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

时间: 2020-09-02 01:05:54 分类: 美文赏析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

《水浒传》读后感

作者:枕月眠从霜

发表时间:18-04-0418:00

初读水浒传的时候,对其中反复宣传的兄弟之义并不认同。几个财主单凭有钱有庄园,偷偷接济几个犯人就可以赢得忠义之名?

武松、鲁智深这样的侠客打抱不平还值得尊敬,但只靠拳头说话、来不来杀人放火、伤及无辜就只能算莽夫所为。

阮氏三雄、穆氏兄弟,也结识了不少绿林中人,不过除去对兄弟忠心耿耿、两肋插刀,平时的行径若称作地痞恶霸估计也不会有人持反对意见。

李逵跟了宋江还是幸运,要是跟了道君皇帝谁知道会不会又是一个蔡京、高俅(荣与堂刻本评语)。更不用说时迁、王英、周通等人居然也能跻身天罡地煞,读惯了《隋唐演义》中的“秦叔宝裴元庆”式山寨之后,这样的“英雄”可是让人难以接受。

梁山泊整日宣扬自己劫富济贫、为民除害,这个口号有时也值得推敲。虽然小说中很少提到梁山好汉侵扰百姓,但是不由分说就杀人伤人可是常有的事。

祝家庄、曾头市里的人,以及落草前的呼延灼、关胜、卢俊义等人,最初对梁山都非常鄙视甚至有些仇恨,这些人都是那个时代的好汉,我想他们的态度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算算孙二娘差点给多少好汉下过药,这些人要不是报出自己的名号或者药晕了之后被人认出来,并最终投靠了梁山泊,也许就屈死了——孙二娘夫妇投靠梁山后依然在开黑店,这么想来数十年里光冤死孙二娘店中的良民就不知道有多少。

此外所谓“逼上梁山”,有时不仅是官府逼的,还有兄弟逼的。除去呼延灼、董平等降将不提,朱仝、秦明、李应、卢俊义,都算栽在自己人手底下这一类。当然这种事情都是梁山泊高层智囊策划的,通常派李逵等人来背杀人放火的黑锅,或是借官府之手杀人,而把自己推得干干净净。

更不用说宋江当上寨主的过程了。宋江以解救时迁为名三打祝家庄,实际原因却是觊觎祝家庄钱粮已久,以及想拉拢祝家庄的盟友李应。与人为善、“施仁政于民”的晁盖此后被架空权力,整天看家,好不容易上了战场就被史文恭射死,临死的遗言令人印象深刻:“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言下之意就是:“谁都能做梁山泊主,除了你这个武功低微的宋江。”而后宋江的做法至今令人津津乐道:从大名府拉了个外人卢俊义来杀死史文恭。

卢俊义知道自己没有资历,又曾得罪过梁山泊,是不可能坐稳寨主的,自然不允。总之,晁天王的遗言大家都没有遵守。不过宋江可能觉得自己这么出尔反尔有点说不过去,于是抓阄决定自己打东平府、卢俊义打东昌府,谁先取得胜利谁就当寨主。结果当然是宋江先胜。其实攻打两镇说白了就是宋江、卢俊义、吴用及梁山泊大小头领配合起来演的一出大戏,其目的就是让宋江当寨主当得名正言顺。如果从表面上来看,宋江当寨主的过程是符合“义”的,但深究起来这个“义”还是经不起推敲。

老大换代的事情,在《隋唐演义》里也有。见识过李密和翟让的明争暗斗,对“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已经见怪不怪。但《隋唐演义》小说中对李密负义的批判毫不掩饰,更会把他的招数一件件都拿到阳光下让读者放开了鄙视。《水浒传》却很奇怪,如果想批判宋江,为何不将他与晁盖的矛盾用说书人的角度阐释出来?如果想要歌颂宋江,把他塑造成一个乔峰一样的帮主,那么把梁山写的和和气气、大家都是英雄人物就好了,又何必去写晁盖的仁善和宋江的假仁假义呢?

看完《水浒传》的前七十回,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感觉。梁山泊里大多数次要人物要么是只有武功没有头脑,要么什么都有就是缺德。而城府极深、手段花样繁多的大哥和军师被所有人追随拥护,其中除了纯粹武夫的李逵等七八十人,竟然还包括著名的义士鲁智深、武松,以及还稍微有点见地的林冲、花荣、戴宗、公孙胜、史进等(卢俊义智商是否大过胆子还有待考证)。很多人物的事迹被作者赞叹一番之后,其粗俗、狭隘、猥琐、盲目的一面也会被放大。除了燕青这种做派上符合主流审美的人物之外,剩下的人基本不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读《水浒传》的过程中,我常常拿它和《三国演义》以及武侠小说相比较。水浒传里的人物比起三国谋士、江湖大侠简直是下脚料。但就是这么一帮乌合之众,让我读着新鲜得不得了,越到后头越觉得有意思。

就和《三国》比吧。最开始还挺关注《水浒传》的战术,但是渐渐发现武将临阵除了打打杀杀,无非就是“大战数合,卖个破绽,转身便走”,之后诱敌伏击。这个招数从陆上用到水里,从地保用到枢密使,从宋人用到辽人,甚至宋、卢二人为了骗取辽人信任而进行火并,用的都是这一招。后来被辽人学会,原封用回来,别说还又管用了。却不见这是《三国演义》一开头就玩剩下的。

而水浒传的计策中堪比美人计、反间计等“文戏”的部分寥寥无几,除掉用来对付自己人的“反诗”事件(卢员外成为陪衬军师的背景桌面),“智取生辰纲”倒是令人印象深刻,但究其根本,不过是江湖骗子的把戏罢了。

与《三国演义》、甚至《隋唐演义》相比,《水浒传》的战术理解起来基本毫无难度。可是他们怎么就战无不胜呢?

说起来,《水浒传》中最令三国谋士羡慕的应是宋江对吴用无条件的听从。第八十七回开头有一段话让我感慨颇深,说是辽兵被宋江夺了四郡之后,整顿三万五千精兵前来攻城。宋江火急火燎地问吴用:“辽兵累败,今次必选精兵猛将,前来厮杀,当以何策应之?”吴用道:“先调兵出城,布下阵势。待辽兵来,慢慢地挑战。他若无能,自然退去。”宋江道:“军师高论至明。”

第一遍读完这段就没明白吴用这句话怎么就“高论至明”了。但看了大胜的过程再反过来想,吴用一句话有这么几个意思:现在与之前不同,轮到我们守城了,主动权在我们手里;我们先扎下营以逸待劳做好战斗准备,他们长途奔袭兵卒疲弊,我们又占一优;我们在城外交战有一座城市作为后方,他们补给不及,慢慢地磨时间他们磨不过我们;什么“精兵猛将”,他们既然“累败”,就是因为打不过我们好汉,到最后总得落个无能退去的下场。

这一句话虽短,却可以使人看到吴用的冷静和对战局的充分掌握,更重要的是作为将领对自身实力毫不掩饰的自信,而宋江听罢这话之后的“军师高论至明”更是把这“狗头军师”和“黑三郎”之间的默契与相互信任表现到了极致。

吴用对宋江又何尝不是如此?他曾在八十五回中劝宋江反了昏君徽宗、跟从辽国,“岂不胜如梁山水寨”,“只是负了兄长忠义之心”。宋江没有怒发冲冠,只是心平气和地说“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吴用会意,便接着和宋江讨论怎么打辽国,好像没有发生过这事一样。

后来梁山好汉在代号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的南征过程中伤亡很多,每次宋江哭哭啼啼要打退堂鼓(且不论真假)的时候也都是吴用无情地要求大家淡定。宋江被佞臣毒死以后,吴用自缢,让人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

《三国演义》的谋士忠信者多、有才者多,深孚主公厚望、整日与其出入无间的也不少。但若小说中的郭嘉、贾诩、诸葛亮等人看到有一个军师能和将领默契如兄弟、同生共死如知己,想必也会自叹不如吧。梁山泊有这么惺惺相惜又智勇皆全性格上还有点互补的一对将与相,谋划怎能不周全?上下怎能不团结一心?

再说和武侠小说的比较。正如前面所说,梁山泊好汉的一些所作所为有时很令人不齿。甚至,八十六回里一位寻常老太太收留谎称猎户来投宿的解珍解宝兄弟时说,“自古云:谁人顶着房子走哩。我家两个孩儿,也是猎户”,这句话都不知比多少个“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更见侠义心肠。

但是处在作者(们)的角度想想,像现在的武侠那样塑造高大全的人物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就拿武松为例,他很令人诟病的一件事就是给“孟州小管营”施恩当打手夺下“快活林”。

在这个事件中可以有两个着眼点,一点是他们敌对的一方蒋门神是个“保护伞”下的地痞流氓,武松打他是为民请愿,替天行道。另一点就是施恩也好不到哪去,是个“富二代”式的地痞流氓,武松替他出气是解决私怨(甚至公报私仇)、为虎作伥。

如果是当代的武侠小说,往往会突出前一点,之后再找各种借口,比如说施恩开“快活林”是为了保护良民百姓、周济过路穷人;或者说施恩的父亲是个好官等等,那么武松出拳就是天经地义——这样子高大全形象不就出来了?

而实际上作者偏偏说“快活林”也是个让路人“留下买路财”、供新来的土匪拜山头的的地方,偏偏不肯替武松和施恩说话,就是要用此写出绿林中人盲目的“义”,也表现出那个世道无论投靠谁都不得不干坏事的不合理,之后武松由此事而被逼上二龙山更是体现了他的不智。可是我宁可相信这是真正的梁山好汉,也不愿意相信一辈子都行的端走得正,永远不会做错事的“大侠”真正存在。

就好比在考试里,死党让你帮忙作弊,你不帮忙却至少不会告发他——水浒传里常常可见这种错误的、却又偏偏让人无法完全抛却的“义”,我们还没有看懂自己的“义”的荒谬,怎么能去批判《水浒传》写出了和我们一样有私情、会犯错误的普通人,在面对“义”的时候的悲哀无奈呢?

和水浒传相比,现在的武侠,让我想起《水浒传》第十六回里的一句诗: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金庸成功塑造了陈家洛、袁承志等家世显赫、以追求大义为己任的英雄,更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但是越往后越乐意将主角塑造成普通人,比如优柔寡断的张无忌、善良却无谋的庄稼汉狄云、出身名派却爱上“魔女”还顺道和田伯光关系不错的令狐冲,韦小宝的“反英雄主义”更是没得说。似乎也是对最早的“高大全”有一些颠覆了吧——而这种颠覆几乎贯穿了《水浒传》全书。

这就又回到了《水浒传》一开始让人困惑的主题:何为忠义。全书中充满了矛盾。宋江用三教九流的人物和各种手段纵然不义,但使梁山泊雄霸一方,各位兄弟跻身正规军行列,周边百姓不再受侵扰,替北方百姓抵御辽人进攻,让南方百姓不受方腊压迫,算不算义?始终对朝廷保持愚忠,因此使众多兄弟阵亡,遗留下来的人多受排挤陷害,却保得北宋朝廷苟延残喘,继续玩乐享受,又算不算义呢?书中对讨论忠义的主题很多,但这是最大的一个。

作者(们)的褒贬总是隐现在文字之间,耐人寻味。吴用规劝宋江降辽时没有说完的话,只有看了结局才能猜出来,而每个人猜的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而那应该就是不同的读者对忠义的理解。

在四大名著里,《水浒传》入选理由被很多人认为是以“忠义思想”为幌子的“招安思想”。但我觉得梁山泊中人永远都是在跟着宋江奋斗,如果宋江不是个以招安为理想的人,水浒传的核心也可能是“割据思想”、“归辽思想”、“内耗思想”、“散伙思想”。宋江能把这一拨人凝聚起来,是因为他凭借自己强大的号召能力,帮所有人坚定了一个叫作“招安”的信念

因为这个信念,水泊梁山跟朝廷作对,目的却是归顺朝廷;因为这个信念,天罡地煞一直打到击败方腊,除了有修道约定的公孙胜,没有一个人主动离开;同样的,各头领被朝廷四散分配之后,尽管有的归隐、有的出海,但也再也没有人重新抄起打家劫舍的勾当。

《水浒传》里让人心甘情愿称为好人的不多,但不能因为人不好、义不正就对《水浒传》大肆指责,说这是粉饰强盗流氓的小说。相反,我认为正是这种亦正亦邪折射出了当时那个社会的复杂性:当好人不容易,当坏人也难。而且,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并非全面宣传忠义,而是由自己所见所闻,混入了对所谓“忠义”的很多思考,甚至有时候刻意引导读者去指责梁山中的人所作所为不符合儒家理念,偶尔也不会掩饰自己的“口是心非”。

《水浒传》最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儒家体系之外真性情的英雄,回归到真实与平凡。《三国演义》描述的是众多精英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而施展谋略武功,《水浒传》里则是描写了三教九流的一群普通人为了不算光明的未来而聚在一起同进退。与《三国》中人面对敌国不同,《水浒传》里的好汉除了面对敌人,还要对付奸臣,甚至有时候是忠臣和良民百姓。他们所要背负的比三国群英沉重得多目标也盲目得多。

这就注定了《水浒传》中的大多数人物不可能整天忠孝仁义挂在嘴边而且有机会叱咤风云、一逞所能。书中的主角们无非就是路边驿站大块吃肉喝酒、眼光狭隘、气量狭小、有兄弟之义无男女之情、最后死无葬身之地的所谓“好汉”的普通人。

如果说三国英雄里没有失败,水浒传一百单八好汉则是没有成功的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无论是面对朝廷还是面对敌国、叛军,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勇敢和永远改不了的难免泼皮无赖的个性。

直到最后,张横、刘唐、解氏兄弟等人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莽撞也好悲壮也罢地送了命;鲁智深的“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依然毛躁,却又反衬出了花和尚没办法再上战场的落寞;我不喜欢李逵,但他最后的“哥哥,反了罢”却让我很是认同——经历了令人心寒的种种遭遇,有谁会没有反心?但除了李逵,又有谁能将这反心丝毫不加修饰不带功利色彩地表达出来?阮小七依然嬉皮,看着他以独特的半吊子方式辞官回乡才总算把心放了下来;吴用、花荣的生死追随则更使人说不清是感动还是酸楚。

一百回完,想起无论是儒家思想盛行的古代,还是高大全备受推崇的当代,或许再也不会有人如此不顾读者的褒贬好恶,单凭着对现实的理解写出这么多三教九流汇到一起,趋近真实,让人又爱又恨更同情的普通人,不禁心生怅然。

****************

水浒传读后感:晁盖继续做老大,如何运作梁山事业

作者:东疆珠

发表时间:07-3009:28历史达人

看水浒,往往让人憋气,为什么呢?

原因当然很多,但晁盖曾头市中箭,绝对算一大原因。

本文立一个伪命题,如果晁盖不打曾头市,那时不死的话,继续当老大,梁山事业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如此一来,晁盖不死,宋江就不能做梁山的头领!

宋江有点武功,还有报信之功,但热衷招安,投降论调根深蒂固,此人放在梁山,是一颗最大的定时炸弹。

怎样剔除宋江呢?

最好的办法不要搞什么江州劫法场,晁盖不必亲自出马,派几名中低档的头领到江州一趟,伺机劫牢。如劫不成,宋江、戴宗只能被处斩了。

因为一旦救宋江上山,麻烦太多了,晁盖和吴用、公孙胜、林冲等人细细筹划,在营救宋江一事上,既不失大义,又得到实惠,让众头领心服口服。

让刘唐这样级别的人出面营救宋江,晁盖已经相当给宋江面子了。

吴用定计,刘唐带五六个头领,悄悄潜入江州。最大的可能,劫狱不成,宋江、戴宗挂了。

宋江没了,那么问题来了,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牛人如何上得梁山?

重点用拳头说话!

没有了宋江,梁山就不能做大?非也!

施耐庵完全可以这样写:晁盖与众头领团结一心,杀富济贫,招兵买马,攻城掠地。数年之间,占领了山东大部分地区,威胁汴京。积极向江苏地区进兵,与方腊、田虎、王庆等起义军结成联盟,共同对付腐朽的宋王朝。

在此形势下,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牛人选择明主时,会想到晁盖。此时晁盖实力摆在那里,打出类似黄巢起义时的大齐政权旗号,建立晁梁政权,定都济州,呈现代宋之势。

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牛人经过慎密思考,最终投身到梁山阵营。

因为放眼天下英雄,晁盖是最厉害的英雄。

就连方腊、田虎、王庆这样的起义军领袖,主动要求并入梁山军,接受晁盖领导。

义军发展到百万之众,和平解放汴京,推翻了宋王朝。像高俅、童贯等奸臣,全部被梁山好汉诛杀。

晁盖还录用了岳飞、韩世忠等牛人,众英雄在晁盖领导下,用数年时间巩固了新政权,向辽、西夏、金用兵,全部征服,帝国版图进一步扩大,达到鼎盛时期。

征伐西夏,王庆阵亡;攻打辽国,田虎阵亡;消灭金国,方腊阵亡。

晁梁帝国蒸蒸日上,民富国强,天下太平。

晁盖七十岁时,身子骨不行了。因为施耐庵写水浒英雄的故事,放七十回,所以写到晁盖七十岁,正合水浒回目。相信卦学的施耐庵只能忍痛把晁盖写死。

根据施耐庵的安排,晁梁帝国前十位领导人如下:

1、晁盖

2、林冲

3、吴用

4、公孙胜

5、鲁智深

6、李应

7、杨志

8、刘唐

9、史进

10、李俊

之所以这样安排,因为这些人品行正,武艺好,能力强,威望高。

晁盖死后,林冲做了晁梁帝国皇帝,继续壮大国力,势力发展到东南亚一带。

林冲派李俊管理东南亚地区,李俊不负重托,使东南亚诸国成了晁梁帝国的藩属国。

再后来呀,林冲也病死了,此时吴用、杨志也病故了,公孙胜到蓟州二仙山修道去了。梁山十大开国元老,只剩下鲁智深、李应、刘唐、史进在朝。

按理说应由鲁智深当皇帝,但鲁智深说他是僧人,当不得皇帝,一定要李应做皇帝。

鲁智深安排好朝堂之事,到浙江六和寺出家去了。那里有个师弟武松,伐金时断了左臂,不愿做官,到六和寺出家,做了主持。鲁智深到了那里,主持自然由鲁智深担任,武松只能做副手了。

李应无奈,只得按鲁智深的安排运作。

晁梁帝国在李应领导下,无为而治,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世最强帝国,闻名遐迩。

****************

欲出情,先出楼!《水浒传》“楼中”有文章!小人、君子大不同!

作者:倚牛读书

发表时间:05-2121:39

《水浒传》篇幅很长,是以有很多类似的场景反复出现,其中尤以府宅、酒店、寺庙、衙门、树林出现的频次最高,好多精彩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些地方,但是还有一个场景却总是被读者忽略,而这个场景出现的次数其实也不少,只要将这些场景逐一揣摩,就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那么这个场景是什么呢?就是“楼中”!

别看水浒是古代的书,但是楼房出现的次数还挺多,虽然没数过,但估计当不少于二十次。

水浒书中每出现楼房,总会有离奇的事发生,特别是男女二人独处在楼中的时候,更是如此!若男女独处于楼中时,这楼就变成了一个测试场,小人到这里总会现出原形,君子却始终岿然不动!粗略的想一下,书中男女独处于楼的经典场景也有好几次,就说说其中五次经典的场景吧!看看通过这五次分辨出了哪些小人和君子!

场景一、陆虞侯家楼上:

因高衙内欲对林娘子一见钟情,竟然害了相思病!府中的坏蛋富安为巴结高衙内于是就出了一个诡计,先让陆虞侯将林冲从家里骗出去饮酒,然后再派人去林娘子那里谎称林冲晕倒了,以此将林娘子骗到陆虞侯家的楼上。

林娘子听闻丈夫出事,于是慌慌张张赶到陆虞侯家上了楼,不想在楼上没见着林冲,却见着了高衙内,高衙内关住门将林娘子禁在楼上,欲以自己的风流打动她,可林娘子是个正直的女子,她宁死不从,后来林冲得丫鬟锦儿报信,赶来解救了林娘子,高衙内那厮竟然跳窗跑了!由这一场景可见,这高衙内正有十足的小人相!反观林娘子则品行令人钦佩!

场景二、阎婆惜楼上:

阎婆母女曾受过宋江的照顾,阎婆因见宋江有钱,故托媒婆将女儿阎婆惜许配给了宋江,宋江同意,就在县里买了一座楼房供阎婆母女居住,虽然阎婆中意宋江,但宋江相貌平平,女儿阎婆惜虽是跟了他却一点也不喜欢他,忽一日宋江带张文远来阎婆惜处楼上饮酒,阎婆惜见张文远长得风流,故与其眉来眼去,就这样一来二去他们竟然勾搭上了,从此两人在楼中做出了不轨之事。

是以从阎婆惜楼上可以看出,张文远乃是个贪色小人,阎婆惜也不是个正经女子!

场景三、杨雄家楼上:

杨雄娶了潘巧云在家,因杨雄公务繁忙,一个月竟然要上二十多天夜班,久而久之潘巧云竟然借机勾搭上了海和尚,一旦杨雄夜里不在家,她便约海和尚在楼上做不轨之事,是以从杨雄家的楼上可以看出,海和尚真不是个正经和尚,乃是一个十足的小人。

场景四、金翠莲楼上:

鲁智深出家前名为鲁达,他原在渭州经略府担任提辖官,因金翠莲父女被郑屠欺压,故此仗义相助,不料三拳打死了郑屠,然后逃门在外,也是凑巧,在代州雁门县又与金老重逢。金老见了恩人大喜,连忙将鲁达邀请到家,那时金翠莲已做了赵员外的外宅,日子过得还不错!

金翠莲见鲁达到家,先自浓妆艳抹一番,然后邀他到楼上去坐,之后金翠莲和鲁达二人在楼上独处了一番,古时女子若住在二楼,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来讲,外边的男人是绝不能上二楼一步的,所以从这个场景可看出金翠莲却有些钟情鲁达的意思,但鲁达却并未心动,这正是说明了鲁达乃是一个正直之人!

场景五、武大郎家楼下:

武松景阳冈打虎后在阳谷县大出风头,碰巧在阳谷县遇上了哥哥武大郎,他在武大郎家见了嫂嫂潘金莲,潘金莲一见武松乃是如此雄伟的一条好汉,比自己丈夫武大郎强上万倍,登时喜欢上了,于是她便主动邀武松来家里住,一日潘金莲把武大郎打发出去,然后和武松单独在楼下饮酒,于中百般挑拨,武松却岿然不动,潘金莲见状拿起一杯酒饮了一口然后让武松喝剩下的,武松大怒,夺过酒杯直接将酒泼了,然后还言辞警告了潘金莲做人要行得正!由此可以看出武松真是一个令人称佩的正直君子!

按说古代楼房毕竟是少数,但水浒书中的情事却多半都在楼中发生,由此可见作者施耐庵十分爱将男女情事放在楼房中演绎,而且水浒“楼中情事”还不止这五个场景,看水浒一书,欲出情,必先出楼,这也是作者施耐庵的一个写作规律。

****************

《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一心想要招安呢?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作者:墨残香

发表时间:18-07-1517:00

水浒传里宋江为何一心招安?宋江在水浒传里属于典型的投降派,这个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吧?那么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宋江一门心思的想要朝廷招安?

如果将宋江换成晁盖的话,梁山好汉受招安的机会肯定会微乎其微。宋江受招安,到底是为了个人私利,还是为了梁山的整体利益着想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水浒传讲述的是一群底层的百姓混迹于官府,却被打压的故事。这些人基本上是无业游民,而且没有受过很多的教育,比较的愚昧。如果仔细读水浒传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梁山好汉基本上是不受法律约束的。他们完全架空于正常的主流社会之外,事实上说他们是草莽英雄是对的,说他们是一股破坏社会的力量也是对的。如果没有宋江的话,梁山好汉的下场一定会很悲惨,最后的结局可能就会像方腊一样被绞杀,落得一个很惨的下场。

宋江,他本来是郓城的一个小官吏,连芝麻官都不是,只是一个办事跑腿的小跟班。如果他想要升迁的话,纯属做梦。在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可是宋江偏偏胸怀大志,但是命运决定了他不可能有机会飞黄腾达。可是他上了梁山之后,宋江便开始了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昵称,先是收买了众人的意思任性,然后再建立功勋,稳固自己的地位,直到最后他坐上了梁山的第一把交椅。

现在他凭借梁山上好汉的威名和皇上做交易,让自己有了筹码,想要为国效力。反贪官不反皇上,替天行道,这都是宋江一开始就打好的算盘。后来他,征战大辽,南征方腊,让宋江有了赫赫有名的身份,也得到了正常社会的认可。而他部下的兄弟们,虽然有的战死了,但是不管活着的还是死了的,都受到了朝廷的封赏,留名万古。宋江虽然被奸臣害死,但是他却获得了爵位,可以福泽家人。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为兄弟们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综上所述,其实宋江招安没有什么不对的,这一切都是利益驱使罢了。当然,这只是小编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或是见解,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

《水浒传》和鲁迅先生文章为何退出课本?

作者:烟灰说历史

发表时间:18-03-2315:47

水浒各好汉上山前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上山的理由也不相同。所谓的上山就是落草为寇,虽然《水浒》全书的主角是梁山好汉,但在当时的社会,落草为寇并不是什么好事,在“史大郎夜走华阴县”一段中,武劝史进上山做个寨主,史进回答道:“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价值观,落草为寇就是同流合污,普通人如果不是有着特殊理由,但凡能有其他的好去处都不会上山为王,只有实在没有办法,再也不能在社会立足,才会开山立寨,自立为王。那么,这些好汉都是为何被迫上山,是因为当时社会太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才不得不上山吗?不全是,有一部分是被胁迫上山,甚至有些是被自己逼上梁山。

众好汉上山的理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被官府逼迫,代表人物:林冲。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一身武艺,生平对阵未曾落败。不幸家中夫人被高衙内看上,从此开始了豹子头悲催的一生。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林冲人生的每次转折都是被人逼迫而非本心,官逼民反的代表人物。

风雪山神庙

二是犯下命案,代表人物众多。可以说,上山的好汉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个,比如武松、杨雄、王英等等。如果根据杀人的理由,那么还可以细分,比如武松是因为被人陷害,怒而杀人;杨雄是妻子通奸,力杀淫妇;至于王英,这个就是单纯的见财起意,本身就不是好鸟。有一些人虽然是杀了人,但是上山的理由却不是这个,比如宋江,鲁智深,宋江杀人只是判了发配,上山的原因是题反诗被人告发,鲁智深杀人后靠出家躲避,最后上山是被高太尉逼迫。

行者武松

三是被好汉逼迫上山,代表人物:朱仝、卢俊义。某种程度上,朱仝悲催的和林冲有一拼,他本身并不想落草,自己也有比较好的去处。只因义气为重,被宋江惦记上了,硬是被带着上山。而卢俊义更悲剧,自己家财万贯,实在没有当山大王的理由,就是因为名声在外,也被宋江惦记了,索性就弄你个家破人亡,不得不上。

美髯公朱仝

四是被自己逼上梁山,本身不是什么好鸟,迟早会上。代表人物:张横、李俊、张青、孙二娘。本身就是靠发死人财混饭吃,真正的杀人如麻,且没啥理由。要么杀人劫财,要么杀人做菜,只要碰上了,那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想未来,不想前程,杀一个人就够吃一段时间,有钱了就去赌去嫖,没钱了就杀人劫道,这样的,迟早会上。

母夜叉孙二娘

五特殊情况,比较任性,想上就上,想走就走。代表人物:公孙胜、吴用。公孙胜的出场很蹊跷,一个出家人却说要给土财主送富贵,虽说劫的是不义之财,但出家人不是应该淡泊名利,脱俗出尘吗?吴用,本身也没上山的理由,一个教书先生,没官府逼迫,没仇家陷害,也没人硬邀请,特别积极的就参与到抢劫生辰纲的计划,感觉像是见财起意一样。这俩人都是自己没理由的上了山,最后的大排名位置还特别靠前,是领导层,只能说人生意外太多,无心插个柳都能长成树。

看起来挺帅的吴用

对《水浒传》的通篇印象就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一个个因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然后忠义侠胆、除暴安良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多为英雄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还出手时就出手。他们讲忠义、劫富豪、杀贪官、抗朝廷,替天行道、敢作敢为。从理论上这是一部好书,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活泼,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但是为什么不适宜孩子甚至青年阅读,肯定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众所周知,青少年思想并不成熟,对人生观有了自己的认识,可是相对肤浅。而《水浒传》过于歌颂美化宋江“忠义”和“替天行道”,相对表现出思想的局限性。

作为年轻人一旦被它精彩的故事,深厚的笔力所感染,容易不知不觉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书中的氛围中去。最后认同书中人物的为人处事,崇拜起了书中所谓的“绿林好汉”,从而形成了认知的偏差。

当然,水浒传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与一件事情相关,那就是在我们之前语文课本中,有水浒传的故事节选,最出名的有三个故事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这三个故事章节分别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个是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另一个是武松景阳冈打虎。当然,在一些课本中还可以看到黄泥岗智取生辰纲。

小编只所以喜欢并爱上水浒传与语文课本中的这些水浒传的故事节选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对于武松的喜爱,就是从景阳冈打虎这个故事开始,想必很多朋友也有一样的经历。

而且作为入选语文课本的这些故事,虽然没有要求必须背记,但是也是要求必须朗诵,每一篇每个故事基本上都做到了烂熟于心,而且因为这些故事,从而想了解更多水浒中的人物和更多故事情节,于是就开始读水浒传,因为看了水浒传,从而看了更多古典文学名著。

在一定程度上讲,语文课本中的水浒传就像一颗种子,掉进心里,然后发了芽,最后变成了苍天大树。这棵参天大树不是个人成就,而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对读书和阅读的喜欢,并长期坚持了下来,最后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跳出来全书,随便拿出来一个英雄豪杰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会颠覆你的世界观。或是地痞流氓、或是罪犯恶霸、或是黑恶势力......相信大家都能对上号。

更为可怕的是在作者施耐庵的笔下竟然流露着变态的气息,一棍打死、一刀砍头、一剑穿心,多是激情杀人的感觉,完全脱离了法律的约束和人性的控制。而读者往往会产生一种变态的快感。感到十分解气而过瘾!

成人自然能明辨是非,从文学夸张的角度去理解和判断,但是心智并未成熟的孩子则会不自觉的喜欢,甚至崇拜这些英雄好汉认为对待坏人就不用考虑一些约束,能砍就砍、能杀就杀。比如书中的英雄人物林冲、武松、杨志、李逵等等,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崇拜!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最不济,也是好人。

我们就选择一个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人物分析一下,看完后你时候还发自内心的喜欢他。

李逵是水浒好汉的代表人物,他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性格暴烈,心粗胆大,绰号“黑旋风”。惯使一双板斧,梁山排座次时,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军头领,可谓是响当当的梁山好汉。可是通过几件事,却发现也并不是像大家影响中那么的“好”。

首先,李逵凶案在身

他因为在老家打死了人,然后逃了出去,但是书中没有详细说杀了何人,被害者有份也无从考究,但是一个在逃杀人犯的罪名是跑不掉的。按照书中惯例如果是杀了贪官污吏、恶霸地主必然会大张旗鼓的描述一番。

既然作者一笔带过,意思可能就是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人家给杀了。而并非真的就是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无能而挺身而出,自愿起义为世间不平抗争。

其次,李逵杀人如麻

读过《水浒》的朋友都知道李逵是个杀人狂魔,一双板斧几天不砍人就全身难受。在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时,李逵第一次展现其残酷本性:他先是手起斧落砍翻两个行刑刽子,然后“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只拣人多处杀将去”,向江边百姓“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李逵此次究竟杀了多少人,书中没说,但估算怎么也得是两位甚至三位数。

被朱贵、朱富从沂水官兵手中救出后,李逵再次大开杀戒:“手起一朴刀,先搠死曹太公,并李鬼的老婆,续后里正也杀了。性起来,把猎户排头儿一味价搠将去,那三十来个土兵都被搠死了。”

如果说上述两次为了救人、求生,杀死官兵尚属有情可原。可是在三打祝家庄时,李逵不光杀了对手祝龙、祝彪,连已经投降的扈太公一门老幼都杀了。孩子都不放过,则彻彻底底的暴露了李逵的凶残本性,这怎么也和除暴安良的好汉无法联系在一起。

再次,李逵手段残忍

在打下无为军后,李逵是这样对打俘虏黄文炳的:“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杀人吃肉的行为对于李逵这不是第一次,早在老家沂水沂岭之下杀了李鬼后就已经有过先例:“把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抓些炭火来便烧。一面烧,一面吃。”

在沧州,为了逼朱仝入伙,李逵竟把个四岁的小衙内“头劈做两半个”以迫使其无路可退,而且是在被称“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的宋江和“常以诸葛亮自比“的军师吴用的指示下做的。

此外,在四柳村李逵先杀了奸夫王小二,又杀了狄太公女儿,此后还“拿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原因竟是“吃得饱,正没消食处”。至于其他命案就举不胜举、无需多说了。一句话,只要看不惯或有碍于他们的行动,遇比杀、杀必死、死必惨!

至于其他的“英雄好汉”也是和李逵好不到哪里去。之所以说少年人不该读《水浒》,除了文章开始所说的因由,杀伐气太重,易让本就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添暴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恭喜你,想错了。水浒传还真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相反,这是一部很有意思,也很魔性的一部小说。书中表面描写好汉惩戒坏人,但事实是,水浒讲的好汉“义举”大多数都是“打人凭直觉,杀人凭感觉”的事件。

先以鲁智深打镇关西来说,鲁智深仅仅是在酒店喝酒听说了金家父女的事情,知道了郑屠“镇关西”的外号,打算“瞧瞧”这个一方恶霸,去找郑屠“说理”(实际上是去找茬)。

而郑屠面对鲁智深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要求,依旧任劳任怨听凭调遣,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无恶不作横行霸道的一方恶霸,肯定黑白两道都有照顾,犯不上怕鲁智深。

难道金家父女在和鲁智深诉说“所谓”冤屈的时候,就真的没有撒谎吗?而连解释机会都没有的郑屠就真的是死有余辜吗?

鲁智深这套激怒人的套路让人想起了孙红雷演的《征服》,问人家:“你这瓜保熟么?”好容易切完了臊子肉,鲁智深又要镇关西把软骨切成臊子,这下镇关西终于发现这小子在耍自己,当下怒由心生,拔刀就跟鲁智深干了起来。

鲁智深是三下五除二就把镇关西撂翻了,接着一拳砸他脸上,说了句洒家叫镇关西还差不多,你个杀猪的凭什么叫镇关西。看来鲁智深打他除了打抱不平,还夹杂一点私人好恶。

打了第一拳,镇关西还说打得好,第二拳就开始求饶了,接着第三拳直接没声了。鲁智深打了一阵发现镇关西竟然真被打死了,当下还是临危不乱,说了句你小子炸死,稳住了围观群众,接着趁乱跑路了。

后来鲁智深一路逃到了东京,又遇见了金氏父女。颜值高还是有有优势的,金小妹已经嫁给了了一个赵大款,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报答鲁智深的恩情,金小妹让赵大款帮着鲁智深躲避官兵追捕,进了寺庙剃度出家,正式成为了花和尚鲁智深。

叫鲁智深花和尚可不是因为他好色,只因为他身上有五色刺青,不戒清规戒律。而且虽出了家,可跟咱们现在的佛系90后不同,还是那么争强好胜,豪情万丈。

这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当年还在中小学教材里,不过岛主读书的时候已经换成了《智取生辰纲》。现在想来也有道理,虽然鲁智深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正能量十足,但方式还是不妥。作为一个警务人员,知法犯法,以暴制暴,明显不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咱们身处一个法治社会,一定要遵纪守法,不要做出冲动的行为,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相信法律会做出公正的判决~

如果说鲁智深打郑屠的事情不算严重,那武松在劫后余生做的事,就有些可恨了,武松当时看到吴公岭的一座庵里,有一个道人搂着一个妇人,武松见不惯这种场面,先将道童斩杀,后杀死吴千和李二。

如果说调戏妇女的吴千和李二是死的活该的话,那无辜被斩杀的道童,则并没有任何过错,就是这样一个无辜的人,却被武松用来祭刀,可以说,这种行为已经不是单纯的逞强除恶了,简直就是来自单身狗的抱怨。

而在生辰纲事件中,这些“梁山好汉”做起事儿来更简单粗暴,去抓晁盖等人的何涛,可是个官差,结果呢?

办砸了,耳朵也丢了,初来看时,觉得大快人心,但动动脑子捋捋思路的话,也能明白个大概,晁盖一行人就是在作死,而阮小七割人家何涛耳朵的事,先不说何涛人品,光欺负官差一条就够判刑了。

其实想想人家何涛并没有做错什么,本本分分的官差一个,倒是我们读者觉得他被割耳朵看着很痛快,想想还真是细思极恐。

像这种你以为是好的,实际上不对的事件,在水浒传里,随便就能挑出来,如孙二娘张青夫妇开的十字坡店,只杀官差,不杀百姓。就这样极端的思维,不乱杀好人的话,连老天爷都不信。

黄文炳浔阳楼发现了宋江题的反诗,向知府告发宋江,并在去法场路上希望就地解决宋江,结果人没杀成,自己先死了。

如果细细捋一捋思路的话,其实黄文炳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是希望,社会上少点黑恶势力,而宋江一众人劫了法场不说,还把江州城祸害了一遍,这样可恨的人,怎么能算好汉呢?

如此一群只讲所谓的“义气”的嗜杀之众,最终内部纷争,直至满足了部分人私利被朝廷招安成了皇帝讨伐和他们一样同根生的各地“山贼”,可笑而可悲......

这也就是很多专家和网友建议在中小学课本中删除《水浒传》中宣言“暴力”、“杀戮”和“好汉”情节的课文,也不要把它推荐给青少年阅读的主要原因。

关于鲁迅的文章要不要退出中小学的课本,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就目前来看,似乎已经有一些课本中已经把鲁迅的文章剔除掉了。

鲁迅的文章要不要退出课本,估计是很多中小学生最关心的话题,因为这样可以少背很多课文了。

但是鲁迅的文章究竟要不要退出课本呢?笔者认为,不应该退出课本!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真的是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能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而且具有很深的文学性。不管是散文还是小说,亦或是讽刺文,鲁迅先生总能妥善的处理好文字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别的不说,光是这种文学功底,当代有几个人可以比拟的?

而且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来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总能引导你往下读。不像很多所谓的作家,读着读着根本就不想往下读,太枯燥了。

那么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都这么高,为什么会出现要把作品从中小学课本里下架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小学生很难理解

二、写作手法很高深,晦涩难懂

三、被过度教材化,有些地方失去作者的原意

四、时代不同,“过时”了

笔者认为,文字与写作手法,如果小学和初中理解不了,可以把文章放到高中课本里,没必要删除。过度教材化,曲解了作者的意思,这个还是建议别放那么多注释出来,毕竟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最好是让学生们自己去理解。

至于“过时”一说,我认为鲁迅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他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是人性之间的思想,而人性的思想,永远就是那么几点,所以鲁迅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

所以我认为,不应该将鲁迅的作品从中小学剔除,即使是不适合中小学生,也可以放到高中课本里!

各位朋友,你们怎么看呢?鲁迅的文章真的应该从中小学的课本里删除吗?

--免责声明-- 《《水浒传》读后感》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水浒传》读后感》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水浒传》读后感》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水浒传》读后感》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水浒传》读后感》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水浒传》读后感》这篇文章828la111418。

【结语】:《水浒传》读后感(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水浒传》读后感】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111418'></small><noframes id='828la111418'>

  • <tfoot id='828la111418'></tfoot>

      <legend id='828la111418'><style id='828la111418'><dir id='828la111418'><q id='828la111418'></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111418'><tr id='828la111418'><dt id='828la111418'><q id='828la111418'><span id='828la111418'><th id='828la111418'></th></span></q></dt></tr></i><div id='828la111418'><tfoot id='828la111418'></tfoot><dl id='828la111418'><fieldset id='828la111418'></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111418'></bdo><ul id='828la111418'></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