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终点站》观后感

时间: 2020-09-01 23:23:29 分类: 美文赏析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

****************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

作者:五车书巷

发表时间:07-0423:55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

这是一部由梦工厂推出的美国爱情题材的电影,看的时间太久了,电影中的好多细节已经变得模糊,可电影里故事主人公所遭遇的处境却让我记忆犹新。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角维克多是一位东欧人。他为了实现父亲愿望,带着简单的行李就只身乘飞机前往美国,而他所有的不幸遭遇就发生在他的航班降落机场——肯尼迪国际机场。

刚下飞机,他就打算出机场乘出租车按照父亲留下的地址信息直奔酒吧寻人。可机场的工作人员拦住了他。海关人员用英语耐心地跟他解释,他的护照信息失效了,政府部门现在还没有出台应对措施,不能对他放行。但是他听不懂英语,只能用自己知道的几个单词跟他们解释他来美国的目的。可是海关人员也听不懂他的母语,只是耸耸肩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他从机场的电视新闻中才得知,自己的祖国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新政府尚未被国际社会认可。他在那一刻才感觉,所有之前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信息统统作废——自己成了一个没有国家的人。

语言无法沟通,身份信息几乎空白,身无分文,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在那个人来人往的机场,他的温饱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他通过观察其他乘客,发现竟然可以通过把散乱的行李车收回规定的地点获得少量的硬币,有望解决自己的食物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对机场的废弃厕所进行改造,让自己暂时有了栖身之所。他一边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一边积极地与机场工作人员进行反复沟通,以期完成父亲的心愿。就在这个不算太大的封闭的候机楼里,他体会到了人生百态。

我一方面被他身上的积极乐观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另一方面也深深地对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感到同情。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不用经历战火纷飞,不用每天挣扎在生死边缘活在朝不保夕的绝望中。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自己还能见到明天的朝阳,感恩自己还有健康的身体,感恩自己还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感恩一切都还不算晚。

****************

《幸福终点站》影评:每个人都在等待,那你在等待什么?

作者:亦齐电影

发表时间:06-2811:56娱乐达人,优质原创作者

当电影结束,开始跑字幕时,我会闭上眼睛回想刚刚的内容,这是我最喜欢的时刻。看多了商业片、特效片,最喜欢的是当我闭上眼能带给我满满情感的电影,最近一次观赏一部这样的电影,是《幸福终点站》,一部在二零零四年上映的电影,却能让我如此感动。在机场被困住的男人维克多·纳沃斯基,开启了一段在机场大厅当中的冒险,有欢笑有泪水,而他在等待,为了一个承诺

维克多是一位来自东欧小国的普通人,当他要前往纽约并在肯尼迪国际机场通关时,他的国家因为政变而护照失效,他陷入一个两难的局面,无法进入纽约,但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国家,他的身份尴尬,海关局便放任他在过境大厅当中,而维克多则开始在这里生活。这是一个在机场里的故事,维克多则在机场里生活着,洗澡在厕所里,睡觉在自己改装过的椅子上,但他必须要想办法填饱肚子,他发现手推车归位可以得到一点钱,他开始利用这点赚钱,买个汉堡甚至到套餐,但在海关局工作的法兰克却将他视为眼中钉,他处处刁难着维克多希望他用非法的方式离开,才不会影响自己升官的机会。这时维克多遇到一位女空服员阿米莉亚,渐渐的两人都对彼此有了好感。当维克多的国家已经结束内乱,这时他终于有机会可以回去了,但他必须去纽约完成一个他对爸爸的承诺,阿米莉亚给了维克多一日的紧急签注,让他能够完成这个承诺,阿米莉亚同时也用着命运的理由向维克多说了声再见,并与她一直在等待的人离开了,而维克多最终成功到纽约要到了签名,并结束这九个多月的机场生活,回到自己的国家。

每个人都在等待,那你在等待什么?

我想,让我很感动的地方在于人物之间的每个连接,都是透过剧情慢慢的铺陈出来,每一个角色并非是功能性的出现,而是实际丰富了维克多这个角色。一开始维克多的英文很烂,什么都听不懂,在机场被打扫阿伯欺负,被商家欺负,不断的被机场人员拒绝入境,但他始终保持着正面的态度,且不随意地放弃。等待国家内乱平息的同时,他交了许多朋友,他找到一个意中人,他帮助了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善良与好相处也影响了这里的每个人,感动的是在他身上看的人性本善,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棒的方式。

维克多看起来像是个傻瓜,但却是很有原则的设定,法兰克给他一个机会能够离开机场,只要他说出他对于自己国家的恐惧,他就能够拥有政治庇护的权利,但维克多热爱自己的国家,同时也关心自己的国家,他并不害怕,所以他在机场的等待同时也反应着他对于自己国家的热衷,明明有机会可以踏进纽约,但他却选择回答事实,他并不害怕这个国家。法兰克是反派,但应该是他是个奉公守法的人,他一切都依照规定办事,但同时也让他看起来冷酷,在维克多与法兰克的第一次交锋,就是挑战规则至上的游戏,但第二次,也就是维克多在结尾要硬闯进纽约市时,法兰克却选择不继续追究了,与前面那段相呼应,他也被维克多的执着所软化,最终所有人都被维克多所影响,而电影也正是因为人跟人之间的关系精彩,观众因此得到了饱满的情感,来自于维克多与所有人的连接。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灵感来一位自1988年因难民证件被偷而不得不滞留在法国巴黎查尔斯戴高乐国际机场的1号航站楼,并在那里住上18年,直到2006年因为健康问题离开。我想如果不是这位导演,这部电影无法被用如此精彩的方式呈现,故事设定在机场的一位男人,被迫停留在这里而开启的一个故事,如果是你,能想过透过人与人之间来填满整个故事吗?汤姆汉克斯则是有着非常厉害演技,他将维克多这个角色发挥的非常耀眼,从一开始英文只会讲一两句到九个月后能讲出比较完整的句子,并笨拙的延伸这个角色的设定,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深深被他的演技感动。

总结《幸福终点站》,身为人都会有的情感将会被电影给填满,这不是一部特效大片,同时也不是会让你哭很惨的爱情电影,但这是一部会让你有着满满感动的一部暖心之作。

****************

《幸福终点站》一部爱情和喜剧为一体的电影

作者:时尚穿搭示范

发表时间:18-09-1409:41

《幸福终点站》于2004.6.18在美国上映的一部剧情、爱情和喜剧为一体的电影。

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它的英文名字叫《The terminal》,翻译为中文为幸福终点站。

但我更喜欢把它翻译为期待。terminal有最终的、终点的、极限的等,许多意思。翻译为期待也不为过,为何呢?待我慢慢道来。

1

若是你去往一个陌生的世界,你会害怕吗?

曾经想过自己若是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会是怎样?

虽说心里充满激动,可是更多的可能是害怕,这是对未知的恐惧。

但是相比于主人公幸运的是我还有家可以回去,我还有保证,可以说我比主人公拥有的多得多。

但我依旧害怕的要死,可能是没有信仰,没有目标,没有非去一个陌生的城市不可的理由。所以我缺少战胜恐惧的思想武器,尽管我拥有很多可是它们不及一个理由,一份期待。

2

何时我们才会想要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你也许会说:有目标、有梦想、有追求、想开了的时候。我觉得不是,这些都是在你安逸生活的前提下,多出来的事物,你得与不得都不会危及你的生存,可以说这是你追求的更高的生活。

很多时候安逸是阻碍我们前进步伐的最大障碍,人都有乐观的态度,我们总回想:得不到又不会发生什么大事,顶多就是得不到更好的生活,得到了又如何,现在也挺好。

所以梦想常常死在了摇篮里,若是那天你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你的梦想了,你的奋斗史将从此开始。

那一刻你无从选择,唯有奋斗才能活下来,我们无理由不奋斗。

那天要奋斗了,请记住把一切存在的选择都封死,只留下单个选项——奋斗。

待你别无选择,你将作出最正确的抉择。

3

若是需要等待,请选择能期待的,不后悔的。

等待,或许是我们都避不开的事情。期待国家抗争胜利还是等待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给予你帮助?

我们要等待足以让我们相信,我们能期待的事物,尽管可能花费一生去等待都未必等来,但它是我们认可的、信任的、期待的,这便足以。有些事物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等待,有些事物是我们用一秒去抛弃。

4

幸福的终点站?我喜欢:期待

故事的起因是主人公为了父亲的一个期待去了美国,到达美国后,发现自己失去了国家;从此有了一个新的期待——国家从新回归;在机场期待与女主人公的一次又一次的相遇。

故事叙述了一个人对希望的期待与不懈,是期待让他不被打败,不会在诱惑面前屈服。期待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支撑,期待让故事得以完美发展。

****************

中国的影评行业实在太落后了|导演毕志飞专访

作者:新京报

发表时间:01-2414:18新京报社官方帐号

今年年初,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的口碑滑坡引起了热议,其中一篇影评让另一位毕姓导演重新进入了公众视野。很多网友在读过毕志飞的影评后感到不可思议,很难相信这篇看似“有理有据,专业中肯”的影评竟出自于毕志飞之手,不少人感到困惑,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毕志飞吗?

毕志飞评《地球最后的夜晚》文首局部,图片来源:毕志飞微博。

相比毕赣,同样是新人导演的毕志飞在影视圈甚至拥有更大的知名度。毕志飞的处女作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号称花费了12年的努力,却在2017年首映当天遭到豆瓣评分的当头棒喝,长达16小时“全一星”的2.0评分也是豆瓣所能打出的最低评分。不少网友因此把它戏称为“豆瓣史上最烂电影”,毕志飞也被冠以“史上最低分导演”的名号。

到1月24日为止,豆瓣上约7.8万参与评论《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事情的后续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让人感到好奇的不仅是电影本身的槽点,还有这位导演在舆论炮轰之下的荒诞行径。去年年初,毕志飞将豆瓣网诉至法院,控诉豆瓣存在“恶意锁分”现象,要求豆瓣道歉。后来,毕志飞又给国家电影局写公开信,控诉“豆瓣系对中国电影评论业、网络社会舆论强大的操控能力”。毕志飞还曾在微博上说,自己在等待电影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消息。毕志飞对自己作品的“自信”成为了网友口中的笑料,很多人以猎奇的眼光打量毕志飞,似乎他本人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奇观。

坐在酒店的大堂里,接受采访的毕志飞显得很平静。这位北大影视学博士侃侃而谈,点评毕赣电影的得失,讨论中国电影的走势,分析好莱坞电影成功的秘诀。被问及为什么开始写影评,毕志飞反复强调现今影评行业的混乱。“很多人知道中国电影还比较落后,但很少人意识到影评行业比电影业还要落后。”在毕志飞看来,影评是一个专业的行为,不仅引领观众,也在为创作者出谋划策,不是随便一个人看完电影就可以写的。很多掌握话语权的知名影评人缺乏专业的系统训练,只会以惊人之语博得关注,却没有切实的建设性意见,对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毫无帮助。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海报。

谈到自己的电影,毕志飞说的话变少了。来到2019年,毕志飞不愿意再评价自己的电影,“给自己打分不可能客观,还是留给观众评价吧”。言语之间,毕志飞流露出对于作品失败的承认。他仍然坚持社会舆论放大了他和电影的偏颇面,但不再“甩锅”给影评网站,承认自己当时定的目标太高,现在需要脚踏实地,总结先前的教训。对于坊间的流言和中伤,如今的毕志飞变得很平和,他也知道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毕志飞一直在澄清谣言,但是公众不愿意听。“你拍了个大烂片,还说什么?”毕志飞苦笑道。

从一个小县城花了两年时间考大学,考硕士花了两年,考博士的时候又用了两年时间。毕志飞的人生并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顺利,一开始崎岖不平,但最终还是得偿所愿。努力就应该有回报,这是毕志飞的人生感悟,当外界以好坏来评价他的电影时,毕志飞以付出的努力作为衡量标准。为什么容易给人留下一个“自大”的印象?毕志飞自己也很困惑,他一直试图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努力、不懈、坚持奋斗的励志形象。外界看法与自我认识的巨大反差,仍然会不断地困扰着他。

毕志飞,1979年出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硕士、北京大学影视学博士 。他曾自编自导青春励志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一度引起争议;2017年,出版自传《纯洁心灵:一个电影“疯子”的逐梦历程》。2018年,被第9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评为最令人失望导演奖;近期撰有影评评说《白蛇:缘起》《地球最后的夜晚》等电影。图为工作中的毕志飞。

毕赣是被影评“捧杀”的受害者

新京报:我们先谈谈毕赣导演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你对此写了一部影评,称这部电影离经典只差“一步之遥”,是这样吗?

毕志飞: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我看到了一点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很多大师的电影在形式上非常像,特别是我们这些学习电影专业的人,看过很多的电影,你在看他的电影的时候不断会想起很多经典的画面,这可能是和普通观众不太一样的地方。其实,总体上来讲,我对这部电影持不太肯定的态度。我说这部电影离经典只差“一步之遥”,指的是外在形式。但我认为,一个电影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容。

很多人在接触我以后,都说你不太像在网络上被舆论包装出来的人。微博上也有粉丝说,其实你不像那个人。我能够感觉到,舆论对一个人的包装是可能会失真的。所以我是很由衷地从实际出发,写一点自己观影的感受,不偏不倚,不吹不黑,就是把我自己个人想法客观地写出来,当然影评也是建设性的。我只是给毕赣导演提了一个意见,希望他拍电影的时候能更多地从内容出发。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剧照。

新京报:这部电影票房滑坡,舆论评价也呈现两极化,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毕志飞:首先,网络上有很多影评人还是很支持毕赣导演,这就和我自己拍电影时遭遇的情况很不一样了。我当时遭遇全网的讨伐,从影评人到观众。但毕赣导演仍然有很多人支持他。国内的影评界和普通观众可能有脱节的地方,毕赣导演的口碑滑坡主要来自于观众和部分影评人,还有很多影评人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

我也看了不少的分析,我认为票房不理想,一个原因是毕赣导演离成熟的艺术片导演还有一段差距。这部电影的宣传和发行都做的很大,这点上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很多人都知道了这部电影。投资方和出品方可能受到了国内不太合格的影评人的忽悠,投资方也不可能一门心思地去找骂了,他们也是看到很多吹捧文章,把毕赣导演捧为神人。所以他们也没预料到普通观众的反应是这样的。

但是这部电影对普通观众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这不是一部大众的片子。但这是一件对中国电影来说很有讨论价值的事情,这验证了普通观众不太能理解文艺片,文艺片可能就不适合大规模地放映。

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这部电影是毕赣导演不太成功的作品。从文艺片的角度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不如他的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大量的投资、明星加盟、工业化的介入放大了毕赣导演在电影上的缺陷。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这部电影在普通观众之间的滑坡是无法避免的。

《路边野餐》(2015)剧照。

新京报:这是不是说之前的宣传过度了,用商业片的方式宣传文艺片,导致了观众心理预期的落差?

毕志飞: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出品方或是宣发方也在探索一个新的路线。他们会想,现在的市场可能不缺商业大片,如果来一个文艺的片子,大家是否愿意花钱去多琢磨琢磨其中的味道。这部电影的卡司是很厉害的,汤唯、黄觉,他们的形象非常漂亮帅气,这样的明星阵容是够商业片级别的,摄影美术和音乐的阵容也很豪华。实际上,它是一个制作很精致的电影。以前人们看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观众看第一遍的时候可能也不是很能看懂,但观众会琢磨其中的味道。在宣发策略上,他们可能也不是完全想把观众骗进去的营销。这部电影在大众片之中是很难被读懂的,也算不上一部好的文艺片。所以是这些因素综合造成的。

新京报:你可以具体谈谈,为什么它在文艺片的角度也算不上一部好的文艺片?

毕志飞:如果比较毕赣导演的两部作品,我认为《路边野餐》要比《地球最后的夜晚》要好。《路边野餐》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电影在内容上单薄了一些,故事没有那么厚重或扎实,但他要讲的东西可能很简单,追求一种淡淡的诗意,很清新的贵州山村的风格。当时在摩托车上用DV拍摄,这很符合当时的美术场景,都有种淡淡的清香感。那时你反倒不会对内容有过高的要求,因为这就是一种田园式的独特风格。所以说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他把贵州的山村融合进来,包括长镜头,这给了大家新的体验,虽然制作很粗糙,但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年轻导演制作的很特别的东西。这时你对内容的要求就不会那么苛刻了。

但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不太一样了。因为现在你有了明星,有了投资方带来的精致的后期制作。这时我就在里面看到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我能想到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小津安二郎、塔可夫斯基,但你也不能说他是在刻意地模仿谁。这在《路边野餐》是看不到的。

侯孝贤作品《风柜来的人》(1983)剧照。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足的地方,就是内容不够丰富,不够扎实。你会感觉到这部电影集结了很多的元素和符号。这时候你再去看影片内容,你就会发现内容很单薄,形式远远大于内容。我认为一个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很多元素糅合在了一起。这时如果你没有一个内容作为核心的话,这些形式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你单纯地看一些画面,听一些声音的话,你会感觉这部影片挺精致的,但普通观众不会留意这些,他们更关注内容。

网上也有人说,是一些影评人把毕赣导演给“捧杀”了,我认为这是挺客观的。毕赣导演是一个很有前途、很有才华的新人导演,本来经过时间的打磨,他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但现在你把他仓促地推到前台,有点揠苗助长了。

新京报:你刚才也提到了大众电影和小众电影的区别,你曾给印度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写过影评,其中提到一个看法,你认为普罗大众还是喜欢宣扬真善美、相对励志的电影,类似《地球最后的夜晚》在题材上就很难获得成功。你现在还这么看吗?

毕志飞:这是我从观察好莱坞电影得到的感悟。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观众手中赚到了最多的钱,我发现好莱坞大片在进入国内时很少有审查通不过的情况,好莱坞大片不会有太多暴力或色情的元素,他们很注重让电影能够面向最广泛的群体。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流行过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没有好电影是审查的原因,好导演都被审查给绊住了。其实我觉得不能光把锅甩给审查制度,你看好莱坞电影就没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制定的策略就是“合家欢”的主题,如果电影不适合给小孩或一些宗教人士观看的话,他们认为这就损失了票房。好莱坞想跟大众对话,为了争取最大化的票房利益,争取在最多的国家上映,他们会有意识地弱化暴力、色情和宗教的元素,这就是好莱坞的策略。好莱坞的故事都是“好人必胜”,英雄拯救人类之类宣扬真善美的故事,但不妨碍他们获得普通观众的喜爱。毕赣导演的电影,就主题来说其实并不小众,我认为它想讲的是一种情感,男女之间情感的纠缠割舍。你看其他一些大陆电影——《失恋33天》《情圣》——都是讨论情感的,但它们会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

新京报:你刚才谈到了一些中国电影发展中呈现的特点,你认为现在中国电影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吗?

毕志飞:中国电影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的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习惯慢慢培养起来了,而且还有很大的空间。老百姓进电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但人均观影次数相比很多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我们有些地区的电影票价相比美国也不便宜。所以从市场规模来说,中国在往电影第一大国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是必然的。

同时,挑战或者说危机也是有的。我们研究电影的会注意各个地区的电影发展史。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业比大陆起步早,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市场都“死”过,完全被好莱坞打败了。我们现在越来越开放,现在一个周末,你可能看到一个好莱坞大片可以占到90%多的票房。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好莱坞的攻势也越来越猛,这就是现在面临的危机。好莱坞的理念、技术和演员要比国内先进,如果国产电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可能步香港和台湾的后尘,市场慢慢被好莱坞占领。香港直到《无间道》系列上映后,商业电影才开始复苏。

新京报:我们现在也有国产电影的保护政策。你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吗?应该让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平等竞争吗?

毕志飞:在不破坏观众观影习惯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有一些保护政策。国产电影还是一个孩子,你让他跟20多岁的壮年直接PK不太合适。只有在保护下,等这个孩子慢慢成长起来,才有竞争的资本。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政策上是无可厚非的。

毕志飞参与编剧电视剧《朱家花园》(2007)剧照。

“中国的影评行业比电影行业还落后”

新京报:这几年你写了很多的影评,包括《我不是药神》《影》等国产热门大片。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愿意和公众交流,写一些这样的影评?

毕志飞:我在自己拍电影的时候,对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很有感触。一个方面是,相比国外,我们在综合制作和电影人才上还比较落后。国产电影这几年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薄弱了,市场在拉大,但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在退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能出现了人才断层,当年“第五代”导演叱咤风云,如今这方面的人才出现了断层。

另一个方面,也是对我触动很大的是,我们国家的影评行业相对来说非常落后。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我的电影,因为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都是不客观的,还是交给别人去评价吧。在十几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那时候大部分的影评都是描述剧情,这部电影讲了个怎么动人的故事。可是,电影学院的老师和我们说,真正的影评不是这样子的,这是外行的做法,因为任何看过电影的人都可以从故事角度来评判电影。那时,社会上缺少真正的专业人士,带领读者去解读电影,从导、表、摄、录、美,包括音乐等方方面面,不能光是剧情的分析。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要客观。你要给好的电影赞扬,给坏的电影惩罚。但是我们的影评行业没有完成这样的使命。结果十几年过去以后,我发现出现了很多自媒体,这让现在的影评环境更加混乱。我之前参加了一个电影的开幕大会,我同意他们的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现在谁骂得好,谁骂得更出彩,谁就能有更多的粉丝,更多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

影评界还有一个坏现象,就是吹捧。其实毕赣导演也是受害者,因为别人吹捧你,出品方和宣发方就会说这部电影需要冲一线。这把毕赣推到一个很艰难的位置上,“捧杀”就是这么来的。这次很多人认为毕赣导演忽悠了观众去电影院,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并不是毕赣导演安排的,有些人就是要找自己的存在感,愿意这么去写。可最后害的是谁?大家还是会把罪责归到毕赣导演身上。

这对我的刺激也很大,我看到很多影评完全是瞎写,虚假的批判也有很多。而我是学这个专业的,影评文章从2002年、2003年就开始写了,就是上课的作业,所以写影评文章对我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 现在影评圈有影响力的大V,很少受过真正系统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影评人很难作为电影创作的支撑力量,他们只能搞破坏。

新京报:所以你写影评,是为了给其他人做个榜样吗?

毕志飞:其实也没有。只是我们影评行业实在太落后了,我觉得自己写也会比他们强一点。当然我从来没想过要带个头,因为我做不到。包括我当时给《地球最后的夜晚》写影评,但我当时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去看,还有人给了很高的评价。当然,也有人骂,说我写的什么也不是。但给予我好评的数量是超出我的期待的。

新京报:你在挑选电影写影评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标准?为什么写这部电影而不是另外一部?

毕志飞:有些影评在我看来没有写出实质性的东西,或者还有欠缺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去写一个影评就很有必要。你们也看到了,可能这么做对影评行业有一点点的小贡献吧。

新京报:有一些评论认为,你给时下热映的电影写影评是在“蹭热度”“碰瓷”。

毕志飞:我记得我写的那篇影评,第一条评论就是这样的话,我就把这条评论顶上去了。我是不是“在蹭热度”,这个可以公开讨论嘛。后来这么多网友的留言都替我回答了,说如果你看了这篇影评文章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我元旦就去看了,总体上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形式上超出了我的预期,内容上又缺了不少,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我当时看完后,也没想写影评。后来,网上评论开始攻击,说姓毕的导演怎么都这样,我的电影是一个什么最低,毕赣导演的电影又是个什么最低。这样针对所有人的攻击就不太好了。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想写一些,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真实感受,仅此而已。

新京报:有人调侃说,毕志飞影评写得不错,要不要考虑当一个专业的影评人?

毕志飞:我倒没有成为专职影评人的想法,但是影评行业还是这么差劲的话,我业余地写上两篇,可能也有点正向作用。其实我们当时就是学这方面的。但很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影评圈有影响力的大V,经过系统训练的比较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相信很多国内的传播者对影评行业的意见是很大的。我一直有个观点,我们国家的影评行业,比我们的电影还要落后。不去提高影评的水准,对于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好的影评不光能引领观众,还能引领创作者。因为当局者迷嘛,有时候一个导演拍出作品之后,就需要影评冷静地分析,就像一个医生一样。所以可能大家都认为影评好写,都能写两句,但我认为影评是个很专业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写的。我们一直不重视影评行业,知道我们国家的电影落后,但没有想到影评行业也是落后的。

电影拍摄中的毕志飞。

“他们说我人品败坏

后来又说我是个傻子”

新京报: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评论,有些人在说,毕志飞的影评写得不错,但为什么就拍不出好电影呢?

毕志飞:这都是观众的评价。我对于自己的作品都不做评价了。有些评论如果完全是胡说八道的,我可能就不理了,有些很有道理的评论,我会把这些意见都搜集起来。确确实实,经过这一次,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给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了,剧情弄了十几条线,等到操作起来就很困难。我要一步步扎实地走,不能走得过急。这毕竟才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什么事情都会越来越好的。

新京报:你认为你的处女作算是成功的吗?

毕志飞: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现在也不对自己电影做什么评价,只能说我尽力了。可能当时定的有些目标和想法不太现实。很多人问我给自己的作品打多少分,我想来想去,只能评价自己的努力程度。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海报,来自微博帐号@电影纯洁心灵。

新京报:去年三月,你和王宝强一起入选了年度“最令人失望导演”,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毕志飞:当时他们打电话让我去领奖,我没有去。他们跟我说,如果我去现场会有100多家媒体报道你,我说那我也不去。说白了,我不希望自己入围这个奖。

新京报:现在很多人喜欢给你冠上“史上最烂电影”制作者的名号,豆瓣评分一度达到2.0分。你觉得这种评价公平吗?尤其对于一个新导演来说,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毕志飞:我有一段时间很痛苦,现在想起来也挺搞笑的。舆论被无限放大,造成了我的情况。其实大家也明白,每年那么多电影,有些电影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那些粗制滥造的,比我的电影更烂的可多了。可为什么就我的电影成为了“史上最烂影片”,为什么我就被扣上了“史上最烂导演”的帽子?这就是国内舆论把偏颇的一面给放大了。

我们这事一进入公众视野,自媒体就造了很多很多的谣言,他们起的标题,让你恨不得点进去就要看。这都是现在的乱象。现在我给公众留下的印象还是如此,有段时间他们说我人品败坏,后来又说我是个傻子。

新京报:你现在愿意回应这些谣言吗?比如说哪些传闻是失实的?

毕志飞:我从去年以来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斗争,但有时大家不关注,不爱看辟谣,动不动就说,你拍了个大烂片,还说什么?我作为一个有过切身经历的人,由衷地呼吁我们的舆论不要去夸大,不负责任地做失真报道。观众看了十万加的爆文,真的就认为你是这样的人。现在公众对我的印象很难消除,我也一直在回应,但大家不信,你说有什么办法?

新京报:当时舆论抨击这部电影,很大的原因是据传在上映前有个电影研讨会,很多专家给了很高的评价,这与后来观众的观影反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你能谈谈这个研讨会吗?

毕志飞:电影是在2017年9月上映,大概在上映10个月前办了这么一次活动邀请一些专家给电影提提意见。当时北大影视剧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影报》两家联合办了发布会。其实这种发布会在学术圈很多,但新人导演办的比较少。如果专家上来就劈头盖脸地给你一顿批评,你怎么办?我犹豫了很久,后来我想自己花了很大的努力,第一部作品挨批也没关系,于是就冒险试了试。

新京报:但是专家都给了好评?

毕志飞:是的,这也成为了后来舆论的攻击点。当时专家给好评,他们可能认为新人导演有这个胆量拍电影,要给点鼓励。他们并不是按照商业大片导演的标准来衡量我的作品,刚毕业没两年的人的作品能好到哪里去?结果比他们预想的要好,所以就给了肯定的评价。我认为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吃的亏已经很大了”

新京报:你的求学路并没有那么顺利,经历过两次高考,两次考研,两次考博。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努力的人吗?

毕志飞:真正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下的是死功夫。包括我的电影,这么多年我真是好好在做,但结果是惨败。我当年考大学也是一样,上来就是大失败。舆论有时候谣传,说中金的老总是我爸爸,我有多么深不可测的背景。你说,我要真有这些背景,网上那些负面新闻恐怕早没了吧。我认为我唯一的特长就是努力,其他的都不敢说。我不是那么相信幸运的人。你可能真的需要99%的努力和1%的灵感,我是信奉这样观念的人。

新京报:除了拍摄电影,你好像还出了一本书?

毕志飞:那本书是讲电影背后的故事。说实话,拍那个电影拼尽了我的全力,几次差点夭折。写这本书是想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是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铭记和感恩。这个过程特别曲折,也能给年轻人一些启发。这本书写了八九个月,写的时候也很痛苦。

《纯洁心灵:一个电影“疯子”的逐梦历程》(作者: 毕志飞;版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7年9月)书封。

新京报:你的电影海报,包括这本书的书封都放上了你的照片,这会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自大、自恋的感觉?

毕志飞:这个后来我也反省过,其实我不是一个想要表现自大的人。比如电影的海报,当时设计师告诉我们海报必须有个重点,电影里的角色只有你比较合适。书的封面也是设计师设计的,他们可能是好意,但我还没到那个级别,就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这也算是吸取了一个教训。

新京报:你的父母怎么看待你的电影事业?在经历了这么多后,他们的态度有没有发生改变?

毕志飞: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对我的态度是一样的,他们都很了解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他们也会劝我总结教训,但没有因为这件事改变态度。因为外界的很多谣言都是假的,他们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新京报:外界的评价对你来说重要吗?

毕志飞:我现在反倒没那么在乎了。当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的心态放松了很多。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七嘴八舌,你都听一遍很累,你都当真也很累,后来我就明白了。有一点启发是,就是坚持做自己的事,大家慢慢会理解你的。

新京报:最近你在忙些什么呢?还打算拍电影吗?

毕志飞:是的。我现在主要在做新电影的筹备,两个计划的剧本和项目的筹备。对我来说,其他的也不会,加上现在是影视剧的寒冬,自己做电影只能是不断吸取教训,我现在想做得更完善点,再开始行动。因为吃的亏已经很大了。

新京报:你能简单地透露一下正在筹备的电影是什么类型的吗?

毕志飞:一部是文艺片,一部是商业片。文艺片打算拍摄边远地区,投资也比较小。商业片我打算起用明星,筹备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点。

新京报:这次的商业片还是打算像上次一样,往喜剧、励志的题材方向前进吗?

毕志飞:我有这样的打算。喜剧是观众都喜欢的,顺便也给大家打打气。

新京报:你在拍摄电影时,是不是也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想和大家去分享?

毕志飞:每个导演在拍电影时都会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感悟融入进去。比方说,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告诉我,努力是会有回报的。尽管我的第一部电影这么失败,还被人冠以“烂片之王”,但我还是会努力,不虚度每一天,不去投机取巧,这就是我人生的感悟,可能我会把这种感悟融合进我的电影。

新京报:你理想中的好电影是什么样子的?你特别想拍出怎么样的电影?

毕志飞:好电影太多了,我说一个吧,《幸福终点站》。那个电影很励志,也很喜剧,给人一种温情,很适合给大众看,电影本身有营养,而且也很好看。

《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 2004)剧照。

作者

:李永博

编辑

:覃旦思;校对:翟永军

****************

堆积彩蛋就能成为影史佳作?存在的!| 影评

作者:暴娱EntBang

发表时间:18-04-0312:51优质原创作者

如果你在上周五的深夜看到一个喋喋不休念叨着“高达大战哥斯拉”的神经病,那八成可能是刚看完《头号玩家》失去理智的娱小妹(ID:baoyu_18)。

发自内心的对小伙伴们推荐一下,《头号玩家》简直太好看了,妥妥的5星就是这么任性

娱小妹作为一个拖延症晚期患者,几乎每一次稿子都要等到截稿日后半场才能收尾搞定,但今天走出影院实在激动的有点睡不着觉,就打算趁着热乎劲儿一鼓作气抒发一下内心挥之不去的狂喜。

早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娱小妹做过一期2018年的电影推荐,其中就列出这部斯皮尔伯格指导的《头号玩家》。

当时只觉得故事设定很类似《海贼王》的冒险模式,主角、伙伴、闯关升级这些元素天然就会让人觉得有趣,不过或多或少都有点担心年过古稀的斯皮尔伯格是否可以玩转VR游戏这个科技感实足的题材。

毕竟我们身边与导演同辈的爷爷奶奶最熟练的操作就是转发科普养生帖。

好在这个疑虑在观影之后被彻底打消,72岁的可爱老头,对影片的驾驭度不仅游刃有余,甚至远超预期的惊艳。

蒸汽朋克元素、浸入式游戏体验简直信手拈来,甚至属于年轻人的动漫、游戏角色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按理说一堆耳熟能详的角色集体出场,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让人觉得突兀,但是放在自由度媲美现实的游戏世界,真的是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除了惊喜就是兴奋,就像看了一场燃爆的混剪视频,好看的没话说。

不过,相比于动漫和游戏,最让娱小妹兴奋的就是影片中对经典电影的致敬,这种迷影彩蛋的轰炸,简直就是触达娱小妹的嗨点,几乎get了所有的电影梗。

《回到未来》里那辆德罗宁、《阿基拉》中的红色摩托、乱入的金刚和侏罗纪霸王龙、破胸而出的《异形》、大决战时男主模仿《情到深处》中高举录音机的经典画面。

每一幕都像是小时候集水浒卡打开每包小当家时那么满足,看到最后那句来自《公民凯恩》的“玫瑰花蕾”,简直激动的热泪盈眶。

这种在自己作品中充分表达自我还能让那么多人感同身受的境界,简直就是娱小妹一直以来的追求。

不仅仅是致敬,影片中韦德和哈利迪两代绿洲的传承,就像是斯皮尔伯格不同时期自己,你能从中找到他的影子,年老时的遗憾和心结,希望后来者能够借鉴和弥补。

这种置身事外的让两个自己对话、释然、和解,就像他的作品一贯的风格温暖又深刻。

饰演绿洲真正主人哈利迪的演员马克·里朗斯,几乎算是斯皮尔伯格的御用男配了。

从《圆梦巨人》中的好心巨人再到摘得奥斯卡最佳男配的《间谍之桥》,两个老人之间的默契可见一斑,如果这些你都没有看过,那《敦刻尔克》中和儿子一起出海救人的老船长你应该会有印象。

《敦刻尔克》中“月光石号”船长道森先生

之所以介绍了这么多,是因为我总觉得这个慈祥的老人和斯皮尔伯格很像,都是那种可爱型的老头,用我们在戛纳采访过斯皮尔伯格的主编的话讲就是一个像周伯通那样的老顽童。

(送上两张主编独家珍藏的老爷子萌照)

无与伦比的天赋加上玩世不恭的态度,斯皮尔伯格让自己别具一格的作品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猫鼠游戏》、《幸福终点站》这两部简直是娱小妹的最爱,战争题材的《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刺激点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夺宝奇兵》,随便一部都是载入影史的佳作。

甚至科幻题材上的成就相较于库布里克和雷德利两位宗师也不遑多让,《E.T.》、《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似乎就没有这位老爷子不擅长的、拍不好的,可见天才和平庸之间的区别简直是非线性的指数增长。

不过,老爷子近几年的《林肯》、《华盛顿邮报》等作品时常被诟病为迎合影评人而显得学院派气息浓重,甚至好多为了凸显自己鹤立鸡群与清新脱俗都会羞于提及自己观影序列中有斯皮尔伯格的作品。

就在《头号玩家》上映之前,依旧有很多媒体和影评人质疑这部电影的质量和票房,然而IMDB 8.0,豆瓣 9.1的评分,占据实时票房头把交椅的票房和远超1/3的排片量,对这些人可谓是不轻的耳光。

倒不是说换成另一个导演就会拍烂这部电影,但绝对做不到这般让影迷集体高潮的快感,这也许就是原著作者力挺斯皮尔伯格的原因之一吧。

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以游戏为主线的电影实在没必要搞成一部晦涩难懂的小众艺术片。

反正娱小妹从Van Halen的《Jump》响起时,就浑身鸡皮疙瘩紧抓把手,生怕一个没控制住就起身跟着手舞足蹈了。

那独特的迷离欢快的电子音简直太像斯皮尔伯格的老顽童形象了。

这部以彩蛋为线索贯穿始终的电影,虽然结尾没有任何彩蛋,但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惊喜。

据说国外的网站已经罗列出了两百多个彩蛋,就连片中刊登哈利迪杂志左侧的二进制编码都被挖出来编译了,对于这些眼光独到的大神娱小妹实在是佩服的紧。

但是影片最厉害也是最讨巧的地方不是在于“大家来找茬”这样的优越感,而是枚举了所有人都熟悉的选择。

这么说吧,就算你不认识一堆人里《守望先锋》中的猎空,那她旁边的春丽你肯定看着眼熟,即使你get不到超人的眼镜梗,但是没人会不知道喜欢打飞机的金刚,就算没有玩过街霸,但是配合“豪赌根”声效的波动拳肯定会恍然大悟。

总而言之不管你是不是游戏、动漫、音乐、电影迷,众多的元素中总有能勾起你童年时有趣的记忆,要是片方能再加入点中国元素弄出个李逍遥与赵灵儿,不知道会不会在影院里听到男生的尖叫。

想像一下你平时喜欢的形象突然就集体跃然荧幕,这种瞬间拉近好感的亲和力,是不是爱屋及乌的一下子就找到了共鸣。

以娱小妹的观察力,能看出30~40个彩蛋就已经开心的不行,待我二刷的时候再瞪大眼睛好好捕捉一下各处细节。

不过,娱小妹最喜欢的还是电影中的三幕设计,每一幕都是全程高能毫无尿点。

尤其是第二幕中几乎还原了整个《闪灵》的场景,让我不得不怀疑是斯皮尔伯格这个调皮老头为了致敬自己的好友库布里克而暗藏私心篡改的原著剧情。

虽然我没看过原著,但是查过资料之后,果不其然《闪灵》替换掉了原著中本该是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突然想起库布里克生前特别看不上这部片子,作为朋友的斯皮尔伯格就换上了老友的经典《闪灵》,想想就觉得好笑。

不过,能在影院看到《闪灵》中的经典场景,真的是弥补了心中不小的遗憾,那种紧张害怕又带着点小兴奋的感觉不知道你们是否可以理解。

双胞胎、血水、斧头劈门,虽然是恐怖气氛但我却全程笑的合不拢嘴,心中有种陌上花开的欣喜若狂,如果你也如我一样是一位影迷,那么相信你一定也会如此感同身受,只是我强烈怀疑女鬼走出浴缸那一幕的裸戏被删减了。

不光第二幕被偷梁换柱,第一幕原本设计的美国家喻户晓的桌游《龙与地下城》中恐怖古墓模组改为了更加商业化的狂野飙车,不过娱小妹作为非原著粉,真的要为这个改动点个赞。

先不说国内观众对《龙与地下城》的熟悉度,就是这段《速激》+《疯狂麦克斯》的飚车结合体,都算是好久没见过的精彩赛车戏了。

如果你能在俯拍众多赛车的画面时按下暂停键,相信那些充满致敬的汽车彩蛋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惊喜。

最后来说说片尾决战,钢铁巨人、元祖高达、机械哥斯拉、鬼娃还魂齐聚,忍者神龟与山寨忍者蛙同屏,被华纳收购的DC家英雄悉数出场,这些也就只有在《头号玩家》中才能一睹为快。

但是最激动人心的还是要数男主一番战前动员后,那地平线汹涌而来的人潮,那一刻真的感觉肾上腺素飙升,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大学时期游戏里的阵营。

耳边仿佛听到了战队指挥循环播放的激昂战歌和冲锋时各个职业的技能音效,至于为什么只有声音而不是画面,相信参加过各种攻防战的小伙伴们都会懂。

说了这么多《头号玩家》的好,似乎有点没有理智的吹捧,多半因为这确确实实属于娱小妹的回忆杀心头好,但是冷静下来想想,这部电影也不是没有缺点。

流畅快速的节奏也衍生出很多牵强的地方,比如对于团队后加入的两人修和大东介绍不足。

而反派最后的释然一笑也真的没看出缘由,我猜测应该是哈利迪采用了当初诺兰提出的某项建议,所以最后才会相逢一笑,而具体建议了什么,可能由于片长或者导演取舍的问题最后被删减掉了。

只是这些不足在《头号玩家》的优点和精彩面前,真的不值一提。

140分钟的片长,除了我左侧全程发了两小时微信的妹子之外(绝对没有任何夸张),实在很难想象会有谁不喜欢《头号玩家》,至少以我贫瘠的想象力无法具现出他们的具体特征,于是我就打算跑去豆瓣看下差评。

我知道众口难调也知道主观喜好,跑去看其他观众的吐槽,只是单纯的想理智些看待这部电影,只是12W的评价中不足1%的1~2星差评,我竟然看出了其他人“万人之上”的优越感。

其中最主流观点就是宅男向的东西很低俗,过于童趣显得幼稚,最神奇的还有升到了民族意识上愤青,一个人要自卑反骨到什么地步才会认为看一部他国电影并且体验很棒都是一种崇洋媚外的奴性跪舔。

看电影竟然看出鄙视链般的清高和不可一世,那这份优越感的底层架构也过于粗鄙简陋了,而许多人选择了向虚拟现实的魅力屈服,寄情于自我幻想,这纵然不切实际却更能与人安慰。

作为一个技术宅,娱小妹多数时候都是三点一线的日常,平时的生活未必有趣,但丰富的爱好是我心之所向。

动漫、音乐、游戏、电影、运动,所有我喜欢的事物交织穿插,这种全身心喜欢一件事物的寄托,也不比自命不凡的小众清高卑微到哪去。

而那所谓的装逼鄙视链,旅游>读书>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这种畸形的攀比怪圈真的是一种无时无刻都想装逼的虚荣作祟。

只要你的行为不与主业学习有关,那都应算作娱乐,既然是休闲放松,那么你读一本《麦克白》也未必比我看起点中文网高尚到哪去,说白了除了专业书籍这些都是放松身心的殊途同归,哪来的那么多狗屁优越感。

如果对事事无感,又鄙视童趣和大众娱乐,那和片中反派的诺兰有何区别,我看不出这位反派商人的成功,反倒觉得是一种作茧自缚的可怜,而那群在男主获得宝藏时会互相相拥亲吻的IOI科学家反而更加真实可爱。

那些觉得童趣无聊的人,除了证明自己的童年空白之外,真的不会让自己的品味跟着日渐增长的戾气而水涨船高,倒是老爷子没有让自己开创的文化元素喧宾夺主,几乎都是博采众家之长的海纳百川来的让人刮目相看。

最后的结尾时,听到哈利迪对韦德说:“谢谢你玩我创作的游戏”,差点没忍住打转的泪水,如此大巧若拙返璞归真的一句话,仿佛就是斯皮尔伯格想对我们说的那句初衷:“谢谢你来看我拍的电影。”

****************

人文至上 庆祝回归:历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窃听风暴》影评

作者:小菜娱乐新天地

发表时间:18-03-2623:30

电影《窃听风暴》是德国年轻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在2004年指导的一部作品,荣获2007年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影片英文名是The life of other,翻译过来就是别人的生活,我更喜欢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也更贴近影片,更加生动。

《窃听风暴》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题目可能以为是一部战争片或者怎样,有许多的斗争戏,实际并不,这反倒是一部剧情片,所以我觉得用《窃听风暴》倒有些夸张。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东柏林,全面封锁的状态下人们受到秘密警察的监控,有数据记载没事个人中就有一个秘密警察,目的是为了确保所谓的“无产阶级专政”,做到无所不知的名义。 影片讲述了东德国安局情报员卫斯勒,有忠于职守转而对自己的工作失去热情,逐渐改变了坚定已久的信念,开始保护上级要求他侦查的作家德瑞曼。

先来分析一下人物:上尉卫斯勒:他是一个高度职业化的秘密警察,冷酷而又残暴,忠于自己的政党,生活孤独。作家德瑞曼:剧作家,有着自己的思想,对现实生活不满却又不敢直面表达,生活在一个尴尬的空间里,只好将思想寄于作品,生活丰富,有爱情和友情。女演员克里斯塔:东德的艺术表演家美丽,德瑞曼的女友,但为了维护艺术地位又出卖自我,以自己为中心。局长古比兹:庸俗,阿谀奉承,原于卫斯勒同为秘密警察学校同学,但进入社会后逐渐变得世俗。汉普部长:片中权威最高的人,爱慕着克里斯塔,为此打压德瑞曼,甚至用最下流的手段占有克里斯塔。

对于影片的题目《别人的生活》,在我看来,“别人的生活”字面含义是对卫斯勒这类秘密警察窃听别人生活的概括。在卫斯勒的心里,他一直认为着自己日复一日的窃听就是正常的生活,直到他开始窃听德瑞曼的生活。德瑞曼的生活中有书、有性、有朋友,而自己的却什么都没有,德瑞曼不同的生活渐渐填满了自己生活中的空虚。于是卫斯勒开始产生了嫉妒,他想改变这种生活,但又慢慢被感染。对于德瑞曼进步的思想一点一滴的了解,卫斯勒开始意识到自己才是错的,他第一次也对自己坚信多年的政党产生了怀疑。德瑞曼的进步思想带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与自己不同的世界,卫斯勒也慢慢接受了这个世界,甚至最后堵上了前途去帮助德瑞曼偷打字机,他也正式融入进了别人的生活。

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一定也有独特的过人之处,本片自然不例外。在剧本的创作上,以1984年未统一的东德为背景,用卫斯勒这个人际关系冷漠的人物,拍摄在此背景下一个人良知被唤醒的过程。导演用以小见大的表现形式,从卫斯勒与德瑞曼之间关系的改变,卫斯勒心中坚信的思想的墙的坍塌,映射出东西德终会统一,柏林墙终会倒塌的现实,借此告诉观众历史的发展带有着必然性并总是向前的。这种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手法最明显的体现可以借鉴我国名著红楼梦,曹公用四大家族的衰落去映射最后清王朝的没落,实为妙极。

最后,我也简单概括一下卫斯勒一步步介入德瑞曼生活的过程:1.打响德瑞曼的电铃,让德瑞曼发现部长与克里斯塔的偷情。这其中包含了两种看法,一方面卫斯勒嫉妒德瑞曼的爱情,但生活总是残酷的,他必须让德瑞曼认清现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对部长滥用自己权利获得心仪女人手段的厌恶,部长对克里斯塔的占有与接下来卫斯勒召妓形成强烈对比,部长轻松就占有了克里斯塔,而卫斯勒挽留妓女都被拒绝,卫斯勒开始深思,这种制度是不公平的,让他对自己的信仰开始怀疑。2.第二次来到德瑞曼家中,抚摸德瑞曼的床,偷书。卫斯勒羡慕着德瑞曼的爱情,他也渴望拥有德瑞曼一般温暖的爱情。3.在酒吧劝克里斯塔不要去赴约。我猜这时候的卫斯勒多多少少对克里斯塔也产生了爱慕,他不希望看见自己喜欢的女人受到侮辱,更不希望部长的目的就这么轻松的得逞。4.卫斯勒隐瞒德瑞曼的行迹。刚开始卫斯勒都写好了检举信,准备上交,但在办公室里,古比兹向他透露了对德瑞曼残酷的处置方法,上级想要把德瑞曼折磨疯掉,毁了这样一个进步的人。卫斯勒内心开始动摇了,此刻他的信仰正式崩塌,原来自己坚信的政党也不过如此,用着卑鄙的手段毁掉一个人。这时的卫斯勒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5.提前到德瑞曼家偷走了打字机。正式被感染,并愿意放弃前途去帮德瑞曼,与德瑞曼站在同一队列,完成了自我内心的救赎。当然,卫斯勒最后也收到了最棒的礼物———《献给好人的奏鸣曲》

****************

《破狱》:一部日本电影

作者:春芳爱家乡哇

发表时间:18-12-1216:39

今天来聊一部日本电影《破狱》。我等这个电影拍出来,等待的日子真是漫长极了。老早以前,读了关于白鸟由荣的故事,这是日本大神级别的职业越狱人士,越狱次数倒是没有很多,但是技术含量之高,高山仰止!而且就发生在近代,简直活生生地呼之欲出。从他的故事里,我知道了“网走监狱”,位于北海道的大山里。

然后我就做足了功课,在某一年的冬天,鬼神差事地到达了被暴雪覆盖的“网走监狱”。对的,我真的去这个监狱了。这就是日本著名的网走监狱夏天的模样,“五翼放射状牢房”是它最别致的特色。每个分支都是这样的因为走廊格子的特殊设计,互为相反的牢房构成角度,囚犯们不能看到自己对面的房子,总共226间。

《破狱》就是在这里拍的。白鸟由荣,日本的越狱之王,11年里,4次越狱。对白鸟来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每一次被抓回来,都会被看管得更严格,但他总还是有办法越狱,智商不是一般的高,意志力不是一般的坚强。其中有一次他越狱的原因竟然是“想要跟司法部投诉说监狱的待遇实在太差,需要改善。

2017年,日本终于将白鸟由荣的故事搬上屏幕。主演是北野武,这人多有名啊,导过一堆电影,演过一堆电影,编剧过一堆电影只要他出现在镜头里,啥都不用干,杵在那里,就浑身都是戏:你说他想啥呢?反正没人看透他想啥,于是咋想都行得通。北野武在《破狱》里出演一个监狱看守。

饰演佐久间清太郎的演员叫山田孝之,我觉得他好像比当年三浦友和的名气还大,演技也更牛,作品多到不胜枚举,只不过不关注日本电影的话,就会觉得不太熟悉。最主要的,他帅到不像个日本人,那种刚性的帅,好像有个什么演技最强的世界排名,他位居前10。反正这人演啥像啥。

说实话,这片子虽然不如好莱坞的片子激动人心大制作大场景大出人意料,但是更加细腻婉转,深夜的寂静里一个人看着的时候,总是不经意之间被感动,自己哭了都没发现。我是很喜欢日本电影娓娓道来的细腻情感刻画的电影里,北野武对山田孝之说:“你还有巢臼可以回去,我却没有,所以你是一只幸福的鸟啊。”就哭了。

最后一段,倔强一直不服输的山田孝之因为一个苹果,终于说出了“我累了。”看着家园在列车旁过去,山田孝之泪流满面,我没法不哭。北野武的女儿怨恨爸爸只顾着照顾犯人妈妈和弟弟在地震中丧生自己也因此腿脚不利索了很多年,却在爸爸准备辞职的时候来见他,希望他能回家安顿晚年。

告别之后,再回头说:“这些年,你辛苦了”,不哭怎么受得了?故事,真的改编得很好细腻真挚婉约。重点是演员演绎得真心好看,北野武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山田孝之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满岛光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这电影,可以看很多遍,都不烦。

我觉得这片子的魅力还在于好莱坞的大片里总是有娱乐的成分在,可是,这个片子没有,它在讲故事,一个好故事。

****************

影评 |《头号玩家》:玩家独有的浪漫

作者:TapTap

发表时间:18-04-0221:01

导语:《头号玩家》是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最新作品,描绘了一个未来“废土”与“绿洲”交织的世界。单从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这可能就是一个特效炫酷的商业片,但,对这部电影定位的受众来说可并不是这样。

斯皮尔伯格到现在已经是71岁高龄了,可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造梦者,时间的积淀下实际上让他成为了更优秀的造梦者。斯皮尔伯格是商业片导演没错,他是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导演也没错,但他的作品可不是从头到尾都充满了铜臭味的东西,相比大多数商业片,斯皮尔伯格是在认真的为我们打造理想国(代表作「E.T.外星人」、「幸福终点站」等)。

说实话,在我以一个“玩家”身份走进电影院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因为一部商业片泪流满面,不过我并不觉得丢脸,我为之自豪,因为,我是一个“玩家” 。如此之多的彩蛋汇集一处,恐怕没多少影片做得到

得益于斯皮尔伯格的经验加之这部电影题材的便利,斯皮尔伯格顺利的把上百个之多的彩蛋融合进去,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彩蛋。这么多的彩蛋,我想放哪个导演手上哪个导演都会焦头烂额,但却是斯皮尔伯格之手。游戏这个题材,本身就是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也只有在游戏这个的世界里,我们能看到那么多看似格格不入的东西天衣无缝的结合。再加之斯皮尔伯格老道的镜头运用,主次分明、恰到好处的展示,整个电影显得井井有条,并没有因为过多的彩蛋而乱成一团。而且话又说回来,这上百个彩蛋,本身授权都是很大一个问题,原著是书,就不会牵扯太大,但现在是要拍成电影,我想这些授权大概可不是钱就能搞定的。

废土+绿洲的未来世界影片的背景设定在高度发达的未来,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世界又在崩坏,这时人们就选择了在游戏中去寻找乌托邦以逃避现实。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的,但于我而言,游戏一开始,确实就是我逃避现实的工具。那个时候生活不顺,遇到了许多事情,说实话我觉得我一个九零后真的不应该有这些感触。相较来说,可能经历过更多的80后对于这个背景的感触可能更深,那时的时代大背景就是贫穷,而游戏就能在这种时候为人带来真实而又虚幻的梦。

是电影,也是游戏编年史从雅达利2600到《守望先锋》再到VR游戏,整部影片在回顾游戏过去的同时,又在展望着游戏的未来。在电影中的后半部分,你可以看到一群人在特效非凡的世界中,玩着上个世纪的游戏机,纤毫毕现的光影撞上简陋的方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为我们缅怀了游戏最本真的快乐。当然,在影片中你能看到的可不止是这些,在这里也就不过多剧透了,但我相信,你去看电影,一定会发现自己所期待的。

除了游戏,还有其他电影《头号玩家》除了出现了一大票游戏人物之外,还有着非常多的电影彩蛋,就比如戏份最多的恐怖片《闪灵》,在这里还是比较建议大家在观看《头号玩家》前先补一下闪灵,这样到时候观影过程中遇到玩《闪灵》的梗时就能会心一笑。从《闪灵》到《回到未来》,从DC、漫威到《疤面煞星》,彩蛋跨度几乎涵盖了整个电影界,就算你不是玩家,只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那么你同样也能在这部以游戏为题材的电影里找到自己喜欢的。

当一个导演娴熟的玩起游戏梗 为什么都说这是一部玩家不容错过的电影呢?我想大概就是影片中玩的各种游戏梗。其中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游戏充值系统”,这个从一开始被吐槽到结尾的东西。更有意思的是,这个东西被塑造成为了游戏中的“反派”,主人公一行人的目的便是打败这个反派,还游戏世界一个“纯净”。当然电影中也并没有突兀的把这个东西直接展示出来,而是把其人格,从反派人物入手再带到这个让人诟病的东西。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梗,与上文说的一样,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建议大家自己去观影发现。

除了梗,还有梦 我以前一直觉得,游戏就是能实现我想要的一切。事实上呢,并没有,在游戏中,一样有很多实现不了的事情,比如没法像影片主角那样在游戏中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难以像主角那样去破解彩蛋的秘密。哪怕是玩单机,我也要一遍遍的重来,才能达到理想状态,才能活得像一个主角一样,但那也还是我一个人的世界,只有我一个人。而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就为我们在游戏中实现了一切的一切,在游戏中找到真爱,在游戏中拯救世界,在游戏中一鸣惊人。游戏是能实现梦想,相较电影游戏更能轻松的给人代入感,但电影也有着自己的优势,不会被性能所局限,能更超前的为人描绘一个桃花源。

第一次,我看个商业片看得泪流满面真的要挑起毛病来的话,有不少茬可以找,但对于我这么一个“玩家”来说,瑕不掩瑜。片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光环斯巴达战士,在镜头切换之间,让我想起了曾经一起**逃课打游戏的朋友,那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现在,我们一群人早已天各一方,自此,我也再没有过和一群朋友一起打游戏的经历。二是初代高达RX-78-2出现的那一瞬间,当时眼泪真的是止不住,不知道为什么,大概就是祭奠我心中那个中二少年吧,那个曾经拿着塑料玩具在空中挥舞的小孩,那个向小伙伴比出各种中二手势的小孩,那个可能再也不会走出来了的中二病小孩。

最后,非常推荐观看,这是玩家独有的浪漫。

****************

专访漩涡中的导演毕志飞:中国影评行业实在太落后了

作者:新京报官微

发表时间:01-2509:26新京报社官方帐号

“影评界还有一个坏现象,就是吹捧。其实毕赣导演也是受害者,因为别人吹捧你,出品方和宣发方就会说这部电影需要冲一线。

全文9439字,阅读约需17分钟

今年年初,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上映后的口碑滑坡引起了热议,其中一篇影评让另一位毕姓导演重新进入了公众视野。很多网友在读过毕志飞的影评后感到不可思议,很难相信这篇看似“有理有据,专业中肯”的影评竟出自于毕志飞之手,不少人感到困惑,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毕志飞吗?

▲毕志飞评《地球最后的夜晚》文首局部,图片来源:毕志飞微博。

相比毕赣,同样是新人导演的毕志飞在影视圈甚至拥有更大的知名度。毕志飞的处女作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号称花费了12年的努力,却在2017年首映当天遭到豆瓣评分的当头棒喝,长达16小时“全一星”的2.0评分也是豆瓣所能打出的最低评分。不少网友因此把它戏称为“豆瓣史上最烂电影”,毕志飞也被冠以“史上最低分导演”的名号。

▲到1月24日为止,豆瓣上约7.8万参与评论《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事情的后续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让人感到好奇的不仅是电影本身的槽点,还有这位导演在舆论炮轰之下的荒诞行径。去年年初,毕志飞将豆瓣网诉至法院,控诉豆瓣存在“恶意锁分”现象,要求豆瓣道歉。后来,毕志飞又给国家电影局写公开信,控诉“豆瓣系对中国电影评论业、网络社会舆论强大的操控能力”。毕志飞还曾在微博上说,自己在等待电影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消息。毕志飞对自己作品的“自信”成为了网友口中的笑料,很多人以猎奇的眼光打量毕志飞,似乎他本人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奇观。

坐在酒店的大堂里,接受采访的毕志飞显得很平静。这位北大影视学博士侃侃而谈,点评毕赣电影的得失,讨论中国电影的走势,分析好莱坞电影成功的秘诀。被问及为什么开始写影评,毕志飞反复强调现今影评行业的混乱。“很多人知道中国电影还比较落后,但很少人意识到影评行业比电影业还要落后。”在毕志飞看来,影评是一个专业的行为,不仅引领观众,也在为创作者出谋划策,不是随便一个人看完电影就可以写的。很多掌握话语权的知名影评人缺乏专业的系统训练,只会以惊人之语博得关注,却没有切实的建设性意见,对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毫无帮助。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海报。

谈到自己的电影,毕志飞说的话变少了。来到2019年,毕志飞不愿意再评价自己的电影,“给自己打分不可能客观,还是留给观众评价吧”。言语之间,毕志飞流露出对于作品失败的承认。他仍然坚持社会舆论放大了他和电影的偏颇面,但不再“甩锅”给影评网站,承认自己当时定的目标太高,现在需要脚踏实地,总结先前的教训。对于坊间的流言和中伤,如今的毕志飞变得很平和,他也知道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毕志飞一直在澄清谣言,但是公众不愿意听。“你拍了个大烂片,还说什么?”毕志飞苦笑道。

从一个小县城花了两年时间考大学,考硕士花了两年,考博士的时候又用了两年时间。毕志飞的人生并没有很多人认为的那么顺利,一开始崎岖不平,但最终还是得偿所愿。努力就应该有回报,这是毕志飞的人生感悟,当外界以好坏来评价他的电影时,毕志飞以付出的努力作为衡量标准。为什么容易给人留下一个“自大”的印象?毕志飞自己也很困惑,他一直试图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努力、不懈、坚持奋斗的励志形象。外界看法与自我认识的巨大反差,仍然会不断地困扰着他。

▲毕志飞,1979年出生,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硕士、北京大学影视学博士 。他曾自编自导青春励志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一度引起争议;2017年,出版自传《纯洁心灵:一个电影“疯子”的逐梦历程》。2018年,被第9届中国电影金扫帚奖评为最令人失望导演奖;近期撰有影评评说《白蛇:缘起》《地球最后的夜晚》等电影。图为工作中的毕志飞。

━━━━━

毕赣是被影评“捧杀”的受害者

新京报:我们先谈谈毕赣导演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你对此写了一部影评,称这部电影离经典只差“一步之遥”,是这样吗?

毕志飞:我的意思其实不是这样。我看到了一点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和很多大师的电影在形式上非常像,特别是我们这些学习电影专业的人,看过很多的电影,你在看他的电影的时候不断会想起很多经典的画面,这可能是和普通观众不太一样的地方。其实,总体上来讲,我对这部电影持不太肯定的态度。我说这部电影离经典只差“一步之遥”,指的是外在形式。但我认为,一个电影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容。

很多人在接触我以后,都说你不太像在网络上被舆论包装出来的人。微博上也有粉丝说,其实你不像那个人。我能够感觉到,舆论对一个人的包装是可能会失真的。所以我是很由衷地从实际出发,写一点自己观影的感受,不偏不倚,不吹不黑,就是把我自己个人想法客观地写出来,当然影评也是建设性的。我只是给毕赣导演提了一个意见,希望他拍电影的时候能更多地从内容出发。

▲《地球最后的夜晚》(2018)剧照。

新京报:这部电影票房滑坡,舆论评价也呈现两极化,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毕志飞:首先,网络上有很多影评人还是很支持毕赣导演,这就和我自己拍电影时遭遇的情况很不一样了。我当时遭遇全网的讨伐,从影评人到观众。但毕赣导演仍然有很多人支持他。国内的影评界和普通观众可能有脱节的地方,毕赣导演的口碑滑坡主要来自于观众和部分影评人,还有很多影评人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

我也看了不少的分析,我认为票房不理想,一个原因是毕赣导演离成熟的艺术片导演还有一段差距。这部电影的宣传和发行都做的很大,这点上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很多人都知道了这部电影。投资方和出品方可能受到了国内不太合格的影评人的忽悠,投资方也不可能一门心思地去找骂了,他们也是看到很多吹捧文章,把毕赣导演捧为神人。所以他们也没预料到普通观众的反应是这样的。

但是这部电影对普通观众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这不是一部大众的片子。但这是一件对中国电影来说很有讨论价值的事情,这验证了普通观众不太能理解文艺片,文艺片可能就不适合大规模地放映。

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这部电影是毕赣导演不太成功的作品。从文艺片的角度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不如他的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大量的投资、明星加盟、工业化的介入放大了毕赣导演在电影上的缺陷。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这部电影在普通观众之间的滑坡是无法避免的。

▲《路边野餐》(2015)剧照。

新京报:这是不是说之前的宣传过度了,用商业片的方式宣传文艺片,导致了观众心理预期的落差?

毕志飞:我认为这只是一方面。出品方或是宣发方也在探索一个新的路线。他们会想,现在的市场可能不缺商业大片,如果来一个文艺的片子,大家是否愿意花钱去多琢磨琢磨其中的味道。这部电影的卡司是很厉害的,汤唯、黄觉,他们的形象非常漂亮帅气,这样的明星阵容是够商业片级别的,摄影美术和音乐的阵容也很豪华。实际上,它是一个制作很精致的电影。以前人们看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观众看第一遍的时候可能也不是很能看懂,但观众会琢磨其中的味道。在宣发策略上,他们可能也不是完全想把观众骗进去的营销。这部电影在大众片之中是很难被读懂的,也算不上一部好的文艺片。所以是这些因素综合造成的。

新京报:你可以具体谈谈,为什么它在文艺片的角度也算不上一部好的文艺片?

毕志飞:如果比较毕赣导演的两部作品,我认为《路边野餐》要比《地球最后的夜晚》要好。《路边野餐》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电影在内容上单薄了一些,故事没有那么厚重或扎实,但他要讲的东西可能很简单,追求一种淡淡的诗意,很清新的贵州山村的风格。当时在摩托车上用DV拍摄,这很符合当时的美术场景,都有种淡淡的清香感。那时你反倒不会对内容有过高的要求,因为这就是一种田园式的独特风格。所以说它有自己的独特性,他把贵州的山村融合进来,包括长镜头,这给了大家新的体验,虽然制作很粗糙,但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年轻导演制作的很特别的东西。这时你对内容的要求就不会那么苛刻了。

但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就不太一样了。因为现在你有了明星,有了投资方带来的精致的后期制作。这时我就在里面看到很多经典电影的影子,我能想到王家卫、侯孝贤、杨德昌、小津安二郎、塔可夫斯基,但你也不能说他是在刻意地模仿谁。这在《路边野餐》是看不到的。

▲侯孝贤作品《风柜来的人》(1983)剧照。

《地球最后的夜晚》不足的地方,就是内容不够丰富,不够扎实。你会感觉到这部电影集结了很多的元素和符号。这时候你再去看影片内容,你就会发现内容很单薄,形式远远大于内容。我认为一个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把很多元素糅合在了一起。这时如果你没有一个内容作为核心的话,这些形式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如果你单纯地看一些画面,听一些声音的话,你会感觉这部影片挺精致的,但普通观众不会留意这些,他们更关注内容。

网上也有人说,是一些影评人把毕赣导演给“捧杀”了,我认为这是挺客观的。毕赣导演是一个很有前途、很有才华的新人导演,本来经过时间的打磨,他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导演。但现在你把他仓促地推到前台,有点揠苗助长了。

新京报:你刚才也提到了大众电影和小众电影的区别,你曾给印度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写过影评,其中提到一个看法,你认为普罗大众还是喜欢宣扬真善美、相对励志的电影,类似《地球最后的夜晚》在题材上就很难获得成功。你现在还这么看吗?

毕志飞:这是我从观察好莱坞电影得到的感悟。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观众手中赚到了最多的钱,我发现好莱坞大片在进入国内时很少有审查通不过的情况,好莱坞大片不会有太多暴力或色情的元素,他们很注重让电影能够面向最广泛的群体。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流行过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没有好电影是审查的原因,好导演都被审查给绊住了。其实我觉得不能光把锅甩给审查制度,你看好莱坞电影就没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制定的策略就是“合家欢”的主题,如果电影不适合给小孩或一些宗教人士观看的话,他们认为这就损失了票房。好莱坞想跟大众对话,为了争取最大化的票房利益,争取在最多的国家上映,他们会有意识地弱化暴力、色情和宗教的元素,这就是好莱坞的策略。好莱坞的故事都是“好人必胜”,英雄拯救人类之类宣扬真善美的故事,但不妨碍他们获得普通观众的喜爱。毕赣导演的电影,就主题来说其实并不小众,我认为它想讲的是一种情感,男女之间情感的纠缠割舍。你看其他一些大陆电影——《失恋33天》《情圣》——都是讨论情感的,但它们会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

新京报:你刚才谈到了一些中国电影发展中呈现的特点,你认为现在中国电影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吗?

毕志飞:中国电影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的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习惯慢慢培养起来了,而且还有很大的空间。老百姓进电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多,但人均观影次数相比很多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我们有些地区的电影票价相比美国也不便宜。所以从市场规模来说,中国在往电影第一大国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是必然的。

同时,挑战或者说危机也是有的。我们研究电影的会注意各个地区的电影发展史。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业比大陆起步早,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市场都“死”过,完全被好莱坞打败了。我们现在越来越开放,现在一个周末,你可能看到一个好莱坞大片可以占到90%多的票房。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好莱坞的攻势也越来越猛,这就是现在面临的危机。好莱坞的理念、技术和演员要比国内先进,如果国产电影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也可能步香港和台湾的后尘,市场慢慢被好莱坞占领。香港直到《无间道》系列上映后,商业电影才开始复苏。

新京报:我们现在也有国产电影的保护政策。你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吗?应该让国产电影和进口电影平等竞争吗?

毕志飞:在不破坏观众观影习惯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有一些保护政策。国产电影还是一个孩子,你让他跟20多岁的壮年直接PK不太合适。只有在保护下,等这个孩子慢慢成长起来,才有竞争的资本。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政策上是无可厚非的。

▲毕志飞参与编剧电视剧《朱家花园》(2007)剧照。

━━━━━

“中国的影评行业比电影行业还落后”

新京报:这几年你写了很多的影评,包括《我不是药神》《影》等国产热门大片。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愿意和公众交流,写一些这样的影评?

毕志飞:我在自己拍电影的时候,对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很有感触。一个方面是,相比国外,我们在综合制作和电影人才上还比较落后。国产电影这几年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薄弱了,市场在拉大,但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在退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能出现了人才断层,当年“第五代”导演叱咤风云,如今这方面的人才出现了断层。

另一个方面,也是对我触动很大的是,我们国家的影评行业相对来说非常落后。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我的电影,因为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都是不客观的,还是交给别人去评价吧。在十几年前我还在读书的时候,那时候大部分的影评都是描述剧情,这部电影讲了个怎么动人的故事。可是,电影学院的老师和我们说,真正的影评不是这样子的,这是外行的做法,因为任何看过电影的人都可以从故事角度来评判电影。那时,社会上缺少真正的专业人士,带领读者去解读电影,从导、表、摄、录、美,包括音乐等方方面面,不能光是剧情的分析。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要客观。你要给好的电影赞扬,给坏的电影惩罚。但是我们的影评行业没有完成这样的使命。结果十几年过去以后,我发现出现了很多自媒体,这让现在的影评环境更加混乱。我之前参加了一个电影的开幕大会,我同意他们的一个观点,他们认为现在谁骂得好,谁骂得更出彩,谁就能有更多的粉丝,更多的话语权。这是一个很遗憾的事情。

影评界还有一个坏现象,就是吹捧。其实毕赣导演也是受害者,因为别人吹捧你,出品方和宣发方就会说这部电影需要冲一线。这把毕赣推到一个很艰难的位置上,“捧杀”就是这么来的。这次很多人认为毕赣导演忽悠了观众去电影院,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并不是毕赣导演安排的,有些人就是要找自己的存在感,愿意这么去写。可最后害的是谁?大家还是会把罪责归到毕赣导演身上。

这对我的刺激也很大,我看到很多影评完全是瞎写,虚假的批判也有很多。而我是学这个专业的,影评文章从02年、03年就开始写了,就是上课的作业,所以写影评文章对我们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 现在影评圈有影响力的大V,很少受过真正系统的训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影评人很难作为电影创作的支撑力量,他们只能搞破坏。

新京报:所以你写影评,是为了给其他人做个榜样吗?

毕志飞:其实也没有。只是我们影评行业实在太落后了,我觉得自己写也会比他们强一点。当然我从来没想过要带个头,因为我做不到。包括我当时给《地球最后的夜晚》写影评,但我当时也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去看,还有人给了很高的评价。当然,也有人骂,说我写的什么也不是。但给予我好评的数量是超出我的期待的。

新京报:你在挑选电影写影评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标准?为什么写这部电影而不是另外一部?

毕志飞:有些影评在我看来没有写出实质性的东西,或者还有欠缺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去写一个影评就很有必要。你们也看到了,可能这么做对影评行业有一点点的小贡献吧。

新京报:有一些评论认为,你给时下热映的电影写影评是在“蹭热度”“碰瓷”。

毕志飞:我记得我写的那篇影评,第一条评论就是这样的话,我就把这条评论顶上去了。我是不是“在蹭热度”,这个可以公开讨论嘛。后来这么多网友的留言都替我回答了,说如果你看了这篇影评文章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我元旦就去看了,总体上和我预想的差不多,形式上超出了我的预期,内容上又缺了不少,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但我当时看完后,也没想写影评。后来,网上评论开始攻击,说姓毕的导演怎么都这样,我的电影是一个什么最低,毕赣导演的电影又是个什么最低。这样针对所有人的攻击就不太好了。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想写一些,谈谈我对这部电影的真实感受,仅此而已。

新京报:有人调侃说,毕志飞影评写得不错,要不去当一个专业的影评人吧?

毕志飞:我倒没有成为专职影评人的想法,但是影评行业还是这么差劲的话,我业余地写上两篇,可能也有点正向作用。其实我们当时就是学这方面的。但很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影评圈有影响力的大V,经过系统训练的比较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相信很多国内的传播者对影评行业的意见是很大的。我一直有个观点,我们国家的影评行业,比我们的电影还要落后。不去提高影评的水准,对于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好的影评不光能引领观众,还能引领创作者。因为当局者迷嘛,有时候一个导演拍出作品之后,就需要影评冷静地分析,就像一个医生一样。所以可能大家都认为影评好写,都能写两句,但我认为影评是个很专业的事情,不是谁都能写的。我们一直不重视影评行业,知道我们国家的电影落后,但没有想到影评行业也是落后的。

▲电影拍摄中的毕志飞。

━━━━━

“他们说我人品败坏,后来又说我是个傻子”

新京报: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评论,有些人在说,毕志飞的影评写得不错,但为什么就拍不出好电影呢?

毕志飞:这都是观众的评价。我对于自己的作品都不做评价了。有些评论如果完全是胡说八道的,我可能就不理了,有些很有道理的评论,我会把这些意见都搜集起来。确确实实,经过这一次,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给自己的目标定得太高了,剧情弄了十几条线,等到操作起来就很困难。我要一步步扎实地走,不能走得过急。这毕竟才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什么事情都会越来越好的。

新京报:你认为你的处女作算是成功的吗?

毕志飞: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现在也不对自己电影做什么评价,只能说我尽力了。可能当时定的有些目标和想法不太现实。很多人问我给自己的作品打多少分,我想来想去,只能评价自己的努力程度。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海报,来自微博帐号@电影纯洁心灵。

新京报:去年三月,你和王宝强一起入选了年度“最令人失望导演”,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毕志飞:当时他们打电话让我去领奖,我没有去。他们跟我说,如果我去现场会有100多家媒体报道你,我说那我也不去。说白了,我不希望自己入围这个奖。

新京报:现在很多人喜欢给你冠上“史上最烂电影”制作者的名号,豆瓣评分一度达到2.0分。你觉得这种评价公平吗?尤其对于一个新导演来说,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毕志飞:我有一段时间很痛苦,现在想起来也挺搞笑的。舆论被无限放大,造成了我的情况。其实大家也明白,每年那么多电影,有些电影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那些粗制滥造的,比我的电影更烂的可多了。可为什么就我的电影成为了“史上最烂影片”,为什么我就被扣上了“史上最烂导演”的帽子?这就是国内舆论把偏颇的一面给放大了。

我们这事一进入公众视野,自媒体就造了很多很多的谣言,他们起的标题,让你恨不得点进去就要看。这都是现在的乱象。现在我给公众留下的印象还是如此,有段时间他们说我人品败坏,后来又说我是个傻子。

新京报:你现在愿意回应这些谣言吗?比如说哪些传闻是失实的?

毕志飞:我从去年以来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斗争,但有时大家不关注,不爱看辟谣,动不动就说,你拍了个大烂片,还说什么?我作为一个有过切身经历的人,由衷地呼吁我们的舆论不要去夸大,不负责任地做失真报道。观众看了十万加的爆文,真的就认为你是这样的人。现在公众对我的印象很难消除,我也一直在回应,但大家不信,你说有什么办法?

新京报:当时舆论抨击这部电影,很大的原因是据传在上映前有个电影研讨会,很多专家给了很高的评价,这与后来观众的观影反馈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你能谈谈这个研讨会吗?

毕志飞:电影是在2017年9月上映,大概在上映10个月前办了这么一次活动,邀请一些专家给电影提提意见。当时北大影视剧研究中心和《中国电影报》两家联合办了发布会。其实这种发布会在学术圈很多,但新人导演办的比较少。如果专家上来就劈头盖脸地给你一顿批评,你怎么办?我犹豫了很久,后来我想自己花了很大的努力,第一部作品挨批也没关系,于是就冒险试了试。

新京报:但是专家都给了好评?

毕志飞:是的,这也成为了后来舆论的攻击点。当时专家给好评,他们可能认为新人导演有这个胆量拍电影,要给点鼓励。他们并不是按照商业大片导演的标准来衡量我的作品,刚毕业没两年的人的作品能好到哪里去?结果比他们预想的要好,所以就给了肯定的评价。我认为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

“吃的亏已经很大了”

新京报:你的求学路并没有那么顺利,经历过两次高考,两次考研,两次考博。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努力的人吗?

毕志飞:真正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下的是死功夫。包括我的电影,这么多年我真是好好在做,但结果是惨败。我当年考大学也是一样,上来就是大失败。舆论有时候谣传,说中金的老总是我爸爸,我有多么深不可测的背景。你说,我要真有这些背景,网上那些负面新闻恐怕早没了吧。我认为我唯一的特长就是努力,其他的都不敢说。我不是那么相信幸运的人。你可能真的需要99%的努力和1%的灵感,我是信奉这样观念的人。

新京报:除了拍摄电影,你好像还出了一本书?

毕志飞:那本书是讲电影背后的故事。说实话,拍那个电影拼尽了我的全力,几次差点夭折。写这本书是想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是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的铭记和感恩。这个过程特别曲折,也能给年轻人一些启发。这本书写了八九个月,写的时候也很痛苦。

新京报:你的电影海报,包括这本书的书封都放上了你的照片,这会不会给人造成一种自大、自恋的感觉?

毕志飞:这个后来我也反省过,其实我不是一个想要表现自大的人。比如电影的海报,当时设计师告诉我们海报必须有个重点,电影里的角色只有你比较合适。书的封面也是设计师设计的,他们可能是好意,但我还没到那个级别,就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这也算是吸取了一个教训。

新京报:你的父母怎么看待你的电影事业?在经历了这么多后,他们的态度有没有发生改变?

毕志飞: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对我的态度是一样的,他们都很了解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他们也会劝我总结教训,但没有因为这件事改变态度。因为外界的很多谣言都是假的,他们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新京报:外界的评价对你来说重要吗?

毕志飞:我现在反倒没那么在乎了。当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的心态放松了很多。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七嘴八舌,你都听一遍很累,你都当真也很累,后来我就明白了。有一点启发是,就是坚持做自己的事,大家慢慢会理解你的。

新京报:最近你在忙些什么呢?还打算拍电影吗?

毕志飞:是的。我现在主要在做新电影的筹备,两个计划的剧本和项目的筹备。对我来说,其他的也不会,加上现在是影视剧的寒冬,自己做电影只能是不断吸取教训,我现在想做得更完善点,再开始行动。因为吃的亏已经很大了。

新京报:你能简单地透露一下正在筹备的电影是什么类型的吗?

毕志飞:一部是文艺片,一部是商业片。文艺片打算拍摄边远地区,投资也比较小。商业片我打算起用明星,筹备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点。

新京报:这次的商业片还是打算像上次一样,往喜剧、励志的题材方向前进吗?

毕志飞:我有这样的打算。喜剧是观众都喜欢的,顺便也给大家打打气。

新京报:你在拍摄电影时,是不是也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想和大家去分享?

毕志飞:每个导演在拍电影时都会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感悟融入进去。比方说,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告诉我,努力是会有回报的。尽管我的第一部电影这么失败,还被人冠以“烂片之王”,但我还是会努力,不虚度每一天,不去投机取巧,这就是我人生的感悟,可能我会把这种感悟融合进我的电影。

新京报:你理想中的好电影是什么样子的?你特别想拍出怎么样的电影?

毕志飞:好电影太多了,我说一个吧,《幸福终点站》。那个电影很励志,也很喜剧,给人一种温情,很适合给大众看,电影本身有营养,而且也很好看。

▲《幸福终点站》(The Terminal 2004)剧照。

文/李永博 编辑 西西 校对 翟永军

值班编辑 李二号 吾彦祖

重磅!陕西省委书记等大量官员出镜,谈秦岭违建别墅

权色交易升正厅,她是省委常委的情人,还与多名男性有不正当关系

被偷走的31年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新京报书评周刊”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免责声明-- 《《幸福终点站》观后感》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幸福终点站》观后感》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幸福终点站》观后感》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幸福终点站》观后感》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幸福终点站》观后感》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幸福终点站》观后感》这篇文章828la109879。

【结语】:《幸福终点站》观后感(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幸福终点站》观后感】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09879'></small><noframes id='828la109879'>

  • <tfoot id='828la109879'></tfoot>

      <legend id='828la109879'><style id='828la109879'><dir id='828la109879'><q id='828la109879'></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09879'><tr id='828la109879'><dt id='828la109879'><q id='828la109879'><span id='828la109879'><th id='828la109879'></th></span></q></dt></tr></i><div id='828la109879'><tfoot id='828la109879'></tfoot><dl id='828la109879'><fieldset id='828la109879'></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09879'></bdo><ul id='828la109879'></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