵的军装碰掉了一颗牙齿,手捂着嘴不让血滴在衣服上,她认为军装是最圣洁的东西,不能让她的血玷污了军装,必竟她不是军人。

她的同学见到她一身血迹的样子,吓了一跳,当她们看着她兴奋的笑容时都感动了。到底是什么是让她让样执迷不悟?仅仅是这身军装吗?不!绝对不是这身特别的衣服,而是穿军装的人所穿出的事迹感动着她。老兵们手把手地教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项训练都不是让我们去炫耀的,部队教育我们是要我们去承担的。《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一部部扣人心弦的电影,让我们在还没熟读历史教科书时,就已充分领略了敌后游击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军民与日寇斗争的无穷智慧。上战场、炸炮楼那种血肉横飞的战征已由老一辈军所完成,他们向祖国、向人民甚至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不可能被外敌征服的民族。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军人,我们有新的使命,那就是用我们坚定的信念、钢劲的手臂连成一座新时代的万里长城,要让对面的国家都昂着头来看“中国”的界碑!

****************

《十月围城》观后感

作者:第一娱乐汇

发表时间:18-01-3020:17

《十月围城》观后感【篇一】

  103年前,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戴上那顶众所皆知的白色礼帽,坐进了那辆黄包车。一个小时之后,他用血洗刷这屈辱的土地,曾经沸腾的生命,很快就会变成紫黑色的一片印记,被人踩踏,被人遗忘,然后在某个黎明,终于被雨水洗刷得再也看不出一丝痕迹。

  103年后,他鲜血浸染的这片土地,人民不再瘦骨嶙峋,不再啼饥号寒,这里不再有横行的瘟疫毒瘴,不再有成群的苦力和车夫;这里的街道上,不再有那排泄物难闻的味道,这里的食肆,不再被苍蝇包围;这里的孩子们,终于可以上学了,这里的知识与科学,终于得到了尊重;这里的军队,终于不再听命于军阀与外族,这里的旗帜,终于不再是花花绿绿的日不落之旗。

  103年前的那个少年啊,我看到了你的笑容,但我也看到了你微微摇着的头,你有些尴尬——你还没有长大啊,还没有学会口是心非。是的,这还远远不够,你不能满意。

  103年后的中国,人们摆脱了饥馑,却依然要为保护自己的私产而拼死相争甚至自焚;103年后的中国,街道虽然干净整洁,在背巷里却依然有乞丐和流浪的孩子;103年后的中国,孩子们确实可以上学,但受到的教育却因家产薄厚而大大不同;103年后的中国,知识固然重要,却往往被与生俱来的背景与关系凌驾;103年后的中国,也许有了让人骄傲的工厂和企业,但极高的税率依然在吸着民族工商业宝贵的血液;103年后的中国,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而这军队却曾调转枪口,在他们的父母兄弟心中,留下深深的伤口;103年后的中国,这红色的旗帜高高飘扬,旗帜下,却没有高高举起的,个人权利的手。

  103年前,你,那个十七岁的少年,当你坐在黄包车里,滑向死亡,当你连那把手枪——你最后的生的希望也失去,你哭了,哭得真难看,哪里像个烈士,倒像个孩子。你闭上了眼睛,你说过:“我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可不可以告诉我,那是怎样的明天?在浩浩荡荡的反日浪潮中,在动辄百万的进口轿车卷起的烟尘中,在奥运会绚丽的烟火中,在温暖如春的酒店里粉红色的幻梦中,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中,在阅兵式上迎面而来的挺拔身影中……请你告诉我,中国的明天,是怎样的明天,因为这纷至沓来的光与影、美与丑、悲与喜、光与影、矛盾与冲突、善良与丑恶,早已经模糊了我的视野,动摇了我的心智,如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我不知道如何定义现实,更不知道思考未来的意义,我只知道赚钱,买车,买房……

  为什么?为什么你,和那些人,那些长眠在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那些战死在抗日前线的普通农民,那些被酷刑折磨的瘦弱书生……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种地?为什么不规规矩矩地读书?为什么不干脆继承家业安安稳稳地赚钱?为什么不去耶鲁大学读书,得到公民身份?天下兴亡,与卿何干,一介布衣,百死又能救中国于水火?在永远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你们后不后悔?你们看到了什么?

  闭上眼睛,我认真地倾听,告诉我,103年以前,一个十七岁少年心中的中国,有怎样的明天。

  ……轻轻的,一只稚嫩的小手在我的脸上抚摸,耳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和顽皮的笑声,睁开眼睛,孩子们在身边追逐打闹,脸上是红扑扑的童真和顽皮。走出校门,街上的房子有新有旧,倒也整洁,花草没什么刻意摆放的艳丽与华贵,却在这春日散发出淡淡的芬芳。阳光没有遮挡地洒在身上,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腰板挺直,互相问候,他们眼中不但有自由,还有尊严——不但有免于被外族欺凌的尊严,更有免于被国人倾轧的尊严。

  在那黄包车上,你滑向死亡,你哭了,哭得真难看,像个孩子。你闭上眼睛。你又笑了,笑得像个孩子。这一刻,我也泪流满面。我终于知道闭上眼睛的你,看到了什么。

  103年前的中国,103年间的中国,有多少人为了这自由,这尊严,永远闭上了眼睛,如同你,十七岁的少年一样?他们说,你们是英雄,是先驱,是勇敢者,是信仰者。

  今天的我终于明白,其实,你们,只是想抹去孩子们脸上营养不良的惨黄,只是想拔除赤膊苦力眼中的卑微与懦弱,只是想为啼饥号寒者分一担米,一倾屋。你,你们,只是悲悯,悲悯你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竟过得如此艰厄,如此惨绝。

  这悲悯,就是最伟大的理想。

  这理想,自诞生之日起,就绝不会死去。

  《十月围城》观后感【篇二】

  十月围城十年筹划,今日再现。固然对现代人的思想有其进化。影片讲述上世纪初孙中山到香港开会,发动全国各地的起义,清廷派人暗杀,各路仁人志士冒死为他保驾护航。还有穿插谢霆锋等年轻人一代的忠实爱情;李宇春等父与女的亲情

  在香港的这条人群巨多的街上,其房屋也是充满古典气息。导演也对其现实环境表演得活灵活现。导演为演本剧建造的这条古街,一百万投资,固然让人佩服。造成环境的壮观是影片一大亮点。

  剧情铺垫紧凑扎实,绝不拖泥带水;下半部动作场景张弛有致,紧张但不腻烦。在前半60分钟文戏中,是通过一个角色的行动,牵扯到了另外一个角色。这种轨迹的交叉自然而然,各个角色鲜活了起来,而且让人震撼。而交叉较少的乞丐刘郁白(黎明饰)就明显要比别的角色弱化了很多。飘逸的长发太写意化,尤其他死前一瞬看到的李嘉欣,更成为了观众的一大笑点。功夫了得的他还没跟所谓高手胡军战斗 就那样挂了。感觉少了点什么。

  导演对角色塑造是具有个性化的,表现得活灵活现。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好像所有情节的发展就是因为这种社会的被迫下发生的。都说商人不简单,主演商人”李玉堂成为全片的“金秤砣”,也给观众带来最多感动与心酸。戏骨级演员王学圻在片中的卓越表现被称再造经典,该角色“足以媲美影帝”,并有望超越《梅兰芳》中的“十三燕”,成为王学圻又一表演里程碑。商人身份从不愿意卷入这场战斗,却成了这场保驾护航的牵引人。即使是对坏人的表现。像甄子丹演的,来自家庭的被迫而为坏人拿钱干事,有其苦衷历历再现,加上搞笑 丰富生活,丰富了剧情。胡军演的坏人也是具有个性化的,并不是坏得横霸无理。他也是有他的理由,尤其对先生是毕恭毕敬的。这种人物的塑造也是这影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的开场和结局将主题升华,充满悲壮。此剧令人壮观的场面穿插有致,既让人悲伤也让人感叹。是一个很有感染力影片,在国内的影片史上 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无问西东》:一段时光,三段感情(观后感)

作者:倾城不解风

发表时间:18-12-2612:49

故事开始于1923年。考试成绩公布这天,吴岭澜对于自己的选择产生深深的质疑与迷茫,难道不是把自己交给书本,在最该读书的时候和大家一样奋身读书就可以了吗?大雪纷飞的北平校园、不受重视的国文课老师、冰雪世界里拉奏小提琴的有志青年、梅校长和泰戈尔关于真实真我的论证。

年轻的吴岭澜仿佛看到了关于思考、人生、真我的希望之光。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是却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真实是真我,是气定神闲。

但问盛放1938抗日战争拉开序幕,北平动荡不安,清华等大学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最动荡的时代。经费稀缺,修建新学校屋顶只能用茅草,甚至只用茅草也只能勉强有个遮风避雨之处。数年饥荒,边陲之地的孩童们衣不蔽体,浑身黝黑,在饥饿和寒冷之中度过它们的童年时光。

防空沟壕如此脆弱,一次空袭整个村庄满地狼藉。这却也是最动人的时代。雨季时候,瓢泼大雨打在茅草屋顶,打在深深浅浅的泥地上,大声讲课“Q的值”却难以被整个教室听清的物理老师转身写下“静坐听雨”,他端坐在讲台上,漏下来的簌簌雨水打湿长衫,寂静之中,那噼里啪啦的声音走入耳中。

推开窗去,体育学院雨中跑步、渔夫撒下渔网捞起大雨、铺天盖地的乱世生机走入眼中,暗暗觉得守住这一片安稳是如此重要。防空警报拉响,学生们说:“这防空警报已经像上课铃声一样了,不过是换个地方上课罢了”,躲避空袭的同时,带不走身外之物,却坚持把挖掘出来的恐龙化石一一抬走,就像保护一个亲人。

飞机在头顶盘旋,老师们镇定自若为沟壑中的学生讲着物理、讲着地质、讲着诗歌之中的人生意义。一场空袭过后,村庄凋敝、孩童丧生,写下有关真实,有关真我的泰戈尔也在同期去世。原本打算听从母亲安稳度过一生的沈光耀,在饿殍遍野的满地狼藉中,最终取下手上的串珠祭奠死者,转身从军。

飞行员训练营中,长官所说的“这个世界上缺少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以及吴岭澜老师的话时时在耳,光耀将部队多余的食粮、母亲寄来的甜食一一空投向那个靠歌声抵御饥寒交迫的村庄。长官发现之后先是罚光耀做上百个俯卧撑,却最终派出几架飞机与光耀一起救济孩子们。

这是“晃晃”这是希望啊。即便最终飞机陨落,队友死伤,光耀也开着残损飞机撞向敌方军舰,但当沈母一身素衣,悲伤而端庄地站在“三代五将”的牌匾下,为送丧的大林小林端去以往给儿子的冰糖莲子汤,这个家族还是完成了这一代的盛放。但问深情.1962时间如流水走过,等到1962,不用整日担忧炮弹会打到头顶。

不用担心一饱一饥。身处首都学习知识的大学生们,青春是如此熠熠发光地美好。不过正如那个年代的许多文人一般,早年相爱许伯常和淑芬最终没能敌过知识分子和工人劳动者之间的精神沟壑。婚后的生活冷如死水,但还勉强可以度日。直到想替老师打抱不平的敏佳与李想计划送去一封责备淑芬的信。

不甘的淑芬最终促成了敏佳被调查污蔑批斗的结果。而她自己也在敏佳被批斗的这一天跳井死去。和我们所听到的许多个桥段相似,敏佳的确是出于虚荣撒了个小谎,因为这番假话,被戴上美蒋特务的帽子,带到台前批斗,甚至在淑芬的嗾使下被素未谋面的人骂“婊子”、“破鞋”。批斗现场和支边表彰现场一墙之隔。

飘扬的旗帜之间,敏佳被剪去长长的辫子,李想在另一边坚定地念出:要与过去的陈旧势力、反动势力——划清界限。噼里啪啦的暴力斗争下,只有儿时好友以及带着敏佳穿越校园,告诉她什么是核的陈鹏从实验室赶来,做那个托底的人。安顿好敏佳后,陈鹏随着研究队伍徒步跋山涉水去到青海研发氢弹。

多年后,带着斑驳的头顶和满面沧桑回到家乡,却映入眼帘一片批斗大会过后的凋敝惨相,而敏佳为了找到陈鹏并照顾他,已独自一人踏上陈鹏曾经走过的沙漠之路。一段时光,三段感情。许老师一家在“别的都能变,为什么我不能变,为什么答应爱你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变”之中苦苦挣扎,苦苦相逼。

陈鹏始终对敏佳不离不弃,风光灿烂时如此,世界离弃时如此,物是人非颓然老去、容颜不复时也是如此。而那个一度要好的李想虽然没有在敏佳被批斗的时候站出来有所担当,但是支边路上,他想起了“死者已矣,生者如斯”,用自己的生命救了两个队友。你问我为什么大家的深情都能有所结果。

为什么淑芬的深情是唯一没有结果的?也许这就是真实。从许伯常在大学的课本里接触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那天开始,他的心中,也许供他上学的纺织厂工人淑芬就不再在自己的生命之中真实起来。但问初心2012职场之中无情的勾心斗角,总是难免成为上司的替罪羊,张果果救济了一家四胞胎后原本有着助人为善的诚挚喜悦。

却被老总一句“我曾经救济过一个女孩,结果最后,哪儿是帮个孩子啊,简直认了门亲戚”给说得退缩。“现代人的感情,就只有这么一点了”。处处都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权衡事无大小的虚假面孔,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你无法去忽略它的存在,比如占有什么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会被爱。

畏惧世俗,选择远离四胞胎家庭的果果,在和父母一起为当年救了自己的李想叔叔上坟时,被父母的深情语言叫醒,如果了解到青春只有这么一些日子,你还是否会在意那些世俗令你们在意的事情?只希望你健康快乐,做一些自己问心无愧之事。于是那个总在深夜猝然惊醒的果果,开始选择传递善良,不悔初心。

这才发现之前怀疑的要赖上自己的四胞胎家庭不过是想把孩子的胎毛笔送给自己罢了。在四个孩子的摇篮窗前,果果画下五彩斑斓,基因链条一般的涂鸦。“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但问善良在诸多的影评上,我看到了太多的不善良。

有网友甚至说,光耀空投食物不值得感动,电影只是在炫耀精英。精英的生活光彩熠熠,流芳千古,开飞机的光耀帅气十足,而生活在底层的皮肤黝黑的孩子们,却只能靠着精英的施舍勉强不至于饿死。身着西装的果果是写字楼的精英,四胞胎却不得不靠着他的施舍才能活命。我看到这些评论,心里是害怕的。

有太多的人给出差评,因为“矫情”。说出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是矫情。防空沟壑里坚持讲课,没有吓得抱头鼠窜是矫情。开飞机空投食物,晃动翅膀给孩子们带去快乐的晃晃叔叔是矫情。深情陪伴、甘愿托底不离弃的陈鹏是矫情。

挣扎在职场之中,但是愿意为陌生人送去温暖的果果是矫情。幸好的是,这样的言论尚且不多。今天的人怎么都不相信真心,不相信诚挚了呢?可是世界必须要有这些善意的传递,它才能熠熠发光。20年代,国门刚刚打开,学生跟风选择实科,因为“优秀的学生都是要学实科的”。大家对于一场英语话剧比对待传统国学上心得多。

如果不是有人引导“什么是真实”。那我们能不能在国之刚稳的时候拥抱西方知识同时传承自己的根?抗战时期,民生凋敝、哀殍遍野。已有三代五将的沈家子孙沈光耀要不要选择真实真我,付出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60年代思想文化混乱不堪,你是选择盲目跟风石头砸人,还是冷眼旁观划清界限,又或者清醒理智,给无辜的人温暖。

21世纪的你背负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更多的经济、职场压力,你能不能不被世俗所干扰,而是坚定自己内心的那一份赤诚?你看,我们的生活不得不由这些“矫情”串联起来,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后你再看,善良不是毫无意义的愚蠢,传承不是不合时宜的迂腐。你的善良与坚守将会像是蝴蝶效应一般。

为整个世界带去你所作所为的温度。前段时间看芳华,青春是一首曼妙多彩的歌,是带着浓厚滤镜的美丽画作。那些青春时代的善意恶意,最终都会以冰释前嫌归来,青春仍是悠扬与曼妙。走出影院,人们谈论父辈爷辈青春的美丽多彩。青春是芳华,芳华最珍贵。走进无问西东,珍贵的东西实在是太多。

20世纪,泰戈尔访华,站在台上宣讲他心中的真实真我,站在他身边的人都是那样气定神闲、从容自若,那是梅贻绮、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他们的气质风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真是令人着迷啊”。这从容不迫的自我相信,如此珍贵!抗战时期,漏雨的讲台上写下“静坐听雨”的物理老。

沟壑之中,头顶一顶树枝做的帽子作掩护,争分夺秒学习知识壮大教育力量的物理、地质、文学,如此追求真知,这般珍贵!不忍家族最后血脉早早丢失生命劝阻从军的沈妈妈,得知儿子为国捐躯,华北之大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后,端来冰糖莲子羹给大林小林,真正的三代五将贵族气质,大我小我的抉择之间选择家国情怀,如此珍贵。

为了心爱之人,敢于与世界作对,却又并不放弃向国家奉献自我,小我深情,大我坚定,如此珍贵!身处善良与真心越来越难以外漏的现代社会,果果从一开始就对四胞胎伸出援手,尽管世俗不看好,却坚持做自己可以做的,这般珍贵。现代社会与几十上百年前自然不同,我们要追求的东西也已不再是光耀的救人救国。

口号不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再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可是,现代人的青春究竟该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也该在真心缺失的人来人往中找出自己的珍贵价值、真实本心,再把它们焐热点亮,传承到飞快书写的历史中去。愿你也是晃晃,愿你只问敢勇,只问深情,只问真实,只问初心,无问西东。

--免责声明-- 《《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这篇文章828la109724。

【结语】:《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父辈的旗帜》:旗帜后面的价值】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09724'></small><noframes id='828la109724'>

  • <tfoot id='828la109724'></tfoot>

      <legend id='828la109724'><style id='828la109724'><dir id='828la109724'><q id='828la109724'></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09724'><tr id='828la109724'><dt id='828la109724'><q id='828la109724'><span id='828la109724'><th id='828la109724'></th></span></q></dt></tr></i><div id='828la109724'><tfoot id='828la109724'></tfoot><dl id='828la109724'><fieldset id='828la109724'></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09724'></bdo><ul id='828la109724'></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