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

分类: 历史

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

伯夷叔齐之死

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于商朝末年,自古以来备受古代先贤盛赞、被誉为是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在经典的著作中也多处提及伯夷叔齐的典故,例如《论语》、《孟子》、《庄子》等。

伯夷叔齐之死

论语中的伯夷叔齐

关于伯夷叔齐之死,《史记》中记载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采薇饿死”,足见伯夷叔齐惊人的意志与坚守,世人因此将此二人作为“抱节守志”的典范。

那么“耻食周粟,采薇饿死”的故事具体是什么呢?商朝末年,商纣无道,民不聊生,但在以天为大的初始社会,民智尚未开化,世人皆尊奉君王为天,无人敢推翻商朝政权,但周武王以救世主的姿态横空出现,冲破了封建社会固守陈规的限制,举兵讨伐商纣王。

周武王率军,杀进殷都朝歌,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听说现在是周朝的天下,他们都变成了周的子民兄弟俩无法接受这种历史的必然更替。他们认为做弑君夺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耻的,对商纣王是不忠不义的,因此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为生,坚决不食周粟。伯夷、叔齐饿得面黄饥瘦,奄奄一息,他们就做《采薇歌》以明心志:“登上西山去采薇,以暴易暴不知悔,神农虞夏时代远命运多舛勿怨谁。”伯夷、叔齐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足见典故中所弘扬的儒学思想是司马迁所尊崇的,非但司马迁极为敬重此二人,历朝历代凡事受到孔子儒学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以及帝王将相皆以伯夷叔齐为道德典范,歌功颂德。

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图片

伯夷叔齐典故讲述的是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

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待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

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

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

太史公司马迁把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足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意之高。众所周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载入《史记》的人都是代表着当世时代特征的领袖人物,具有其独有的精神高度与特点,而伯夷叔齐的身份仅为商朝的贵族,便享有如此殊荣,细细想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足以思考一番。

伯夷叔齐图

伯夷叔齐图

《史记》记述: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继位。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的决定,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又符合长幼尊卑秩序,便执意离开孤竹国,追随兄长伯夷而去。

之后又发生了武王攻伐商纣王一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听说现在是周朝的天下,他们都变成了周的子民,兄弟俩无法接受这种历史的必然更替。他们认为做弑君夺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耻的,对商纣王是不忠不义的,因此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为生,坚决不食周粟。

以上两件事迹表明了伯夷叔齐是维护封建社会规章制度的守门人,从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正是维护封建大厦最为有用的思想禁锢,有利于教育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也会大量减少了,如此一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这一疑问,就顺理成章了。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于商周时期,被儒学尊为典范,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典故载入列传之首,流传至今。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而且颇有道理。二人“不食周粟”是“贤”还是“愚”,其实都有道理。历史是统治阶级编写的,特别是中国历史向来是官方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现在的统治。需要社会安定时,就赞扬伯夷叔齐这样“贤者”,需要改革时就批判这些“顽固派”。其实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执行。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伯夷叔齐庙

伯夷、叔齐兄弟是商末孤竹国君之二子,《史记》中记载伯夷叔齐因互让王位,避居民间,时逢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谏阻,武王不听,兄弟二人遂愤而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现址位于渭源县莲峰镇,采薇而食,饿死于此。

伯夷叔齐庙

伯夷叔齐庙

当地居民为了纪念这两位拒食周粟而死于首阳山的商逸民,渭源人们在这里修建了清圣祠殿宇,又称为夷齐庙。据考证,二圣祠最早建于唐贞观年间,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营造颇为壮观,至清同治丙寅毁于兵火,光绪元年重建。到民国二十四年已六十年之久,风雨剥蚀,失修倾圯,双冢孤祠,颓废于荒烟蔓草之中。

当时汪家衙士绅汪凌、王仲阳等集资重建。王仲阳先生多方奔走,游说倡议,不遗余力,阅三寒暑,修复原享堂及墓,并立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碑。新建者为清虚阁、散福亭、左右静室及圣域贤关坊、接引桥等。给地方留下了古迹,而今成为渭源乃至陇中游览胜地。

张颖轩先生在《首阳山志》中赞许说:“霖乃资赀重新之,而规模较前尤为壮观焉。值此乱世末流,人皆极于向私,其以公德为念者,盖寥寥矣;霖能不避艰辛,急公将事,非有心人奚暇而为此耶”。当时,由汪凌撰稿,王仲阳书写的《重修清圣享堂碑记》将此事进行了详细地叙述。

--免责声明-- 《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这篇文章828la63094。

【结语】: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隐士高人伯夷叔齐之死】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63094'></small><noframes id='828la63094'>

  • <tfoot id='828la63094'></tfoot>

      <legend id='828la63094'><style id='828la63094'><dir id='828la63094'><q id='828la63094'></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63094'><tr id='828la63094'><dt id='828la63094'><q id='828la63094'><span id='828la63094'><th id='828la63094'></th></span></q></dt></tr></i><div id='828la63094'><tfoot id='828la63094'></tfoot><dl id='828la63094'><fieldset id='828la63094'></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63094'></bdo><ul id='828la63094'></ul>